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资料
《中国饮食文化》电子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0938696529647d272852e3.png)
中国饮食文化电子教案绪论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概说 (2)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4)第一章饮食源流第一节、第二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萌芽时期、形成时期 (7)第三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时期 (9)第四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成熟时期 (11)第五节中国现代饮食文化 (13)第二章中国烹饪原料与技术文化第一节中国烹饪原料文化 (16)第二节中国烹饪技术文化 (18)第三章中国饮食风味流派第一节中国饮食风味流派概述 (20)第二节地方风味流派简介 (22)第三节少数民族风味流派选介 (24)第四节其他风味流派 (26)第四章中国茶酒文化第一节中国酒文化 (28)第二节中国茶文化 (31)第五章中国的食制、食礼与食俗第一节中国的食制第二节中国的食礼 (35)第三节中国的食俗 (39)第六章中国饮食审美第一节中国饮食审美的原则 (44)第二节中国饮食审美 (46)第七章饮食与养生、哲学、政治、语言、文学第一节中国的饮食养生 (49)第二节饮食与哲学、政治、语言、文学 (52)第三节饮食著述 (55)绪论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概说绪论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章饮食源流第一节、第二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萌芽时期、形成时期第一章饮食源流第三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时期第一章饮食源流第四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成熟时期第一章饮食源流第五节中国现代饮食文化第二章中国烹饪原料与技术文化第一节中国烹饪原料文化第二章中国烹饪原料与技术文化第二节中国烹饪技术文化教学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一、导入1、请一位同学读课本第31面的引例,其他同学思考:在美国餐饮专家眼里,中国菜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二、切入知识点、初步探究:教师提问:中国的烹饪工具有哪些?根据这些烹饪工具在烹饪中的不同作用,烹饪工具可以分为哪几类?三、深入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1.中国菜肴的制作技术主要有哪些方面?2.中国的面点制作工艺流程是怎样的?过程:(1)小组合作探究(2)将自己提取的观点进行组内交流。
中国饮食文化 大纲(选修课30课时)
![中国饮食文化 大纲(选修课30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a379e2d2f60ddccda38a070.png)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制定教学大纲的依据本课程教学大纲是依据高职院校各专业提高学生素质素养教育目标而制定的。
二、适用范围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我院理工科各系、文科除旅游酒店类各专业学生。
三、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任选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概貌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食常识,。
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课程的背景知识(一)前导课程及主要知识:中学语文、历史等基础知识。
(二)后续课程及主要知识:艺术欣赏等课程及其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设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是自制的课件,也采用现成的VCD等音像材料,通过对各种饮食文化形态的文字介绍、形象展示,使同学们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课程的学时分配及考核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学分数课程教学总学时30学时。
1.5个学分。
全部为课堂讲授。
二、主要教学过程与学时分配:三、考核考核采用论文形式。
第四部分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一、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广义的饮食文化为中心组织教学,涉及烹调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以及习俗、医学、旅游等的结合。
通过课程学习,重在使同学们树立大文化观念,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掌握相应的的饮食文化理论知识,对未来生活与人生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饮食文化的含义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征第四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色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的形成第三章中国烹调文化第一节中国烹调文化的起源第二节中国烹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中国烹调文化的特色第四章中国茶文化第一节茶史溯源第二节茶文化的发展第三节中国茶叶的种类第五章中国酒文化第一节饮酒溯源第二节中国酒的分类第三节中华名酒第六章年国饮食支化礼仪与习俗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礼仪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习俗第七章中国饮食文化与医学第一节饮食养生文化第二节中医食疗第三节现代饮食健康第八章中国饮食文化与旅游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第九章当代饮食消费文化第一节饮食消费文化概述第二节饮食消费行为第三节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饮食消费文化第十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发展第一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第二节西方饮食文化发展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趋势第五部分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赵荣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中国饮食文化史》,马健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3.《中国饮食文化》,乔淑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4.《烹饪学概论》,马健鹰,薛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5.《中国饮食文化》谢定源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饮食文化ppt课件
![中国饮食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5f9c5679563c1ec4da7145.png)
中国饮食文化
第一章 第五节 中国现代饮食文化
工地内堆放材料的地面及行车路段全 部硬底 化,工 地大门 口设立 洗车槽 。保证 车辆出 入方便 安全, 也有利 于文明 施工。 基础土 方开挖 时,安 排专人 轮班在 工地出 入口冲 洗土方 运输车 辆的轮 胎,避 免运输 车辆轮 胎的淤 泥污染 校院路 面。
中国饮食文化
第二章中国烹饪原料与技术文化 第二节 中国烹饪技术文化
工地内堆放材料的地面及行车路段全 部硬底 化,工 地大门 口设立 洗车槽 。保证 车辆出 入方便 安全, 也有利 于文明 施工。 基础土 方开挖 时,安 排专人 轮班在 工地出 入口冲 洗土方 运输车 辆的轮 胎,避 免运输 车辆轮 胎的淤 泥污染 校院路 面。
绪论 第二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工地内堆放材料的地面及行车路段全 部硬底 化,工 地大门 口设立 洗车槽 。保证 车辆出 入方便 安全, 也有利 于文明 施工。 基础土 方开挖 时,安 排专人 轮班在 工地出 入口冲 洗土方 运输车 辆的轮 胎,避 免运输 车辆轮 胎的淤 泥污染 校院路 面。
中国饮食文化
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时期
工地内堆放材料的地面及行车路段全 部硬底 化,工 地大门 口设立 洗车槽 。保证 车辆出 入方便 安全, 也有利 于文明 施工。 基础土 方开挖 时,安 排专人 轮班在 工地出 入口冲 洗土方 运输车 辆的轮 胎,避 免运输 车辆轮 胎的淤 泥污染 校院路 面。
中国饮食文化
第七章 饮食与养生、哲学、 政治、语言、文学
第一节 中国的饮食养生
工地内堆放材料的地面及行车路段全 部硬底 化,工 地大门 口设立 洗车槽 。保证 车辆出 入方便 安全, 也有利 于文明 施工。 基础土 方开挖 时,安 排专人 轮班在 工地出 入口冲 洗土方 运输车 辆的轮 胎,避 免运输 车辆轮 胎的淤 泥污染 校院路 面。
南开大学智慧树知到“选修课”《中国饮食文化》网课测试题答案2
![南开大学智慧树知到“选修课”《中国饮食文化》网课测试题答案2](https://img.taocdn.com/s3/m/e80b822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6a.png)
南开大学智慧树知到“选修课”《中国饮食文化》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餐桌布置一般来说应该遵守()原则。
A.功用性B.美观性C.愉悦性D.便利性E.礼仪性2.菜单设计要求不包括()A.餐厅布置B.菜肴类型和档次C.菜肴品种数量D.菜品介绍3.就菜类食品而言,以地方风味特色来划分,中国菜可分为()四大菜系。
A.鲁菜、粤菜、沪菜和川菜B.鲁菜、粤菜、湘菜和川菜C.鲁菜、粤菜、苏菜和川菜D.川菜、粤菜、淮扬菜和闽菜4.酒是中国的“国饮”。
()A.错误B.正确5.浙江菜品种丰富,菜式小巧玲珑,菜品鲜滑嫩,脆软清爽,其特点是()A.脆B.鲜C.辣D.酸E.香6.下列属于描述和记录饮食古籍的选项有()A.《离骚》B.《招魂》C.《史记》D.《七徵》E.《七启》7.中国餐饮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A.正确B.错误8.闽菜也就是福建菜,由福州、闽南和()三路不同风味组成。
A.厦门B.泉州C.晋江D.闽西9.10.下列不属于官府菜的是()A.孔府菜B.京菜C.红楼菜D.谭家菜11.12.下列不属于宴会类型分类标准依据的是()A.餐别B.规格C.时间D.国籍13.李曦先生在《中国烹饪概论》一书中总结出的重食、重味、重养、重利、重理等从最为深刻的层面上反映出的中国饮食文化与()等密切结合。
A.宇宙观B.社会观C.价值观D.审美观、价值观、社会观、宇宙观14.揉面的主要手法有()A.舂B.擦C.摔D.揉E.捣15.所谓食品污染是指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进入正常食物的过程。
污染食品的有害物质,按性质分包括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A.非金属毒物污染B.有机磷污染C.放射性污染D.微生物污染第2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2.以下()是鲁菜的主要代表名厨A.刘建成B.王益三C.胡长龄D.易牙3.中国菜好吃是因为能够品出美味的味道,而在过于浓重的,强刺激性菜肴味道中是达不到品味艺术境界的,也就没有美食可言。
《饮食文化》课程教学--.7.16
![《饮食文化》课程教学--.7.16](https://img.taocdn.com/s3/m/7dd9ddf51ed9ad51f11df286.png)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59034P1 英文名称:C hinese Food Culture学分/学时:32 适用专业:各专业本科生开课学院:文理教学部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为全校学生开设的提高传统文化修养的一门课程。
通过系统介绍中国的饮食历史、饮食特征和饮食观念,引导学生了解饮食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目标1:了解中国饮食的主要特征。
目标2:了解中国饮食的核心理念。
目标3:树立合理、健康的饮食观念。
目标4:了解食俗、食礼、食器等饮食文化的具体形态。
目标5:了解茶、酒等文化形态的精神内涵和功能。
二、课程内容(一)绪论:饮食与文化(3课时)1.1文化与饮食1.2人类与饮食1.3中国饮食与世界(二)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3课时)1.1中国饮食的发展1.2中国饮食的基本特征1.3中国饮食的核心观念(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3课时)1.1中国饮食的区域特征1.2四大菜系的特色(四)药食同源与养生思想(4课时)1.1养生思想1.2药膳1.3健康饮食与养生(五)本味主张与五味调和(4课时)1.1本味与五味1.2调和与中庸(六)食俗与节庆(3课时)1.1 节日、节气食俗1.2人生礼庆食俗民族、宗教食俗(七)食器与礼仪(3课时)1.1 食器艺术1.2 饮食礼仪与等级观念(八)中国茶文化(4课时)1.1茶的种类与历史1.2茶文化的物质形态与核心精神(九)中国酒文化(2课时)1.1酿酒技术与酒的品种1.2酒与中国艺术三、课程教材(一)课程教材《中华饮食文化》,都大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二)参考教材:1、《中国饮食文化》,谢定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饮食与文化》,庞毅,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
3、《饮食与中国文化》,王仁湘,青岛出版社,2012年。
4、《饮食与文化》,高成鸢,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 ppt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 ppt](https://img.taocdn.com/s3/m/ee3b380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5.png)
苏菜
苏菜以甜鲜为主,注重炖、焖 、烧等技法,代表菜品有松鼠
桂鱼、狮子头等。
03
中国茶文化
茶的起源与传播
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据传最早在公元前2世纪,茶已在中国的南 方被人们所饮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 化现象。
茶的传播
从中国出发,茶的传播遍及亚洲各地,并在17世纪左右传至 欧洲。如今,茶已成为全球性的饮品,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 喜爱。
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烹饪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烹饪技艺源远流长,对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菜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餐的 烹饪技巧和调味方式被广泛借鉴和应用 ,丰富了世界各地的餐饮文化。
VS
食材的国际流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中国特有的食材 也逐渐进入国际市场。例如,中国的茶叶 、豆腐、调味料等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 ,成为各国厨师创新菜肴的灵感来源。
更多人享受制作中餐的乐趣。
THANKS
感谢观看
06
中国饮食文化的国际影响与传播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中国美食在海外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美食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中餐馆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成为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窗口。
美食节与展览
中国各地政府和相关机构通过举办美食节、展览等活动,将中国美食推向国际舞台,吸引更多人了解 和品尝中国菜肴。
02
中国传统烹饪技艺
烹饪原料
粮食
蔬菜
中国烹饪中常用的粮食包括稻米、小麦、 玉米等,是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烹饪中使用的蔬菜种类繁多,包括叶 菜类、根茎类、果实类等,为菜品提供了 丰富的营养和口感。
肉类
调料
常见的烹饪肉类包括猪肉、牛肉、羊肉等 ,以及禽类如鸡、鸭、鹅等,为菜品提供 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
课程设计及教案《中国饮食文化》
![课程设计及教案《中国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4f32d8803d8ce2f01662301.png)
课程教案(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国饮食文化》授课学时:32授课班级:18旅游管理1班任课教师:课程设计教材分析本门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刘加凤主编的《饮食营养与文化》教材,该教材中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及其营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但是菜系文化方面的介绍相对不足;辅助教参《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则对中国八大菜系进行较为深入的介绍,两本教材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学科知识能力结构框图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引导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八大菜系和酒文化。
难点是八大菜系。
课堂教学设计部分五、教学过程设计(含授课各环节、时间分配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设计意图和资源准备组织教学点名准备上课导入案例:民以食为天思考回答问题导入法引发思考,引出本次的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讲授新课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学生观摩、听课、讨论讲授法利用多媒体,通过老师讲授、案例分析、启发引导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中西饮食的区别听课、讨论讲授法、讨论法通过丰富的案例增强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拓展延伸根据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看法以及如何做到平衡日常膳食。
学生总结和回答老师启发引导和总结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相关知识面,加深印象。
课堂总结本次授课课题为认识中国饮食文化。
思考回顾讲授法及时回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中国历史上的菜系演变思考问题,展开作业研讨法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拓展新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含授课各环节、时间分配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设计意图和资源准备组织教学点名准备上课导入案例:日本是全球最长寿的国家。
思考回答问题导入法引发思考,引出本次的教学内容:营养和营养学讲授新课认识营养和营养素学生观摩、听课、讨论讲授法利用多媒体,通过老师讲授、案例分析、启发引导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做到日常膳食的平衡。
营养素的分类听课、讨论讲授法、讨论法通过丰富的案例增强对营养素的了解拓展延伸根据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看法以及如何做到平衡日常膳食。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dd961d34431b90d6d85c783.png)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从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消费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和学生一起了解了饮食文化发展的总体历程,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饮食风味特色和民俗风情;着重探讨了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对相关知识作了较全面地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此课程后,能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带领学生进入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之门,并起到怡神冶性、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1章饮食文化绪论(1-4周)本章教学目的:本章是饮食与文化的导言,它概述饮食与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如食材的抉择、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等。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饮食与文化的概况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灿烂的饮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食材的抉择;食材的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
本章重点、难点:食材的加工法演变;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
本章参考文献:《饮食文化》,林胜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吴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1日第2版。
《中外饮食文化》,何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1日。
《华夏饮食文化》,王学泰,商务印书馆,2013年2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史》,赵荣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1日第2版。
本章思考题:1、“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为什么说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3、世界主要宗教饮食禁忌有哪些?4、请简述中国烹饪技法——炒的分类和特征。
导语:中国饮食文化——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第一节食材的抉择主要内容简介:1、资源物产影响食材抉择2、民族偏好影响食材抉择3、饮食禁忌影响食材抉择4、节庆时令影响食材抉择第二节食材的获取与烹饪主要内容简介:1、如何获取食物2、如何烹饪食物第三节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主要内容简介:1、主食神圣化现象2、食物命名法则3、盛食与摆盘第四节食器与食法主要内容简介:1、食器与文化圈层2、进食法则与习俗第二章中国饮食风味源流与发展(第5周)本章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历史源流,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发展趋势,识记主要风味菜系的名称和特点。
中国的饮食文化PPT课件讲义
![中国的饮食文化PPT课件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698b5a0f2cc58bd63086bda8.png)
称为筷子打架。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
用餐礼仪(二)
用餐时如果餐具失落到地上而损坏,比如打碎了碗,是非常不好 的。有些地方新年打碎餐具有说「岁岁平安」的习惯。
用餐礼仪(一)
因中国地域辽阔,礼仪繁多而且不同。但有些用餐礼仪还是通用 的。
主人长辈先食 不伏碗吃饭,应端碗吃饭。 使用匙饮汤,不举碗海喝,不用筷子搅拌热汤,不呡汤而饮。 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
桌人的意见。 不狼吞虎咽,不用嘴送食他人的让菜。不用舌头舔食餐具。 吐出的骨头鱼刺等饭渣,应放到指定的的地方。如果要咳嗽,打
食材对菜系的影响
食材对菜系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食材的不同,促进了菜 系的发展
鲁菜:靠近黄河,以下货(动物内脏),河鲜为特色,处于沿海 的胶东以「鲜」为主味,对北方各地区的烹饪有很大影响。
川菜:四川离海较远,因此以河鲜,菌类,干货为特色。以「辣」 为主味,对西南各地区的烹饪有很大影响。
粤菜:南方,温暖。除海鲜外,以一些野生动物如蛇等为特色。 天气炎热,食材不宜久存,以「生猛、鲜」为主,对原料的新鲜 程度要求很严。
中国菜的调料也非常多,调味品的不同是形成地方风味菜肴的主 要原因之一。常用的调料品有:酱油、豆豉、辣椒、胡椒、花椒、 味精、生粉、醋、白糖、酒、生姜、蒜头、麻油不下几十种。
烹调特点
中国菜非常强调色、香、味俱佳。这既是一道菜的标准,也是一 席菜的标准。
色:指菜肴的颜色,是原料本色与作料的颜色的有机搭配,有时 还用一些青菜、西红柿、洋葱等衬托,以求达到较佳的视觉效果。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 复习资料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 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bdfe618866fb84ae45c8dbc.png)
第一章饮食文化1.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命名、佳境三个方面。
2.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
3.在古代,甑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
4.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
第二章菜系1.中国菜系的形成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历史时期的不同,在饮食烹饪和菜肴品类方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随着食生产的不断发展和食生活的逐渐丰富,由于金属炊具、尤其是铁质炊具较多地用于烹饪之后,菜的品种开始明显增多,菜的地方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南北两大风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诗经》、《楚辞》、《山海经》等先秦诗文中对食物原料、食物品种及食风、食事的记述,已经表明了人们已开始注意到饮食的地域性差异。
汉至唐宋各期,曾出现了“胡食”、“素食”、“北食”、“南食”、“川味”等称呼。
因此,到唐宋时期已形成南食和北食两大风味派别。
宋代的时候,中国各地的饮食已经有了区别。
在当时,中国的口味主要有两种,北方人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喜欢吃咸的。
南宋时候,北方人大量南迁。
逐渐地,北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南方。
在南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派系。
到了明代末期,中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
京式偏咸,苏式、广式偏甜。
到清末初期,鲁菜、苏(淮皖)菜、粤菜、川菜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地方菜。
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苏式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
广式菜系分为粤菜、闽菜,川式菜系分为川菜和湘菜。
因为川、鲁、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
2.八大菜系中,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3.佛跳墙是闽菜的特色菜。
4.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彭铿,又名彭祖。
彭祖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其故乡被封为大彭国,亦即今天的徐州。
中国饮食文化之少数民族饮食习惯[资料]
![中国饮食文化之少数民族饮食习惯[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14971f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4c.png)
中国饮食文化之少数民族饮食习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兄弟民族之间不断交流,共同发展,创造了包括饮食文明在内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国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食习俗。
根据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食物来源及食物结构,从历史发展来看,可大致划分为采集、渔猎型饮食文化,游牧、畜牲型饮食文化,农耕型饮食文化。
若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来认识,则又大致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华东、华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华北及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古包子、蒙古馅饼等。
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
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
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
蒙古人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在做手抓羊肉时,忌煮得过老。
蒙古人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703e17e16fc700abb68fcb3.png)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从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消费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和学生一起了解了饮食文化发展的总体历程,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饮食风味特色和民俗风情;着重探讨了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对相关知识作了较全面地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此课程后,能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带领学生进入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之门,并起到怡神冶性、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1章饮食文化绪论(1-4周)本章教学目的:本章是饮食与文化的导言,它概述饮食与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如食材的抉择、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等。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饮食与文化的概况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灿烂的饮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食材的抉择;食材的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
本章重点、难点:食材的加工法演变;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
本章参考文献:《饮食文化》,林胜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吴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1日第2版。
《中外饮食文化》,何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1日。
《华夏饮食文化》,王学泰,商务印书馆,2013年2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史》,赵荣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1日第2版。
本章思考题:1、“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为什么说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3、世界主要宗教饮食禁忌有哪些?4、请简述中国烹饪技法——炒的分类和特征。
导语:中国饮食文化——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第一节食材的抉择主要内容简介:1、资源物产影响食材抉择2、民族偏好影响食材抉择3、饮食禁忌影响食材抉择4、节庆时令影响食材抉择第二节食材的获取与烹饪主要内容简介:1、如何获取食物2、如何烹饪食物第三节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主要内容简介:1、主食神圣化现象2、食物命名法则3、盛食与摆盘第四节食器与食法主要内容简介:1、食器与文化圈层2、进食法则与习俗第二章中国饮食风味源流与发展(第5周)本章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历史源流,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发展趋势,识记主要风味菜系的名称和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2b4b0c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c.png)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学分数: 2 学时数:32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应修基础课程:食品安全卫生学、食品化学、营养学、食品工艺学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国饮食文化》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食品、旅游等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
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以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1、教学内容与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以及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有基本了解。
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2、教学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3、教学难点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二)八大菜系1、教学内容与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
(2)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了解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
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理解。
中国饮食文化校级选修课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校级选修课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13dbbd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3.png)
中国饮食文化校级选修课大纲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会展旅游(Chinese cuisine culture)课程学分数:2学分课程时数:36(含课程考核2学时):课程性质:本科生校级选修课授课方式:使用多媒体讲授适用专业:除旅游专业外各专业限选专业:除旅游专业外各专业考核方式:开卷考查本门课程主要讲授内容:第一部分:课程的定位和任务当今,人们的饮食生活从质量到内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逐渐过渡到了精神消费的阶段。
人们从过去的吃饱吃好,发展到要吃健康、吃品位、吃新奇、吃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饮食享受的根源就是特色鲜明的文化,饮食产品已成为人性化的文化载体。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旅游专业重要的学科结构内容。
目前,国内商业、旅游、农业、食品、师范、职业技术高等院校,甚至一些综合大学的相关专业,都开设了中国饮食文化课。
帮助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也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适宜于田野方法,可以参阅资料较多。
有较充分发挥读、写、议教学方法的空间。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2学时)基本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基本状况以及饮食文化的基础理论和特性。
1.基本要求:了解和熟悉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2.重点、难点:重点:饮食文化的概念、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难点: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4学时)基本内容: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的划分及各区域饮食文化的特性1.基本要求:了解“饮食文化圈”理论内容与根据,掌握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示意图,理解菜品文化地域性几种不同表述方法的区别。
中国饮食文化完整课件449p
![中国饮食文化完整课件449p](https://img.taocdn.com/s3/m/bc6ba85e767f5acfa1c7cd8b.png)
佛教在印度本土并不食素,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 民情风俗、饮食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其特点首先是提倡素食,这是与佛教提倡慈善、反 对杀生的教义相一致的。其次,茶在佛教饮食中占 有重要地位。由于佛教寺院多在名山大川,这些地 方一般适于种茶、饮茶,而茶本性又清淡醇雅,具 有镇静清心、醒脑宁神的功效,于是,种茶不仅成 为僧人们体力劳动、调节日常单调生活的重要内容, 也成为了培育其对自然、生命热爱之情的重要手段, 而饮茶,也就成为了历代僧侣漫漫青灯下面壁参禅、 悟心见性的重要方式。再次,佛教饮食的特点是就 地取材,佛寺的菜肴,善于运用各种蔬菜、瓜果、 笋了、菌菇及豆制品为原料。
贵族饮食以孔府菜和谭家菜最为著名。孔府历代都设有专 门的内厨和外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形成了饮食精 美、注重营养、风味独特的饮食菜肴。这无异是孔老夫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祖训的影响。
孔府宴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菜名,还是食器,都具有 浓郁的文化气息。如‚玉带虾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荣。 在食器上,除了特意制作了一些富于艺术造型的食具外, 还镌刻了与器形相应的古诗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镌有‚碧 纱待月春调珍,红袖添香夜读书‛。所有这些,都传达了 天下第一食府饮食的文化品位。
3.民族、宗教饮食 民族饮食指的是除汉族之外各少数民族的菜肴。由于 各少数民族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级,所处地 域、环境、物产、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所以几乎每一 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饮食习俗和爱好,并最终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生活于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三江平原一带的少 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 等族。满族以定居耕作农业为主,以狩猎为副。满 族人最喜欢食用的是‚福肉‛(清水煮白肉),过 年时主要吃饺子和‚年饽饽‛,冬季的美味是白肉 酸菜火锅。赫哲族以狩猎为主,由于气候寒冷,故 以鱼、兽为主要饮食,而最突出的则是将生鱼拌以 佐料而食的‚杀生鱼‛。而生活于大小兴安岭的鄂 伦春和鄂温克族,以狩猎为获取食物来源的主要内 容,尤喜生食狗肝和半生不熟的各类兽肉。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e83f22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6.png)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作为课程简介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精髓,代表着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格。
中国古代科技
丰富,烹饪技术也发展得很精湛,可以说在饮食文化上达到了精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
方烹饪技术的传播,中国饮食文化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旨在通过让学生
从不同方面学习中国饮食文化,丰富他们在中国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了解中国
饮食文化的能力。
该课程将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以及发展至今的特点和变化。
课程分为四个部分:第
一部分将介绍中国烹饪的基本手法、历史以及变化;第二部分将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风格、器具、讲究以及与西方烹饪技术的差异;第三部分将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仪式与习俗;最后一部分将着重学习和介绍中国本土的地方料理及加以优化。
到这里,学生将全面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的特点,掌握中国饮食文化
的基本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习俗和仪式。
该课程的内容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历史、地区差异、食材的搭配、营养学、调味学、烹
饪艺术、料理实操等等,学生将学习到如何选择具有鲜味和营养的食材,学会料理技巧,
熟悉如何打造具有色、香、味、形四大特点的美味烹饪,建立一门广博有趣而又能融入中
国文化背景的饮食文化体系。
既学到新的东西,又能体会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了解文
化的同时也能结合自己的实践完善学习内容。
该课程将有许多实践性的内容,并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传统习俗,一步步掌握各种
烹饪技法,体验烹饪的乐趣和习武之道,以及学习营养与调味学,最终让学生完全掌握中
国饮食文化,真正实现“美食”与“文明”完美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饮食文化
1. 中国饮食文化的艺术倾向表现在选料精良、刀工细巧、火候独到、技法各异、五味调和、情调优雅方面。
2. 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命名、佳境三个方面。
3.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饮食文化的历史研究、饮食文化的文化学研究、饮食的营养学研究、饮食文化的前景研究。
4. 中国饮食文化区的形成因素有地理环境因素、气候物产因素、政治经济因素、饮食科技因素及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
5.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
6. 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
7. 春秋时期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
8. 元朝,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诞生。
9.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中的名茶有哪些?
第二章菜系
1.查阅资料,了解关于鲁菜的形成、流派、风味特点及代表菜等知识。
2. 粤菜系由广府菜、潮州菜(亦称“潮汕菜”)、客家菜(亦称“东江菜”)组成,以广府菜作为代表。
3. 川菜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
4. 闽菜的特色菜包括佛跳墙、鸡汤氽海蚌、荔枝肉等。
5. 浙菜的代表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雪菜大汤黄鱼、西湖莼菜汤、油焖春笋、梅菜扣肉、三片敲虾、冰糖甲鱼等数百种。
6. 南京菜以善制鸭馔著称。
7. 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指的是徽州菜。
第三章饮食习俗
1. 粽子,东汉已经出现,到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2. 重阳节以吃糕驰名,现各地仍有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食蟹等饮食风俗。
3. 冬至节,节日饮食有鲜明的冬令特点。
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一些地区在冬节还喜欢吃羊肉、狗肉,认为是冬补食品。
4. 寿诞食俗,因地域而异。
常见的有寿面、寿桃、寿糕、寿饼等。
5. 中国传统节日食俗的文化特征:
多元复合;多元复合首先体现在参加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涉及到社会各层面。
年节饮食文化中融入了农耕文化、原始宗教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等,令节日食品、节日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崇祖好祀;每逢年节,人们特意烹制专门的美味佳肴,以示对祖先神灵的虔诚祭祀,同时对现存长者毕恭毕敬,以示敬诚。
讲求功利;人们在节日中的饮食活动无不透着趋利避害的功利性。
如过年要吃年糕,寓年年高,吃鱼,寓年年有余;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团圆美满;中秋节吃月饼寓示团圆;灶王节供灶糖为的是灶王爷不讲人间坏话,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异乎寻常;节日饮食是各家饮食生活水平能达到的高或最高水准。
区域差异;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存在着区域差异。
功能显著:人们通过宴饮以及一系列节日活动,可以加强民族间的联系,调节人际关系;整合社群及社会集团的意识,使部族团结一致,提高生存竞争能力;调节和改善饮食生活;提供社会交往和择偶机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改进菜品制作质量等。
第四章饮食礼仪
1. 一般情况下,一顿标准的中餐菜单结构包括前菜(凉菜)、主菜、点心(甜点)、汤、面类或米饭、水果。
2. 《礼记》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
3. 我国为纪念建国60周年举行的国宴属于礼仪性质的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