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科教学知识PCK

合集下载

英语教师PCK知识对学科教学的影响

英语教师PCK知识对学科教学的影响

英语教师PCK知识对学科教学的影响内容提要: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或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

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一般教学法知识,即普遍适用于各个学科教学的原则和技能;学科教学知识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即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时,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方面的知识。

来提高课堂效率。

主题词:学科教学知识(PCK)学科教学目标英语育人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的知识,它具体表现为教师知道使用怎样的演示、举例、类比等来呈现学科内容,知道学生的理解难点。

学科教学知识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即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时,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方面的知识。

它具有与内容相关;基于经验反思;有实践性;个体性以及情境性的特征。

从静态角度分析,学科教学知识是由学科知识、学生知识、课程知识、评价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等方面的知识所构成,但这些方面的知识不能自然而然地生成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常用的有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等。

而英语的学科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句型,语法,功能,话题等。

由于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具有交际功能,所以最基本的教学法有: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竞赛,游戏等教学法。

我所理解的教育情境知识指的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趣味性、有意义的语言环境,它包括:(1)、教育情境知识涉及到学习者及其活动的知识。

课堂教学中的PCK研究

课堂教学中的PCK研究

课堂教学中的PCK研究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教育领域的焦点。

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PCK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PCK是教师所拥有的、关于如何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学知识。

这种知识包括关于学科内容、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特点及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理解和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PCK的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和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PCK研究得到了广泛,相关技术和方法也不断涌现。

本研究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PCK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运用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等方法,收集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揭示PCK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PCK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教师运用PCK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教师通过学生实际生活,将学科知识融入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PCK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PCK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PCK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成绩和课堂表现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教师运用PCK的课堂中表现更为出色。

本研究结果表明,PCK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

具体而言,PCK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和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PCK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PCK与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和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研究PCK的具体运用策略和方法,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PCK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策略。

《学科教学知识PCK》课件

《学科教学知识PCK》课件

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 ,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过 程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内容精选
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符合、 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的教 学内容。
组织结构化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结构清 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 系。
内容更新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 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保 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 瞻性。
PCK在教师资格认证中的作用
教师资格认证是保障教师质量的重要措施,应将PCK作为教 师资格认证的重要指标,严格把关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
建立完善的PCK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程序,对 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CHAPTER
06
PCK研究与实践案例分享
案例一:PCK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课堂纪律维护
建立良好的课堂纪律,确保教学 活动的正常进行。
学生参与度提高
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 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
评价方式多元化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 品评定、口头表达等,全面评价
学生的学习成果。
CHAPTER
05
PCK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技术与PCK的融合
0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PCK提供了新 的发展机遇,如人工智能、大数 据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 助于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具备PCK的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 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从而设计出更 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PCK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PCK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教师的PCK水平直接影响 其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使用理论视角下教师PCK的理解与建构

使用理论视角下教师PCK的理解与建构

使用理论视角下教师PCK的理解与建构教师PCK(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作为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自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和教学策略的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能力。

PCK的构建和运用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教师PCK的概念和本质,并就如何理解和构建教师PCK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一、理论视角下教师PCK的概念与本质在教育领域,PCK的概念最早由Lee Shulman提出,他将PCK定义为“教师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包括如何以有意义的方式将该内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

从这个定义来看,PCK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教学策略的知识的整合。

换言之,PCK 是教师对于学科内容的理解与教学技巧的结合,是教师将学科内容进行有效传授的能力。

PCK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PCK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Subject Matter Knowledge,SMK)、教学策略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PK)和学生理解知识(Knowledge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PCK是在这三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和学生理解知识整合运用的结果。

第二,PCK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与PCK的构建和运用密切相关,良好的PCK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学生指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PCK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对PCK的不断理解和构建,通过不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实践,教师可以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PCK。

教师PCK的理解需要从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策略知识两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是学科内容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PCK

学科教学知识PCK

学科教学知识(P C K)——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关键问题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从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到关注新理念、新经验的教学再到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实际获得与成长,自觉调整教学行为的教学。

今年提出了教师的专业化标准。

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老师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

为此需要老师经过长期的专业培训、规范的专业考核与资格认证、严格的专业纪律、与时俱进的专业进修、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具备专门的知识基础和专业能力。

方为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社会服务。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效的社会服务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有效果,学生上完一堂课,学生会学会或知道甚至掌握了某些知识,或学生感觉到某种情感被触动,或在某方面受到启发。

二、有效率: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

三、有效用:教学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完成教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四、有效益:教师能选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知识,关键性、统领性知识;能思考每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评价每个活动的作用、收获,学生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为了能打造有效课堂,实现三维目标,最终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通过知识这一载体。

知识不等于能力,但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和训练能力。

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在知识丰富中启迪思维、成长智慧,学生见多识广便是此中道理。

在知识增长中提高分析、思维力,在知识迁移中显示综合能力。

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具有专业性,具有教育教学所需的专业的知识和能力。

教师专业化的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实现教学优质的关键!在专业知识中包括七项知识,分别为:①学科知识②一般教学知识③课程知识④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内容知识,P e d a g o g i c a l C o n t e n tK n o w l e d g e,简称P C K)⑤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⑥教育情境知识⑦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通过论证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内容知识P C K)最能区分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间的不同。

pck 教学法

pck 教学法

pck 教学法PCK教学法PCK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模式,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PCK代表着“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概念,它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PCK教学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应用该方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PCK教学法的基本概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它强调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还要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通过将学科知识与学生需求和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PCK教学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学习风格和学习困难等方面的信息,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其次,PCK 教学法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科知识与学生需求相结合,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最后,PCK教学法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环境。

那么,如何应用PCK教学法呢?首先,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

只有深入了解学科内容,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将其与学生需求和教学方法相结合。

其次,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

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通过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PCK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方法。

通过将学科知识、学生需求和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们应该积极学习和应用PCK教学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PCK(学科教学知识 )

PCK(学科教学知识 )

二、PCK的基本特征
1、与内容相关。
教师的PCK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 表达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虽不同于学科内容,但其指向于特定学 科及其内容的加工、转化、表达与传授,与特定主题紧密联系即与学科内容息息相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基于经验的反思,具有实践性。
教师的PCK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基于课堂实践以及在生活与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 并对其进行反思、归纳与总结,经过综合、转化而不断获得与丰富的。因此,教师学科教学 知识离不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环境中所获得的经验及其基于经验的有目的、有重点的 反思。而获得PCK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教师工作、生活的专业场景。正是在这种由实践→ 经验积累→反思→再实践→再经验积累→再反思……的不断往复的知识结构重组与学习的 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成长与发展。其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所以PCK具有实践性。
4、情境性。
教师的PCK涉及教师如何教的知识,而教学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的,情境是整个 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成分,情境不同,所产生的教学与学习也不同,教学与学 习受到具体的情境特征的影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正是这样一种反映教师所处教学现场的 特点、与学科内容紧密相关的“视情形而定”的知识。所以教师的PCK具有情境性的特点。
四、类型——动态PCK
科克伦等认为,PCK应该由学科教学认识,因为“知识是静态的,认识是动态的,学科教学认 识是教师对教学法、学科内容、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境等四个构成因素的综合理解,总是 处于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学科教学认识的发展,教师能够依据他们的理解为学科中的 特定内容创造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构建最有效的理解“。

学科教学知识(PCK)讲解学习

学科教学知识(PCK)讲解学习

学科教学知识(P C K)学科教学知识(PCK)PCK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86年舒尔曼教授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该项目由斯宾塞基金会所资助,研究对象为斯坦福大学一组科学、数学、社会学科和英语专业的职前教师,研究主题是他们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中舒尔曼教授首次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即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

1 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内涵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学科内容领域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

舒尔曼的观点把PCK作为教师最有用的知识,能够区分教师与学科专家,并且是最有效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

总之,舒尔曼对PCK的定义实际上是将PCK作为多种知识的综合,包含教师对学习者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法知识等,它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

格罗斯曼则定义PCK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

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2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基本特征2.1与内容相关教师的PCK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

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虽不同于学科内容,但其指向于特定学科及其内容的加工、转化、表达与传授,与特定主题紧密联系即与学科内容息息相关。

2.2基于经验的反思,具有实践性教师的PCK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基于课堂实践以及在生活与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对其进行反思、归纳与总结,经过综合、转化而不断获得与丰富的。

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核心因素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核心因素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核心因素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的核心因素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引言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所具备的,将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融合的知识结构。

它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核心因素以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特定学科领域掌握的一种综合性知识,它是将学科内容与教学方式有效融合,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关键。

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生知识三个要素。

1. 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

教师应该具备学科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熟悉学科的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同时能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 教学知识教学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知识。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学习困难和误解,掌握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和评估方法,能够在面对不同学生需求时进行灵活调整。

3. 学生知识学生知识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了解。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背景、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因素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因素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生知识,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1. 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

教师要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同时还要不断更新学科知识,跟进学科的发展变化。

只有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教师才能够准确理解学科的本质和内涵,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任务。

2. 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师的教学知识是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能够根据学生需求灵活调整教学过程。

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视角下 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

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视角下 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

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视角下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PCK理论视角下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是指运用PCK理论指导教学,促进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

本文将从PCK理论视角下提出一些策略,以帮助教师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一、深入理解学科知识PCK理论视角下,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是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关键。

教师需要深入理解运动学科的知识,包括运动规律、技能要领、运动生理等,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运动学习和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参与学科研究和实践活动等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运动训练和比赛技能提升。

二、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PCK理论认为,教师需要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能够被学生理解和运用的教学内容。

在运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任务和教学材料,设计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课程和活动,提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学科任务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主动参与运动学习和实践。

三、掌握教学方法和策略PCK理论认为,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传授学科知识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运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示范教学、对比教学、游戏教学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运动能力发展。

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合作实践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四、注重反馈和评价PCK理论认为,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反馈和评价,以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升。

在运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的观察和记录,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表现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教师还可以通过个性化反馈和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

五、促进跨学科整合和创新实践六、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PCK理论认为,教师需要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学科教学知识(PCK)

学科教学知识(PCK)

学科教学知识(PCK)PCK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86年舒尔曼教授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该项目由斯宾塞基金会所资助,研究对象为斯坦福大学一组科学、数学、社会学科和英语专业的职前教师,研究主题是他们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中舒尔曼教授首次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即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

1 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内涵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学科内容领域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

舒尔曼的观点把PCK作为教师最有用的知识,能够区分教师与学科专家,并且是最有效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

总之,舒尔曼对PCK的定义实际上是将PCK作为多种知识的综合,包含教师对学习者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法知识等,它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

格罗斯曼则定义PCK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

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2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基本特征2.1与内容相关教师的PCK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

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虽不同于学科内容,但其指向于特定学科及其内容的加工、转化、表达与传授,与特定主题紧密联系即与学科内容息息相关。

2.2基于经验的反思,具有实践性教师的PCK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基于课堂实践以及在生活与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对其进行反思、归纳与总结,经过综合、转化而不断获得与丰富的。

PCK:学科内容教学化知识(PCK)内涵及其对教师培训的启示

PCK:学科内容教学化知识(PCK)内涵及其对教师培训的启示

学科内容教学化知识(PCK)内涵及其对教师培训的启示刘琳娜刘加霞(北京教育学院)摘要:近年来,围绕PCK核心内涵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对其内涵有不同看法,名称的翻译也各不相同.笔者以为,PCK(学科内容教学化知识)的核心内涵应该包括三层含义:第一,针对某一具体内容的最有用的类比、样例、图示、解释和演示等多种表征方法;第二,学生对某一特定主题感到容易或困难的原因,学生的偏见和误解、消除误解的知识;第三,将学科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培训应重点关注特定学科具体内容的PCK,依托教师的案例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教师PCK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PCK教师知识教师培训舒尔曼(shulman)在美国教育研究委员会1985年例会上发表题为《Thosewhounderstand:Knowledgegrowthinteaching)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PCK(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这一概念,该报告于次年(1986)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上公开发表。

此后,围绕着PCK内涵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在综述已有研究后我们发现:在很多后来学者的研究框架中,PCK的内涵很宽泛,甚至可以说囊括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中所有重要成分,如果是这样,提出PCK的价值何在呢?此外,我国大多数学者将PCK翻译成“学科教学知识”,这种译法是否符合PCK的本质内涵?基于这样的一些思考,笔者以为有必要追本溯源,对比相关研究成果,对PCK的核心内涵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阐释,以为教师培训提供可资借鉴与可操作的建议。

一、PCK提出的背景及概念溯源有研究者认为,PCK的概念其实可以追溯到杜威(1859~1952)“学科内容心理学化”的观点,杜威指出,一个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不同于教师对同一学科的理解,教师必须学会将学科内容心理学化,重新思考学科的课题和概念使之易于为学生所接受(Dewey,1904)。

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

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

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一、概述在教育领域,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教师们追求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掌握一种强大的工具,那就是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教学内容知识)。

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它不仅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

PCK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舒尔曼(Shulman)提出以来,已逐渐成为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的核心概念。

PCK是指教师在教授某一学科时,将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学生特征、教育环境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的知识。

这种知识不仅包括对学科内容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学生如何学习这一内容的认识,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如何教授这些内容的策略。

PCK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背景,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同时,PCK还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对于教师来说,掌握PCK是提升教学水平、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PCK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理论阐述等方式,揭示PCK如何使教学更加有效,并探讨如何培养和运用PCK,以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启示。

1. 介绍PCK(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一种独特的教育领域知识,它融合了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的理论,旨在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

PCK不仅仅关注教师所拥有的学科专业知识,更强调教师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适合不同学习风格和背景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育领域,PCK被视为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它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PCK的重要性。

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视角下 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

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视角下 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

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视角下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引言运动能力是指人体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完成运动任务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良好的运动能力已经成为人们活动生活、增强体质的重要保障。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能力并不总是得到有效提升,这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其全面素质的提高。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

一、认识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学科教学知识(PCK)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帕克(Parker)于1986年提出的,它是指教师在某一学科教学中掌握的一种知识结构。

PCK包括教师对学科知识、学生学习行为、教学方法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的知识结构。

它强调了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的结合,在教学中发挥关键作用。

1. 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开展锻炼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锻炼项目和运动方式,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为目标,例如通过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多样化的锻炼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2. 创设情境模拟培养实践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运动情境和模拟场景,培养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实践能力。

在篮球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比赛情境,让学生在竞技场上真实体验比赛的紧张和激烈,从而提高其运动技能和应变能力。

3. 运用跨学科知识促进综合发展PCK理论认为,跨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心理学、运动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运动技能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升其运动能力。

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训练,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自我调控能力。

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设置学习目标和自我监测,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和持久力,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5. 提倡协作学习促进团队合作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倡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通过分组训练、团体比赛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

教师专业化之-学科教学知识pck发展研究

教师专业化之-学科教学知识pck发展研究

(三)、教师教学建构(TPCs)
• 教师教学建构又是近年来一种兲亍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癿 倾向。这种研究以Hashweh为代表,他认为学科教学知 识绊历了20年癿収展,兵概念丌应该是无限癿扩大,界定 兵概念应该同归兵本质,PCK是学科教学知识,它丌是教 师知识癿全部,否则就没有必要称乊为学科教学知识,而 称为教师知识。他赞同Gudmundsdottir癿观点,认为学 科教学知识癿本质是价值性和叒事性,他认为在兵本质 上研究学科教学知识有劣亍推劢它癿収展。价值性是说 教师癿学科教学知识中渗透了教师癿价值因素,这种价 值丌仅包括教师对教育癿价值叏向,更重要癿是它包括 了教师对徃所教学学科癿价值叏向;叒事性是说学科教 学知识兵实是一种绊验癿重组。
• 学科教学知识最早是由时仸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癿斯坦福 大学教授舒尔曼(1986)针对当时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缺 失而提出来癿一个重要概念. • 当时美国学科教育和教师与业教育分离式癿教师教育体制 给教师培养带来了许多弊端,舒尔曼就此弊端提出“缺失 癿范式”(missing paradigm),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癿 概念。
教师专业化之--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研究
半个多世纪以来教师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 “准专业”,即便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正式将教师列为专业化的职 业时,教师还并未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专业化,其中很 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教师特有的知识领域并没 有受到关注。A.史密斯(A.Smith)在 AACTE(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for Teacher Education)1982年年会上首次提出教师的 核心知识基础(Essential knowledge base)的概念,至 此,教师专业知识领域才逐渐受到人们的注意。 PCK是在这之后出现的一个极具教师专业独特性

pck及其对幼儿园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启示

pck及其对幼儿园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启示

一、介绍PCK概念1.1 什么是PCK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教学内容知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结合。

它是在教师职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1.2 PCK的重要性PCK不仅包括对学科内容的深入了解,还包括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这对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发挥至关重要,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PCK对幼儿园教师的启示2.1 对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的启示在幼儿园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PCK。

这包括让教师深入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语言特点,掌握幼儿园教育学科内容,并学会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样,教师在进入实际教学岗位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2.2 对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启示在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应该重视PCK的持续培养。

随着教师实际教学经验的增加,他们对PCK的理解和运用也会发生变化,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提高。

学科研究也是提高PCK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教育研究来不断提升自己的PCK水平。

三、PCK培养的具体措施3.1 学科教育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幼儿园教师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应该学会将学科教育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PCK。

即使是最基础的学科知识,也要给予教师相应的教学方法指导,让其了解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3.2 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和职后教育中,都需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只有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教师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PCK的重要性,更好地应用PCK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3 学科研究的参与帮助幼儿园教师提升PCK水平,还需要鼓励他们参与学科研究。

通过参与学科研究,教师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科知识,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PCK水平。

四、结语PCK对于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儿园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中需要注重培养教师的PCK。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研究,教师们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PCK水平,为幼儿的学习成长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

PCK知识

PCK知识

PCK是教学最有效的知识转贴PCK是学科教学知识或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

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为了研究学科知识怎样转化为教学的内容,舒尔曼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启动了一个名为“教师知识发展”的研究计划,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识别三种知识:学科知识、PCK和课程知识[1]。

后来舒尔曼和他的同事又添加了四个范畴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即普遍适用于各个学科教学的原则和技能;有关教育目的、目标意图的知识;关于学习者的知识,包括学习者的特征和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发展的知识;关于其他课程的知识[2]。

舒尔曼首创的PCK这一概念,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响应,很多人投入到这一研究课题。

本文侧重科学教育对PCK做一简单的概述。

一、PCK的研究背景1. 教师教育课程重点的游移和研究范式缺失。

历史上,教师教育课程的重点在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两者之间游移,当教师教育课程的重点集中在教师的学科知识时则忽视了学科内容怎样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当它转移到一般教学法时,常常以牺牲学科内容为代价,与相关学科具体的内容脱节。

在研究上,研究者忽略了课堂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科知识,其他大多数关于教学研究的范式也常常忽略了这一问题,学科问题只是偶尔作为一个环境变量引入研究——作为一个根据内容种类划分数据的控制特征,但没有研究者关注过学科内容本身,没有问过学科内容是怎样从教师的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也没有人问过对内容的系统陈述与学生所学到的或错误理解的如何关联。

舒尔曼把在各种各样教学研究中缺乏关注学科问题的范式称为“缺失范式”[3]。

2. 教师的知识和学科专家的知识区别。

大多数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来自于科学领域的专门学科。

科学领域的理论模型不同于教科学和学科学的理论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理论和概念背后隐含着信念和假设,例如科学知识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科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揭示教材中的科学思想,理解科学家的信念所起的作用。

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视角下 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

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视角下 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

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视角下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引言学生的运动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的运动能力普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视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将是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 PCK 理论概述学科教学知识(PCK)是由美国学者 Magnusson(1984)和 Shulman(1986)提出的,旨在探究教师应用学科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

PCK 知识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学科知识(Subject Matter Knowledge)、教学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CK)是集合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的产物,是指教师将学科知识嵌入教学过程中的特定知识。

PCK 理论突出了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能够将这些学科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科知识本身,还要了解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情况,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

二、运用PCK理论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2.1 深入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等方式,收集学生的认知水平信息,包括他们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体育动作的掌握情况、对运动技能的认知和理解等。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制定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2.2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体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态度,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学科教学知识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的研究综述谢天中国教师研修网一、关于学科教学知识概念的提出(一)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背景1. 教师教育课程重点的游移和研究的范式缺失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重点一直在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两者之间游移,当教师教育课程的重点集中在教师的学科知识时则忽视了学科内容怎样转化成教学的内容;当重点转移到一般教学法时,又常常以牺牲学科内容为代价,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内容脱节。

在研究上,研究者忽略了课堂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科知识,其他大多数关于教学研究的范式也常常忽略了这一问题,很少有研究者关注过学科内容本身,没有关注学科内容是怎样从教师的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也没有人关注对内容系统陈述与学生所学到的或错误理解的知识关联。

著名教育家L ·舒尔曼教授把在各种各样教学研究中缺乏关注学科问题的范式称为“缺失范式”。

2. 学科教学知识概念的诞生学科教学知识PCK 概念的提出最早始于舒尔曼教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由于公众对教育现状不满,引发了美国新一轮教育改革。

舒尔曼教授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启动了名为“教师知识发展”的研究计划。

PCK 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86 年舒尔曼教授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该项目由斯宾塞基金会所资助,研究对象为斯坦福大学一组科学、数学、社会学科和英语专业的职前教师,研究主题是他们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中舒尔曼教授首次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 概念,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

他经过一系列教学实践及研究后提出,教师除了应具备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外,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另一种新的知识,即PCK ,他还把PCK 描述为“教师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

在次年发表于《哈佛教育评论》的另一篇论文中,舒尔曼教授再次强调及重申了PCK 的概念。

他指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可能是现有教育研究中所缺少的”,是他最先强调了该领域的重要性和长期以来对该领域研究的缺失。

随着美国国家教师标准的制定,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的结合,关于PCK 的研究领域逐渐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研究成果也开始丰富起来。

3. 学科教学知识理论的传入我国台湾地区对于教师PCK 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理论一经传入就引起了台湾教育学界的高度重视,依据研究——反思理念展开经济研究。

从2005 年以后,教师PCK 理论开始引起大陆教育学界的关注,并很快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认为教师PCK 是教师专业知识中最核心的知识,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高程度教师与低程度教师,它对制定我国学科教师的专业标准,开发学科教师的培训课程产生重大的指导作用。

随之有大量介绍和解读PCK 的论文发表,但迄今为止,仍停留在文献研究层面,尚未深入针对具体的学科、年段去进行实证的研究或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发。

(二)关于学科教学知识PCK 概念的界定PCK 概念最早由舒尔曼于1986 年提出,他于1987 年在其著作中进一步指出:有效的教师专业知识由七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 1. 学科知识, 2. 一般教学知识, 3. 课程知识,4. 学科教学知识, 5. 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 6. 教育情境知识,7. 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

(见图一)Veal 和Makinster 建构了一个金字塔模型,PCK 位于塔尖,是多方面整合的结果继舒尔曼之后,P.L. 格罗斯曼(1990 年)总结认为,虽然教师教育领域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要素划分,但是其中四类基本教师知识构成了教师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石,它们是: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情境知识。

二、关于学科教学知识内涵及结构(一)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1. 舒尔曼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解释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舒尔曼作为学科教学知识概念的提出者,其认为PCK 是指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适合于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特有的知识。

它包括表达思想的最好方式,最有用的类比、样例、图示、解释和演示等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方法。

也包括教师了解到的有关学生对某一特定学习内容感到容易理解或困难的原因,学生的偏见和误解,消除误解的策略,特定的话题、问题、论点,用怎样的方式组织、表达调试使不同兴趣、能力和背景的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知识。

2. 格罗斯曼对学科教学知识的解释P.L. 格罗斯曼作为舒尔曼学科教学知识理论的继承者,对于学科教学知识概念给予了重要阐释。

她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可以解析为四个部分组成,包括:( 1 )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点(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

这种统领性观念反映在教授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目标中。

比如有的教师认为教授中学生文学是教授文学分析与评论,其教学重点在于文学分析技巧;而有的教师认为教授中学生文学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写作能力,其教学就着力促使学生把作品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自我解释作品。

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反映了教授文学的两类不同观念。

( 2 )学生对于特定学习内容容易理解和误解的知识。

要生成适宜的解释和表征,教师必须知道关于某一特定的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一般会有几种主要的理解方式,将会有什么样的疑惑。

这种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关于学习者的知识,因为它是关于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它会影响到对课程计划、对学生的期望和评价。

( 3 )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

横向的课程知识指特定年级的特定学科的特定课题选择了什么内容,是如何组织的,不同课题是如何联系的,以及特定年级不同学科教材是如何组织和联系的。

纵向的课程知识是指不同年级的特定学科的教材各有什么内容,如何组织的,依据相互间的联系可以推知学生在过去学了什么,将来又要学什么。

( 4 )将特定学习内容呈现给不同学生的策略知识。

包括教授特定课题有效的隐喻、样例、实验、活动、解释。

这四种成分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教师关于一门学科在不同年级水平上的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居于后三种成分的上位,对后三种成分起着统摄作用。

这四种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可能不如在理论中区分得那么清楚,但对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是教师知识与思维的有效探索。

(二)学科教学知识结构的深入研究1.Cochran ,King 和DeRuiter 认为PCK 是教师在学校背景下,针对具体学段学科的学生的教学,连接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的方式。

PCK 包含四个成分: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策略、年龄和发展水平、态度、动机、前知识),背景的知识(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自然环境),教学法知识。

他们用维恩图表示这四部分是怎样重叠在一起的,PCK 位于交叉部分的中心,图小表示新手教师的PCK ,图大表示有经验教师的PCK ,随着教龄的增加,图形变大,每一成分的知识增加,重叠部分增多,表示教师的PCK 发展了。

2.Magnusson ,Krajcik 和Borko 等人从建构主义角度分析了学科教学的PCK ,它由五种成分组成:( 1 )学科教学定向的知识,是指有关学科教学目的目标和信念,它是教学决策的基础。

( 2 )学科课程知识,知道课程的目的和具体目标,课程的具体计划。

( 3 )知道学生理解特定的学科课程的知识,比如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困难。

( 4 )评价的知识,知道有关科学仪器,特定单元的程序、方法和活动。

( 5 )教育策略,包括特殊学科的策略,特殊话题的策略,特殊情境的PCK 。

3. 仿照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方法,Veal 和Makinster 将不同文献中提到的PCK 成分加以搜索归类,然后将PCK 分为三类,即普通PCK ,学科PCK ,话题PCK 。

三、研究学科教学知识的意义教育教学改革必然要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科教学内容必须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学科教学方式做出重大改变,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进修也需要做重大改变。

PCK 是教师实践知识的主要成分,是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充分依据。

1998 年美国科学教师协会制定的科学教师标准中,就吸收了PCK 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科学教师教学实践所需要知识基础,2003 年又对这一标准做了修订。

Enfield 用概念图的形式指出了教师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关系。

例如学科内容构成科学课程,科学课程要反映学科的背景和科学的性质,科学的性质要求通过探究来教科学,评价要揭示科学教学中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同时反作用于评价等。

PCK 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蜘蛛网状的结构。

PCK 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PCK 是教师实践知识中最有意义的知识。

中国古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只是说明了教师知识量的关系,如果这一桶水只是教师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其他,这一桶水不能完全发挥它的教学效率。

PCK 中各成分的研究为教师教学知识发展提供指导,PCK 中的主要成分当然是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教师的PCK 是实践性的,在实践前、行动中、行动后围绕某一话题开展行动研究形成的,优秀教师正是在教学时间中积累了大量的话题PCK 。

进行大量的课例研究能为某一话题提供教学知识的样例,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新手教师应该从积累话题PCK 开始。

PCK 发展的研究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了依据。

研究表明以教材中特定内容为定向的工作组的方式可强化教师PCK ,所以要改进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和方式。

例如“科学案例——教师学习”是一个三年的在职教师培训项目,参与该项目的教师每年 5 天的暑期集会和每月的会议,每年的专业发展活动20-50 小时,参与者要提供课堂叙事记录(包括学生活动、师生对话,教学素材、教师的行为和教师的思想),课程内容有:案例讨论,学习教材,为学生准备活动,评估学生的思维,如何促进学生的探究,有结构的反思、完成家庭作业等。

研究者在项目实施前后对参加者进行深度访谈以检测教师PCK 的发展,通过内容测试检查学科内容理解的变化,以了解项目实施的效果。

例如对电和磁部分,访谈的问题是:学生理解电路的困难,揭示困难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具体困难的方法,对“科学案例——教师学习”的方式对教师学科知识的发展是有效的。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我国一向受到重视,但教师教育的效果长期以来却不尽人意。

师范学院的学科教材教法或学科教学论地位一直比较尴尬,为了提高教材教法的层次,大多数学校将教材教法改为学科教学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