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学习时间第周第节年月日教案编号
学习内容桥边的老人
主笔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方法指津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知识;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尊重生命和
渴望和平的题旨。合作探究
【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一个人生下来并不是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能为读者所感受到,从而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3、写作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4、作品概述
写战争的小说举不胜举,相比之下,《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然而,这个短篇小说格局虽小,意蕴却深。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那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小片段,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5、基础知识积累:“测评卷”第1页“基础巩固”
【合作•探究】
一、话题解读
1、认识“叙述角度”
见《外国小说欣赏》第7、8页。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他可能是什么身份?
4、这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各有哪些好处和缺点?
二、整体感知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进行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主体部分由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既是对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意义。
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作者借以展示人性光辉和作品主旨,可归结为“四问”。这四问可概括为:一问,二问,三问,四问。
三、研读课文开头部分
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老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2、体会“涌”“踯躅”所蕴含的内容。
四、研读文章的主体部分。
1、在谈到家乡时,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老人为什么“微笑”?透过老人的“微笑”,你能读出什么?
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3、请你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4、文章多次写到老人“坐”在那里,请找出相关语句,并思考: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老人为什么却“坐”在那儿呢?
5、老人看管的动物里有山羊和鸽子,对山羊和鸽子你能分别想到什么?
6、老人说“政治跟我不相干”,是谁挑起了战争?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7、“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9、“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10、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五、研读文章的结尾段
讨论: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六、认识文章的主旨:
1、概括文章的主旨。
2、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战争的罪恶,为何仅写“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
七、艺术鉴赏
1、叙述语言的简约
作者善于用简明的语句展现形象与情节,叙述客观真实,少用华丽或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尽量摒弃对环境的渲染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这种不事渲染的素描式的叙述,却可以给人强烈视觉感受或直观的故事线索,激发读者的丰富想像,造成内心强烈的冲突。
2、寓意含蓄深远
简单的对话中包含老人博大的爱心与素朴的人性,而人性的回归是人类面对罪恶的战争,自救与自赎的惟一方式;结尾“复活节”的有意提及也是呼唤人性的暗示。小说通过深刻的寓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3、描写方法丰富
本文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
(1)外貌描写:文中写到老人戴副“钢丝边眼镜”,说明老人视力不好,这样更突出其逃难过程的艰难;衣服上、脸上尽是尘土,表现了他旅途的劳顿与艰辛。
(2)神态描写:文中“我”提到老人的家乡,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说明老人对自己家乡真挚的热爱之情;“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后来又“木然地说”,这些表情,说明战争给这位老人带来吗的痛苦和无奈。
(3)语言描写:文中语言描写最多,主要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老人的经历,都是用自己的话叙述的。如:“……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可以看出老人对那几只动物的担忧与牵挂,由此可见,在这残酷的战争中老人的那颗仁爱之心。
延伸练习:、试用第一或第三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