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墓

合集下载

楚墓的考古与文化解读

楚墓的考古与文化解读

楚墓的考古与文化解读楚文化是中国诸多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文化,其不仅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渗透到了当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其中,经典诗歌和著名古墓为人所熟知,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楚墓。

随着现代考古技术的发展,楚墓的考古研究将会极有可能带给我们更多关于楚文化的解读和发现。

一、楚文化概述楚国位于当今的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区,其历史文化渊源深厚,至今仍有大量文化遗产留传。

楚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霸权思想楚国在历史上曾一度成为中国南方的霸主,因此楚文化往往带有霸权思想的色彩。

许多楚文化的艺术品和器物上都有强烈的权威性象征,如自负齐明月的楚剑就是一例。

2. 音乐文化楚国的音乐非常著名,其代表作《九歌》、《离骚》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

同时,楚国也发明了诸多乐器,如楚琴、楚瑟等。

3. 兵器文化作为历史上最具有军事气息的一个国度之一,楚国的兵器文化一直备受瞩目。

其代表作楚剑、楚戟等武器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被人们称赞。

二、楚墓的特点楚墓是楚国的一种特殊的陵墓,由于其规模宏大、墓室豪华、内饰瑰丽,常常被视为是中国古代墓葬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楚墓有以下几个特点:1. 规模巨大楚墓的规模往往非常惊人。

例如,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马王堆汉墓就是中国古代墓室中面积最大的墓。

2. 豪华内饰楚墓的内部大都墙面绘有壁画、饰以壁龛、陈设各种珍宝等等,都体现了楚国的财富和艺术设计的高超。

特别是楚墓中的陶俑、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都是世界级的极品。

3. 众多墓葬没有开挖楚墓有很多未曾经过考古发掘的陵墓,其数量可能多达数以千计。

这为考古人员提供了很大的研究价值。

三、楚墓带给我们的认识楚墓是研究楚文化的一个窗口,考古发现加深了对楚文化的认识。

1. 社会组织与内外关系据墓葬中所见,楚国政府的组织非常严密。

官员的身份分的非常清晰,这表明楚国的政府组织十分高效。

此外,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也暴露出楚国与各地之间的联系密切,甚至还和外国商人有贸易往来,这表明楚国在经济方面也十分富裕。

湖北荆州张家山楚墓的历史与文化

湖北荆州张家山楚墓的历史与文化

湖北荆州张家山楚墓的历史与文化湖北荆州张家山楚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张家山,是中国楚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楚墓是指楚国时期的墓葬,楚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家,其疆域曾经辐射到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

张家山楚墓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楚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张家山楚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各国争霸的时期。

楚国是其中一个势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楚墓是楚国贵族和统治者的墓葬,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张家山楚墓的规模庞大,墓葬数量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楚王墓和楚后墓。

楚王墓是楚国君主的陵墓,墓葬内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和器物,如青铜器、玉器、陶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楚国的艺术水平,还反映了楚国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楚后墓是楚国君主的妻子的陵墓,墓葬内也有丰富的文物和器物,如金器、玉器、丝织品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楚国贵族的生活方式,还反映了楚国的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

张家山楚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墓葬的考古发掘和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楚国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家,其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楚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除了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张家山楚墓还具有旅游价值。

楚墓的规模庞大,墓葬内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和器物,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亮点。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楚墓,了解楚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同时,张家山楚墓所在的荆州市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荆州古城、荆州博物馆等。

游客可以在游览楚墓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其他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

总之,湖北荆州张家山楚墓是中国楚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可忽视。

通过对楚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楚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湖北地区楚墓出土青铜剑研究》

《湖北地区楚墓出土青铜剑研究》

《湖北地区楚墓出土青铜剑研究》一、引言湖北地区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重镇,楚墓的发掘与研究一直是考古学界的热点。

其中,青铜剑作为楚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其出土数量众多且种类丰富。

本文将就湖北地区楚墓出土的青铜剑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及历史价值。

二、青铜剑的发现与分布在湖北地区的楚墓中,青铜剑的发现颇为丰富。

主要分布在随州、荆州、襄阳等楚文化较为集中的地区。

这些青铜剑在墓葬中的分布,大多位于墓主人身旁或主室之内,表明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三、青铜剑的制作工艺湖北地区楚墓出土的青铜剑,制作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其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冶铸、锻造、磨砺等多个环节。

选材上,工匠们选用优质的青铜材料,经过冶铸后形成剑身和剑柄。

锻造过程中,通过反复加热、锤打,使剑身达到坚硬而锋利的程度。

磨砺环节则是为了提高剑身的光洁度和锋利度。

四、青铜剑的形制与纹饰湖北地区楚墓出土的青铜剑形制多样,剑身多为窄长型,剑柄则有圆形、扁形等多种形式。

剑身上的纹饰丰富,常见的有云雷纹、龙凤纹、几何图案等。

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五、青铜剑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青铜剑作为楚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首先,青铜剑的出土为研究楚文化的军事、礼仪、审美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其次,青铜剑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此外,青铜剑上的纹饰和形制,还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六、结论通过对湖北地区楚墓出土的青铜剑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在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这些青铜剑不仅是我们了解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礼仪、审美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此外,这些青铜剑的出土还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湖北地区楚墓出土青铜剑的研究,以期为揭示楚文化的面貌和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提供更多的实物资料和理论依据。

楚墓葬中镇墓兽摆向方位考析

楚墓葬中镇墓兽摆向方位考析

楚墓葬中镇墓兽摆向方位考析第一篇范文楚墓葬中镇墓兽摆向方位考析楚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墓葬制度更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

在楚墓葬中,镇墓兽作为一种特殊的陪葬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对楚墓葬中镇墓兽的摆向方位进行考析,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楚墓葬镇墓兽的分布特点楚墓葬镇墓兽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其数量众多,形式各异。

据考古学家研究,镇墓兽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镇墓兽位于墓葬的主室或墓主人身边,少数情况下也会摆放在墓葬的陪葬坑中。

二、镇墓兽摆向方位的文化内涵1. 朝向外界在很多楚墓葬中,镇墓兽的朝向均指向墓葬外部。

这表明,墓主人希望镇墓兽能够守护墓葬,抵御外来的干扰和侵害。

同时,这种摆放方式也体现了楚人对死后世界的观念,即认为死后仍需面对各种未知的风险,因此需要镇墓兽来进行守护。

2. 朝向墓主人在部分楚墓葬中,镇墓兽的朝向则指向墓主人。

这种摆放方式可能寓意着镇墓兽负责守护墓主人,使其在死后能够得到安宁。

此外,镇墓兽朝向墓主人,也可能表示对墓主人的尊敬和崇拜。

3. 朝向特定方向还有一些楚墓葬中,镇墓兽的朝向并非指向墓葬外部或墓主人,而是指向某个特定的方向。

这种摆放方式可能具有特定的宗教寓意,象征镇墓兽能够抵御来自特定方向的邪恶势力。

三、镇墓兽摆向方位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墓葬镇墓兽的摆向方位出现了一定的演变。

早期楚墓葬中的镇墓兽多采用朝向外界的摆放方式,反映了楚人对死后世界的担忧。

而在晚期楚墓葬中,镇墓兽的摆放方式逐渐多样化,体现了楚人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变迁。

四、结论楚墓葬中镇墓兽的摆向方位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楚人对死后世界的观念以及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通过对镇墓兽摆向方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楚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二篇范文楚墓葬中镇墓兽摆向方位探秘3W1H模型:What(是什么):楚墓葬中镇墓兽的摆向方位;Why(为什么):了解镇墓兽摆向方位背后的文化内涵;Who(谁):楚人;How(如何):分析楚墓葬的考古资料,探讨镇墓兽摆向方位的意义。

楚国丧葬文化

楚国丧葬文化

楚国在葬俗上与中原地区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从楚人对墓葬基址的选定、墓葬的内外部形制、葬具以及死者的头向与葬式等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出。

(一)圹茔基址的选择楚人由于受气候地理条件的制约和民族心理倾向及传统的影响,往往喜欢选择山丘高地,特别是南北走向的岗丘为墓地。

这种葬俗与中原地区盛行的在地势坦荡、气候相对干燥的平地掘穴建坟习俗迥然有别。

如目前江陵地区发现的一千余座楚墓,主要都分布在楚都郢城附近四周的山坡丘陵上,且山丘愈高处墓葬愈密愈大;而在山丘下部近平地处,则墓葬数量相对稀少,规格也很低。

又如当阳赵家湖297座楚墓中,除赵家湾墓区濒临湖区,地势较低外,“其他五个墓区都是分布在丘陵坡地之上,高程一般在20 ~30米左右”。

(二)墓葬的内外部形制楚墓的墓葬形制分为封土和无封土两种。

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各类楚墓、战国楚平民墓,皆无冢丘;到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墓葬在周围文化影响下开始流行坟丘式,且多呈圆馒头状。

但从楚墓的内部结构来看,其圹室的构筑风习与中原地区的东周墓葬呈现出很大的不同。

首先,竖穴土坑的墓圹形制在整个楚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凡是楚国墓葬,无论时代早晚,位于楚境何地,有无坟丘,其圹室无一例外地皆作成土坑竖穴。

其次,从战国早期开始,大、中型及部分小型战国楚墓,带有台阶墓道。

台阶的层数及所带墓道的长短宽窄,一般取决于坑口面积的大小,即大型墓葬所带台阶多,墓道长、阔,中型墓葬次之,小型墓葬又次之。

再次,楚墓圹下部填土多为白膏泥或青膏泥。

从考古材料来看,楚墓单棺墓、一椁一棺墓和多层棺椁墓的填土,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仅填五花土或洗沙土;一是在墓圹上部填五花土或洗沙土,下部近棺椁处填白膏泥或青膏泥。

所不同的是,级别较高的墓有白膏泥或青膏泥者的比例相对要大些。

楚墓熊家冢遗址博物馆

楚墓熊家冢遗址博物馆

楚墓熊家冢遗址博物馆熊家冢遗址博物馆建设,在所有可参观的景点中,车马坑将是游客的参观亮点。

据了解,车马坑外墙所采用的装饰材料,和西安大明宫相同,造价高、环保性能好,外墙装修工作现已完成。

内部空调、通风、监控、安防、消防等几大系统也安装完毕。

车马坑展厅顶部已种植草坪,可有效保护坑内温度,也起到了美观作用。

同时,在车马坑的西侧有一个步行梯,游客上到展厅顶后,可鸟瞰熊家冢遗址博物馆的全貌。

昨天,记者还来到熊家冢遗址博物馆,为您提前打探这里的建设情况。

记者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车马坑的外观是土黄色,与地面颜色接近,而展厅顶部种了草皮,感觉就像一片草地,车马坑展厅就像“藏”在草地下,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

楚国故都,古冢栉比。

荆州熊家冢楚王陵,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楚墓。

经数年建设,熊家冢遗址博物馆已初具形态,并在今年“五一”试开放,吸引数万市民参观。

近日传出熊家冢将于“十一”正式对外开放的消息,本报记者昨前往探访,一睹熊家冢遗址博物馆新容。

进入遗址公园右转,绿树成荫。

徒步百余米,可见一片湿地,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建造木桥,水上主题公园初具雏形。

沿着生态景观步道前行,登上绿草茵茵的主冢俯瞰,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殉葬坑、祭祀坑,与生态景观林交相辉映,让人忍不住遐想,当年楚王是如何带领子民筚路蓝缕,开拓荆楚;眺望远方,农田层次分明,河湾如镜,还有几处人家隐没在绿树丛中,更添生气。

再看主冢脚下,原先的车马坑展厅旧貌换新颜,该展厅外墙已装饰了土黄色的环保建材,近万平方米的展厅顶部,还种上了草皮,已与遗址公园环境融为一体。

工作人员称,这种设计不仅美化景观,还可调节车马坑内的温湿度。

进入展厅,不少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装潢。

展厅分为3个部分,序厅用于车马坑遗迹的数字化演示,采用三维动画等方式再现发掘过程。

穿过序厅进入参观通道,试开放时的铁皮地面已换成玻璃。

透过通道两侧玻璃看去,1号坑164匹马、43乘车,尽入眼底,气势恢宏,令人顿生怀古之情,不忍离去。

郭店楚墓竹简 战国中期文物

郭店楚墓竹简 战国中期文物

郭店楚墓竹简(战国中期文物)
郭店楚墓竹简(战国中期文物),是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

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所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

郭店楚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郭店楚简的形制不尽一致。

就长度而论,可以分作三类:一类长度在32.5厘米左右;另一类长26.5至30.6厘米;第三类长15至17.5厘米。

竹简的形状也有两类。

一类竹简的两头平齐,另一类的两头修削成梯形。

竹简上都有用以容纳编线的契口。

前两类长度的竹简每简有两个契口,上下各一个。

最短的一类竹简则有三个契口,上、中、下各一个。

抄写同一篇古书所用竹简的长度和形状是一致的,而且上下契口的间距也是相同的。

郭店楚简的长度比荆门包山楚简要短许多,前者是传抄的古
书,后者是公文、文书、卜筮祭祷记录和遣策。

它们的不同应是楚国简册制度的反映。

这批古书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和文书,是由专门的人抄写的。

这次发现的分上下两栏抄写的格式和校正补抄文字的插入方式都是在以往楚简中所未见的。

楚墓知多少

楚墓知多少

楚墓知多少据统计现全国发掘的春秋战国墓共有15000座左右,其中楚墓占其中的70%,以湖北、湖南、河南三省为多。

楚立国519年(前741-前223年),曾灭国61个。

长期的对外扩张,使楚国疆域极其广阔,几乎占据中国整个南方。

那么楚在这一漫长历史进程中,究竟留下多少古墓?众所周知,由于秦朝推行焚书坑儒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几乎绝迹,了解这段历史主要依靠考古发现。

而作为楚国统治中心“沮、漳、江、汉”流域则是楚墓分布的主要区域,此外湖南、河南也有大量楚墓被发现。

作为楚文化的载体-楚墓被盗掘和文物出土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吕大临的《考古图》中就记录了楚工逆钟等几件楚国国君所用的青铜器。

20世纪30年代,安徽寿县的楚幽王墓被盗掘,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安徽省博物馆收集了劫后余生的700余件,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批楚王墓出土的文物。

50年代以来,湖南长沙相继发掘了3000多座楚墓。

60—70年代,湖北的江陵(今荆州区)发掘了1000多座楚墓。

此外河南淅川县下寺发掘的一批春秋时期楚墓,是目前我国发掘的时代最早的大型楚贵族墓葬。

80-90年代发掘了1500多座楚墓,重大发现层出不穷。

湖北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的大量丝织、刺绣珍品,堪称战国丝绸宝库。

包山2号楚墓出土了我国最早、保存最好的漆画;湖北荆门郭店1号楚墓出土竹简804枚,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老子》版本和十多篇孔子及其弟子思想史料,其中十二篇不见於世传文献。

21世纪初相继发掘了1000多座楚墓,其中不乏高规格楚墓,引起世人对古楚文明再认识。

如2005年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的文物总数已近500多件,其中包括钟、磬、鼎、镬、人擎灯等价值极高的精美文物。

2006年河南上蔡郭庄楚墓出土了镬鼎、甬钟等青铜重器以及即将发掘的荆州熊家冢楚墓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楚墓等等。

尤其是随着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相继开工,更多的楚墓即将重见天日。

正是随着这些楚墓的发掘,楚国创造的灿烂文明才得以重现端倪。

试论楚墓镇墓兽的功能

试论楚墓镇墓兽的功能

以图形揭示标志 的含 义。如陈汉 民教授设计 的中国人民银行标 形中 ,“ 以人为本 ”的体 育内涵被艺术 地解析和升华 :流动 的 志 ( 图四) ,以 中国古代春秋战 国时期 流行 的布币与汉字 “ ” “ ” 曲线 中饱 含着中华 悠久文明的美丽与尊严 , 人 京 字 京字横 画设 字形象为造 型元 素 , 其基本形与 中间的负形均为 “ 字形 , 人” 三 计成展开双臂 ,意指盛情邀请 、齐聚 北京 ,也似振 臂欢 呼 ,为
各不 相同。从材料上看 ,战 国时 期的镇墓兽主要以木质和铜 质 等 角度探讨楚墓镇 墓兽 的文化内涵。
为材料 ,其中以楚墓 出土 的木 质漆器绘彩镇墓兽最为著名 ;隋 迄今 在楚 国墓葬 中发现 了数百件用于镇墓辟邪的木雕镇墓
唐时 期是 国家政治 、 经济和文化繁荣 昌盛发展的重要 历史时期 , 兽 。其形成时期为 ,从春秋 中期到战 国中晚期 :春秋 中晚期到
“ 神 ” 土 伯 ” 有 关 , 着 保 护 死 者 灵 魂 和 守 护 随 葬 明 器 的 实 际情况而 流于 想象 。从造 型上说 ,镇墓兽 一般 由鹿 角、龙 灵 、“ 等 起 作 用 。对 于 镇 墓 兽 的 分 析 ,从 学 者 们 的 观 点 ,我 们 大 致 可 以 分 身和 方座 三部分 组成 ,其头部 刻画 为龙形 ,有单 头和双 头之

种扩 张的动感和稳定发展 的态势 。整体地表达 了中国人 民银 结合 ,展示北 京 ,体现 中华 民族的思想与情怀 。 总之 ,在汉字标志设计 中,只有对汉字 的文化 和造 型艺术 深入研究 , 充分感悟汉字特有的艺术特征 , 同时把握时代脉搏 ,
行以人 为本的基本属性 , 突显出中国人民银行所具有的凝聚 并
力 、严 谨性 与 权 威 性 。

楚墓中出土的“笭床”

楚墓中出土的“笭床”

-10-百科知识 2019.09 C楚墓中出土的“笭床”李子贤楚墓,简单来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的墓葬。

楚墓数量众多,且分布范围广泛。

因其所在地区土质特殊,埋葬一般采取深埋方式,这使得墓中随葬器物能较好地保存,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笭床”是楚墓中所独有的随葬器物,反映了楚人特殊的葬俗和文化心理。

本文在梳理目前已公布的“笭床”资料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下“笭床”的定义是什么,它的形制如何以及有何功用。

一、“笭床”的定义1956年叶定侯先生在《长沙楚墓出土“雕刻花板”名称的商讨》中提出“笭床”即为灵床,既不是楄柎,也不是雕刻花板。

楄柎是狭长方木,用以做椑、棺来承尸,而雕刻花板是用以承尸沐浴,当牖设奠,入棺藉干的,三者是不同的概念。

1991年贺刚先生在《“笭床”正义》中提出楄柎为“笭床”一说有误;柖箦(浴床)为“笭床”的说法也有误;“笭床”就是雕刻花板,是用来供死人躺卧的,是供生人坐卧的笭突的仿效和移植的一种形式。

2000年出版的《长沙楚墓》中提到“笭床”即垫尸用的雕花木板。

2010年出版的《中国床榻艺术史》中,尹文先生对“笭床”的定义与《长沙楚墓》一致。

2010年高崇文先生在《楚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提出“夷床”,“夷”即“尸”,专门载尸体的床称为“夷床”。

这种“夷床”应当是楚墓中常出的“灵床”或曰“笭床”。

均是用木板透空雕刻漆绘而成的,便于进行停尸、沐浴、小检等丧葬仪节。

2012年聂菲先生在《湖南楚汉墓葬出土漆器考古学探源》一文中指出“笭床”是棺中垫尸的雕花木板,古称楄柎。

本文更倾向于贺刚先生的观点,“笭床”是楚墓中常用的丧葬用具,即雕刻花板。

“笭床”通常由一整块木板雕刻而成,其上透雕或半透雕几何纹、三角雷纹、云纹、龙纹等纹样。

“笭床”置于内棺中,放置方式不一,有直接放置于内棺底板上的,有在底板和“笭床”之间垫横木的,有将“笭床”嵌于内棺四壁的凹槽中的,也有直接作为内棺底板的,还有几种方式组合放置的。

长台关楚墓发觉历史

长台关楚墓发觉历史

信阳长台关楚墓战国晚期,秦将白起攻下楚都郢,楚顷襄王流亡于城阳(今信阳楚王城),继而又退至陈城(今淮阳),在河南境内辗转多地,留下东渐的足迹,信阳长台关楚墓、淮阳平粮台楚墓,以及固始、新蔡、正阳等地都留下大量的遗址和墓葬,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今天考古学家研究和释读楚文化的珍贵资料。

长台关是河南省信阳县的一个小镇,位于淮河的北岸,在镇西北约4公里处有一条土岗,由西南延向东北,到十字港止于淮河。

岗上分布着6个土冢,传说中的楚王城和太子城就在这条岗的东北部。

据《战国策·楚策四》记载:“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

”据考证,楚王城即城阳古城,楚顷襄王曾在此避难,并以此为临时国都组织力量抗秦,以后又迁至陈地。

信阳长台关楚墓群应该与这段历史相关。

1956年3月,豫南地区久旱未雨,地里的禾苗一片枯焦,亟待雨水灌溉。

长台关乡小刘庄村干部们商议后,决定在村西土岗上打井灌溉农田。

他们在土冢附近的高处选择了位置,然而当他们向下挖至2米时,却发现地层出乎意料地坚硬,不同于一般的土质,并且有密集的夯土窝。

这种奇怪的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一群农民哪里知道他们挖在了具有考古学意义的夯土上。

他们鼓足干劲,只管卖力向下穿凿。

随着“咚咚”的声响,坚硬的土层很快被穿透。

在挖到6米多深的时候,他们发现一顶草帽,颜色呈灰色,这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但是当他们用手去触摸它时,随即粉成碎末,更奇怪的是草帽下面竟然还有一个倒置的陶罐。

这就更加激起大家的好奇心,在这样深的地下怎么会埋藏着一个陶罐呢?里面会不会有钱财?他们小心翼翼地察看,陶罐里面空空的,让大家非常失望。

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农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下面还会有更重要的东西等待着他们去发现。

几条壮汉轮番向下猛挖,很快又向下挖了3米多深,大概在距墓口6米深的地方,他们发现下面铺有一层黄色的苇席,崭新的,像刚铺上的一样,当他们用手去掀动时,发现苇席尚未腐朽。

楚墓中的殉葬现象述略

楚墓中的殉葬现象述略

级 贵族 墓 地 。墓 地 中分 布 有 l 5 座 殉 葬墓 。在 这 十
五座小型墓葬中 , 随葬品仅有二十件 , 计: 小玉牌八 件, 碎玉块九件 , 方 柱形 玉 饰 二 件 以及 半 环 玉饰 一 件 。从 随葬 品的数量看 , 殉葬者身份较低下 , 似 为 墓 主 的佣人 。M2 墓 是墓 地 中的 主墓 , 属 于楚 国 的上
赵 巷 4号 墓 是 于 1 9 8 8 年6 月 被 抢 救 性 发 掘
分 布规 律为 4 个一 排 , 共2 4 排 。其 中第 1 6 排为3 座, 第2 4 排 目前 只发现 1 座。陪冢的殉葬墓分布在 陪冢北边 , 现已勘探发现 3 5 座 。 目前 , 考古工作者 已对 主冢一侧殉葬墓中的 3 6 座进行了清理 。殉葬 墓规模大体相 当, 其 中一座墓坑长 4 . 7 、 宽3 - 3 、 深4 . 7 米。据殉葬墓 中出土的遗物显示 , 墓主人身份似为 上等贵族的奴仆 。据徐文武教授研究 , 熊家冢主冢 的 主人 可 能为楚 国 的一 位 国君 , 即楚 昭王 。 淅 川 下 寺 楚 墓 也 是 一 处 拥 有 众 多 殉 葬 墓 的高
西昌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na r l o f Xi c h a n g C o l l e g e ・ S o c i M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o 1 . 2 5. NO. 2
J u n . , 2 01 3 主冢 南侧 , 现 已勘 探 发 现 9 2 座 殉 葬墓 。墓 葬
湖 南临澧 九澧楚 墓群时代为战 国早期 , 发现 有大 型夫妻异穴合葬墓 , 依死者头向 , 男左女右 。 在主墓旁边 , 排列有陪葬墓和殉葬墓 , 数 目不祥 , 据 发 掘者 推测 , 此 处可 能是 楚 国封君 的家 族墓 地 。 随葬在楚墓椁 内 , 见 于固始 白狮 子地一号墓 、 曾侯 乙墓 、 赵巷 4 号墓 等 。 如 固始 白狮 子地 一 号 墓 1 , 椁 内外 发 现 有 十 三 个奴隶 陪葬棺具 , 墓主人身份是楚 国卿大夫级别 , 通过遗 留的头骨 , 盆骨 , 牙齿可以判断出椁 外陪葬 的奴 隶 多 为年 龄在 四十 岁左 右 的男性 , 每个 陪葬奴 隶都有 自己的棺室。 曾侯 乙墓 嘲 : 属于楚系墓 , 共2 1 个殉人 , 分 别 置 于西 室 和 东室 两处 , 其 中西 室 1 3 人, 东室 8 人, 这 些 殉 人都 有 彩绘 木棺 入 葬 , 性 别均 为女 性 , 年岁 为 1 3~ 2 6 岁, 每个 殉人 都 有 少量 的随 葬 。黄 展岳 先 生 在《 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研究》 中, 关于曾侯 乙墓的 2 1 个殉人身份 , 明确地指 出了殉葬人的身份 : “ 与墓 主 同室 的 8 个殉 人 似 为姬 妾 之 属 , 西室的 1 3 个 殉 人 似为乐伎” 。

长沙浏城桥战国时代1号楚墓考古忆旧_高至喜

长沙浏城桥战国时代1号楚墓考古忆旧_高至喜

器物,清理一块空地方后好立足。这样 长沙地区有一批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古墓 和盖、底板均用两块木板拼合而成。壁
由北往南,再从东往西,逐步清理,经 的葬具和随葬品能保存完好,主要是因 板用边缘扣接,并用子母榫斗合,然后
过一天一夜连续不断工作,才将墓内全 为使用了白膏泥密封防腐。这座楚墓的 用铜铆钉扣紧加固。内棺制作较为讲究
一边倾倒。
从目前出土的考古资料看,这种弧
形悬底木棺是楚人特有的一种木棺,在
春秋晚期已经出现,战国时甚为流行,
并从郢都(今湖北荆州境内)一带逐渐
传播到楚国各地,如今鄂城、固始、信
阳、六安、澧县、临澧、华容、慈利、
湘乡、长沙等地楚墓中都有弧形悬底棺
出土。在春秋时期,楚都附近的江陵、
当阳等地楚墓中出土的木棺多是方形悬
人器与鬼器
得多,棺板厚仅 0.06 米。棺外也捆有 多,如河南固始侯古堆 M1 内有陪葬小
浏城桥 M1 木椁内有作凹字形的三
绳索,但棺内空无一物。这是湖南全省 棺 17 副,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内 个边箱,我们分别称其有头箱(东)、
第一次发现的陪葬小棺,即用活人殉葬 的陪葬棺达 21 副,这种以活人殉葬死 左边箱(南)和足箱(西),其大小分
浏城桥 M1 是马王堆汉墓发掘前 长沙市发现规模最大、器物保存最好的 古墓葬。1982 年长沙市确定浏城桥楚 墓的保护范围,并在一号墓附近又发掘 了 5 座时代与一号墓基本相同的墓葬, 但规模均小于一号墓,且无棺椁保存。 1990 年发掘了浏城桥 M2,后来重新 规划了保护范围。
木椁墓是商代至西汉盛行的墓葬形 制。它是先掘一长方形或方形的深坑作 为墓穴,从墓穴向地面掘有斜坡形墓道, 大型墓有东西南北四条墓道。 “椁” 是盛放棺木的“宫室”,也就是地宫建 筑。其做法是用整齐的大木枋或厚板, 用榫卯构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 盘,上有大盖。在套箱内分成数格,正 中是放置棺材的地方,两旁和上下围绕 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如东厢(左厢)、 西厢(右厢)、头厢、脚厢等。棺材旁 边的厢一般用作存放殉葬品。

郭店楚墓竹简思想

郭店楚墓竹简思想

郭店楚墓竹简思想郭店楚墓竹简是一份珍贵的文物发现,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战国时期的思想面貌。

经过多年的考证和翻译,这些简笔中蕴含的思想精髓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

本文将探讨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思想精髓1. 王道思想郭店楚墓竹简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王道思想。

该思想强调天下统一,君主应该尽力维持天下太平,使人民生活安定。

它认为君主不应该被私欲所驱使,必须让道德和正义来统治天下。

此外,王道思想还强调行仁政,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2. 法家思想除了王道思想,郭店楚墓竹简还表现出了一些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地位,认为法律是治理社会的重要工具。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制定法律来约束人民的行为,使社会变得更加有序。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贵贱。

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3. 道家思想郭店楚墓竹简中还包含了一些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宇宙之道和人的自然本性。

它认为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自由运行,人们应该顺从天地之道,不违自然。

同样,人的本性也应该追寻自由,超越权利和利益。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二、思想的意义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的出现,为我们了解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精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

距今已有2200年的时间,但这些思想中的真理和智慧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实践。

它的意义还在于:首先,“王道”思想强调了人民的福祉,追求的是公正和正义,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其次,“法家”思想强调了法律的权威地位,这在今天的中国也是至关重要的。

法律的约束和制度的规范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必备条件。

最后,“道家”思想强调了自由和天地之道,这对于我们个体生活的理念也具有启示意义。

总之,郭店楚墓竹简思想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对现代社会的建设和进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深入了解和探究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楚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评《长沙楚墓》

楚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评《长沙楚墓》

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6期楚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评《长沙楚墓》信立祥(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长沙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战国时期长沙就是楚国仅次于郢都的大都会,它和湖北省江陵市(战国时期楚国都城郢的所在地)是楚墓分布最为集中的两个地点。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长沙楚墓就因被盗掘出的精美随葬品而为中外所瞩目。

自薪中国建立以来,在长沙和江陵两地先后发掘和清理了楚墓四、五千座,囊括了除楚王陵之外的楚国其他各社会等级的墓葬,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

其中除保存完好的棺椁和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漆器、木器外,还有极为珍贵的竹木简牍、帛书和帛画。

在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也先后发掘了相当数量的楚墓。

与遗址考古相比,墓葬考古资料保存完整,往往更能准确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精神生活。

如此大量的楚墓考古资料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对先秦楚文化的研究,在国内外激起了楚文化研究的热潮。

到目前为止,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增加,楚文化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深入,并已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

但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深入,必然要受到研究资料的制约,楚文化研究也不例外。

从楚文化考古资料的公布和发表情况看,湖北江陵的楚墓考古发掘资料公布得比较完整和充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雨台山的558座楚墓和九店的597座楚墓都发表了详尽的资料,天星观、包山、望山和马山等一些大型楚墓也出版了正式发掘报告,这些资料基本上反映了典型的楚文化面貌。

而长沙的楚墓尽管发掘数量巨大,但除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长沙发掘报告》中发表的73座楚墓和一些零散发表的重要资料外,绝大多数的发掘资料一直没有公布发表。

这一情况,无疑对楚文化的研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长沙楚墓》一书的出版,可以说弥补这了这一缺憾。

《长沙楚墓》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文字叙述,下卷为彩色、黑白图版,共收录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历年发掘的楚墓2048座。

上卷共分六章,后面附有便于读者查阅检索的42种表格,最后为后记。

漆木华彩——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漆器

漆木华彩——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漆器

漆木华彩——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漆器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漆器与楚人生活休戚相关,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贵族风尚。

楚国漆器是楚民族文化心理最典型的物化表现。

楚人因型择材,率性施彩。

奇异的造型、明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勾画出楚人热烈奔放的精神世界。

想象与真实的交织、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是楚漆器最突出的特征,亦真亦幻、虚虚实实的艺术手法彰显出楚文化独有的气质。

九连墩出土的漆器代表了楚国漆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是研究楚国漆器艺术和先秦时期楚人精神世界、审美观念的珍贵材料。

彩漆龙蛇花瓣盘豆通高19.7厘米,盘口径13.2厘米~15.4厘米,底径11.8厘米~12.4厘米。

2002年湖北九连墩1号墓出土。

礼器。

盘由16片花瓣粘接盘底而成,柄、座由整木雕刻的一龙一蛇纠结而成,龙头为支点,龙前爪托盘、后爪攫住蛇身,龙口衔蛇。

通体黑漆为地,髹土红、赭色漆,以土黄、中黄粉彩绘花纹。

龙凤蛇纹漆圆盒盖径31厘米,高10厘米;盒径28厘米,高1.5厘米。

2002年湖北九连墩1号墓出土。

食器。

整器由盖、身、足三部分组成,分别以整木挖制、雕刻髹漆彩绘而成。

器表通体浮雕龙、凤、蛇纹,其中器盖雕有8条缠绕纠结的龙,器身至器足则雕有缠绕纠结的八龙、八凤、八蛇。

彩漆鹿角木卧鹿通高96.8厘米,身高41.2厘米,长56.6厘米,宽34.9厘米。

2002年湖北九连墩2号墓出土。

用器。

鹿呈反首盘曲状,翘首顾望,神态娴静。

头、身分别用整木雕成,头上插着一对真鹿角。

通体髹黑漆,红漆绘鹿斑纹。

漆木盒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通高19.1,口径19.6,圈足径11.6cm漆木盒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通高12.4,口径15.7,圈足径9.2cm漆木鬲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进食器,通高12.8,口径8,腹径11.1cm漆木樽高13.2厘米,口径18.2厘米。

2002年湖北九连墩2号墓出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初步统计,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楚墓共6000多座,占已发掘的东周墓葬总数的75%左右,地域上以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省最多,此外,江苏、上海、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

其中,以楚国的中心地区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最为集中,仅这两处已发掘的楚墓数量就近5000座,已发现的楚墓则比上述数字要多得多。

而且由于气候、土质、水位和埋葬方法等方面的原因,楚墓的棺椁及随葬品等一般保存较好。

一、楚墓的分区1、江汉地区江汉地区为楚国的腹心地区,楚墓主要分布于汉水以西的江汉平原上,以汉水下游的湖北江陵、当阳、荆门、宜城、襄樊等地的发现最为集中,是最大的楚墓分布区。

此区多含大型墓地,墓葬数量众多,各等级墓葬类别齐全且大、中型墓葬集中,延续时间长,在楚墓中具有典型性。

2、湘江洞庭湖地区这是仅次于江汉区的楚墓的第二大分布区。

大体指衡山以北、长江及古云梦泽以南的湘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含今湖北江南部分的松滋、公安、石首一带,湖南北部和中部的常德、岳阳、益阳、长沙等地。

此区已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湖北松滋洈水、大岩嘴,公安石子滩;湖南常德黄土山、茅湾、官山,长沙,慈利官地、石板村,汉寿祝家岗,华容鲇市镇、丰家山,津市金鱼岭,澧县丁家岗、新洲,临澧九里、九里双峰包、太山庙,浏阳北岭,汨罗汨罗山、永青村、楚塘村,桃源狮子山、印家岗、三元村、二里岗,湘潭下摄司,湘乡韶山灌区、牛型山、何家湾、枫树,益阳新桥山、天成垸、赫山庙、羊舞岭,岳阳战备山、铜鼓山、凤形嘴山,株洲羊屋岭等。

这一地区系楚国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目前在洞庭湖沿岸的澧县、岳阳等地发现了属春秋中期的楚墓,春秋晚期的楚墓则已达于湘中地区,几乎遍布全区。

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数量急剧增多,下限与秦汉时代相接。

在埋葬制度上有一定得越文化的因素,如春秋中、晚期中型墓地墓圹多窄长而带龛,随葬越式鼎、印纹硬陶器、兵器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越文化因素逐渐减少,而在典型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不断增加,如使用白膏泥保护棺椁的做法不甚普及,葬具上流行平底方棺,以铜镜、玺印、铁器等器物随葬的情况远较江陵地区多见,日用陶器组合中少见陶鬲,等等。

战国晚期墓葬中又显现出较浓的秦文化因素,如鼎、盒、壶组合的出现等。

其中湘北地区因与楚都江陵毗邻,在墓葬制度上与后者有较多的一致性。

3、豫南鄂西北地区4、其他地区①江汉平原东部②淮河中游与长江下游一带③湘西山地。

沅水和澧水上游流经的湘西山地,业经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湖南保靖四方城,黔阳黔城,古丈白鹤湾,桑植朱家台,辰溪米家滩,溆浦高低村、江口、大江口、马田坪、中林、丰收,沅陵木型山、木马岭等。

该区目前已发现有零星的春秋晚期楚墓。

战国时期的楚墓中见有含巴、蜀、濮文化因素的遗物,表明楚人与上述周边族群有直接的接触。

墓葬类别不高,性质与湘江洞庭湖区相同但较简单,随葬物品也不甚丰富。

日用陶器组合中多见豆而罕见鬲,出土铜镜的数量也较湘江洞庭湖区少④湘江上游一带衡山以南的湘江上游地区,即今湖南南部一带,目前已发掘的楚墓地点有湖南郴州近郊、马家坪。

衡阳苗圃、蒋家山、五马归槽、涂家山,耒阳野屋塘、县城内、阴间巷、西郊,永州鹞子岭,资兴旧市等。

这一区域较为明显的楚墓的时代最早属战国早期,春秋时期的墓葬则多为越人墓,说明在楚人进入之前这里属越人居住区。

该区墓葬中不少呈现出楚越文化因素交融的现象,有少数墓仍保留有习见于春秋越人墓地腰坑,越式铜鼎、印纹硬陶器等具有浓厚越文化特色的器物在此区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

此区墓葬一般不使用白膏泥保护棺椁,因此墓葬的保存状况普遍较差。

墓葬低级比较低,多为小型墓,中型墓较少。

战国晚期墓中出现鼎、盒、壶或鼎、豆、钫的组合,应是接受秦文化影响的结果。

二、楚墓的分类数十年来楚墓的发掘与研究,是我们对楚墓的类别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楚墓的类型丰富齐全,从中可窥见当时的社会等级结构及其演变情况。

根据墓葬的规模与形制,以及随葬品等所反映出的葬制的差异,可将迄今所发现的楚墓大致分为以下五个大的类别。

第一类为“甲”字形,多重棺椁多室大型墓,随葬青铜礼乐器。

地面上有大型封土堆,主冢周围多有陪葬冢。

单墓道,墓壁有多级台阶,多重棺椁。

木椁长在6米以上,分为五至七室;棺在三四重之间。

或有殉人、陪葬坑和车马坑。

随葬品以成套的青铜礼器为主,有编钟和编磬。

从部分墓葬所出文字材料看,这类大型楚墓的墓主人应为封君、卿或上大夫等高级贵族。

属于此类的典型墓葬有河南淅川下寺M2;信阳长台关M1;湖北江陵天星观M1;荆门包山M2;湖南临澧九里M1等。

对楚王墓之葬制目前还知之甚少。

河南淮阳马鞍冢之南冢是楚墓中仅见的双墓道“中”字形大墓,并有大型车马坑陪葬,一般认为应是楚都陈时期的某位楚王之墓。

安徽寿县李三孤堆大墓的封土覆盖面积在1万平方米左右,原高当在10米以上;可复原为椁分为九室、墓室面积在16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墓葬。

出土的铜礼器逾100件,其中铜鼎即达30余件,内含升鼎9件,并有编钟和编磬。

一般认为该墓为楚都寿春时期的某位楚王之墓。

可惜这两座墓均被盗严重,有关楚王墓地确切情况尚有待进一步的发现。

第二类为“甲”字形、一椁重棺多室中型墓,随葬铜、陶礼器。

封土堆或有或无。

单墓道。

一椁重棺,个别为多重棺椁。

木椁长约4—6米,分为三至五室。

少数有殉人。

随葬品铜陶礼器并用,各自成套;无编钟、编磬而有鼓、瑟、琴等;随葬车马器、木俑、兵器等。

迄今为止,这类楚墓已发现了数十座。

绝大多数属战国时期,其中尤以战国中期者为多。

这类墓地墓主人应为下大夫或与之身份相当的中层贵族。

属于此类的典型墓葬有河南淅川下寺M8、M10;湖北荆门包山M1、M4,江陵虅店M1,望山M1、M2,鄂城百子畈M5,湖南长沙浏城桥M1,湘乡牛形山M1、M2等。

第三类为一椁一棺中小型墓,随葬陶礼器。

一般无封土,有的有墓道,一椁一棺,少数为两重棺。

木椁长约2.5—4米,分为一二室,少数为三室。

随葬品主要为仿铜陶礼器,一般为二至四套,进入战国时期多有鼎、簠、缶(钫)及鼎、敦、壶两套组合。

仅个别墓出有组合不全的铜礼器,少数墓随葬日用陶器。

一般随葬镇墓兽、鼓、瑟等;车马器、木俑、兵器或有或无。

这类墓在楚墓中数量最大,应为士阶层或部分庶民的墓葬,有些规格较高者可能属没落的下大夫,属于此类的典型墓葬有湖北江陵太晖观M6、M18,雨台山M555,荆门包山M5;河南淅川下寺M11,M36等。

第四类为单棺小型墓,随葬日用陶器。

单棺。

少数一棺一椁这长在2.4米以下。

随葬品为日用陶器,或以二套仿铜陶礼器,一般为鼎、敦(盂)、壶组合(多见于战国中期以后)。

有的墓出兵器,而以剑等短兵器居多。

这类墓的墓主人应属庶民阶层,其中可能也包含有士的下层。

第五类为无葬具墓。

无木质葬具的土坑墓,无随葬品或仅随葬一二件陶器等日用器物。

这类墓地墓主人应为贫民。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划分主要是以战国楚墓为据,春秋时期楚墓的情况与此略有差异。

三、大中型楚墓的埋葬制度1、楚墓中的贵族墓地大中型楚墓依墓主人身份不同,往往有规模不等的封土堆,即所谓的楚冢。

在目前所掌握的有关楚墓贵族墓地的考古资料中,以楚都纪南城附近的封土墓群、淅川下寺和荆门包山两处墓地的材料最为典型、清楚。

A、纪南城附近的封土墓群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地面有封土的楚墓已逾2000座。

楚墓的封土,大都用黏土夯筑而成,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个别呈方斗形。

这些楚冢主要分布于今湖北荆州、荆门、当阳、枝江、沙市等地,共发现1500多座。

此外,在江汉区的湖北宜城、襄阳,湘江洞庭区的湖南临澧、湘乡,豫南鄂西北区的河南信阳,以及江淮区的安徽长丰等地也有发现。

楚都纪南城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内,楚冢分布最为集中,也最具典型性。

据统计,仅荆州、荆门两地就发现楚冢1300余座,其中直径在40米以上的大型冢有220余座,约占所发现楚冢总数的20%左右;直径在20—40米之间的约560座,约占总数的40%;直径20米以下的约520座,占40%.纪南城周围的楚冢可大体上分为七个墓区,距纪南城的距离在数公里至二三十公里左右。

楚冢主要分布于城西至城北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上,其中尤以八岭山、纪山一带最为密集。

城西的八岭山墓区共有大小土冢274座,其中大型冢23座。

这些楚冢的分布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特大型土冢,封土直径80—100余米,高7—10余米。

或单独出现,或为双冢,一般一大一小,周围无众多陪葬冢。

二是以大中型土冢为中心成群分布的冢群。

从数量上看,或三五成群,或包含众多小型冢,数十个密集分布。

这类冢群一般占据一处丘陵岗地,有的大冢周围环绕中、小型冢,有的数冢呈“一”字有序排列。

从已发掘的数量上看,这类冢群多为贵族的家族墓地。

已发掘的封土墓绝大部分属第一、二类,可知这类墓的墓主人身份较高,而所在墓区应属公墓区。

B、淅川下寺墓地河南淅川下寺是一处典型的春秋时期的贵族墓地,布局有规律可循。

墓地位于丹江下游丹水与淅水交汇处的丘陵岗地上。

共发现大、中型墓葬9座,小型墓葬15座,车马坑5座。

已发现的墓葬和车马坑主要分布在南北向岗地的山脊上。

墓葬的方向与岗地走向呈90°交角。

9座大、中型墓南北并列,5座车马坑则基本上位于其所属主墓之西。

发掘者根据墓葬的分布与年代先后,将这批墓葬分为三组。

其中,岗地南端的甲组,包括M7、M8、M36三座中型墓和附属于M8、M36的两座车马坑。

岗地中部的乙组,南距甲组约100米,包括M1、M2两座大型墓,附属于M2的一座车马坑,以及散步于该组墓南北的15座小型墓。

岗地北部的丙组,南距乙组墓约90米,包括M10、M11两座中型墓以及附属于二墓地两座车马坑。

三组墓中,以中部的乙组规模最大,主墓规格也最高。

这批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地表无封土,不设墓道,墓坑四周也无台阶。

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头均向东。

9座大、中型墓葬中,墓口长度在9米以上的2座(M1、M2),墓口长度在4.5米—7.5米之间的7座。

从葬具上看,一一椁双棺(双棺并列,其中一棺殓葬殉人)者居多,共6座。

这9座大中型墓葬均随葬有大量的青铜器和玉石器等,未见陶器。

其中仅随葬有青铜器和玉器,而无车马器、兵器的墓有4座,墓中多出玉、石类装饰品,墓主可能为女性。

男性墓葬则出有兵器,并大多陪葬有车马坑。

9座大中型墓多二、三墓并列,如乙组墓中的M1、M3并列于主墓M2的南北两侧,甲组墓中的M7与M8亦南北并列,其出土遗物的年代相近,前者均未出兵器和车马器,都可推断属夫妻异穴合葬墓。

其余15座小型墓,墓口长度均在3米以下。

葬具均为单棺,无随葬遗物或随葬极少量碎小玉器。

这15座墓均位于大、中型墓之一侧,应属大中型墓墓主人的殉人墓。

下寺墓地大中型墓随葬青铜礼器的基本组合是鼎、簠、浴缶、钅尊缶、盘、匜等,大型墓中不尽鼎式增多,且有鬲、簋、壶、盉、盏、盆、鉴、俎豆、禁和编钟、编镈等乐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