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初步统计,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楚墓共6000多座,占已发掘的东周墓葬总数的75%左右,地域上以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省最多,此外,江苏、上海、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其中,以楚国的中心地区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最为集中,仅这两处已发掘的楚墓数量就近5000座,已发现的楚墓则比上述数字要多得多。而且由于气候、土质、水位和埋葬方法等方面的原因,楚墓的棺椁及随葬品等一般保存较好。
一、楚墓的分区
1、江汉地区
江汉地区为楚国的腹心地区,楚墓主要分布于汉水以西的江汉平原上,以汉水下游的湖北江陵、当阳、荆门、宜城、襄樊等地的发现最为集中,是最大的楚墓分布区。此区多含大型墓地,墓葬数量众多,各等级墓葬类别齐全且大、中型墓葬集中,延续时间长,在楚墓中具有典型性。
2、湘江洞庭湖地区
这是仅次于江汉区的楚墓的第二大分布区。大体指衡山以北、长江及古云梦泽以南的湘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含今湖北江南部分的松滋、公安、石首一带,湖南北部和中部的常德、岳阳、益阳、长沙等地。此区已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湖北松滋洈水、大岩嘴,公安石子滩;湖南常德黄土山、茅湾、官山,长沙,慈利官地、石板村,汉寿祝家岗,华容鲇市镇、丰家山,津市金鱼岭,澧县丁家岗、新洲,临澧九里、九里双峰包、太山庙,浏阳北岭,汨罗汨罗山、永青村、楚塘村,桃源狮子山、印家岗、三元村、二里岗,湘潭下摄司,湘乡韶山灌区、牛型山、何家湾、枫树,益阳新桥山、天成垸、赫山庙、羊舞岭,岳阳战备山、铜鼓山、凤形嘴山,株洲羊屋岭等。
这一地区系楚国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目前在洞庭湖沿岸的澧县、岳阳等地发现了属春秋中期的楚墓,春秋晚期的楚墓则已达于湘中地区,几乎遍布全区。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数量急剧增多,下限与秦汉时代相接。在埋葬制度上有一定得越文化的因素,如春秋中、晚期中型墓地墓圹多窄长而带龛,随葬越式鼎、印纹硬陶器、兵器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越文化因素逐渐减少,而在典型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不断增加,如使用白膏泥保护棺椁的做法不甚普及,葬具上流行平底方棺,以铜镜、玺印、铁器等器物随葬的情况远较江陵地区多见,日用陶器组合中少见陶鬲,等等。战国晚期墓葬中又显现出较浓的秦文化因素,如鼎、盒、壶组合的出现等。其中湘北地区因与楚都江陵毗邻,在墓葬制度上与后者有较多的一致性。
3、豫南鄂西北地区
4、其他地区
①江汉平原东部
②淮河中游与长江下游一带
③湘西山地。沅水和澧水上游流经的湘西山地,业经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湖南保靖四方城,黔阳黔城,古丈白鹤湾,桑植朱家台,辰溪米家滩,溆浦高低村、江口、大江口、马田坪、中林、丰收,沅陵木型山、木马岭等。该区目前已发现有零星的春秋晚期楚墓。战国时期的楚墓中见有含巴、蜀、濮文化因素的遗物,表明楚人与上述周边族群有直接的接触。墓葬类别不高,性质与湘江洞庭湖区相同但较简单,随葬物品也不甚丰富。日用陶器组合中多见豆而罕见鬲,出土铜镜的数量也较湘江洞庭湖区少
④湘江上游一带
衡山以南的湘江上游地区,即今湖南南部一带,目前已发掘的楚墓地点有湖南郴州近郊、马家坪。衡阳苗圃、蒋家山、五马归槽、涂家山,耒阳野屋塘、县城内、阴间巷、西郊,永州鹞子岭,资兴旧市等。这一区域较为明显的楚墓的时代最早属战国早期,春秋时期的墓葬则多为越人墓,说明在楚人进入之前这里属越人居住区。该区墓葬中不少呈现出楚越文化因素交
融的现象,有少数墓仍保留有习见于春秋越人墓地腰坑,越式铜鼎、印纹硬陶器等具有浓厚越文化特色的器物在此区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此区墓葬一般不使用白膏泥保护棺椁,因此墓葬的保存状况普遍较差。墓葬低级比较低,多为小型墓,中型墓较少。战国晚期墓中出现鼎、盒、壶或鼎、豆、钫的组合,应是接受秦文化影响的结果。
二、楚墓的分类
数十年来楚墓的发掘与研究,是我们对楚墓的类别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楚墓的类型丰富齐全,从中可窥见当时的社会等级结构及其演变情况。
根据墓葬的规模与形制,以及随葬品等所反映出的葬制的差异,可将迄今所发现的楚墓大致分为以下五个大的类别。
第一类为“甲”字形,多重棺椁多室大型墓,随葬青铜礼乐器。地面上有大型封土堆,主冢周围多有陪葬冢。单墓道,墓壁有多级台阶,多重棺椁。木椁长在6米以上,分为五至七室;棺在三四重之间。或有殉人、陪葬坑和车马坑。随葬品以成套的青铜礼器为主,有编钟和编磬。
从部分墓葬所出文字材料看,这类大型楚墓的墓主人应为封君、卿或上大夫等高级贵族。属于此类的典型墓葬有河南淅川下寺M2;信阳长台关M1;湖北江陵天星观M1;荆门包山M2;湖南临澧九里M1等。
对楚王墓之葬制目前还知之甚少。河南淮阳马鞍冢之南冢是楚墓中仅见的双墓道“中”字形大墓,并有大型车马坑陪葬,一般认为应是楚都陈时期的某位楚王之墓。安徽寿县李三孤堆大墓的封土覆盖面积在1万平方米左右,原高当在10米以上;可复原为椁分为九室、墓室面积在16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墓葬。出土的铜礼器逾100件,其中铜鼎即达30余件,内含升鼎9件,并有编钟和编磬。一般认为该墓为楚都寿春时期的某位楚王之墓。可惜这两座墓均被盗严重,有关楚王墓地确切情况尚有待进一步的发现。
第二类为“甲”字形、一椁重棺多室中型墓,随葬铜、陶礼器。封土堆或有或无。单墓道。一椁重棺,个别为多重棺椁。木椁长约4—6米,分为三至五室。少数有殉人。随葬品铜陶礼器并用,各自成套;无编钟、编磬而有鼓、瑟、琴等;随葬车马器、木俑、兵器等。
迄今为止,这类楚墓已发现了数十座。绝大多数属战国时期,其中尤以战国中期者为多。这类墓地墓主人应为下大夫或与之身份相当的中层贵族。属于此类的典型墓葬有河南淅川下寺M8、M10;湖北荆门包山M1、M4,江陵虅店M1,望山M1、M2,鄂城百子畈M5,湖南长沙浏城桥M1,湘乡牛形山M1、M2等。
第三类为一椁一棺中小型墓,随葬陶礼器。一般无封土,有的有墓道,一椁一棺,少数为两重棺。木椁长约2.5—4米,分为一二室,少数为三室。随葬品主要为仿铜陶礼器,一般为二至四套,进入战国时期多有鼎、簠、缶(钫)及鼎、敦、壶两套组合。仅个别墓出有组合不全的铜礼器,少数墓随葬日用陶器。一般随葬镇墓兽、鼓、瑟等;车马器、木俑、兵器或有或无。
这类墓在楚墓中数量最大,应为士阶层或部分庶民的墓葬,有些规格较高者可能属没落的下大夫,属于此类的典型墓葬有湖北江陵太晖观M6、M18,雨台山M555,荆门包山M5;河南淅川下寺M11,M36等。
第四类为单棺小型墓,随葬日用陶器。单棺。少数一棺一椁这长在2.4米以下。随葬品为日用陶器,或以二套仿铜陶礼器,一般为鼎、敦(盂)、壶组合(多见于战国中期以后)。有的墓出兵器,而以剑等短兵器居多。
这类墓的墓主人应属庶民阶层,其中可能也包含有士的下层。
第五类为无葬具墓。无木质葬具的土坑墓,无随葬品或仅随葬一二件陶器等日用器物。
这类墓地墓主人应为贫民。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划分主要是以战国楚墓为据,春秋时期楚墓的情况与此略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