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设计
复合材料 第三章 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
颗粒增强钛合金,可以获得更高的高温性能。
美国己成功地试制成碳化硅纤维增强钛复合 材料,用它制成的叶片和传动轴等零件可用于高
性能航空发动机。
35
现在已用于钛基复合材料的钛合金的成分和性能如下
钛合金的成分和性能
36
C、用于600-900 ℃的复合材料的金属基体 铁和铁合金是在此温度范围内使用的金
属基体。
46
(2 )
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种类繁多,而用于金属基 复合材料的金属间化合物通常是一些高温合 金,如铝化镍,铝化铁、铝化钛等,使用温
度可达1600℃。
47
在这些高温合金的晶体结构中,原子主
要以长程有序方式排列。由于这种有序在金
属间化合物中发生位错要比在无序合金中受 到更大的约束,因此能使化合物在高温下保
55
单靠金属与合金难以具有优良的综合物
理性能,而要靠优化设计和先进制造技术将 金属与增强物做成复合材料来满足需求。
56
例如,电子领域的集成电路,由于电子
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单位体积中的元件
数不断增多,功率增大,发热严重,需用热
膨胀系数小、导热性好的材料做基板和封装
零件,以便将热最迅速传走,避免产生热应 力,来提高器件的可靠性。
53
3 功能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
功能用金属基复合材料随着电子、信息、
能源、汽车等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 到各方面的重视,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
54
高技术领域的发展要求材料和器件具有 优良的综合物理性能,如同时具有高力学性
能、高导热、低热膨胀、高导电率、高抗电
弧烧蚀性、高摩擦系数和耐磨性等。
28
对于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应选用合适的铝、镁 合金基体。 例如,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一般选用 纯铝或含合金元素少的单相铝合金; 而颗粒、晶须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则选择具 有高强度的铝合金。
化学镀法制备SiC-Al复合材料
论文题目:化学镀法制备SiC/Ni复合粉体研究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生:廖亚飞签名:指导老师:杜双明签名:论文类型:应用研究型摘要SiC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在电子封装领域的优越性日益突现,它能满足电子封装材料的低热膨胀系数、高强度、高模量、高的导热系数,甚至包括良好的磁屏蔽性、超级耐磨性等。
但是,SiC颗粒是无机材料,它与金属间的润湿性非常差,经过查阅资料,我们运用化学镀的方法在SiC颗粒表面包覆一层Ni金属来改变与基体金属间的润湿性。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通过“清洗、粗化、敏化、活化”步骤对SiC表面进行了处理,对反应机理模型进行了推断,以及对各种因素变化下的镀层形貌进行了分析。
通过扫描电镜分析,SiC颗粒越小,表面的包覆形貌越好。
对实验结果数据分析中,镀液中缓冲剂柠檬酸三钠能够延缓反应的进行,但也使得还原出来的Ni的量减少。
温度的升高使得反应时间减少,反应速率加快,这一点完全在预料之中,完全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
但是温度对Ni的沉积量的曲线是一个抛物线,是有最大值的,其最理想的温度范围在70℃~72℃之间。
在最后测试结合强度试验中,使用了热-冷水循环法,测试后通过形貌观察认为SiC 表面镀镍与SiC颗粒之间的线膨胀系数和结合强度能满足要求。
【关键词】 SiC预处理、化学镀镍、SiC表面处理Title:Preparation of SiCp/Ni Compound Powder by Electroless Plating Majo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me: Yafei Liao Signature:Supervisor:Shuangming Du Signature:Type of Thesis:Application ResearchAbstractSilicon carbide particles(SiC/p) reinforced matrix composites have growing superiority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packaging . For packaging materials, it determine low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high-intensity, high-modulus,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even content good magnetic shield, super wear-resistance and so on. But silicon carbide particles are inorganic materials, and has very poor Contact Surface Wettability with metal. So we tend to coating a layer of Ni on the SiCp surface by electroless plating.In the experiment, we have surface modification on SiCp through “cleansing, hydrogenation, sensitization and activation” ,and research the reaction mechanism and models. As well as , we analyze those coating appearance under each kind of factor by SEM.Through the SEM micrograph of typical samples, indicate that super Surface Topography with increasing of the particle volume. Analyze those date of the experiment , it show that Sodium Citrate buffer not only can postpone the rate of reaction, but also can reduce the mass of Ni. The time of reaction can be shortening with temperature lowing, but the mass of Ni have a max in kinds of temperature. So between of 70-72 is the ideal temperature of this experiment.At last, Surface Binding can be tested by Heat-Cold water recycling law, indicate the thermal expansion of the Ni layer is match of SiCp, and this material of SiC/Ni is superiority in electronic packing field.【Key Words】SiC Surface Treatment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SiC Surface Modification第一章文献综述1.1研究背景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航空航天、能源、海洋工程及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希望它们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低密度、高强度、高刚度、高韧性、高耐磨性和良好的抗疲劳性能等,又期望它们能够在高温、高压、高真空、强烈腐蚀及辐照等极端环境条件下服役。
金属基复合材料课程设计
金属基复合材料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和应用,掌握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及优缺点,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1.了解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3.了解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及优缺点。
4.能够分析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
5.能够评估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和应用。
1.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定义:介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概念,解释其由金属基体和增强相组成的特点。
2.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介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包括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金属纤维复合材料等。
3.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讲解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熔融法、搅拌法、热压法等。
4.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介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如高强度、高耐磨性、抗热性等,并举例说明其在航空、汽车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
2.讨论法:学生讨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和性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金属基复合材料案例,使学生了解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金属基复合材料》作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基复合材料手册》等参考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和应用场景。
第3章复合原理good
当θ=π时,完全不浸润。
或者:增强体表面能大时
易浸润。
1964年Zisman提出能产生良好结合的两个条件: (1)液体粘度要尽量低; (2)γSG略大于γLG。
与θ有关的度的关系
—— 温度↑,θ↓
1. 机械结合:机械咬合,再加上热膨胀系数不同,基
体收缩抱住纤维。
说明:此时粗糙度起决定作用。(要求润湿 )
钨丝/Al
Vf=12%
界面状况
结合类型 性能(拉伸)
1.φ0.2mm
光滑
化学反应 95%
2.φ0.2mm
表面有C形成光滑表面 没有反应 35%
3.腐蚀,改变粗 粗糙 糙度φ0. 165mm
通过基体改性和改进复合条件能有效地改变界面结合状 态和断裂破坏的特征。
纤维表面处理和涂层可改善纤维表面的性能,增加基体 的浸润性,防止界面不良的反应改善界面结合。例如碳 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中,由于纤维表面能很低,一般 不能被铝浸润,但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在纤维表面 上形成TiB2并含有氯化物,则铝对其浸润能力不仅大大 改善,而且遏制了碳-铝界面的不良反应(Al4C3)。
➢ 低分子物质(水)的应力浸蚀使界面化学键断裂, 而在应力作用下处理剂能沿增强纤维表面滑移, 使已断裂的键重新结合。与此同时,应力得以松 弛,减缓了界面处的应力集中。
界面类 型
要形成复合材料、必须在界面上建立一定的结 合力。界面结合力大致可分为物理结合力和化学结 合力。物理结合力一般指范德华力,包括偶极定向 力,诱导偶极定向力和色散力,也可将氢键作用力 归人物理结合力范畴,该结合力大大高于前三种结 合力;化学结合力是在界面上产生共价键和金属键。 实际上又根据界面形成中物理和化学形式进行分类。 陶瓷基和金局基复合材料分类情况类似,树脂基复 合材料与前者有一定差别。
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技术指南
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技术指南第1章新材料概述 (3)1.1 新材料的概念与分类 (3)1.2 新材料的发展趋势与战略地位 (4)1.3 新材料政策与产业现状 (4)第2章新材料研发基础理论 (5)2.1 材料结构与功能关系 (5)2.2 材料设计方法与原理 (5)2.3 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 (5)第3章金属材料研发与应用 (6)3.1 新型合金材料 (6)3.1.1 高功能不锈钢 (6)3.1.2 轻质合金 (6)3.1.3 高温合金 (6)3.2 金属基复合材料 (6)3.2.1 铝基复合材料 (7)3.2.2 钛基复合材料 (7)3.2.3 镍基复合材料 (7)3.3 纳米金属材料 (7)3.3.1 纳米金属粉末 (7)3.3.2 纳米金属薄膜 (7)3.3.3 纳米金属复合材料 (7)第4章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发与应用 (7)4.1 陶瓷材料 (7)4.1.1 概述 (7)4.1.2 研发方向 (8)4.1.3 应用案例 (8)4.2 碳素材料 (8)4.2.1 概述 (8)4.2.2 研发方向 (8)4.2.3 应用案例 (8)4.3 硅酸盐材料 (8)4.3.1 概述 (8)4.3.2 研发方向 (8)4.3.3 应用案例 (9)第5章高分子材料研发与应用 (9)5.1 塑料材料 (9)5.1.1 聚乙烯(PE) (9)5.1.2 聚丙烯(PP) (9)5.1.3 聚氯乙烯(PVC) (9)5.2 橡胶材料 (9)5.2.1 天然橡胶 (9)5.2.3 丁腈橡胶(NBR) (9)5.3 纤维材料 (10)5.3.1 聚酯纤维 (10)5.3.2 聚酰胺纤维(尼龙) (10)5.3.3 聚丙烯腈纤维(腈纶) (10)5.3.4 碳纤维 (10)第6章复合材料研发与应用 (10)6.1 金属复合材料 (10)6.1.1 简介 (10)6.1.2 研发技术 (10)6.1.3 应用实例 (10)6.2 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 (11)6.2.1 简介 (11)6.2.2 研发技术 (11)6.2.3 应用实例 (11)6.3 高分子复合材料 (11)6.3.1 简介 (11)6.3.2 研发技术 (11)6.3.3 应用实例 (11)第7章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 (12)7.1 储能材料 (12)7.1.1 超级电容器材料 (12)7.1.2 锂离子电池材料 (12)7.2 导电材料 (12)7.2.1 金属导体 (12)7.2.2 导电聚合物 (12)7.3 磁性材料 (12)7.3.1 软磁材料 (12)7.3.2 硬磁材料 (13)7.3.3 磁性纳米材料 (13)第8章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应用 (13)8.1 生物降解材料 (13)8.1.1 聚乳酸(PLA) (13)8.1.2 聚乙醇酸(PGA) (13)8.1.3 聚己内酰胺(PCL) (13)8.2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13)8.2.1 钛及其合金 (13)8.2.2 镍钛合金 (14)8.2.3 铂金 (14)8.3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14)8.3.1 天然支架材料 (14)8.3.2 合成支架材料 (14)8.3.3 复合支架材料 (14)第9章环境友好型材料研发与应用 (14)9.1 环保型材料 (14)9.1.1 无毒无害材料 (14)9.1.2 生物降解材料 (14)9.1.3 环保型涂料 (15)9.2 资源循环利用材料 (15)9.2.1 生物质材料 (15)9.2.2 再生资源材料 (15)9.2.3 循环利用技术 (15)9.3 环境修复材料 (15)9.3.1 土壤修复材料 (15)9.3.2 水体修复材料 (15)9.3.3 空气净化材料 (15)9.3.4 噪音治理材料 (16)第10章新材料应用与产业发展 (16)10.1 新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16)10.2 新材料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16)10.3 新材料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 (16)10.4 新材料产业发展策略与展望 (16)第1章新材料概述1.1 新材料的概念与分类新材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于传统材料而言,在功能、结构、制备工艺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的材料。
第3章 复合理论
改变环境气氛。 固体或液体表面吸附的不同气体能
改变Sv和LV。在氧化性气氛中制造Ni-A12O3复合材料 时也能降低接触角而提高材料的性能。
提高液态金属压力。 提高掖相压力可以改善其对
固体的润湿性。液态金属不能自发渗入纤维束中,只 有在一定外压作用下克服阻力金属才能渗入。各种类 型的加压浸渍工艺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阻断效应:
散射和吸收效应:
界面效应
诱导效应:
增强材料的表面晶体结构会对基体的晶体结 构产生诱导作用,使其发生改变,由此产生 一系列的性能变化,如高弹性、低膨胀、耐 冲击和耐热等。
不连续效应:
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 擦出现的现象,如抗电性、电感应性、磁性、 耐热性、尺寸稳定性等。
如果γsv<γsl,θ>90。,液体不能润湿固体; 如果γsv>γsl,θ<90。,液体能润湿固体; 如果γlv=γsv-γsl,θ=0。,液体能完全润湿固体; 如果γsv=γsl-γlv ,θ=180。,液体完全不润湿固体。
提高固体表面张力,降低固液界面张力都能改 善液态金属基体对固态增强材料的润湿性。
界面分类
根据增强材料与基体的相互作用情况,界面可以归 纳为三种类型。 类型Ⅰ:增强材料与基体互不溶解、互不反应; 类型Ⅱ:增强材料与基体不反应,但能相互溶解; 类型Ⅲ:增强材料与基体相互反应,生成界面反 应产物。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类型
界面类 型
界面特 征
类型Ⅰ
增强材料与基 体互不溶解、 互不反应 W丝/Cu Al2O3f/Cu Bf/Al Al2O3/Al SiCf/Al Bf/Mg
一张图看懂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特点
高比强度、 比模量 良好的导热、
... 导电性能
不吸潮、不老 化、气密性好
热膨胀系数小、 尺寸稳定性好
良好的断裂韧性 和抗疲劳性能
机械结合
浸润与溶解结合 化学反应结合
主要依靠增强剂的粗 糙表面的机械“锚固”
力结合。
如相互溶解严重,也 可能发生溶解后析出 现象,严重损伤增强 剂,降低复合材料的
性能。
大多数金属基复合 材料的基体与增强 相之间的界面处存 在着化学势梯度。 只要存在着有利的 动力学条件,就可 能发生相互扩散和
化学反应。
0190 全球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产量分析
2015年全球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产量为 6,673.8吨,预计2020年金属基复合材料的 产量为8,859.1吨。年复增长率为5.8%。
全球金属基复合材料产量分析/吨
4,500.00 4,000.00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金属基复合材料分类
增强体
颗粒增强金属基 复合材料
短纤维、晶须增强金 属基复合材料
长纤维强金属基复合 材料
层状复合材料
...
基体
铝基复合材料 铜基复合材料 镁基复合材料 钛基复合材料 镍基复合材料
...
结构复 合材料
功能复 合材料
金属复合材 料
来源:金属基复合材料-赵玉涛-2007,机械工业出版社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主要有四大类: (1)固态法:(2) 液态法: (3) 喷射与喷 涂沉积法; (4) 原位复合法。
工业产品设计制作技术手册
工业产品设计制作技术手册第1章设计基础理论 (4)1.1 设计流程与方法 (4)1.1.1 市场调研 (4)1.1.2 概念 (4)1.1.3 概念筛选与评估 (4)1.1.4 方案设计 (5)1.1.5 设计验证 (5)1.1.6 设计优化 (5)1.1.7 设计输出 (5)1.2 设计原则与标准 (5)1.2.1 用户导向 (5)1.2.2 功能完善 (5)1.2.3 美观性 (5)1.2.4 可持续性 (5)1.2.5 经济性 (5)1.2.6 可制造性 (5)1.3 设计思维与创新 (6)1.3.1 洞察力 (6)1.3.2 跨学科知识 (6)1.3.3 逻辑思维 (6)1.3.4 创新能力 (6)1.3.5 沟通与合作 (6)第2章市场调研与分析 (6)2.1 市场调研方法 (6)2.1.1 文献调研法 (6)2.1.2 问卷调查法 (6)2.1.3 访谈调研法 (7)2.1.4 焦点小组法 (7)2.1.5 观察法 (7)2.2 用户需求分析 (7)2.2.1 收集用户需求 (7)2.2.2 整理和分类用户需求 (7)2.2.3 识别关键需求 (7)2.2.4 评估需求优先级 (7)2.2.5 验证需求 (7)2.3 竞品分析 (7)2.3.1 竞品选择 (7)2.3.2 收集竞品信息 (7)2.3.3 分析竞品优缺点 (8)2.3.4 确定竞争优势 (8)2.3.5 制定竞品应对策略 (8)第3章材料选择与应用 (8)3.1 常用工业材料特性 (8)3.1.1 金属材料 (8)3.1.2 塑料材料 (8)3.1.3 复合材料 (8)3.2 材料选择原则 (9)3.2.1 功能需求 (9)3.2.2 环境因素 (9)3.2.3 加工功能 (9)3.2.4 经济性 (9)3.2.5 可持续发展 (9)3.3 新材料研究与应用 (9)3.3.1 金属基复合材料 (9)3.3.2 生物基塑料 (9)3.3.3 纳米材料 (9)3.3.4 智能材料 (9)第4章结构设计 (9)4.1 结构设计原理 (9)4.1.1 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10)4.1.2 结构设计基本原理 (10)4.2 结构件设计方法 (10)4.2.1 经验设计法 (10)4.2.2 理论计算法 (10)4.2.3 优化设计法 (10)4.2.4 模块化设计法 (10)4.3 结构优化与仿真 (11)4.3.1 结构优化 (11)4.3.2 结构仿真 (11)4.3.3 结构试验验证 (11)第5章造型设计 (11)5.1 造型设计原则 (11)5.1.1 统一性原则 (11)5.1.2 简洁性原则 (11)5.1.3 人性化原则 (12)5.2 造型设计方法 (12)5.2.1 设计草图 (12)5.2.2 计算机辅助设计 (12)5.2.3 快速原型制作 (12)5.3 造型美学与工艺 (13)5.3.1 造型美学 (13)5.3.2 工艺 (13)第6章人机工程学应用 (13)6.1 人机工程学基本原理 (13)6.1.1 人体生理与心理特点 (13)6.1.2 人机系统的基本构成 (13)6.1.3 人机交互原则 (13)6.2 人体尺寸与数据 (14)6.2.1 人体尺寸测量 (14)6.2.2 人体尺寸百分位 (14)6.2.3 人体尺寸数据应用 (14)6.3 人机界面设计 (14)6.3.1 界面布局 (14)6.3.2 交互元素设计 (14)6.3.3 信息呈现 (14)6.3.4 反馈机制 (15)6.3.5 界面色彩与字体 (15)6.3.6 适应性设计 (15)第7章模块化与标准化设计 (15)7.1 模块化设计原理 (15)7.1.1 模块化设计的概念与分类 (15)7.1.2 模块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15)7.1.3 模块化设计的关键技术 (15)7.2 标准化设计方法 (16)7.2.1 标准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16)7.2.2 标准化设计的原则 (16)7.2.3 标准化设计的关键环节 (16)7.3 模块化与标准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6)7.3.1 模块化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6)7.3.2 标准化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6)第8章可持续设计 (16)8.1 可持续设计理念 (16)8.1.1 节能减排 (17)8.1.2 绿色制造 (17)8.1.3 全生命周期评估 (17)8.2 绿色设计方法 (17)8.2.1 生态设计 (18)8.2.2 节能设计 (18)8.2.3 循环设计 (18)8.3 生态设计与循环经济 (18)8.3.1 生态设计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18)8.3.2 生态设计在循环经济中的应用 (18)第9章工艺与制造技术 (19)9.1 常用加工工艺 (19)9.1.1 铸造工艺 (19)9.1.2 锻造工艺 (19)9.1.3 机械加工工艺 (19)9.1.4 焊接工艺 (19)9.1.5 表面处理工艺 (19)9.2 制造技术选择与评估 (19)9.2.1 制造技术选择原则 (19)9.2.2 制造技术评估方法 (20)9.3 先进制造技术与发展趋势 (20)9.3.1 数控技术 (20)9.3.2 激光加工技术 (20)9.3.3 增材制造技术 (20)9.3.4 技术 (20)9.3.5 绿色制造技术 (20)第10章产品测试与验证 (21)10.1 产品测试方法 (21)10.1.1 功能测试 (21)10.1.2 功能测试 (21)10.1.3 耐久性测试 (21)10.1.4 安全测试 (21)10.2 产品可靠性分析 (21)10.2.1 故障树分析(FTA) (21)10.2.2 事件树分析(ETA) (21)10.2.3 统计过程控制(SPC) (21)10.2.4 模块化可靠性分析 (22)10.3 产品验证与改进措施 (22)10.3.1 验证方法 (22)10.3.2 改进措施 (22)第1章设计基础理论1.1 设计流程与方法工业产品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的创新活动,其设计流程是产品开发的核心环节。
金属基复合材料
2)界面的形成及机制,界面产物的控制及界面设计; 3)增强剂在基体中的均匀分布: 在选择制备方法时,应选择那些使得增强剂更均匀、均质排 布(分布)的方法。在这方面,液态法与固态法相比较差。 4)制备工艺方法及参数的选择和优化; 5)制备成本的控制和降低,工业化应用的前景。
图9-11 粉末(冶金)法制备金属 基复合材料示意图
3 - 6 固态法制备工艺方法及参数的选择和优化固态法工艺的 主要参数:
1) 温度、时间: D = D0 exp (- Q / RT) D:扩散系数;Q: 扩散激活能。
X = k t 1/2 X:反应层厚度; k:反应速度常数。 2) 压力:促进结合 面的接触及在一定 温度下的金属基体 的塑性流动。 3) 结合面的清洁度:
合材料时,主要是基体
与基体之间的扩散结合,
有利于材料界面的改善;
同时通过控制基体沉积
层的厚度可控制纤维的 体积比。
图 9-4 PVD法纤维表面金属基体沉积层
2 - 4 粉末法纤维/基体复合丝
首先将金属基体粉末与聚合物 粘接剂混合制成基体粉末/聚合 物粘接剂胶体,然后将纤维通 过带有一定孔径毛细管的胶槽, 在纤维表面均匀地涂敷上一层 基体粉末胶体,干燥后形成一 定直径的纤维/基体粉末复合丝。 复合丝的直径取决于胶体的粘 度、纤维走丝速度以及胶槽的 毛细管孔径等。
业化生产。铝基复合材料单坯可达250公斤。
4 - 4 无压浸渗法(Lanxide法)
复合材料第3章----复合材料的界面
钨丝/ 铜 Al2O3纤维 / 铜 Al2O3纤维 / 银 硼纤维(表面涂BN)/ 铝 不锈钢丝/ 铝 SiC纤维(CVD)/ 铝
硼纤维 / 铝
镀铬的钨丝/ 铜 碳纤维 / 镍 钨丝/ 镍
合金共晶体丝/ 同一合金
钨丝/铜-钛合金 碳纤维/ 铝(>580℃)
Al2O3纤维/ 钛 硼纤维/ 钛
硼纤维/ 钛-铝 SiC纤维/强材料与含有两种以上元素的金属基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形成反应产物后,反应产物还会与其它基体元素发生交换反应,产 生界面不稳定。
例如硼纤维/钛合金(Ti-Al-1V-1Mo),硼与钛在界面首先发 生反应:
Ti(Al) + B → (Ti·Al)B2 再发生交换反应:
(Ti·Al)B2 + Ti → TiB2 + Ti(Al) 电子探针证实了界面反应的最终产物是TiB2。
总体要求:
4①面.均希金匀望属、增有强基效材复地料传与合递基材应体力之料;间界具有面良设好的计润湿性,粘着强,有利于界
②增强材料与基体润湿后互相间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解,保持适宜的 界面结合力,提高复合材料的强韧性;
③产生适量的界面反应,而界面反应物质地均匀、无脆性异物、 不成为复合材料内部缺陷(裂纹)源,界面反应能够得到一定控制。
2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基体与增强物复合的温度较高,基体与增强物 易发生相互作用而生成化合物,而基体与增强物互相扩散而形成扩散层.
原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原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摘要: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 由于融合了金属与陶瓷的特性,因此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又具有导电、导热、耐磨损、不吸湿、不放气、尺寸稳定、不老化等一系列金属特性,是一种优良的结构材料。
常规的MMCs的制造方法有DIMOX TM直接氧化法、PRIMEM TM法、DX TM法和共晶自生法。
关键词:合成,制备,DIMOX TM直接氧化法,PRIMEM TM法,DX TM法,共晶自生法1.前言原位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的基本思想是依靠合金设计,通过合金内部反应生成增强体。
由于原位生成的增强体表面未受污染,且避免了与基体浸润不良的问题,因而与基体的结合良好。
较之陶瓷颗粒或晶须表面处理后再与基体结合的传统工艺,在相同的增强体百分含量情况下,可得到更高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同时能得到较好的韧性。
根据热力学基本原理,好的合金设计应使生成增强体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绝对值较大的负值,并使有害相的生成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绝对值较小的负值,且最好为正值。
这就要求首先从理论上解决在反应合金体设计方面有益增强体相能够形成、有害相不能形成的问题。
常规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有粉末冶金法、铸造法和共喷法。
①粉末冶金法是制造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粉末冶金法制备过程如图3所示。
其中压实过程包括冷压、除气、热等静压或真空热压等过程,经压实后的毛坯复合材料通常能达到98%的理论密度。
然后再采用二次加工方法优化力学性能。
该法制成的MMCs具有颗粒均匀、成型能力好、力学性能较高的点,但制备成本高。
②铸造法又可分为复合铸造法、压铸法、压力浸渍法和真空压力浸渍法等,其中真空压力浸渍法制造的MMCs力学性能较好,且制备过程也较科学合理。
③共喷法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见图 4 。
共喷或喷射沉积法是使增强体粉末与液态金属短时间接触即凝固成固体复合材料的方法,这种工艺方法可避免基体和增强体的剧烈反应,且基体的选择范围也比较大。
金属基复合材料(MMC)
图 9-4 PVD法纤维表面金属基体沉积层
2 - 4 粉末法纤维/基体复合丝
图9-5 粉末法纤维/基体复合丝示意图
2 - 6 熔池法纤维 / 基体复合丝
图 9-6 熔池法纤维 / 基体复合丝示意图
这种复合丝制备方法主要是应用于碳纤维或石墨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由于碳纤维或石墨纤维与铝液接触会反应生成Al4C3界面生成物。过量的脆性相Al4C3生成会严重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 如图9-6所示,对纤维进行Ti-B或(液态)金属钠表面涂层处理可以增加纤维与铝液的润湿性,防止过量的脆性相Al4C3生成。
图 9-9 模压成型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示意图 模压成型也是扩散结合的一种手段。将纤维/基体预制体放置在具有一定形状的模具中进行扩散结合,最终得到一定形状的最终制品。常用这种工艺制备各种型材(图9-9)。
3-4 超塑性成型/ 扩散结合 (SPF / DB)
超塑性:材料在低负载作用下,拉伸变形时不发生缩颈,也不发生断裂,延伸率可达 100% 到 2000% 的现象。塑性流变和应变速度的关系如下: = K (e ) m 式中 :流变应力;e:应变速度;K:常数;m:应变速度敏感指数,衡量超塑性的重要参数。 影响超塑性的因素: 1) 形变速度:10 -4 ~10 -1 /分 2) 温度:> 0. 5T m ,达到相变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可得到最大的m值和延伸率。 3) 晶粒度: 稳定、等轴、复相直径为0.5 5 m的细晶粒。
第3章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设计
复合材料的设计主要有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 三大部分。另外还要求对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加以评 价。
复合材料一体化制造系统是根据材料设计、结构设计、 工艺及可靠性评价平行发展的概念,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工程结构设计原则由静态设计向动态设计过渡,因此 应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动态分析。
一般来说,从复合材料宏、细、微观结构的特征尺度 来看,目前的分析手段主要有两种 : 细观力学分析方 法和宏观力学分析方法。
炼青铜
发现海棉状铁 凝固在炉渣中
发现烧红的钢淬入冷 水,可使钢变得更硬, 现在叫淬火工艺。 浴以五牲之溺, 淬以五牲之脂。
铁器时代
反复锻打钢
中国古代冶炼技术
《天工开物》记载的古代冶炼金属的场面
近代发展史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的 发明为主要标志,促进了钢 铁材料发展。 19 世纪末,以电的发明为 标志,促进了无机材料发展 和高分子材料出现。 20 世纪中期,以原子能应 用为重要标志,实现了合成 材料、半导体材料的工业化。 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 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 程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 志,促进了各类新型材料发 展。
利用信息材料和新的制备工艺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 将人类 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
十多年前的手机
十多年前的照相机
中国神六航天飞船的发射
飞船系统从神舟二 号开始的新老交替正 式完成,40岁以下的 技术人员已占整个队 伍的80%以上。分系 统副主任设计师以上 关键技术岗位人员平 均年龄32岁。
神六飞船的”外衣”材料
3.3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选择
根据其形态增强体分为连续长纤维、短纤维、晶须、颗粒等。 增强体应具有高比强度、高模量、高温强度、高硬度、低热 膨胀等性能。 (1)连续纤维
新材料领域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方案设计推广
新材料领域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方案设计推广第1章新材料研发概述 (3)1.1 新材料发展背景与意义 (3)1.1.1 发展背景 (4)1.1.2 发展意义 (4)1.2 新材料分类与特性 (4)1.2.1 金属材料 (4)1.2.2 无机非金属材料 (4)1.2.3 高分子材料 (4)1.2.4 复合材料 (4)1.3 新材料研发趋势与挑战 (4)1.3.1 研发趋势 (4)1.3.2 研发挑战 (5)第2章新材料研发技术路线 (5)2.1 材料设计方法与理论 (5)2.2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 (5)2.3 材料功能评价与表征 (5)2.4 材料应用领域分析 (6)第3章金属材料研发与应用 (6)3.1 新型合金材料研发 (6)3.1.1 轻质高强合金 (6)3.1.2 磁性合金 (6)3.1.3 耐高温合金 (6)3.2 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 (7)3.2.1 铝基复合材料 (7)3.2.2 钛基复合材料 (7)3.2.3 镍基复合材料 (7)3.3 功能金属材料开发与应用 (7)3.3.1 热电材料 (7)3.3.2 储氢材料 (7)3.3.3 形状记忆合金 (7)3.3.4 传感器材料 (7)第4章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发与应用 (8)4.1 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改进 (8)4.1.1 水泥与混凝土 (8)4.1.2 陶瓷 (8)4.2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发 (8)4.2.1 先进陶瓷 (8)4.2.2 无机非金属纳米材料 (8)4.3 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 (8)4.3.1 纤维增强无机非金属材料 (8)4.3.2 聚合物/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 (8)第5章高分子材料研发与应用 (8)5.1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研发 (8)5.1.1 生物基高分子原料的选取与改性 (9)5.1.2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功能调控 (9)5.1.3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9)5.2 新型合成高分子材料制备 (9)5.2.1 控制聚合反应制备新型合成高分子 (9)5.2.2 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备 (9)5.2.3 新型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9)5.3 功能高分子材料开发与应用 (9)5.3.1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功能调控 (9)5.3.2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10)5.3.3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 (10)第6章复合材料研发与应用 (10)6.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10)6.1.1 纤维的选择与预处理 (10)6.1.2 树脂基体选择与制备 (10)6.1.3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10)6.2 芯材改性与应用 (10)6.2.1 芯材的种类与功能 (10)6.2.2 芯材改性方法 (10)6.2.3 芯材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1)6.3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应用 (11)6.3.1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原则 (11)6.3.2 复合材料结构优化设计 (11)6.3.3 复合材料应用案例分析 (11)第7章纳米材料研发与应用 (11)7.1 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 (11)7.1.1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 (11)7.1.2 纳米材料表征技术 (11)7.2 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11)7.2.1 纳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11)7.2.2 纳米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12)7.2.3 纳米材料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12)7.3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2)7.3.1 纳米材料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12)7.3.2 纳米材料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12)7.3.3 纳米材料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12)7.3.4 纳米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12)第8章智能材料研发与应用 (12)8.1 智能材料设计与制备 (12)8.1.1 设计原则 (12)8.1.2 制备方法 (13)8.1.3 结构功能优化 (13)8.2 智能材料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13)8.2.1 温度传感器 (13)8.2.2 湿度传感器 (13)8.2.3 压力传感器 (13)8.3 智能材料在驱动器领域的应用 (13)8.3.1 电致驱动器 (13)8.3.2 热致驱动器 (13)8.3.3 光致驱动器 (14)第9章环保与绿色材料研发与应用 (14)9.1 环保材料设计与制备 (14)9.1.1 环保材料设计原则 (14)9.1.2 环保材料制备技术 (14)9.2 废旧材料回收与再利用技术 (14)9.2.1 废旧材料分类与预处理 (15)9.2.2 回收利用技术 (15)9.3 绿色材料在建筑与包装领域的应用 (15)9.3.1 建筑领域 (15)9.3.2 包装领域 (15)第10章新材料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15)10.1 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5)10.1.1 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概述 (15)10.1.2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 (16)10.2 新材料产业政策与市场分析 (16)10.2.1 我国新材料产业政策环境 (16)10.2.2 新材料市场分析 (16)10.3 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16)10.3.1 技术创新现状与趋势 (16)10.3.2 人才培养与引进 (16)10.4 新材料产业发展策略与展望 (16)10.4.1 发展策略 (16)10.4.2 发展展望 (16)第1章新材料研发概述1.1 新材料发展背景与意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材料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化学气相沉积法
粉末冶金法也被用来制造钛基、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例如,含 TiC颗粒10%的TiC/Ti-6Al-4V复合材料,其650℃的高温弹性模量提高于 15%,使用温度可提高100℃。
基体粉末和颗粒(晶须)增强材料的混合均匀以及基体粉末的防止氧化 是整个工艺的关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与搅拌铸法相比,在粉末冶金法中颗粒(晶须)的含量不受限制,尺寸 也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变化,但材料的成本较高,制造大尺寸的零件和坯料 有一定困难。
11
1)工艺过程及注意事项
粉末冶金技术主要用于制造颗粒或晶须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用 粉末冶金法可以制造复合材料坯料,供挤压、轧制、锻压、旋压等二 次加工后制成零部件,也可直接制成复合材料零件。
美国的DWA公司用此法制造了不同成分的铝合金基体和不同颗粒 (晶须)含量的复合材料及各种零件、管材、型材和板材,它们具有 很高的比强度、比模量和耐磨性,已用于汽车、飞机、航天器等。
爆炸焊接用底座对材料质量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底座材料的密度和隔 声性能应尽可能与复合材料接近。用放在碎石层或铁屑层上的金属板作底座 可得到高质量的平整的复合板。
爆炸焊接的特点是作用时间短,材料的温度低,不必担心发生界面反应。 用爆炸焊接可以制造形状复杂的零件和大尺寸的板材,需要时一次作业可得 多块复合板。此法主要用来制造金属层合板和金属时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例如钢丝增强铝、钼丝或钨丝增强钛、钨丝增强镍等复100~200MPa。
17
图 4-3 热等静压工作原理和设备简图
18
3)工艺适用性
(1)热压技术 热压技术适用于制造B/Al、SiC/Al、SiC/TiC/Al、 C/Mg等复合材料零部件,管材和板材等。 常用的增强材料有:B、SiC、C和W等。 常用的基体金属有:Al、Ti、Cu、耐热合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金属基复合材料设计的基本原则
主要 内容 2.基体材料选择 3.增强体材料选择 了解:了解金属基复合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基 体、增强体)及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掌握:掌握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根据使用工况选择性能与价格比合理的基体和增 强体。
基本 要求
尽管复合材料的各组分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但是并不 是各组分材料性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组分之间“取长补 短”,“协同作用”,极大地弥补了单一材料的缺点,有 着 重要的改进,显示出单一材料所不具有的新性能。 复合材料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它涉及环境负 载、设计要求、材料选择、成形工艺、力学分析、检 测测试、安全可靠性及成本等诸多因素。
• 要求材料和器件具有优良的综合物理性能,如同时具 有高力学性能、高导热、低热膨胀、高导电率、高抗 电弧烧蚀性、高摩擦系数和耐磨性等。 • 单靠金属与合金难以具有优良的综合物理性能,而要 靠优化设计和先进制造技术将金属与增强物做成复合 材料来满足需求。
微电子技术的电子封装 集成电路:需用热膨胀系数小、导热性好的材料做基板 和封装零件,以便将热量迅速传走,避免产 生热应力,来提高器件可靠性。 用于电子封装的金属基复合材料有: 高碳化硅颗粒含量的铝基、铜基复合材料; 高模、超高模石墨纤维增强铝基、铜基复合材料; 金刚石颗粒或多晶金刚石纤维增强铝基、铜基复合材料; 硼/铝基复合材料等。
天然 材料 使用
陶埙(xun)——中华古韵 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编钟——距今已经有2400 多年的历史。不过,最古老的乐器当属吹奏乐器埙。 埙是中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形状多种多样,大 部分为平底、卵形。埙的材料以陶土为主,也有石 制、骨制的。
红山玉器——还是个谜
辽宁西部山区,发现了距今大约五千多年的大型祭坛、 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考古学家初步推断,五千年前,这 里曾经存在过一个专门制作红山玉器的部落,具有国家雏形 的原始文明社会。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复合材料的设计主要有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 三大部分。另外还要求对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加以评 价。
复合材料一体化制造系统是根据材料设计、结构设计、 工艺及可靠性评价平行发展的概念,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工程结构设计原则由静态设计向动态设计过渡,因此 应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动态分析。
一般来说,从复合材料宏、细、微观结构的特征尺度 来看,目前的分析手段主要有两种 : 细观力学分析方 法和宏观力学分析方法。
3.2
3.2.1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选择
选择基体的原则
选择基体的原则 1 2 金属基复合材 料组成的特点 3 基体金属与增 强物的相容性
金属基复合材 料的使用要求
不同铝合金性能与复合材料性能比较
3.2.2 结构件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
结构复合材料的基体可分为轻金属基体和耐热合金基体两大类。 目前最广泛、最成熟的是 铝基和镁基复合材料,用于 用于450℃以下的轻金 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空间 (1) 属基体—铝、镁合金 站、汽车发动机零件、刹车 盘等。 用于450~700℃的复合 (2) 材料的金属基体—钛合 金
层状复合材料 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PRMCs复合材料
功能梯度复合材料 蜂窝夹心复合材料 编织复合材料
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一种正交各向异性材料,连续纤维 在基体中呈同向平行排列。这种材料由纤维(如玻璃纤维、 碳纤维)与聚合物(如环氧树脂)复合而成,具有优良性能。
模型示意图
宁波大成公司以UHMWPE纤维单向纤维增强布制作的 2cm厚插板可以有效防御以 AK-47为代表的突击步枪 普通弹的攻击.
(1)调整复合度
(2)调整联接方式 (3)调整对称性
(4)调整尺度
(5)调整周期性
3.4.2 利用复合效应创造新型功能复台材料
功能复合材料不仅能通过线性效应起作用(如复合度调节作用 利用加和效应和相补效应),更重要的是可利用非线性效应设计出 许多新型的功能复合材料。 (1)乘积效应的作用:乘积效应是在复合材料两组分之间产生可用 乘积关系表达的协同作用。 (2)其他非线性效应:除了乘积效应外,还有系统效应、诱导效应 和共扼效应等。
3.2.3 功能件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
目前已有应用的功能金属基复合材料(不含双金属复合 材料)主要有用于微电子技术的电子封装和热沉材料、高 导热、耐电弧烧蚀的集电材料和触头材料、耐高温摩擦的 耐磨材料、耐腐蚀的电池极板材料等等。主要选用的金属 基体是纯铝及铝合金、纯铜及铜合金、银、铅、锌等金属。 功能用金属基复合材料所用的金属基体均具有良好的导 热、导电性和良好的力学性能,但有热膨胀系数大、耐电 弧烧蚀性差等缺点。
3.3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选择
根据其形态增强体分为连续长纤维、短纤维、晶须、颗粒等。 增强体应具有高比强度、高模量、高温强度、高硬度、低热 膨胀等性能。 (1)连续纤维
碳纤维、硼纤维、碳化硅纤维、氧化铝纤维
(2)晶须
碳化硅、氧化铝、氮化硅、硼酸铝等
(3)颗粒
陶瓷颗粒材料,主要有氧化铝、碳化硅、氮化硅、 碳化钛、硼 化钛、碳化硼及氧化钇等
“神七”太空服每件造价1.6亿 实现太空行走
在进行太空行走时,航天员从舱内气压环境进入 太空的真空环境,舱外太空服的质量也是关键。估计 每件造价为2000万~3000万美元。舱外太空服的外层 防护材料已经在东华大学预研成功,这种外层防护材 料采用高性能纤维和纳米金属粉末复合涂层,能满足 出舱工作时要面对的“材料力学、热光学、耐久性”三 重需求。
目前我军配备的 95 式突击步枪, 口径 5.8mm ,弹丸初速 930m/s ,属 于世界上威力相当大的突击步枪 之一 ; 采用这种插板也完全可以对 其进行有效防护。 1cm 厚的碳化 硅或氧化铝陶瓷块材料加上约 50 层 UHMWPE 纤维单向纤维片制成的 防弹插板能够抵御狙击步枪穿甲 弹 的 攻 击 , 这 样 一块 30cm×25cm 的插板重约2.6kg。
3.5
金属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设计
3.5.1 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 连续纤维在基体中呈同向平行排列的复合材料,称为 单向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单向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钢度都随方向而改变,有五个特征 强度: (1)纵向抗拉强度、(2)纵向抗压强度、 (3)横向抗拉强度、(4)横向抗压强度、 (5)面内抗剪强度。
3.1
3.1.1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
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
复合材料的出现与发展为材料及结构设计者提供了前所未 有的好时机。设计者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要求来设 计具有不同特性与性能的复合材料,以满足工程实际对高 性能复合材料及结构的要求。这种可设计的灵活性再加上 复合材料优良的特性(高比强、高比模等)使复合材料在 不同应用领域竞争中成为特别受欢迎的候选材料。
复合材料在弹性模量、线胀系数和材料强度等方面具有 明显的各向异性性质。复合材料的几何非线性及物理非 线性也是要特殊考虑的。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是它超过 传统材料的最显著的优点之一。
复合材料具有不同层次上的宏观、细观和微观结构,可 将复合材料分为六大类型。
复合材料设计问题要求确定增强体的几何特征(连续纤 维、颗粒等)、基体材料、增强材料和增强体的微观结 构以及增强体的体积分数。一般来说,复合材料及结构 设计大体上可分为如下步骤.
第四次技术革命
钢铁工业时代的象征
总重量7千吨,由不到一万五千个金属体焊在一起而成的艾菲尔铁 塔是巴黎的象征,也是钢铁工业时代蓬勃发展的结晶。
半导体材料——进入信息时代
2.53GHz处理 器(左) 2.8GHz处理 器(右)
Intel用纳米工艺 生产的6.5MB 芯 片(左) 刻满SRAM芯片 晶圆,集成晶体 管总数为3300亿 颗(右)
硬质合金组织(Co+WC)
硬质合金铣刀
对环境与负载的要求: 机械负载 热应力 潮湿环境 损伤及破坏分析: 强度准则 损伤机理 破坏过程
选择材料: 基体材料 增强材料 几何形状
成型方法: 工艺 过程优化设计
复合材料响应: 应力场 温度场等 设计变量优化
代表性单元性能考察 有限元方法 实验力学方法 结构宏观性能
• 耐高温摩擦的耐磨材料 – 碳化硅、氧化铝、石墨颗粒、晶须、纤维等增强铝、 镁、铜、锌、铅等金属及其合金的金属基复合材料。 • 高导热和耐电弧烧蚀的集电材料和触头材料 – 碳(石墨)纤维、金属丝、陶瓷颗粒增强铝、铜、 银及合金等金属基复合材料。 • 耐腐蚀的电池极板材料等。
在兵器工业中,坦克车辆使用的铅酸蓄电池因容量低、自 放电率高而需经常充电,此时维护和搬运十分不便。放电输出 功率容易受电池寿命、充电状态和温度的影响,在寒冷的气候 条件下,坦克车辆起动速度会显著减慢,甚至不能起动,这样 就会影响坦克的作战能力。贮氢合金(复合材料)蓄电池具有 能量密度高、耐过充、抗震、低温性能好、寿命长等优点,在 未来主战坦克蓄电池发展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复合材料设计的基本步骤
3.1.2
复合材料设计的研究方法
材料、能源、信息、生物是现代文明的四大支柱
人类的文明史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多样化时代 微芯片时代
铁器时代 材料设计时代
青铜器时代
人造材料时代
材料时代
石器时代
石器:劳动生产工具。如石 矢、石刀、石铲、石凿、石斧等 石器的制造 → 磨光石器 发展了制陶技术,陶器是人类 第一个人工合成材料。 利用野生葛、苎麻等原料制成 织品。用石头做建筑材料
3.4 金属基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特点
功能复合材料是指主要以提供某些物理性能的复合材料, 如导电、导热、磁性、阻尼、摩擦、防热等功能。 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主要是: 首先考虑关键能分散性小的材料 采取尽可能简单、方便的成型工艺 合理的经济性
④
⑤
3.4.1
功能复合材料调整优值的途径
钛合金具有比重轻、耐腐蚀、 耐氧化、强度高等特点,可 在450~700℃使用,用于航 空发动机等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