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毒学重点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病毒必须在活的敏感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

答:因为:1病毒本身没有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一核糖体,故必须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2由于病毒缺乏完整而又必须的酶,故必须借助细胞的某些酶才能复制;3只有敏感细胞上才有病毒的受体,病毒与受体结合后才能进入细胞内生长繁殖。

简述病毒复制的基本过程。

答:病毒复制的基本过程为:1吸附,即病毒颗粒与细胞膜的受体发生相互作用后病毒颗粒特异性地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2穿入,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膜后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入细胞,此即穿入;3脱壳,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脱去核壳,病毒核酸随后进入细胞的一定部位;4病毒大分子的生物合成,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后,一方面表达与合成病毒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另一方面进行复制合成子代病毒核酸;5装配与释放,病毒核酸与壳体蛋白合成完毕后,在细胞核内或胞浆内装配成熟为病毒颗粒(核衣壳),此即子代病毒体,然后子代病毒体以不同方式从感染细胞中释放到细胞外环境。

简述病毒鉴定的基本原则。

答:鉴定病毒的基本原则包括: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病毒的形态、大小与结构等加以鉴定;根据病毒的宿主范围及受染宿主的症状加以鉴定;根据病毒的理化性质如核酸的类型及其对理化因素的抵抗能力等加以鉴定:根据病毒的血清学反应加以鉴定。

流感病毒的快速诊断方法有哪几种?

答:(1)免疫方法检测标本中抗原如IFA、EIA及放射免疫技术均可检测培养物及标本中的抗原。(2)分子杂交检测病毒RNA。

(3)RT-PCR检测培养物及标本中流感病毒RNA,并能进行病毒分型及分亚型。(4)免疫电镜技术。

目前最常用的培养病毒的方法是细胞培养。根据细胞来源和性状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原代细胞:新鲜组织经胰酶消化后形成单细胞,加入培养液后37℃培养,数日可贴壁长成单层细胞,即为原代细胞培养。原代细胞经胰酶消化后再传一次即为次代细胞培养。原代细胞培养可用于多种病毒分离和疫苗的制备。但其来源不易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原因。

(2)二倍体细胞:是目前最常用的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外连续40~50代仍保持23对染色体的特点,故广泛用于病毒的分离和疫苗的制备。

(3)传代细胞:是体外可以无限传代的细胞,来源于肿瘤细胞或细胞株传代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株。传代细胞可用于病毒的分离、鉴定和研究,但不能用于疫苗的生产。

流感病毒的分离:可采用鸡胚羊膜腔或尿囊腔培养,因其具有血凝素,可收集鸡胚羊水或尿囊液作血凝试验判定病毒是否生长;若阳性可通过血凝抑制试验来鉴定其型别。

抗原漂移: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内经常发生的抗原结构小变异称为抗原漂移。抗原漂移可引起流感的中、小型流行。抗原转变:甲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发生大变异,形成了新的亚型,称为抗原转变。抗原转变可导致流感的大流行。

为什么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

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频率快,其变异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抗原漂移可引起ha和(或)na的次要抗原变化,而抗原转变可引起ha和(或)na的主要抗原变化。单一位点突变就能改变表面蛋白的结构,因此也改变了它的抗原或免疫学特性,导致产生抗原性的变异体。而当细胞感染两种不同的流感病毒粒子时,病毒的8个基因组片段可以随机互相交换,发生基因重排。通过基因重排有可能产生高致病性毒株。基因重排只发生于同类病毒之间,它不同于基因重组。

从病原学角度解释发生口蹄疫后难以控制的原因。

本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部皮肤发生水疱和烂斑。病原体有以下特点:

a.有七个主型A、O、C、南非1、2、3型,亚洲1型,60多个亚型,并不断发现新性的亚型。

b.各型间抗原性不同不能交互免疫,各型之间相互免疫力差,防制困难。

c.各型之间引起的临床症状完全相同。

d.各亚型容易变异,一旦发生一个亚型可能重点暴发又暴发一个新亚型。

e.该病毒毒力大,1g水疱液和皮肤可感染108个病毒

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生命形态,寄生于动物、植物或细菌的细胞中,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的微生物。复制(replication):病毒感染敏感的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自我复制和表达产生子代病毒核酸和子代病毒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成子代病毒体,并通过一定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为复制。

蛋白亚单位(Protein subunit):指一条特殊折叠的多肽链,例如分子量为35kDa的脊髓灰质炎病毒VP1蛋白,口蹄疫病毒 VP3蛋白。

结构单位(structure unit)(蛋白质亚基或原体protomer):由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同蛋白亚单位聚合而成的病毒组件。壳粒(capsomer)(形态单位morphological unit):一定数目的结构单位以特殊方式聚集形成的在电镜下可见的结构。壳粒通常由5个或6个原体聚集形成,分别称作五聚体和六聚体。

衣壳(capsid):在病毒的结构组成中,包围着病毒核酸及其结合蛋白的蛋白质鞘,由许多原体以次级键结合形成,具有保护病毒核酸的作用,同时也是病毒核酸由一个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细胞的工具。

侵染性:指将从病毒颗粒或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抽提分离的病毒核酸导入敏感宿主细胞后,能够产生完整病毒体的现象。粘性末端(sticky ends):某些线性双链核酸分子延伸出的5,或3,单链末端。

末端冗余(terminal redundancy)(末端重复):基因组核酸分子两端存在的相同核苷酸序列,在单链和双链DNA或RNA 病毒中均可能存在。

倒转末端重复序列(倒转重复序列)(inserted repeats):病毒基因组中核酸分子的每条单链DNA的两端所具有的自身互补的序列。

重叠基因(overlapping genes):某些病毒基因组的特定序列能够以二个或三个不同的框架阅读,产生2种或3种有不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结构蛋白(Structural protein): 指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成熟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包括壳体蛋白、包膜蛋白和存在于病毒体中的酶。

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指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但并不结合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

吸附: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发生碰撞,病毒附着于细胞受体而引起的病毒感染的第一阶段。

侵入:病毒不可逆地吸附于细胞受体后,病毒以核酸或核衣壳或病毒颗粒等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细胞内吞:许多有囊膜或无囊膜的动物病毒的侵入方式。细胞膜先将病毒粒子包裹,再经膜内陷形成吞噬泡,吞噬泡与细胞器(溶酶体等)发生膜融合而释放出病毒粒子。

膜融合: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在除去囊膜的同时,将核衣壳导入到细胞内。是有囊膜病毒的主要侵入方式。直接侵入:许多无囊膜病毒通过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后,细胞膜的流动性引起病毒衣壳蛋白的重排和构型变化,加之细胞膜上可能存在的水解酶的作用,从而导致病毒核酸进入细胞质中,侵入与脱壳同时完成。

半保留型复制:病毒基因组的DNA双链解链成两条单链,并以每条单链为模板合成互补的新链,结果产生由一条新生链和一条亲代链构成的子代dsDNA。

全保留型复制:指母代双链在复制子链过程中,一方面产生子链,一方面母链又重新结合,结果在产生的两个子代中,一个仍是母代原来的双链。

吸附蛋白:病毒表面能识别特异细胞受体的结构蛋白。

病毒(细胞)受体:位于细胞表面能够被病毒吸附蛋白特异性识别的结构,多为糖蛋白。

潜伏期(latent period):病毒体吸附于宿主细胞(病毒体在培养基中消失)到受染细胞释放出子代病毒体(培养基中重新出现病毒体)所需的最短时间。

隐蔽期(eclipse period):自感染性的病毒在细胞内消失到细胞内出现新的感染性的病毒之间的时间。不同病毒的隐蔽期长短不一,如痘病毒10h,脊髓灰质炎病毒2-4h。

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流产感染):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合成了某些甚至全部的病毒成分,但不能产生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粒子的现象。

允许细胞(permissive cells):病毒能在其中完成复制循环的细胞。

非允许细胞(non-permissive cells):病毒不能在其中完成复制循环的细胞。

缺损病毒:基因组中一个或多个复制必需基因缺失或失活的病毒。

干扰缺损病毒:在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类亚基因组缺失突变体。因失去了亲代病毒基因组中的复制必需片段,所以不能单独进行复制,而必需在其同型的完全病毒(标准病毒)的辅助下,由完全病毒提供DI颗粒已丧失的、但又为复制所必需的基因功能才能复制。

标准病毒(standard virus,SV):与DI颗粒相关的完全病毒。

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平均每个细胞感染病毒的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