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树亭-气候变化对夏玉米产量潜力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制约夏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及增产技术

制约夏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及增产技术

制约夏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及增产技术【摘要】夏玉米产量相对较低,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夏玉米产量。

夏季气候条件影响夏玉米产量,土壤质量及养分供应不足限制产量,病虫害对夏玉米产量造成影响。

科学栽培技术是增产的关键,选用适宜品种和优质种子进行种植。

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夏玉米产量,科学管理和精准施肥是增产的重要途径。

通过改善种植环境和科学施肥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对夏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调控,可以提高作物抗逆性和生长发育水平,进而提高整体产量水平,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助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夏玉米、增产、主要因素、夏季气候、土壤质量、养分供应、病虫害、科学栽培技术、适宜品种、优质种子、综合利用、科学管理、精准施肥。

1. 引言1.1 夏玉米产量相对较低夏玉米产量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生长季节的气候条件不利以及土壤质量及养分供应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夏季气候条件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温、干旱以及强风等恶劣气候条件会影响夏玉米的生长发育,从而导致产量减少。

土壤质量及养分供应不足也是制约夏玉米增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土壤贫瘠、缺乏养分,夏玉米无法充分吸收所需的营养物质,影响了其生长和产量。

病虫害的侵袭也会对夏玉米的产量造成影响,若不及时有效地防治,将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

为了提高夏玉米的产量,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以上问题。

科学栽培技术以及选用适宜的品种和优质种子进行种植是增产的关键。

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夏玉米的产量。

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并进行科学管理和精准施肥,可以更好地解决夏玉米产量较低的问题,实现夏玉米增产的目标。

1.2 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夏玉米产量夏玉米产量相对较低,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夏玉米产量。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粮食需求的增长,夏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提高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夏玉米的产量相对较低,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制约。

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影响及预测分析

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影响及预测分析

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影响及预测分析一、气候变化概述气候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或局部气候状态的长期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包括温度、降水模式、风速和风向、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玉米这种广泛种植的作物有着深远的影响。

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

1.1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降水模式的改变以及季节性气候模式的不稳定。

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系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包括作物生长周期的改变、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以及土壤肥力和水资源的可用性。

1.2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温度的升高可能导致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其次,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干旱或洪水,影响作物的生长条件。

此外,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可能会破坏农田基础设施,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

二、玉米产量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玉米是一种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的作物,气候变化对其产量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研究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农业管理策略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1 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温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则可能抑制生长,甚至导致作物死亡。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玉米的产量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尤其是在高温季节。

2.2 降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降水是玉米生长所必需的水资源。

适量的降水可以保证土壤湿度,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降水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对玉米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玉米的生长;而过多的降水则可能导致洪水,破坏农田和作物。

2.3 极端天气事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干旱、热浪和冰雹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些事件可能导致作物受损、生长周期中断,甚至完全破坏农田。

气象因子对寒亭区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气象因子对寒亭区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气象因子对寒亭区夏玉米产量的影响摘要:为了掌握气象因子对寒亭区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本文利用潍坊国家基本气象站2013-2022年6-9月夏玉米全生育期内的气象数据和夏玉米产量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气象因子与夏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讨论了积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对寒亭区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与积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日照时数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

关键词: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方法;气象因子;夏玉米产量引言潍坊市寒亭区位于山东省中部偏东,属东南亚季风区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气候特征明显。

近年来,寒亭区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全国唯一获批的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其核心区主要落子寒亭。

2023年,寒亭区入选全国首批整县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名单,系全省唯一,全国有8处。

夏玉米是寒亭区主要的秋收粮食作物之一,种植比例较大,玉米有较强的适应性,高产稳产,夏玉米是高产喜温作物,其生长发育和产量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农业气象条件是影响夏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1-5]。

本文通过对近10a(2013-2022年)寒亭区夏玉米产量和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开展气象因子对夏玉米生产的影响研究,为指导夏玉米生产、提高产量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本文所用气象数据来源于潍坊国家基本气象站2013-2022年6-9月夏玉米全生育期内的积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数据,夏玉米产量资料来源于寒亭区统计局。

夏玉米产量可分为趋势产量、气象产量和随机误差,随机误差在研究中通常忽略不计,本文对2013-2022年夏玉米产量进行去趋势处理,得到相应的气象产量,采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对气象因子和气象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6-7]。

2 气象因子与夏玉米产量关系分析3.1积温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图1描绘了2013-2022年寒亭区积温变化与夏玉米产量关系图,可以看出,夏玉米产量(单位:kg/hm2)与积温(单位:℃)呈不太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积温的升高,夏玉米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积温的升高有利于夏玉米产量的增长,但不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性因素。

气象条件对潍坊市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气象条件对潍坊市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气象条件对潍坊市夏玉米产量的影响摘要:为探讨气象因子对潍坊市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利用潍坊市农业气象观测站1991~2010年共20年的夏玉米产量和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进行分析,找出气象条件对潍坊市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影响潍坊市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条件之一是降水量。

积温和日照时数虽然对夏玉米产量有影响,但不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夏玉米;产量;气象条件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引言夏玉米是潍坊市主要的秋收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

夏玉米一般在6月上、中旬播种, 9月中、下旬成熟,全生育期95d 左右,夏玉米为喜温、短日照作物,夏玉米全生育期一般需要∑t ≥0℃的积温为 2000~2500℃。

潍坊市地处胶东半岛和山东内陆的中间位置,北临渤海湾,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气候特征明显。

潍坊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夏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山东省占有很大比重。

降水量、温度、日照等气象条件对夏玉米生产有很大的影响[1-2]。

在夏玉米生育期内,近20a(1991~2010年)平均降水量399mm,近20a平均日照时数723h,年平均积温为2662℃。

独特的气候条件为夏玉米生产提供良好的保障,目前,关于气象条件对潍坊市夏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通过对近20a(1991~2010年)潍坊市夏玉米产量和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对气象因子对夏玉米生产的可能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潍坊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指导夏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夏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夏玉米生育期间气象资料来自潍坊市农业气象观测站1991~2010年共20a的资料,产量资料来源于潍坊市统计局。

气象资料与产量资料应用excel统计软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气象因子变化与产量的线性倾向率,分析气象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

2 结果与分析2.1 夏玉米产量的年际变化以近20a各度为x轴,以夏玉米历年平均产量为y轴,得到潍坊市近20a夏玉米产量变化趋势图。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制约因素及增产措施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制约因素及增产措施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制约因素及增产措施摘要针对淮北地区夏玉米产量近年来徘徊在7 500~9 000 kg/hm2水平的实际,分析了影响该区夏玉米产量进一步增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突破9 000 kg/hm2产量水平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关键词夏玉米;高产;制约因素;增产措施;淮北地区淮北市地区处于北温带,属北方型大陆性气候与湿润气候之间的季风气候,淮北及周边地区是小麦—夏玉米、小麦—夏大豆两熟种植区。

近年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玉米播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

综合各因素分析,大田生产应该达到10.5 t/hm2以上,才能使各种资源得到较为合理的利用。

1 夏玉米高产制约因素调查表明,目前淮北地区夏玉米种植区的产量水平一般为7 500~9 000 kg/hm2,部分田块平均产量达10.5 t/hm2。

为探明原因,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田间试验,总结为以下几点。

1.1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茬口矛盾日益突出在淮北生育期100 d左右的中早熟品种,需要大于10 ℃以上的有效积温2 400~2 700 ℃,淮北及周边地区是小麦—玉米两熟制种植区。

根据淮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要求玉米6月中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

近年来,受夏季干旱和秋季低温阴雨的影响,播种期推迟,灌浆缓慢,致使玉米成熟偏晚,影响下茬小麦的整地播种。

1.2 品种多乱杂,主导品种不突出据调查,种子供应商提供100多个玉米品种,品种繁多,农民选择时无所适从,结果因所购买的种子不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减产。

1.3 旱涝灾害频繁,灌溉无法保证该区在气候上显著特征是初夏、伏期干旱,秋季降温快阴雨频发。

10年中就有3~4年在玉米生长后期多雨成涝或低温寡照,4~5年在玉米生育前期干旱,严重制约产量。

淮北地区农田水利设施不建全,属于雨养农业区,降雨量和时空分布直接影响着农事操作和农作物的产量[1]。

1.4 种植密度过大,田间管理不及时,作业愈趋粗放目前,播种机械化,播种时不分品种、地力、管理水平,为防缺苗播量普遍偏大,加上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播种后一般不进行间苗,植株结构不合理,影响个体的良好发育,造成倒伏严重,品种的高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生态因素对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影响及调控的研究_郑洪建

生态因素对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影响及调控的研究_郑洪建

生态因素对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影响及调控的研究*郑洪建1,董树亭,王空军,郭玉秋2,胡昌浩,张吉旺(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摘要:通过播期、覆膜调控,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生长特性。

试验结果如下: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生育期表现较大差异,温度是影响玉米生育期的主要生态因子;覆膜对生育期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其影响作用主要在玉米生育前期。

开花期玉米根系数量和最大叶面积指数(LA I)与产量都达极显著正相关;相同播期条件下,掖单13号开花期根系数量和最大L AI 大于登海1号品种,适宜生态条件下,玉米穗粒性状变异系数小,果穗发育整齐一致。

掖单13穗长较大,易于形成大果穗,高产潜力大,但高温弱光条件下,穗粒性状变异系数大,空秆率高,果穗不整齐,产量低。

关键词:玉米;生态因素;品种;生长发育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4(2001)02-0117-07EFFEC TS OF EC OLOGIC AL FACTORS ON MAIZE (Zea mays L 1)GROW TH OF DIFFERENT VARIETIES AND CORRESPONDING REGULATIVE MEASURE ZH ENG Hong-jian,DONG Shu-ting ,WANG Kong-jun,GUO Yu-qiu,HU Chang-hao(College of Agronomy,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Abstract:Throug h the control of sow ing date and plastic film,the grow th perfom ance of maize variety with different maturity under different ecolog ical conditions w as studied 1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 s:T he difference of maize grow th duration under different ecological conditions is significant 1Temperature is the major factor affecting maize grow th duration 1The function of plastic film on grow th duration is very significant,and it embodies mostly in early stage 1Correlation of maize root number,LAI and g rain yield at anthesis stage is sig -nificant 1At the same sow ing date,the root number and LAI of Y13at anthesis stage are greater than DH 11The variance coefficients of maize ear and seed performance are sm all and the ears are orderly under suit -able ecological condition 1It is easy for v ariety of Y13to form big ear w ith a hig h yielding potential 1But the v ariance coefficients of ear seed of Y13are increasing under hig h temperature and deficient lig ht condition,resulting in a high rate of empty stem,non-orderly ears and a low yield 1Key words:maize;ecological factors;variety ,growth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在2千万公顷以上。

浅析高温热害对夏玉米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浅析高温热害对夏玉米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浅析高温热害对夏玉米的影响及应对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夏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夏季高温天气下往往会遭受到高温热害的影响,严重影响着夏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高温热害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日益凸显。

深入研究高温热害对夏玉米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对于确保夏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增加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目前,夏玉米的生长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高温热害导致夏季降雨稀少、气温过高,使得夏玉米长势不佳,抗旱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其产量和质量。

研究高温热害对夏玉米的影响,可以为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生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应对高温热害的影响,保障夏玉米产量稳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针对目前夏玉米面临的高温热害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夏玉米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高温热害对夏玉米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可以为夏玉米生产提供科学指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温热害对夏玉米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为夏玉米的种植和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高温热害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为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分析高温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减少高温对夏玉米产业的不利影响,保证夏玉米的生长和发展,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增加夏玉米产量、改善夏玉米品质提供参考,并为应对气候变化下夏玉米生产面临的挑战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探讨高温热害对夏玉米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交流,为夏玉米生产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科学指导。

2. 正文2.1 高温热害对夏玉米的影响夏玉米是一种对气温敏感的作物,高温热害对其生长发育产生着重要影响。

高温热害会导致夏玉米产量减少、籽粒质量下降、品质降低等问题。

高温热害会加快夏玉米的生长速度,导致生育期缩短,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从而降低植株的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

探析德州地区夏玉米的影响因素与技术措施

探析德州地区夏玉米的影响因素与技术措施

探析德州地区夏玉米的影响因素与技术措施德州地区是山东省的主要夏玉米种植区之一,夏玉米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德州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来,德州地区夏玉米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对该地区夏播玉米种植效益产生了较大影响。

对此,我们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一套解决夏玉米高产的方法。

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作物栽培的经验,对影响当地夏玉米产量的因素及纠正措施做进一步探讨,供参考。

标签:夏玉米;气候特点;种植技术;措施德州地区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干燥,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光照资源丰富。

冬夏随季风的进退,兼有南方和北方过渡类型的气候特点。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秋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秋作物的生长和灌浆。

但由于受气候条件及栽培管理技术的运用不当等因素的影响,玉米产量水平一直徘徊在400千克/667平方米。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用合适的品种及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是夺得玉米高产的有效措施。

1 玉米生育期间的气候特点根据宁津县近三十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在玉米生长发育的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6、7、8、9三个月平均日照时数6.99小时,积温30℃~48℃,昼夜温差6℃~11.7℃。

6月初常出现夏旱,伏旱出现在7~8月份,秋旱出现在9月份。

在玉米抽雄、授粉前后经常遭遇持续的高温干旱或大风降雨等强对流天气,造成玉米授粉不良或严重倒伏倒折。

中后期南方锈病、弯孢菌叶斑病、青枯病等病害常暴发流行,对玉米产量影响严重。

2 制约夏播玉米高产的原因2.1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

近几年来,在玉米的生育期间6~9月份,自然灾害发生较频繁,狂风暴雨、冰雹等造成玉米大面积倒伏。

据统计,因倒伏造成的减产为30%~50%,甚至绝收。

因此,预防和减少玉米倒伏,将其危害控制到最低限度是提高夏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2.2 品种选用不对路玉米选用高产品种是关键。

气候变化对濮阳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气候变化对濮阳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气候变化对濮阳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对策摘要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濮阳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气候变化的相关对策,以期为濮阳夏玉米高效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候变化;夏玉米;影响;对策;河南濮阳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左岸,冀、鲁、豫3省交界处,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海拔45~55m,地势略向东北倾斜。

全境土地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市南部频临黄河,金堤河、卫河自西南向东北穿境流过。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风沙干旱严重。

气候变化指平均气候状况、主要气候因子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等,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不利和有利的影响。

为此,笔者着重从主要气候因子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变化角度,分析研究其对濮阳玉米生产的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对策与建议。

1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1.1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有利影响濮阳市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秋季湿润凉爽,全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旱涝灾害兼具。

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3.4℃,年日照时数2 585h,无霜期206d。

全年太阳辐射总量495.0~502.1KJ/cm2,光热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502.3~600.1mm,且雨热同季,各气象要素间比较协调,基本能满足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需要。

1.2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不利影响据濮阳市粮食批发市场提供的信息表明,玉米批发价格在长达半年之久的全线上扬后,近期继续上扬。

南部销区的玉米价格上涨20~50元/t,以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报价为例,玉米价格已由年初的1 300元/t涨到1 320元/t。

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干旱加重农民的惜售心理。

据气象部门信息,近期华北、东北地区还没有大的降雨过程。

随着旱情的加剧,人们普遍认为玉米的价格还会上涨。

(2)播种面积减少和有史以来少有的春旱对2009年的粮食生产将产生不利影响。

因收购商担心北部持续干旱可能会导致玉米产量减少,使得玉米批发价格得到巩固;而产区价格的上涨也必将带动销区价格坚挺。

皖北地区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

皖北地区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

皖北地区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摘要】摘要:本文围绕皖北地区夏玉米的生长环境、防灾御灾技术措施、高产栽培技术、栽培管理要点和市场前景进行探讨。

研究发现,皖北地区夏玉米受气候影响较大,抗旱、抗倒伏等技术措施对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高产栽培技术如合理施肥、选优品种等能有效提高产量。

对于栽培管理要点,及时防治病虫害、科学浇水等是关键因素。

市场前景分析显示,夏玉米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需进一步优化生产技术。

总结而言,皖北地区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继续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夏玉米产量和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皖北地区、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生长环境、技术措施、栽培管理、市场前景、总结、未来发展、技术创新。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夏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皖北地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夏玉米的种植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为了提高皖北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效防灾御灾,采用高产栽培技术,有必要对该地区夏玉米的栽培进行深入研究。

1. 夏玉米种植面临气候变化挑战。

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气温波动大、降水不均等情况,给夏玉米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2. 自然灾害频发对夏玉米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如干旱、水浸、风灾等自然灾害,容易导致夏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3.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夏玉米作为人们日常主食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皖北地区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通过对夏玉米生长环境、技术措施、栽培技术和管理要点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提高夏玉米产量、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技朧支撑。

1.2 研究意义夏玉米是皖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意义在于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减少自然灾害对作物的影响,保障农民的生计,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行距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行距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行距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崔丽娜;李令伟;崔延臣;张钰;禹光媛;杨连俊;董树亭【摘要】以德利农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规律不一致.在60和70 cm行距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方差分析显示,行距、密度及行距与密度的交互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穗粒数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仅有密度差异的处理达到显著水平.在75和80 cm行距处理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行距75cm、密度90 000株/hm2处理的玉米产量最大.【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47)013【总页数】4页(P29-31,34)【关键词】行距;密度;玉米;产量【作者】崔丽娜;李令伟;崔延臣;张钰;禹光媛;杨连俊;董树亭【作者单位】德州学院,山东德州253023;山东德州市农业局,山东德州253000;山东德州市农业局,山东德州253000;山东德州市农业局,山东德州253000;山东德州市农业局,山东德州253000;山东德州市农业局,山东德州253000;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我国广泛开展了小麦/玉米吨粮田的套作栽培技术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1-5]。

高产超高产玉米的栽培技术措施研究也应运而生,而栽培措施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密度及行株距的选择[6-11],吕丽华等[12]研究表明,过高或过低的种植密度都会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杨吉顺等[13]研究表明,在较高密度条件下,宽窄行80 cm-40 cm的配置有助于扩大光合面积、增加穗位叶层的光合有效辐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减少群体呼吸消耗,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因此,通过密度及行距的调整能提高玉米产量。

鉴于此,笔者以黄淮海普遍种植的玉米品种德利农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株距和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和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以期为夏玉米最佳行株距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夏玉米增产技术对策

夏玉米增产技术对策

CATALOGUE目录•引言•夏玉米种植现状•夏玉米增产技术对策•夏玉米增产技术实施效果•夏玉米增产技术推广与应用前景•结论与建议玉米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粮食安全和动物的饲料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夏玉米是主要农作物之一,但面临着气候变化、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导致产量下降。

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种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和产量品种选择品种改良品种选择与改良种植技术与生产管理种植技术合理的种植密度、科学的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是提高夏玉米产量的重要手段。

生产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确保夏玉米的正常生长。

选用优质品种030201合理密植与优化种植结构合理密植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配比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

水肥一体化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浇水与施肥的同步进行,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科学施肥科学施肥与水肥管理VS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但需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病虫害防治与绿色防控技术产量提升效果品质改善效果提升玉米品质品质的提升使得夏玉米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有利于提高种植效益和促进农业发展。

增加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需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技术推广与普及的必要性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技术难以掌握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农民难以掌握。

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无法有效地向农民传授技术。

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不足,影响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03市场需求增加发展前景与展望01技术不断创新02政策支持加大1研究结论23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夏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豫南、北主要气候条件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的比较研究

豫南、北主要气候条件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的比较研究
米 亩 产 超过 8 0 0 k g 水平 , 难 度较 大 。
关 键调 : 豫 南; 豫北; 气候 ; 夏 玉米 ; 生 长发 育 ; 影响 ; 研究 1夏玉米 生长季主要气候特征
1 . 2 降水
பைடு நூலகம்
驻 马 店 夏玉 米 生 长季 平 均 降水 6 2 2 . 8 m m ,最 小 降水 量 仅 2 2 6 . 2 m m , 最大 降水量达 1 5 1 5 . O Ⅱ l I l l , 相差 1 2 8 8 . 8 m m , 波动大, 比新 乡 多3 8 1 . 2 衄, 且降水集中, 时空分布不均 。 新乡 夏玉 米生 长 季 降水量 1 3 0 . 6  ̄7 5 7 . 1 m m , 年 际问 变幅 最 大 为 6 2 6 . 5 m m 。平均 3 8 1 . 2 m m , 较驻马店少 2 4 1 . 6 m m 。与新乡相 比, 驻马店 降水集 中, 时空分布不均 。
驻马店 降水量 为 2 . O ~1 1 8 6 . 5 m m ,年均 1 9 8 . 2 r a m ,比新 乡多 7 6 . 2 蚴。 各句降水分布 极不均匀 , 易发生干旱和洪涝 , 造 成穗 分化 不 良, 易形成“ 卡脖旱 ” 。 豫南( 驻 马店 , 下 同) 夏玉 米生 长季 5月底 ~9月 中旬 , 光、 该期驻马店 日照时数 1 4 7 . 4小 时, 比新 乡少 2 2 . 0小时。 其中 温、 水 资源丰富 , 有利于发展夏玉米生产 , 但 由于地处于典型 的北 上 旬 日照 时数 5 4 . 2小 时 , 中旬 4 9 . 9小 时 , 下旬 4 3 . 3 小 时 。 大部 亚热带 向暖温带 的气候过 度区偏南地带 , 受季风环 流影 响, 气候 分年份 降水偏多 , 造成 阴天寡照 , 玉米生长受 阻。 极不稳定, 与豫北 ( 新乡, 下同) 产量相差较大 , 气象因素起着重要 2 . 3 粒 期 的主导作用 。 8月至 9月 中旬 ,驻 马店 平 均温 度 1 9 . 8 ~2 5 . 6 ℃ ,年均 1 . 1 热量 2 4 . 2 ℃,比新乡高 2 . 8 ℃ 。此 期间玉米灌浆 最适宜温度 为 1 8 ~ 1 9 8 0  ̄2 0 0 9年 ( 下 同) , 驻马店夏玉米生长季 总积温 2 8 0 9 . 8 ~ 2 4 ℃, 温 度 条 件基 本 能满 足 玉 米 灌 浆 的 需 要 。7月 2 6日至 8月 上 3 1 7 4 . 4 ℃,平均积温 3 0 5 4 . O ℃,年际间变化振幅最大为 3 6 4 . 6 ℃, 旬 高温 天气 ( 最高气温 ≥3 5 ℃) 平均 3 . 6天 , 较 新乡多 1 . 4天 ; 雨 . 2 天, 多1 . 3 天。 无论高温和阴雨天气, 均 造 成 花 粉 粒 活 力 下 温度波动较大。比新乡多 1 7 3 . O ℃, 积温年际间变化幅度多 8 3 . 1 ℃。 日6

高温干旱对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分析

高温干旱对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分析

H u a n j i n g q i x i a n g 高温干旱对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分析胡雪瑞夏玉米是卫辉市主要的秋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约占秋作物总面积的75%左右。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业栽培、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夏玉米产量呈连续增长的趋势。

2016年卫辉市出现持续高温和长时间的干旱,对夏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危害,造成部分农田减产,平均减产20%~30%,严重地块可减产50%以上,使夏玉米产量低而不稳,同时影响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造成2017-2018年卫辉市夏玉米种植面积明显下降。

本文对卫辉市2016年夏、秋季的持续高温和干旱发生的气候特征、及其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科学应对高温、干旱,促进卫辉市夏玉米生产。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选用卫辉市气象局1981-2018年6-9月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同期卫辉市夏玉米大田生长发育期观测记录和农田调查(部分资料来源于卫辉市农业局),利用相关系数法,对2016年气候特征对卫辉市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结构形成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

二、卫辉市2016年夏季持续高温干旱概况卫辉市气象资料显示:在夏玉米生产季,6月份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距平偏离值均在5%以内,基本正常;7月份气温略偏高2.19%,降水量明显减少67.37%,日照时数明显偏多5.99%,出现明显的旱情;8月份气温明显偏高4.58%,降水量明显减少47.23%,日照时数明显偏多6.21%,出现明显的旱情;9月上旬气温严重偏高11.49%,无降水,降水量偏少100%,日照时数严重偏多32.44%,出现严重的旱情;35℃以上连续高温天气出现在7月23日至8月1日,最长连续极端高温天数达到10天,为近38年来所罕见,干旱天气出现在8月份至9月上旬,整个生长季节天气明显呈现前湿后旱中间高温,对夏玉米生长明显不利。

三、高温干旱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通过对1981~2018年玉米生长季高温、干旱资料的分析,可知:由于夏玉米生长季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干旱发生的频率约为33%,即三年一遇;高温发生的天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皖北地区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

皖北地区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

皖北地区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摘要】夏玉米是皖北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常常面临病虫害和水分不足等灾害,影响产量和质量。

研究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皖北地区夏玉米的生长特点,然后详细探讨了夏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分管理技术、肥料管理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灾害风险。

在总结了各项技术的优点,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提升夏玉米的种植效益,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皖北地区,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生长特点,病虫害防治,水分管理,肥料管理,技术推广,评价,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夏玉米是皖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产量高等特点,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夏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威胁,这些因素会对夏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研究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对提高夏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发现,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夏玉米遭受灾害和病虫害的情况,进而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对于皖北地区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存在着技术不够成熟、经验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总结经验,为农民提供更加科学的种植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皖北地区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为提高夏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皖北地区夏玉米防灾御灾高产栽培技术,促进夏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通过研究,可以有效避免夏玉米生长中可能遇到的病虫害问题,提供科学的水分管理和肥料管理技术,从而实现夏玉米的高产栽培。

借助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皖北地区夏玉米的种植者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和天气变化,提升夏玉米种植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条件下夏玉米的适宜熟期与积温需求特性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条件下夏玉米的适宜熟期与积温需求特性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8, 44(1): 137-143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SQ2017YFNC0500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1629)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2-20)资助。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State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Food Production Enhancement and Efficiency Innovation” Key Special Project (SQ2017YFNC050063),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1671629), and the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Industry System (CARS-02-20).*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张吉旺, Tel: 0538-*******, E-mail: jwzhang@ **同等贡献(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任佰朝, E-mail: renbaizhao@; 高飞, E-mail: 1006182152@Received(收稿日期): 2017-03-13;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7-09-10;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7-09-28.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70928.1842.018.htmlDOI: 10.3724/SP.J.1006.2018.00137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条件下夏玉米的适宜熟期与 积温需求特性任佰朝** 高 飞** 魏玉君 董树亭 赵 斌 刘 鹏 张吉旺*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泰安 271018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条件下黄淮海区夏玉米的适宜熟期与积温需求特性。

夏玉米产量与光温生产效率差异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夏玉米产量与光温生产效率差异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摘要:【目的】研究夏玉米各产量层次之间的物质生产及资源利用能力,量化山东省夏玉米籽粒产量与光、 温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明确农业生产条件和栽培措施对产量差及效率差的贡献率,探讨产量差、效率差协同缩 减的可能性,为缩小夏玉米产量差距、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于 2017—2018 年在山东 省泰安、淄博和烟台 3 市进行,针对山东夏玉米生产调研出的问题,在同一地块采用综合管理模式,从合理密植、 优化肥水、增产增效的角度设计了 4 种管理模式,模拟超高产水平(SH)、高产高效水平(HH)、农户水平(FP) 和基础产量水平(CK)4 个产量层次,定量分析不同产量层次之间的产量差及光温资源生产效率差。结合光温生 产潜力分析和作物产量性能分析,探究产量差和效率差的影响因素及缩差增效途径。【结果】当前山东省夏玉米光 温潜力与超高产水平、超高产水平与高产高效水平、高产高效水平与农户生产水平、农户生产水平与基础产量
Abstract: 【Objectiv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biomass production and resource availability among yield levels were studied to quantify the gap of yield, radiation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temperatur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summer maize in Shandong province. This study aimed to clarify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cultivation measures to yield gap and efficiency gap, and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synergistic narrow the yield gap and efficiency gap,

密植条件下去叶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密植条件下去叶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密植条件下去叶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黄润东;董树亭;刘鹏;张吉旺;赵斌【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9)011【摘要】增加种植密度是实现产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过高的种植密度导致玉米冠层结构不合理,影响籽粒灌浆过程,制约产量提升.本研究在密植条件下,设置不同去叶处理,以期明确改变密植夏玉米冠层透光条件后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规律.本试验在10.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于夏玉米吐丝后7天做去叶处理,分别减少植株顶部2片叶(L2)、4片叶(L4)和6片叶(L6),并设置不去叶处理为对照(Lo),研究不同去叶数量对夏玉米冠层透光率、籽粒灌浆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植株顶部叶片显著改善夏玉米吐丝后30天的群体光照条件,使穗位层透光率显著提高,但是L4和L6处理导致该层内光照损失严重,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降低,而L2处理完熟期LAI显著高于L0处理,郑单958和先玉335的L2分别增加18.65%、28.56%.同时密植条件下去叶影响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L2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籽粒体积,郑单958的L2处理籽粒体积增加5.36%,先玉335的L2处理增加6.29%.较L0而言,两品种L2籽粒灌浆速率增大,郑单958、先玉335的L2最大灌浆速率较L0分别增加6.19%、8.66%,平均速率分别增加8.10%、9.35%.L2处理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增加,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Tmax)及籽粒灌浆活跃期(P)延长,郑单958、先玉335的Wmax分别增加8.55%、10.92%,Tmax分别增加0.45、0.59天,P分别延长0.63、1.81天.同时L2处理籽粒干重显著增加,较对照L0,郑单958和先玉335吐丝后49天籽粒干重分别增加8.10%、9.40%.但是过度减少植株顶部叶的L4、L6处理则显著降低两品种籽粒体积和灌浆速率,Wmax、Tmax减少,P 缩短,同时显著降低籽粒干重,郑单958的L4、L6处理吐丝后49天籽粒干重分别降低8.34%、19.05%,先玉335的L4、L6分别降低7.46%、14.90%.此外,密植条件下减少顶部叶片对籽粒产量也有显著影响,L2处理较L0显著增加籽粒产量,郑单958、先玉335产量分别增加9.14%、9.92%,但是L4、L6处理造成产量显著降低,郑单958的L4、L6处理分别减产17.22%、34.28%,先玉335的L4、L6分别减产21.13%、38.46%.可见,密植条件下减少夏玉米顶部2片叶显著改善籽粒灌浆阶段穗位层光照条件,延长绿叶面积持续期,籽粒体积、籽粒灌浆速率增加,获得较大粒重,从而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Increasing planting dens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grain yield of summer maize,but the canopy structure may be unreasonable under high planting density,which will influence the grain filling process and reduce grain yield.In thisstudy,different leaf removal treatments were conducted to research the rules of grain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after changing the canopy structure of summer maize under high planting density.At the density of 105 000 plants per hectare,Zhengdan 958 and Xianyu 335 were used to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leaf removal on light transmission ratio,grain filling and yield by setting different treatments such as cutting two (L2),four(L4),six leaves (L6) and no leaf cutting (L0) from the top of plants at the 7th day after silk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tting leaves from the top of plant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light transmission ratio of ear layer of summer maize at the 30th day after silking.But L4 or L6 led to serious light-leakage losses,which caused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LAI in later period.While the LAI of L2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L0,and Zhengdan 958 and Xianyu 335 increased by 18.65% and 28.56%respectively.At the same time,leaf removal affected grain filling of summer maize under high planting pared with L0,L2 treatment increased the grain volume significantly by 5.36% and 6.29% respectively for Zhengdan 958 and Xianyu 335.For Zhengdan 958 and Xianyu 335 under L2,the maximum grain filling rate increased by 6.19% and 8.66%respectively,while the average grain filling rate increased by 8.10% and 9.35% respectively.L2 treatment increased the weight of maximum grain filling rate (Wmax),prolonged the time of reaching the maximum grain filling rate (Tmax) and grain filling active period (P).For Zhengdan 958 and Xianyu 335,Wmax increased by 8.55% and 10.92% respectively,Tmax increased by 0.45 day and 0.59 day respectively,P increased by 0.63 day and 1.81 day pared with L0,the grain dry weight at the 49th day after silking in L2 treatment increased by 8.10% in Zhengdan 958 and 9.40% in Xianyu 335.However,L4 or L6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grain volume and grain filling rate of two cultivars,reduced Wmax and Tmax and shortened P.At the same time,they led to the reduction of grain dry weight.For Zhengdan 958,the grain dry weight of L4 and L6 treatments at the 49th day after silking decreased by 8.34% and 19.05% respectively,and those of Xianyu 335 decreased by 7.46% and 14.90%.Furthermore,cutting leaves from the top of plants under high planting density affected the grain yield pared withL0,Zhengdan 958 and Xianyu 335 increased by 9.14% and 9.92%respectively under L2 treatment.While L4 and L6 treatments causedsignificant yield reduction.For Zhengdan 958,the grain yield of L4 and L6 treatments decreased by 17.22% and 34.28% respectively,and for Xianyu 335,it decreased by 21.13% and 38.46%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tting two leaves from the top of maize plants under high planting densit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light condition of ear layer,prolonged the duration time of green leaf area,increased grain volume and grain filling rate and obtained a large grain dry weight,thus increased yield of summer maize significantly.【总页数】8页(P29-36)【作者】黄润东;董树亭;刘鹏;张吉旺;赵斌【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 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05【相关文献】1.耕作措施对小麦-夏玉米轮作下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J], 仝星星;姜雯2.去苞叶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J], 秦营营;董树亭;魏珊珊;张吉旺;刘鹏;赵斌3.播期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J], 张娟;马丰刚;蒋明洋;苏丙华;谷顼;康建萍;白洪立;武军华4.不同水分条件和覆盖处理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J], 张俊鹏;孙景生;刘祖贵;高阳5.密植条件下去叶处理对夏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J], 陈均治;贾志宽;王懿茜;解君;李香云;付筱;聂纪鲁;朱伟;刘铁宁;韩清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实现夏玉米高产及氮素高效的控释尿素用量研究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实现夏玉米高产及氮素高效的控释尿素用量研究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实现夏玉米高产及氮素高效的控释尿素用量研究李广浩;董树亭;赵斌;张吉旺;刘鹏【期刊名称】《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年(卷),期】2018(024)003【摘要】[目的]水分和氮肥运筹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适宜的控释尿素用量,为控释肥大面积高效应用和玉米轻简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旱棚土柱试验,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水分处理:重度水分胁迫(最大田间持水量的35%±5%,W1),轻度水分胁迫(55%±5%,W2),正常水分(75%±5%,W3).副区为控释尿素处理:不施氮(N0),低氮(施纯氮105 kg/hm2,N1),中氮(施纯氮210 kg/hm2,N2),高氮(施纯氮315kg/hm2,N3)处理.分别在吐丝期(R1)、籽粒建成期(R2)、乳熟期(R3)、蜡熟期(R5)和完熟期(R6),取植株样,称量茎鞘、叶片、籽粒和穗轴的生物量,在收获期测产.采用CAIPOS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控制土壤水分,每天早晨和傍晚各读取一次以确定每天的浇水量.[结果]相同水分条件下,夏玉米产量随着控释尿素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氮素水平,各处理产量呈现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重度水分胁迫下,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整体水平较低,尤其是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所占比例较低;2014年N1、N2和N3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2015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轻度水分胁迫下,夏玉米干物质、氮素积累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所占比例较高;N3处理产量和氮素积累量与正常水分条件下N3处理差异不显著;2014年N3与N2处理之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差异均不显著,2015年N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N2处理.正常水分条件下,N3与N2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1处理;N2处理的花后干物质与氮素积累所占比例、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生理效率显著高于N3处理.[结论]水氮互作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具有显著影响,轻度水分胁迫下,适当提高氮肥用量(W2N3),或者正常供水下配合适量氮肥(W3N2),水氮互作效应最显著,能够保持氮素的高效释放,有利于花后植株中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从而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在土壤水分含量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5%时,控释尿素施氮量以纯氮210 kg/hm2为最佳;在土壤水分含量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5%±5%时,控释尿素施氮量以纯氮315 kg/hm2为宜.%[Objectives]Both water and nitrogen managements are very important to increase maize yield. In this paper, the coordinated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amount of controlled release urea was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soil water conditions, aiming for the high maiz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Methods]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rainout shelter, located in the Experimental Farm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sing a maize cultivar 'Zhengdan 958' (a popular summer maize hybrid) as tested material. Soil columns, 1m high and 30 cm in inner diameter, were used for the experiment. The main treatment was soil water capacity (SWC), three levels of SWC were setup: 35%± 5% (severe stress, W1), 55%± 5% (mild stress, W2), and 75%± 5% (adequate, W3). Sub-treatment was controlled release urea fertilizer amount, N levels of 0, 105, 210 and 315 kg/hm2 were setup, recorded as N0, N1, N2 and N3, respectively. The maize yield, dry matter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nitrogen use efficiencies werecalculated.[Results]Under adequate and mild water stress condition, theyield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amounts of N application increased. Under the same amount of N application, the yields were also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moisture. Under severe water stress, the dry matter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amounts in maize plants were generally low, especially at post-silking stage. The yields of N1, N2 and N3 were similar in 2014, while the yield of N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1 and N2 in 2015. Nitrogen use efficiencies for grain production (NGPEs)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ies (NUEs) wer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N. Under the mild water stress, the dry matter and N accumulation showed increasing trends with the increase of N application, and the rates of post-silking were relatively higher, and the yield and N accumulation of W2N3 were similar to W3N3. In 2014,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GPE and NUE between N3 and N2, the NUE ofN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2 in 2015. Under adequate water condition, the yields of N3 and N2 were similar, and bot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1; at the post-silking stage, the agronomic efficiency of nitrogen (ANUE), NUE and physiological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PNUE) of N2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N3.[Conclusions]Comprehensively, relatively high inpu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could alleviate the yield reduction caused by mild water stress, and appropriated nitrogen input could achieve high yield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nitrogen under adequate water supply.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 the suitable rate of controlled release urea is N 210 kg/hm2 for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75%± 5% of field capacity,and 315 kg/hm2 for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55%± 5% of field capacity in summer maize production.【总页数】11页(P579-589)【作者】李广浩;董树亭;赵斌;张吉旺;刘鹏【作者单位】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不同氮素水平下超高产夏玉米冠层的高光谱特征 [J], 陈国庆;齐文增;李振;王纪华;董树亭;张吉旺;刘鹏2.不同供磷水平下夏玉米高产的氮素效应 [J], 吴国梁;3.不同外源氮素用量条件下氮素的利用率——基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多年定位试验 [J], 张文杰4.夏玉米密度及氮磷用量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 [J], 宋清斌;郑延海;贾爱君;崔广泉;张鑫5.基于^(15)N示踪技术的不同水肥条件下夏玉米氮素利用研究 [J], 顾佳韬;王凤;徐征和;徐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肥城市边院镇
15
实测
超试4号
922.99
2020/6/21
7
一、黄淮海区夏玉米生产潜力现状
高产创建
表3 2009年超高产玉米田培创情况
地点
面积(亩)
测产验收办法
1 莱州登海种业
5
实打(取5点,每点0.1亩)
2 莱州登海种业
8
实打(取5点,每点0.1亩)
3 莱州登海种业
1
去边行实收
4
兖州农科所
15
3.08
超试6号
1084.41
4 滕州市姜屯镇
10
3.09
超试1号
1066.08
5 淄博市高青县
10
3.16
超试1号
1027.28

1028.24
7 曲阜市良种场
10
实测
超试1号
1052.34
8 新泰市果都镇
15
实测
超试1号
1041
9 潍坊高密市
15
实测
超试1号
965.6
气候变化对夏玉米产量潜力 的影响分析
董树亭
山东农业大学
报告提纲
黄淮海区夏玉米生产潜力现状 气候条件与玉米产量潜力的变化 品种特性对夏玉米产量潜力的影响 栽培措施对夏玉米产量潜力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的夏玉米高产技术途径
2020/6/21
2
一、黄淮海区夏玉米生产潜力现状
玉米产量潜力是指单位面积能达到的最大 产量。
图2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长期内(6月—10月)50年来气候条件的变化
c. 日最低温的变化 d. 光照总辐射的变化;e. 降雨量的变化;f. 日蒸发量的变化
2020/6/21
12
气候条件的变化
温度 ℃ Temperature ℃
32
30
Jun
28 7 26 8
24 6
℃ 22 9
20
18
16
10
14
高产创建
表1 2007年超高产玉米田培创情况
地点
面积(亩)
品种
亩穗数 产量(kg/亩)
1
莱州登海种业
1.09
超试2号 5524
1304.70
2
莱州登海种业
1.085
超试1号 5631
1170.76
3
莱州登海种业
8.0
超试1号 4800
1014.87
4 济宁兖州市农科所
1.21
超试1号 6060
1029.6
a
b
图4 不同年代品种产量潜力的变化 a为不同年代品种产量潜力随年代的变化;1,2,3,4分别为1950s、1970s、 1990s、2000s品种;b为品种在当时气候条件下产量潜力及实际产量的比较
2020/6/21
14
产量潜力的变化
作物干物重的90%以上来自光合作用,籽粒 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光能利用率的高低。
华北地区夏玉米生长期间的太阳辐射能大约 为 14.420kJ/ 亩 , 据 此 推 算 夏 玉 米 产 量 潜 力 为 1892kg/亩。
2020/6/21
3
玉米产量(kg/亩)
一、黄淮海区夏玉米生产潜力现状
夏玉米产量潜力巨大
12 1950 1960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Year
图3 1957~2007年不同月份平均温度变化 图中直线代表各月平均值
2020/6/21
13
产量潜力的变化
产量潜力 Mg·ha-1 Yield potential Mg·ha-1
5
泰安岱岳区
1.27
超试1号 6173
1127.5
2020/6/21
6
一、黄淮海区夏玉米生产潜力现状
高产创建
表2 2008年超高产玉米田培创情况
地点
面积(亩) 实收面积(亩) 品种
产量(kg/亩)
1 莱州登海种业
10
1.00
超试10号
1128.2
2 兖州农科所
10
3.78
超试1号
1034.55
3 岱岳区汶口镇
2000
1850.3
1500
1402.86
1000
500 326
607
361
437
501
600
0
世界 美国 中国 山东 德州 山东区试 中国纪录 世界纪录
图1 2008年玉米产量概况
2020/6/21
4
一、黄淮海区夏玉米生产潜力现状
高产创建
2020/6/21
临邑
临淄
高青
岱岳 兖州
莱州
诸城
滕州
5
一、黄淮海区夏玉米生产潜力现状
15
实收3.81亩
5 岱岳区汶口镇
15 实打(取5点,每点0.1亩)
6 新泰市果都镇
15
实收3.11亩
7 高密市大牟镇
15
实收3.25亩
8 临邑县翟家乡
15
实收3.99亩
9 淄博市高新区朱庄 15
实收3.1亩
10 滕州市级索镇
15
实收3.51亩
11 邹城市太平镇
15.3
实测
1 岱岳区大汶口镇 100
实测
2 兖州市小孟镇
100
实测
品种
超试8号 超试6号 超试10号 登海661 登海661 登海662 登海661 登海661 超试8号 登海661 超试6号 超试6号 超试6号
产量(kg/亩) 966.82 1041.82 1018.11 888.61 1019.02 964.8 952.55 1010.7 1006.4 934.84 1007.9 859 890.4
2020/6/21
8
二、气候条件与玉米产量潜力的变化
气候条件的变化
温度 ℃ Temperature ℃
温度 ℃ Temperature ℃
24.5
42
24.0
41
23.5
40
39
23.0
38
22.5
37
22.0
36
21.5
35
21.0
34
20.5
a
1965 1980 1995 2010 1960
b 1980
2000
33
图1近50年黄淮海夏玉米区温度变化
2020/6/21
11
气候条件的变化
Evaporation mm Total solar radiation
光照总辐射 MJ·m-2
温度 ℃ Temperature ℃
8
C
6
4
2
0
-2
-4
c
1950 1965 1980 1995 2010 1960
产量 Mg·ha-1 Yield Mg·ha-1
24
18
22
产量潜力
17
实际产量
16
产 量 20 潜 力 18 4
Mg·h
a-1 16
15 产 量 14 潜 力 13 Mg·h 12 a-1 11
14 3
10 9
12
8
10
7 6
82
5
4
6
3
41
2 1
2
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d 1980
D
2000
3400 3300 3200 3100 3000 2900 2800 2700 2600 2500
蒸发量 mm
降雨量mm Rainfall mm
1000
E
800
600
10
F9
8 7
B
6 400
5
200
e
f
4
1950 1965 1980 1995 2010 1960
1980
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