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摘要】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入手,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探讨了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提出了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推进一体化发展。

总结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得出结论。

本研究对于促进江苏省经济发展均衡、全面提升地区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江苏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对策、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总结、展望、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平衡的发展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深化,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既是对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探讨,也是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较为显著。

这种不平衡不仅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社会财富的不均衡分配,还会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深入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探索其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对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平衡现象,探讨造成不平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研究,旨在帮助政府部门正确把握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通过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

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

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省份,也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将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经济总量不平衡江苏省的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

而北部地区如徐州、连云港等城市的经济总量较低。

南北发展不平衡导致南部地区较为富裕,北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2.产业结构不平衡江苏省的南部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金融业等,而北部地区以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南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先进,能够创造更高的利润,而北部地区的传统产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3.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南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成熟,而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南部地区基础设施优势使得南部地区的企业更有竞争力,增加了北部地区的发展难度。

1.历史遗留问题江苏省南北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与历史传统有关。

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集聚、经济繁荣的地区,具有较高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而北部地区受到历史发展限制,基础条件相对较弱。

2.政府政策导致政府对南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和投资,导致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对北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政府的政策偏向南部地区使得南北之间的发展差异不断加大。

3.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是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部地区的市场较为成熟,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更容易流动,而北部地区市场的不完善使得要素资源不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1.优化投资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提升北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南北发展差距。

政府要加强对北部地区的支持,引导合适的产业向北部地区转移,塑造北部地区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北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以提高北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经济大省,具有发达的经济实力和繁华的城市文化。

然而,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却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这些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差距在江苏省,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地区。

城市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企业规模更大,技术含量更高,资本密集度更高,人均收入更高;农村地区则主要以传统的农业产业为主,缺乏对高新技术、新产业的引导和扶持,难以迅速跟上城市地区的发展步伐。

这种城乡差距在社会发展中造成许多问题,如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贫困等。

二、地区差异江苏省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南部地区,如苏州、无锡,经济实力较为强大,发展水平也比较高;但在北部地区,如淮安、盐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这种地区差异的存在,阻碍了省内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加大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压力。

三、产业结构差异江苏省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轻工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苏州、南京等城市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则更多地集中在南通、徐州等城市。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迫使江苏省进行更为精细的产业布局和优化调整,以推动整个省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四、发展速度差异江苏省内,个别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城市。

例如,苏州的GDP增长速度一直居于全国城市的前列,而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速则较为缓慢。

这种速度差异的存在,不仅会导致资源和人才的集聚不平衡,还可能导致某些城市的过度依赖和短视行为。

综上所述,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存在多方面的表现,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关系到整个省的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

因此,江苏省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城乡、地区、产业和速度等方面的平衡发展,推动经济的有序协调发展。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此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江苏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因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与苏南的发展差距日趋扩大。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力求找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GDP 泰尔指数贡献率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选择适当的测度指标。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很多,有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之分。

常用的绝对差异测算方法有标准差、极差、平均差等;常用的相对差异测算方法有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泰尔(Theil)指数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泰尔系数,它是运用信息理论推出的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

泰尔指数的算法有多种,因采用的权数不同,加权计算产生不同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yi为i区域研究指标所占的比重;pi为权数。

泰尔系数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可以细分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可以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进行分解,将组内与组间的差距或不平等综合成总体的差距。

把江苏的总体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分解如下:T=T1+T2即总体差异T=区域间差异T1+区域内差异T2。

以江苏省为例,具体计算如下:T1=NS•In(ns/GDPs)+nm•In(nm/GDPm)+nn•In(nn/GDPn)T2=ns•Ts+nm•Tm+nn•TnT=T1+T2=T1+ns•Ts+nm•Tm+nn•Tn方程两边同除以T,得:式中:TS、TM、T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GDPi 表示某市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GDPs、GDPm、GDP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ni表示某市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ns、nm、n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地区间、苏南、苏中、苏北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近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加快,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然而,江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南北差异尤为显著。

本文将从区域差异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区域差异表现1.南北差异明显。

南部地区,如苏州、无锡、常州等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而北部地区,如淮安、连云港、徐州等则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内需型经济发展较快。

2.城乡差异较大。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城市经济发展比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尤其是南部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

3.产业结构不平衡。

高科技产业在南部地区集聚,如软件、电子信息等。

而北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二、区域差异原因分析1.地理条件差异。

南部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地势复杂,水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不利于经济发展。

2.历史因素影响。

传统制造业比较集中在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则以轻工业为主,因此南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3.外部投资影响。

南部地区距离上海较近,外部投资较为集中,带动了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则缺乏吸引外部投资的优势。

1.优化产业结构。

整合南北地区的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南北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南北差距,使各地区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3.鼓励外部投资。

加强北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4.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江苏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明显,原因复杂。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可采取不同的对策,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研究
摘 要 :以江 苏 省 1 3个 市 域 1 7 ~ ( 5年 人 均 G 9 8 2} 0 DP数 据 为 依 据 , 别采 用 标 准 差 、 异 系数 、 分 变 离差 、 率 分 析 方 法 研 究 了 比 江 苏省 区域 经 济 增 长 差 异 的 时 间特 征 及 空 间特 征 . 时提 出 了相 关的 对 策 建 议 同
I Ja u P o m c 。 n s r vn e i g F n i
杨 慧珠 Y n uz u a gH i h
( 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 京 215 ) 南 南 1 16 (icegC lg , aj gU i ri f A rnui n s n u c , aj g2 15 , hn ) J hn o eeN ni nv s yo eoa tsad A t at sN ni 1 16 C ia n l n e t c o r i n
Ab ta t a e Ja g u P o i c 3 ct s 1 7 — 0 5 a n a e a i GDP d t s b ss y u i g t e a ay i me h d f s r c :T k i n s r v n e 1 i 9 8 2 0 n u lp r c p t e a aa a a i,b sn h n lss t o so
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 , 苏省还存 在着苏南 、 中 、 江 苏 苏 北 三个 地 区 的经 济 差 距 江苏 省 区域 经 济发 展 差 异 的 扩 大 还 可 以从这 三 类 地 区之 间 的差 距 变 化来 观 察 : 17 ~ 9 3年 . 内 生 产 总 值 ( D ) 均 每 年 增 长 速 9 9 19 国 G P平 度 , 南 为 2 _ , 中 为 1. 。 北 为 l. : 苏 03 苏 % 68 苏 % 5 % 而从 8 名 义 的 角 度 ( 考 虑 按 当 期 价 格 计 算 的指 标 )来 看 。 即 17 9 8年 苏 南 、 中 、 北 三 类 地 区 的 人 均 G P之 比 为 苏 苏 D 2 :. 1 19 . 1 :.9 3年 扩 大 为 4 :. 12 0 8 6 . 21 .0 5年 这 三 类 地 区 4 : G P之 比为 35 : 1 :. 人 均 G P的 比值 进 一 步 扩 D . 3 61 而 5. D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研究———以江苏为例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研究———以江苏为例

江苏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有助于推动全省经济增长,这既是对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区域经济动态平衡发展战略构想的具体实践,也是江苏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和世纪之交的历史选择,更能给我国地区发展提供借鉴。

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相关文献和数据,试图找出针对性更强的措施使江苏三大区域均衡发展,以期为全国区域平衡发展提供示范性经验。

一、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的分析区域发展不均衡既是我省的危机同时也是我省的转机。

分析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就应该从江苏全省的经济发展出发,立足全省经济发展状况,才能更好的掌握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江苏全省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1)全省GDP 总量逐年攀升,总量占比增幅较小。

(2)全省人均GDP 不断增长,均值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3)全省产业结构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江苏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巨大,区域协调发展成果不显著,主要表现在:(1)区域经济总量相对差距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较高。

(2)地区人均GDP 差距逐渐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异仍然巨大。

(3)产业层次整体提升,产业差距居高不下。

(4)要素流动顺畅且分布日趋均衡,市场建设仍需加强。

不平衡的现状既是对全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同时也是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时机。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江苏全省全省居民生活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但省内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严峻,导致全省经济发展止步不前。

从多角度分析三大区域固有差距,找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原因,才能给出更有效的建议。

1.区位条件因素地区区位条件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区位条件无疑能促使区域又快又好的发展,而恶劣的区位条件不仅能减缓一个地区当前的发展速度,更是对该地区长久发展之计的严重阻碍。

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交通便捷,城市基础实力较强,且与上海接壤,受上海经济影响辐射大。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F1
F2
F3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14.6 19.3 23.6 16.5 18.2 21.0 7.9 8.7 8.9 12.7 15.3 18.0
12.6 17.3 22.1 15.1 15.7 18.6 5.7 6.5 6.7 10.9 13.3 16.2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 of
Cumula
% of
Cumulative
Variance tive %
Total
Variance

Total
61.153 61.153 7.338 61.153 61.153 5.175
22.954 84.107 2.754 22.954 84.107 3.323
宿 迁 是 这 13 个 城 市 中 得 分 最 低 的 城 市 , 得 分 为 6.82, 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 宿迁市得分低的主要原 因 在于主成分 F1 的得分远远低于其他城市, 宿迁市需要在基础设 施等方面加大投入, 坚持一切围绕招商引资的战略, 以科学的发 展观推动其经济发展。
从表中可以知道, 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得 分分别是 14.85、7.95 和 6.82, 可以明显看到, 苏南的经济发 展 水
9.401 93.508 1.128 9.401 93.508 2.724
% of Variance 43.122 27.689 22.697
Cumulative %
43.122 70.811 93.508
的得分远远高于其他 12 个城市, 也就是说其经济发展总 量因子得分高。

苏南与苏北经济发展差距

苏南与苏北经济发展差距

苏南与苏北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摘要:江苏省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南和苏北,不仅存在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并且在经济发展的水平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首先阐释了苏南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紧接着对苏南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对消除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差距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苏南苏北经济发展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导下,江苏省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至2007年底,占全国总面积1.16%的江苏,创造了占全国10.24%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3.18%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2008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10位的包括江苏的苏州和无锡。

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苏北(指徐州、淮阴、宿迁、盐城、连云港五市。

下同)与苏南(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下同)的差异却日益扩大,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二.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现况改革开放前,苏南、苏中与苏北也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差距,但并没有现在这样大,苏南、苏中与苏北的梯度局面日趋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江苏努力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

198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发展方针。

1994年确立了“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的思想,明确把“统筹区域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并实施南北合作产业转移示范工程(1997)、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工程(1998)、启动“南北挂钩、对口协作”工程(1999)。

进入新世纪后,针对新的区域发展态势,江苏省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新思路、新方针,以因应形势的变化。

但是江苏省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仍然明显。

三大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00.511.522.533.544.551978198519901992199419962001200320052007苏南苏中苏北三.苏北经济发展落后成因分析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生与扩大,是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人文环境、政策体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问题,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差异较大。

这种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不同地区的经济规模差距较大。

以南京市为例,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其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南京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金融服务业发达,研发创新能力较强。

而其他地区如常州、扬州等二三线城市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动力不足。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城乡之间差距较大。

大部分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稳定,人口密集、物质条件优越。

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农民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有限。

这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沿海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拥有较多的外贸企业和外资企业,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多元化。

而内陆地区如连云港、淮安等相对边远的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且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均衡。

一些地方政府在投资、税收、改革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

而另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扶持上力度相对较小,发展条件较为艰苦。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

一些地方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而另一些地方资源相对匮乏,限制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和速度。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方面做得较好,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

而另一些地方仍然依赖传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

针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实证研究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实证研究
- 1 . 1 0 6 2 8 4 3 4 2
Hale Waihona Puke 排名 4 1 l 2
总体得分 I 0 . 5 9 5 9 8 9 5 4 0 3 5 9 1 4 5 4 0 2
0 . 2 5 9 6 5 4 8 2 8
排名 2 3

裹2 K M O a n d B e r t I e t t ’ e T e s t结果
投稿 邮箱 :w t o s d j m@1 6 3 . c o n r
E C O N O M I C & T R A D E U P D A T E I 时代经 贸
江苏 省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南 北 差 异 实 证 研 究
宗 超
青岛 2 6 6 1 O 0 ) ( 中国海 洋 大 学经 济学 院 , 山东
因 子分 析 是 一 种 用 以降 维 的统 计 方 法 ,它 的 基 本 目的是 用 较 少 的 综 合指 标 反 映 存 在 于 大量 变 量 中 的信 息 , 并根 据 综 合 指 标 所 反 映 的经济 意 义重 新 命名 ,以达 到减 少 变量 的 目的。 Ⅲ 指标 选 取 为 综合 衡 量 苏 南 苏 北 之 间 经济 发展 水 平 的差 异 , 本 文选 取 反 映经 济 社会 发展 水平 的 十项 指标 ,分别 为 :x l :地 区生 产总 值 ( 亿 元 ) 、X 2 :公 共财 政预 算 收入 ( 亿 元 )、X 3 :固定 资产 投 资完 成额 ( 亿 元 ) 、X 4 : 社 会 消 费 品零 售 总 额 ( 亿 元 )X 5 : 金 融 机 构 人 民 币存 款年末 余额 ( 亿元 )、X 6 :实际外商 直接投 资 ( 亿元 )、X 7 :城 镇单 位在 岗职工平 均工 资 ( 元 )、X 8 :城 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 元 )、 X 9 :农 村居 民人均纯 收入 ( 元 )、X 1 0 :人均居 民储蓄存款 ( 元 )。 本 文选 取 江 苏 1 3 市2 0 1 2 年 的经 济 数 据 ,数 据来 源 为 2 O 1 3 年 江 苏统 计 年鉴 。数据 见表 1 所示。 二 、数据 适 用性 检 验 本 文采 用 K M O 检 验 法 来 验 证 所 取 数 据 是 否 适合 做 因 子 分 析 。 K M O 检验 结 果如 表 2 所示。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研究

有得到协调发展 , 其区域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一直是学者
关 注 的问题 。
对 于江 苏 省 区域经 济 差 异 的分 析 研 究 , 术 界 已 经 学 有 很 多研 究 成 果 。欧 向军 等 (07 以 人 均 国 内生 产 20 ) 总值 为测 度 区域 经 济差 异 的变 量指 标 , 运用 基 尼 系数 和 塞 尔 指数 定 量 评 价 了改 革 开 放 以来 江 苏 省 区 域 经 济 差
的地区平衡和地 区产业 升级与区际产业传 递是在保持
经 济持 续 稳定 增 长 的前 提 下 缩 小 区 域 经 济 差距 的关 键 。
析 中运 用所 设 计 的 测 度 方 法 对 江 苏 省 内县 级 行 政 单 位
的综合发展进 行 了评价和 分析。姚 晓东 等从 区域可 持续发展 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 展评价指标体 系,
运用 主成 分 分 析 、 聚类 分 析 等 方 法 , 江 苏 区域 可 持 续 对
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 评价 , 并根据评价结 果把江苏 省划 分为不同的区域 。姚智谋 等运用测度 经济发展 均衡 程度的新指标——余期望系数 , 测度 了江苏 3个区域和
扩大的最主要 因素。靳诚 等通过 E D S A相关分析 , 描
述 了2 0世纪 9 0年代 以来 江苏 省县 域 经济 格 局在 空 间上 的变化 状 况 。江 苏 经 济 空 间 格 局 连 续 性 和 自组 织 性 越
来越强 , 空间分异格局 中的随机成份在不断 降低 , 由 而
空 间 自相关 引起 的结 构化 分异 越 来 越 显 著 , 后 将 江 苏 最
关 键 词 :区域 经 济 差异 ;h i系数 ; 苏 省 Te l 江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 3 3 2 1 )5 0 5 — 5 0 3 2 6 (0 0 0 —0 5 0 中图 分 类 号 :F 2 . 1 174

江苏省市域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江苏省市域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徐程洁 金陵科技学院摘要:本文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6年、2006年、2016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其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并且分别从地级尺度和区域尺度对江苏省在不同时间上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旨在展示江苏省经济差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同。

关键词:江苏省;地级尺度;区域尺度;经济差异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1-0482-02引言现如今,江苏省经济发展势态良好,数据表明2016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086.2亿元,占全国10.2%,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然而江苏省内部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异。

当然,区域差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一方面,适当的经济差异为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了内在赶超动力,但另一方面,区域间过大的经济差距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因此,对江苏省进行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利用指标体系评价综合实力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数据来源 本文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来源于1997年、2007年、201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等的数据,并借鉴参考各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选择江苏省13市1996年、2006年、2016年的GDP、人均GDP、人口和人口密度这四项指标作为计算基础,并且按照空间地理位置,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江苏省经济的绝对与相对差异。

其中,绝对差异是用绝对指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的实际差异,测量指标有平均值、标准差等;相对差异是用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经济发展间的差异,反映的是发展速度的差异,测量指标有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基尼系数等。

[2]本文选择以平均值和最值来测量绝对差异,以变异系数来测量相对差异。

变异系数计算公式:(i=1,2,…,n) (1)式中:V i是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也称为标准差系数;σi是第i i项指标的平均数。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经济总量在全国居于前列。

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这对于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不平衡问题的表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江苏省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北部、西部等内陆地区相对落后,GDP总量、人均收入等指标存在较大差距。

2.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3. 城市间发展差距增大:省会南京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南京市占据着更多的资源和产业,其他城市的发展空间受限。

1. 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差异:江苏省南部沿海地区毗邻上海,有较大的外部经济带动效应,而北部、西部内陆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远,缺乏外部经济合作和资源禀赋。

2. 政策导向与发展策略差异:南部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对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而北部、西部等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

3. 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不合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获得了更多的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导致南京市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其他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1. 社会不稳定因素:区域发展不平衡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加大社会治理的难度。

2.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快,导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生能源和环境压力。

3. 人才流失与人口流动:由于发展不平衡,南部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而北部、西部等地区面临人才流失和人口外流的问题。

1. 调整产业布局:通过调整产业布局,鼓励其它地区的产业发展,减少南部地区的产业集中,提高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均衡性。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发展水平。

在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析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

江苏省的区域差异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海陆交通便利条件,这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位于长江口的南京市、无锡市和苏州市等地受益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和水运条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

江苏省的区域差异受人口分布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江苏省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人口流动,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城市地区的人口规模快速增长。

南京市、苏州市和无锡市等地区人口密集,吸引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人才集聚,形成了较高的劳动力供给和人口红利。

在产业结构方面,江苏省早期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但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江苏省加快了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步伐。

尤其是南京市、苏州市和无锡市等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较快,为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南京市是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苏州市和无锡市是中国最发达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较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

江苏省的区域差异还受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的影响。

江苏省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引进外资、培育本土企业和鼓励创新创业等方式,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

特别是南京市、苏州市和无锡市等地区,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条件。

总结来看,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人口红利和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以及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共同影响着江苏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应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 ) 一 样本及指标 的选取 本文样本即江苏省的 1 个 主要城市 ,包 括苏南的南京市 、 3 无锡市 、 常州市 、 苏州市 ; 中的南通 市 、 苏 扬州市 、 泰州 市以及 苏 北的徐 州市 、 连云港市 、 安市、 淮 盐城市 和宿迁 市。 根据全 面性原
+092 . 6X6 —0.71 0 X7+ 3 X 8 . 0.53 +0733 +0. X 1 X9 042 0+071 X 11 . 9 +062 . 0X1 2 F3 91 X 1 83 X2+ 051 3 07 =0. 1 +0. 5 0. X —0. 2X4 —0.83 0 X5— 3 X6 0.38 + 94 0. 6X7 —0.5 0 4X8+ 03 X9+ 0 0. 5 0.4X 1 0+0.49 1 +038 X 1 1 X . 2 2 1
章 一 鸣
上表表示 的是旋转后 的主成分提取结果 , 根据该 表 , 我们可 以得 出以下结论 : 1 F 主要 由 X 、 4 X 、 、 0 3 X 、 5X8X1 来解 释 , 称为经 济发展总量 因子 ;2主要 由 X 、 9 X1 、 2来解释 , F 6X 、 1X1 称为结构 及科技文 化因子 ;3主要 由 X1X F 、 2和 X 7来解 释 ,可称为基础
则、 有效性原则 、 可比性原 则 、 可操作性原则 、 整体完备性原则这
五个原 则 , 参考众 多文献 , 本文一共选取 了 x : 1 土地面积 ; 2 从 X : 业人员 ; 3 地 区生产 总值 ;4 固定资产 投资 ; 5 地方 财政 收 X: X : X : 入 ; 6 第三产 业 比重 ; 7 农林 牧 渔总产值 ; 8 工 业总 产值 ; X : X: X: X : 9 社会 消费 品零售 总额 ; 0 进 出 口总额 ; 1 专 业技 术人 X1 : X1 : 员 ; 2 卫生机构数 1 个指标 。 X1 : 2 ( ) 二 因子分 析在评价江苏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中的应用 1多指标评价模 型的建立 。 . 利用 S S P S软件 中的 F C O A T R功 能对 江苏省 1 3个城市 的 1 个 指标 值进行因子分析 ,并得 出相 2 关计算结果 。 需要说 明的是 , 为了消除数据悬殊过大造成 的噪音 影 响, 笔者在输入 指标 时尽量将其 同时放大或缩小 , 使每一个数 据都保 留小数点前一位 , 小数点后一位至两位 , 这样有助于使 因 子分析的结果更为简洁可靠。 ( ) 1 旋转后 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异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至2012年,江苏省GDP稳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百强县更是中占有30席。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经济政策等原因,江苏省各地区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苏南(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常州)、苏中(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三个地区分别属于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个不同的层次。

同时,江苏省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

对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缩小各地市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距,对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异1、江苏三大地区之间差距现状(一)经济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

据统计,2010年江苏 GDP 总量为 41850亿元,苏南、苏中、苏北的 GDP 分别为 25185亿元、7743亿元和 8920亿元,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为 60%、19%和 21%(如图一)。

而同期三地区的人口分别以占全省人口的 31.7%、23.1%、45.2%(如图二)。

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10年三地区的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2355 亿元、624 亿元和786亿元,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 62.6%、16.6%和 20.8%(如图三)。

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苏南经济实力最强,苏中次之,苏北较弱。

图一图二图三(2)经济差距图四江苏省各区域人均 GDP(单位:元)资料来源:2003年——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通过2010年三大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比可见,三大区域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2010年的人均GDP是苏中1.67倍,是苏北的2.67倍。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

作为全国四大经济区域之一的长三角地区的核心省份,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这一问题不仅对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也对全国整体经济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一、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东临黄海,南接长江,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苏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占据绝对优势。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是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发达的经济基础设施。

在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苏北地区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地处江淮平原,经济相对落后。

尽管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但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比苏南地区明显滞后。

江苏省的西部地区也面临较为严重的经济发展落后问题。

位于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泰州等地,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但受到交通和发展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速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地理位置的影响。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位置,其地理位置的不平衡导致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地位,而苏北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2. 政策引导的不平衡。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在政策引导上也存在差异化的情况。

苏南地区因为经济实力雄厚,政府对其投入更大,而苏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政策支持上相对不足,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3. 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苏南地区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苏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面板数据的江苏省区域差异成因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首先系统分析了江苏省三区域巨大的经济差异,并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分析造成如此巨大经济差异的原因。

基础数据,做出了成因的具体差异。

在了解成因具体差异的基础上,为改变江苏省区域差异的面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统筹区域发展等具体策略。

关键词:江苏省区域差异差异成因实证分析引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2000年以来,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速达13.3%,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然而,由于区位、环境和资源禀赋等的不同,目前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仍然突出。

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指标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阐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紧迫性,并提出加快推进区域统筹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第一章研究背景(一)、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的划分及历史沿革1、地理意义上的苏南苏北苏中划分:长江以南是苏南,淮河以北是苏北,长江和淮河之间属于苏中。

从语言上苏南属于吴语区,苏北徐州宿迁地区是北方话区,苏中和连云港地区属于江淮话区从文化上讲,苏南属于吴越文化区,苏北徐州宿迁地区属于北方文化和楚文化的交融区,苏中和连云港地区属于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融区。

苏南、苏北这两个区域名称来源于建国之后建立的苏南行政公署和苏北行政公署。

但具体包括的城市与现在的苏南苏北包含城市有一定的差别,比如,徐州连云港。

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苏南”、“苏北”命名的权威行政区划单位,也是现代人“苏南”和“苏北”概念的源头和基本认知点。

从这个角度放到现在来看,苏南的范围应该为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四市以及他们所辖的县和代管的县级市,苏北的范围应该为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宿迁、徐州、连云港八市以及他们所辖的县和代管的县级市,南京是个例外,不属于任何一家当时不属于苏北行政公署。

2、经济意义上以及现今江苏政府的苏南苏北苏中划分:江苏省人民政府把江苏从理论上划成三块:苏南为江南五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为江北沿江三市(扬州、泰州、南通);苏北为江北其余五市(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依据基本上是经济发展水平。

其中南京和镇江在“九五”期间还属于苏中,由于经济发展情况较好,“十五”期间被划为苏南。

关于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每种划分方法都有其依据。

本文是基于经济层面分析经济发展差异动力因素的,所以本文选取江苏三区域划分标准为(二)、江苏省苏南苏北苏中经济发展差异浅析从以上描述可见:第一,江苏内各区域的人均GDP虽逐年提高,但区域差异也十分显著,其中绝对差异表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

第二,这种差异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说明苏南、苏中、苏北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地理位置划分,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划分。

第三,江苏的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取决于苏中、苏北的发展。

第二章基于数据的三大区域发展动力因素差异分析欧向军、赵清认为,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是复杂多元的,主要有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发育程度等七个方面。

其引用区域分离系数方法,结合地理分区,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成因进行定量比较,研究发现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因素。

本文,将对以上七个方面做定量分析,对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三个最主要因素做重点定量分析。

1、历史发展基础差异的定量分析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本,不同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资本积累过程。

有的地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的地区历史基础比较薄弱。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江苏省内部差异就比较大,尤其是在黄河夺淮入海之后,破坏了整个淮河水系,使苏北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频繁的战乱,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

十九世纪中期,民族资本家在无锡,苏州,南通和常州等地纷纷建厂,大大的推进了苏南,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1949年江苏的主要工业集中在沪宁铁路沿线的苏州,无锡,常州和南京地区以及沿江的南通,二此时的其他地区则几乎属于工业为零的的阶段。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苏南,苏中,苏北实际上形成了“轻、重、农”的区域分工格局。

以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中,可以得出苏南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的的分布格局。

以上各种因素促使在改革开放初始时,苏南的发展起点明显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这使得苏南可以依靠良好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走上快速发展道路。

而历史基础相对薄弱的苏中、苏北地区处于不利的地位。

图3::1978年江苏省人均GDP2、区位交通条件差异从地理位置看,苏南、苏中地处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紧靠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上海,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地缘联系,江苏沿江是上海的经济腹地,上海是沿江的门户,江苏沿江地区为上海产业转移、技术和产品输出的主要地区。

接受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强;同事,苏南处于长江下游,沪宁高铁、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运输通讯条件好,运输成本地,便于发展加工贸易和吸引外资,因此经济实力较强。

而苏北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落后地区,距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远,接受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比较弱。

另外,尽管苏北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今年有很大改善,但由于长江过江通道建设仍然滞后,运输的便利性和低廉性还是不能和长江以南地区相比。

这种投资环境决定了苏北地区的投资效益明显低于发达地区,因而对外界资金缺乏吸引力。

这可以从苏南苏北外商投资效益的差异性得到验证。

研究表明,外商投资水平因素对苏南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作用很大,其3、区域发展策略差异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江苏对外经济依存度显著提升,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迅速成为推动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及江苏省出台了关于税收减免、银行贷款优先、土地使用权取得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

为了有效的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行政管理服务,江苏省专门建立了投资促进去(国家级开发区)1984---1994年,江苏省经国务院批准共建立国家级开发区11个,其中苏南九个,苏中1个,苏北1个,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又建立1个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样,国家级开发区就成为苏南引进外资的最佳载体。

从表5、图4、图5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江苏省苏南苏北苏中三区域在开发区数量,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数量方面有明显的差别,苏南拥有国家级开发区数量20个,占开发区数量的74%,几乎占据3/4的席位,而苏中,苏北市均拥有国家级开发区数量不到1,苏北宿迁地区甚至没有国家级开发区。

从各区域拥有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数量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国家,以及江苏省政府在区域发展策略方面的侧重点,其侧重点放在更容易见效益的苏南地区,这也是造成江苏省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表6:江苏省2011分区域开发区情况统计表区域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市均国家级开发区个数省级开发区数量市均省级级开发区个数苏南20 4 43 8.6 苏中 3 1 25 5 苏北 4 0.8 36 7.2图4:江苏省2011年底各区域国家级开发区市均个数图5:江苏省2011年底各区域省级级开发区市均个数从表6,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虽然始终强调区域平衡协调发展战略,但是重点发展区域依然集中在苏南苏中地区,尤其是苏南地区,政府行政决策重心的偏移对各地区有相当大的影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苏南依靠发展策略的倾斜获得大量的行政,自然,社会等资源,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较快的发展。

而苏中部分地区,苏北地区不仅不能获得良好的政策支持,反而在国家,省政府发展策略的支配下将自己的各项资源向苏南调配,为苏南经济引擎注入动力。

如苏北核心城市徐州一直作为苏南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能源基地。

这种发展策略的偏移严重影响地区平衡均衡发展吗,表7:江苏省不同时期区域发展策略不同时期江苏省区域发展政策侧重点1978--1983“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区域平衡发展战略1984“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把苏南苏南、苏中沿江地区(重点苏南)作为重点开发,重点投资地区1985苏南被定为沿海经济开发区苏南1994徐连经济带建设,淮北脱贫致富,海上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东开发2002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苏南、苏中沿江地区(重点苏南)2003“三沿”战略(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苏南、苏中沿江地区(重点苏南)海)4、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差异所谓产业结构转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及整个产业结构随主导产业更替而发生质的变化。

而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则是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和条件。

区域产业结构的状况和转换能力,不仅决定着区域在区际经贸联系和分工中的相对地位,也决定着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自身随经济增长而逐步高度化的能力。

根据欧向军等人的研究成果,建立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标体系:以2011年各区域数据为标准,相关指标计算结果如下: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三区域在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方面的差异。

从数据上来看,三区域的差异非常大,在某些数据上呈现出倍数差距的现状。

除部分指标,如人均利税总额、人均财政收入两个指标出现苏北高于苏南苏中,苏中高于苏南的情况外,总体呈现出苏南大于苏中,苏中大于苏北的态势。

在许多数据中,苏南往往是苏北的两倍甚至三倍。

在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方面的差异是促成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5、经济全球化水平的差异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国际市场保持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日益成为国际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世界的加工厂。

在经济全球化空前加强的现实下,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国际市场之外。

总部位于法国的空中客车公司其产业链延伸至数十个国家。

当前,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是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江苏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对外经济发展起步早,水平高,而分析江苏省江苏省三区域经济全球化水平就成为显示三区域经济差异动力差异的重要方面。

2010 4113.32 379.01 165.60 2011 4693.77 470.04 233.78图6:2004--2011年三区域进出口总额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经济全球化水平评价指标中,指标值区域总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苏南全面优于苏中,苏中全面优于苏北,在进出口总额这个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上,苏南是苏中的10倍,是苏北的20倍,这样的差异是巨大的,显示了三区域之间差异形成背后经济全球化水平的巨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