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护政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保护政策研究

摘要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产业,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其他产业部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它具有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特性,决定了农业的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资本投入回报率较低,产品需求弹性相对较小的特点,同时受到自然环境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制约,因而要承担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这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同时,农业作为一国战略性产业和基础产业,随着生产力发展,农业与工业发展不均衡性逐渐凸显,农业保护开始成为全球性话题。特别是中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受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制约,农业发展的不均衡性更显明显。

农业是公认的具有社会和经济双外部效应的产业,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支撑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

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背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界定农业保护政策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WTO 《农业协议》规则和我国国情的要求,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1、农业 2、保护政策 3、政策体系

目录

一、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理论依据与判别标准 (1)

(一)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 (1)

(二)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1)

(三)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 (3)

二、农业保护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4)

(一)传统农业保护政策的发展与所造成的问题 (4)

(二)现代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方向与基本趋势 (5)

三、目前我国的农业保护政策 (6)

(一)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内容 (6)

(二)我国农业保护政策存在的问题 (7)

(三)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完善 (8)

四、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一、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理论依据与判别标准

(一)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由两方面的政策组成:一是为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二是为促进农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措施。

(二)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1. 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

(1)农业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在没有特定政策干预和特殊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市场及价格机制没有反映或没有全面反映这一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或收益,从整个社会来看,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引起社会福利的下降。

(2)农业的公共产品性。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只具备其中一个特性的被称为准公共产品。农业多功能性所提供的许多非商品产出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部分特性。这部分非商品产出很难对其进行产权界定,他作为农业的溢出效应对生产者以外的其他人发生影响,即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而且一定程度上,一个人对这些非商品产出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对他们的消费,即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农业非商品产出的公共产品性,提出了政府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

(3)农业的弱质性。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农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而且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农业科研周期长、技术进步缓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金、劳动力都大量的流向农业以外的产业。

(4)农业的不稳定性。首先,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产物,而且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严重。其次,宏观环境的变化或不景气也对农业造成某种冲击。再次,土地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动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使得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比较小,但由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刚性,价格对供给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同时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更小,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均衡。最后,农产品大多易腐烂,不耐储藏,且储藏费用高,所以收获后应立即出售,即使价格低廉也要出清;反之,产品稀少时,虽然市价高,但在本期内无多余库存供应市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农产品一经产出其供给即已确定。农业的不稳定性要求政府要建立农业

保护政策。

2. 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出发来论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性

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政府对农业实行保护的经济依据。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其他部门的发展程度要受到农业发展程度的制约。因此,农业无论是作为社会之源、生存之本的基础作用,还是给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做的劳动力、资本积累等贡献,都不可能因为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而改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比任何国家都重要。如果我国的农产品不能保持较高的自给率,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的波动对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等都会带来影响。因此,没有农业的健康发展,也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没有农业的稳定,也就没有农村的稳定,国家的稳定。这就要求在挖掘农业自身潜力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

3. 围绕农业的发展阶段来分析农业保护政策的产生

从农业发展阶段划分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由于农产品“买方市场”形成,从而出现了卖粮难,导致农民收入增幅也连续下降,农业保护势在必行。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双增”任务,体现了中央对农业的重视,也定下我国对农业进行适度支持和保护的主旋律。

(2)农业在国民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标志着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使命已经结束。农业已经由封闭半封闭的自我循环系统转变为开放的、与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系日益紧密的系统。但如果在这新阶段放松了对农业的支持,农业的萎缩和发展滞后将不可避免,根据经济学中的“木桶原理”,最终会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我国农业基础和自身积累能力非常薄弱。表现在: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程度低,多数仍停留在手工劳动阶段;农业人均资源非常贫乏,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且破坏严重;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农业投入、农业资源都十分匮乏;农村生态和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土地要素几乎无法流动,不能形成有效的规模经营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仅80年代,我国从农业部门发生的净资源转移为年均1400亿元,是该时期政府对农业部门的财政转移支付的10多倍。

(4)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格局堪忧。近年来国内粮食成本上升很快,国内粮食生产的国际竞争优势荡然无存。其他粮食的价格水平大豆、高粱、大麦等也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羊毛、棉花、油料生产也不具有或即将丧失竞争力。我国农产品中具备竞争优势的有少数几个类别,如水果、水产品、肉类、蔬菜类。

4.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可能性

(1)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业保护政策的需求也不断的提高。因为如果农业比较利益下降,农民收入状况恶化,农民就会组织起来采取政治行动以促进城乡公平关系的建立。而且,城乡差异太大也会引致许多社会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