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醉翁亭记》的三个英译本为例
收稿日期:2014-06-15作者简介:王立欣(1969-),女,河北承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吕琴(1991-),女,湖南永州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摘要:选取北宋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的三个英译本作为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以英国国家语料库BNC 为参照语料库,运用语料库分析软件WordS mith4.0和AntConc 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三个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对比分析。
经过多个层面考察与数据研究发现:中国译者用词丰富、词语变化性大且句式与源语基本一致,旨在准确完整地传达源语的内容美;西方译者则倾向于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源语内容,多长句,更加注重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中西合译者则将中西两种翻译特点结合,力求既再现源语内容,又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
关键词:《醉翁亭记》英译本;英国国家语料库;数据统计;译者风格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4)11-0067-04(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第34卷第11期绥化学院学报2014年11月Vol.34No.1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Nov .2014王立欣吕琴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是当前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该研究方法表明人们对译文不再局限于感性认识,而是开始运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来统计相关数据,借此分析译文的特征,有利于降低翻译评析的主观性,提高翻译评价的科学性。
译者风格的考察是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应用。
针对译者风格这一概念,Mona Baker [1](P 241)指出,它“如同人的指纹一样,是语言或非语言的个性特征”。
我国大多数译者风格的研究均以审美为基础,从主观上对译文进行分析,语料库应用于译者风格的研究甚少,缺乏客观性。
醉翁亭记英汉对比分析
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白话文翻译: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的各 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 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译文一:The district f Chu is entirely surrounded by hills, and the peaks to the south –west are clothed with a dense and beautiful growth of trees, 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
分析:1、从整体结构看,译文一的翻译较译文二、三,更加严谨,译 文二与译文三的翻译比较简洁明了。
2、用词方面: ①“与客来饮与此”,译文一的翻译用hither来表现”与此“,译文 二 中用了”feast there“,译文三用了”coming with friend”, 相 比较而言,译文一 的翻译比较忠实于原文,译文中”feast“用的不 是很恰当,而译文的翻译过于简洁,不能体现原文的内容和格调。 ②“饮少辄醉”,译文一的翻译为incapacitated by a few cups,与 译文三中gets tipsy after a litter drinking,翻译的比较恰当,比 译文二更好,译文二的the one most easily drunk 不能很好的表达 原文的内容。 ③”年又最高”的翻译觉得译文1的well stricken in years翻译的更 为贴切,”自号”的翻译,译文一用“sobriquet “,译文2 用”nickname“,相比之下,译文1 的翻译较为精准,3 中的”call himself”不能很好的表现原文,翻译不出“号”的含义。
欧阳修散文英译译作对比赏析
欧阳修散文英译译作对比赏析作者:罗璐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2期内容摘要: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在词赋、散文、议论文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其游记类和抒情性散文在国内外广泛传播。
本文以汉学家H.A.Giles和中国译者罗经国的《醉翁亭记》、《秋声赋》英译本为例,从句式、韵律、文化意象三方面对比分析,试图阐释国内外译者在英译欧阳修散文时翻译策略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欧阳修散文 H.A.Giles译本罗经国译本翻译策略1.引言欧阳修(1007年-1072年)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包括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
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
他的散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风格自然。
欧阳修散文名篇很多,而译作较多的是其游记类和抒情类散文,这类散文大多徐徐写来,言辞优美,风格清新,广泛流传于国内外。
2.基于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探究为保证对比分析的准确性,并对国内外的译者风格进行比较,本文主要以汉学家翟理斯和国内译者罗经国的译本为主,运用举例分析的方法(以《醉翁亭记》及《秋声赋》为主),从多个角度对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对比。
2.1句式古代散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较少使用关联词,但句子之间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罗经国译本的句数较多,多采用短句,句子结构也较为简单,与源语结构相似,而翟理斯作为英语母语的译者,在翻译时对语言的运用更加自然娴熟,因此译本句数较少,多为长句且句子结构复杂。
例1: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翟译:Chill is the sound that…; and then it leaps…. All the rich luxuriance of green is changed; all the proud foliage …, --withered beneath the icy breath of the destroyer.罗译:Thus the keynote of the sound…, and at times wailing and yelling. Before autumn comes,the verdant grass and the leafy trees … and…. When the autumn wind blows, the grass changes its color and the leaves of the trees fall. It is the lingering mighty power of autumn ….该句明显体现出罗译本与翟译本在句式上的差异。
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醉翁亭记》原文及英译本的个案研究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0 l |3 5 No . 3 Ma r . 2 01 4
主位推进模 式与语篇 分析
《 醉翁亭记》 原文及英译本的个案研究
付诗惟
( 华 中师 范大 要 :本 文 以《 醉翁 亭记 》 原 文及 英译 本 为对 象进行 个 案研 究 , 结合 韩礼 德 系统 功 能语 言 学相 关理
论, 以期从 语 篇分 析 角度丰 富翻 译质 量评 估模 式 方法 。笔 者运 用主位 推进 模 式理论 和 复项主 位划 分法进 行
虽扩充后文意通顺流畅 , 划分难度大大降低 , 但已
丧失 文章本 意 。笔者 重新 着 眼 于古文 , 划 分 的主述
M . A . K . )为主要代 表人物提 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 S y s t e m i c — F u n c t i o n a l L i n g u i s t i c s ) 中主述 位观 。 主 位— —述 位 ( T h e m e — R h e me ) t  ̄式 最 早 由布 '
t h e m e ) 。 复 项主 位 由多重 语义成 分 构 成, 一 般含有 概
原文 : 环滁( 主1 ) 皆山也( 述 1 ) 。其西南诸峰
( 主2 ) , 林 壑尤美( 述2 ) 。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 ( 主
3 ) , 琅 琊也 ( 述3 ) 。
T1 R1 T2 R2 T3 R3
《 醉翁亭记》 是我国北宋著名诗人 、 散文家欧阳
功能对等视角下《醉翁亭记》节选英译本对比研究
功能对等视角下《醉翁亭记》节选英译本对比研究作者:范婷婷郭欣欣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20年第07期关键词:《醉翁亭记》;功能对等;散文翻译;奈达一、《醉翁亭记》节选段落及其英译《醉翁亭记》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散文之一,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其行文自然流畅而又气势磅礴,抒情婉转而又说理畅达。
《醉翁亭记》用词典雅、精巧传神,节奏明快、郎朗上口,骈散结合、整齐对称,堪称“千古绝唱”。
本论文节选《醉翁亭记》的第一段话进行对比,这段话主要描写亭子所处的地理环境、亭子名字的由来以及作者的感情寄托——乐乎山水之间也,宁静之中透出丝丝的悠闲。
本文用于对比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汉学家霍理斯(Herbert A.Giles)的译本,另一个是中国翻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
这两个译本的作者都是资深翻译家,来自不同的国家,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值得进行对比研究。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等(equivalence)”是翻译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1964)提出,在翻译时应该达到“动态对等(dvnamic equivalence)”就是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与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保持动态上的一致,也就是译文的语义、风格和原文的语义、风格尽可能达到信息上的动态对等。
因此,“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谭载喜,1999),也就是翻译人员可以适当重新组合原文的语义结构和形式,以实现动态对等,而不是“完全对等”。
然而不少翻译者误认为“动态对等”就是只重视翻译内容不重视语言形式。
因此,Ward和Nida将“动态对等”理论更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对原理论中的“信息”概念进行了补充,明确指出,源语言信息包括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功能对等不仅要达到内容对等,在形式上也要尽可能对等。
《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作为我国古典散文名著之一,《醉翁亭记》被历代所传诵。
因而不少译者对《醉翁亭记》的原文加以研究,并产出了不少译作。
但本文试图仅对其中两个译作进行对比研究,他们分别是翟理斯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作。
本研究以中国著名的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为理论基础,旨在通过对所选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加深对古典文学著作的探究。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是对《醉翁亭记》原著美的研究的充分体现。
“三美”原则,一度被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标准。
而因该散文具有如诗歌般的音韵与韵律,如诗如画,让人沁人心脾、心旷神怡,故本文试图在“三美”的视角下,对《醉翁亭记》这一古典散文进行对比研究。
本文根据“三美”原则中的音美、形美、义美三个方面,对《醉翁亭记》两个译作进行分析对比研究。
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醉翁亭记》的创作背景。
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个案分析法和比较法,对原文的“三美”及其原文“三美”在译文中的再现进行系统的分析比对。
在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视域下,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古典散文的美是可以在译文中再现的,“三美”原则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标准,它也可以而且应该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翻译标准。
本文选用诗歌翻译理论来分析散文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对于广大学者和译者在今后的文体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上将会有所启示。
翻译批评模式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翻译批评模式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梁雯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8(000)021
【摘要】全球化不断发展,“翻译爆炸”时代随之勃然兴起,中国的经典作品正不断通过翻译走向世界。
《醉翁亭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诗人欧阳修的一篇散文名作,文学地位极高。
多年来,无数的海内外翻译家将其译成英文。
文章在翻译批评模式的指导下,通过对比分析Herbert A. Giles和David E. Pollard的英译本,让翻译学习者能从中有所收获,从而使译者更好地进行翻译,为将来翻译批评者全面客观地评估译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模式。
【总页数】2页(P142-143)
【作者】梁雯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翻译批评模式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J], 梁雯
2.目的论视角下《醉翁亭记》英译本赏析 [J], 李琼; 方莹
3.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J], 刘腾飞; 陈国兴
4.功能对等视角下《醉翁亭记》节选英译本对比研究 [J], 范婷婷;郭欣欣
5.目的论视角下《醉翁亭记》英译本赏析 [J], 李琼;方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作者:徐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2期摘要:《醉翁亭记》是北宋大家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散文。
虽然是一篇游记,但是抒情气氛浓郁。
通过风景描绘和气氛渲染,作者表达了自己被贬至滁州后欣慰与痛苦并存的复杂心情。
这篇散文也被很多大家翻译成了英文,本文主要对比分析杨宪益夫妇和Herbert A. Giles的译本,以期发现他们的闪光与失彩之处,进而引出对翻译批评模式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对比分析;翻译批评模式;译文;文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2--03正如英国著名诗人蒲伯(Alexander Pope)在其An Essay on Criticism中写道: True ease in writing comes from art, not chance,As those move easiest who have learn’d to dance,翻译也不例外,要翻译欧阳修,理想的人选应该是英文水平大体和欧阳修的汉语水平相当才可以,如果仅仅靠着词典和语法逞蛮力,不但是害了自己还白白搭上了欧阳修。
《醉翁亭记》是一篇古文,欧阳修行文浓妆淡抹、挥散自如,不愧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
翻译他的文章必须博古通今、中西贯通,加之是诗句化的散文,那么就要考虑到韵律、对仗等语言层面的问题,这都给译者带来挑战。
Mary Snell-Hornby[2]曾明确提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王佐良教授也曾指出[6]:“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 古文本中的文化因素丰富,译者如果对源文本文化环境不够谙熟,就很难着手翻译,或者翻译中难免出错。
另外,对目标读者群的考虑也成为评论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Peter Newmark [3]指出“文章逾难,译本逾丰,译法逾活,虽然源语言文本也许并不是刻意针对某个读者群、抑或只是为了自娱自乐,但是(文本的)翻译一般是以目标语言读者为服务对象的。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醉翁亭记》三个英译本为例
6 7
的可比语料库, 分别标记为 L u o V , Y a n g s V和 G i l e s V .
类符 / 形符பைடு நூலகம்比越高 , 表明译者使用的词汇范围更宽 , 词 汇
( - - ) 研究工具。 本文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 变化更大 ; 反之 . 类符 , 形符比越低 , 则表明译者使用的词
语的内 容美; 西方译者则倾向于 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源 语内 容, 多 长句, 更加注重目 的语读者的 理解和 接受能力; 中西 合译
者则将中 西两种翻译特点结 合, 力求既再现源语内 容, 又 便于目 的 语读者理解。
关键词: 《 醉翁亭记》 英译本; 英国 国家 语料库; 数据统计; 译者 风格
表 1
L u o V Ya n g s V Gi l e s V
词长、 各长度 单词、 高频词、 句数和平均句 长, A n t C o n c 软件可 标注三个译本的单词词性, 进而 计算出三 个译本的实词总数
与总词数, 为分析三个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提供了充足的数 据信息。
形符数和类符 / 形符 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 罗 ( 三) 研究内容。 词汇特征和句法特征是译者风格研究的 译本的类符数、 i l e s 译本,这在一 重要方面, 本文从这两个角度, 对所选语料进行量化对 比分 经国译本的形符数明显高于杨氏译本和 G
罗经国倾向于使用 析和统计。 首先, 将三个英译本转换成r I 1 ) ( T 格式保存。 然后 , 定程度上表明该译本的解释性成分更多, 完整地再 从词汇方面对三个译本进行考察: 运用 Wo r d s m i t h 软件中的 更多的修饰语或衔接词以使译文的表达更加准确,
一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醉翁亭记》英译研究——以罗经国和翟理斯两版本为例
学林漫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醉翁亭记》英译研究——以罗经国和翟理斯两版本为例⊙许露云[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 湘潭 411201]摘 要: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角度对比分析罗经国和翟理斯的《醉翁亭记》英译本,旨在比析较佳译文并探索古文英译的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适应选择 《醉翁亭记》 古文英译中国古代散文有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着民族文化。
在几千年的文学发展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我们从中不仅能汲取文学的精髓,还能了解时代的变迁。
因此古文英译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至关重要。
而宋代散文《醉翁亭记》因其清丽的格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虽不乏对其相关译本的研究,但是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探究仍然鲜见。
鉴于此,本文以古代散文《醉翁亭记》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结合具体译例,探索古代散文更多元的翻译理论与方法。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胡庚申教授自2001年首次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论应用于翻译研究,2008年提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至今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笔者定义的生态翻译学立足于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隐喻同构,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
”(胡庚申,2014:86-89)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适应和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以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作为翻译原则。
胡教授认为,从选择适应论的角度来看,最佳翻译就是 “整合适应选择度 ”最高的翻译(胡庚申,2008:1-5)。
而在评价和测定“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过程中,尤其重要的一个参考标准是多维度转换程度,特别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程度。
生态翻译学理论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突破了以往翻译研究中的局限,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好地诠释了翻译过程的本质。
《醉翁亭记》 译文对比分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 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
守之乐其乐也。
They, too, can rejoice in hills and in trees, but they cannot rejoice as man rejoices. So also the Governor’s friends. They rejoice with him, though they know not at what it is that he rejoices. [19]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
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者,山间之朝暮也。
The sun’s rays peeping at dawn through the trees, by and by to be obscured behind gathering clouds, leaving naught but gloom around, give to this spot the alterations of morning and night. [9]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
者,太守醉也。
Among them is an old man with white hair, bald at the top of his head. [16]
This is the drunken 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Governor, who, when the evening sun kisses the tips of the hills and the falling shadows are drawn out and blurred, bends his steps homewards in company with his friends. [17]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
《醉翁亭记》英译本 赏析
译本赏析:(句法)
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杨译本:The governor is able to share his enjoyment with others when he is in his cups and sober again can write an essay about it.
(原文“述以文”实为“述之以文”,省略了“述”的宾语“之” 字,又把状语“以文”倒装。)
译本赏析:(韵律)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 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杨译本:There the governor gives a feast...The fish are freshly caught from the stream, and since the stream is deep the fish are fat; the wine is brewed with spring water, and since the spring is sweet the wine i从句,添加主语”he”)
翟译本:Drunk, he can rejoice with them; sober, he can discourse with them,—such is the Governor.
(“drunk”和“sober”两个词做时间状语)
(1)紧缩句 (2)省略句
作者介绍: 杨宪益、戴乃迭:
翟里斯:
翟里斯 Herbert A. Giles ( 1845—1935) 是 英国的外交官、汉学家 和中国文化研究员,因 翻译中国的古典名作而 出名。他翻译了大量中 国古代思想家的作品, 如孔子和老子。
杨宪益( 1915—2009) 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 诗人和外国文学研究者。 他和妻子戴乃迭翻译了 《红楼梦》、全本《儒 林外史》等经典巨著, 得到了世界翻译圈的关 注及好评,产生了广泛 而长久的影响。
《醉翁亭记》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对比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合译本与翟理斯译本为例
景色 的变 化 ,从 而 体 现 出原 文 中 的心情 变化 ,与原
T here they feast and drink m errily w ith no
文一 致 。
accom panim ent of strings or flutes;w hen som eone wins
翻译家斯 坦纳提 出的阐释学分 析的 四个翻译步骤 , 威 妥玛 拼 音 方 案 后来 在 中 国推 广 ,对 中 国 的作 品翻
即信 赖 、侵入 、吸收 、补偿 ,为译者 主体 性提 供 译产生了重大影响 ,直到 1977年联合国正式改用汉
了理 论基 础 。常青 提 出译者 主体性 主要 表现在 三 语 拼音 。 (后 文 以翟 、杨代 指两 位译 者 )
方 面 :译 者 的 选 择 性 、译 者 的 理 解 与 表 达 以及 译
(2)太 守与客 来饮 于此 。
者 的创 造性 叛 逆 。
For the latter used to bring his friends hither to take
二 、译 本对 比分 析
wine.(翟 )
欧 阳修在我 国文 学史 上 占有重要地位 ,其作 品
第 38卷 第 5期
:
:
.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8.05.027
’ 开 封 教 育学 院 学 报
! !
生 ! !!垦 ! 生!
2018年 5月 20 日
三
《醉翁亭记 》英译本 中译者主体 性的对 比研究
一 一 以杨宪益 、戴乃迭合译本与 翟理斯译本为例
Ou—Yang Shiou(Herbert A.Giles译 );Ouyang
以奈达的“对等”理论比较《醉翁亭记》两个译本
以奈达的“对等”理论比较《醉翁亭记》两个译本王晨【摘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文学领域难得的瑰宝,翻译它的文章可谓层出不穷。
文章借用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理论,从词义对等、节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角度比较杨宪益和翟里斯两个译本的优劣,从而验证这个理论在翻译散文这种特殊文体上的适用性和在翻译批评领域不可忽视的作用。
%Ouyang Xiu's "Story of Old Tippler's Pavilion" is a great prose.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are coming in thick and fast.By using the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ormal equivalence suggested by Nid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quivalence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rhythm and functional,this paper intends to compare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different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Yang Xianyi and Horis in order to indicate that the equivalence plays a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11【总页数】5页(P88-92)【关键词】奈达;对等理论;欧阳修;《醉翁亭记》【作者】王晨【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国际商学院,北京1026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在翻译的过程之中就要求形式与内容并重。
目的论视域下对比分析《醉翁亭记》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目的论视域下对比分析《醉翁亭记》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作者:罗姝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9期摘要:文字是文化最典型的形象代言人。
在英汉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负载词承载着的中国文化的精华和内涵。
然而在进行英译的处理时,这些文字却成了翻译的难点与重点,译者在翻译时,首先是考虑翻译的目的,然后采取具体的策略与方法。
《醉翁亭记》作为我国经典文集之一,研究其英译的翻译策略有利于中国典籍英译的翻译实践,也更好地顺应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潮。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目的论[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021、引言近年来,中国经典的外译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国经典诗歌的翻译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中国古文的外译研究。
《醉翁亭记》作为中国散文典籍的代表作之一,自然受到了很多关注。
笔者在知网上,以《醉翁亭记》、《醉翁亭记》英译等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发现国内外对于其英译本研究主要集中在译文评析、译者主体性、美学视角这三方面。
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以中外译者Herbert和罗经国的译本为对象,探究文化负载词的汉译。
2、理论介绍2.1目的论: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中非常重要的翻译理论。
它认为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具有特定目的,而翻译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的复杂行为,它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和文化交流理论,实现不同文化与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目的论使得翻译研究不再拘泥于原文中心论,他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的行为。
目的论三原则包括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目的原则。
2.2文化负载词:语言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载体和人类的沟通工具,它各个层面都涉及着文化因素。
由于地理、社会、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当这些文化通过词汇来表达时,就称为“文化负载词”。
如何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去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以实现更好的翻译实践变得至关重要。
翻译美学视角下审美效果的再现
翻译美学视角下审美效果的再现摘要: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平行语料对比的方法,从语言关、意象(境)关和哲理关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旨在通过对比两个英译本如何从这三方面进行艺术再现,以及是否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关感。
研究结果表明,两位译者在重现原文美感的过程中,调动了“移情之态”,让译文读者更能欣赏到原文的关。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醉翁亭记一、引言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中,散文是与诗歌、戏剧和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随着世界文明的演变而得以不断进化,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继五四运动后,相继涌现了一大批致力于散文创作的散文家以及他们优美的散文篇章,其中不少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吟诵。
这种现象和散文本身的文体特征息息相关。
就散文来说,它选材广泛,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如叙事、抒情、议论等,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行散神聚”(杨玉兰,2020)。
因此散文“重神轻形”、“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为古代文人墨客创作优秀的散文提供了最佳的施展舞台。
本文选取的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散文大师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是创作于他因上书替范仲淹等好友分辩,被贬到滁州时期。
尽管当时他内心抑郁,但还写下了《醉翁亭记》。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的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风光和当地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
全文虽以一个“乐”字贯穿,但还暗示出一个地方长官一方面能“与民同乐”,另一方面则在哿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的哲理情怀。
本文选取《醉翁亭记》以及它相应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实现哲理散文在其英译中的审美再现。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笔者希望可以通过对哲理散文英译的实践摸索和分析两位译者对此的不同翻译处理中,探讨原文中的美学因子如何在译文中很好地再现。
希望本文的研究对哲理性散文翻译的审美效果的再现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三、中国翻译的美学渊源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认知语言学意义观关照下的《醉翁亭记》句式英译比析研究
认知语言学意义观关照下的《醉翁亭记》句式英译比析研究吴小芳【摘要】本文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为理论视角对《醉翁亭记》的六个英译文在无主句、骈句和“也”字句三种句式的翻译上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比析出最大限度再现原文句式所传递的意义的同时探索出中国古典散文常见句式的翻译策略.通过比析发现,汉语无主句的英语隐喻性无灵主语句翻译策略、骈句的意群断句对称策略和“也”字句的以虚显实句和英语倒装句翻译策略可有效翻译中国古典散文中常见句式.【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1【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意义观;《醉翁亭记》句式英译;对比分析【作者】吴小芳【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 23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经典散文,全文凸显了一个“乐”字。
此中心思想的成功表达离不开作者在句式上的精心安排。
本论文重点对比分析这三种句式在杨宪益、Giles、刘师舜、潘正英、谢百魁和罗经国六个英译文中的再现情况,旨在比析出能够最大限度再现这些句式所传递的意义的译文的同时探索出能够有效翻译中国古典散文常见句式的翻译策略。
然而,对于意义的观点,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分析。
意义就是概念化,是人类在互动式感知体验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进行概念化的结果,具有体验性、动态性、互动性、百科性等特点。
体验性是指意义来源于人类的感知体验,是人类在感知体验外部世界种种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范畴(概念)和思维、抽象出认知模型、建构出认知结构而最终所获得的;动态性指意义是人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世界进行互动建构出来的,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意义的互动性则强调的是意义的差异性,即人类在感知体验外部世界时采用的认知方式不同,则会形成不同的概念结构;百科性则指意义根植于语言使用者大脑中的百科知识体系之中,对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言使用者所存储的认知结构、背景知识等百科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杨 靖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摘 要: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其结果是产生译文。
那么,如何评价译文的质量呢?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我们评估译文质量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框架。
本文在此模式的基础上,以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Herbert A.Giles译本)为例,选取部分译例,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分析原文与译文的匹配程度或偏离程度,从而判断译文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评估模式;语域;错配;文化过滤;[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119-021、引言翻译理论研究进入20世纪后,发展迅猛,而且成就也非常可观。
90年代,很多学者以诺德的篇章分析为基础,将视角从静态语言分析转向了动态话语和语域分析,从而给翻译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血液。
其中,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依据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和语篇分析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较为客观、系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本文将使用这一模式,对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Herbert A.Giles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
2、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简述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提出分为两个阶段。
最初模式大多数关注的是分析类别的本质、复杂性和术语的运用,而且其中的个案研究也欠缺对具有诗意和美感的文本的分析,因此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
后来,豪斯对之前的评估模式进行了修订。
在修订后的模式中,她提出从三个不同维度:语言/文本、语域和文类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各自文本的功能。
豪斯在语域层面引用了韩礼德的语域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并对其内容进行扩充。
豪斯从三个层面去分析这三个维度体现在文本的对应物体:词汇,句法以及篇章,从而确定文本的语域特征。
具体如图所示:根据上图,豪斯模式的应用大致可简化为以下五个步骤:①分析原文的语域和体裁,得到一个文本功能的框架,包括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两个部分。
②对译文也进行同样的分析,然后也得出一个文本功能框架。
③将原文和译文的文本功能框架进行比较,对出现的“错配”做出陈述,并分类为“隐性错误”和“显性错误”。
隐性错误指语境方面的误解,显性错误指指称方面的非对称或对目标系统的误解。
④陈述翻译质量。
⑤将译文分为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
3、翻译质量评估的实际运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醉翁亭记》是欧阳修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的一篇散文。
本文主要是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关于此篇文章的英译本,有很多翻译学者都有很出色的译文,像罗经国和潘正英等。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选取杨宪益夫妇译本(V2)和Herbert A.Giles(V1)译本中的部分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例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V1:...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V2:In the distance, densely wooded and possessed of a rugged beauty, is Mt. Langya.分析:语旨包括作者的地理位置,通过分析原文可知,琅琊山是指滁洲的琅琊山(今安徽省滁洲市区琅琊山),而V1却将其译为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直至山东边界),这里是对原文的误解所致。
所以V1的指称与原文不匹配,此处属于显性错误。
例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V1:But it was not wine that attracted him to this spot; it was the charming scenery which wine enabled him to enjoy.V2:He delights less in drinking than in the hills and streams, taking pleasure in them and expressing the feeling in his heart through drinking.分析:原文意在强调“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秀119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丽的山水这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V1用了强调句型用以加强本句的意思,虽然从语旨上看这一点与原文的功能相对应,但是从语场上看,V1整句趋于交际翻译,而且如果我们将后半句回译,得到的意思是“是酒使得他(醉翁)能够欣赏这美丽的风景的,”很明显,此处的主题内容与原文有偏差,有漏译之嫌。
V2偏于语义翻译,在语气方面虽然不及V1,但是却忠实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英国翻译理论彼得•纽马克家指出:“…in communicative as in semantic translation, provided that equivalent effect is secured, the literal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the vest ,it is the only valid method of translation. There is no excuse for unnecessary ‘synonyms’, let alone paraphrases, in any type of translation.”例3.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V1:the clear frosty wind; and the naked boulders of the lessening torrentV2:…until wind and frost touch all with austerity分析:“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意为“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原文中的语场包括三个主题内容,“风”、“天”和“霜”。
我们也可以从语旨中的地理位置和时代背景来分析,作者作此文时正值入秋,山林中气温较低,风起时易形成霜雾,而秋天的天空显得又高以蓝,“风”、“天”和“霜”这三个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这在译文中也应体现。
然而,V1只译出了wind这一个主题 (clear和frosty 只是修辞wind的),而V2虽然译出了“风”和“霜”,但缺少了“天”这个主题,而且“with austerity”是对原文理解上的偏差,同时也将原文的美境破坏。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给出以下译文仅供参考:“The sky is huge with crisp air and the frost is snowy white.”例4.射者中,奕者胜V1:when someone wins a game of touhu or chessV2: Every archer hits his mark, and every player wins his partie.分析:“射”并非“射箭”,而是指古代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名曰“投壶”。
V2将“射”译为“hits his mark”,mark稍有不妥,这是译文与原文语场上的不匹配,此处属于隐性错误。
V1直接用汉语拼音“touhu”译出其中心意思“投壶”,这不失为一种策略,但若考虑到译文读者并不一定熟悉中国文化,笔者认为最好是用括号或注脚加以解释。
所以笔者给现以下译文供参考:“Every archer cast the arrows into the flagon, and every player wins his partie”.例5.觥筹交错V1: goblets flash from hand to handV2: when someone mark up their scores in drinking games together分析:“觥”指酒杯,“筹”即“酒筹(行洒令的筹码)”,指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本句意为“酒杯和酒筹相交错,形容人们在聚会时有人喝酒,有人举杯,还有人行酒令,场面颇为热闹。
“觥”和“筹”两个意象它们都是载有文化色彩的实体,不能省略不译。
V1只译出了“觥(goblet)”,V2只译出了“筹(mark up their scores)”,两种译文与原文都产生的偏离。
从字面上看,“觥筹交错”主要是指宾客们那种喝酒玩得尽兴的场面,所以很多译者认为,V1译出酒杯交错就已经表现出中心意思了。
在笔者看来,其实这种观点对于其他文体而言许实用,但是在典籍翻译中还是有待考虑的。
两种语言间进行转换,并不仅仅只是字、词、句、段和篇章之间的转换,很多情况下更多的是文化之间的传递。
当源语包含了浓厚的文化色彩,而这种色彩恰好在译入语中出现断层时,译者应该用文化过滤的手段来修复这种断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种语言在转换过程中阐释是不可少的,译者提供解释性的翻译就是为了使目的语篇读者产生的联想与原文读者读原文时产生的联想一致。
笔者认为应该对V1和V2进行相结合,再进一步改写则更恰当:“when they toast to each other and mark up their scores in drinking games together…”4、总结本文选取了《醉翁亭记》两译本中的部分译文,运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分析。
通过实际运用,我们证明了此模式的可行性,但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该模式虽然针对的是语篇和文本,但是其中的参数只局限于语域层面,很多该层面因素的有重合的现象(如“参与者的关系”和“社会角色关系”)造成该模式在实际运用中的复杂性。
其次,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错配是否就一定是翻译中的错误呢?如本文例4,就是译者翻译策略的不同,V1采用的是直译,而V2采用的是文化过渡手段。
总之,理论总归是理论,我们在将之用于实践时,应辩证地对待。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努力去发现理论的不足,然后加以补充,我想,这才是一名翻译研究者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1] Baker Mona. 2004. Routledge Encych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 House Juliane. 1997.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ed【M】Germany: Gunter Marr Verlag Tubingen[3] Newmark Peter.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4] 唐军、王燕.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翻译的运用—以朱自清《背影》的英译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6)[5] 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6]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