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

——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杨 靖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摘 要: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其结果是产生译文。那么,如何评价译文的质量呢?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我们评估译文质量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框架。本文在此模式的基础上,以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Herbert A.Giles译本)为例,选取部分译例,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分析原文与译文的匹配程度或偏离程度,从而判断译文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评估模式;语域;错配;文化过滤;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119-02

1、引言

翻译理论研究进入20世纪后,发展迅猛,而且成就也非常可观。90年代,很多学者以诺德的篇章分析为基础,将视角从静态语言分析转向了动态话语和语域分析,从而给翻译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血液。其中,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依据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和语篇分析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较为客观、系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本文将使用这一模式,对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Herbert A.Giles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

2、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简述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提出分为两个阶段。最初模式大多数关注的是分析类别的本质、复杂性和术语的运用,而且其中的个案研究也欠缺对具有诗意和美感的文本的分析,因此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后来,豪斯对之前的评估模式进行了修订。在修订后的模式中,她提出从三个不同维度:语言/文本、语域和文类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各自文本的功能。豪斯在语域层面引用了韩礼德的语域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并对其内容进行扩充。豪斯从三个层面去分析这三个维度体现在文本的对应物体:词汇,句法以及篇章,从而确定文本的语域特征。具体如图所示:

根据上图,豪斯模式的应用大致可简化为以下五个步骤:

①分析原文的语域和体裁,得到一个文本功能的框架,包括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两个部分。

②对译文也进行同样的分析,然后也得出一个文本功能框架。

③将原文和译文的文本功能框架进行比较,对出现的“错配”做出陈述,并分类为“隐性错误”和“显性错误”。隐性错误指语境方面的误解,显性错误指指称方面的非对称或对目标系统的误解。

④陈述翻译质量。

⑤将译文分为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

3、翻译质量评估的实际运用—对《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是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关于此篇文章的英译本,有很多翻译学者都有很出色的译文,像罗经国和潘正英等。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选取杨宪益夫妇译本(V2)和Herbert A.Giles(V1)译本中的部分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例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V1:...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

V2:In the distance, densely wooded and possessed of a rugged beauty, is Mt. Langya.

分析:语旨包括作者的地理位置,通过分析原文可知,琅琊山是指滁洲的琅琊山(今安徽省滁洲市区琅琊山),而V1却将其译为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直至山东边界),这里是对原文的误解所致。所以V1的指称与原文不匹配,此处属于显性错误。

例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V1:But it was not wine that attracted him to this spot; it was the charming scenery which wine enabled him to enjoy.

V2:He delights less in drinking than in the hills and streams, taking pleasure in them and expressing the feeling in his heart through drinking.

分析:原文意在强调“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秀

119

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

丽的山水这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V1用了强调句型用以加强本句的意思,虽然从语旨上看这一点与原文的功能相对应,但是从语场上看,V1整句趋于交际翻译,而且如果我们将后半句回译,得到的意思是“是酒使得他(醉翁)能够欣赏这美丽的风景的,”很明显,此处的主题内容与原文有偏差,有漏译之嫌。V2偏于语义翻译,在语气方面虽然不及V1,但是却忠实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英国翻译理论彼得•纽马克家指出:“…in communicative as in semantic translation, provided that equivalent effect is secured, the literal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the vest ,it is the only valid method of translation. There is no excuse for unnecessary ‘synonyms’, let alone paraphrases, in any type of translation.”

例3.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V1:the clear frosty wind; and the naked boulders of the lessening torrent

V2:…until wind and frost touch all with austerity

分析:“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意为“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原文中的语场包括三个主题内容,“风”、“天”和“霜”。我们也可以从语旨中的地理位置和时代背景来分析,作者作此文时正值入秋,山林中气温较低,风起时易形成霜雾,而秋天的天空显得又高以蓝,“风”、“天”和“霜”这三个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这在译文中也应体现。然而,V1只译出了wind这一个主题 (clear和frosty 只是修辞wind的),而V2虽然译出了“风”和“霜”,但缺少了“天”这个主题,而且“with austerity”是对原文理解上的偏差,同时也将原文的美境破坏。综合以上分析,笔者给出以下译文仅供参考:“The sky is huge with crisp air and the frost is snowy white.”

例4.射者中,奕者胜

V1:when someone wins a game of touhu or chess

V2: Every archer hits his mark, and every player wins his partie.

分析:“射”并非“射箭”,而是指古代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名曰“投壶”。V2将“射”译为“hits his mark”,mark稍有不妥,这是译文与原文语场上的不匹配,此处属于隐性错误。V1直接用汉语拼音“touhu”译出其中心意思“投壶”,这不失为一种策略,但若考虑到译文读者并不一定熟悉中国文化,笔者认为最好是用括号或注脚加以解释。所以笔者给现以下译文供参考:“Every archer cast the arrows into the flagon, and every player wins his partie”.

例5.觥筹交错

V1: goblets flash from hand to hand

V2: when someone mark up their scores in drinking games together

分析:“觥”指酒杯,“筹”即“酒筹(行洒令的筹码)”,指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本句意为“酒杯和酒筹相交错,形容人们在聚会时有人喝酒,有人举杯,还有人行酒令,场面颇为热闹。 “觥”和“筹”两个意象它们都是载有文化色彩的实体,不能省略不译。

V1只译出了“觥(goblet)”,V2只译出了“筹(mark up their scores)”,两种译文与原文都产生的偏离。从字面上看,“觥筹交错”主要是指宾客们那种喝酒玩得尽兴的场面,所以很多译者认为,V1译出酒杯交错就已经表现出中心意思了。在笔者看来,其实这种观点对于其他文体而言许实用,但是在典籍翻译中还是有待考虑的。

两种语言间进行转换,并不仅仅只是字、词、句、段和篇章之间的转换,很多情况下更多的是文化之间的传递。当源语包含了浓厚的文化色彩,而这种色彩恰好在译入语中出现断层时,译者应该用文化过滤的手段来修复这种断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种语言在转换过程中阐释是不可少的,译者提供解释性的翻译就是为了使目的语篇读者产生的联想与原文读者读原文时产生的联想一致。笔者认为应该对V1和V2进行相结合,再进一步改写则更恰当:“when they toast to each other and mark up their scores in drinking games together…”

4、总结

本文选取了《醉翁亭记》两译本中的部分译文,运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实际运用,我们证明了此模式的可行性,但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首先,该模式虽然针对的是语篇和文本,但是其中的参数只局限于语域层面,很多该层面因素的有重合的现象(如“参与者的关系”和“社会角色关系”)造成该模式在实际运用中的复杂性。其次,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错配是否就一定是翻译中的错误呢?如本文例4,就是译者翻译策略的不同,V1采用的是直译,而V2采用的是文化过渡手段。

总之,理论总归是理论,我们在将之用于实践时,应辩证地对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努力去发现理论的不足,然后加以补充,我想,这才是一名翻译研究者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 Baker Mona. 2004. Routledge Encych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House Juliane. 1997.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ed【M】Germany: Gunter Marr Verlag Tubingen

[3] Newmark Peter.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 唐军、王燕.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翻译的运用—以朱自清《背影》的英译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6)

[5] 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

[6]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