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理论的演变 史小宁

合集下载

新制度经济学第四章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第四章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第四章产权理论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经济制度及其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产权理论为主线,对第四章《产权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产权是指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它规定了资源和收益权的归属和使用方式。

产权的存在对于经济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不仅决定了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权益的分配,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组织效率和创新能力。

因此,理解产权的性质、特征和变迁对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强化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理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产权的定义和性质、产权的决定因素、产权的变迁以及产权的制度设计。

首先,产权的定义和性质是理解产权理论的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一种特定的权限,它规定了资源的使用方式和经济权益的归属。

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

私有产权是指资源和收益权归个人或企业所有,公有产权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私有产权具有明确的界定、完整的权益和自由的流转特点,而公有产权则具有权力集中、界定不清以及权益不明确等问题。

其次,产权的决定因素是影响产权性质和变迁的核心因素。

产权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所有权、承受成本和交易成本。

所有权决定了资源和收益权的归属,是产权制度的基础;承受成本是指个体为获取和保护产权所付出的成本,其高低决定了个体对产权的保护程度;交易成本是指在产权交换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协调成本和执行成本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产权的性质和效率。

第三,产权的变迁是产权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产权的变迁是指产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变动和演变。

产权的变迁对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产生着重要影响。

例如,从集体产权向私有产权的转变可以降低资源的浪费和提高生产效率,而从私有产权向公有产权的转变则可能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

因此,深入理解产权变迁的规律和机制对于推进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率非常重要。

最后,产权的制度设计是产权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引言新制度经济学是对主流经济学的新兴流派,其基本观点是经济行为者与制度之间互动的重要性。

产权理论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支柱之一,探讨了产权在现代经济制度中的作用和属性,认为产权变迁是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动因。

本文将介绍产权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现代经济制度中的作用。

产权的定义产权是指对经济物品或资源的控制权或支配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许可权等。

产权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与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密切相关。

经济活动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离不开产权的约束和规制。

产权的分类产权可以按照属权者、资源性质、产生方式、使用方式和应用对象等方面进行分类。

1.按属权者分类:•私有产权•政府产权•公有产权•集体产权2.按资源性质分类:•自然资源产权•人力资源产权•知识产权•资本产权3.按产生方式分类:•创造性产权•转移性产权•附着性产权4.按使用方式分类:•产权的授权使用•产权的合作使用•产权的控制使用5.按应用对象分类:•生产要素产权•商品与服务产权•生态资源产权产权的作用产权是现代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产权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权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产权是市场交易的重要依据,不同的产权关系决定了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

私有产权所形成的产权关系使资源的使用者对自己的资源承担责任,同时对资源收益享有所有权。

在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制度下,资源的配置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 产权在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知识产权是创新的重要保护机制,它刺激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现代经济制度中,专利法、版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出现,鼓励了知识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 产权促进了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产权关系的形成保护了企业的利益,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投资,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产权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述评

产权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述评

产权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述评
史小宁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产权理论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产权理论的发展演变进行综述与评析,提出一些观点:第一,产权理论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完善的过程;第二,产权是法定主体对开放性财产所拥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第三,超越公私范畴的产权理论能促进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第四,产权社会化要求利益分享、责任分担,它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这些对于推动我国企业改革、建立现代社会化产权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7-9)
【作者】史小宁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经管与社会管理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4.1
【相关文献】
1.产权理论遭遇的挑战及其演变——基于2000年以来的最新文献 [J], 聂辉华;杨其静
2.货币制度理论的演变及评价——一个文献述评 [J], 孔繁晔
3.货币制度理论的演变及评价——一个文献述评 [J], 孔繁晔;;
4.寻租理论:产权理论的一个扩展——兼论新产权理论的构架及其现实意义 [J], 朱
巧玲
5.本世纪以来西方产权理论的演变 [J], 平新乔;刘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权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述评.

产权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述评.

产权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述评.产权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资源及其产品的所有权与控制问题,对于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市场资源配置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论文将从产权理论的演变与案例分析两个方面进行讨论,采用文献述评的形式进行阐述。

一、产权理论的演变1.产权概念的界定产权理论发展始于对“产权”这一经济学概念的界定,早期的经济学家较少涉及产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产权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产权概念逐渐清晰化并得到广泛应用。

现代经济学将产权定义为个人或集体对生产要素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方面的权利。

2.产权的类型与特性产权类型包括私人产权、公共产权、集体产权等。

私人产权具有清晰的归属、完全的支配和自由流通等特征。

公共产权基于公共资源,如公园、广场、道路等,主要由政府管理,具有使用权和收益权而缺少支配权。

集体产权则是指某一社区或群体的共有产权,具有集体协作和共识等特征。

3.产权的效率与权益产权的效率问题是产权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私人产权系统下,产权的流通和转移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市场竞争将导致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但产权制度也面临利益过度集中、资源过度捕获等问题。

因此,产权理论的重要依据在于效率与权益的平衡。

4.产权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是定义私人产权安排的制度框架。

私人产权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和监督。

自由市场制度、共同所有制制度、政府管制制度等都是针对产权的不同制度安排。

现代制度安排趋向于强化产权保护和监督手段,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和公平。

5.产权与国家治理产权制度的演变和制度对产权的保护和监督对于国家经济管理和政治治理至关重要,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产权问题深入人心,政府对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管理制度等。

二、案例分析1.《大豆协议书》事件2004年,湖南一家公司与一家美国公司签订了《大豆协议书》,协议规定湖南公司每年向美国公司采购一定数量的进口大豆。

产权的起源或界定三个层次的产权模型课件

产权的起源或界定三个层次的产权模型课件
❖ 在当今世界各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远不及对财产产权 保护的程度,这并不是人们不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而是 因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要求更高。
❖ ②人口压力。诺思说,“那种最重要的参数的变化就是人口 的增长,它可以导致制度的创新从而给西方世界的起源提供 一种说明”。黑死病的影响
❖ 在人类社会早期,公共土地就像空气和水这类免费资源一样 大量存在,那时也就没有必要建立排他性产权。随着人口的 增长,一些资源也逐步开始变得稀缺起来。人口与资源的矛 盾必然促使人们建立排他性的产权。在人类社会早期,离开 了人口这个因素,我们就很难解释产权的起源。
❖ 可以从以下五点理解国家对产权的影响: ❖ 其一,意识形态及宪政秩序。 ❖ 诺思指出,意识形态的变更是制度变革的主要因素。从长
远来看,对法律、公民权利、政府和统治者的权威的尊重, 是任何社会得以保持的基础。 ❖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中产权偏 好及产权制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国家偏好什么样的产权 制度,将会大大地决定一国产权结构的选择。
三、存在国家的产权模型
❖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解: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特定地区内对 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它的主要功能 是提供法律和秩序。
❖ 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的组织处于界定和行使产权的地位。
❖ 因此,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离开国家,人们很难对产权作出 有效的分析。
❖ ③资源的稀缺程度。某一资源稀缺程度的增加也必然伴随 其价值的上升,从而对其产权的界定是划算的。海洋主权 争议
❖ 产权能够限制开发资源的速度。离开了有效的产权制度, 任何稀缺资源并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 ④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某种要素价格的上升, 会使其所有者相比其他要素所有者获得相对更多的利益。某 种产品价格的上升,也会导致用来生产这种产品的要素的独 占性(包括建立更明确的排他性产权)使用更具有吸引力。

关于产权的理论

关于产权的理论

关于产权的理论【摘要】产权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主要围绕产权的概念、种类和发展历史展开讨论,分析产权保护制度、转让规定、权能制度和激励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强调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

产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现行经济体制,还有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产权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产权在经济中的作用,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产权概述、产权种类、产权概念、产权理论发展历史、产权保护制度、产权转让规定、产权权能制度、产权激励机制、产权的重要性、产权的保障措施、产权的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产权概述产权的核心是对资源的支配权,它包括对资源的使用、收益、转让等权利。

产权在经济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资源配置、投资决策、市场竞争等方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护产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产权的确立和保护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支柱。

只有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和保护机制,才能保障个体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从产权概述中可以看出,产权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只有充分尊重和保护产权,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产权种类产权种类是指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产权分为不同类型的权利。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产权主要分为所有权、用权和担保权三种种类。

所有权是指对物的直接支配权。

其主要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个要素。

在产权所有人行使所有权时,可以对物进行支配、使用和处分。

用权是指占有人或承租人对物的利用利益所享有的权利。

用权人可以根据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使用他人的物,并在一定范围内获取利益。

担保权是指为了保障债权人债权要求的实现而设立的物权。

产权理论演进及我国的产权改革实践_叶向阳

产权理论演进及我国的产权改革实践_叶向阳

《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8期产权理论演进及我国的产权改革实践叶向阳 覃 斌(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摘 要 本文对产权理论在各个时期的演进与发展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产权理论的四大主线: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的效率分析、产权制度的效率比较和新史学说理论,并与马克思的产权学说进行了对比,结合我国产权改革的实践,提出了对我国产权改革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产权 交易成本 制度现代产权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

产权理论有四大主线: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的效率分析理论、产权制度的选择和调整理论以及用产权理论重新推断经济历史的产权制度演进理论(新史学说)。

产权理论要研究的就是如何通过界定、安排产权结构,降低或消除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费用,提高运行效率,改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一、产权(Property right)的概念由于各产权学派研究产权问题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同,他们对产权的内涵也是各取所需,因此未能形成统一的产权定义。

作为产权学派创始人的科斯甚至没有明确定义产权。

D1登姆塞茨注重从产权在社会体制中的功能和作用来阐释产权。

他说:“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

……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

”在登姆塞茨看来:“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

”A1阿尔钦则从法律层面上阐释产权。

他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

”他不仅把产权归结为一种权利,而且更强调产权作为一种人们对资产的排他性的规则,是形成并确认人们对资产权利的方式。

我国《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产权,指财产所有权以及财产所有权有关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财产权。

”“产权界定应遵循‘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进行。

二、产权理论演进及要点1、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理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保证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产权理论文献综述

产权理论文献综述

产权制度理论文献综述产权理论是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外经济理论问题研究热点之一,为了理清产权理论的基本脉络需要对产权理论的核心要点加以综述。

一关于产权的定义及产权理论的概述关于产权的定义,可以从西方制度经济学和我国学者关于产权的界定两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产权的定义。

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对产权的定义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德姆塞茨认为:产权是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受损的权利,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

阿尔钦指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适用的权利。

私有产权是对必然发生的不相容的使用权进行选择的权利分配。

菲吕博腾则认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他们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其次,我国学者关于产权的定义。

经济学家刘诗白认为:财产权简称产权,是主体拥有的对物和对象的最高的、排他的占有权。

经济学家于光远则认为:产权(财产权)也就是所有权,它是某个主体拥有作为财产的某个客体所得到的法律上的承认与保护。

产权是社会认同的经济权利,包括所有权以及在此基础上派生的一系列权利。

它是界定各经济主体权、责、利的内容及边界的范畴,实质是人们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绝对低下、资源配置绝对无效的社会。

能够保证经济高效率的产权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明确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可操作性。

清晰的产权可以很好的解决外部不经济(指某项活动使得社会成本高于个体成本的情形,即某项事务或活动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行为人并未因此而付出任何补偿)。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科斯提出的“确定产权法”认为在协议成本较小的情况下,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而在解决外部侵害问题时可以采用市场交易形式。

产权理论的发展历史论文

产权理论的发展历史论文

产权理论的发展历史论文产权理论是经济学和法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哲学家开始讨论财产的概念,提出了财产私有化的理论。

在古罗马,罗马法典为财产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奠定了现代产权法的基础。

在中世纪,基督教的思想对产权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基督教传统将财产视为上帝的赐予,而不是个人劳动的成果。

这种观念在欧洲各国长期影响着产权制度的发展。

直到启蒙时代,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财产的本质和产权的理论,从而为现代产权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劳动创造财富”理论,强调个人对财产的劳动创造价值,因此应当具有私有化的权利。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产权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希·哈耶克和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等人提出了“私有化是资源分配的最有效方式”等理论,强调私有化的重要性,并为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以上历史可以看出,产权理论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和发展,不同时期和不同理论家对产权理论的理解和阐释也各有特色。

产权理论的发展史为我们理解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还有一些其他的学者在产权理论的发展中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约翰·洛克提出了以劳动为基础的私有财产理论,认为个人通过劳动对自然资源进行改造和利用,应当拥有对这些资源的所有权。

这个理论为后来的西方国家的产权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20世纪,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了著名的“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理论,强调了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和交易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产权制度对于减少交易成本和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引发了对于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的深入探讨。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产权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产权的理论研究论文》

《产权的理论研究论文》
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问题也是产权理论研究的争议点之一,一些学者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私有产权可能会导致外部成本无法内部化,从 而产生外部性,需要国家通过法律和政策来限制某些产权的行使。
动态性问题
动态性问题也是产权理论研究的争议点之一,一些学者认为在某些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原有的产权制 度可能不再是最优的,需要重新考虑和调整。
产权理论的不同学派
自由主义学派
自由主义学派主张私有产权是最 优的产权制度,认为私有产权能 够最大化个人利益,同时能够通 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
干预主义学派
干预主义学派主张国家应该对产 权进行干预,认为私有产权可能 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和垄断,因 此需要国家通过法律和政策来限 制某些产权的行使,以实现社会 公正和平等。
社会学派
社会学派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制 度,应该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 考虑产权制度的安排,认为私有 产权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公和资源 浪费,因此需要国家通过法律和 政策来引导和规划产权的行使。
产权理论研究的争议点
私有化问题
私有化问题一直是产权理论研究的争议点之一,一些学者认为私有化能够提高效率,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私有化可能会导致资 源分配不公和社会不平等。
04
我国产权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产权制度的现状
产权制度逐渐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产权制度逐渐健全,为市场主体提供了稳定的预期和激励。
多元化所有制结构
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同所有制主体 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形成了多元化所有制结构。
产权保护法律框架
02
产权理论的相关学说与争论
产权的基本属性
产权的排他性

第2讲 产权理论

第2讲 产权理论
分上述权利转让给其他人的权利。
21
产权是一组权利
比如说“张三有一辆宝马车”,这对张三意味着什么呢?
别人不能拥有、不能随意使用。 只有张三可以拥有、使用、处置、剩余索取等。 不经张三同意,任何人不得剥夺张三的所有权、使
用权。
那么,张三使用这辆车有没有限制呢? ——张三拥有这辆车,政府能否随意限制呢?比如不准进
– 非国家莫属
• 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
– 否则国有制性质就会改变
34
非存在产权
• 空气、水等
35
产权的属性
产权的排他性:产权主体排除其他主体对同一资源 行使相同的权力,产权的排他性质是对稀缺资源使 用上的竞争引起的;
产权的可分离性:财产的各项权利可以分属于不同 的主体,企业的两权分离是产权可分离的具体表现 ;
23
产权的分离
– 一般是指所有者只享有产权中的最终所有权, 并在此基础上,直接享有或不直接享有产权中的 其他权利,同时又与他人共同分享产权中的其他 各项权利。
– 产权分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原因主要 是由于所有者并不必然地具有经营管理方面的专 业、技术知识。
– 产权的分离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监督代理 者,即如何保证代理者不偷懒、不损害所有者的 利益。此外,如何使代理成本最小化。
• 关于“社会强制” – 政府的力量、日常社会行动以及通行的伦理道德 规范
• 关于“选择的权利”——经济资源的多种用途 • 产权包含: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和转让权
16
产权的解释:Demsetz
➢ 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
➢ 受益与受损
Pareto有效与Pareto改进
激励?
➢ 权利与义务、责任
14

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

一、产权理论的发展(一)西方产权理论的产生发展60 年代以来,东西方学者都对产权理论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产权理论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经济学的焦点和难点。

同时,对于经济活动的实践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方产权理论的奠基人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

继科斯之后,威廉姆森、阿尔钦、德姆塞茨和诺思等人又进一步研究了产权问题,从而形成了以交易成本为基本概念,以科斯定理为核心内容,以分析产权制度和经济效率之间关系为主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1﹑产权理论的起源在西方经济学中,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最初称作产权经济学派,是主要研究在一种组织或制度下财产权利的界定以及该组织或制度运行的交易费用问题的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学派,本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产权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科斯、艾尔奇安、德姆赛茨、诺斯、威廉姆森等人。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关于产权起源的观点的共同特点是把产权安排和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结合起来,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研究产权的起源。

在他们看来,所谓产权就是私有产权,所谓产权的起源就是私有产权的起源。

他们的大多数对私有产权持有强烈的偏好,认为私有产权安排对增进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最为有效的,张五常,诺斯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

在张五常那里,私有制是最有效的产权安排,而诺斯则进一步认为,欧洲中世纪时代在封建公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私有产权是资本主义兴起的直接根源,是推动西方世界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中世纪以前以封建公约为基础的资源共同占有和利用的封建社会始终处于一种无产权状况。

可见,在他们看来,要研究产权的起源,只能是研究私有产权的起源,换句话说,私有产权是人类产权关系的源头。

诺斯和托马斯认为,私有产权不同于封建制度下领主和君主的权利,后者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产权,是通过原始掠夺再层层分解的权利,产权的行使和获得几乎不必付出任何交易成本,而前者是在经济力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这种经济力就是在良好有序的封建制度下迅速膨胀起来的人口压力。

第四章 产权理论

第四章  产权理论


所谓公司的委托一代理制问题本身就表明所有 权并未消失。制度经济学之所以关注并不断努 力在制度上强化对代理人的监督,本身就表明 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仍是西方资本主 义制度赖以存在的根本。

二是把产权等同于所有权。这种混同容易产生 以下混乱:一方面容易导致把不是所有权的权 能当作所有权,从而为实际中的对所有权权益 的损害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把产权等同于所 有权,无论怎么拓宽所有权的内容,所有权毕 竟有其本来含义,而这一含义难以解释现实中 复杂的产权现象;最后,把两者等同容易导致 对改革实践的曲解,发生在企业产权束中的权 能分解、分离、变更,并不意味着所有权本身 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
三、产权与所有权的区别

总的来说,虽然经济学家对产权的表述不尽一致,但 是产权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所有权。从产权的概念可 以推出:产权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他 人进行交易时的预期,而且产权已经超越了财产所有 者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因为交易涉及至少两个所有 权人,所有权人运用财产的权利不仅取决于其对财产 的所有权,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运用财产权利的法律和 市场规则的约束,或者至少某一财产权人不能在交易 中随意左右另一财产权人,所以产权描述的是在交易 过程中两种平等的所有权之间的权、责、利关系。Fra bibliotek
(二)西方的产权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财产所有制及 其在法律上表现的产权概念不同 1、就财产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所有权概念主 要限于生产资料。而西方的产权概念,不仅限于生产 资料,还包括更宽泛的内容。 2、就财产权利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所有权权 利主要限于对所拥有的生产资料这种财产的所有权、 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置权和受益权。而西方 的产权权利还包括上述各种财产所派生的有形、无形 物品或作用的受益权和不受损权。

产权理论的演变 史小宁

产权理论的演变 史小宁

产权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述评作者:史小宁摘要:产权理论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产权理论的发展演变进行综述与评析,提出一些观点:第一,产权理论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完善的过程;第二,产权是法定主体对开放性财产所拥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第三,超越公私范畴的产权理论能促进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第四,产权社会化要求利益分享、责任分担,它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这些对于推动我国企业改革、建立现代社会化产权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产权理论;财产;市场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产权理论在经济发展与运行中的作用,因为产权是进行市场化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然而,由于人们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误解,致使人们在所有制、产权问题上纠缠不清。尽管佩乔维奇在《马克思、产权学派和社会演变过程》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是第一位有产权思想的社会科学家。”但实际上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的主题是所有制理论,而非产权理论,产权理论是西方制度学派和西方产权经济学研究的范畴,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解。因此,理清产权理论的相关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具体经济运行的制度安排以及经济绩效的获得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一、财产、产权的起源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最早的财产观念是和食物的获得这种基本的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是和标志着人类发展各文化时期的各种发明和发现数目的增加以及社会制度的改善有着密切关系的。马克思认为,“财产最初无非意味着这样一种关系:人把他的生产的自然条件看做是属于他的、看做是自己的,看做是与他自身的存在一起产生的前提:把他们看做是他本身的自然前提,这种前提可以说仅仅是他身体的延伸。”[1]也就是说,财产只有通过生产本身才有意义。法国学者保尔·拉法格则认为,在原始部落中,私人的或个人的所有最初以思想的形式出现,个人的财产采取物质的形式出现只限于野蛮人的贴身之物,或者说得确切些就是与他结合在一起的东西(穿在嘴唇上、耳朵上、鼻子上的装饰品或穿在身上的兽皮等)。那些最带有个人性的东西如武器、装饰品等,在集团成员之间这样迅速地由一手转给一手,因而无论如何不能认为是个人的所有品,而只能是社会的,属于全体成员的[2]。法国学者卢梭则认为,最初占有者的权利,唯有在财产权确立之后,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权利。并且指出要认可对于某块土地的最初占有者的权利,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第一,这块土地还不曾有人居住;第二,人们只能占有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数量;第三,人们占有这块土地不能凭一种空洞的仪式,而是要凭劳动与耕耘;这就是在缺乏法理根据时,所有权受到别人尊重的唯一标志[3]。另外,关于财产权利的起源,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给人们构造了一个思想实验。他们假定一个只有人、土地、农业和军事技术但没有法院和政府的简化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人们以土地为生,同时拥有道德上的权利。但由于没有政府的存在,确定和保护这些权利是靠那些愿意并能够维护其财产的个人、家庭或家庭联盟来自我履行。因为,土地对于它的使用者一定具有超过维护土地的成本的价值,所以,保护财产的排他是值得的,但当时排他权是靠占有者的武力而不是靠法律制度来履行。他们最后指出,在保护土地权利方面,能找出比武力更节省费用的机制,一个可能的机制就是建立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系统,组建一个用于承认和履行其产权的政府,每个人享有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安全[4]。还有一些学者(哈罗德·德姆塞茨)认为,财产权利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成本的可能渴望进行调整的回应。我们知道,产权(财产权利)是一个历史范畴,产权制度与产权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不断演进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它是与财产的起源、财产范围的扩展密切相关。财产观念是人在社会关系中与生俱来的,起初并不带有浓郁的私有色彩,而在它成为一组权利,即对财产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的权利之前,仅仅是夹杂着原始朴素情感的一种观念,财产观念并未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即财产权利。因为,在美国法学家庞德看来,权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明社会中人们由相互之间的承诺而形成的“合理的预期”,是一种法律上得到承认和被划定界限的利益。在人类早期历史上,人们对财产的认识是非常简单的,财产的范围仅仅局限于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直接相关的物品,这是因为人类生存对物的依赖程度很大。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类生活越来越多地摆脱了物的束缚和奴役,开始把财产定义为对价值的拥有而非对物的拥有,这样也就大大拓展了产权保护的范围。二、对产权范畴的界定产权即财产权利,是财产权(property rights)的泛称。由于人们研究侧重点和视角不同,对它的内涵与外延存在不同的理解。有些学者认为产权必须依托在某种对象物上才能存在,它对象的物就是财产;它并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它是由社会认可的行为的权利,界定人们在各种资源使用方面的地位和关系,是得到法律或其他社会规则承认的正式的制度安排[5]。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孤岛上的鲁宾逊,在星期五到来之前,对他所能及的各种物只是单纯的使用或利用,不存在什么产权。产权是人们围绕或通过财产(客体)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具有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收入分配功能,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6]。可见,产权是个由非常复杂的整体而产生的概念。比如说一个人拥有一块土地,只有在他没有与别人缔结任何契约时才能说完全拥有这块土地,但如果他与别人有其他契约,允许别人在这块土地上种地并收获农作物,那么,他就不能说自己完全拥有这块土地的全部权利。一个人如果要买这块土地的话,就要调查清楚这块土地的产权是否完全为出卖人所拥有。可以看出产权的概念是变化多端的、灵活的[7]。法国学者巴斯夏认为,产权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之上的一种关系,它的任务是为了人们的利益去不断扩大共同体的范围,进而引导所有的人从原始的平等,即穷困与愚昧的平等走向拥有福利和真理的最终的平等[8]。而美国学者加里·D.利贝卡普则认为产权是一些社会制度。这些制度划定了个人对于某些特定的财产所拥有的特权的范围,决定了经济系统中谁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并且界定了社会中财富的分配[9]。《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文版1992)给产权下的定义是:“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这个定义表明产权包括多种权利内容,它的实现需要借助政府的政策、法律和社会的道德规范等措施。西方产权学派对产权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科斯认为,产权是人们由于财产的存在和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他说:“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对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10]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对科斯的产权定义,作了更加详细的说明:产权是由物的使用引起的人们的行为关系。产权分配格局,具体规定了人们与物相关的行为规范,每个人与他人交往都必须遵守此规范,或者为违反这些规范而付出代价。这样,社会中盛行的产权制度,便可以界定为每个人利用稀缺资源地位的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10]。阿尔钦把产权看做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使用资源的权利与规则。他指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德姆塞茨则从社会整体出发来考察产权关系,把个人产权跟外部性效应联结起来,在资源稀缺导致竞争性需求的背景下,以加拿大东部印第安人(猎人)出现土地所有权为例来揭示产权的功能。他还指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可以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帮助人们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诺斯认为,产权是人口增长压力引起的一种制度安排。满足人类需要的动植物比较充裕时,对这些资源设置产权的成本,将超过带来的收益,于是自然资源被当做部落公共财产使用。当人口持续增长,部落成员为了获得公共财产资源而展开激烈竞争时,资源就会变得日益稀缺,使取得财产的成本提高,收益减少。为此,有必要建立和行使产权,规范人们获取财产资源的行为。可以看出,尽管经济学界对产权含义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一般说来,产权是不同于对物的所有权的狭隘理解,而是法定主体对开放性财产所拥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不管怎样分解、组合和转化形式,产权及其内在的各项权利,都只能在政策、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产权它体现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排他性的特点,需要社会制定行为规范来强制实施。产权的功能就在于它能够确定人们和经济组织在遵循行为规范的前提下运营财产,实现所有者以及利益相关者对财产未来收益和受损的合理预期,明确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和社会财产流转过程中谁给谁以补偿。三、产权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与供给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准确界定的、稳定的财产所有权制度,不但保护了自由,而且为更高级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空间,并且最终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在于它使私有者具有强烈的提高财产的成本效用的动机,能够监督并防止经济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增进公众的福利,并且为解决稀缺问题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知识空间,鼓励个人以最有利于他人的形式开发并利用资源。在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我们应该从财产的实际运用上来划分财产,因为无论公有制财产或私有制财产,都可分为公用和私用两种,都可以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私有财产对社会的功能和效果看,这些财产与公有制财产几乎没什么区别,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运行效率比公有制更高[11]。有些学者认为产权明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指出,没有产权,就没有交换关系和供求关系的出现,同时也就没有市场机制。也正是由于产权是一组主体明确、激励与约束相容并同交易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责权利关系,所以产权这种制度形式,对于分工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法权和制度基础[12]。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产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经济范畴,现代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的全部活动都是以产权为基础并围绕产权来展开的。市场经济这种经久不衰不断攀升的循环往复就是基于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的安排[13]。实际上,可以看出,深刻理解产权理论的内涵,把握具体经济运行的过程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合理界定产权,有利于克服资源稀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使各种资源要素在国家法律、政策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自由流动,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增进公众的福利,克服了“搭便车”(free-rider)行为和产权拥挤(congestion)现象。另外,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断公有制、私有制孰优孰劣,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非固守某种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放,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私有制经济也并非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比如,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有利于两权分离,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它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明确,并且它们都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四、产权历史演变的趋势建立现代社会化产权制度是产权历史演变的趋势,它并不意味着所有权本身的衰落和约束的弱化,而恰恰意味着产权社会化的变革和意义的深化。何昌明等一些学者认为,在历史实践中,经济生活社会化的发展与封闭式财产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运动,首先导致了产权的开放性和社会化。产权社会化是通过资产的商品化逐步发展起来的。伴随着资产商品化这种最初形式借和贷的日益普遍和深化,从资产的有限期租借中发展出了永久性投资。于是资产的归属意义上的所有权与现实资产、资产的实际运营过程的分离固定化,原来集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于一体的封闭式所有权结构解体了,形成了以信托经营为内容、以契约关系为形式的开放性产权结构。在这一新的结构中越来越排斥按出资额多少、由出资多的人握有决策权的制度,而所有者则主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更换投资方向来制约和监督经营者,于是财产摆脱了排他性所有权的束缚,可以为社会支配和使用了,产权社会化了[14]。林子力认为,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财产的社会化,必然要与财产或所有权(无论是私有还是公有)的封闭性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并不是财产的封闭性禁锢了生产社会化,而是生产社会化扫荡着财产的封闭性,其表现就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经营职能与所有权的普遍分离以及与之伴随的财产的社会化。最后他深刻地指出,产权社会化是所有制理论的革命,产权社会化就是现代开放性、社会化的产权制度取代传统封闭式所有制的过程,它引起劳动的解放、导致包括产权市场在内的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制度的创新,即现代股份制的普遍发展,在宏观上政府调节社会经济功能的形成[15]。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鲁滨逊生活方式在全社会的重演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人类生产方式开始从封闭的生产方式一步步走向开放化、社会化,一切作为生产的物的要素的财产要通过市场为全社会所用,大大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和国家的疆域。建立开放性的社会化产权,实现资本的社会运营,形成权力社会分解、利益社会分享和责任社会分担的市场机理,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微观层次的产权社会化和宏观层次的产权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它没有统一的目标,可以在不同地区和行业有所不同,这应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因为,现代市场经济不仅仅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同时它是人类走出传统封闭式财产权利的藩篱、承担责任、分享利益的一种社会化物质生活的实践形式。所有这些,标志着人类经济社会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现代市场经济的新时代,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 [法]保尔·拉法格.财产及其起源[M].王子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5.[3]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4]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与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2.[5] 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轨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6] 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9.[7] 李兴耕,荣敬本,等.当代国外经济学家论市场经济[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8.[8] [法]巴斯夏.经济和谐论[M].许明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9.[9] [美]加里·D.利贝卡普.产权的缔约分析[M].陈宇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A].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 钟朋荣.私有财产的社会效益[N].人民日报(京)海外版,2003-04-05.[12] 韩保江,李爱先.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人大复印资料),2004(1).[13] 范恒山.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京),2003-11-18.[14] 何昌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15] 林子力.社会主义经济论——论中国经济改革:第3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

西方经济学中的产权与经济制度分析

西方经济学中的产权与经济制度分析

西方经济学中的产权与经济制度分析在西方经济学中,产权与经济制度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某种资源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而经济制度是指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遵循的规则和制度。

本文将从产权理论的发展、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制度与产权的关系等方面对西方经济学中的产权与经济制度分析进行探讨。

一、产权理论的发展产权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发展始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

亚当·斯密是早期对产权问题进行详细研究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认为,私人产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够激励个体创造财富并保护其创造的财富。

斯密的理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约翰·洛克(John Locke)和大卫·亨利·修斯(David Hume)等。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20世纪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开始对产权问题进行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其中,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科斯定理”成为产权理论的重要里程碑。

科斯定理指出,在没有交易费用的情况下,资源的初始分配不会影响最终的经济效益,因为通过市场交易,资源最终会分配到效率最高的使用者手中。

二、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产权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明晰的产权能够激励个体进行投资和创新活动,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首先,产权能够提供安全的投资环境。

保护产权可以鼓励个体将资源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形成有效的生产关系,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产权能够激发个体的创新潜能。

拥有产权的个体可以享受到其创新成果所带来的收益,从而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推动经济不断创新和提高效率。

然而,在实际情况下,产权的不完善或不清晰可能带来经济的负面影响。

产权不完善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失真和效率的低下。

例如,在缺乏明确产权保护的情况下,个体很可能会减少投资活动,因为他们无法确保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被侵犯。

此外,产权不清晰也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限制了经济的规模和发展。

本世纪以来西方产权理论的演变

本世纪以来西方产权理论的演变

作者: 平新乔;刘伟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管理世界
页码: 192-202页
主题词: 所有权关系;理论与实践;当事人;经济分析;私有制;财产关系;交易成本;契约关系;财产权利;法经济学
摘要: 对产权结构的分析,在经济理论与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产权理论,是在正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发现所有制问题成为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时,通过对正统微观经济学说根本缺陷的思考与批判,从交易成本中推演出来.作者系统地介绍了现代产权学说的核心——科思定理,并且认为,布坎南对科思定理的重新构造,是本世纪以来西方产权理论演变的最后形式.作者认为,对本世纪以来西方产权理论演变的考察,将对我们构造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有所启迪.。

产权理论_精品文档

产权理论_精品文档

产权理论引言产权理论是研究资源分配和政府干预的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分支。

它探讨了资源拥有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产权结构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本文将介绍产权理论的基本概念、产权类型和产权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产权的定义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某种资源(如土地、房屋、公司股票等)拥有的法定权利。

拥有产权的个人或组织可以合法地支配、使用、转让或销毁这些资源。

产权的存在和保护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有助于激励个体创造财富,并为资源分配提供有效的机制。

产权类型产权可以分为物质产权和非物质产权两种类型。

1. 物质产权物质产权是指对有形财产的拥有权。

它包括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可以触摸和感知的资源。

物质产权的重要性在于保护拥有者的资源免受他人非法侵害和滥用。

2. 非物质产权非物质产权是指对无形财产的拥有权。

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和创造性的产权。

非物质产权的保护对于鼓励创新和知识产出至关重要,因为它激励创作者和发明家享受他们的成果并获得经济回报。

产权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产权制度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有着深远影响。

以下是一些产权制度对经济的方面影响的例子:1. 激励创新和投资保护产权能够激励个体进行创新和投资。

拥有者对自己的资源拥有权产生了依恋,因此会更加努力地利用这些资源创造价值。

此外,产权的明晰和可转让性也有助于吸引投资者,提高企业的融资渠道。

2. 加强经济效率清晰和完整的产权制度有助于加强经济效率。

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避免了资源浪费和公共财产的滥用。

它提供了一个稳定和透明的市场环境,减少了经济交易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摩擦。

3. 促进市场发展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基础。

只有在具备明确产权的情况下,市场经济才能有效运行。

产权不明确或不受保护会阻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相反,清晰的产权能够激励人们参与市场交易,促进市场的竞争和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4. 社会公正和稳定产权制度对社会公正和稳定也具有重要影响。

所有制、产权范式的比较分析

所有制、产权范式的比较分析

作者: 史小宁
作者机构: 天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讲师,甘肃天水741001
出版物刊名: 经济与社会发展
页码: 35-37页
主题词: 所有制;产权;范式;比较
摘要:所有制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反映着该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

而产权制度则是对现实运行过程中人们之间经济关系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虽然有许多共同点,但两者之间在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研究的切入点、核心范畴和方法阐释以及内涵的界定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制度经济学 产权理论

制度经济学 产权理论

同体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分享同样的权利,但排除了
共同体外的任何成员对共同体内的任何成员行使这 些权利的干扰。 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共有产权在个人之间是完全 不可分的,即完全重合的。 共有产权在共同体内部不具有排他性。
产权的分类
国有产权意味着只要国家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 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它就能排除任何 人使用这一权利。 不同的产权形式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会产生不同的影 响。私有产权、共有产权、国有产权,哪个效率更高? 牡蛎产业的调查研究
这一切都将花费较高的费用,当界定产权的费用高于他所带来的收 益时,人们并不愿建立产权制度。产权制度从无到有并不是因为人 们变得聪明了,而是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使得产权制度的建立变 得相对值得了。这种变化或者是使产权制度的变化所带来利益增加
了;或者是由于技术的变化使得界定产权的交易费用降低了。
3.3 产权的起源与保护
产权演变的两个阶段: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 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
3.3 产权的起源与保护
阿姆拜克的强力产权理论(1981)
通过研究 19 世纪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指出在实践 中权力得以界定的基础是强力。 产权界定的边界: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阿伦(1991):引入国家或者政府进行分析; 巴泽尔:不适用于更有秩序地情形。
3.3 产权的起源与保护
于是为了减少在这种激烈竞争中的租值耗散,人们就会
停止争夺,进行合作,并通过契约的形式界定相应的权
利。在国家出现前,这种权利的界定依赖于交易双方的 谈判力,而且对这种权利的保护要耗费相当高的保护成 本。随着国家的出现,国家就会提供一种基础的制度安 排,在法律上清楚的界定资产的所有权,并提供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权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述评作者:史小宁摘要:产权理论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产权理论的发展演变进行综述与评析,提出一些观点:第一,产权理论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完善的过程;第二,产权是法定主体对开放性财产所拥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第三,超越公私范畴的产权理论能促进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第四,产权社会化要求利益分享、责任分担,它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这些对于推动我国企业改革、建立现代社会化产权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产权理论;财产;市场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产权理论在经济发展与运行中的作用,因为产权是进行市场化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然而,由于人们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误解,致使人们在所有制、产权问题上纠缠不清。尽管佩乔维奇在《马克思、产权学派和社会演变过程》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是第一位有产权思想的社会科学家。”但实际上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的主题是所有制理论,而非产权理论,产权理论是西方制度学派和西方产权经济学研究的范畴,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解。因此,理清产权理论的相关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具体经济运行的制度安排以及经济绩效的获得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一、财产、产权的起源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最早的财产观念是和食物的获得这种基本的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是和标志着人类发展各文化时期的各种发明和发现数目的增加以及社会制度的改善有着密切关系的。马克思认为,“财产最初无非意味着这样一种关系:人把他的生产的自然条件看做是属于他的、看做是自己的,看做是与他自身的存在一起产生的前提:把他们看做是他本身的自然前提,这种前提可以说仅仅是他身体的延伸。”[1]也就是说,财产只有通过生产本身才有意义。法国学者保尔·拉法格则认为,在原始部落中,私人的或个人的所有最初以思想的形式出现,个人的财产采取物质的形式出现只限于野蛮人的贴身之物,或者说得确切些就是与他结合在一起的东西(穿在嘴唇上、耳朵上、鼻子上的装饰品或穿在身上的兽皮等)。那些最带有个人性的东西如武器、装饰品等,在集团成员之间这样迅速地由一手转给一手,因而无论如何不能认为是个人的所有品,而只能是社会的,属于全体成员的[2]。法国学者卢梭则认为,最初占有者的权利,唯有在财产权确立之后,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权利。并且指出要认可对于某块土地的最初占有者的权利,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第一,这块土地还不曾有人居住;第二,人们只能占有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数量;第三,人们占有这块土地不能凭一种空洞的仪式,而是要凭劳动与耕耘;这就是在缺乏法理根据时,所有权受到别人尊重的唯一标志[3]。另外,关于财产权利的起源,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给人们构造了一个思想实验。他们假定一个只有人、土地、农业和军事技术但没有法院和政府的简化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人们以土地为生,同时拥有道德上的权利。但由于没有政府的存在,确定和保护这些权利是靠那些愿意并能够维护其财产的个人、家庭或家庭联盟来自我履行。因为,土地对于它的使用者一定具有超过维护土地的成本的价值,所以,保护财产的排他是值得的,但当时排他权是靠占有者的武力而不是靠法律制度来履行。他们最后指出,在保护土地权利方面,能找出比武力更节省费用的机制,一个可能的机制就是建立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系统,组建一个用于承认和履行其产权的政府,每个人享有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安全[4]。还有一些学者(哈罗德·德姆塞茨)认为,财产权利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成本的可能渴望进行调整的回应。我们知道,产权(财产权利)是一个历史范畴,产权制度与产权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不断演进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它是与财产的起源、财产范围的扩展密切相关。财产观念是人在社会关系中与生俱来的,起初并不带有浓郁的私有色彩,而在它成为一组权利,即对财产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的权利之前,仅仅是夹杂着原始朴素情感的一种观念,财产观念并未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即财产权利。因为,在美国法学家庞德看来,权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明社会中人们由相互之间的承诺而形成的“合理的预期”,是一种法律上得到承认和被划定界限的利益。在人类早期历史上,人们对财产的认识是非常简单的,财产的范围仅仅局限于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直接相关的物品,这是因为人类生存对物的依赖程度很大。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类生活越来越多地摆脱了物的束缚和奴役,开始把财产定义为对价值的拥有而非对物的拥有,这样也就大大拓展了产权保护的范围。二、对产权范畴的界定产权即财产权利,是财产权(property rights)的泛称。由于人们研究侧重点和视角不同,对它的内涵与外延存在不同的理解。有些学者认为产权必须依托在某种对象物上才能存在,它对象的物就是财产;它并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它是由社会认可的行为的权利,界定人们在各种资源使用方面的地位和关系,是得到法律或其他社会规则承认的正式的制度安排[5]。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孤岛上的鲁宾逊,在星期五到来之前,对他所能及的各种物只是单纯的使用或利用,不存在什么产权。产权是人们围绕或通过财产(客体)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具有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收入分配功能,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6]。可见,产权是个由非常复杂的整体而产生的概念。比如说一个人拥有一块土地,只有在他没有与别人缔结任何契约时才能说完全拥有这块土地,但如果他与别人有其他契约,允许别人在这块土地上种地并收获农作物,那么,他就不能说自己完全拥有这块土地的全部权利。一个人如果要买这块土地的话,就要调查清楚这块土地的产权是否完全为出卖人所拥有。可以看出产权的概念是变化多端的、灵活的[7]。法国学者巴斯夏认为,产权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之上的一种关系,它的任务是为了人们的利益去不断扩大共同体的范围,进而引导所有的人从原始的平等,即穷困与愚昧的平等走向拥有福利和真理的最终的平等[8]。而美国学者加里·D.利贝卡普则认为产权是一些社会制度。这些制度划定了个人对于某些特定的财产所拥有的特权的范围,决定了经济系统中谁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并且界定了社会中财富的分配[9]。《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文版1992)给产权下的定义是:“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这个定义表明产权包括多种权利内容,它的实现需要借助政府的政策、法律和社会的道德规范等措施。西方产权学派对产权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科斯认为,产权是人们由于财产的存在和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他说:“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对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10]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对科斯的产权定义,作了更加详细的说明:产权是由物的使用引起的人们的行为关系。产权分配格局,具体规定了人们与物相关的行为规范,每个人与他人交往都必须遵守此规范,或者为违反这些规范而付出代价。这样,社会中盛行的产权制度,便可以界定为每个人利用稀缺资源地位的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10]。阿尔钦把产权看做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使用资源的权利与规则。他指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德姆塞茨则从社会整体出发来考察产权关系,把个人产权跟外部性效应联结起来,在资源稀缺导致竞争性需求的背景下,以加拿大东部印第安人(猎人)出现土地所有权为例来揭示产权的功能。他还指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可以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帮助人们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诺斯认为,产权是人口增长压力引起的一种制度安排。满足人类需要的动植物比较充裕时,对这些资源设置产权的成本,将超过带来的收益,于是自然资源被当做部落公共财产使用。当人口持续增长,部落成员为了获得公共财产资源而展开激烈竞争时,资源就会变得日益稀缺,使取得财产的成本提高,收益减少。为此,有必要建立和行使产权,规范人们获取财产资源的行为。可以看出,尽管经济学界对产权含义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一般说来,产权是不同于对物的所有权的狭隘理解,而是法定主体对开放性财产所拥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不管怎样分解、组合和转化形式,产权及其内在的各项权利,都只能在政策、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产权它体现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排他性的特点,需要社会制定行为规范来强制实施。产权的功能就在于它能够确定人们和经济组织在遵循行为规范的前提下运营财产,实现所有者以及利益相关者对财产未来收益和受损的合理预期,明确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和社会财产流转过程中谁给谁以补偿。三、产权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与供给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准确界定的、稳定的财产所有权制度,不但保护了自由,而且为更高级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空间,并且最终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在于它使私有者具有强烈的提高财产的成本效用的动机,能够监督并防止经济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增进公众的福利,并且为解决稀缺问题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知识空间,鼓励个人以最有利于他人的形式开发并利用资源。在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我们应该从财产的实际运用上来划分财产,因为无论公有制财产或私有制财产,都可分为公用和私用两种,都可以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私有财产对社会的功能和效果看,这些财产与公有制财产几乎没什么区别,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运行效率比公有制更高[11]。有些学者认为产权明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指出,没有产权,就没有交换关系和供求关系的出现,同时也就没有市场机制。也正是由于产权是一组主体明确、激励与约束相容并同交易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责权利关系,所以产权这种制度形式,对于分工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法权和制度基础[12]。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产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经济范畴,现代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的全部活动都是以产权为基础并围绕产权来展开的。市场经济这种经久不衰不断攀升的循环往复就是基于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的安排[13]。实际上,可以看出,深刻理解产权理论的内涵,把握具体经济运行的过程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合理界定产权,有利于克服资源稀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使各种资源要素在国家法律、政策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自由流动,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增进公众的福利,克服了“搭便车”(free-rider)行为和产权拥挤(congestion)现象。另外,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断公有制、私有制孰优孰劣,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非固守某种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放,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私有制经济也并非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比如,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有利于两权分离,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它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明确,并且它们都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四、产权历史演变的趋势建立现代社会化产权制度是产权历史演变的趋势,它并不意味着所有权本身的衰落和约束的弱化,而恰恰意味着产权社会化的变革和意义的深化。何昌明等一些学者认为,在历史实践中,经济生活社会化的发展与封闭式财产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运动,首先导致了产权的开放性和社会化。产权社会化是通过资产的商品化逐步发展起来的。伴随着资产商品化这种最初形式借和贷的日益普遍和深化,从资产的有限期租借中发展出了永久性投资。于是资产的归属意义上的所有权与现实资产、资产的实际运营过程的分离固定化,原来集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于一体的封闭式所有权结构解体了,形成了以信托经营为内容、以契约关系为形式的开放性产权结构。在这一新的结构中越来越排斥按出资额多少、由出资多的人握有决策权的制度,而所有者则主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更换投资方向来制约和监督经营者,于是财产摆脱了排他性所有权的束缚,可以为社会支配和使用了,产权社会化了[14]。林子力认为,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财产的社会化,必然要与财产或所有权(无论是私有还是公有)的封闭性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并不是财产的封闭性禁锢了生产社会化,而是生产社会化扫荡着财产的封闭性,其表现就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经营职能与所有权的普遍分离以及与之伴随的财产的社会化。最后他深刻地指出,产权社会化是所有制理论的革命,产权社会化就是现代开放性、社会化的产权制度取代传统封闭式所有制的过程,它引起劳动的解放、导致包括产权市场在内的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制度的创新,即现代股份制的普遍发展,在宏观上政府调节社会经济功能的形成[15]。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鲁滨逊生活方式在全社会的重演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人类生产方式开始从封闭的生产方式一步步走向开放化、社会化,一切作为生产的物的要素的财产要通过市场为全社会所用,大大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和国家的疆域。建立开放性的社会化产权,实现资本的社会运营,形成权力社会分解、利益社会分享和责任社会分担的市场机理,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微观层次的产权社会化和宏观层次的产权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它没有统一的目标,可以在不同地区和行业有所不同,这应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因为,现代市场经济不仅仅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同时它是人类走出传统封闭式财产权利的藩篱、承担责任、分享利益的一种社会化物质生活的实践形式。所有这些,标志着人类经济社会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现代市场经济的新时代,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 [法]保尔·拉法格.财产及其起源[M].王子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5.[3]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4]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与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2.[5] 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轨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6] 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9.[7] 李兴耕,荣敬本,等.当代国外经济学家论市场经济[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8.[8] [法]巴斯夏.经济和谐论[M].许明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9.[9] [美]加里·D.利贝卡普.产权的缔约分析[M].陈宇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A].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 钟朋荣.私有财产的社会效益[N].人民日报(京)海外版,2003-04-05.[12] 韩保江,李爱先.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人大复印资料),2004(1).[13] 范恒山.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京),2003-11-18.[14] 何昌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15] 林子力.社会主义经济论——论中国经济改革:第3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