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一)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1)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1)](https://img.taocdn.com/s3/m/885270c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0.png)
必修部分第一单元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空坐标阶段特征1.中国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至约公元前2070年):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政治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以刀耕火种经济上为耕作方式,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石器时代晚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新石器时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2.夏、商、西周(约前2070~前771年):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历史基础。
先秦政治制度经历了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的转变。
王权政治不断强化,国家政治上疆域不断扩大,国家机构不断完善。
原始民主还有一定程度的遗存土地制度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奠定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耕作方式是石器锄耕。
出现商经济上人。
政府严格管理工商业,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青铜文明达到顶峰文化上甲骨文反映出商朝神权色彩浓厚,礼乐制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朴素的民本思想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我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争鸣时期,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酝酿阶段。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变法,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局部统一。
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逐政治上步形成,构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经济上地主阶级兴起,自耕农阶层出现。
小农经济产生,奠定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
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文化上士阶层出现,私学兴起,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1专题一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1专题一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a951bfc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f.png)
随堂达标检测
15.(2023·宁夏模拟)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以下正确描述历 史演进的是 ( D ) A.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光武中兴——汉武帝的大一统 B.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C.亡于暴君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商朝亡于商纣——周朝亡于周厉王 D.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堂达标检测
3.(2023·北京丰台区模拟)汉代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一组衣镜,绘有 孔子形象并记有孔子传记,反映出孔子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 C ) A.奖励耕战 B.实施“推恩令” C.尊崇儒术 D.重文轻武
随堂达标检测
4.(2023·福州模拟)汉初,各地诸侯国以各自诸侯王在位的时间纪年。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创制“元封”年号,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皇帝的年 号纪年。这一做法 ( C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废除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国 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 D.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随堂达标检测
二、非选择题 16.(2023·锡林郭勒模拟)(12分)“大一统”观念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 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才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 的官僚制度……由于科举成为步入仕途、求取富贵的最主要手段,有志 从政者就必须接受同样的经书、文学教育,从而使全国在思想文化上也 形成大一统的局面。
某一时代的历史特征是 ( C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注:冕旒这里指皇帝)。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
![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https://img.taocdn.com/s3/m/28a0e1e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c.png)
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中国历史悠久,其中涌现了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王朝。
其中,中原地区成为了历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夏、商、周:中原古代王朝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为中原地区最早的王朝。
商朝则取代了夏朝,成为了中原地区的主要王朝,商代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冶铸工艺高度发达。
周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王朝,周朝的分封制度为中国整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中原成为了封国争霸的主要舞台。
二、秦汉之治:中原的统一与繁荣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中原作为自己的政治中心。
秦朝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和法家思想,使得中原被有效统一和管理。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统一制度,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发展。
中原地区在汉朝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开展了广泛的农耕,兴修水利,加强对边疆民族的控制,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繁荣。
三、魏晋南北朝:中原的分裂与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陷入了长期的分裂与动荡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被分裂成了多个政权,形成了多个割据的政治局面,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对中原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同时,社会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不断,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导致了社会经济的衰落。
四、唐宋元明:中原的再次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一个王朝,其政治中心依然在中原。
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繁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商品经济发达,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原地区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在宋朝达到了顶峰。
元朝则是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但对中原的影响依然深远,元朝统治时期的一系列改革和制度的实行为后来的明朝奠定了基础。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https://img.taocdn.com/s3/m/a40b66c1fc4ffe473268ab3a.png)
利簋
拓片
铭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 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 作檀公宝尊彝。
◎武王伐纣形势图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 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更替
3.西周
(2)政治:①分封制
◎西周分封示意图
·
——
一
国 ,( 姬周 姓公 独) 《居兼 荀五制 子十天 三下 儒人, 效。立 篇七 》十
3.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大汶口文化
碳 化 稻
骨耜
河姆渡文化
一、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3.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5000年
良渚古城遗址地图
玉琮
良渚文化
玉 龙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黑 陶 ︵ 蛋 壳 陶 ︶
【课堂探究】以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例,父系氏族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公羊传》(隐公元年)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更替
3.西周 (2)政治: 【拓展探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
分封制 血缘纽带(里) 宗法制
权利的 分配
政治制度方面 的表现
权利的 继承
维护的
维护的
工具 礼乐制 工具
◎礼乐制度示意图(举例)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更替
龟甲兽骨——甲骨文
“后母戊”青铜方鼎 妇好鸮尊
兽型觥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殷本纪》成为信使,而《史记·殷本纪》在 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而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中国古代史第一讲中华民族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中国古代史第一讲中华民族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59546a075727a5e9856a6155.png)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最早
举世闻名
/
距今约一百 距今约七十 距今约三万 七十万年 万~二十万年 年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 北京周口店
/
还保留猿的 和现代人
特征
相似
会制造工具 打制石器 打制磨光
钻孔技术
知道用火 天然火 人工取火
/
群居
氏族
直击中考
1、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 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 的是( )
(2)_地__主__阶__级__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了变法运动。
2.代表: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2.代表:商鞅变法。 • (1)时间:_公_元__前__3_56___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 (2)内容。 • ①国家承认_土__地_私__有___,允许自由买卖。 • ②_奖__励_耕__战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史(战国—清朝)隋、唐 —繁荣与开放
宋、元 -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
明、清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第一单元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原始的农耕文明 华夏之祖
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旧 石器时代)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 遗址(新石器时代)
炎帝、黄帝的传说
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 ③建立_县__制__。加强了中央集权。 • (3)作用: 秦_国___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兼
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课标要求四: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 国逐渐强大起来。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一)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一)](https://img.taocdn.com/s3/m/9540843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7.png)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一)一研究中的棘手问题。
实际上,我们几乎没有可靠的证据,以真正重现世界上任何地方政治权威的中央集权化和固定结构的源起。
文字书写要晚于国家的出现,然而,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只有文字固定了以后,才能提供历史学赖以依据的基础。
文字的晚出使得历史记载的年代总是太晚。
从部落组织发展到政治组织的过程也就必然笼罩在相对黑暗之中,只有凭借考古学或人类学上的推测才有可能稍示端倪。
在这种情况下,可信程度参差不一的假说也就连翩而起了。
在近期的研究论着中,人口增长、商业机会、司法发展乃至精神上的个人化,都被提出来充作解决国家起源问题的万能钥匙。
不过,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最具想象力、影响力的解释范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起源于原始社会分化为阶级;而这种源自劳动日渐复杂的社会分工的分化本身,乃是以生产力的技术(或组织)进步为基础的。
这种解释的关键概念是对剩余产品的看法。
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认为,正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超过了生活的基本必需,导致了占有这些剩余产品的剥削阶级的出现,从而损害了绝大多数生产者的利益。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论点的核心就是在文明开始的时候,社会中剩余产品还太少,不敷进行平均分配,倘若跨过了这道门槛,剩余产品足够丰富了,但却又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里,那么人类历史和文化就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一旦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少数人与多数人之间就出现了残暴的分裂,以此为基础就出现了包括城市、文字、国家在内的一系列发展。
这种对国家起源的古典看法至今仍然有其力量。
但是,长期以来大家一直注意到,马克思的范式有一个根本性的逻辑弱点,即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无疑是国家出现的必要条件,然而,它是不是充分条件呢?剩余产品也许会诱使潜在的剥削者对之加以垄断,那么,是什么保证他们如愿以偿呢?大多数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为什么不断然拒绝这种企图,从他们那里将自己辛苦劳作的成果没收回来呢?平均分配日益增长的社会产品不会引致统治阶级独占闲暇和权力这样的文明进步,然而,却显然会响应庞大人口的立即需要,至少在同样产出的情况下,适度地缩短劳动时间。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https://img.taocdn.com/s3/m/54bb65c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c.png)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我国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形成、发展,引发了中国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原始社会农业产生,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文化:商周时期,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划分依据: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
(2)典型代表原始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期: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部落联盟(1)三皇五帝:远古祖先,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厚。
1时期代表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1万年左右)元谋人、北京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新石器时代早期(约1万年前—5 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 000年—2 000年左右)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俗称“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2.1(2)华夏始祖: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全)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全)](https://img.taocdn.com/s3/m/b080131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4.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全)
古代人类的进化与文明的起源
- 人类的起源和迁徙
-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 人类的点火、制陶、种植、养殖
- 史前文化遗产的分布
夏商周时期
-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
- 夏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商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周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西周到战国时期
- 西周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东周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诸子百家的兴起
-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
秦汉时期
- 秦朝统一六国
- 刘邦的汉朝建立
-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三国鼎立的局势
- 两晋南北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隋唐五代时期
- 隋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唐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五代十国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宋辽金元时期
- 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南宋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辽朝、金朝和元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明清时期
- 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清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变迁
总结
本文档对七年级历史上册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汇总,包括古代人类的进化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时期,西周到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以及明清时期。
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复习历史知识,做好期末考试的准备。
中国古代史(一)
![中国古代史(一)](https://img.taocdn.com/s3/m/7c8b0acf551810a6f52486af.png)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中国特点:南稻北粟,还有黍稷大豆意义:1.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2.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典型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3.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文明的起源神话传说中的起源:内容:炎黄传说意义: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起源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
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
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
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①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
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②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
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
![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a9456e2455270722192ef771.png)
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国家与文明起源的研究,既是一个考古学实践问题,亦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需二者紧密地结合。
这是因为在国家起源的过程及国家形成的早期阶段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因而它必须依靠考古学的发掘。
考古学是通过古代人类的实物遗存来进行研究,所以它是有确凿根据的,也不受历史记载的约束,而且考古学的文化编年是以地层的先后叠压或打破关系为基础,所以,从考古学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中,可以寻找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然而,考古学又是阐释性的,遗迹遗物本身不会说话,它需要人们利用技术、经济、环境、人口等方面的知识对人类活动的方式作出符合上古实际的解释和分析。
在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和解释中,往往形成一些理论,也会借鉴一些原有的理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与考古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本文将中国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文献资料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对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发展与王权的形成以及早期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做一系统的阐述,以此对重建中国上古史作出新的探索。
一、“聚落三形态演进”说与“邦国—王国—帝国”说等理论框架若从理论创新着眼,国家与文明起源的研究,最具魅力的是对起源的过程、路径和机制的研究。
百余年来国内外学界在这一领域所产生的一个个理论模式和学术观点,总是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为这一课题的解决做着不懈努力。
近几十年来,文明起源的所谓“三要素”或“四要素”的文明史观以及“酋邦”等人类学理论,代替了摩尔根的“部落联盟”说和“军事民主制”说,而且甚为活跃。
它们有理论和学术上的建树,但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
那么,如何在整合和吸收诸种理论模式中的合理因素,并克服其不足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实际的理论创新,就成为推进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关键所在。
近二十年来,我们采用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文明与国家起源路径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其后又提出国家形态演进的“邦国—王国—帝国”说,就是在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2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ebc697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9.png)
三、商和西周
西周三大政治制度: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 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家庭生 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礼乐制:权力的认同——等级观 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三、商和西周
5.国人暴动与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 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 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卫今《试论我国最早的阶级分 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
两个墓葬坑有何区别?
尧王城遗址墓葬坑示意图
父系 社会
出现私有、贫富分化 生产力发展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早期人类文明分布的特点?
原始群落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渔猎、采集
良 渚
苏秉琦提渔出猎“、满农业天、星畜斗牧说业”,认农为业在、距畜今牧业60、0手0工年业左
——《礼记》
《礼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荀子》:“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
礼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序,各安其分。 乐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
实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作用:维护了西周的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血缘纽带
商代的各个方国,大部分是由各个早期定居点和 族群演化而来的旧有政权,而西周的诸侯国则大 部分是由西周王室建立的。分封使得周天子与诸 侯间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据此
A 可知 A.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周天子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程度失当 史实错误 C.内外服制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偷梁换柱 D.商周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相同 无中生有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042b5f0bdd36a32d737581ba.png)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 一研究中的棘手问题。
实际上,我们几乎没有可靠的证据,以真正重现世界上任何地方政治权威的中央集权化和固定结构的源起。
文字书写要晚于国家的出现,然而,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只有文字固定了以后,才能提供历史学赖以依据的基础。
文字的晚出使得历史记载的年代总是太晚。
从部落组织发展到政治组织的过程也就必然笼罩在相对黑暗之中,只有凭借考古学或人类学上的推测才有可能稍示端倪。
在这种情况下,可信程度参差不一的假说也就连翩而起了。
在近期的研究论着中,人口增长、商业机会、司法发展乃至精神上的个人化,都被提出来充作解决国家起源问题的万能钥匙。
不过,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最具想象力、影响力的解释范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起源于原始社会分化为阶级;而这种源自劳动日渐复杂的社会分工的分化本身,乃是以生产力的技术(或组织)进步为基础的。
这种解释的关键概念是对剩余产品的看法。
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认为,正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超过了生活的基本必需,导致了占有这些剩余产品的剥削阶级的出现,从而损害了绝大多数生产者的利益。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论点的核心就是在文明开始的时候,社会中剩余产品还太少,不敷进行平均分配,倘若跨过了这道门槛,剩余产品足够丰富了,但却又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里,那么人类历史和文化就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一旦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少数人与多数人之间就出现了残暴的分裂,以此为基础就出现了包括城市、文字、国家在内的一系列发展。
这种对国家起源的古典看法至今仍然有其力量。
但是,长期以来大家一直注意到,马克思的范式有一个根本性的逻辑弱点,即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无疑是国家出现的必要条件,然而,它是不是充分条件呢?剩余产品也许会诱使潜在的剥削者对之加以垄断,那么,是甚么保证他们如愿以偿呢?大多数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为甚么不断然拒绝这种企图,从他们那里将自己辛苦劳作的成果没收回来呢?平均分配日益增长的社会产品不会引致统治阶级独占闲暇和权力这样的文明进步,然而,却显然会响应庞大人口的立即需要,至少在同样产出的情况下,适度地缩短劳动时间。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0张)【课件41】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0张)【课件41】](https://img.taocdn.com/s3/m/5af9e144c281e53a5902ff07.png)
生产力 旧石器(打制)
新石器(打磨结合)
生时产间力:人类1利万用年和以改前造自然的能力,主1要万表年现以为来生产工具的革新。
代表遗存
石 器 生产方式 时 代 生社产会关阶系段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仰韶、大汶口、河姆渡龙 山,红山,良渚
渔猎、采集、狩猎、群居, 定居,种植粟、水稻,刀耕火
会用火
种,饲养家畜,彩陶-黑陶-玉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国家
封建社会
BC475年--1840年
两汉(前202年—22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国家分裂与民族融合
隋、唐(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279年)民族融合加强和封建经济发展
明清前期(1368—1840年)统一多民国家巩固与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周 ➢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
➢ 诸侯权力:世袭侯位,掌管封国内的行政、军事财政权 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
分 ➢ 分封特点:
职。……一不朝,则贬其
封 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同姓居多,且位居重要位置;爵,再不朝,则削其地,
制 3)姬姓和异姓诸侯相互交错,相互制约,便于周王统治。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 分封制的影响:当时:①疆域扩展,加强统治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史 料 证 史
信史时代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
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
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6b9569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7.png)
1、能说出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从 “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 、结合考古发掘成果,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搜集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从“史 料实证”角度认识考古材料与文献在研究早期国家起源 中的作用。
(1)代表遗存: 170万年 元谋人
70-20万年 北京人
(2)生活状况:
打砸石器、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会使用火
(3)分布特点:❶分布广泛,遍布全国
❷集中江河,聚河而居
(4)社会组 织:
原始人群
考古史料
元谋人牙齿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
采集渔猎
群居生活
火烧过的朴树籽
肿骨大角鹿头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②实行内外服制
内服: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殷复兴,诸侯归之。” 商①②王部巩对落固外联统—服盟治—的的传《控统需史制的要记力延》有续限。。
“内服”、“外服”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 (商王对外控制力有限)。
臣服于商族的部落,大多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了商王的中 心地位。
2.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2070年)
(1)生活 状况:
早期约7000-5000年
(2)代表 黄河:仰韶文化化
遗存:
大汶口文化 长江:河姆渡文化
晚期:约5000年 黄河:龙山文化 辽河:红山文化 长江:良渚文化
(3)分布 满天
多元
中原
特点: 星斗
一体
核心
(4)社会 组织:
大量使用陶器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
★【☆相☆关学典术故小】拓:展周厉王统治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https://img.taocdn.com/s3/m/0f70bc325727a5e9856a614c.png)
商周 三代 王朝 的历史 实际。 以上 既属于理 论体 系 的创 新 , 亦为对 中国上古史 重建 作 出的新探 索。
国家 与文 明起 源 的研 究 , 既是 一 个 考 古 学 实践 问题 , 亦 是一个 理论 问题 , 而 且 还 需 二 者
身 不会 说话 , 它需要 人 们利 用技 术 、 经济、 环 境、 人 口等 方 面 的知 识 对 人 类 活动 的方 式 作 出 符 合 上 古 实 际 的 解 释 和 分 析 。 在 对 考 古 资 料 的分 析 和 解 释 中 , 往 往形成 一些理论 , 也 会 借 鉴 一 些 原 有 的理 论 , 这 就 是 我 们 所 说 的理 论 与 考 古 学 实 践 相 结 合 的 问 题 。本 文 将 中 国几 十 年 来 的考 古发 现 、 文 献 资 料 与 理 论 创 新 相 结 合, 对 中 国古 代 国 家 的 起 源 、 发 展 与 王 权 的形 成 以 及 早 期 华 夏 民族 的 形 成 过 程 做 一 系 统 的 阐述 , 以此 对 重 建 中 国上 古 史 作 出新 的探 索 。
构 的 邦 国; “ 王 国” 是 与复合 制 国家结 构 的夏 商周 王朝 相联 系 的 , 与 以往 学术界 或者 主 张三代 王朝 为统
一
的 中央集权 国家或者 主张 三 “ 复合 制 国家结构 ” 说 更符 合夏
关 键词 : 中心 聚 落 ; 都 邑邦 国 ; 复合 制 ; 部 族 国家 ; 民 族 的 国 家 中图分 类号 : K 2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5 6 6 9 ( 2 0 1 3 ) 0 6 — 0 0 0 5 — 1 3
基金项 目 :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重 大项 目“ 中国国家起 源研 究的理论和 方法” ( 1 2 & Z D 1 3 3 )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震 中, 男, 历 史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 学院历史研 究所副所长、 研 究员、 博士生导师( 北京 1 0 0 7 3 2 ) , 河南大 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 究中心兼职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先秦史、 早期文明史、 史前文化等研究。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4dc2b5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d.png)
原始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 源:多元一体
二、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早期的国家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前2070——前77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转型时期:春秋战国 (前770——前221)
约前2070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积极:“天下共主”,控 制地方;开拓疆土,开发 边远;
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对 华夏国家意识的形成及文 化认同起重要作用;
局限:分封制下,地方诸 侯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埋 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 根。
任务二 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点
核心突破2 宗法制
(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
分布位置
长江中上游 海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生活特征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 学会用火,群居生活
原始种植农业 家畜饲养
养蚕缫丝,制作陶器玉器 定居生活,修建村社 祭坛神庙 氏族部落
问题: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存能力,组织管理,精神生活
依靠血缘氏族统治, 地域组织尚未建立
(1)世袭制(“家天下”) (2)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 (3)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 间接统治
3.文化: 历法—《夏小正》 4.遗存: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神话传说与历史研究
神农身世的传说
殷祖身世的传说
周祖身世的传说
神农氏母亲名叫任姒 ,有一天在华阳游玩 ,见到一位龙首的神 灵,顿时感受到一股 力量,随后就怀孕, 生下了神农氏。
【2019年整理】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2019年整理】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44dfe8efd0a79563c1e72c6.png)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张军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这个名字是一个学术上特定的术语,但是我们究其实质来讲,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因为在一个文明诞生、发展的历程中,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中国在它自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我们的国家是怎么产生的,这在我们学术界,也是在我们的政治文化史上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命题。
国家产生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放到中西两大文明体上去比较,就会发现,迥异于西方国家的产生,它的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特点,中国它的国家的产生有它自身的特点,我觉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特点,基本上决定了我们以后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格局。
因此,从发生学的意义来讲,我们追溯到文明之初,我们国家的产生时期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回述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长达几千年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些基本特征。
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中国早期国家的问题。
一、什么是早期国家(一)从氏族到国家大家知道,我们的早期国家,在我们的文明研究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早期国家,早期国家就是国家产生之初,我们传统之中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夏朝,夏朝在它产生之前,我们的人类、我们的文明是怎么样从原始社会,怎么样从一个前国家时期进入到国家时期,在这样一个具有界碑式的发展历程当中,发生了哪些东西,奠定了我们之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格局。
我们要想追述我们的早期国家的历史,实际上就要追述到人类的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最初在国家产生之前,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的这样一种架构,它在产生之前,我们现在学术界也有一个名字就叫氏族社会,由氏族社会进入到国家,这样国家产生的界碑式的结点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东西,这里面实际上蕴含着中国文明基本的东西。
氏族社会就是人类历史直立行走之后慢慢成了很多种群落,种种群落就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表现形态,谈到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发展也分布了几个特点,它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fb714b7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7.png)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在远古时代,古人们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乡土社会。
然而,这些乡土社会的结合,最终成就了中国古代国家的诞生。
本文将从社会原始阶段、氏族部落的形成、周王朝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四个方面,带您揭开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之谜。
首先,要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我们需要回溯到社会的原始阶段。
在这个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在采集狩猎的状态下,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组织和统一的权力机构。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人们开始意识到集体行动的重要性。
于是,氏族部落的形成成为了中国古代国家起源的关键。
氏族部落是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大家庭组成的。
在部落中,部落长辈拥有最高权威,负责领导部落的决策和组织。
而部落的成员则通过亲属关系来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
这种以氏族为基础的组织形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起源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氏族部落逐渐融合、扩大,形成了一个个更大规模的社会团体。
其中,周王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周朝的时候,周天子通过封爵制度来奖赏那些对周朝有功的部落首领。
这种封爵制度不仅巩固了王权,也增强了周朝与各部落之间的联系和认同。
这种以天子为核心、君臣之间存在明确等级关系的政治体制,为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政治制度的建立,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还离不开封建制度的确立。
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君主为核心,通过封授爵位给予贵族和地方领主一定的土地和权力,以维持封建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
在古代中国,这种封建制度被广泛应用。
封建制度使得中国的政治权力不再局限于氏族部落的范围内,而是渗透到不同的地域和社会层次中。
这种分权的现象,缓解了中央集权可能带来的问题,并使得中国古代国家的统一成为了可能。
封建制度也通过设立州郡、县邑等行政区域,建立了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中,社会的演变、思想的发展和制度的确立是不可分割的。
中国法律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法律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四川师范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2f7d743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b.png)
第一章测试1.根据《晋书.刑法志》的记载,夏代已有五刑,共有()条A:一千B:三千C:二千D:五千答案:B2.中国的国家起源于()A:夏朝B:西周C:商朝D:东周答案:A3.()不是对夏商时代监狱的称呼A:诏狱B:均台C:羑里D:圜土答案:A4.下列朝代中,“弃灰之法”是()代的立法。
A:秦朝B:商朝C:夏朝D:西周答案:B5.下列选项中,()是夏启在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A:《禹刑》B:《尚书.甘誓》C:《汤刑》D:《吕刑》答案:B6.下列选项中,()不是商代的罪名。
A:不吉不迪B:巫风C:谋反D:不孝答案:C7.传说《汤刑》有()条。
A:二百B:四百C:三百D:一百答案:C8.商代出现的后世五刑的雏形是()A:墨B:宫C:刖D:死E:劓答案:ABCDE9.商代王位继承的原则是()A:嫡长子继承制B:方侯选举制C:兄终弟及D:禅让制E:父死子继答案:CE10.下列选项中属于夏商时期监狱名称的是()A:均台B:夏台C:羑里D:圜土E:诏狱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西周时女子不能被夫家休弃的原因是()A:生了嫡长子B:与更三年丧C:有所娶无所归D:前贫贱后富贵E:患了重病答案:BCD2.西周在审讯中要求法官察言观色的“五听”是()A:色听B:气听C:辞听D:目听E:耳听答案:ABCDE3.夏商西周时期的“五刑”指的是()A:墨、劓B:宫、大辟C:剕D:杖刑E:凌迟答案:ABC4.关于西周时期的“礼”表述正确的是()A:西周时期的礼制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礼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阶段B:周礼对全社会起着一种法律的调节作用,完全具备法的性质C:周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不属于中国早起法制的内容范围D:“礼”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E:“礼”是中国古代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答案:ABDE5.西周时期将审理民事案件称为()A:定分B:断狱C:止争D:听讼答案:D6.西周时期,法官在审讯中要察言观色,注意当事人的表情,这种审讯方法被称为()。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a290349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d.png)
地、代表第二等级的“姜家山”墓地、代表第三等级的“文家山”墓地和“卞家
山”墓地。这表明 A.氏族制度已经瓦解 C.宗法制度已经形成
No D
B.我国进入了“万邦时代”
D.我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
2.(2023山东)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
Image 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Image 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
力——国家。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生产力发展(农业手 工业发展、社会分工)
剩余 产品
私有 财产
贫富 分化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阶级 分化
国家 产生
对点训练
1.良渚古城遗址包括三个等级的墓地,包括最高等级的“反山”“瑶山”两处墓
史料
本纪》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②考古: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想存,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世袭制:兄终弟及
2.夏朝
或父死子继。注重
建立 公元前2070年,禹
父系血缘关系。
No 夏 地位 我①②国世国最袭家早制治的:理创奴模立隶式者制:国—夏家—王禹是最高统治者,对先称点秦为训文练献:多(次2言02及1夏实接具福“朝现治了建夏还对理国)”不地,家关能方只的于完的是相夏全直初貌朝,
Image D 朝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阶段特征
时段
表现
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原始社会(距今约 170万年一约公元前 2070年),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1)政治上: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一)
一研究中的棘手问题。
实际上,我们几乎没有可靠的证据,以真正重现世界上任何地方政治权威的中央集权化和固定结构的源起。
文字书写要晚于国家的出现,然而,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只有文字固定了以后,才能提供历史学赖以依据的基础。
文字的晚出使得历史记载的年代总是太晚。
从部落组织发展到政治组织的过程也就必然笼罩在相对黑暗之中,只有凭借考古学或人类学上的推测才有可能稍示端倪。
在这种情况下,可信程度参差不一的假说也就连翩而起了。
在近期的研究论着中,人口增长、商业机会、司法发展乃至精神上的个人化,都被提出来充作解决国家起源问题的万能钥匙。
不过,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最具想象力、影响力的解释范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起源于原始社会分化为阶级;而这种源自劳动日渐复杂的社会分工的分化本身,乃是以生产力的技术(或组织)进步为基础的。
这种解释的关键概念是对剩余产品的看法。
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认为,正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超过了生活的基本必需,导致了占有这些剩余产品的剥削阶级的出现,从而损害了绝大多数生产者的利益。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论点的核心就是在文明开始的时候,社会中剩余产品还太少,不敷进行平均分配,倘若跨过了这道门槛,剩余产品足够丰富了,但却又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里,那么人类历史和文化就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一旦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少数人与多数人之间就出现了残暴的分裂,以此为基础就出现了包括城市、文
字、国家在内的一系列发展。
这种对国家起源的古典看法至今仍然有其力量。
但是,长期以来大家一直注意到,马克思的范式有一个根本性的逻辑弱点,即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无疑是国家出现的必要条件,然而,它是不是充分条件呢?剩余产品也许会诱使潜在的剥削者对之加以垄断,那么,是什么保证他们如愿以偿呢?大多数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为什么不断然拒绝这种企图,从他们那里将自己辛苦劳作的成果没收回来呢?平均分配日益增长的社会产品不会引致统治阶级独占闲暇和权力这样的文明进步,然而,却显然会响应庞大人口的立即需要,至少在同样产出的情况下,适度地缩短劳动时间。
要使国家兴起的必要条件转为充分条件,似乎还要求必须有更进一步的解释原则。
那么,哪里才能找到这些原则呢?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着眼于社会内部的动力──亦即在同一社会内部敌对集团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逻辑上还有两个与国家兴起有关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与其所处自然环境,以及与其它社会之关系。
马克思在其关于历史演变的一般理论中,经常抽去上述两个因素,亦即自有人类以来,在其发展过程中就是不平等的、社会就是多样化的。
然而,对于国家构造而言,自然的和社会的条件一直就具有根本上的重要性。
萨特(Jean-PaulSartre)的《辩证理性批判》(Critiquedelaraisondialectique)竭力试图将这些并列配合因素加以理论化,直接纳入马克思主义框架之中。
不过,有意义的是,它们也许表明了存在着残酷的历史否定性:“匮乏”和“分散”背后的力量削弱了人类群体控制自身发展、将事业联合起来的能力,而这正是《德意志
意识形态》(TheGermanIdeology)视作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之路的长期意义。
萨特从最普泛的层次探索了自然匮乏和社会多样化对所有地区人类秩序建构的逻辑作用,为国家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极敏锐且根本的洞见。
首先,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宗教与战争在国家出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两者正是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
宗教仪式试图缓解以无形力量永远降下贫困和灾难的、难以控驭的自然界;而军事准备则旨在支配各种社团展现身手的舞台,这些社团彼此毗邻而又互相差异,永远怀有潜在的敌意。
两者都显示了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的社会功能,控制并且增强了对周边物理和人类环境的“外在”干预。
对剩余产品(它使国家有能力保持组织化的宗教、供养有力的军队提供了物质起点)的“内在”占有挪用,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合法性资源。
因此,也许可以合理地假设,国家兴起的常规形态应该是三种动力的组合:经济剩余的产生容易导致不平等的分配;建立起以圣事等级制度为条件的宗教体系;产生出军事机构,使级别差距必要化。
假如说战争和宗教在早期最大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太大了,那首先是因为,在建立起少数人对多数人稳定的、中央集权化政治统治过程中──以少数人征用多数人的剩余产品为基础,两者都促使了“必要条件”向“充分条件”的转换。
但是,应该注意到,尽管社会─自然之间和社会之间的动力在结构上“覆盖”了阶级分化与国家建构的社会内部动力,却不能将之简单地化约为──用萨特的术语来讲──魔术般地消除匮乏、避免多样性。
在这些概念中,某种悲观主义特征使萨特的思想具有一种特定的
偏见。
因为,自然界当然不仅是饥荒与恐惧,而且也是肥沃与丰饶的背景,既导致生命的减少、衰灭,也促使生命的再生。
同样,不同社会间的关系也未必一定就只能充满敌意:在没有战争的时候或战争间隙,贸易给双方都带来好处。
这样的“积极性”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被忽视了,但是,它们对国家起源的潜在重要性乃是显而易见的。
农业一出现,宗教信念就能从与谷物相关的仪式中获取颇新的效能;贸易一出现,军队保护商路和市场安全的能力就赋予军事力量另外一种意义。
不过,与上面描述的压倒一切的进程相比,这些在某种意义上都只能是次要的了。
因为,在最早向国家转化的过程中,自然尚完全不由人类控制,而邻人仍然主要是敌人和对手,而非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