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安全科学性与社会性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生物安全科学性与社会性的讨论
摘要:
本文通过对生物行业主要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现象(包括外来入侵现象)的阐释和安全性评估,在肯定其科学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对其可能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作出预测,同时阐明构建生物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生物安全;转基因;克隆;外来入侵种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生物安
全问题逐渐成为全球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生物安全是指在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造成对人类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有害的影响;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外来物种迁入,并由此对当地其他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改变和危害;人为造成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对生物的多样性产生有害的影响。凡此种种均属于“生物安全”的范畴。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误用和滥用的风险,给人类健康、伦理道德等社会领域带来生态风险。本文仅以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及外来入侵现象三方面所涉及的生物安全问题阐释生物安全的科学性与社会性。
1.转基因生物的应用概况与安全性
1.1转基因生物的发展历程
1983 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烟草问世;
1986年,首批转基因作物——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
1993 年,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延熟番茄获得美国农业部批准进入商业化生产种植;
1994 年,第一个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番茄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进入市场。之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可以说分子农业的时代已经到来。
1.2
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
毫无疑问,生物工程技术将取代传统工艺和技术,为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轻工业等部门带来无限商机,成为21 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是重组DNA 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目前还难以预测的危险。
1.2.1
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
由于可以使动物、植物、微生物甚至人的基因进行相互转移, 转基因生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门概念,实现了在自然状态下无法实现的基因转移和基因突变, 具有普通物种不具备的优势特征,若释放到环境, 会破坏原有的自然
生态平衡, 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并可能导致对其他动植物的伤害和长期生
态平衡的打破。一些实验和事实已经部分证明了这种担忧,其中加拿大的超级杂草事件、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美国斑蝶事件和中国转Bt棉事件是国际上关于转基因作物污染争论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事件。另外,在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和利用中,遗传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转基因生物当代或后代中常出现一些变异,主要表现为转基因沉默和染色体变异。一旦这种不稳定性大规模出现并传播起来, 也不亚于一场灾难。但由于目前技术上的局限和转基因生物出现的时间不够长等原因,人类确实还无法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作出确实可靠的评价,只能说基因工程在动植物上的应用具有风险性。但基因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盲目地禁止或阻止转基因生物的研究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对其潜在威胁进行研究,在现有的技术能力和条件下加以控制, 最大化地保证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使之为人类的生活造福,才是正确的对待方法。
1.2.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就是用转基因生物生产和加工的食品,它可以是活体的,也可以是非活体的。转基因植物由于采用遗传工程操作的特殊手段,可能存在无法预测的其他性状的改变,从而带来某些转基因植物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 ,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产生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将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如为了改变大豆的营养,人们曾经将巴西豆的基因转入大豆,而有些人对巴西豆蛋白过敏。1996年,Nordlee等报道,转基因大豆含有巴西豆的过敏源,可以引起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该产品投放市场的计划因此终止。
1.2.3转基因食品对一些社会伦理观念及道德规范造成的危害
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在伦理方面的主要担忧包括:将人类基因转入食用动物是不合适的;用含人类基因的生物体作为动物饲料是对人类的一种不尊重;将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给人体受到了伦理学上的异议,有人认为这对于人类和动物都是不仁道的;将动物基因转入食用植物可能会引起一些素食者的特别关注;将某些宗教团体禁止食用的动物基因转入他们通常食用的动物中可能会触怒这些宗教团体等。总之,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应当科学的认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应以辩证的眼光正确对待。
2.克隆技术的应用概况与安全性
2.1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
“克隆”一词,是“
clone”的译音,其含义简单地说就是无性繁殖,指的是生物用体细胞进行无性生殖。1996年3月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和坎贝尔领导的科研小组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了“多莉”羊。克隆羊的诞生,证明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一样具有
全能性。这一成果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最有价值的科技突破之一。
2001年11月25日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的先进细胞公司序宣布,该公司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了含有6个细胞的人类早期胚胎。
2.2关于克隆技术的安全性争论
克隆技术在选种育种、医学、免疫学、人类寿命、挽救濒危珍稀生物等方面有着不菲的价值。然而,克隆技术的负面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通过有性生殖所得到的个体,其生命力强于无性生殖的后代,通过克隆技术产生的个体生存能力必然会下降,这对进化是十分不利的。其次,克隆人是对性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认识,对文明社会几千年形成的一套家庭、血缘等伦理道德观造成致命的冲击,同时,在法律上责任的认定也会变得模糊不清。另外,动物克隆技术本身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多莉”是在克隆出227 头羊中诞生的唯一健康的动物。可是,2002 年1 月6 日苏格兰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5岁半的“多莉”患有严重的关节炎,科学家推测这一疾病过早出现在“多莉”身上,很可能是克隆时造成的基因缺失。
3.外来生物入侵及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3.1外来生物入侵概况
我国对外来人侵植物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调查发现,我国外来杂草有108种,隶属23科、76属,其中被认为是全国性或是地区性的有15种。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动物所开展了外来植物的调查、编目,发现我国至少有300种入侵植物。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外来入侵动物种类的系统报道,但诸如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班潜蝇、松材线虫、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桔小实蝇、白蚁、红脂大小蠹等均属于外来有害生物,给农林业发展带来了数以百亿计的经济损失。
3.2外来入侵种的安全性问题
3.2.1外来入侵种对本地生态系统影响
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栖境和数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当一种生物传入一新的栖境后,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逸为野生,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极易大肆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相,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外来入侵种影响生态系统的机理及其带来的生态学影响有: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与当地种竞争食物或直接杀死当地物种,影响本地物种生存;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他物种生长;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物种生存的其他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大量利用本地土壤水分,不利于水土保持;影响遗传多样性。
值得注意的是,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会很快开始并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后,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而大多会利用其逃脱了原有的天敌控制的优势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和扩散,对其控制或清除往往十分困难。而由于外来物种的排斥、竞争导致灭绝的本地特有物种则是不可恢复的。因而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2.2外来入侵种的传入途径
外来入侵种传入途径包括有意引入、随人类活动无意传入、自然传入三种,其中无意传入又包括随人类交通工具带人如豚草多发生于铁路公路两侧,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