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草原文化的当代特征与价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草原文化的当代特征与价值意义

作者:杨建华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3期

摘要:无论是在远古还是当代,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大家族的一个种属一直以其独特地姿态闪烁着她的价值光芒。作为以地域空间为疆界、以社会空间为载体、以文化空间为链条的草原文化,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发展并在此过程中逐步丰富起来,变得日益充满活力。尤其在当代,特别是元上都“申遗”的成功其文化特征更加也显示出在构筑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草原文化发展传承当代特征

我们之所以研究草原文化,正是作为地域性很强的一个文化种别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在传承中日益强大、在内容上逐步完善,终以其独特地姿态昂首于中华文明的大家族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起草原文化,首先我们为之进行一个界定,草原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栖息地,也是人类食物的三大来源地之一(草原、耕地、海洋),不同的草原也有着不同的文化方式和文化背景,而我们的文章中所研究的是以内蒙古平原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生存的广大人群,所以,其文化背景有着一个特殊的个性特征。因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产生了伟大的征战文明,即成吉思汗的征服史及忽必烈的治国方略一直被史学家所探索,称赞。因此,许多学者在研究欧亚大陆文明史的时候,作为以蒙古高原文化(即我们现在提出的草原文化)已被当做重中之重的章节被单列开来,并命名为“蒙古情结”。正因如此,草原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起来。

在此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在其漫长的岁月中得以相对固定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得到了滋养,尤其是在当代的多元化社会中体现出其明显的特征:

一、以地域和民族文化为主体的特征

地域与民族特色是草原的第一特征,由于地缘关系,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上的个性特征。仅从蒙古长调这一典型的传统民族艺术形式来看,就能够揭示出其心理结构上最为纵深的那部分内涵,正如蒙古族作家鲍吉尔.原野阐发聆听长调民歌的三种境界时曾说道:“第一楼台,听出的是悠远;第二楼台,听出的是苍凉悲抑;而在第三重境界听见蒙古人那绸子一样柔软的心肠”(1)从这个层次上分析来看,尤其是第一层表现的就是典型的地域特征,因为当你置身于草原的时候,放牧四极都是一种颜色,一样的地貌特征,致使初到草原的人有一种新奇,而生活在草原的人却是一种审美上的疲倦与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进而产生出无法释怀的悲抑,再度纵深就是人性情感中最为软肋的那个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大量现代化、信息化工具的介入,现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首先在心理结构上发生了变化,过去由对自然地膜拜与依恋情结已经上升到对自然地重新认识和扩大审美的视角上来,这样草原文化的内涵也在悄然地发生着结构上的变化。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文中所提到的那样:即使它保留得有多么完整,也只是最终走向灭亡”(2)许多学者往往把草原文化同蒙古文学等同起来对待,这未免有些牵强,因为蒙古文学是研究一个民族发展史的学问,而草原文化则是研究一个特殊地域文化现象的学问,如果我们强行把二者等同起来,反而使对文化现象的研究视角变得人为地狭窄起来。反之如果文化是一种封闭或排外,从表面上看仿佛是保留了“原汁原味儿”的文化现象,而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讲,是丢掉了文化的本身。我们回到草原文化的主体上来,即使我们研究的是内蒙古这个大地域的草原文化,其内涵也是丰富多样的,其中就包括着锡林郭勒文化、察哈尔文化、鄂尔多斯文化、科尔沁文化等等。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些文化大杂烩般放在一起进行共性式的研究,而是在尊重每一个区域文化个性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这才是研究文化方向性的正确认知。

前面我们提到:草原文化是建立在地域基础之上的。我们现在把研究视角集中在内蒙古高原上,由于集中了以内蒙古人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的人群,所以,其文化现象就因此变得复杂起来,单从传统文化现象上来看,其大致的文化表征分如下方面:即征战文化,游牧文化,狩猎文化,宗教信仰文化。因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崇尚武力则是第一种文化的潜台词,进而引申出“摔跤、赛马、射箭”这“男儿三艺”的文化表现方式;而由于游牧手段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发展成为蒙古包、勒勒车、奶茶,手抓肉等文化元素符号;由于萨满教和藏传佛教的引入,就形成了庙宇膜拜和敖包祭祀,那达慕等文化现象的出现。而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一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相对稳定地保留传承下来并形成一个链条式的草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现代的文明又将各种积极的因素赋予这些符号以更为丰富的内涵,比如“那达慕”已经成为草原文化同各种外来文化交流的平台;“男儿三艺”已经作为现代民族体育项目得以推广;而“奶茶”、“手抓肉”已成为传统食品同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重要产业;而草原的景色又一次成为艺术家创作时的审美背景......。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但使草原文化的内容得以保留并加以传承同时也使草原文化影响日益得到彰显。

二、草原文化兼容性特征

许多学者往往认同于草原文化的单一性,即简单地征战、游牧、狩猎、祭祀等为线索的草原表征。胆仔细考证起来,草原文化现象还远远不那么简单。无论我们在考证元上都遗址、古盐道遗址、古岩画遗址等等。从这一系列地考证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如行政管理系统、教育系统、文化传承系统、商业交通系统、宗教信仰系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系统,才筑建了草原文明。

仅从建筑学上来讲,蒙古包只是游牧时的一种居住方式,如果我们认真的研究元上都遗址的话,无论是元上都中轴线的走向,还是宫殿大门的方向,亦或是王城与附城之间的关系分

布......甚至包括施工手段,建筑材料的运用,这里不但有中原文化的精髓,还有藏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标志元素。这充分说明:草原文化是具有广泛意义上的兼容性特征。而在行政管理与领袖崇拜上,草原文化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依然同其他文化一样、有着其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神话中的“苍狼”、“白鹿”,成吉思汗用马鞭一指形成了一条河,用刀一挥,就削成平顶山等等。这无疑于“夸父逐日”中的“弃其杖、化为邓林”般地华夏神话。正是这样的相似,我们才不难看出,草原文化绝不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孤立存在的。她是在兼收并蓄中得以形成、发展并传承至今的。

在草原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也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扬弃”与变革,而在当代草原,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在政治、文化、教育的进程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文化元素被保留下来,并早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她的巨大作用。

三、草原文化的价值意义

遗址文化的优秀品格往往取决于这种文化现象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力。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广袤草原,在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历练中逐步在兼收并蓄中形成自己独特地文化现象。其价值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认知价值,作为一种现实的文化存在,以地域和民族主体为背景而形成的“绿色文化圈”我们对文化的认知提供了又一个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与农耕文化相比较,使我们的心理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在这个文化圈儿中,我们很少感觉到更多的繁文缛节,而是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体会人与自然的亲和。第二,提升审美品格,一个地域有着一个地域的特殊审美方式,而这种审美方式和审美心理往往是由这个地域的地理空间所决定的。因为地理空间往往决定着在这个地域的人群在心理结构上的价值取向,因此也决定着其审美品格。在这个占有九分之一国土面积的广大土地上,草原文化以其相对单一而具有厚重底色的方式来显示着自我独特地文化魅力。这也是提高我们审美品格的基础之所在,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在以草原文化为意蕴的氛围中,正如同“黄土文化”、“长江文化”、“中原文化”、“东北文化”一样,已经形成了这片独具特色的“绿色文化”大背景,而在这个“大背景”中,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和较强势的姿态组成了属于这个文化圈儿中的教育,文化与艺术系统。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家族系统中的“这一个”。第三,文化认同价值,我们说,每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许多人曾主张草原文化有着它鲜明的个性,也正因为这种个性的存在,是有别于其它文化圈儿而独立存在的。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在草原文化的形成方式方法上,还是草原文化在发展、进步、交流与兼容上,都离不开各种文化的滋养,它应该是在共同互融中得以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地去认同这种现象的存在。因为我国有着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国土上生息着五十六个民族,而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地域与文化行为方式。正是这些文化行为方式,才组成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格局,也正是对每一种文化格局的尊重与认同,一个充满活力的文明国家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认同才是最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研究并探索草原文化的当代特征,就是要充分体会对于一种文化现象的理解与尊重并在这种理解与尊重中广大文化传统最终达到而作为草原文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