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草原文化的当代特征与价值意义
简述草原民族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

简述草原民族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草原民族文化传承是指草原上的民族所拥有的一整套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包括文学、艺术、民间传说、习俗和传统饮食等方面,是草原地区多少年文化的体现,它们体现了草原上的民族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这种文化传承是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和拓展方向的核心,也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草原民族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是不同的,随着时代的不同,草原民族文化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在古代时期,草原地区的民族以“骑射文化”为主,因此在草原上生活和狩猎活动的技能非常重要。
草原民族需要熟练于马术、箭术和弓箭制造技术等,这些传统技能已被当作草原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草原上的民族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艺术和习俗等,比如说蒙古族的弦子、马头琴、黄连元等,藏族的唐卡画、躅然、呼唤、松赞林和打诺等文化现象,哈萨克族的米诺、欢歌、舞蹈和自由骑术等。
通过这些文化传承和弘扬,草原上的民族所传承的传统文化得以更进一步的发展,为国家和地方文化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草原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在于,它能够促进草原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和民族团结的进一步增强,也可以促进草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学术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通过草原民族文化传承,可以更好地传达草原民族文化的价值,同时也可以推动新发展、新经济和新文化的蓬勃发展。
总之,草原民族文化的传承是高度重视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都非常重要,草原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关注,通过草原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草原地区的传统文化,为未来的发展寻找好的方向。
浅谈草原文化的现代意义生成——以娜仁高娃小说分析为例

213作者简介:张锐锋(1974— ),男,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
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文化。
娜仁高娃的小说有一个大致统一的主题:就是她所熟知的那片沙窝子地上人的体验,生存与死亡。
她用一种捻熟于胸的细腻,呈现着曾经与那片土地紧密依存的牧人们疏离传统,艰难选择的生活状态:沙窝子地的生活弥漫着风沙,草场日益退化,生存中充满了一种辛酸和无奈。
在作者平静、有节制的叙事过程里,总是存在一种具有强烈隐喻色彩的神秘力量,不时在各篇小说里出没,成为小说写实叙事中的一种引人注目的异常凸起,它甚至不断参与到故事的写实情节当中,构成故事的结尾或者中心意象:这就是在牧人观念里和言说中挥之不去的阿拉姆斯——正在成为沙窝地精神文化控制力量的超自然存在。
一、阿拉姆斯内涵分析阿拉姆斯是一种草原上的妖,在《阿拉姆斯》这个短篇故事里通过根敦与宝迪的对话,作者向我们揭示了阿拉姆斯的样子:“这种天气(注:沙尘暴的天气)里,阿拉姆斯会出窝子。
”……“那是沙窝子地的妖,浑身长毛,跟人一样立着走,不过前肢太长了,走路时总要拖到地上。
” …… “阿拉姆斯有一对大乳房,见了人将乳房甩到身后了,人便敌不过她了。
” ……“那些年每年新下的驼羔里总有一两只是三只眼的。
还有一年,巴拉吉家的十六岁姑娘生了独眼男娃,那都是阿拉姆斯干的” ……“阿拉姆斯雌雄同体”。
《七角羊》作者是这样陈述的:“雌雄同体,双乳如袋,与男人女人牲畜交媾,生出独角的或者单眼的羊”通过对阿拉姆斯的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个词语:异化。
这种异化是相对于传统叙事中的游牧生活而言的,牧人们逐水草而居,毡帐羊群,人的生产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有灵,人的生活与神灵的庇佑密不可分。
异化则是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状态正在变得扭曲和败坏的处境,犹如一首不在调子上的牧歌,不能够再保持原有的自然和流畅。
这种异化通过几篇小说的细节生动地传递出来,那种人物生活体验里的艰涩和生活仪式里的卡壳,使得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感受长出了疙瘩。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内蒙古文化主要来源于草原,属于草原文化,与农耕为基础的文化有鲜明的差异。
草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博大与包容性,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
了解草原文化对于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
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理论的积淀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有了这种文化素质的积淀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艺术创作。
因此我们需要特别重视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的草原文化。
标签:草原文化地域蒙古族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草原文化到底是什么?在内蒙古地区,许多画家,艺术家,设计人经常把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等挂在嘴边,所以现在听起来似乎人人都是草原文化的研究者,那么真实的情况如何;草原文化的现状又是如何值得我们去深思。
从地域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草原文化这个概念的来源是地域角度的分析。
就如艺术理论所分析的一样,民族,地域,时间是影响艺术之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地形地貌大略可以分为三大类别;西藏是高原,内蒙古是草原(也有高原),南方是山。
比较它们的文化各有其地方特点,从而在艺术传统中留下自己特有的密码。
内蒙古歌曲内容几乎都是以苍天,大地,母亲为主题。
少有歌颂爱情,有的也是体现一种执着的态度,却不是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
例如经典歌曲:敖包相会等,苦苦的等着,唱蓝天大地。
蒙古歌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南方却几乎正好相反,人口密集,地域环境不同,歌颂的内容也是不一样。
这是环境条件造就的,因此地域环境和艺术是有直接联系的。
内蒙古没有规定本土的画家们必须要以草原为题。
但是大部分画家却都是不约而同的以草原为主要表现的题材。
地域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深远,不仅仅是在艺术领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
它也是影响艺术的重要因素。
我们经常谈草原文化,但并不代表表现一个辽阔的草原就是草原文化,而是草原人的内心跟草原一样包容,包容着所有的喜怒哀乐。
弘扬草原文化充分发挥草原文化的传播价值

( 二 ) 区域分 布的 广 阔性
性 的文化价值 ,是草原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文化精 神集 中体现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对现代文明 建设有着很大的启迪 ,发展到今天 ,草原文化仍然
焕 发着 生机 。
草原文化作 为一种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文化形 态 ,其产 生于我 国蒙古 草原这一特定 的地域 范围
促进作用 。草原文化 的文化 内涵 、历史地位 以及现 代文 明意义 ,使其具有较 高研究价值和传播价值 , 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很大的发掘潜力 。因此 ,草原 文化在传播媒介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
二 、草原 文化 的特 征
( 一 )历 史传承 的 悠久性
文化传播是人类对各种文化要素进行扩散和推 广的过程 ,这种扩散 的过程能够使各种文化资源在 不 同的时空 内互动和重组 ,是一种人类生存 的符号 化和社会化的过程。在传播 的过程 中传播者和受众 之 间互动阐释 ,实现文化交往 的一种精神性 活动 。 文化传播的水平是传播 内容和传播手段构成 的统一
在 。上 千 年 的草 原 文 化 发 展 到 今 天 ,现 状 并 不 乐
响 ,草原文化在传播方面仍然处于弱势 。最后 ,虽
然 当前 国 家 和 政 府 大力 提 倡 对 草 原 文 化 传 承 和 发 展 ,但 是 实 际 的创新 力度 不 够 ,没有 将 草原 文 化 的 创 新 和发 展纳 入 到 民族 文化 创新 和 发展 的体 系 中进 行 规 划 。 因 此 ,笔 者 希 望 本 文 对 弘扬 草 原 文 化 精 神 ,实 现 草原 文 化传 播价 值 的研 究有 着 抛砖 引 玉 的 作用 。
业
界
观
察
第3 3 卷
弘扬草原文化 充分 发挥草原 文化 的传播价值
牧原文化主题

牧原文化主题牧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草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此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牧原文化主题。
一、牧原文化的定义牧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指古代以及现代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牧业在草原环境下的文化表现。
它包含了草原生态环境、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牲畜经营管理、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
作为草原居民文化的代表,牧原文化呈现出了自然、简朴、敦厚的文化特征。
二、牧原文化的历史渊源牧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渊源是很早的。
公元前3000年的辽河流域就有出现过游牧文化。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很多游牧民族涌入中原地区,进而形成了一个强盛的草原帝国——周朝。
牧原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牧原文化的特色牧原文化是以草原为基础地域环境,以畜牧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特殊文化形态。
它强调采用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生活作息时间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主要特点有:1.生态环境:牧原文化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
2.牧民生活方式:牧民生活的节奏慢、简单、自然,相信命运的调节力量会保佑他们的生活安全,舞蹈、歌唱、比赛、赛马、打猎等也成为牧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民俗文化:牧民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声乐、舞蹈、服饰、食品、建筑等,每一样都彰显出深厚的文化气息。
四、牧原文化主题的现代价值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旅游业的发展,牧原文化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各种与草原相关的旅游产品成为游客们热捧的选择。
同时,牧原文化也引领了民族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综上,牧原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牧原文化主题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草原文化、背景与历史、民俗与生活方式,还可以从中发现更多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的机遇,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论草原文化的当代特征与价值意义

为纵深 的那部分 内涵 , 正如蒙古 族作家鲍吉尔 . 原野 阐发聆 听 长调 民歌的三种境界时曾说道 : “ 第一楼 台, 听出的是悠远 ; 第 二楼台 , 听出的是苍凉悲抑 ; 而在第三重境界 听见 蒙古 人那绸 子一样 柔软的心肠 ” ( I ) 从这个层 次上分析来 看 , 尤其是第 一 层表现 的就是典型的地域特征 , 因为当你置身于草原 的时候 ,
元化社会 中体现 出其明显的特征 :
一
得复杂起来 , 单从传 统文化现象上来看 , 其大 致的文化表征分 如下方 面 : 即征战文化 , 游牧文 化 , 狩 猎文化 , 宗教信 仰文化 。 因为在严酷的 自然环境面前 ,崇 尚武力则是第一 种文化的潜
台词 , 进而 引申出“ 摔跤、 赛马、 射箭 ” 这“ 男儿三艺 ” 的文化 表 现方式 ; 而 由于游牧 手段作 为主要 的生产生活方式 , 进而发展 成为蒙古包 、 勒勒 车 、 奶茶 , 手抓 肉等文 化元素符号 ; 由于萨满 教和藏传佛教的引入 , 就形成 了庙宇膜拜 和敖包祭祀 , 那达慕 等文化现象的出现。而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一直在长 期的历 史发展过程 中被相对稳定地保 留传承下来并形成 一个链条式
食品同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形成 了一个重要产业 ;而草原的景 色又一次成为艺术家创作时的审美背景…. . 。 这一系列的变化
不但使草原文化的内容得以保留并加以传承 同时也使 草原 文
化 影 响 日益 得 到 彰 显 。
二、 草原文化兼容性特征
以地域和 民族文化为主体 的特征 的草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而现代 的文 明又将各 种积极的 因 地域与 民族特色是草原的第一特征 , 由于地缘关系 , 造成 素赋予这些 符号 以更 为丰富 的内涵 , 比如“ 那 达慕 ” 已经成 为 了民族 文化的心理结构上的个 性特征。仅从蒙古长调 这一典 草原文化同各种外来文化交流的平台 ; “ 男儿三艺 ”已经作 为 型的传统 民族艺术形式来看 ,就能够揭示 出其心理结 构上最 现代 民族体育项 目得 以推广 ; 而“ 奶茶” 、 “ 手抓 肉” 已原文化 的当代特征 与价值意义
草原游牧时代

草原游牧时代草原游牧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代表了人类从定居农耕到游牧牧畜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代,人们依靠牧畜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本文将探讨草原游牧时代的特点、影响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草原游牧时代的特点在草原游牧时代,人们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而是随着牲畜的迁徙而转移。
他们建立了移动的牧民帐篷,采取游牧的方式寻找富饶的草场。
这种游牧生活方式使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草原资源,拥有广袤的放牧面积,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水源,以维持生活的需要。
在草原游牧时代,人们主要以牧畜为生。
他们饲养牛、羊、马等动物,依靠这些动物提供的肉食、乳制品和毛皮来维生。
草原资源的充分利用使人类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食物供应,提高了生活水平。
此外,草原游牧时代还以部落为单位组织生活。
部落是由几个家族或氏族组成的群体,共同居住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维系和团结的社会结构。
人们在部落中相互依存、互相帮助,形成了一种紧密的社会关系。
二、草原游牧时代的影响草原游牧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草原游牧时代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在草原上,人们不仅仅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他们开发了各种适应草原环境的工具和技术。
他们制作了牧民帐篷、皮革制品、马匹装备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和文化传统。
其次,草原游牧时代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游牧民族文化。
各个游牧民族根据自身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语言、服饰和信仰等。
这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此外,草原游牧时代对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进行了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互相学习、借鉴,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和农业技术的传播。
草原游牧民族通过与农耕民族的交流,逐步接受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为农耕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草原游牧时代的重要意义草原游牧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进程中的草原文化及其价值

现代化进程中的草原⽂化及其价值2019-06-06现代化是⼀个综合进程、系统⼯程。
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有政治、社会、⽂化、⼈的全⾯发展问题。
其中⽂化的现代化往往最突出地体现出变⾰的震撼性,同时也表现出传统对变化的抗拒性。
创新与保守、现代与传统,它们之间的交叉和⽭盾构成现代化进程中最富有挑战和争议的篇章。
⽬前,世界各民族都⾯临⼀场深刻的现代化⾰命,每⼀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化之间寻找平衡,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传统⽂化的关系。
⾯对当代社会的急剧变⾰,如何处理传统草原⽂化与现代⽂明的关系,如何挖掘传统⽂化的现代性以便适应现代⽂明的发展趋势,成为草原⽂化研究进⼀步深⼊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之⼀。
⼀、草原⽂化的现代性问题(⼀)全球化与本⼟化的⽭盾。
在全球化的今天,⽂化的多样化与本⼟化是⼀个普遍性的问题。
与此同时,近⼏⼗年来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在⽂化⽅⾯的⽭盾和冲突也不断增长,对传统⽂化的认同危机感在社会不同阶层中再次出现。
关于“国学”“草原⽂化学”“蒙古学”研究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各民族有识之⼠对寻找⽂化根源和传承⽂明的焦灼⼼理。
内蒙古各族学者把丰富和发展草原⽂化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积极开展区域⽂化研究,深⼊探讨草原⽂化的历史命运、发展差距、⽂化变迁、现代转型、未来⾛向等诸多问题。
(⼆)发达与⽋发达之间的⽭盾。
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化发展⽔平的差异性,造成了⼈们对⽂化交流、发展模式的理解体悟上的差异,特别是主流⽂化与亚⽂化之间的地位落差,可能加剧不同⽂化形态之间的对⽴情绪。
我们不能漠视各种⽂化之间的碰撞及由此引起的种种极端⾏为,但也不能过分强调这⼀冲突和碰撞。
实践证明,各类⽂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只能在⽂化⾃⾝发展和交往中不断克服和缩⼩。
为此,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度重新审视。
⼀⽅⾯需要在总结草原⽂化现代化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更为切实合理的⽂化理论,以期对这⼀问题获得更加理性的思考。
另⼀⽅⾯,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认真思考草原⽂化现代化之路所⾯临的困境及不⾜等具体问题。
草原文化——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草原文化——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草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而且还以其丰富又独具特色的内容、不间断的历史发展,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既在许多方面与中原文化有相同相似的成分,又始终保有独特、迥然的文化内涵和风格。
新石器时代,黄河文化以粟作农业为经济基础,长江文化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两者都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
而草原文化多以农业兼渔猎业为特色。
进入青铜器时代后,草原文化逐渐转向以游牧业为经济基础。
由此,在古代中国,形成了三大类型的经济文化区,即北方草原游牧经济文化区,秦岭、淮河以北的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
三大经济文化区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同时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
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现当代几个高峰期的发展以及与中原文化的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后,今天已经演变成为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
这个体系已经融入中华文化的大体系之中,使中华文化成为一个包容工业、农耕、游牧、渔猎等生产方式在内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
受自然环境,气候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古代历史上北方草原先后兴起的民族基本上都以游牧经济为主业。
在游牧经济中,草原生态环境、牲畜、人和游牧文化组成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共同体。
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不同在于,游牧经济的基本生产资料是牲畜,牲畜只有经常在草原上移动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因此游牧民族强调有规律地游迁。
而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需要兴修水利和精耕细作,因此农业民族强调安土重迁。
在我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的农业与北方草原的游牧业长期接触共存,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又相互依存和补充。
正是在这两种经济类型的相互作用中,北方草原民族与中原汉族形成了不可割断的经济联系以及在文化方面的相互交融,在个别情况下这种经济文化的交流联系,甚至采取政治、战争的手段得以延续。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其自然环境和游牧文化受到了巨大的保护和重视。
游牧文化是指在草原和山地地区以放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移牧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形态。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首先,内蒙古的草原生态环境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拥有着亚洲第一大小的草原,是全球最重要的草原生态系统之一。
草原有着极高的生态价值,其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保有着广泛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是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
草原可有效地固定二氧化碳,并能调节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保护游牧文化亦有助于维护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和谐。
游牧文化已经与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代表着大草原上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
游牧民族与草原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孕育着这种特殊文化的产生。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神话故事以及特殊的节日庆典,都反映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
因此,保护游牧文化也是维护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
最后,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促进内蒙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的发展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游牧文化逐渐消失等问题。
然而,适当地保护内蒙古的草原生态环境和游牧文化,有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内蒙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更多的机会。
因此,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
只有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维护游牧文化并推动内蒙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个宝贵的地区资源,为未来的发展和繁荣奠定基础。
2021草原生态文化系统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范文2

2021草原生态文化系统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范文 在当代全球化的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对一些特殊的地域环境都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并提出了相关的环境哲学命题,如利奥波德提出的“土地”伦理,罗尔斯顿倡导的“荒野”之美等。
而在当代中国环境美学的研究中,对中国大地上的一些独特环境类型缺乏充分的关注,中国北方的草原环境就是一例。
以往的研究者大多习惯于从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角度研究草原文化,本文试图换一种视角,从环境美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草原景观形态的审美经验和价值,及其对当代全球环境美学建构和实践途径的启示意义。
当代环境美学的基本主题是如何正确地欣赏人类生存和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环境)。
所谓“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各种各样受人类影响或由人类构建起来的环境[1](P2)。
因此,当代环境美学要求在审美对象上从“艺术”迁移到“环境”,在审美欣赏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拓展,以丰富和深化人类既有的审美经验和生存方式,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简单来说,环境美学主要“回答环境是什么、环境体验是什么,以及其美学性质、审美价值”[1](P22),换言之,当代环境美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范围主要涉及以下几大问题:什么是环境?环境审美模式如何?环境审美的基本途径有哪些?以及环境审美的效应和价值等。
本文拟从环境审美的对象、审美参与模式以及环境审美效应等三个方面来重新看待草原景观暨草原生态文化系统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
一、作为环境审美对象的“草原景观” 当代环境美学试图超越长期以来以艺术为对象的分析美学传统,转向建构一种以兼容艺术和自然在内的“环境”作为审美对象的一元化美学。
在当代环境美学看来,作为“审美对象”的鉴赏对象就是我们的环境,即环绕我们的周遭世界。
作为鉴赏者,“我们不但身处我们鉴赏的对象之中,而且鉴赏对象也构成了我们鉴赏的处所”[2](P5)。
因此鉴赏者和鉴赏对象(环境)是亲密、整体而包容的关系。
《草原游牧文化的追寻与现代文明的审视》范文

《草原游牧文化的追寻与现代文明的审视》篇一一、引言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游牧文化一直以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占据着历史和现代的交汇处。
特别是在广袤的草原上,游牧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这种游牧文化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本文旨在追寻草原游牧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并从现代文明的视角进行审视,以期找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平衡点。
二、草原游牧文化的追寻草原游牧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草原为生存空间,以游牧为生产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宗教信仰、艺术文化等。
这种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仅塑造了游牧民族的性格和价值观,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1. 草原游牧文化的精神内涵草原游牧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和谐的追求等方面。
在草原上,游牧民族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他们尊重自然规律,敬畏自然力量,将自身命运与自然紧密相连。
他们珍视生命,尊重所有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认为生命是平等的。
此外,他们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重视亲情、友情等社会关系。
2. 草原游牧文化的价值体现草原游牧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多样性、生态保护、社会稳定等方面。
首先,游牧文化以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游牧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保护观念和行为习惯,对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游牧社会中的亲情、友情等社会关系以及共同应对生活挑战的团结精神等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现代文明对草原游牧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草原游牧文化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许多草原地区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等发展趋势的挑战。
这导致许多游牧民族失去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传统生产方式,也使得他们的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 现代文明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现代文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草原文化对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作用

2011年第2期实践内蒙古地处我国北方草原,是草原文化主要发祥地和承载传承的核心地区,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的文化特色和优势。
因为,草原文化不但内涵极为丰富,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且还充分“概括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充分涵盖了内蒙古地区文化历史和现实,及其多民族性、多经济类型性等诸多特征”。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草原文化的现实价值,着力发掘草原文化的宝贵资源,使之转化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草原文化对于内蒙古文化软实力建构的意义在于:一、草原文化是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基础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同时,文化的发展只能在它现有的基础上进行。
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固然要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精华,学习和借鉴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从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出发,植根于“本土”文化传统的沃土,充分吸收本土文化的天运地气,并赋予其时代精神和现代内涵,这就是文化继承和创新永恒的规律。
任何企图用外来文化取代本土文化或脱离传统文化背景而创构新文化体系的想法,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不切实际。
今天,我们在思考和讨论文化软实力问题的时候,同样也不能够脱离草原文化而谈抽象的文化概念。
草原文化就是内蒙古文化创新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坚实基础,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厚礼。
草原文化历经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以狩猎、游牧、农业、现代工业等多种经济为基础,汇集历代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劳动和智慧而传承至今,不论在物质层面上还是在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上,都有着许多唯我独具的鲜明特色和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草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为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增添了许多熠熠生辉的文化内涵。
从匈奴到蒙古,北方游牧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从不妄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征服大自然,而是寻求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总结出许多既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又无损于自然生态的生产生活经验;北方民族建构的制度文化,从游牧民族流动分散的实际出发,既强调法令如山,更注重个人自律,简便易行,行之有效,在人类的社会控制实践中独树一帜,迄今仍不失其诸多启迪意义;历代草原民族所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魅力无穷,不但至今葆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更是我们现在和将来进行文化生产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藏。
现代化进程中的草原文化及其价值——二论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

走 上致 富道路 的 同时 , 也 有 一些 农 牧 民 永远 地 失去 了赖 于
价值体系 中文化 的多样化价值 、 开发价值 、 思想价值 、 产业
文化 的 优化 和 选 择 过程 。面对 来 自多方 面 的挑 战 , 经济 文
二、 草原 文化 的现 代 价 值
注重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挖掘与传 承, 是草原文
化可持续发展 的必经之道 , 也是体现草原文化的首要价值 之处 。从草原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 , 既要充实和丰富主流 文化 , 又要保持和弘扬草原特色的文化个性 。为此 , 必须 在保护与开发并 重的前提下继承和弘扬草原文化中的现 代价值 。纵观草原民族 的历史发展不难发现 , 草原文化 的
文 化彩虹/ 草原 文化研 究
益成为主流文化 , 民族文化 的生存和发展受到 了极大 的挑 战, 并面I } 缶 被边缘化的危 险, 保持和发展本土文化显得尤
为 迫切 。
对 草 原传 统 文 化进 行批 判 地 继承 和创 造性 转 型 , 这 是 草 原
文化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为此 , 草原 民族一 方面要在 困境中积极探索发展模式 , 不断克服欠发达文化
外来文化的冲击等, 直接造成 了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的巨大
发 展 和 文 化 变 迁 。 近 代 以来 , 汉 族 移 民及 农 区 、 半 农 半 牧
区的出现, 使 内蒙古地区农耕文化 、 工业文化 、 城市文化圈 不 断扩大 的同时游牧文化圈也明显 缩小 。仅 以使用语言 为例 , 草原 民族在传承民族文化与普及教育、 科学研究 、 公 共场所 、 行政管理、 经济交往 、 通讯联 系等方面对于媒介语 言 的选择就充满了矛盾。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速 , 越来越
草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草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创造的草原文化,以其久远的历史、独特的内涵、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研究表明,草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汇聚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在北方草原上发现的人类早期文化,同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现的人类早期文化一样,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位于呼和浩特东郊的大窑石器制造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万年。
在鄂尔多斯市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发现的人类化石,属于距今约5万年之前的晚期智人阶段。
在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发现的人类化石属于旧石器晚期时代,与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一样都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
这些说明,北方草原地区确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在北方草原上更为丰富。
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这里的早期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走在中华文明进程的前列。
在距今约8000年的赤峰市兴隆洼聚落遗址中,发现有大型石锄、陶罐以及成排的房屋遗址,它说明兴隆洼先民们已经开始栽培农作物,这比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流域开始栽培农作物早了近千年。
这里出土的我国最古老的石雕人像被考古界称作“中华老祖母”。
在赤峰市发现的距今5000年的石围墙聚落和距今4800年的老虎山,石城址聚落群,与郑州西山夯筑土城址为同一时代的遗址,都是迄今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城址。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门槛的重要一步。
在距今5000—4000年前,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已经在创制人类最早的文字。
赤峰市小河沿文化的先民就已经把原始的象形文字刻画在陶罐上。
经学者对20世纪80年代初出土于翁牛特旗石棚山一件大口深腹陶罐上所刻象形文字的释读,认为这是对远古时代一次流星或陨石雨的纪录。
可见,这里的原始文字较之与它同期或稍晚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中的原始文字符号更加进步。
传承草原生态文化,建设现代生态文明

传承草原生态文化,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打开文本图片集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变。
面对这一深刻的变革,人类需要团结起来,超越工业文明时代的狭隘观念,一致行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草原生态文化以其生态性为突出特点,凝结着草原上生活的人们的智慧光芒,生动地体现了人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巨大的价值。
传承草原生态文化,必将对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发挥重要作用。
一、草原生态文化的内涵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
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
“文”是基础和工具,“教化”是重心所在。
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关于草原文化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中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
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含着草原人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
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草原生态文化是指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草原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人与草原的相互和谐,以及为达到这种和谐做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草原作为生物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草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重生态,或者说是其生产与生活方式等具有显著的生态性。
草原文化的生态性即草原地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草原生态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草原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一)草原生态文化的生态伦理价值——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体现生态伦理学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草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草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草原是广袤而开阔的,是无穷无尽的草地,是牛羊悠闲的放牧地,更是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
在草原上,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承载了草原人民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信仰,被称为草原文化。
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追求自然和生命的方式,也成为了群众喜爱的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草原文化的魅力和传承。
一、草原文化的魅力1.自然元素的魅力草原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广袤无垠的自然之景。
天空蔚蓝,云彩飘逸,在这样的天空下生活,会使人心情愉悦。
而在草原上,花儿随风摇曳,林木苍翠,河流流淌,各种生物在这自由而美丽的环境中繁衍生息。
这些自然元素都体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在人们的眼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也是草原文化独特的一面。
2.民族服饰的魅力在草原上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传统。
蒙古族的长袍浅表宽袖,呼应着骑马射箭的动作,表现出男性的英武和女性的柔美;哈萨克族的头巾和大号斗笠,在一款优美而色彩鲜艳的图案中突显出他们的文化特色。
穿上民族服饰,不仅可以感受到它的美丽和独特,也是对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尊重和传承。
3.音乐舞蹈的魅力草原文化里最具有传承性的就是音乐和舞蹈了。
在草原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和音乐风格。
蒙古族的藩鼓和马头琴,哈萨克族的杜泽鼓和扬琴,都代表了它们民族文化的精华。
音乐通常以强烈的节奏为特点,使人们身体和心灵都能够得到放松和舒展。
舞蹈是草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展现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
蒙古族的“蒙古之舞”、哈萨克族的“马背上跳舞”、鄂温克族的“狮子舞”,都是草原舞蹈中的代表。
这种跳舞的方式有时象征着某种民族信仰,有时又是表达对兴奋和活力的一种愉悦方式。
二、草原文化的传承自古以来,草原上的文化传承就与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草原上的传说,历史,习俗和民间艺术等,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而这种传统方式,至今都很有效。
许多草原人从儿时就开始学习唱歌,跳舞和演奏乐器,这些传统文化可以在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草原文化在高校中的德育价值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01
02
03
自然美欣赏
通过了解和欣赏草原的自 然风光,培养大学生对自 然美的热爱和尊重。
艺术美体验
引导大学生参与草原音乐 、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 的创作和欣赏,提升他们 对艺术美的感知和体验。
人文美感悟
让大学生深入了解草原文 化中的人文精神和内涵, 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感 悟。
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
借鉴草原文化中的创新思维和观念,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创新。
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草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的 能力和意识。
03 高校德育中草原 文化的应用途径
将草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
丰富课程内容
将草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融入思政课程,如诚信、团结、担当等 ,以增加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还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THANKS
感谢观看
案例四:某高校将草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丰富思政课程内容、提高思政教育实效、弘 扬优秀传统文化
该高校将草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中,通过引 入草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如草原历史、 文化习俗等,丰富了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同时,通过让同学们参与讨论、实践等活动 形式,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此举不仅 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民族文化传承
通过传授草原文化的历史、传 统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更好 地了解和接受本民族的文化,
进而形成民族认同感。
民族团结意识
培养大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的民族团结意识,促进民族间
的相互理解和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民族自豪感
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草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草原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交往和互动。
历史上,草原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交往、融合和互补,成就了我国历史上的“中华文明”。
草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哲学等都对中华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在语言、文学、艺术等领域,草原文化留下了许多为中华文化所继承和发展的精华。
其次,草原文化的兴起贡献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
草原文化的兴起,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形成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
草原文化的文学、音乐、舞蹈、戏剧、饮食等方面都有其特色和独特风格,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最后,草原文化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草原文化所代表的牧民文明,充满了朴实、自然、务实、勇毅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民族的奋斗和实践。
草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新的动力,成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草原文化的当代特征与价值意义
作者:杨建华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3期
摘要:无论是在远古还是当代,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大家族的一个种属一直以其独特地姿态闪烁着她的价值光芒。
作为以地域空间为疆界、以社会空间为载体、以文化空间为链条的草原文化,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发展并在此过程中逐步丰富起来,变得日益充满活力。
尤其在当代,特别是元上都“申遗”的成功其文化特征更加也显示出在构筑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草原文化发展传承当代特征
我们之所以研究草原文化,正是作为地域性很强的一个文化种别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在传承中日益强大、在内容上逐步完善,终以其独特地姿态昂首于中华文明的大家族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起草原文化,首先我们为之进行一个界定,草原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栖息地,也是人类食物的三大来源地之一(草原、耕地、海洋),不同的草原也有着不同的文化方式和文化背景,而我们的文章中所研究的是以内蒙古平原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生存的广大人群,所以,其文化背景有着一个特殊的个性特征。
因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产生了伟大的征战文明,即成吉思汗的征服史及忽必烈的治国方略一直被史学家所探索,称赞。
因此,许多学者在研究欧亚大陆文明史的时候,作为以蒙古高原文化(即我们现在提出的草原文化)已被当做重中之重的章节被单列开来,并命名为“蒙古情结”。
正因如此,草原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起来。
在此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在其漫长的岁月中得以相对固定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得到了滋养,尤其是在当代的多元化社会中体现出其明显的特征:
一、以地域和民族文化为主体的特征
地域与民族特色是草原的第一特征,由于地缘关系,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上的个性特征。
仅从蒙古长调这一典型的传统民族艺术形式来看,就能够揭示出其心理结构上最为纵深的那部分内涵,正如蒙古族作家鲍吉尔.原野阐发聆听长调民歌的三种境界时曾说道:“第一楼台,听出的是悠远;第二楼台,听出的是苍凉悲抑;而在第三重境界听见蒙古人那绸子一样柔软的心肠”(1)从这个层次上分析来看,尤其是第一层表现的就是典型的地域特征,因为当你置身于草原的时候,放牧四极都是一种颜色,一样的地貌特征,致使初到草原的人有一种新奇,而生活在草原的人却是一种审美上的疲倦与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进而产生出无法释怀的悲抑,再度纵深就是人性情感中最为软肋的那个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大量现代化、信息化工具的介入,现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首先在心理结构上发生了变化,过去由对自然地膜拜与依恋情结已经上升到对自然地重新认识和扩大审美的视角上来,这样草原文化的内涵也在悄然地发生着结构上的变化。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文中所提到的那样:即使它保留得有多么完整,也只是最终走向灭亡”(2)许多学者往往把草原文化同蒙古文学等同起来对待,这未免有些牵强,因为蒙古文学是研究一个民族发展史的学问,而草原文化则是研究一个特殊地域文化现象的学问,如果我们强行把二者等同起来,反而使对文化现象的研究视角变得人为地狭窄起来。
反之如果文化是一种封闭或排外,从表面上看仿佛是保留了“原汁原味儿”的文化现象,而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讲,是丢掉了文化的本身。
我们回到草原文化的主体上来,即使我们研究的是内蒙古这个大地域的草原文化,其内涵也是丰富多样的,其中就包括着锡林郭勒文化、察哈尔文化、鄂尔多斯文化、科尔沁文化等等。
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些文化大杂烩般放在一起进行共性式的研究,而是在尊重每一个区域文化个性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这才是研究文化方向性的正确认知。
前面我们提到:草原文化是建立在地域基础之上的。
我们现在把研究视角集中在内蒙古高原上,由于集中了以内蒙古人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的人群,所以,其文化现象就因此变得复杂起来,单从传统文化现象上来看,其大致的文化表征分如下方面:即征战文化,游牧文化,狩猎文化,宗教信仰文化。
因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崇尚武力则是第一种文化的潜台词,进而引申出“摔跤、赛马、射箭”这“男儿三艺”的文化表现方式;而由于游牧手段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发展成为蒙古包、勒勒车、奶茶,手抓肉等文化元素符号;由于萨满教和藏传佛教的引入,就形成了庙宇膜拜和敖包祭祀,那达慕等文化现象的出现。
而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一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相对稳定地保留传承下来并形成一个链条式的草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而现代的文明又将各种积极的因素赋予这些符号以更为丰富的内涵,比如“那达慕”已经成为草原文化同各种外来文化交流的平台;“男儿三艺”已经作为现代民族体育项目得以推广;而“奶茶”、“手抓肉”已成为传统食品同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重要产业;而草原的景色又一次成为艺术家创作时的审美背景......。
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但使草原文化的内容得以保留并加以传承同时也使草原文化影响日益得到彰显。
二、草原文化兼容性特征
许多学者往往认同于草原文化的单一性,即简单地征战、游牧、狩猎、祭祀等为线索的草原表征。
胆仔细考证起来,草原文化现象还远远不那么简单。
无论我们在考证元上都遗址、古盐道遗址、古岩画遗址等等。
从这一系列地考证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如行政管理系统、教育系统、文化传承系统、商业交通系统、宗教信仰系统.......。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系统,才筑建了草原文明。
仅从建筑学上来讲,蒙古包只是游牧时的一种居住方式,如果我们认真的研究元上都遗址的话,无论是元上都中轴线的走向,还是宫殿大门的方向,亦或是王城与附城之间的关系分
布......甚至包括施工手段,建筑材料的运用,这里不但有中原文化的精髓,还有藏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标志元素。
这充分说明:草原文化是具有广泛意义上的兼容性特征。
而在行政管理与领袖崇拜上,草原文化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依然同其他文化一样、有着其惊人的相似之处。
比如神话中的“苍狼”、“白鹿”,成吉思汗用马鞭一指形成了一条河,用刀一挥,就削成平顶山等等。
这无疑于“夸父逐日”中的“弃其杖、化为邓林”般地华夏神话。
正是这样的相似,我们才不难看出,草原文化绝不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孤立存在的。
她是在兼收并蓄中得以形成、发展并传承至今的。
在草原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也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扬弃”与变革,而在当代草原,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在政治、文化、教育的进程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文化元素被保留下来,并早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她的巨大作用。
三、草原文化的价值意义
遗址文化的优秀品格往往取决于这种文化现象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力。
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广袤草原,在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历练中逐步在兼收并蓄中形成自己独特地文化现象。
其价值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认知价值,作为一种现实的文化存在,以地域和民族主体为背景而形成的“绿色文化圈”我们对文化的认知提供了又一个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与农耕文化相比较,使我们的心理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在这个文化圈儿中,我们很少感觉到更多的繁文缛节,而是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体会人与自然的亲和。
第二,提升审美品格,一个地域有着一个地域的特殊审美方式,而这种审美方式和审美心理往往是由这个地域的地理空间所决定的。
因为地理空间往往决定着在这个地域的人群在心理结构上的价值取向,因此也决定着其审美品格。
在这个占有九分之一国土面积的广大土地上,草原文化以其相对单一而具有厚重底色的方式来显示着自我独特地文化魅力。
这也是提高我们审美品格的基础之所在,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在以草原文化为意蕴的氛围中,正如同“黄土文化”、“长江文化”、“中原文化”、“东北文化”一样,已经形成了这片独具特色的“绿色文化”大背景,而在这个“大背景”中,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和较强势的姿态组成了属于这个文化圈儿中的教育,文化与艺术系统。
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家族系统中的“这一个”。
第三,文化认同价值,我们说,每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许多人曾主张草原文化有着它鲜明的个性,也正因为这种个性的存在,是有别于其它文化圈儿而独立存在的。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在草原文化的形成方式方法上,还是草原文化在发展、进步、交流与兼容上,都离不开各种文化的滋养,它应该是在共同互融中得以发展的。
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地去认同这种现象的存在。
因为我国有着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国土上生息着五十六个民族,而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地域与文化行为方式。
正是这些文化行为方式,才组成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格局,也正是对每一种文化格局的尊重与认同,一个充满活力的文明国家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认同才是最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研究并探索草原文化的当代特征,就是要充分体会对于一种文化现象的理解与尊重并在这种理解与尊重中广大文化传统最终达到而作为草原文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的目的。
正是因为她的存在,才极大地丰富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内涵,也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草原文化才闪烁出它的价值光芒。
参考文献:
[1]见《锡林郭勒文化之——长调》第44页,201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第246页,198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悟蠡甫,胡经之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