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
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具体形象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一、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可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中点顺次连结起来,观察构成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都会构成平行四边形时,
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问题,就会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又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习题课结尾时,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或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根,或没有实根,它们都与b2—4ac的值有关。同学们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吗?请总结出规律。结尾一席话,激起学生施展才华的欲望,急于想知道怎么判定,促使学生课下去探索、研究、总结,为学习下节课——根的判别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把握住重点,不能在任何地方都创设问题情境,即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上创设情境,这样可以避免创设问题情境时所产生的盲目性。重点问题事实上就是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重点问题,我创设了下面这个问题情境:假如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什么条件呢?李丽同学回答:“由于已知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于是可以得出4-4(k-1)≥0,由此解得k≤2。”李丽同学回答完之后,王刚则补充道:“此时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k≠1,要不然这个过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正确答案应该是k≤2且k
≠1。”接下来,我又将原题目改成:假如方程(k-1)x2+2x+1=0有
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同学朱颜回答说:“一样!”沙娟同学则回答说:“k=1时,方程有解,解是x=。所以k≤2。”在学生的一片质疑和讨论当中,他们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不仅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完成了本题的解法之后,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也可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三、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来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需求。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创设猜想及开发性的问题情境
数学关注的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思维的训练,应在教学中激活初中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农村初中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思维基础。(一)创设引导初中学生猜想的问题情境,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猜想是人们依据事实,凭直觉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它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一个合乎情理的猜想并不是幻想,更不是胡思乱想,它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厚的知识功底,积极并富有想象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所学知识,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去猜想,为合理猜想指出途径。
例如,观察边长分别为6,8,10和5,12,13的两个三角形,它们的面积等于周长(不看单位),试问哪一类三角形具有此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已知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找出相同特征。(1)
62+82=102,52+122=132,(2)6+8=10+4,5+12=13+4
归纳得出:(1)均为直角三角形;(2)两直角边之和比斜边大4,由此猜想两直角边之和比斜边大4的直角三角形面积等于周长。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猜想,并从证明中得到新的发现,这对学生学习而言,就是一种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励学生进一步创新的意识。
(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启迪初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创设富于启发性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八年级第二学期“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中,对问题“作出任意四边形abcd的各边的中点,再连接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efgh,不管如何拖动四边形各边的顶点,四边形efgh会是一个什么图形?”通过度量比较,可以发现efgh始终是平行四边形。在进一步变化中,同学们还发现efgh有时会是矩形、菱形、正方形,并引导学生研究abcd满足什么条件时efgh是矩形、菱形、正方形。这样通过操作实验学生找到了内在联系,掌握了变化规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相契合,情境并不一定必须联系生活,能
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同样是好的情境。
参考文献:
1.李红梅.中职数学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西藏教育.2011(4) .
2.顾志林.浅谈初中数学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9).
3.曹红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数学创新思维[j].新课程(教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