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导论教学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教学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教学设计引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环境科学正是研究这些问题的学科。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文就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环境科学学科的定义、性质、特征和范畴;2.环境污染和污染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3.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4.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5.熟悉环境问题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制度和管理等。

教材选择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应该要选用系统性、完备性、权威性强的教材。

本课程可选用《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科学概论》等教材。

教材的选择要求贴近实际、案例讲解和文章讨论结合。

教学方法环境科学导论既要求学生对于很多环境问题有所了解,又要对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条件下,要采用灵活多样,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列举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讲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符合科学思维的知识体系。

2.案例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了解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座式教学: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环保讲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结合,把教学与现实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

4.研讨式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课程内容的深度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课堂讲授本部分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

教师讲授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分类,环境污染及其分类,环境保护等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案例教学本部分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主要是一份关于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计划。

这份教案主要是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初学者制定的,以使他们了解环境
科学的田野和能力,以教授他们基本的环境科学概念并强调他们对环
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

这份教案可以有以下内容:
1. 环境科学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教师将环境科学定义为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方面
的学科,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重要性和其对人类健康、社会和自然
环境的影响。

2. 环境问题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水污染、空气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等,并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影响和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

3. 环境监测和评价
教师将介绍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基本概念,包括如何建立环境监测
站点、如何采集样本、如何进行分析、如何评估环境影响等等。

4. 环境治理和管理
教师可以讨论环境治理和管理的各种策略和实施方法,包括法律
和规章制度、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污染预防和控制等等。

5. 可持续发展
教师可以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括如何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总之,环境科学导论教案的目的是教育学生环境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并为他们提供应对环境问题的工具和技能。

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详解

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详解

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详解第一章:引言环境科学导论是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环境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教案旨在详细解析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二章:教学目标本章重点介绍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并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和研究能力。

第三章:教学内容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环境科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学科体系、理论框架等。

本章将详细解析每个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3.1 环境科学的定义传统上,环境科学指的是研究环境系统和环境问题的学科。

本节重点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范畴和重要性。

3.2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包括环境科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重要里程碑。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环境科学的历史演变,更好地把握环境科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

3.3 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环境科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本节将详细介绍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环境科学的多学科特点。

3.4 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是环境问题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本节将介绍环境科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如系统论、生态学、风险评估等,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科学的核心理论。

第四章: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环境科学导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并给出具体的教学案例。

4.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本节将介绍如何利用讲授法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的知识传授,并提供一些案例和教学技巧。

4.2 讨论法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本节将介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的讨论,并提供一些案例和讨论问题的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设计范文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设计范文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环境科学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和目标。

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家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1.2 教学内容环境科学的定义和概念。

环境科学的重要性。

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家的角色和责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家的工作内容。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环境科学研究的领域和目标。

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的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定义和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章: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不同类型及其影响。

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类型: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环境问题的影响: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经济发展等的影响。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环境问题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的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的了解。

第三章:环境科学的分支与研究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分支及其研究方法。

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家如何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环境科学的分支: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等。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等。

环境科学研究的应用和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环境科学的分支和研究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家如何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环境科学研究的应用和重要性。

3.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的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环境学导论》电子教案

《环境学导论》电子教案
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最根本的方法
研制和采用噪声低的设备和加工工艺。
2、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常用的方法
吸声、隔声、隔振及消声器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
(1)吸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摩擦和阻尼,能降低10~15dB。
(2)隔声使声能受到阻挡而不能直接通过,能降低10~35dB。
(3)隔振防止振动能量从振源传播出去。如金属弹簧、橡胶垫等。
主要有:隔声罩和隔声间。
隔声罩对体积较小的噪声源(小设备或设备的某些噪声部件),直接用隔声罩罩起来,就可以获得显著的降噪效果。
隔声间当一个车间内有很多噪声源时,采用隔声罩很不经济。这时可建立一个小的工作空间使之与声源隔离开来,即隔声间。它还可以作为操作控制室或休息室。
这是目前抑制机械噪声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隔声罩一般用厚1-3mm的钢板制成。
3、消声降噪
消声器消声降噪可通过消声器来实现。消声器是一种既能允许气流通过,又能阻止或减弱声波传播的装置,它是控制气流噪声通过管道向外传播的有效工具。
消声器种类根据其消声原理的不同,大致可分为: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和微孔板式消声器。
(1)阻性消声器阻性消声器的消声原理是利用装置在管道(或气流通道)内壁或中部的阻性材料(吸声材料)的吸声作用使噪声衰减,从而达到消声目的。
2、隔声降噪
隔声是噪声控制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措施,它是利用墙体、各种板材及构件作为屏蔽物。
或是利用围护结构把噪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噪声在空气中的传播受阻而不能顺利通过,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噪声经过障碍物以后,强度就会大大降低,隔声实际上包括隔声体(障碍物)对噪声的吸收和反射两个过程。
(2)常用的隔声构件
第三节噪声的控制
一、噪声的控制原理

环境科学导论__绪论PPT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__绪论PPT教案

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举例:日本的大气、海湾环境的完全好转。
美国的“黑沙尘暴”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城市大气,湖泊水污染的日益严重。
第39页/共86页
(2)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开 始受到重视
1、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加剧与全 球变暖、臭氧层耗损、酸沉降 。 2、非污染性环境问题: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 性减少、土地荒漠化。 3、突发性、灾难性环境污染事件
它包括非生物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也包括生物环
境(Biological environment)。
第23页/共86页
1.2 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概念
(1) 生态( Ecology)
生态学的定义颇多,从最初的1866年 德 国博物学家E. Haeckel在其所著《普通生物 形态学》》中给生态学下的最经典的定义: “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 系的科学”,
生态经济、生态工业、生态文明等。
如:生态工业强调的是工业这种人类的 行为应与环境相协调,而应该不向环境排入 过量的污染物。
第25页/共86页
(2)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
自然资源的定义人们引用较多的是联合
国 环 境 规 划 署 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给出的定义:在
(2)、1972年6月5日-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 举行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划时 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
(Declaration on Human Environment),即
斯德哥尔摩宣言。如果将今天的的时代称为 “具有强烈环境意识的时代”,第一次人类环 境会议便是这个时代的里程碑。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精).doc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精).doc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SCIENCE OF ENVIRONMENT学时数:54学分数:3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执笔者:徐颂编写日期:2005 年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1、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绪论1、理解环境的概念,了解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概念;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和热力气象因子;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3、了解全球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了解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概念。

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同步教案环境科学导论

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同步教案环境科学导论

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同步教案环境科学导论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同步教案:环境科学导论引言本教案旨在为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的教师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参考,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环境科学的框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够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解决环境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教案的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和大纲编写,以实现教学目标和优化学习效果。

一、课程背景1.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领域- 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简要描述环境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1.2 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挑战- 分析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

- 探讨环境问题解决所面临的挑战。

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了解环境问题的来源和分类。

- 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2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

- 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分析环境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3.2 环境问题与分类- 分析环境问题的来源和分类。

- 研究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

3.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 分析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 通过讲解环境科学的基础概念,培养学生对环境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4.2 案例分析法- 利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环境问题。

4.3 小组讨论法-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讨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估5.1 课堂表现评估- 考察学生对环境科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5.2 作业评估- 布置相关作业,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估。

5.3 实践项目评估-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评估其在实际环境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 教材:《环境科学导论》- PPT:提供相关课件和案例分析材料- 图书馆:提供相关科研文献和参考书目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初步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和解决方法,并培养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1. 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2.1 环境科学基本概念- 环境的定义与分类- 环境科学的内涵与任务-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2.2 环境科学理论体系- 环境系统理论- 环境质量评价理论- 环境演变与生态平衡理论2.3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 环境监测与调查方法- 环境模型建立与模拟方法- 环境政策分析与制定方法2.4 环境问题分析- 我国环境现状与趋势- 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思政课堂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在传授环境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素养。

3.2 教学策略- 结合环境科学知识,引入环保案例,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环保政策,提高学生的政策意识和行动能力。

3.3 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 环境科学基本概念: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

- 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介绍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学生的政策意识和行动能力。

-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 环境问题分析:关注我国环境现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事业,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环境科学知识和思政方面的成果。

评价方式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期末考试等。

5. 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反馈和自身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学导论 教学大纲

环境学导论 教学大纲

环境学导论教学大纲环境学导论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学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环境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环境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环境、环境系统、环境变量、环境影响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如自然界的循环性、有限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以及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第二部分:环境问题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问题是环境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如何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部分: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保护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第四部分: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律环境伦理是环境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学习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道德关系。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环境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环境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第五部分: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培养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如何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环境行动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如何促进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

总结: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学的入门课程,对于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学导论(何强)第一章 绪论PPT课件

环境学导论(何强)第一章  绪论PPT课件
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组合的方法对人类与环境系统 全面研究
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则,协 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寻求高效能的优化结构
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 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发生和发展,被利用和改造。
编辑版pppt
8
自然环境的要素构成
编辑版pppt
9
自然环境的层次结构
自然环境
地球环境 外围空间环境
岩石圈
土圈
水圈
生物圈 其他圈层
编辑版pppt
10
地球环境的圈层结构特性
编辑版pppt
11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人类活动的产物
编辑版pppt
4
课本及参考书
课本:
《环境学导论》(第二版)何强等编著,清华大 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
《现代环境科学导论》盛连喜主编,化学工业出 版社;
《农业环境保护》张宝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学》左玉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环境保护概论》刘天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
编辑版pppt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 种描述; ✓环境状况的形成由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 来自人 为的原因,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为原因是更重 要的原因;
✓人群的文化状态也影响着环境质量。
编辑版pppt
16
四、环境的分类
人类环境是由若干规模大小不同、复杂程度有别、等级 高低有序、彼此交错重叠、彼此互相转化变换的子系统 所组成,是一个具有程序性和层次结构的网络。
编辑版pppt
6
二、人类的环境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编辑版pppt
7
1、自然环境
➢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 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 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 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 素的总和;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2. 掌握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成果;3. 理解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4.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2.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3. 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4. 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30分钟)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科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 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和作用(10分钟)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科学,旨在认识、保护、改善和管理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它涉及地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 介绍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20分钟)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展示来理解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40分钟)导入: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引发学生对环境科学发展的思考。

1. 介绍环境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0分钟)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逐渐加深,到环境问题引起全球关注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再到环境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们将了解环境科学的发展脉络。

2. 分析环境科学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理论成果(20分钟)通过介绍环境法、环境伦理、生态足迹等重要理论成果,学生们可以了解环境科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0分钟)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科学性。

1. 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20分钟)包括生态学理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通过简单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理论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2. 介绍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30分钟)包括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等方法。

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污染及其防治

>近50年来,世界农业用水量增加了3倍,工业用水增加了7倍,生活用水增加得更多。

2025年为分界点,2025年后进入供不应求的水资源危机阶段,将有2/3人面临严重缺水局面!>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43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占全球面积的60%。

>世界已有20%的人缺乏安全饮用水,50%的人生活在没有卫生系统的地区。

(2000年数据)(2)水质恶化、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突出。

>随着经济、技术和城市化的发展,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水日益增多。

>目前因排放的污水而被污染的淡水占全球径流量的14%以上;>有1/4人口的患病是因水污染引起的;>水源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及工农业、人民生活用水紧张和不安全性。

案例:■2004年06月04日韶关大宝山尾砂坝排出的滚滚污水注入翁江后使下游翁源、英德等地1000多亩农田无法复耕。

■废水随浩浩翁江日夜南流,危及沿岸群众健康!■据英德环保部门采集水样进行化验分析,发现废水PH、锌、铅、镉、铜浓度等5项指标严重超标,其中锌浓度超标达24倍。

■水体被污染,对以此为生的居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2、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1)用水量我国年总用水量已达7000多亿m3,占我国总水资源的20%以上,占总可用水量的60%,占实际可用水量的100%,占实际可用清洁水资源的175%。

由此,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可见一斑。

(2)缺水量2005年3月份资料统计,我国城市每年缺水量达60亿m3;660个城市中有333个城市缺水、108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3)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由水污染造成的损失达400亿元。

3、我国水资源特征与利用的问题(1)人均、亩均水量低于世界水平;>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分别为2711km3和829km3,居世界第6位,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水资源人均约为世界人均的1/4,据世界第121位(现有国家和地区总数224个);亩均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

环境学导论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学导论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日本九州南部熊 甲基汞 本县水俣镇 日本富山县 镉
日本九州爱知县 多氯联苯
水俣病患者及后代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3)
当代环境问题
–特点: 特点:
全球大气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大面积生态破坏加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迭起
当今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蔓延 淡水资源枯竭 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 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 人口问题 城市化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
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人类的活动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人类的活动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影响水循环和水平衡 兴建大型水库 大量开采地下水 跨流域调水 减小湖泊面积 森林破坏 水污染
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生物有 机体、水分、 机体、水分、空气等 土壤圈: 土壤圈:是地壳中的岩石经长期风化形 成的、位于陆地表层、呈连续分布、 成的、位于陆地表层、呈连续分布、具 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 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除江 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 盖的地区以外, 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
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 体的各个独立的、 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 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小限制律;等值性;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 大于各个个体之和;出现先后,相互联系, 大于各个个体之和;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 依赖。 依赖。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总体 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 或环境的某些要素, 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 而形成的对环境的评定。 而形成的对环境的评定。

环境导论

环境导论

国内外环境工程学科可排名 国内外大学
环境专业发展历史 1、各个时代 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 绿色文明 2、末端治理、清洁生产、区域管理 、系统理论指导 3、学科发展历史:环境卫生-环境 科学-工程-管理-监测、材料、机械、 生物工程、经济
专业涉及的知识
环境工程学(系统)、环境科学(原理)及其区别 物理学:热、电、声等。
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1)类型:世界草场主要有热带草原(非洲、南美洲、 澳大利亚)、温带草原(亚洲、北美洲)等。
水土流失
1.概念:水土 流失是在人 为因素影响
下,受风力、
水力、重力
等外力作用,
土壤发生移 动和破坏的 现象。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主要为风成黄土,粉粒占黄土总重量 的50%,结构疏松、富含碳酸盐、孔隙度大、透水性强、 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弱。
7 左玉辉《环境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工程和环境管 等
热点话题 男子工作4年考上哈佛研究生 回国后仍当 城管 认识这位哈佛硕士研究生,现任成都市城 管局直属的一家环卫公司高层管理张华( 化名),了解他背后的故事。 同时,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城管局市 本级共有1134人,其中有2名来自西南交 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52人, 占比4.59%,本科学历占比近5成,而大 专以上学历则超71%。
身价15亿与月工资5000元两个同 学的区别----细节决定命运
,湖南益阳人,金立通讯集团董事长兼 总裁,身家15亿,手机月均销量45万部,年销售量超500 万部,集团年利润超3亿。
刘立荣 李盛,
海一电子公司的技术员,月收入5000元。
湖南新化人,刘立荣大学同学,现为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学导论》电子教案
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座城市等,都
可以个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

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
⏹今天,人们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是: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
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
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例如:为了生存和繁衍,每一种生物都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空气、水分、阳光、热量和营养物质;生物生长、繁育和活动过程中又不断向周围的环境释放和排泄各种物质,死亡后的残体也复归环境。

2、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1)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 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因子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腐殖质等。

生产者(producers)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消费者(consumers)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分解者(decomposers)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

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使物质流动在大自然中形成循环。

在这四大角色的作用下,整个生态系统始终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交流。

生态系统的稳定取决于平衡的相互关系。

4、生态平衡的原因
生态平衡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也越强。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

超出了限度,调节就不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生态平衡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也越强。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

超出了限度,调节就不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5、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
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

如火山爆发、山崩海啸、水旱灾害、地震、台风、流行病等自然灾害。

(2)人为因素
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主要有三种:物种变化引起平衡的破坏;
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破坏;
信息系统的破坏,引起平衡破坏。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过去一个世纪来,地球上有一半的湿地消失。

2、毁林造田使得地球森林覆盖率下降了20%-50%。

3、地球上有9%的树种濒临灭绝。

4、地球上70%的海洋鱼类面临滥捕滥捞的威胁,有些已处于生存极限状态。

5、近半个世纪来,全球有2/3的农业用地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