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与乡村社会结构
乡土中国总结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总结知识点梳理一、乡村的地理特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乡村地区。
乡村地区通常包括农田、果园、村庄、农舍等。
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各个乡村地区的地理特点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南方地区的乡村地区多山多水,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和蔬菜等作物;而北方地区的乡村地区则多平原和草原,气候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
这些地理特点对乡土文化和乡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乡村的社会结构乡村的社会结构通常以家庭和村落为基本单位。
在乡村社会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家庭成员之间通常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村落则是多个家庭的集合,通常由村民自治组织进行管理,是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乡村社会中,通常存在着严格的礼仪和等级制度,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重要。
三、乡土中国的文化特点乡土中国的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包括语言文字、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
中国的方言众多,乡村地区的方言更是丰富多样,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传统节日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过年过节,乡村中都会举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
此外,许多乡村地区还保存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织布、编织等,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乡村地区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乡土中国的习俗和风土人情乡土中国的习俗和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乡村地区,人们通常以务农为生,勤劳朴实,热情好客。
村落之间的亲戚关系非常复杂,村民之间的相互帮助和互助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特点。
另外,乡村地区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和风俗,如婚俗、丧葬习俗、节日习俗等,这些习俗和风土人情是乡土文化的珍贵遗产。
五、乡土中国的发展与变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乡土中国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同时,许多乡村地区也面临着人口外流、传统文化的衰败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乡土中国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乡土中国一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乡土中国的概念和特点1.1 乡土中国的定义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特定文化和社会形态,包括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乡土经济、村落格局、社会制度、乡村道德风俗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1.2 乡土中国的特点乡土中国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环境多样化:中国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气候、植被、水域、土壤等自然条件也各有特点。
(2) 产业结构多元化:中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多元,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并存,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3) 社会结构多样化: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多样,家庭、村落、乡镇、农村企业、合作社等各种社会组织多层次、多元化。
(4) 文化传统丰富:中国农村地区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方言文字、庙会节庆、乡村信仰等传统文化。
1.3 乡土中国的研究意义乡土中国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乡土中国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乡土中国有助于揭示中国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对于发展和建设的指导作用:乡土中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研究乡土中国有助于指导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
(3) 对于社会变迁的认识: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阵地,研究乡土中国有助于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第二章乡土中国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征2.1 乡土中国的历史演变乡土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农耕社会的形成阶段: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是乡土中国的最早形态,人们从事农耕生产,建立了家庭、村落和乡镇社会组织,形成了乡村经济和文化。
(2) 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在封建社会时期,乡土中国经历了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村落的发展壮大、乡村社会制度的形成、乡村文化的繁荣等历史过程。
(3) 乡村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乡土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农业集体化、农村工业化、农村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历史变革。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含义和特点。
2. 理解村落和城镇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干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等素材。
2. 设计教室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
3. 准备好板书和讲解用的PPT。
4. 复习相关的基础地理知识。
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同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导入1. 展示一些村落和城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异同。
2. 提问:什么是村落和城镇?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1. 村落空间结构(1) 介绍村落的基本构成:家庭、邻里、乡村等。
(2) 讨论乡村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
(3) 分析乡村空间结构的特征,如聚落规模、形态等。
(4)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乡村的空间结构特点。
2. 城镇空间结构(1) 介绍城镇的基本构成:街区、邻里、社区等。
(2) 讨论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如历史、文化、经济等。
(3) 分析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如规模、形态、功能分区等。
(4)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镇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 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比较(1) 比较村落和城镇在空间结构上的异同点。
(2) 讨论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干系。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规划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教室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案例,分析其特点及影响因素。
简述村落结构
简述村落结构一、概述村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村落结构是指村庄内各种建筑、设施和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式。
它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点,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空间结构1.村庄总体布局:大多数村庄都采用“四合院”或“八字形”布局,即以中心广场或街道为轴心,四周围绕着住宅、祠堂、公共设施等建筑。
2.住宅区:住宅区通常位于村庄的边缘或中心位置,由多个“四合院”组成。
每个“四合院”包括正房、厢房和后院等部分,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家庭生活空间。
3.公共设施:公共设施包括祠堂、学堂、会馆等建筑。
祠堂作为家族信仰和文化传承的场所,学堂则是教育青年人才的地方。
4.田地与道路:村庄周围是广阔的田地,道路则贯穿其中,连接村庄与外界。
三、社会结构1.家族组织:中国传统村落的家族组织是由同姓氏族群组成的。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和祖先崇拜活动,维系着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
2.社区组织:村落内部还有社区组织,如“保正”、“保甲”等。
他们负责管理村庄内的事务和处理纠纷。
3.劳动分工:村落内存在着明显的劳动分工,男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作,女人则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纺织制作。
四、文化结构1.宗教信仰:中国传统村落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
祖先崇拜、道教、佛教等信仰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2.节日文化:村落中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在当地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民间艺术:中国传统村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木雕、剪纸、绣花等。
五、自然环境1.地理条件:村落的地理条件对其结构有很大影响。
山区村落多以阶梯状布局,平原村落多以“四合院”布局为主。
2.气候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村落结构也有所不同。
南方村落通常采用“水陆并用”的结构,北方村落则更注重保暖。
3.资源利用:中国传统村落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如水利工程、土地整理等,使得其结构更加合理和高效。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1. 乡土中国的概念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农村的面貌、特点和文化传统。
它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农村社会形态的综合体现,是乡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乡村社会经济结构乡村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农业是乡土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
手工业是指农民依靠传统的手工技艺进行的生产活动,如陶器制作、布匹织造等。
商业活动在农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乡村集市是农民交流商品和信息的重要场所。
3. 乡土中国的农业特点乡土中国的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在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上保持了传统的特点。
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农耕方法和农具,传统的种植模式和农业文化传统也得到了保留。
另外,农村还存在丰富的农事节庆活动,如春耕祭祀、丰收庆典等。
4. 乡村社会组织乡土中国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家族、村落和乡贤社会。
家族是乡村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族关系在乡村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村落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组织单位,村规民约是村落内部管理的核心制度。
乡贤社会是指在乡土中国的社会组织中,乡贤的地位和作用相当重要。
他们是村落社会的精英,担任着各种管理和仲裁职能。
5. 乡村文化传统乡土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如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民俗习惯、民间艺术等。
传统的节日和庆典在农村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如春节、中秋节等。
民俗习惯包括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仪式习惯,如婚丧嫁娶、祭祖等。
民间艺术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
6. 乡土中国的发展挑战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发展挑战。
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人口流失、社会资源的匮乏等问题成为乡村发展的障碍。
同时,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滞后,也制约了乡土中国的发展。
为了促进乡村发展,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教育和卫生水平,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7. 建设美丽乡村为了改善乡土中国的发展状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
村理论学习计划
村理论学习计划一、学习目的村理论是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对村落社会结构、功能、发展和变迁规律的总结和说明。
村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把握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学习村理论,可以增强我们对农村社会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为农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习内容1. 村落社会结构和功能2. 村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规律3. 农村社会建设和发展三、学习方法1. 阅读相关学术著作和文献,如《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理论探析》等。
2. 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和讲座,听取专家学者的报告和演讲。
3. 到乡村田野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
4. 与农村社会的相关人士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看法。
四、研究成果1. 撰写论文或报告,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2. 发表学术论文,向社会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
3. 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为农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学习时间安排1. 每周至少安排2-3天的时间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学习。
2. 在周末或假期的空闲时间,可以到乡村田野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
3. 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和研讨会。
六、学习资源1. 图书馆和在线图书馆资源:如《知网》、《万方数据》等,可以查找相关的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
2. 专家学者和实践者资源:可以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农村政府官员和农村社会工作者进行交流和深入学习。
3. 农村田野和实地调研资源:可以到乡村田野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了解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
七、学习评估1. 每个学期进行一次学习成果的总结和评估。
2.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研究成果,接受他人的评价和意见。
3. 参与相关的学术和社会活动,积极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研究成果。
八、学习激励1. 学习成果的认可和奖励。
2. 参与相关的学术和社会活动。
3. 提升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社会影响。
中国古代的古代村落与乡村社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奴隶社会:村落规模扩大,出现城 市
近代以来:传统村落逐渐衰落,新 型村落兴起
不同历史时期对古代村落的影响
单击添加标题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 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土 地开发,村落开始形成并逐
渐扩大。
单击添加标题
秦汉时期:统一王朝的建立, 推动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 基础设施建设,村落规模进 一步扩大,同时出现了农村
中国古代的古代村落 与乡村社会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壹
目 录
文
本
肆
方济古 式生代活村与落ຫໍສະໝຸດ 生的产经目录
贰
成古 与代
演村
变落
的
形
伍
方化古 式传代
统村
与落
生的
活文
叁
方织古 式结代
构村
与落
治的
理组
陆
落古 与代
转村
型落
的
衰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古代村落的形成与演 变
原始社会时期的聚居形态
聚居形态:洞 穴、树巢等自 然条件下的居
第六章
古代村落的衰落与转 型
自然灾害对古代村落的影响
地震:破坏房屋和基础设施,导致人口流失和村落衰落 水灾:淹没农田和村庄,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活 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农民生计 蝗灾:啃食庄稼,造成粮食短缺和饥荒
社会动荡对古代村落的影响
战争频繁:破 坏村落,导致
人口流失
土地兼并:大 土地所有制的 发展,使小农
古代村落中的手工业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各种生活用品和农具,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作者:李全生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06期[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消灭了长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被打倒,贫雇农翻身得解放。
社会主义改造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贫下中农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导力量,地富等专政对象成为公社集体化时期的社会底层,比较稳定的村落社会分层结构建立起来。
“四清”和“文革”这两大政治运动,对农村社会分层结构造成了极大冲击。
改革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新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基本形成。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结构;农村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6-0062-03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嬗变尤为突出。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农村社会分层结构土地是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农村,除东北和华北等老解放区外,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解放,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成为农村社会分层的关键性机制。
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广大农民,却总共占有20%-30%的土地。
在土地占有方面的有无多寡,构成了农民阶级阶层地位的差别。
土地占有上的严重不均状况,使农村的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突出,特别表现为地主富农与广大农民的矛盾。
具体而言,当时农村社会主要有以下阶级和阶层。
1.地主阶级。
这一阶级是大量占有农村土地的阶级,他们以大约5%的人口,占有55%-65%的土地。
他们一般脱离生产劳动,将土地放租给农民,以收取地租的方式实施剥削。
在对农民进行经济剥削的同时,他们还把持村公所、宗族、村学堂等组织,掌握着村落社会中政治和文化等有限的资源。
2.富农阶级。
这一阶级也是占有比较多的农村土地,以5%的农村人口占有15%的土地。
因为富农占有土地不像地主那么多,由此带来与地主阶级不同的两大表现:其一是,富农主要依靠请长工的方式来剥削雇佣劳动,而不是以收租方式剥削;其二是,富农参加生产劳动而地主自己不劳动。
村落共同体、基层市场共同体与基层生产共同体--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定 的 边 界 , ( ) 具 有 很 强 的 封 闭性 ,存 在 明显 的 “ 外 ” 现 象 ,本 村 人 与 外 村 人 具 有 明 显 的 2 排 身 份 差 别 ,获 得 村 民 身 份 具 有 比较 严 格 的 条 件 ,( ) 具 有 高 度 的集 体 认 同 感 和 高 于 个 人 层 次 3
维普资讯
14 9
社 会 科 学 战 线 ・0 2年 5 期 ・ 会 学 研 究 20 社
二 、村 落 共 同体 、 基 层 市 场 共 同体 与 基 层 生 产 共 同体
按 照 杜 赞 奇 引 用 旗 田巍 的观 点 ,“ 同体 ” 一 词 源 于 卡 尔 ・ 特 夫 ( al toe) 日本 共 魏 K r Wifg1 , t
维普资讯
l 93
村 落 共 同体 、 基 层 市 场 共 同体
与 基 层 生 产 共 同体
— —
中 国 乡村 社 会 结 构 及 其 变 迁
刘 玉 照
内 容 提 要 关 于 中 国 乡 村 社 会 的 基 本 结 构 , 日本 学 者 提 出 了 村 落 共 同 体 假 设 , 美 国 学 者 施 坚 雅 提 出 了 基 层 市 场 共 同 体 假 设 , 后 来 , 在 这 两 个 假 设 的 基 础 上 引 发 了大 量 的 争 论 和 研 究 。 本 文 将 在 总 结 上 述 研 究 的基 础 上 , 探 讨 中 国 乡 村 社 会 的 基 本 结 构 及 其 变 迁 ; 并 对 乡 村 工 业 化 导 致 的 新 的 乡 村 社 会 结 构 单 元— — 基 层 生 产 共 同 体 进 行 比 较 详 细 的 考 察 , 在 经 验 调 查 的 基 础 上 对 基 层 生 产 共 同体 的 形 成 、 特 征 以 及 对 中 国 乡 村 社 会 基 本 结 构 的 影 响 进 行 比 较 深 入 的 分 析 。
村落视野中的乡村社会整合——广东梅县书坑村的个案研究
VoI 3 . | O No 4
J .2 l u1 0 0
村 落 视 野 中 的乡村 社 会 整 合
— —
广 东梅 县 书坑 村 的个 案 研 究
杨 小 柳
( 山大 学 社 会 学 与 人 类 学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7 ) 中 广 1 2 5 摘 要 : 东梅 县 客 家 村 庄 书坑 村 利 用 村 落共 同 体 的 整 合 因素 , 动 群 众 和 外 出华 侨 乡 贤 改善 村 庄 基 础 设 施 , 广 发 而 成 为 新 农 村 建 设 示 范 点 , 过 此 实例 , 现 了 乡村 社 会 结 构 和 文 化 传 统 在 改 革 开放 3 通 展 O年 巨 变过 程 中 的延 续 和 创
乡村 社会的 经济生 活 、 社会 结构 、 政治 文化形 态 等方 面。 面临这样 的 巨变 , 国乡村 的社会 整合机 制 发生 中 了怎样 的变化 和挑 战 ?法律 和 制度上 又应该 对此 作 出怎样 的应 对?这 些 问题一 直是 我 国社会科 学 界研
收 稿 日期 : O O O — 2 21— 1 5
核 心 。3 C 2
体系, 我们 称 之 为集 体 意识 或 共 同 意识 ” 二 是 法 律 ; 和 制 度 实 在 , “ 律 表 现 为 社 会 团 结 的 主 要 形 即 法
式”撤 被认 为直 接导 致 了乡 村 社会 的各种 整合 困难和 问题 。一 方 面主要 体现 为 乡村 的“ 分散化 ” 。人 民公 社体 制下 高 度 同质 性和 均
平 、 会经 验 、 社 价值 观 念 、 性 心 理等 方 面 都 出现 了 个
分化 , 形成 了不 同 的新 型利 益 群 体 。而 大集 体 的结
我国村落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发展历程及其评述
我国村落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发展历程及其评述摘要:论文首先界定村落空间结构的概念,即在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地域范围内的居民定居点,因其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产业诸类要素间的稳定状态而在空间层面表现出的形态和组成关系。
继而梳理村落空间结构相关研究内容,分三大类:现状研究、演化研究、优化重组研究。
认为村落空间结构研究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未来对于村落空间结构优化重组研究将成为重点与难点。
最终提出3点村落空间结构研究展望:1、积极关注村落空间结构演化与优化重组类研究;2、将村落看作为复杂巨系统,引入系统论观点分析村落空间结构各要素间相互关系;3、加强村落空间结构定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
关键词:村落;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 tu9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村落空间结构的概念、内涵界定1.1村落空间结构概念村落空间结构在建筑学科和地理学科中通常指村落空间的物质形态、组成关系。
1994年范少言发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论文,文中对村落和村落空间结构做了定义,认为村落空间结构指农业地域中居民点的组织构成和变化移动的特点,以及村庄分布、农业土地利用和网络组织构成的空间形态及其构成要素间的数量关系。
2009年罗雅丽发表《村镇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将村镇空间结构定义为村镇地域范围内各空间经济单元间具有相对稳定而又包含变化的空间分布和等级规模关系。
村落空间结构具有广泛内涵与外延概念。
狭义概念: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包括村落形态和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村落空间结构按组织规则将村落形态和各子系统连接,整合为村落复合系统。
广义村落空间结构:除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外,还包括村落体系间空间结构和村落社会、产业空间结构等内涵。
本文认为村落空间结构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地域范围的定居点,因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产业诸类要素间稳定状态而在空间层面表现出的形态和组成关系。
1.2村落空间结构内涵1.2.1村落空间结构构成要素村落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包括:村庄地域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家族血脉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文化结构等。
村落与乡村社会结构
村落与乡村社会结构
村落作为乡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和功能。
首先,村落是乡村社会的基本居住单位。
乡村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人口分布分散,村落成为了人们的居住点,村民按照一定的地理范围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社区。
其次,村落是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乡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而村落作为农业生产的组织单元,起着统筹和协调的作用。
村民集体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组织需要在村落中进行。
再次,村落是乡村社会的基本自治单位。
村落具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和管理权,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村委会,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治。
村委会负责村落内部事务的管理和调解矛盾,保障村民的权益。
此外,村落还拥有较为独特的社会公共空间。
村庄中常常有一些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学校、卫生院、文化活动场所等,这些设施为村民提供了社交、学习和娱乐的场所,有利于构建乡村社会文明。
乡村社会结构的层次与组成与村落紧密相连。
以中国农村为例,乡村社会结构一般包括几个层次:家庭、村落、乡镇、区县、地市等。
家庭是组成乡村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而村落是乡村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
乡镇、区县、地市则是更高层次的组织单位,负责协调和管理一定范围内的乡村社会事务。
乡土中国简答题
乡土中国简答题
乡土中国是指中国传统农村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特点。
以下是简答题的答案:
1. 乡土中国的特点是什么?
乡土中国的特点包括:农业经济为主导,人口多以农民为主;社会结构相对稳定,重视家族和村落的纽带;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仍然存在,例如尊重长辈、重视祖先崇拜等;地域性强,区域间的差异较大;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相对不发达;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相对匮乏。
2. 乡土中国的发展挑战是什么?
乡土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乡村教育质量低下等。
3. 如何推动乡土中国的发展?
推动乡土中国的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通达性和便捷性;加大农业现代化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改善农民收入水平,鼓励农民发展农村产业和农村经济;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注重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互动与合作。
4. 乡土中国与现代城市有哪些差异?
乡土中国与现代城市有许多差异。
首先,农村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导,而城市则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其次,农村地区社会结构相对传统稳定,家族和村落纽带较为重要,而城市则更加多元化和匿名化。
另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而城市发达。
此外,乡土中国重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城市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最后,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与城市有很大的差异。
乡土中国出现的名词解释
乡土中国出现的名词解释乡土中国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的概念,它涵盖了乡村社会、农村经济、乡土文化等多个层面。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拉大,关于乡土中国的研究和讨论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乡土中国出现的相关名词。
一、乡土中国的概念乡土中国一词源于乡土意识的兴起,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土地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关注。
它强调了乡村社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结合体。
乡土中国的概念涵盖了乡村社会结构、乡土经济模式、乡村文化传承以及现代农村现状等多个方面。
二、乡村社会结构乡村社会结构是乡土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包括社会层级、乡村组织、土地所有制等要素。
在传统乡村社会中,村落和家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社会秩序以社团和家族等关系为依托。
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变革,村落自治和乡村社会组织逐渐减弱。
三、乡土经济模式乡土中国的经济模式一直以来都以农业为主导。
传统的农村经济以自给自足、家庭农场为特点,农民靠土地种植农作物维持生计。
乡村经济发展除了农业之外,还包括农村非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等。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经济模式正在发生着转型,乡村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
四、乡村文化传承乡土中国的文化传承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传统乡村文化以农耕文化、丰收仪式、民间艺术等为特点,这些文化传承起到了社会凝聚力和身份认同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影响,乡村文化正面临着被忽视和丧失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需要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方言、乡土知识等的收集和保护。
五、现代农村现状乡土中国的现状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点。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外流的增加,乡村空心化和农村贫困化问题日益突出。
乡土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土地利用问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保障等。
为了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综上所述,乡土中国是一个包含丰富内涵和广泛议题的概念。
乡土中国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
乡土中国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乡土中国个人研究过程综述引言乡土中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话题,它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人,我开始了我的乡土中国研究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阅读相关书籍、采访当地居民和亲身体验等方式,逐渐深入了解了乡村中国的现状和历史背景。
一、乡村社会与文化1.1 乡村社会结构在我对乡村社会的研究中,我发现乡村社会结构是由家庭、氏族、村落和地区组成的。
这些组织形式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
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而氏族则是家族关系更为复杂的群体。
同时,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土司”制度等特殊制度。
1.2 乡村文化传承在我对乡村文化的研究中,我发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依然存在并得到传承。
例如,在某些地区还存在着传统的节日庆典和民间艺术表演。
此外,在一些地区还有传统手工艺人和乡土文学家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传承下来。
二、乡村经济与发展2.1 乡村经济现状在我对乡村经济的研究中,我发现许多农村地区正在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许多农民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始转向服务业、旅游业和其他非农产业。
同时,一些地区也在积极推进农村电商、特色农产品等新型产业。
2.2 乡村发展策略在我对乡村发展策略的研究中,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其次,积极推进新型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最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城乡融合发展。
三、个人体验与感悟3.1 采访当地居民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采访了许多当地居民,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
通过这些采访,我深刻认识到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城市中,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和个人利益;而在乡村中,人们更加注重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
3.2 亲身体验除了采访当地居民外,我还亲自体验了一些乡村生活。
例如,在某些地区我体验了田园生活、学习手工艺等。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乡土文化的国家,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土地上的乡村地区,其文化传承、历史背景、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
本文将就乡土中国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乡村文化。
一、乡土中国概述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土地上的乡村地区,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代表性特征。
其特点包括人口稠密、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社会结构以家族和村落为单位、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等。
乡土中国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文化与宗教信仰乡土中国的宗教信仰多样,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
这些信仰通常与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乡村地区的村庙、祠堂等信仰场所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思想信仰和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
三、乡村地区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乡土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农民劳动的标志,更是表达民俗传统和社会团结的重要方式。
在乡村地区,丰收祈祷、祭祀祈福等仪式在传统节日中扮演重要角色,代代相传,成为乡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乡村经济与社会结构乡土中国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特色农产品和农田景观是乡村地区的骄傲。
农民的劳动与耕作技艺在乡村地区具有重要地位,农田、农舍、村落等乡村景观也是乡土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同时,乡村地区的社会结构以家族和村落为单位,传统的家族观念和亲情联系在乡土中国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乡村发展与乡土文化保护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乡土中国所代表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
乡村地区的人口减少、资源匮乏、传统手艺的失传等问题成为制约乡土中国发展的因素。
因此,乡土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平衡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六、乡土中国的独特魅力乡土中国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
乡土中国所代表的传统价值观、风土人情、民俗传统等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乡土中国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与独特。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各章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各章思维导图第一章: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1.1 地理环境与乡土社会的关系1.2 乡土社会的特点:熟人社会、礼俗社会1.3 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家族、村落1.4 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第二章:乡土社会中的权力与秩序2.1 长老统治与教化权力2.2 社会规范与礼治秩序2.3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刑罚2.4 权力与秩序的维护机制第三章:乡土社会中的性别与婚姻3.1 性别分工与家庭角色3.2 婚姻制度与乡土社会3.3 婚姻选择与家族利益3.4 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关系与家庭和谐第四章:乡土社会中的经济生活4.1 土地制度与农业生产4.2 乡土社会中的经济组织:家庭、家族、村落4.3 市场经济与乡土社会的互动4.4 乡土社会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第五章:乡土社会中的教育与文化5.1 乡土社会的教育观念与教育体系5.2 文化传承与乡土社会5.3 乡土社会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5.4 乡土社会的艺术与娱乐生活第六章:乡土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6.1 乡土社会的传统与现代性6.2 乡土社会的变迁动力:政治、经济、文化6.3 乡土社会的现代化困境与出路6.4 乡土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命运与社会责任第七章: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交往法则7.1 人情世故与面子观7.2 乡土社会中的互助与合作7.3 社交礼仪与交往规范7.4 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与乡土社会的网络结构第八章: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8.1 传统美德与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8.2 道德教化与乡风民俗8.3 乡土社会中的善恶观念与行为评价8.4 道德实践与个体修养在乡土社会中的体现第九章:乡土社会的岁时节庆与民俗活动9.1 传统节日的由来与意义9.2 乡土社会中的节庆习俗与民间信仰9.3 民俗活动与乡土社会的生活情趣9.4 岁时节庆在维系乡土社会凝聚力中的作用第十章:乡土社会的环境保护与生态观念10.1 乡土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0.2 传统农业与生态平衡10.3 乡土社会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10.4 生态观念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第十一章:乡土社会的宗教信仰与精神生活11.1 宗教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11.2 乡土社会中的宗教仪式与信仰实践11.3 精神寄托与乡土社会的心理健康11.4 宗教信仰在乡土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变迁第十二章:乡土社会的未来发展展望12.1 乡土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2.2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土社会的发展12.3 乡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12.4 乡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前景与可能性第十三章:乡土社会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方式13.1 方言土语与乡土文化的传承13.2 乡土社会中的谚语、俗语和成语13.3 语言艺术在乡土社会交往中的应用13.4 乡土语言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保护与变迁第十四章:乡土社会的饮食习惯与食物文化14.1 地方特色饮食与乡土生活的关联14.2 食物在乡土社会中的象征意义14.3 乡土社会中的饮食礼仪与节日食俗14.4 传统饮食习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五章:乡土社会的民间艺术与手工艺15.1 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地域特色15.2 乡土社会中的手工艺传承与发展15.3 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5.4 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市场化的挑战第十六章:乡土社会的乡贤文化与社区治理16.1 乡贤文化的内涵与历史作用16.2 乡贤在乡土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力16.3 社区治理中的乡贤参与与民主实践16.4 乡贤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第十七章:乡土社会的教育与人才培养17.1 乡土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17.2 乡土社会中的教育公平与普及17.3 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制度的融合17.4 乡土教育在培养乡土情怀与国家认同中的作用第十八章:乡土社会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播18.1 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18.2 乡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保护与创新18.3 乡村旅游对乡土社会的影响与挑战18.4 乡土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通过这些章节的思维导图,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乡土中国》这本书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乡土社会,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农村社会学-第六章 农村社区
②区位学理论——强调研究城市环境的空间格局
古典区位理论过于强调城市中的经济竞争,却忽视 城市中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变量的作用。后来的研究者 提出社会文化区位理论和新正统区位理论。 社会文化区位学理论——把文化要素引入理论模式 中,考察文化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 新正统区位理论把探究的焦点从空间的分布转移到 人口的适应,认为技术、文化和社会组织是关键的适应 机制(何雷)。邓肯提出“人文区位结丛”模式,用人 口、环境、技术、组织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城市 的空间布局。
农业劳动者是农村人口的主体 家庭是农村社会的细胞 血缘和地缘是农民联系的主要纽带 我国农村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农村正处在快速社会转型时期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
二、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含义
1.社区的含义
(1)对社区研究的视野 类型学研究: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 区位学理论:芝加哥学派,后有很多学派 社区全貌研究:林德夫妇为代表
3、农村社区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从外延上看,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的一部 分,是特定农村地区的社会。 从内涵上看: (1)社会不强调“同”,社区强调“同”。 (2)社会不强调“地域”,社区则强调。 (3)社区的各种关系紧于社会。 (4)社区的功能更专门化。
三、农村社区的起源
1、原始农村社区的形成
对立的关系不同的权力分配社区居民某种激烈情绪葛尔宾提出以一个乡村贸易地带的范围作为划定一个乡村社区界限的理论30至40年代芝加哥学派研究城市化过程城市社区提出人文区位理论30至40年林德夫妇中镇开创以小城镇为研究对象的全貌研究50年代以来韩特社区权力结构研究社区权力分配状况20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
村落类型和空间结构特征
村落类型和空间结构特征一、村落类型1.自然村落:是指未经规划,依靠自然演进形成的村落。
这类村落通常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居民住宅以传统建筑为主,人口规模较小。
2.行政村落:是指按照行政管理的需要划分的村落。
这类村落通常是地方政府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划分的,一般都有明确的地理边界,村落在空间上相对集中。
3.聚居村落:是指因商业、交通等因素聚集形成的村落。
这类村落通常位于交通要道、商业中心附近,居民以从事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人口规模较大。
4.移民村落:是指因移民、难民等形成的村落。
这类村落的居民通常是因为战争、灾害等原因被迫离开家园,重新寻找居住地,形成新的村落。
二、空间结构特征1.平面结构:是指村落的空间布局形式。
不同的村落类型有着不同的平面结构特征。
例如,自然村落通常是沿着自然地形自由发展,形成不规则的平面结构;行政村落则通常是呈矩形网格状分布。
2.立体结构:是指村落的空间层次特征。
在立体结构上,村落通常由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功能区组成,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和高度也不同。
3.空间密度:是指村落的空间紧凑程度。
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村落空间密度不同,一般来说,聚居村落的空间密度较高,而自然村落的空间密度较低。
4.空间形态:是指村落的空间表现形式。
不同的村落类型有着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例如,自然村落的空间形态通常比较自然、随意;而聚居村落的空间形态则比较规整、有序。
三、空间发展模式1.自发发展模式:是指村落的发展主要依靠自然演进和居民自主建设的方式。
这种模式下,居民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济能力进行住房建设和改造,形成具有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空间形态。
2.规划发展模式:是指通过政府或规划机构的规划和控制来引导和规范村落的发展。
这种模式下,政府或规划机构会根据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和控制指标,引导居民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发展。
3.混合发展模式:是指自发发展模式和规划发展模式的结合。
这种模式下,政府或规划机构会制定一定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和规范居民的建设行为,同时也会尊重居民的自主权力和意愿,允许一定程度的个性化建设和发展。
乡土社会概念解释
乡土社会概念解释什么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指在乡村地区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形态。
乡土社会具有独特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经济模式,与城市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
乡土社会是农业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主要由农民组成,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
乡土社会的特征乡土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农业生产为主导乡土社会的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农民在乡村地区从事农作物种植、养殖等农业活动。
农业生产对乡土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社会结构稳定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一般由大家族或村落组织为单位,形成相对封闭的社会网络。
社会关系以亲属关系和邻里关系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密切。
3. 文化传统深厚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体现在宗教信仰、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方面,反映了乡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4. 社会价值观念保守乡土社会的社会价值观念相对保守,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在乡土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乡土社会注重家庭、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重视传统的道德伦理。
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土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1.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乡土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所替代,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乡土社会的经济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2. 城乡一体化的进展城乡一体化是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员流动、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便利促进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乡土社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和传承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促进乡土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社会的挑战与发展乡土社会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发展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 风情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地 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传统村 落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形 态特征。
•与此同时,传统村落的地域 特色、文化内涵往往具有相 似性、差异性、多样性。 传统村落对自然山水的尊重
传统村落空间中的文化内涵
传 统 村 落 对 自 然 山 水 的 尊 重
身体社会学者约翰· 奥尼尔认为:从前,人们通常以自己的身体来构想宇 宙以及以宇宙来反观其身体——宇宙和人类身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性和 整体性。人类是通过其身体来构想自然和社会的。
传 统 村 落 对 自 然 山 水 的 尊 重
自然地理条件约束下会形成村落空间结构的形态依赖,所谓“形态依 赖”是指城市空问结构的增长一般都基于原有的形态背景.总体是一个 不断修正的渐进过程.而空间形态的非稳定性又是激发空间结构增长的 动力。
以广西侗族村落为例
传 统 村 落 对 自 然 山 水 的 尊 重
1、景区发展对村落的影响 随着定陵、长陵、昭陵的陆 续开放,尤其是十三陵世界 文化遗产得到全球的认可, 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在十三陵 地区的大力发展,“陵邑” 村落随之加快发展,村落提 升了区位价值,也提供了发 展机遇。村落纷纷建设采摘 果园,修剪农家院,开办商 店和餐馆等。在经济增长的 同时,村落有限的规模和单 一的用地性质难以男足发展 的需求,空间形态开始突破 陵监的限制,向外蔓延建设, 村居规模迅速扩张。
区域分布
空间分布
•全国传统村落规模分布较为分 散,呈“两头大、中间小”的 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两 极分化现象。
“空间是存在的前提。任何事物,包括人类自身,都必须在一 定的空间中生存、发展。对于人类而言,空间不仅是人类栖身 的居所,是人类赖以存在的背景场,而且空间还是人类表达自 身的一个文化舞台、艺术舞台。在大自然这个空间中,人类创 造出了一出又一出精美绝伦的艺术。”
红瑶风水
传 统 村 落 对 自 然 山 水 的 尊 重
红瑶半边楼
红瑶风水
传 统 村 落 对 自 然 山 水 的 尊 重
“人神地”
村 落 的 发 展 与 变 迁 : 新 旧 村 落 之 结 合
村落空间的增长主要表现为用地方式的转化,这个过程受 到两方面作用。 一方面来自土地的宏观或全局因素.例如地形因素(只能选 择地形坡度小于10%的地块扩展)的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导致发展模式的变化。 另一方面来自土地的局部因素,例如,土地开发周边的邻 域的影响
于村民而言,村落在物理空间的划分,一方面依据自然地理形成,另 一方面它也与本村的历史文化相关。而后者往往是一个在人们心目中基 本恒定不变的标准,从中反映了家族、村庄的历史。许多 自然区域的得 名本身就与家族历史的衍化密切相连,如村 头的“刘家”,因刘姓族人 居住于此而得名,“谢家”亦是如此。村落中的不同地名反映了不同家 族开基、落户、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有分化与聚合的形态。各姓氏通 过修路、凿井等一系列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来完成对村落物质 空 间的营造,村落格局雏形逐步显现;而由此构建出空间的界限,也表达 着在空间上保持相对独立的意图。
村 落 的 发 展 与 变 迁 : 新 旧 村 落 之 结 合
旅游型村落空间的演变过程——以十三陵为例
一、“陵邑”村落空间发展演变
村 落 的 发 展 与 变 迁 : 新 旧 村 落 之 结 合
空间规模逐渐扩大
村落空间性质日益多元
村落空间形态 突破原有机理
二、空间演变的动力
村 落 的 发 展 与 变 迁 : 新 旧 村 落 之 结 合
在村落发展演变的同时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要兼顾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正确处理旅 游发展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利用, 开发性保护,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实现传统村落的可 持续发展。
启 迪 与 思 考 : 中 国 的 新 农 村 建 设
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很多村庄由于建设速度过快,导致新村建设与 传统文化迅速割裂,与自然山水严重对立,同时也造成了村民传统生活 习惯的颠覆。
鼓楼建筑
以广西侗族村落为例
传 统 村 落 对 自 然 山 水 的 尊 重
风雨桥
以广西侗族村落为例
传 统 村 落 对 自 然 山 水 的 尊 重
依山傍水而建的村寨
以广西侗族村落为例
传 统 村 落 对 自 然 山 水 的 尊 重
侗族村落空间是按照一定的文化原则建立起来的, 而这个文化原则则与侗家人的生活是密切关联在 一起的,三大原则都体现着与自然山水的和谐性。
密度分布
我 国 传 统 村 落 的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平均密度为1.626个/万km2 •贵州16.577个/万km2, •内蒙古、黑龙江、西藏、新疆 0.1个/万km2 •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 南一浙西等4个明显的集聚区
•从省际差异来看,集中在云南、 贵州,占全国的38%, •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 辽宁等地区仅占全国的3%; •从地区差异来看,全国传统村 落呈南多、北少,西多,东部 少;西南多,东北少。
村落与乡村 社会结构: 空间的视角
——樊炜娣 董典
目录
1
概念界定及 研究现状
3
传统村落对 自然山水的 尊重
5
村落的发展与 变迁:新旧村 落之结合
我国传统村 落的空间分 布特征
2
传统村落 空间中的 文化内涵
4
启迪与思考: 中国的新农 村建设
6
概 念 界 定 及 研 究 现 状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是在特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认识自 然,利用自然的活动及其分布的综合反映,是乡村经济社 会文化过程总和作用的结果。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指农业地域中居民点的组织构成和变化 移动中的特点,以及村庄分布、农业土地利用和网络组织 构成的空间形态以及其构成要素间的数量关系。其构成要 素一般包括村庄的地域结构、社会结构、职能规模、演变 的动力因素及模式、内部特征、景观外貌、类型、群体结 构及乡村文化和地域环境关系。
其次,继承传统村落对自然山水的 尊重,村庄建设要充分考虑自然环 境的承载力,将生态安全、生存安 全放在首位。
02 03 将合并后的公共活动中心作为纽带, 新村的发展带动旧村的改造,同时 为文化教育、旅游开发提供便利。 新的中心既能传承地方文化,又能 嫁接时代需求,对于老村改造来说 是一种兼顾了文化、经济和社会效 益的高效的空间利用方式。
2、村落自身发展对村落空 间演变的影响 村落各项公共设施建设需 占用一定土地,在很大程 度上促使村落空间扩张, 同时村民意识观念受城市 化的冲击影响,村内嫌弃 老宅院,喜好新宅院,隔 代分院居住的家庭比例上 升,直接导致了村居规模 的扩大。
ONE
TWO
结语
村 落 的 发 展 与 变 迁 : 新 旧 村 落 之 结 合
概 念 界 定 及 研 究 现 状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区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其从总体上反映乡村聚落特征的区 域差异、组织和空间分布,主要特征有地域结构形态、聚落 密度、类型区划和发展模式等。 •群体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即中心乡村聚落与其吸引范围村庄 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地域关系,其主要组成要素,有群体的规 模、体系、经济社会特征和形成机制。 •单位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即单个聚落发展所遵循的空间模式, 主要内容有规模、用地组织、区位、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自然景观构成。
三门塘人的谱系建构与姓氏空间
传 统 村 落 对 自 然 山 水 的 尊 重
从以上叙述大概可知三门塘村落中的地方宗族势力的发展,物质空间 的营造,不仅满足了日长生活之需,也是不同家族向外显示独立存在 的空间象征。
有建筑物构成的聚落空间,与家族的历史、结构以及当地人对空间的 理解密切相关。这些物质性空间成为人们生老病死的栖身之所,以及 家族故事、情感沉淀、历史感怀的发生地,村落历史的镜像在这些建 筑物上投射下了某些痕迹。对于三门塘的人而言,族谱给与他们迁徙 而来的移民身份,而经历漫长岁月存留下来的物质空间,给与他们深 厚的情感。
首先是将世界和社会构想为一个巨大的身体,以此出发,他们由身体的结 构组成推衍出世界、社会以及动物的种属类别。因此,原始的物种分类所 遵循的是一种体现逻辑(an embodied logic),也就是说,宇宙空间是通过 身体体现的,身体包含了它所能感知到的经验、信仰与文化。这一“身体 小宇宙”观念在中西文化中非常普遍,如苏丹道岗人(Dogan)认为空间中所 见的任何物体包括建筑、动植物、村落等都是身体器官的某一部分。
聚族而居
凭资源建寨
依山傍水而居
传 统 村 落 空 间 中 的 文 化 内 涵
对于村民而言,村落中物理空间的划分,一方面依据自然地理形成, 另一方面与本的历史文化相关。而后者往往是一个在人们心目中习基 本恒定不变的标准,从中反映了家族、村庄的历史。
传 统 村 落 空 间 中 的 文 化 内 涵
三门塘人的 谱系建构与 姓氏空间
概 念 界 定 及 研 究 现 状
•长期以来,外国学者主要研究乡村聚落所体现的人地关系, 着重解释聚落与环境的因果关系,划分聚落类型,并归纳 各类型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聚落体系的演变规律、 区位职能、空间布局和发展的理论研究,尤其没有从系统 的角度考察乡村聚落的空间体系,分析不同层次的乡村聚 落空间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与环境、农业、经济结构转换 的关系。
谢谢!
在总结村落空间的基础上,以下几个方面对于这一地区新农村的建设至 关重要:
启 迪 与 思 考 : 中 国 的 新 农 村 建 设
首先,分析剖离出传统村落空间中 的文化内涵,在新建村落中予以建 设和保留。例如寺庙一类的传统建 筑,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们 与土地最深刻的精神联系,在建设 和改造中应该高度重视。 01 04
风水
红瑶的风水体系
宗族体系
三门塘人的谱系建构与姓氏空间
传 统 村 落 对 自 然 山 水 的 尊 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