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陪孩子一起长大》讲其实,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本关于自己的童年以及自己孩子的童年的书,不过,我将我的那一本写了出来,送给你,这肯定不是全部,但却是我想让你知道并且有能力让你知道的全部,让它成为你童年的一部分。

而你,亦将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自己的书写与记录。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1
《陪孩子长大》不仅是一本亲子读物,更是一本指导家长、老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去教育孩子,解决孩子烦恼的良书。

本书的作者李子勋凭着对本质的非凡洞察力和健康而富于人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为线索,用一些贴切生动的个案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用一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视角去解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怎样理解孩子,怎样帮助孩子,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灵,怎样给孩子适当的爱,怎样给孩子自由,保护他的创造力,怎样呵护自己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当然还得给孩子爱,同时别忘给他们自由。

以李子勋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建立依恋关系。

关系重于教育,句句是真理。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句话
“多提孩子的优点,他的优点就会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优点的话,会变得很优秀。

如果总夸奖他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行为越来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标定为坏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坏孩子,这是语言的雕塑功能。

”在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子勋提出的是一种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欣赏孩子我们就应当做到尊重孩子。

欣赏孩子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

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

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成长。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2
我认真的看完了这本书,并且真诚的推荐这本书给很多在亲子关系中有困扰的父母。

这本书以互动的形式讲解了很多在亲子关系中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的案例。

第一章幼儿期心里烦转的任务应该是培养亲密依恋的亲子关系。

第二章孩子要和父母完成亲密的分离,并和父母形成稳定的情感交流与言语交流的模式。

第三章这个部分讲的是青春期,这是我最关注的一个章节。

当然大部分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有很多成长的烦恼,悲催的是我们做父母的在这个阶段也同样面临父母生涯中最有挑战性的一个阶段。

第四章总结的是孩子成熟走上社会以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虽然我早已经过了那个年纪,孩子们也还没到那个时候。

可是很多地方我看了觉得还是对自己非常的有启发。

作为一个典型的比较焦虑的妈妈,我认为这本书的结语他讲的三个原则,对我来说非常的重要。

很多道理平时我也懂,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有很多睿智的妈妈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么透彻的听到作者讲解原理、利害关系,更能帮助我在平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平和冷静、不忘初心。

作者强调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

必须允许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犯他那个年龄的错误。

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犯错误希望自己尽努力帮助他少走一些弯路,但是这样做的潜在危险,可能是孩子很少会有内心的冲突,去体验恐惧和焦虑,这样他反而可能失去自我成长的一个环境。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网络上很流传的故事蝴蝶要经过出茧的挣扎,才会有一对强壮的翅膀美丽如画。

旁边人的好心帮助,却让蝴蝶不能起飞。

我是不是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面犯了很多这样好心的错误?
我非常认同贯穿全书的亲子教育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很早以前我的朋友就说过管教如果不是基于亲密的关系,只会带来逆反。

我特别认同这一点。

关系糟糕的结果就是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

所以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我明明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偏偏你这么不懂事,这么的逆反!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孩子的错,其实大人应该付更多的责任。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

其实孩子远远比我们想得更有潜力。

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迎来了一个更好、更强、更有能力的孩子。

孩子在观察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信任和接纳才是最好的陪伴。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很多时候我教育孩子,恨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人生观都灌输给他们,总觉得听不听在你,讲不讲在我。

无论如何我要尽到我一个做父母的责任。

这个原则深深的提醒我在以后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内心,而不要去简单服从于自己教育孩子的决心。

读这种好的心理学亲子书就像在照一片神奇的镜子,我们一方面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今天的不足,一方面满怀希望和热情期待着明天的美丽。

愿伱和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3
这是年前读的一本书,把当时写的读后感分享在这里。

方便日后查阅。

最近一段时间,我把《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读完了。

因为之前读过李子勋的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感觉很受益。

所以,对这个作者还是比较喜欢的。

再加上这本书读起来也不难,每部分内容也不算多。

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能用非常正向、积极的态度看待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总是能从问题中找到转机,让当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看到希望。

而且,作者还在回复问题的过程中把心理学的内容穿插进去,让家长了解到,这是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从而减少家长的担忧和焦虑。

等我读完这亲子关系的36讲,看最后结语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的亲子教育的三原则。

我很感慨,我个人觉得,前面的那些内容,作者也基本是围绕这样的原则来展开论述的。

这三个原则如下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第一个原则让我想到了,我常听到,自己也常说的“关系大于一切”。

有了关系,就有了信任,有了爱,有了这些,自然也就有了影响力。

第二个原则,让我很受启发。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就像文中提到的,犯错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体验。

我们也常常说试错体验,孩子很多时候是从错误中成长。

成长中规律性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

与其让孩子未来到社会上试错,自己无法应对,父母无法协助,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去试错,这样也能更早的成长。

当然,这个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去刻意进行挫折教育,或者说,孩子现在试错了,未来到社会上就不会犯错了。

第三个原则中提到的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文中是这样说的“社会并不像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很多人写教育孩子的书不是真心为每个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传一种他喜欢的教育理念、一种观点,为了维护这个观点,他会故意地把事情说得很简单明了。

如果家长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可能会得不偿失,这里也包含我这本书谈到的教育理念,家长最好也不要太当真,最好只当作一种可选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

”我在这里看到了作者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对待其他教育者的理论,还
是自己的理论,都是持有开放的态度。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自己才是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也就是说,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父母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育这件事上,没有可以奉为圣经的“教条”,只有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方向。

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家庭有效的东西,对那个家庭真不一定有效。

不管怎么说,教育孩子也是成长自己的一个机会。

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

这样的机会不多,且陪且珍惜!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4
“教育的方式决定孩子未来。

”心理学专家李子勋在《陪孩子长大》一书中用贴近生活的个案展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进行剖析,展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扮演的角色,进而用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亲子关系。

告诫我们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如何呵护孩子的心灵……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
关系大于教育。

“家庭”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这似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和文化沉淀。

但很多时候家也会伤人。

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能力等主要根植于家庭教育、效仿于父母自身。

而我们中国家长又喜欢树立长者风范,喜欢把爱作为砝码来使孩子臣服就范,否则就视为叛逆。

其实,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
孩子和家长都是平等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朋友关系,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聪明的家长会用赏识的眼观看待孩子的成长,多采用“确认放大原理”引导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其中也不乏一些家长在潜意识里采取了“反向教育”,一味地纠错和斥责,甚至给孩子贴标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忽略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只重视教育本身,忽略了亲子关系。

正如书中所言“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当你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时,你会发现,你希望孩子怎么变,他就会怎么变”,因为再好的家庭教育方法都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做保障。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

”信息时代让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加快了步伐,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驱使下对孩子的成长愈发的苛求,如果孩子犯了错或稍稍落后于人家长就显得焦虑不安,紧张的情绪进而转变为失望和冷漠,轻者训斥、唠叨,重者大骂、惩罚,整个家庭布满阴霾。

性格刚烈的孩子会表现出反抗,性格温柔的孩子则会感到内疚,背着沉重的包袱学习、成长,以减轻自己的罪责。

其实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有差异的,遗传基因和后天努力各占一定的比例,我们家长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错误和“停滞”,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并分析失利的原因,有助于今后消除短板,重树自信。

“错误,放对了就是资源;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错误。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错误当成一种教育资源,就会感到孩子犯错误并不是罪恶,那只不过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敢于犯错的孩子是很有希望的孩子,只能适应成功不能适应挫折的孩子,反倒是没有出息的。

教育的方法正确与否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目前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关于教育的理论、方法令人眼花缭乱。

“择校”、“名师”自成了家长追逐的目标。

可在家庭教育中,是坚持“严师出高徒”还是“循循善诱”;是“重赏识”还是“重督促”;是“习惯决定成败”还是“情商决定人生”;是“抓紧早期教育不放松”还是“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名目繁多的家教理念让家长纠结着、困惑着,既想抱着西瓜,又怕丢了芝麻。

其实,教育方法、理论本身都没对错,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言“说什么不重要,对方能接受更重要,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倾听、尊重、赏识、沟通是化解矛盾冲突、消除代沟的桥梁和纽带。

”任何教育理念和家教经验的学习都不是为了寻找对付孩子的手段,而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家长的育人素养。

孩子存在差异,教育方法也不能生搬硬套,方法大于教育,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本和保障。

亲情是把双刃剑,该放手就放手。

亲情就像母亲的裙带,在我们小时候,给我们亲密依恋、安全与归属感,可有些时候,亲情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

“妈妈的裙带”太短,亲子之间易于形成“纠结”,孩子与父母的脚步常常绊在一起,甚至摔倒,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亲情的包袱。

父母给予孩子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越多,孩子成年后越可能出现反叛,尽管是一种充满内心挣扎的反叛。

孩子在成长中有一种叛离父母的倾向,要独立,要通过否定父母的形象来摆脱内心对父母的依恋,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该放手就放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期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父母的陪伴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孩子体会亲情和家的温暖;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此时的陪伴和包办则会束缚孩子搏击的翅膀。

儿子升入高中后,课
业的繁重、学习时间的延长,我也常常担心孩子压力过大、睡眠不足身体吃不消,每晚都会督促孩子早早休息,可我的好心并未让儿子感动,反而嫌我唠叨、冲我发脾气。

后来我索性由他自己做主,每天只是负责叫他起床、做早饭,如此一来我们的亲子关系反而和谐了。

读完此书才明白担忧也需要委婉,过分的关心和唠叨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造成反感,作业写不完、预习未完成,及时让他躺在床上,孩子也难以入睡,倒不如让他自己控制时间,完成当天的学习计划后快速入眠……
“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东西,不要只告诉孩子正确的东西,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在书本上活着,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这种教育不容易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审美态度与世界观。

”作者告诫我们最好的教育是浸润,既要接地气,更要指导孩子迎接挑战、适应社会。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5
读完了李子勋写的《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对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亲子教育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的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针对这三个方面,作者解释,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

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很多家长读了许多教育孩子的书,结果书读的越多越糟糕,跟孩子搞得像仇敌似的。

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东西,不要只告诉孩子正确的东西,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在书本上活着,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

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这种教育不容易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思想、审美态度与世界观。

在培养孩子的金钱观中,前期碰到我同事的儿子,今年刚上高一,有点追求名牌,买的鞋都是名牌的,上千元。

最近买了一件防风衣,好像也花了1700多。

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看李子勋的这本书,我明白了,在教育孩子对待金钱的观念上有两个技术,这两个技术用在初中以后的孩子身上非常有效。

第一个技术是部分满足技术。

比喻遇到孩子想买喜欢的东西,父母觉得比较贵,可以这样说“好,你当然可以去买了,一定支持你,不过爸爸只能支持你20%或30%或者50%,其他你要自己去攒。

”另一个技术叫延迟技术。

很多孩子买东西很冲动,突然特别想买就开始磨父母,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反对,孩子就被挫败了,孩子在这个过程
中要得到心理安慰,并不是真正渴望得到东西,他往往是一种没有经过思考的欲望。

这个时间爸爸妈妈就要说“虽然那个东西不错,我们也愿意给你买,但要等一等。

”让孩子的欲望延迟一下,延迟对他的心里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假设孩子想得到一个东西又能等待的话,就说明他有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