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明朝的对外关系ppt课件

明朝的对外关系ppt课件
A. 体现了个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B. 有强盛的国力做保证 C.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D. 刺激了西方对中国财富的向往
答案:C
4.★★ 明朝工匠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 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等 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壶、 花浇)和新纹样。这说明郑和下西 洋( )
——摘编自王樱洁《论郑和下西洋的文化交流作用》 (1)材料一质疑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请根据材料概括其质 疑的依据。
依据:明成祖反对穷兵黩武,耀兵异域不应该舍近求远。
(2)根据材料二中张骞的人物介绍,模仿撰写郑和的人物介绍。(要求: 生活时代、主要事迹及意义,字数50~100字)
郑和:郑和生活在明朝时期,受明成祖委派出使西洋。1405—1433年, 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包含生活时代、主要事迹、意义等要点)
二、综合题 1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下西洋, 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 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 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4)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 世界航海史 上的空
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 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而且为人
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中国古代称日本 为倭国。 元末明初 ,日本的一些 武士和 奸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8张PPT)

连环画《抗倭英雄戚继光》
“动脑筋”: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你认为他有哪些优秀的 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 权完整的爱国主关系如何?你觉 得应该怎么处理?
知识整合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友好交往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
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 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 ,如指南针 造船技术的提高 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指南针的运用 地理知识的进步
材料四 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 郑和本人吃苦耐 家庭,又皈依佛教 ,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 。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 劳,勇于探索 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相关史事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鸳鸯阵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 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 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讨论:戚继光取 得胜利的原因。 1、获得明朝政府 的大力支持。 2、戚继光卓越的 领导才能和治军 严明。 3、得到沿海一带 广大人民的支持, 并且战争的性质 是正义反侵略的。
返航时,许多国王、使臣搭乘郑和的船只,前来中国访问。 据统计,先后30多年间,共有400多批外国使团来华。
占城国王骑象 欢迎郑和、群 众载歌载舞
泰国 三宝公寺
印尼 三宝庙
云南 郑和公园
纪念郑和的邮票
暴力冲突篇
二、戚继光抗倭
相关史事
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
三、来自海盗的攻击 ……
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共21张PPT)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背景: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 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结果:
1553年,葡萄

牙殖民者攫取

了在我国广东

澳门的居住权
本课总结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郑和七下西洋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 门的居住权
反 映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 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
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地位
自(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 历……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 里。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请观察上面的邮票,结合教材内容, 思考: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 友好往来; (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 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向心力 (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材料研读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这首军歌表现了怎 样的战斗意志?
表现了戚家军 面对侵略者誓 死捍卫国家安 全以及面对困 难毫不退缩的 坚强意志。
戚继光与其他 抗倭将领带领 军民消灭福建 、广东两地倭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 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
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连环画《抗倭 英雄戚继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6张PPT)

明梁庄王墓出土 外国宝石所做饰品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明 成 祖
主要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 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 外的奇珍。寻找建文帝;
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
航海家 到达 地点 时间 次数 船数 船只 大小 郑和 哥伦布 达·加马 绕过好望角,到达 印度 1497—1498年 1次 4艘 120吨、100吨、50 吨 下“西洋”,最远到红 到达美洲 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1405—1433年 7次 共百余艘 大宝船长151.8米,宽 61.6米 1492—1504年 4次 17艘 旗舰100吨,长24.5 米 ,宽 6 米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西洋 , 地理概念 , 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 不同。明初 , 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 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 , 而把今文 菜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 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明《武备志》载郑和航海图局部
装载物品:优质 丝绸、精美瓷器、上 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 物品,以及大量的金 银货币。 规模大,货物多
物品用途: 有的是用于慷慨 送礼,展现大国 风度,发展相互 之间的友好关系 ;有的是用于贸 易,互通有无, 互补互利。

国 中
丝绸、瓷器、 茶叶等 珠宝、香料、药 材等 郑和船队访 问 许多国王、使臣随 船回访

亚 非 各 国 亚 非 各 国
3.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 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 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所 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 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 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 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 还派出使者随行。
意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1张PPT
( C)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7、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 ABCD )
A.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 B.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C.戚继光有远大志向,爱民的情怀; D.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指挥策略。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 西洋,主要目的是为 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 地位和威望,同时也 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 海外的奇珍。
一.郑和下西洋
时间:1405——1433 次数:七次 主要物品:丝绸,漆器 茶叶 最远地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
意义:郑 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 非各国的相互了 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
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 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
“倭寇”是指?
日本的武士、奸商组成的海 盗武装集团。
戚 1、背景(为什么要抗倭)
心力)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戚继光抗倭
4、意义
(1)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捍卫了 我国的主权,保障了东南沿海地区人 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2)戚继光是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 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
戚继光雕像
评价
戚继光抗倭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次 反对外来侵略并 取得成功的正义 战争,它是我国 的民族英雄
4、(1)这套邮票的主题是什么?郑和下西洋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D )
A.东南亚各地 B.地中海东岸 C.阿拉伯海沿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五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五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五课笔记一、明朝的对外关系。

1. 郑和下西洋。

背景。

咱明朝那时候啊,国力可强盛了呢!就像一个超级大国一样。

明成祖朱棣这皇帝啊,他心里就想啊,咱这么厉害,得出去让别的国家看看,宣扬一下咱大明的国威。

而且那时候经济也不错,造船技术又高超,就像现在有了超级厉害的交通工具一样,具备了远航的条件。

概况。

郑和这个人可了不起啦!他率领着庞大的船队就出发了。

那船队规模之大,就像现在一个超级大的舰队。

他七次下西洋呢!从1405年到1433年,这时间可不短啊。

他们从刘家港出发,远航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就像一个超级旅行家,到处去串门。

郑和的船队那装备也是超豪华的。

宝船那叫一个大,最大的船啊,长44丈,宽18丈,能容纳上千人呢。

就好比现在的巨型邮轮。

船上还带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像丝绸、瓷器、茶叶等,这些可都是咱中国的特产,就像现在带特产去国外走亲戚一样。

意义。

这郑和下西洋可是意义非凡啊。

它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就像交朋友一样,以前不认识的,现在都成了好朋友。

而且还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东西传出去,外国的一些东西也传进来了。

比如说一些海外的奇珍异宝、农作物等。

它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呢,这可是咱中国航海史上的光辉一页,就像一颗超级闪亮的星星。

2. 戚继光抗倭。

背景。

那时候啊,日本国内可乱套了。

一些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就勾结在一起,组成了倭寇。

这些倭寇就像一群强盗,跑到咱们中国沿海地区来抢劫。

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沿海的老百姓可遭殃了。

就像一群恶狼闯进了村子,搞得鸡飞狗跳的。

概况。

戚继光那可是个大英雄啊!他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的军队,叫“戚家军”。

这戚家军可厉害了,就像一群超级战士。

他们训练有素,有一套独特的战术。

比如鸳鸯阵,这阵形就像一个精密的战斗机器。

士兵们相互配合,前面的拿着盾牌抵挡敌人的攻击,后面的拿着长枪、短刀等武器进行攻击。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沿海抗击倭寇,那是屡战屡胜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 (2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 (20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文莱
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 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 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为何下“西洋”? ——目的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结果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1528-1588年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后,他被赐名郑和。 郑和身材魁梧,思维敏捷胆,识胆过识人过人。他家世代信
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 加,这使郑和从小熟就悉熟西悉洋的一情些况西洋的熟情悉况伊。斯兰教地区习俗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2.过程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航海家
郑和
时间
郑和下西洋
次 数
船队规模
1. 明朝前期国力雄厚。 2. 造船水平高超,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的使 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为何是郑和下“西洋” ——主观条件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郑和简介
郑和,云南人,回族,本姓马,名三保。12岁丧父,
在流离中刻被苦明耐军劳掳去,送进皇宫当了太监。后来跟随 燕王朱棣,屡建战功,得到朱棣明成的祖器的重器,重明成祖即位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 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 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明朝的对外关系-ppt课件

明朝的对外关系-ppt课件
时人称为“倭寇”。
倭寇在东南沿 海,杀居民、劫财 货,无恶不作,沿 海各地遭到重大破 坏,时称“倭患”。
倭寇猖獗的原因
倭寇经常到我国沿海地区进 行武装抢劫烧杀活动,严重 威胁沿海居民正常的生产生 活和我国海防安全。
(1)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很多失 去军职的武士成为海盗; (2)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推行极其严厉的海禁政策,倭寇与中 国海盗、奸商互相勾结,对中国沿海 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第一阶段 1561年(台州之战),戚继光
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 区倭患。
第二阶段 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
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 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 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 除。
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
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
可能的其他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根据材料结合所知,概况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 “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经济基础:明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最根本的)。
郑和
个人素质:郑和个人素质突出,能力出众,不畏困难的精神
一、郑和下西洋(航海史的壮举)
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 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 岸地区称为“西洋”。
西洋
根据材料结合所知,概况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材料一 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 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33张PPT)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33张PPT)
倭寇
3、经过:
(1)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戚继光(1528年-1588年)
戚继光军事著作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 矿工10 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 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A
B
C
D
2.【2019•江苏泰州中考3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一位抗倭将领维护
祖国海防安全的决心。他是( C )
A.鉴真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3.【2019•广西柳州中考1】明朝初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率领
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 B )
A.驱除倭寇 B.扩大政治影响 C.寻找黄金
材料研读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少保年谱耆[qí]编》
想一想,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 斗意志?
这首军歌说明戚家军军纪严明,训 练有素,能征善战,上下团结,作战能 力强;也表达了戚家军同仇敌忾、不除 倭患誓不罢休的决心。因此,这首军歌 表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 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 。
问题思考: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猖獗。所到之处,倭寇杀 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威胁到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
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侵 略战争。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笔记一、明朝的对外关系。

1. 郑和下西洋。

背景。

咱明朝那时候可厉害了,国力强盛。

而且啊,朱棣这个皇帝,他就想向海外展示咱大明的威风,也想找找失踪的建文帝(这可是个小秘密哦)。

经济也不错呢,手工业、商业繁荣,造船技术更是杠杠的。

就像你有了好的工具,就想出去闯荡闯荡。

概况。

郑和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率领着庞大的船队,就像一个超级舰队。

从1405 1433年,七次下西洋。

这船队规模可大了,宝船就像海上的巨无霸。

最多的时候有200多艘船,两三万人呢。

就好比一个海上的小城市在航行。

他们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想象一下,郑和带着船队,在大海上乘风破浪,从亚洲一路到非洲,就像现代的环球旅行一样酷。

意义。

这可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的船队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呢。

就像跑步比赛,郑和先跑了一大截。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就像走亲戚一样,大家互相认识了,还交换了好多好东西,什么丝绸啊、瓷器啊,还带回来一些海外的奇珍异宝。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这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开辟了一条条高速公路,以后的船只都可以沿着这些路线走了。

2. 戚继光抗倭。

倭寇的骚扰。

那时候啊,日本国内乱得很,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就组成了倭寇。

这些倭寇就像一群强盗,跑到咱中国沿海地区来抢劫、杀人放火。

沿海的老百姓可就遭殃了,整天提心吊胆的。

戚继光的英勇事迹。

戚继光可是个大英雄。

他组织了“戚家军”,这军队可厉害了,纪律严明。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战术,像“鸳鸯阵”。

这个“鸳鸯阵”就像一个战斗组合,长短兵器配合得非常巧妙。

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把倭寇打得屁滚尿流。

就像打游戏一样,一路过关斩将。

然后又进入福建、广东,和当地的明军一起把倭寇基本肃清了。

戚继光抗倭那可是保卫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让老百姓又能安居乐业了。

他就像一个守护神,守护着沿海的家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共30张PPT)
明 成 祖
一、郑和下西洋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七次下西洋
满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及金银货币等物品,
活动 将其当作礼品赠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
通有无,互补互利。
范围
先后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 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今孟加拉国和印度 刘家港
西孟加拉邦一带
今江苏太仓
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
二、戚继光抗倭
2.抗倭经过(戚家军)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 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 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 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 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戚家军
目的: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 底打败倭寇。
措施: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 和矿工10 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 练新阵法。
3.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到达范围及双方互动)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 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 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所 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 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 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 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 还派出使者随行。
明梁庄王墓出土 外国宝石所做饰品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
我国__沿__海____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 _葡___萄___牙____ 殖 民 者 攫 取 了 在 我 国 __广__东___澳__门___ 的 居 住 权 。 1999 年 12 月 20 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回澳门的主权,澳门回归
祖国!
课堂小结
“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C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5.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C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练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练习郑和下西洋▶目的o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时间规模o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

▶航行地区o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地位及影响o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戚继光抗倭▶倭寇o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惊现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抗倭经过o在东南倭寇最猖獗之时,明朝派戚继光抗倭。

o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操练阵法,组建“戚家军”。

o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

o此后,戚家军消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倭患基本解除。

▶性质o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o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下列哪些地区()①马六甲海峡②红海沿岸③印度半岛④非洲东海岸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诗中的“危”指()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3、“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材料反映出“戚家军”的历史功绩是()A.荡平东南沿海倭寇B.收复台湾全部领土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D.抗击沙皇俄国入侵4、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中外民间经济交往B.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C.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D.促进中国的海外贸易5、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红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C.地中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6、戚继光受到东南沿海人民群众爱戴的最主要原因是()A.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B.戚家军纪律严明,受到人民的欢迎C.戚继光坚持抗倭,反抗外来侵略D.戚继光是民族英雄7、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他()A.抗元的决心B.抗倭的决心C.抗清的决心D.收复台湾的决心8、假如你生活在15世纪中国明朝,并随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请回答:(1)郑和远航的出发点是哪里?最远抵达哪里?(2)当时你若是一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你认为销路好的商品?(举两例)(3)郑和作为“世界海洋第一人”,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的?(4)请说说纪念郑和远航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 (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 (共22张PPT)
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抗倭战争的性质以及对戚继光的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 侵略的战争
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 雄和爱国主义者。
得戚 想 胜继 一 利光 想 ?抗 :
倭 为 什 么 能 够 取
1.抗倭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 合人民利益。 2.他带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 明; 3.与其他爱国军民团结合作。
规定,进一步确定了责任、目标和措施,具体做 了以下 工作: 一、加强对建设系统和建筑领域计划 生育工 作的组 织领导 我局非常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一是专门 成立了 由局长 任组长 、局班 子成员 为副组 长,
局相关股室和单位为成员的建设系统 计划生 育工作 领导小 组。二 是每年 初召开 专 题会议研究部署本年度的计划生育工 作,把计 划生育 的工作 任务分 解到每 一位领 导 小组成员,提出了各项责任目标;明确了 工作内 容、工 作重点 和工作 措施,由局长 对 计划生育工作负总责,领导小组成员负 责各自 相关工 作,把计 划生育 工作任 务实实 在 在的落实到了领导小组每个成员头上 。三是 责成局 属各单 位成立 相应工 作专班,明
确专人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同时我们 将局属 单位计 划生育 管理工 作纳入 了年终 考 评,并签订了计划生育责任状,严格实行 一票否 决,使 干部职 工对计 划生育 工作的 重
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促进了建设系统计 划生育 工 作的顺利开展。 二
郑和,原姓马,回族 ,云南人。12岁丧父,在 流离中被明军掳去,送进 皇宫当了太监。后来跟随 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 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 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 为内宫太监,并赐姓郑。 1431年,明朝第五位皇帝 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 太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共1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共14张PPT)

红 海
天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木骨都束
刘家港
占城
慢八撒
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最远到 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加马
到达 下“西洋”,最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
地点 远到红海沿岸和
到达印度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 非洲东海岸
时间 1405—1433年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的殖民者, 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
门的居住权。
相关史事
萄牙殖民者几次侵入我国广东、福建、浙 江地区,都被我国军民赶走。153年,萄萄 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 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 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在溴门上岸,擅 自搭篷建房,进行贸易。1573年,他们将 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 租借居住权。但是,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 属于中国。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 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结果: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4.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 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 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 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 国主义者。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正义之举,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2)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 (4)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 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 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 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 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 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 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 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 军事工程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共20张PPT)
郑和宝船(模型)
概 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 到达
况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梁庄王墓发现的金锭
图说历史
金锭铭文:“永乐十七年 四月 日西洋等处买 到,八成 色金壹锭伍拾两重”。
永乐、宣德时期,明王朝 处于最鼎盛强大的时期,但是 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 的远洋船队下西洋,遵循睦邻 友好原则,与沿途的东南亚各 国开展平等贸易,从不倚强凌 弱,物品都是买来的,展现了 明王朝友好亲善的大国风范。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时 1405—1433年(明成祖、明宣宗时期),郑 间 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
半个多世纪) 目 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 的 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
去换海外的奇珍
图里乾坤
一.郑和下西洋
条件 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 ③郑和吃苦耐劳,有大无畏的精神
戚继光抗倭 的意义:
是一场反侵 略的战争, 戚继光被称 为民族英雄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但封 愿侯 海非 波我 平意 。,
葡萄牙殖民者几次入侵都被赶走 1553年在广东谎称借地晒物(在 澳门上岸建房贸易) 1573年获得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明政府在澳门设立守澳官,驻扎 军队,全面管理
知识梳理
国力强盛 国力衰弱
伟大的民族英雄
抗 倭 图
二.戚继光抗倭
3.经过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 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 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 退倭寇的侵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 ,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 000多人,进行 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他统领的军队 ,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 ,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7张PPT)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7张PPT)
宝船: 最大、最多、最先进 人员: 27000人、分工严密 组织: 整齐有序 (3)路线: 刘家港 —南海 —马六甲 —印度洋 (4)次数: 共7次 (5)使命: 彰显中国的富强与文明
漂洋过海的货物
互通有无
携归的土特产品应有尽有,其中 不少是奇货重宝和珍禽异兽等,如珍 珠、珊瑚、宝石、香料;麒麟(长颈 鹿)、狮子、鸵鸟之类。
A. 扩大了与亚非各国间的交往
√ √B.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
文化交流
√C. 促进了南洋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D. 炫耀了大明的武力与金钱政策
郑和之后,明清没有继续组织大型远航活动的原因是?
A. 远洋航海技术落后
√B. 人力物力消耗太大 √C. 无益国家经济发展 √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 来自日本的海盗 2.时间: 明中期 3.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组建戚家军, 创造“鸳鸯阵”, 台州九战九捷, 4.评价:
性质: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扫清沿海倭寇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猖獗。所到之处,倭寇杀居 民,劫财货,无恶不作,威胁到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因此, 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教材第75页“课后活动”1:
东南亚地区众多的三宝塔寺、三宝城、三宝镇、三宝井、三宝庙……
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三宝”就是郑和,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 爱戴和敬意。 其中所含的历史信息是: 1.说明郑和的船队到过这些地方; 2.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生:郑和下西洋。

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

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见第6张PPT。

课件展示:学生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见第7张PPT。

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学生活动:现在文莱以西各地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见第8张PPT。

学生活动:1、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2、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3、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见第9张PPT。

学生活动: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4、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5、统治者的支持。

教师:点评学生的讲述。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1、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见第10张PPT。

2、起止时间:1405——1433年。

3、次数:先后七次。

4、主要人物:明成祖、郑和。

5、出发地点:刘家港6、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7、意义: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

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出发地点、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及详细路线。

见第11张PPT。

课件展示: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郑和大号宝船长米,宽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

见第12张PPT。

师:郑和每到一处,赠送礼物,表达友好平等交易。

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师生互动: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之比。

见第13张PPT。

1、郑和从1405—1433年,航海7次,所用共200余艘船只,大船长米,宽米,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

有~ 万人,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哥伦布从1492—1504年,航海4次,所用共17艘船只,旗舰长米,宽6米,船上有罗盘针。

有1000~1500人,到达美洲。

3、达·伽马从1497—1498年,航海1次,所用共4艘船只,长34米,宽8米,船上有罗盘针。

有160人,到达印度。

教师明确:郑和下西洋——1、时间早、规模大、到达范围广。

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师生互动: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见第14张PPT。

学生讨论:1、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

2、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师:我们要学习郑和航海中的什么精神呢?郑和精神是什么呢?见第15张PPT。

学生讨论:1、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2、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

过渡:明朝沿海的倭寇又是怎样剿灭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

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师:什么叫倭寇?见第17张PPT。

自主学习:从元末明初开始,一些人在国内失意的日本武士、商人纠集一批无赖,聚在海上进行武装走私和海盗抢劫,被称为“倭寇”。

师:什么叫倭患?自主学习:倭寇与中国一些走私商人和不法豪绅狼狈为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长期侵扰我国沿海被称为“倭患”。

课件展示: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

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见第18张PPT。

师生互动:戚继光斗争经过。

戚继光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严格训练组建“戚家军”。

在广东、福建和俞大猷配合,荡平倭寇。

见第19张PPT。

想一想: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结合地图)见第20张PPT。

学生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见第21张PPT。

一、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课件展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师: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见第22张PPT。

学生活动: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3.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郑和下西洋,了解其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认定戚继光为民族英雄,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师:史海扬帆的时候到了。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史海扬帆。

练习:1. 明朝时,我国最伟大的航海家是()A.戚继光B.吴承恩C.郑和D.徐霞客答案:C2. 下列历史人物中,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是()A 郑和 B. 岳飞 C. 文天祥 D.戚继光答案:D3.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①波斯湾②红海一带③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A.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答案:C4、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明朝社会安定,国力强盛,造船航海技术先进B、掠夺土地和财富C、明统治者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答案:C4.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后,渤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

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材料三:明宪宗时有的大臣劝阻皇帝说“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回答问题:三则材料分别说明郑和下西洋的利弊是什么?答案:(1)增强了中国的威望,促进中国与西洋各国的经济交流。

(2)宣扬了中国文化,同时丰富了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国人眼界。

(3)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为继4、感情提升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5. 布置作业(1)写一篇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舰队下西洋”(2)做同步练习【板书设计】条件1.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次数、人物、地点地位、意义明朝的对外关系倭寇的形成、抗倭经过2.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教学反思】教学环节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整合了两个板块:(一)郑和下西洋、(二)戚继光抗倭。

两个板块都使用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足方面:学生的参与度较广,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

学生上台展示和回答问题时,有点放不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