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存于煤场中的煤质变化

合集下载

莱芜煤田煤炭变质规律及变质作用浅析

莱芜煤田煤炭变质规律及变质作用浅析
23 岩 浆 变质 作 用 .
() 3 中低 变质煤 : 主要为华鑫煤 矿井 田和鄂庄 矿井 田西
部 的部分煤 层, 南冶村煤矿 十五 、 十九层煤 , 这些煤种 的挥发 份 含量 比中高变质的煤降低 , 发热量及灰分 含量略 高。
( ) 变质或不 变质煤 : 4低 主要 为潘 西煤 矿 、 南冶煤 矿 、 鄂 庄煤矿和西港煤矿以及辛庄煤矿和涝坡煤矿开采的煤层 , 此 煤种多为气肥煤 、 肥煤 、 焦煤 , 发份 含量 >3 . %, 挥 5 8 灰分 含 量较低 <1 .%, 4 1 含硫 量 为 10—3 1 , . .% 发热量 >55 ka 8 8el / k, 为优质的烟煤 。 12 煤 的变质规律 . 煤 的变质具有分带现象 , 表现为较大范围的羊庄井 田和
鑫煤矿个别煤层为烟煤外 , 其余的利 民煤矿 、 八里 沟煤 矿 、 梨 沟煤矿等井 田全 为无烟煤 种 , 田北部块断 的曹村井 田、 井 原
矿山煤矿井 田和北埠煤 矿井 田均 为优质的无烟煤 矿种。这 些矿井煤 的挥发 份含量 <2 .4 灰分 含量 >1 .%, 4 3 %, 5 6 发热
11 煤 类 的分布 ,
煤 的变质作用是 由煤 的埋藏 深度 、 温度 、 压力及 持续 时 间的长短等因素所引起 的结果 , 莱城区煤 田变质作用 的类 型
分为深成变质 、 动力变质 、 岩浆 变质 三类 , 中岩 浆 变质 为 其
主, 其余 为次。
2 1 深 成 变 质作 用 .
系指沉降到地下深处的煤层 , 在地 热和上覆岩 系产生 的 静压力影响下 , 发生的变质程 度随深 度增加 而增高的变质作 用 。煤系上覆地 层厚度越厚 , 燕山运 动的影响越大 , 出 受 喷 的岩浆温度越高 , 这种作用就越 明显 , 特别是在矿 山、 北埠煤 矿井 田底部的奥 陶系灰岩 中, 除以岩床 的方式侵入了大量的 中性 、 基性火成岩外 , 伴有铁矿产 生。在煤 系地层上部 覆有 较厚的泥岩 、 页岩 、 泥质 沙岩 盖层 , 有 良好的隔热作用 , 具 地 热不易散 失 , 导致煤 层变质程 度加 深成 为无烟 煤。总 的看 来, 盖层越厚 , 其下伏煤层变质程度就越高。

雨旺煤矿一井煤质指标及变化规律的综述

雨旺煤矿一井煤质指标及变化规律的综述

雨旺煤矿一井煤质指标及变化规律的综述摘要:文章结合雨旺煤矿一井资源储量核实实践,对其煤质指标及变化规律进行了综述,以更好地确保煤矿开采的成效,同时为企业科学的制定采煤计划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煤矿;资源储量核实;煤质指标;变化规律在整个煤炭资源储量核实过程中,煤质指标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所以在核实时应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对其的分析和处理,才能更好地促进煤矿企业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

1.雨旺煤矿一井煤质指标分析1.1工业分析一是水份:煤中的水分可分为游离水和化合水两大类。

游离水是以附着、吸附方式与煤结合;化合水又称结晶水,是以化合方式与煤中的矿物质相结合。

各煤层工业分析水分以游离水为主。

二是灰分:原煤变化范围为:单样两极值10.17-57.22%,分煤层为17.77-25.83%,平均为21.48%。

按平均值统计,本井田煤层均为中灰煤。

各煤层灰分在垂向上总体表现为由上往下增大的趋势。

到C17达到最大。

浮煤分煤层平均为7.82-10.00%,平均为8.79%,比原煤灰分降低41%左右。

浮煤灰分与原煤灰分基本成正相关关系,即原煤灰分高,浮煤灰分也高,反之亦然。

三是挥发份:原煤单样两极值5.81-19.17%,分煤层为7.74-10.58%,平均为8.23%,平均值小于10%。

浮煤单样两极值5.54-11.56%,分煤层平均为6.18-7.29%,平均为6.70%。

四是固定碳:原煤分煤层固定碳平均为65.96-75.03%,平均70.85%,属中高固定碳煤。

浮煤分煤层的固定碳为83.64-86.57%,平均为84.95%。

1.2发热量原煤Qgr,ad(MJ/kg)的变化范围:单样两极值为12.20-35.98 MJ/kg,分煤层为26.15-29.37 MJ/kg,平均为28.05MJ/kg(相当于6704千卡/千克)。

属高热值煤。

浮煤Qgr,ad(MJ/kg)的变化范围:单样两极值为30.31-35.79 MJ/kg,分煤层平均为32.01-33.11 MJ/kg,平均为32.66 MJ/kg(相当于7806千卡/千克)。

煤的变质作用类型 煤田地质学 教学PPT课件

煤的变质作用类型 煤田地质学 教学PPT课件

第四章 §1深成变质作用
❖5)深成变质与褶皱的关系
❖ 煤的等变质面与煤层的几何关系多样,如平行、 斜交等。
❖ 在急倾煤层中,可以根据等变质面与煤层的夹角 来判断构造(主要是褶皱)前后煤变质作用的强 弱。夹角越大,即等变质面近于水平,则褶皱期 及褶皱后的深成煤变质作用越强。
第四章 §1深成变质作用
(4)在接触带附近,常常存在规模较小且不规则的 局部煤质分带现象。
(5)在煤的裂隙或孔腔中有新的物质成分出现。
大量的挥发分在煤的裂隙或孔腔中冷却固化成焦油或类沥青。
(6)褐煤和无烟煤的接触变质与烟煤不同。
①褐煤的变化是大量脱水、裂开和充填矿物质,它不会因受热 变成胶质体,只是收缩、弯曲,保留原显微结构。
特别是热液石英脉的发育,是区域岩浆热变 质作用的标志之一。
第四章 §2岩浆变质作用
二、接触变质作用 1.概念
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各种岩床、岩墙、岩脉等浅 成岩体侵入或接近煤层,这些侵入体的热能使煤层 达1000℃以上而发生变质。这种热影响多是局部的、 多变的,地质时间上是短暂的。
第四章 §2岩浆变质作用
第四章 煤的变质作用类型
§1 深成变质作用
第四章 §1深成变质作用
1.深成变质作用
1)概念 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在地热及上 覆岩系静压力的作用下,煤层发生的变质作 用。(主要热源为地热,与埋深成正比) 又称地热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第四章 §1深成变质作用
2)深成变质作用的热源及影响因素 地热来源于:
第四章 §1深成变质作用
褶皱前的深成变质作用较弱,褶皱后的深成变质作用较强
第四章 §1深成变质作用
❖5)深成变质与褶皱的关系
➢ 等质线近于水平的情况:在发生褶皱之前,煤未经历变质 作用;在泥炭成岩并发生褶皱之后,才开始发生煤的深成 变质作用,等变质线表现为水平。

浅析几种储煤场储煤形式的优缺点

浅析几种储煤场储煤形式的优缺点

浅析几种储煤场储煤形式的优缺点胡成功;赵奇【摘要】随着人类对环保与能源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煤炭生产企业也逐步重视环境与能源的有效保护与充分利用,进而推进了煤炭存储形式的变革与进步.主要针对煤炭生产企业储煤场储煤形式发生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几种常见的储煤形式的优缺点,探讨在不同建设条件下,储煤场储煤形式的最优选择.【期刊名称】《露天采矿技术》【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煤炭;储煤形式;优缺点;最优选择【作者】胡成功;赵奇【作者单位】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2231 引言对于煤炭生产企业而言,煤炭的临时储存是煤炭生产系统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序之一。

煤炭的临时储存可以使整套煤炭生产系统具有一定的缓冲存储能力,也有利于保障煤炭生产系统的接续性。

同时还可实现煤炭的按质分类存储以及不同煤质的按需配比。

近几年,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能源与环保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储煤场的储煤形式也经历了几次变革,从最初的露天储煤场,到目前应用广泛的筒型储煤仓,使得储煤场在煤炭生产系统中的作用得到了深入的挖掘与充分的释放。

储煤场储煤形式的不断优化升级,使其无论是在环保方面,还是在提高系统整体生产能力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为煤炭生产单位打造安全高效、节能环保型能源生产企业起到了不可轻视的作用。

2 常见的储煤场储煤形式储煤场的储煤形式经历了几次变革之后,目前储煤场的储煤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开放式储煤场,即露天储煤场,是我国传统煤炭企业曾广泛采用的一种储煤形式,目前已基本淘汰;②半开放式煤场,也称干煤棚,在我国南方大部分煤炭企业多采用此形式,因其所处地区雨水较多,该种形式的储煤场得到了广泛应用;③球型储煤场,又称半球式储煤仓,由干煤棚结构发展而来,属全封闭式储煤方式,是目前煤炭企业主要采用的储煤形式之一;④筒形储煤仓,也称储煤筒仓,也属全封闭式储煤方式,是目前煤炭企业广泛使用的储煤场储煤形式。

煤样短期储存的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煤样短期储存的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Y I Ya —i N ng l n,ZH A N G o q n Ba — i g
( ia S pev so t e t(e tro Co a iy,Bej n 0 01 ( n u r iinat T s  ̄ne f alQu lt d ii g 1 0 3,C n hia)
究 ,探 讨 了 不 同 煤 种 适 宜 的 储 存 粒 度 和 储 存 时 间 。
关 键 词 :煤 ;储 存 ; 变 化 ;粒 度
中 图分 类 号 :TQ5 l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6 7 ( 0 8 40 0 — 2 0 77 7 2 0 )0 —0 70
第4 期
煤 质 技 术
20 年 7月 08
煤 样 短 期 储 存 的 品质 变 化 规 律 研 究
尹杨林,张宝青
( 家煤 炭 质 量 监 督检 验 中心 ,北 京 国 10 1 ) 0 0 3
摘 要 :针对 不 同煤种 煤样 以不 同粒度在 试验 室常规条件 下放置 不 同时间的品质 变化规律 进行 了研
测 定灰分 、挥 发分 、黏结指数 和坩埚膨胀 序数 。
表 1 样 品 的 分 装要 求
1 试 验 部 分
1 1 试 验 方 法 .
选取不 同煤化程度 和不 同地 区 、不 同成煤时 代
的煤 样 ,分 别 破 碎 成 不 同 粒 度 的 试 样 ,在 试 验 室 条
1 3 均 匀 性 检 验 .
c d to s sude on iin wa t id. S t l a tce sz nd so a e tme ofdif r ui abe p ri l ie a tr g i fe entc a r n esi t n t i a er o lwe e i v tgaed i h sp p . Ke r s:c a ;s o a y wo d o l t r ge;v ra i a iton:p tce sz aril ie

辽宁省内主要煤田煤变质类型及影响因素

辽宁省内主要煤田煤变质类型及影响因素

辽宁省内主要煤田煤变质类型及影响因素根据省内各煤田煤类分布的特点和区域地质情况分析,煤的变质作用以区域深成变质作用为主,其次为接触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

煤变质因素是由时间、温度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温度为主要因素。

标签:煤变质作用类型;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影响煤变质的地质因素辽宁省内煤类从褐煤、各级烟煤和无烟煤均有分布,根据省内各煤田煤类分布的特点和区域地质情况分析,煤的变质作用以区域深成变质作用为主,其次为接触变质作用。

煤变质因素是由时间、温度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温度为主要因素。

煤变质作用类型划分为深成变质(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和动力变质,区域变质作用为主要变质类型,其次为接触变质。

1.煤变质作用类型(1)区域变质作用煤层处于地下深处受到地热和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导致煤的变质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

随着上覆地层增厚、埋藏加深,地温梯度增加和静压力加大,煤的变质逐渐增高。

本省以区域深成变质作用为主的煤田有本溪、红阳、南票、铁法、阜新、康平三台子、抚顺、沈北煤田等。

其中以本溪、红阳、北票、铁法、抚顺、沈北煤田煤质变化规律较明显。

本溪煤田自北向南,依次分布肥、焦、瘦、贫、无烟煤,煤质条带近似东西分布。

同一煤层随深度增加,变质程度增高,垂深每增加100米,挥发分减低1.44%。

在同一地点不同层位的煤层,上部煤层的变质程度,低于下部煤层,垂深每增加100米,挥发分值下降1.95%。

红阳煤田煤质呈北西向条带状分布,煤的变质程度,由北而南逐渐增高,依次为气、肥、焦、瘦、贫、无烟煤。

在同一地点不同层位的煤层,上部煤层的变质程度低于下部层,垂深每增加l00米,挥发分值下降3.15上%。

北票煤田由西南向北东方向,依次分布气、肥、焦煤,煤质条带呈近东西向分布。

煤层随赋存深度增加,变质程度逐渐增高,同一煤层,深度每增加100米,挥发分值下降0.64~2.07%。

铁法煤田产状平缓,同一煤层变质程度变化不大,不同层位煤层变化较明显,下部煤层高于上部层。

探究宁东煤田韦州矿区煤变质规律及其成因

探究宁东煤田韦州矿区煤变质规律及其成因

探究宁东煤田韦州矿区煤变质规律及其成因宁东煤田韦州矿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南地区,其煤层中能够供开发的区域主要是沿韦州倾斜两翼而展开,煤层主要分布有无烟煤以及焦煤、瘦煤和各种肥煤、气煤等等。

矿区的煤变质程度主要是向东翼倾斜,然后斜转折端,再向斜西翼处出现增高。

本文主要探究宁东煤田韦州矿区煤变质的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标签:宁东煤田韦州矿区煤变质规律成因0引言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有两个一级大地构造,主要以青铜峡——固原断裂作为界限,其旁东侧是华北地台,而西侧则是秦祁褶皱带,其中宁东煤田韦州矿区是属于东侧华北地台的西缘,即青龙山——云雾山逆冲带上。

宁东煤田韦州矿区所处区域上,主要呈现出狭长地带,方向为南北向,其东靠近鄂尔多斯盆地,其西比较接近六盘山弧形构造带处。

韦州矿区的煤矿分布中,已经有六个井田进行了规划,井田全部沿向斜两翼进行分布。

1宁东煤田韦州矿区地质概述宁东煤田韦州矿区的构造主体是呈复向斜,在罗山复背斜以及青龙山复背斜两者之间上,属于簸箕状向斜盆地的形式,其方向属于向南仰起,并向北倾伏的态势。

矿区内的地表基岩出露呈现出零星化现象。

矿区的轴向为南北向,矿区轴长大约是55km,轴宽大约有15km。

其中向斜的两翼之间并不完全的对称,西翼呈现出较陡的形式,倾角明显在30°以上,同时受到了北西向的断裂破坏,而东翼比较缓和,倾角处于10°到30°之间的情况。

韦州矿区汇总的含煤层中平均厚度在135.9m,煤线以及含煤层在五层到十一层之间。

其中局部可采煤层有四层,而煤层的平均累计厚度达到7.7m左右,以上为山西组的含煤层。

对于太原组的含煤层平均厚度在511.9m,煤层以及煤线非常多,能够达到几十余层。

其中,采煤层一共有四层,其中采煤层的平均累计厚度在15.85m。

从矿区的整体上来说,沿向斜的两翼中从东向西煤层的厚度在逐渐变薄,由北向南的的煤层厚度也在呈现出不断变薄的态势。

2宁东煤田韦州矿区的煤变质的规律宁东煤田韦州矿区的各个煤层中的煤岩成分主要是亮煤,其次是暗煤。

输煤技师题库

输煤技师题库

输煤值班员技师题库输煤技师题库(选自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书——输煤值班员)一、选择题1、把零件的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影所得到的视图是( )A局部视图; B 旋转视图; C 斜视图; D 透视图。

2、叶轮给煤机落煤槽中心与皮带机中心线允许偏差为( ) mm。

A ≤10;B≤5;C ≤15;D ≤20。

3、遇 7 级 (13.9~17.1m/s)以上大风时,悬臂式斗轮机不必要采取的措施是( C) 。

A 停止运行;B 斗轮下降到煤堆;C 切断全部电源;D 夹紧夹轨器。

4、为防止煤堆自溜掩埋斗轮机轨道,煤堆边坡底部要离开轨道( B) m 以外。

A 1;B 3;C 5;D 8。

5、斗轮机取煤作业时必须与推煤机或运煤汽车保持( B) m 以上的安全距离。

A 1;B 3;C 5;D 8。

6、斗轮机半自动取煤时,煤场起伏峰谷高差最好在( A) m 以下,各限位开关保护传感器完好有效。

A 1;B 3;C 5;D 8。

7、制动带与制动轮毂的间隙一般不少于( C) mm。

A 0.1;B 0.15;C 0.25~0.65;D 0.65。

8、固定筛筛孔的尺寸应为筛下物的( D)倍。

A 2.5;B 2;C 1.5;D 1.2~1.3 。

9、一般情况下,固定筛的长度 L 为(C) m。

A 1.5;B 2~5;C 3.5~6;D 6.5。

10、低挥发分煤粉的着火温度可高达( B)℃。

A 1000;B 1100;C 1200;D 1300。

11、高挥发分煤粉的着火温度在(B)℃左右。

A 500;B 600;C 800;D 1000。

12、燃煤中水分增加,会使锅炉的烟气量( B) 。

A 减少;B 增加;C 不变;D 净化。

13、煤煤储存 1 年以后,其发热量会(B) 。

A 不变; B;降低 1%~10% C 增加 1%~10%; D 降低 20% 。

14、电厂输煤系统中常用的制动装置有带式逆止器、滚柱逆止器、电力液压制动器和( B) 。

煤质变化对燃料运行的影响

煤质变化对燃料运行的影响

煤质变化对燃料运行的影响摘要:煤质变化对燃料运行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会使燃料运行效率降低,难以达到生产的目标。

为了加强燃料运行效果,应对煤质变化情况有全面的了解,通过对煤质变化对燃料运行的影响的分析,阐述应对煤质变化影响的技术,提出提高电厂锅炉运行效率的对策,使燃料运行过程得到保障,提升燃煤的使用效率,为生产提供良好的保障。

关键词:煤质变化;燃料运行;燃煤掺配引言燃煤在火力发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煤炭成本的提升,发电厂的资源呈现出了紧张的特点,其中煤质量对燃料运行有着一定的影响,一些煤质量较差,难以达到生产要求。

为了保证发电的目标实现,应结合煤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煤质变化产生的影响来改善煤使用效果,使其在生产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煤质带来的不良影响,使燃料系统的生产效率提升。

1煤质变化对燃料运行的影响1.1发热量的变化对燃料系统的影响煤发热量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在一些电厂运行中,由于燃煤量的增加导致输煤系统负担增加,对设备的使用产生了影响,造成故障增多的情况,还会使锅炉减负荷运行。

在上煤量增加的情况下,输煤设备运行时间延长,给输煤运行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人员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下的时候,会产生神经麻痹的情况,增加了安全隐患问题,使输煤安全性降低。

1.2煤中灰分的变化对燃料系统的影响煤灰分大小作为衡量煤质的指标之一,由于灰分属于无益成分,给运输增加了负担,还会使输煤系统的负担增多,当煤灰分较高的时候,固定碳会减少,导致煤的发热量降低。

一般煤的灰分每增加1%。

发热量会减少50大卡~90大卡,灰分比重约为可燃物比重的两倍,在煤量容积相同的情况下,输煤设备会受到影响,导致设备磨损速度加快。

灰分大的煤种,质地比较坚硬,在长时间使用下,对碎煤机设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维护工作量增加。

1.3煤中水分的变化对燃料系统的影响煤水分变化对生产有着一定的影响,当煤中的水分较小的时候,煤粉尘会变大,在外力影响会产生煤粉飞扬的情况,对环境产生了污染影响。

煤存储过程中热值变化研究

煤存储过程中热值变化研究

166能源技术与管理Energ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7年第42卷第6期V ol.42 No.6doi:10.3969/j.issn.l676-9943.6017.06.063煤存储过程中热埴变化研究杜云峰、唐忠2(1.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400037;2.神华四川能源有限公司江油发电厂,四川江油621700)[摘要]电厂存煤会出现热损耗,导致煤质下降。

研究煤在存储过程中的热值变化,对于科 学地指导电厂存煤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四川江油电厂煤存储过程中热值变化进行了定期测定,结合煤样TG-DSC测试结果对热值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存储过程中热值随存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煤与氧接触发生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放出热量是导致煤热损失的原因。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煤堆压实、加强监测、及时翻烧等可以有效地降低煤存储过程中热值损耗的措施。

[关键词]电厂煤存储;热值变化;热分析;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分层碾压[中图分类号]TK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943(2017)06蛳0166-030引言煤的热值又叫煤的发热量,一般指的是煤在 全氧环境下充分燃烧得出的热量,现在普遍采用 的煤的热值测试方法是,将煤样在热量计的弹筒 中经过量的高压氧气燃烧后测试其产生的热量。

电厂主要是将煤燃烧产生的热能转为电能,燃煤 发热量的高低决定了发电量的高低,因此煤的热 值是电厂煤计价主要依据,也是电厂计算经济指 标的重要参数[1]。

为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电厂一 般都储备有一定量的煤炭,防止出现由于缺煤导 致停机的情况。

但煤在存储过程中会出现热损失,导致煤质下降[2]。

研究煤在存储过程中热值变化 的规律,对减少煤存储过程中的热损耗,科学指导 电厂存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四川江油电厂 煤存储过程中热值变化进行了定期测定,并结合 煤样TG-DSC测试结果对热值变化原因进行了分 析,提出一些有效防止煤存储过程中热值损耗的 措施。

煤场存储管理办法

煤场存储管理办法

煤场存储管理办法一、煤场设施及机具管理1、电厂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储煤场。

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火电厂应按《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火力发电工程设计导则(A 版)》设置储煤场,储煤场容量应满足机组最大负荷并保有安全储煤量。

2、煤场应有满足生产、存储、组堆、整形需要的机械设备,如堆取料机、推煤机等,并保证设备达到安全备用状态,重要设备应建立设备档案。

3、储煤场应有满足汛期需要的排水系统及煤水沉淀池等设施,并建有足够储量的干煤储备设施。

4、储煤场应有良好的照明、排水沟和消防设施,消防车辆通道应环行畅通,气候寒冷地区,应建有解冻暖房。

5、储煤场四周边应设置挡煤墙及喷淋设施,并能满足最大储煤量的需要。

6、应建立装卸设备的技术档案,有计划地对装卸设备进行大、中、小修和维修保养工作,使其经常保持完好状态。

新购、改造、改装和修复后的运输、装卸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试运转,证明符合安全技术要求,方准使用并制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7、煤场机车、机动车和装卸机械的驾驶人员,必须经有关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安全操作考试合格,并发给驾驶证,方准上岗操作。

8、应有整形压实器材和测温仪器。

9、应配有盘点储煤场所需的测量仪器和器具,有条件的电厂要采用先进的激光盘点仪器。

10、应有固定的煤场水平高度标识,且刻度明显、准确。

11、电厂要根据本地区的环保要求,配有相应的环保设施,如除尘设施、防粉尘飞扬设施,贮煤场(含干煤棚)应设置覆盖整个煤堆面积的喷洒设施。

卸煤点、掺配区宜设原煤喷淋设施等,并达到环保标准。

12、各发电单位应备有足量的干煤储量。

二、安全与经济储备1、正常情况下,储备煤量应满足设计储煤量要求,或是全部机组满负荷运行15天及以上的耗煤量,并有足够的干煤储备量。

2、迎峰度夏、汛期或冬季,各发电单位应对接卸和上煤系统及煤场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各种隐患,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并备足防汛、防冻物资和消防器材。

煤场根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应达到足量储备。

燃料分析技术问答

燃料分析技术问答

第一章燃料基础1-1能源的分类:能源是指能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

主要有煤炭、石油及其炼制品和天然气(含油田煤气)等。

这些燃料是能源的重要构成部分。

能源分类的方法有以下三种:1、从是否经过加工的角度,能源可划分为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取得且不改变其基本形态和品位的能源,如煤炭、筛选煤、石油、天然气等。

二次能源是指一次能源经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和品位的能源,如柴油、重油、电力等。

2、从利用范围的角度,能源可划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常规能源是指目前被广泛利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新能源指的是目前还未能被广泛利用的且正在研究有待于推广的一次能源,如太阳能等。

3、从能否恢复利用的角度,能源可划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是指能够循环利用的且不断得到补充的一次能源,如水能、太阳能、地热等。

非再生能源指的是经过亿万年才能形成的且在短时间内又无法恢复的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等。

1-2什么叫做燃料?它应具备哪些基本要求?在空气中容易燃烧产生热量,且能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叫做燃料。

它要具备下列基本要求:(1)能释放出热量并能产生较高的温度;(2)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或从自然界物质中经加工可获得的大量物质;(3)容易供应,价格低廉;(4)便于利用、贮存和运输;(5)含硫量低,燃烧产物不污染或少污染环境,不影响生态平衡。

1-3煤的元素组成与煤的变质程度有何关系?随着煤的变质程度不同,煤的元素组成相应地会发生变化。

变质程度愈高,煤中碳含量就愈高,通常无烟煤为90﹪~98﹪,贫煤为89﹪~93﹪,焦煤为85﹪~91﹪,肥煤及气煤为79﹪~88﹪,长焰煤为76.5﹪~81﹪,褐煤为60﹪~77﹪,泥炭为50﹪~60﹪。

与之相反,氢含量则随煤的变质程度的加深而降低,氢在煤中的含量一般为2﹪~6.5﹪,也有极少数无烟煤的氢含量低于1.5﹪。

氧含量也随煤的变质程度的加深而显著降低,从褐煤到无烟煤变化范围为30﹪~0.5﹪。

探索煤炭在储存过程中煤质变化趋势

探索煤炭在储存过程中煤质变化趋势

探索煤炭在储存过程中煤质变化趋势作者:吴宫莲邓旭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燃煤成本占火力发电成本的比例不断增加,各火力发电企业高度重视燃料管理,尤其是加强对煤场煤质的监督管理,以减小燃煤的自然损耗。

为了将因煤质变化而导致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本文就自然条件下火电厂存煤煤质变化规律,确定燃煤在煤场中的最佳存放时间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煤场;煤质变化煤在自然条件下,将发生缓慢的氧化现象,导致煤炭质量下降。

但其质量下降程度,则与煤质特性,特别是挥发分与含硫的高低;煤堆特点,特别是煤堆的大小、形状、高度及压实程度;以及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为了将因煤质变化而导致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探索电厂存煤在自然条件下煤质的变化规律,确定燃煤在煤场中的最佳存放时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实际条件制约,在某2*630MW火力发电厂1#煤场东侧约200m2的空地组堆了直径约5m、高约2.5m的两个煤堆,如图1所示,分别标记为试验1和试验2。

其中试验1选取的是海运褐煤,试验2选取的是海运烟煤,其煤质状况见表1。

<D:\书\排版\速读·中旬201601\速读1中定稿打包\Image\QQ截图20151130121121.png>实验一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验二图1试验褐煤与烟煤[煤质指标\&Ad(%)\&Vd(%)\&Qgr,d(MJ/kg)\&St,d(%)\&褐煤\&5.46\&49.74\&26.87\&0.24\&烟煤\&22.64\&28.49\&26.23\&0.49\&]表1 试验褐煤与烟煤煤质状况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褐煤存放6个半月,烟煤存放3个月,每周对试验煤堆进行采样,经制样组制备好全水分煤样和一般分析煤样,送至化验班进行煤质水分、灰分、挥发分及热值的分析化验,具体试验内容与方法见表2,分析褐煤和烟煤在不同时期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最终得出褐煤和烟煤在煤场中存储的最佳时间。

贮存于煤场中的煤质变化

贮存于煤场中的煤质变化

贮存于煤场中的煤质变化煤运进电厂后,通常是在贮煤场存放一段时间才会入炉燃烧。

因此,除了对入厂煤质及入炉质必须加以监督外,还存在煤场煤质监督问题。

煤场通常存煤量控制在15天燃煤量左右,存煤太少,有因缺煤而被迫停炉的危险;存煤太多,一方面增加煤场管理的难度,增加煤的损耗,又积压资金。

煤场监督管理包括很多方面内容,比如如何组堆,如何进行测温监督、防止煤堆自燃,如何进行煤场盘点,测准煤堆体积及煤的堆积温度以计算存煤量,煤场防风、防水应采取哪些措施等。

对于煤质检测人员来说,应了解煤在自然条件下的质量变化情况,了解其变化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煤场煤质监督,减小煤的自然损耗,特别是防止煤堆自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电厂进煤通常都是露天存放。

煤在自然条件下,将发生缓慢的氧化现象。

当煤堆温度升至一定程度时,例如60℃以上,则氧化反应迅速增大,并有导致自燃的可能。

这对高挥发分的烟煤及褐煤来说,这种危险性更大。

煤的氧化,导致煤质下降是一种普遍现象。

但其质量下降程度,则随煤质特性、特别是挥发分与含硫的高低、煤堆特点,特别是煤堆的大小、形状、高度及压实程度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由于各种煤性质不同,各电厂所处条件的差异(包括煤堆状况及自然环境等),其煤质变化幅度有明显的差异。

一般说来,贫煤、瘦煤为主体的混煤,储存6个月,发热量损失约为1.8%~2.0%;高挥发分的气煤、长焰煤,则损失约为5%左右;无烟煤储存6个月以至更长一些时间,其发热量变化甚微;而褐煤即使储存1个月,其发热量也会明显降低。

煤的发热量发生变化,与其相应的煤质其他特性指标值也将发生变化,并呈现某种规律性。

现以作者近年的研究实例,来说明在自然条件的煤质变化规律。

为了研究电厂存煤在自然条件下的煤质变化规律,以确定燃煤在煤场中最佳存放条件,计算因煤质变化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从而为电厂较准确地估算存煤的热值,探索入厂及入炉煤热值差及改善煤场管理提供依据,特对某电厂燃用的某矿区高挥发分烟煤进行了单独组堆。

煤质因素对燃煤电厂煤场库存的影响探讨

煤质因素对燃煤电厂煤场库存的影响探讨

2 7
的平均 发热量 为 2 /g 5MJ 。对于 一个 原有 存 煤 和现 k 有 存 煤 均 为 2 0k 的煤 场 。0 7年 较 2 0 0 t 20 0 5年 增 加 的发 热 量折 算 成 2 /g 量 为 3 t即 2 0 5MJ 煤 k 2 k, 0 7年 1 8k 煤 的发 热 量 相 当于 2 0 6 t 0 5年 2 0 k 煤 的发 热 0 t 量 .0 7年 较 2 0 20 0 5年 盘亏 3 t误 差 接 近 1 % ; 2k 。 6 反 之. 若煤 质下 降 . 发热量 降 低 。 煤场 盘盈 。 是煤 质 则 这
维普资讯
内 蒙 古 电 力 技 术
I E NG I L C RI O R NN R MO OLA E E T C P WE 20 0 8年 第 2 6卷 第 3期
煤质 因素对燃煤 电厂煤 场库存 的影 响探 讨
Dic so n S o a e I fu n e o l e ie we l n a tr g r s us in o t r g n e c fPu v rz d Po r P a tCo lS o a e Ya d l
没有直 接 的联 系 . 因此 不会 影 响收 、 、 的平衡 。 耗 存 而
在煤 的供 、 、 过程 中 . 响煤场 库 存 的 因素 耗 存 影
很 多 . 计 量精 度 不够 . 样 化 验不 具 代表 性 , 场 如 采 煤
防风 吹 、 防暴 雨 措施 不 力 , 煤场 不 进 行烧 旧存 新 , 煤
燃料 管理建议 『 关键 词1煤 场库 存 ; 质发 热量 ; 煤 水分 ; 分 灰 『 图分类 号1 K1 中 r 6 『 文献标 识 码1 B
『 文章编 号1 0 8 6 1 (0 8 0 — 0 6 0 0 — 2 8 2 0 )3 0 2 — 2 1

煤泥干燥过程中质量及热量变化情况分析(新)

煤泥干燥过程中质量及热量变化情况分析(新)

煤泥干燥过程中质量及热量变化情况分析煤泥在干燥过程中,煤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质量及热量损失。

为分析煤泥水分及其它煤质指标变化情况,分别取煤泥样做分析试验,以及对比煤泥储存前后煤质数据结果如下:1、2011年4月8日取煤泥样,原始样品非常潮湿,无法破碎及过筛。

做全水分测得21.9%,其余样品放置在室内阳光直射处自然干燥,至14日测得全水分为2.0%。

原始样品全水分21.9%经过自然干燥后降至2.0%,说明煤泥外在水分含量非常高且极易散失,煤泥在干燥过程中质量相应变化了19.9%。

2、煤泥质量变化1) 取煤泥样品1552克,测得全水分为30.3%;放入电热鼓风干燥箱中在低于50℃的温度下低温干燥7小时后称量1257克,测得全水分为11.3%,全水分含量降低了19%。

因外在水分的散失而使煤泥质量减少了295克,减少幅度为19.01%。

2)取煤泥样品3557克,测得全水分为31.9%;在自然环境温度下放置7小时后称量2925克,测得全水分为14.1%,全水分含量降低了17.8%。

因外在水分的散失而使煤泥质量减少632克,减少幅度为17.77%。

3、煤泥入厂以及储存一段时间后煤质变化:2010年12月~2011年1月份,卸到汤池货场煤泥总计48227.74吨,煤质化验数据如下:2011年3月~4月份,以上储存在汤池货场的煤泥倒运20199.04吨至三期掺烧,煤质化验数据如下:煤泥储存3~4个月后,煤质变化:通过煤泥入厂时以及入炉掺烧时煤质对比可以得到:1)入厂的48227.74吨煤泥储存3~4个月后,由于水分散失质量减少48227.74×(16.7-11.0)/100=2748.98吨。

2)入厂的48227.74吨煤泥储存3~4个月后,干基可燃成分(固定碳+挥发分)由入厂时的56.2%下降至50.0%,降低了6.2%,同时干基不可燃成分灰分则对应增加了6.2%;由于可燃成分含量的降低,煤泥收到基低位热值损失了1.2MJ/Kg,损失幅度为8.21%。

煤变质类型及变质作用

煤变质类型及变质作用

浅析煤变质类型及变质作用摘要:煤的变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的机制有诸多类型。

介绍了变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分为早期和晚期变质。

继而,对各类变质作用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改变煤体孔隙结构,增加了柔韧性,形成新矿物,释放热量和实际温度升高等。

最后,总结了变质作用对煤质、强度和爆炸性能等性能指标所产生的影响,对于非常复杂的变质形式,未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煤变质,原因,类型,作用,影响正文:煤的变质是地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采煤工艺中最重要的工艺。

它既可以使煤增加可利用价值,也可以改变煤的物理性质,对其有害的作用比较多。

煤的变质主要有早期变质和晚期变质两种,两者都可以通过煤体孔隙结构的变化来影响煤质、强度和爆炸性能。

早期变质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物理变质、化学变质和改质变质。

物理变质是指煤体所受到的压力、温度和饱和度等条件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变质,它可以改变煤体的孔隙结构,增加煤体的柔韧性,但不会形成新的矿物成分,也不会产生明显的热量释放。

化学变质是指煤体在声、热、电、化学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变质,主要特征就是煤体内出现了新的矿物成分,还会有明显的热量释放。

改质变质是指煤中的矿物组成和对流热量在温度增加和压力变化的作用下,发生改变而改变煤体的变质。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温度也会超过100℃,煤体的热量会明显增加。

晚期变质分为热变质和氧化变质。

热变质是指煤体在高温作用下发生的变质,它能够加速化学变质的进行,从而对煤质特性以及强度和爆炸性能等性能指标产生影响。

氧化变质是指煤体在氧气的作用下,煤体内的有机物质被氧化而发生变质。

它能够进一步改变煤体的孔隙结构,加速煤质变质,从而影响煤质特性。

总之,煤的变质具有复杂的机制,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这些因素是煤体形态、压力、温度和氧气浓度等。

在真实情况下,有时会出现非常复杂的变质形式,这些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变质作用对煤质的影响是复杂的,它不仅改变了煤体的孔隙结构,而且改变了煤体内部的矿物组成,改变了煤体的强度和爆发力。

煤炭库存管理影响因素研究

煤炭库存管理影响因素研究

DOI:10.16661/ki.1672-3791.2018.06.137煤炭库存管理影响因素研究侯有德 童盛宁 牟晓龙 陈威龙 陈丽红(福建中检矿产品检验检测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15)摘 要:通过对煤炭从卸船至转泊出货的煤炭进行检验,收集储运过程中煤炭的品质变化数据,分析和研究会对煤炭品质造成影响的因素,研究探讨了水分、自燃等对煤炭品质的影响,数据表名全水分的结果与低位发热量有强烈的负相关性。

煤炭在自燃后干基灰分不同程度的增大,挥发分、全硫、干基高位降低,最终低位发热量下降。

关键词:煤炭 自燃 发热量 水分 灰分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2(c)-0137-02煤炭价格影响因素一直是煤炭市场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煤炭价格的影响因素既有国家价格调控国际煤炭市场价格等宏观经济因素,也有上下游产品价格煤炭替代品价格等微观经济因素,又有煤炭储存量气候变迁等天然因素,同时还有铁路运力房地产建设规模等非煤炭领域的其他因素[1]。

2014年、2015年两年煤炭进口量略有下降分别为2.90亿吨和2.04亿吨,2016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限产能政策,日前对煤炭贸易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贸易利润的进一步压缩,同时安全可靠地储存煤炭已成为贸易商、燃煤电厂的一项重点工作,煤场煤炭的储存是当前降低贸易损耗,减少发电成本节能降耗,扭亏增盈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管理煤场的管理作为贸易商和电厂管理成本中的重要一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煤炭存储过程与煤炭贸易利润直接的关系。

探索在煤炭库存管理中的影响因素显得越发的重要。

在煤炭贸易中发热量是煤炭最关键的计价指标,一般以低位发热量作为结算依据。

同时全水分、灰分、挥发分是煤炭工业分析的重要指标。

环保指标全硫含量则越低越好。

在煤炭的检测中,直接测定得出的指标一般为空干基状态,但由于各个实验室的空气干、湿度环境不同,导致空干基水分各不相同,所以当比较检验结果时,将煤炭指标的基态转换为干基状态可以更清晰的比较检测结果间的差异。

某电厂燃煤储存煤场监督的技术管理

某电厂燃煤储存煤场监督的技术管理
二、粒度分析结果
在试验中,因在煤堆的表层下0.2m采样,故表5-4-2结果反映了煤堆近表面粒度分布规律。不同粒度区间,其粒度所占百分率大体上均与存煤时间是线性关系,其中较大颗粒者与存煤时间是负相关性;而较小粒度者则是正相关。结果表明:大粒度者(大于25mm)变化速度最快。
三、温度测量结果
温度测量结果由图5-4-1所示。该图为煤堆深度3m(煤堆中层)温度变化曲线,煤堆1m及5m深度的温度变化,与3m深度具有完全相似的变化趋势。
煤的发热量发生变化,与其相应的煤质其他特性指标值也将发生变化,并呈现某种规律性。
现以作者近年的研究实例,来说明在自然条件的煤质变化规律。
为了研究电厂存煤在自然条件下的煤质变化规律,以确定燃煤在煤场中最佳存放条件,计算因煤质变化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从而为电厂较准确地估算存煤的热值,探索入厂及入炉煤热值差及改善煤场管理提供依据,特对某电厂燃用的某矿区高挥发分烟煤进行了单独组堆。在与电厂煤场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放存1年,每半个月观测记录一次气象参数,测定煤堆不同温度,不同部位的温度,同时在煤堆四侧定点采样,以进行程度及各项特性指标的测定,从而研究其煤质变化规律:一是存放过程中煤质与组堆时相比的下降情况;二是根据对上述观测数据,分析研究在此1年中的煤质变化。
进入2月份后,煤堆各点温度多在20~30℃范围内变化;进入6月份后,各点温度急剧上升至40~50℃;进入10月份后,各点温度又缓慢降低,但仍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上。
四、煤质分析结果
煤堆中部3 m处,Ad值高,而VdQgr, d、St,d,均低,煤质变化幅度最大,这与煤堆中部温度最高密切相关;而煤堆深1m层,其煤质变化幅度最小;煤堆深5m层,煤质变化则介于二者之间。
一、测温热电偶的埋设
在组堆过程中,自距地面1、3、5 m时,分别在煤堆各层面两侧预埋2支镍铬-镍硅热电偶。在其瓷套管外用两端开口的金属管保护,将其平置于煤面上。冷端与补偿导线连结,并用防水自粘绝缘胶带密封,补偿导线一端裸露于煤堆外,并对正负极作好标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贮存于煤场中的煤质变化
发布时间:2010-09-02 10:25 点击: 188次挑错推荐收藏
煤运进电厂后,通常是在贮煤场存放一段时间才会入炉燃烧。

因此,除了对入厂煤质及入炉质必须加以监督外,还存在煤场煤质监督问题。

煤场通常存煤量控制在15天燃煤量左右,存煤太少,有因缺煤而被迫停炉的危险;存煤太多,一方面增加煤场管理的难度,增加煤的损耗,又积压资金。

煤场监督管理包括很多方面内容,比如如何组堆,如何进行测温监督、防止煤堆自燃,如何进行煤场盘点,测准煤堆体积及煤的堆积温度以计算存煤量,煤场防风、防水应采取哪些措施等。

对于煤质检测人员来说,应了解煤在自然条件下的质量变化情况,了解其变化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煤场煤质监督,减小煤的自然损耗,特别是防止煤堆自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电厂进煤通常都是露天存放。

煤在自然条件下,将发生缓慢的氧化现象。

当煤堆温度升至一定程度时,例如60℃以上,则氧化反应迅速增大,并有导致自燃的可能。

这对高挥发
分的烟煤及褐煤来说,这种危险性更大。

煤的氧化,导致煤质下降是一种普遍现象。

但其质量下降程度,则随煤质特性、特别是挥发分与含硫的高低、煤堆特点,特别是煤堆的大小、形状、高度及压实程度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由于各种煤性质不同,各电厂所处条件的差异(包括煤堆状况及自然环境等),其煤质变化幅度有明显的差异。

一般说来,贫煤、瘦煤为主体的混煤,储存6个月,发热量损失约为1.8%~2.0%;高挥发分的气煤、长焰煤,则损失约为5%左右;无烟煤储存6个月以至更长一些时间,其发热量变化甚微;而褐煤即使储存1个月,其发热量也会明显降低。

煤的发热量发生变化,与其相应的煤质其他特性指标值也将发生变化,并呈现某种规律性。

现以作者近年的研究实例,来说明在自然条件的煤质变化规律。

为了研究电厂存煤在自然条件下的煤质变化规律,以确定燃煤在煤场中最佳存放条件,计算因煤质变化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从而为电厂较准确地估算存煤的热值,探索入厂及入炉煤热值差及改善煤场管理提供依据,特对某电厂燃用的某矿区高挥发分烟煤进行了单独组堆。

在与电厂煤场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放存1年,每半个月观测记录一次气象参数,测定煤堆不同温度,不同部位的温度,同时在煤堆四侧定点采样,以进行程度及各项特性指标的测定,从而研究其煤质变化规律:一是存放过程中煤质与组堆时相比的下降情况;二是根据对上述观测数据,分析研究在此1年中的煤质变化。

试验煤堆
在电厂火车煤场一侧清理出一块约600m2(30m×20m)的空地,作为试验煤的组堆场地,它与电厂煤场相距约20m,该试验煤与电厂用煤是在完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堆放。

组堆时,将一列火车运进电厂的某矿原煤1500t由翻车机卸于煤槽中,由拨煤机拨至输煤皮带送到试验煤场附近,用斗轮机卸煤组堆。

煤堆四侧均是梯形,平均长度20m,宽12m, 高6 m。

一、测温热电偶的埋设
在组堆过程中,自距地面1、3、5 m时,分别在煤堆各层面两侧预埋2支镍铬-镍硅热电偶。

在其瓷套管外用两端开口的金属管保护,将其平置于煤面上。

冷端与补偿导线连结,并用防水自粘绝缘胶带密封,补偿导线一端裸露于煤堆外,并对正负极作好标记。

二、试验煤的特征
试验煤以高挥发分、灰分波动大为特点,在试验煤组堆前,在火车上及卸煤后进行了多次采样。

试验内容与方法
一、气象参数的观测
在现场用便携式多功能气象仪观测开始与结束时的气温、气压、风速、风向与温度,取前后2次测定均值作为气象数值。

二、温度测量
将各热电偶补偿导线引出端用砂纸打磨,以除去表面氧化层,连接到便携式电位差计或毫伏表上,记录电势值并换算成对应温度。

三、采样分析
在煤堆四侧定点(位于各温度测点附近)下控0.2m,每侧从上、中、下交错位置上3点各采集2kg煤样,将四侧等高度样品合成一个总样,这样每次测定,获得3个总样。

先进行粒度分析后,再将其还原成原样,用于制样与化验。

先进行粒度分析后,再将其还原成原样,用于制样与化验。

煤的采样、制样与化验均按国际规定进行。

每次化验AdVdQgr, d及St,d,共4项。

粒度分析结果分为大于25mm、大于13~25 mm、大于6~13 mm及小于6 mm,共4挡,分别计算所占百分率。

观测试验结果
一、气象参数
从2000年11月至2001年11月,正好1年期间,所观测的结果是:
温度:4~45℃,平均21.8℃;
温度:25%~70%,平均52.8%;
气压:(998~1033)×102Pa, 平均1015×102Pa;
风速:0.2~4.0m/s, 平均1.54m/s;
风向:东风占44%,东南风占20%,东北占12%,其他占24%。

由于煤堆四周无任何高速杂物及树木,它全部暴露在阳光直射范围内,又是接近中午测温(每次观测定于上午9:30~11:30进行),故夏季多次出现40℃以上的高温。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风、东南风、东北风三者占76%。

二、粒度分析结果
在试验中,因在煤堆的表层下0.2m采样,故表5-4-2结果反映了煤堆近表面粒度分布规律。

不同粒度区间,其粒度所占百分率大体上均与存煤时间是线性关系,其中较大颗粒者与存煤时间是负相关性;而较小粒度者则是正相关。

结果表明:大粒度者(大于25mm)变化速度最快。

三、温度测量结果
温度测量结果由图5-4-1所示。

该图为煤堆深度3m(煤堆中层)温度变化曲线,煤堆1m及5m深度的温度变化,与3m深度具有完全相似的变化趋势。

进入2月份后,煤堆各点温度多在20~30℃范围内变化;进入6月份后,各点温度急剧上升至40~50℃;进入10月份后,各点温度又缓慢降低,但仍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上。

四、煤质分析结果
煤堆中部3 m处,Ad值高,而VdQgr, d、St,d,均低,煤质变化幅度最大,这与煤堆中部温度最高密切相关;而煤堆深1m层,其煤质变化幅度最小;煤堆深5m层,煤质变化则介于二者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