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的一部罕见史料
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的一部罕见史料——蔡钧著《出洋琐记》韩国藏本及其内容评介
![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的一部罕见史料——蔡钧著《出洋琐记》韩国藏本及其内容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2d19a4ff7c1cfad6195fa7ff.png)
笔 者 根 据 上 述 《 使 须 知 》 自序 的 相 关 内 容 ,曾 出 指 出 蔡 钧 还 撰 著 过 如 下 两 书 ,一 日 《 人 小 录 》, 舌 日 《出 洋 琐 记 》, ∞只 是 当 时 还 未 能 见 到 该 两 书 ,
一
早 在 18 8 1—1 8 年 间 , 蔡 钧 就 曾 “随 使 ” 84 美 国 、 西 班 牙 (时 称 日 斯 巴 尼 亚 ) 与 秘 鲁 三 国 并 曾驻 扎 西 班 牙 两 年 有 余 ,尽 管 在 其 级 别 上 大 体 属 于 较 驻 外 公 使 低 一 级 别 的 “ 员 ” ( t c e 随 at h ) a 及 “ 赞 ” ( o n e o ) 系 列 ② ,却 也 称 得 上 是 参 cu sH r 近 代 中 国 最 早 一 代 派 驻 国 外 的 外 交 官 , 到 1 01 9
藏本 。
② 参见 [ )费尔萨姆著 ,胡其安译 《 英 外交手册》 ,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 ,18 年 , 2 3 页 。 94 2、 1
[ 作者简介】权赫秀,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辽宁 沈 阳 103 。 116
・
1 54 ・
档 案 全 编 》 中便 无 他 的履 历 资 料 ,至 于 收 录 蔡
系史 的一份 罕见 珍贵 史料 。
10 9 3年 间 还 曾 担 任 过 清 政 府 驻 日 公 使 。2然 【
而 ,清 政 府 官 方 资 料 中 有 关 蔡 钧 的 资 料 却 是 寥 寥 无几 ,如 《 国第 一历 史档 案 馆藏 清 代 官员 履 历 中
① 蔡 钧 :《 出使 须知 》 自 ,韩 国学 中 央研 究 院藏 书 阁藏 本 。本 稿 所 引用 《 使须 知》 相 关 内容 ,均 出 自该 序 出
清朝与南美洲的关系贸易移民与文化交流
![清朝与南美洲的关系贸易移民与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43aadf4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92.png)
清朝与南美洲的关系贸易移民与文化交流清朝与南美洲的关系:贸易、移民与文化交流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期间与南美洲建立了一系列的关系,涉及贸易、移民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这些交流活动对双方的经济、人口流动以及文化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讨论清朝与南美洲的关系。
一、贸易关系清朝与南美洲的贸易起初主要以东亚贸易为主。
早在明朝时期,中国的陶瓷、茶叶等商品已经通过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进入南美洲市场。
清朝时期,随着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逐渐占领南美洲大陆的沿海地区,清朝与南美洲的贸易逐渐增加。
最著名的清朝与南美洲的贸易活动是中南美银行的成立。
该银行于1854年在上海成立,旨在推动中国与南美洲之间的贸易。
通过中南美银行的运作,清朝向南美洲出口大量的中国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同时从南美洲进口大量的银、海产品、材料等。
此外,清朝还通过与南美洲殖民地签订贸易条约的方式来推动贸易合作。
例如,清朝与巴西签订了《中巴贸易条约》,明确了双方在贸易领域的权益和义务,进一步促进了两国间的贸易发展。
二、移民关系清朝时期,南美洲在寻求劳动力方面存在需求,而中国的人口众多,许多中国人选择前往南美洲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
南美洲殖民地开始接纳一些中国移民,并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
这些中国移民大多来自福建、广东等地,以务农、经商为主。
其中,秘鲁是清朝移民南美洲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约有10万中国移民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前往秘鲁,并在当地定居下来。
这些中国移民在当地为秘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建设铁路和农业方面。
此外,清朝时期也有一些南美洲人士选择来华定居。
他们主要是为了商业和宗教目的。
例如,一些南美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并逐渐在中国建立了教堂和学校。
三、文化交流清朝与南美洲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艺术、宗教以及教育等方面。
通过贸易和移民的影响,南美洲开始接触到中国的艺术和文化。
最新高考地理专题八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精准培优专练
![最新高考地理专题八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精准培优专练](https://img.taocdn.com/s3/m/6bc285a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2.png)
培优点八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2018高考卷1)甲午和平时期,日本制定言论鼓吹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蛮横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言论倒向日方。
一些东方媒体甚至声称,清政府战胜“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独裁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碌碌无为。
这反映了A.欧美言论鼓吹摆布了和平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东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和平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言论鼓吹并得到了欧美言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中,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言论鼓吹是近代外交的一种方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言论鼓吹不可能会摆布甲午和平的进程,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独裁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答案】C典例2.(2016高考卷2)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类状态表明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自动开放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解析】本题考查同学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说明中国的生活用品也被外国市场占据,日常生活也融入了本钱主义世界市场,因而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此时的中国照旧是在被迫开放的时期,本钱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入侵逐渐深化;B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关税的成绩,并且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是从雅片和平开始的。
【答案】C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当中。
这反映了清政府A.乐观利用条约保护本身利益B.对“天朝上国”地位的保护C.未能真正熟悉条约的危害性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解析】根据“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当中”可知清政府乐观利用条约保护国家利益,故A 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乐观利用条约保护国家利益,没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当中”没法体现“条约的危害性”,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外交成绩,没有涉及内政,排除D。
中国西班牙文化交流史
![中国西班牙文化交流史](https://img.taocdn.com/s3/m/717f31d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2.png)
中国和西班牙的交流史一、西班牙历史文化1.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五世纪之间, 先后遭到伊贝洛族、塔尔提西奥族、腓尼基人、希腊人、凯尔特族的侵入。
后来凯尔特族与伊贝洛族混合, 成为半岛上独特的凯尔提贝洛族。
接着迦太基人、罗马人陆续侵入, 西班牙成为罗马帝国西边的势力范围, 现在的伊比利半岛各处, 还残留着罗马的遗迹。
公元六、七世纪, 西哥德族侵入并建立王国, 以扎雷多为首都。
现在托雷多到处可见西哥德族文化遗迹。
到了八世纪, 西班牙受到由北非渡海而来的阿拉伯民族摩尔人统治, 自此到十五世纪末, 回教文化席卷西班牙。
在回教徒统治下, 西班牙虽地处欧洲, 却不像欧洲国家。
公元十世纪时, 回教徒定都哥多华, 在此地建立了三佰多个清真寺, 当时哥多华拥有二十万的住户, 繁荣富庶, 据说是世界最大的都市。
过了不久, 在回教徒统治下的西班牙基督徒, 发起收复国土运动, 自此到中世纪, 西班牙一直受到复国运动的影响。
1479年, 阿拉冈国王斐迪南与卡斯提尔的伊莎贝拉女王结婚后, 西班牙统一的宿愿终于达成。
此时, 回教徒由于内部的纷争, 以及受到西班牙本土复国运动的影响, 势力逐渐减弱, 最后不得不将根据地迁移到格拉那达, 并在临斤山丘上建造了阿尔寒布拉王宫。
斐迪南完成国家统一后, 再以九万兵力向前推进, 终于打败回教徒, 而得到最后的胜利。
1492年, 格拉那达城重归基督徒所有。
到了两王之孙卡洛斯一世与其子腓力二世时, 西班牙进入更辉煌的霸权时代。
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 被推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文治武功鼎盛, 为西班牙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查理五世统辖近半的欧洲大陆及美洲大陆的大部份, 后来还陆续征服墨西哥的马雅帝国以及秘鲁的印加帝国。
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进展下, 使十五、十六世纪的西班牙, 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世纪』。
1588年西班牙国势一蹶不振, 海上霸权也由英国取代。
1700年, 西班牙王位无后可继, 引起英、法、奥地利之间的王位继承战争。
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的一部罕见史料
![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的一部罕见史料](https://img.taocdn.com/s3/m/50d6cc3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d.png)
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的一部罕见史料〔关键词〕蔡钧;《出洋琐记》;韩国藏本;史料价值①蔡钧:《出使须知》自序,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书阁藏本。
本稿所引用《出使须知》相关内容,均出自该藏本。
②参见〔英〕费尔萨姆著,胡其安译《外交手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22、31页。
早在1864年10月10日,清政府与西班牙在北京签署了有关建交通商的条约,〔7〕而西班牙首任驻华公使克维度则在1868年5月21日就已经抵达北京就任。
〔8〕至于清政府驻西班牙公使却是迟至建交11年后的1875年12月才被任命,而且直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都是由驻美公使及驻法公使先后兼任,〔9〕因此西班牙公使馆实际上一直处于并无中国使节常驻的空乏局面。
正是鉴于驻西班牙公使馆“乏人”而“需员襄办”,蔡钧遂被郑藻如“札留”马德里并“参赞使事”,大体上可以看做是以参赞身份主持馆务的临时代办(charge d affaire)。
〔10〕作为清政府驻西班牙公使馆的实际负责人,蔡钧平时除“酬应日国部院官绅”等日常业务之外,还“兼习日之语言文字,留心考究,多方学习”,应该说是一位勤奋而又有心的外交官。
然而,由于不服地处南欧地中海沿岸之西班牙的水土环境,他“时患咯血之症”,屡屡“请假养疴”,到1884年初获准回国,遂由西班牙“力疾就道”,经过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同年5月经香港“乃抵粤垣”。
此时,距他出国已有三年,而他的出国与回国路线正好是一次完整的环球旅行,即其自序中所称“陆行数万里,水行数万里”。
在1884年的中国,如此的环球旅行经历无疑十分罕见与难得。
仍据蔡钧《出使须知》自序的内容,他在出使期间先后撰著《出使须知》《出洋琐记》《舌人小录》三书,“初意事涉琐屑,只宜藏诸箧笥,勿出示人,以备他日出洋之用,乃索观者众,咸为嘉叹不置,谓此一书也,各国情形了如指掌,应对仪节井然有条,洵为出洋者所必不可少,与其私诸一己,曷若公诸同好哉?爰是不揣固陋,付诸剞劂。
赫德与晚清中外关系
![赫德与晚清中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f014c4c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a.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摘 要 :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为人极有心计,在中国办事亦算十分出力,尽量在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保持平
衡。他去世后,被清政府追封为太子太保,对于一个外国人,其荣宠已无以复加。英国也封他为爵士,使他成为贵族。
英使阿礼国以威妥玛所著《新议略论》递交 总理衙门,论中国内治外交危险之处,主张中国借 法自强。
海关开办邮政业务。 4 月,清廷从总理衙门奏请,命将《局外旁观 论》《新议略论》交通商口岸地方督抚大臣详慎 筹画。 8 月,赫德与简·布雷登女士结婚。9 月,动 身返回中国,同行者除他的新婚妻子外,还有金登 干以及新聘请的五位同文馆教习。 为将来派遣正规的使节作准备,总理衙门派 出斌椿等人为非正规使团,随赫德出行,访问了法 国、英国,受到了英国女王的接见。得见伦敦屋宇、 器 具 制 造 精 巧,甚 于 中 国,一 切 政 事,好 处 颇 多。 已先赫德回国。这是中国近代派出的第一个使团。 1867 年 10 月,总理衙门奏称:原议十年修约, 为期已近,请饬滨海、沿江通商口岸地方将军、督 抚各抒所见,可否允外使入觐,遣使出洋,建筑铁 路、电报,以及开矿、传教。11 月,经赫德鼓动,清 政府派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往有约各国充办理
1859 年 5 月,柏贵病死。清廷调广西巡抚劳 崇光为广东巡抚,兼署两广总督。
赫德致书英使卜鲁斯,告以中国政府决拒公 使入京,京津已备战。他辞广州领事馆翻译职,准 备进中国海关工作。6 月,他被劳崇光和粤海关监 督恒祺聘为广州新关副税务司,实握全权。10 月, 两广总督劳崇光委令英人总税务司李泰国照上海 章程试办粤海关税,由赫德任税务司。
赫德闭门翻译《万国公法》。 奕任命赫德为长江各口岸及宁波、上海税 务司。 9 月,阿思本到达北京。曾国藩复函奕,认 为总理衙门与李泰国所订轮船章程,与前此购买 轮 船 之 本 意 大 相 舛 误,不 仅 节 制 之 说,恐 徒 托 虚 名,而且彼强我弱,将自取其辱。不如疏而远之, 以折其骄气。可将轮船分赏各国,或由蔡国祥与 阿思本分带 [4](第 6 册,P3946)。10 月,阿思本通知奕, 主张遣散其所统之火轮兵船。11 月,总理衙门请 英国将撤回轮船变价交还中国。以李泰国购买的 兵轮所订条款不洽,革其总税务司职,派赫德为海 关总税务司。12 月,李鸿章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 道 :“李泰国轮船撤退,师门倡议,公使助力,执政 刚断,为近来第一快事。……勒限李泰国四个月 将各关税务与赫德交待”[5](V.4.P22)。 李鸿章杀苏州降将郜永宽等。常胜军统领戈 登愤李鸿章杀降,要把李鸿章抓来当一个俘虏。英 提督柏郎与戈登商定常胜军归其节制,不再对太平 军作战。总理衙门派赫德前往调解。1864 年 1 月, 赫德到苏州拜会了李鸿章,认为李鸿章做得对。又 到昆山,找到了戈登。2 月,赫德、李鸿章、戈登在 苏州达成一致协议,戈登在春节之后,重新加入对 太平军的战争行动 ;李鸿章应宣布承担苏州杀降 的责任,说明此事戈登在事前一无所知。李鸿章在 请求清政府给赫德加按察使衔的奏折中,首先列举 了他“经理洋税,接济饷需,用资战胜”的功劳,接 着夸他赞助戈登攻剿,十分卖力 。 [1](P68) 4 月,赫德奉奕之命至常州,办理常胜军解 散事宜。5 月,总理衙门以总税务司驻扎上海,遇 事 不 便 联 系,命 移 驻 北 京。6 月,李 鸿 章 致 函 戈
中国与西班牙的贸易关系研究
![中国与西班牙的贸易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362a2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7.png)
中国与西班牙的贸易关系研究为了实现经济全球化的目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日趋重要。
中国和西班牙作为两个重要的国家,在贸易方面也有着长久的合作关系。
本文将对中国与西班牙的贸易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两国的合作前景。
一、贸易历史中国与西班牙的贸易关系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这种关系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及西班牙的香料和黄金成为两国贸易的主要产品。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贸易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一些限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中国的商品包括电子产品、纺织品、机械设备等,广受西班牙市场的欢迎。
中国也成为了西班牙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西班牙主要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包括汽车、食品、化工等。
二、贸易数据分析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长。
截至2019年,中国进口西班牙商品总额达到了近200亿美元,而西班牙进口中国商品总额则超过了120亿美元。
这表明两国的贸易关系在不断加强。
具体分析,中国对西班牙的主要进口商品包括汽车、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等。
而西班牙对中国的主要进口商品包括纺织品、服装、电子产品等。
这些商品的贸易量都在不断增加,显示出两国贸易关系的持续发展。
三、贸易合作潜力中国与西班牙的贸易合作潜力巨大。
首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对西班牙商品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
中国庞大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对西班牙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为西班牙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寻找商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中西两国在科技、农业、旅游等领域都存在互补性。
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有着显著的优势,而西班牙在农业和旅游业方面则拥有丰富的资源。
两国企业在合作中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贸易合作不仅限于商品贸易,还可以扩展到各个领域的投资和合作。
中国企业可以在西班牙建立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合作,推动经济的互利发展。
四、面临的挑战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贸易关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第一讲_1840前的中国和世界
![第一讲_1840前的中国和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796bbaf519e8b8f67d1cb90e.png)
“朝贡 ”制度
首先各国贡使的规模、人数、级别日益扩大与提高。许多 使臣在本国地位很高,如早在南朝 时期,位于尼泊尔境 内之天竺伽毗黎国国王月爱在其国书中就郑重其事地推荐 其使臣,说“ 使主父名天摩悉达,使主名尼陀达,此人 由来良善忠信”云云。看来,使臣尼陀达出身名门 ,以 至国王还要介绍他的父亲。 到了明代,索性国君们亲自率团访华朝贡,足见海外诸邦 将 同中华交往看作一件大事。由于来使太多,令中国应 接不暇,遂定有制度,如明太祖朱元璋 就于1375年对中 书省和礼部下了一道圣谕,对各国来朝的周期、人数,乃 至船数均作了明确 规定 。
棉花与工业革命
珍 妮 纺 纱 机
瓦特在1763-64年制造了 第一台蒸汽机, 1782年发明了 联动式蒸汽机, 1785年发明工 业用蒸汽 机。
瓦特在1763--64年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
瓦特和他的蒸汽父
中国和西方关系
天朝向海外四夷炫耀我天朝的威仪或向远 来的“蛮夷”进行一些恩赐。 1793年,马戛尔尼勋爵和乾隆皇帝 。 1816年派遣由阿美士德拜会嘉庆皇帝。 1834年,驻华商务监督内皮尔勋爵 (Wiliam John Load Napier),译 “律劳 卑”,
欧洲海外殖民的两个阶段
第二阶段: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叶,荷 兰、俄国、英国、法国等扮演主角。主要 成果:荷兰人发现了澳洲、新西兰,俄国 人发现了整个亚洲北部、北冰洋,初步开 辟了北方新航线;英国人、法国人和其他 欧洲人发现了北美的许多地区、世界第一 大岛。
哥伦布 VS郑和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影响
中华民国:1912~1949年9月
中国文明遥遥领先西方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 化中的东方 》,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 社; 第2版 (2008年9月1日) 。 举出大量的有关白银贸易的证据,对十五 至十八世纪末亚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结构 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给予了新的定位。
中西史料的交锋
![中西史料的交锋](https://img.taocdn.com/s3/m/9cdd5f55e53a580217fcfe90.png)
中西史料的交锋万历三年(1575年),明朝把总王望高追踪海盗林凤到了马尼拉,并在同年携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马丁·德·拉达神父一行人赴华,从而揭开了中国与西班牙交往的序幕。
但是长期以来,学界认为王望高窜改了西属菲律宾总督拉维萨里斯写给福建巡抚刘尧诲的信件,谎报军功。
然而,中西方资料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
通过对中西史料的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此事件的认识。
标签:明朝;西属菲律宾;王望高;马丁·德·拉达明朝嘉靖年間,倭患丛生,在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打击下,东南沿海的倭寇已基本肃清,但隆庆万历初年海盗林凤活跃于闽粤沿海。
学术界以往关于林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①。
但对于曾经追踪林凤到菲律宾的明朝把总王望高的研究却缺乏应有的重视。
对王望高记载最为详细的当数1585年出版的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门多萨撰写的旷世杰作《中华大帝国史》。
该书的中译本是由何高济译自派克的英译本《中华大帝国史》(1588年,伦敦),1853、1854年版。
书中关于王望高的资料来源于奥斯定会修士马丁·德·拉达在1575年访问福建后撰写的《中国纪行》、米古额·德·洛阿卡的《实录》和赫罗尼莫·马林提供的材料,他们都在1575年陪同王望高来到福建。
英国历史学家博客舍《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一书在编注马丁·德·拉达的《中国纪行》时,比较了三种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文本,从而使其更加富有原著的味道。
有鉴于此,笔者也主要依据这两种资料,并结合中文史料对王望高谎报军功一事提出微末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1574年11月底(万历二年),林凤被明朝军队击败后,率领舰队来到了马尼拉,与西班牙人展开了数次激战,战败后退守吕宋西岸的冯嘉施兰(Pangasinan)。
关于这一段经历,博克舍在《16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有着清晰的记载:“1574年11月末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有个在伊罗科斯(Ilocos)海岸的西班牙士兵发现一支庞大的配备有炮的舰队……他向他的司令官儒安·德·萨尔西多(Juan de Salcedo)报警。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战争史、侵略与反抗史。弱国无外...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战争史、侵略与反抗史。弱国无外...](https://img.taocdn.com/s3/m/b7460e146c175f0e7cd137d5.png)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战争史、侵略与反抗史。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自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踏上了中华大地大肆地烧、杀、抢、掠,但不屈不挠地中华民族却在进行着坚苦卓绝地救亡图存斗争。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产阶级:每一个阶级,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地反侵略地中华英雄儿女,最后他们将侵略者赶出了中华大地。
一、主要的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道光帝时)时间:1840-1842年背景:鸦片输入目的──英国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的不利地位禁烟运动──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结果: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时间:1856-1860年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时)时间:1894-1895年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占领汉城经过:1894年在朝鲜开战,邓世昌在黄海之战中牺牲罪行: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光绪帝时)时间:1900-1901年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威胁帝国主义在华权益经过: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攻入北京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签订的主要条约三、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农民阶级)1、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1851-1864年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课件(共40张PPT)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课件(共40张PPT)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9135c45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8.png)
3.魏晋
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民族迁徙(“五族内迁”)
民族交流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汉化政策
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经济开发
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 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
Ø历史纵横(P6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 融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 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 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 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 卑等。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 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 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 婚杂居,互相影响。5世纪,鲜 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 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 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 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 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 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屯戍政策:开发边疆,移民屯田
含义:“屯田戍边”是我国防守 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屯田指汉 代以来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 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 荒废田地。戍边顾名思义就是在 边疆守卫的意思。
屯戍作用: 经济:有利于开发边疆,降低军费开支; 军事:抵御匈奴,稳定边疆 民族:推动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汉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
(北方匈奴): 西汉:和亲、三击匈奴; 东汉:刻铭燕然山
(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中央): “设大鸿胪
(西北)河西走廊: “河西四郡”
方式:大量移民、设置田官、军 民共同屯田。 特点:①政府提供生产工具,由 官员负责管理;②屯田主要分布 在北方和西域 地区;③分民屯和军屯两种。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政治上隶属中央王朝,经济上朝贡义务外, 其余一切事务均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海外扩张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海外扩张](https://img.taocdn.com/s3/m/5b56ce6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d.png)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海外扩张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外交关系和海外扩张的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明清政府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并实施一系列对外政策,既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又促进了中国的海外扩张。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和实施的手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外政策的特点1. 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
由于历史原因,明朝在16世纪初期出现了疆域的收缩,因此对外政策将国家的领土完整放在首位。
清朝在收复中原后,更加重视维护国家尊严。
2. 实行闭关政策:尽管明清时期进行了对外交往,但却实行了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
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内部稳定。
明代实行的是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并采取了严格的出入境管理措施。
清代则更加严格地实行海禁政策,以防止外国势力渗透和侵略。
3. 维护和平友好关系:明清时期虽然实行了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但同时也非常重视与邻国和其他国家保持和平友好关系。
通过外交手段,明清政府与周边国家和欧洲列强保持了一定的关系,并积极开展贸易往来,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二、对外政策的实施手段1. 朝贡贸易:明清时期,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维持了与邻国的和平友好关系。
中国的朝贡贸易以礼物和物品的交换为主,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赞美。
通过此种方式,中国展示了其国家的实力和文化,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2. 建立海外通商口岸: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积极建立海外通商口岸。
从明代开始,明朝在南海和东海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的海防工事,以维护国家的海上利益。
清朝在康乾时期更加重视加强海防建设并建立了更多的港口,如广州、福建的厦门、对外开放的澳门等,为海外贸易提供了便利。
3. 和约谈判:明清时期,中国政府通过与外国国家进行和约谈判,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明代的洛川条约和嘉兴条约是中国政府与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签订的重要和约,明确了两国之间的边界和贸易事项。
中国与西班牙在历史上的关系是怎样的?
![中国与西班牙在历史上的关系是怎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1a14de7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9.png)
中国与西班牙在历史上的关系是怎样的?一、古代交往自古以来,中国与西班牙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汉代,汉武帝派使者到天竺(今天的印度),正式开启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在数百年后的元代,马可·波罗到达中国后,还曾被派往中国的西南边陲(今云南地区)进行商业活动。
而另一方面,15世纪末的西班牙,也曾在寻找西方新航路的过程中进入过中国的视野。
二、近代交往19世纪,中国与西班牙的交往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当时,西班牙作为瓜分中国“蛋糕”的国家之一,曾经在华设立领事馆,并且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开设了商务公司,进行了大量的贸易活动。
此外,西班牙还派遣了一些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宣教活动。
而在中国,西班牙也留下了一些文化遗产,如当时在华经商的德惠利家族建造的一些建筑物,如上海滩上的德惠利大楼。
三、现代交往随着近年来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西方之间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21世纪初,西班牙成为了第一个正式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欧盟国家。
此外,中国和西班牙在能源、旅游、科技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合作。
例如,在2014年,中西合作的太阳能热发电站——托雷斯-桑托维奇开发项目在西班牙正式启动。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也选择前往西班牙旅游,成为西班牙重要的外国游客来源国之一。
四、文化交流除了经济领域的交往外,在文化领域两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紧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京剧、太极拳等传统文化在西班牙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普及。
反过来,西班牙的弗拉明戈、皮卡索画派、哥伦布的新大陆探险等也在中国广受欢迎。
此外,近年来一些西班牙文化产品在中国的热度也日益提升,如西班牙足球、流行音乐、电影等。
总之,从古代贸易到近现代经济合作,中国和西班牙在历史上的交往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两国之间的交流已经进入了更深层次和多元化的阶段。
希望中西两国能够更加密切地合作,携手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专题04 中西方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专题04 中西方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9a510f0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f.png)
专题04 中西方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2021·江苏·高考真题)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答案】D【详解】根据漫画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队伍朝着和平之路,并在宣传栏上有“五项基本原则”,而“战争之路”那边空无一人,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D项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外交政策与“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可能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19·全国·高考真题)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
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
此举旨在A.促进信仰自由B.巩固君主立宪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强调英国国教的至尊地位,主要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君主专制的目的,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信仰自由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
君主立宪制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BD选项排除。
中国一、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1)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2)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2.实施:(1)1952年,我国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纲要》,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法律。
(2)1954年宪法,把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4)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古巴华工调查录》与清政府的华工政策
![《古巴华工调查录》与清政府的华工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50137a3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1c.png)
《国际汉学》总第27期,2021年第2期| 136《古巴华工调查录》与清政府的华工政策□ 张 书摘 要:本文以古巴华工为例,对清政府的华工政策进行分析,发现《古巴华工调查录》在清政府华工政策的转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保护华工利益,清政府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派遣陈兰彬调查团并派驻古巴领事,在此过程中清政府对古巴华工的了解在逐步深入,采取的保护措施也更加细致。
引起这一变化的事件正是陈兰彬调查团的派遣及其实地调查形成的《古巴华工调查录》。
《古巴华工调查录》为清政府提供了古巴华工遭受虐待的事实,特别是发现“满身纸”对华工利益的重大损害,使清政府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华工的措施,并由此成为其保护古巴华工利益实践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一步。
《古巴华工调查录》这一文件的形成,对清政府的华工政策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古巴华工调查录》 古巴华工 清政府 陈兰彬中图分类号:K205 doi: 10.19326/ki.2095-9257.2021.02.019(1) 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历史研究》1963年第1期,第176—178页。
(2) 陈兰彬、谭乾初:《使美纪略古巴杂记》,长沙:岳麓书社,2016年,第93—95页。
(3) 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第177页。
(4) 张铠:《古巴华工与中古建交始末》,《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8年第4期;颜清湟著,粟明鲜、贺跃夫译:《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晚清时期中国对海外华人的保护(1851—1911)》,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陈晓燕、杨艳琼:《古巴华工案与晚清外交近代化》,《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赵鉴军:《晚清驻古巴领事对华工境况的改善》,《前沿》2011年第14期;梁碧莹:《陈兰彬与晚清外交》,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安徽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清朝与西班牙的关系互市贸易与宗教传播
![清朝与西班牙的关系互市贸易与宗教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5dd4976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51.png)
清朝与西班牙的关系互市贸易与宗教传播清朝与西班牙的关系:互市贸易与宗教传播清朝与西班牙是远隔重洋的两个国家,相距遥远。
然而在清朝时期,两国之间的互市贸易与宗教传播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使得清朝与西班牙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也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提供了契机。
本文将就清朝与西班牙的关系,以互市贸易和宗教传播为切入点进行论述。
一、互市贸易的兴起清朝与西班牙之间的互市贸易在17世纪末期开始逐渐兴起。
当时的西班牙帝国正处于衰落期,而清朝则在康雍乾盛世的领导下经济繁荣。
西班牙人希望通过与中国进行贸易来获取丰富的东方商品,而清朝则对西班牙的黄金、银矿等资源也充满了兴趣。
双方的互市贸易主要集中在马尼拉。
马尼拉是当时西班牙的殖民地,也是两国贸易的重要枢纽。
西班牙人将中国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马尼拉,然后再由西班牙船只运回本国。
与此同时,西班牙也将康雍乾盛世的产品和技术引入到马尼拉,再通过互市贸易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二、互市贸易的影响清朝与西班牙之间的互市贸易对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互市贸易为清朝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海外市场,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远销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这种贸易模式促进了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经济交流,同时也为清朝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其次,互市贸易使得清朝对西班牙的技术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建立了教会、学校以及医疗设施,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将西方的科学、艺术和文化传入中国。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宗教传播的推动除了经济上的互市贸易,清朝与西班牙之间的宗教传播也是两国关系的重要方面。
当时的西班牙是天主教国家,而清朝则是道教、佛教与儒家思想并存的社会。
在互市贸易的过程中,西班牙传教士来到中国,并积极进行基督教的传播。
他们在马尼拉建立了教堂、学校和医院,同时也派遣传教士到中国的一些主要城市进行传教活动。
光绪初年西班牙侵华风闻与清政府的应对
![光绪初年西班牙侵华风闻与清政府的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a0f6290f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a.png)
The Rumor of Spain's Invasion of China and the Respons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Guangxu Period
作者: 赵蒙[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北京,102488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47-5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光绪初年;西班牙侵华风闻;索伯拉那船案;古巴华工条款;海防建设;丁日昌
摘要:同光以来,清政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1876—1877年间,西班牙因索伯拉那船案索偿被拒、欲派兵侵华的消息见诸报端.清政府通过多方搜集情报,判断西班牙侵华风闻与两国在古巴华工条款上的分歧有关.为应对可能的入侵,清政府一方面加强海防、积极备战;另一方面趁备战状态与西班牙交涉船案.船案办结后,两国签署《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西班牙侵华风闻烟消云散.清政府对西班牙侵华风闻的反应,可视为近代中国海防从筹议到落实的一个典型事例.清政府在处理风闻危机时没有为调配海防资源、筹措海防经费等提供制度保障,如何规划国家海防建设成为清政府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风闻危机促使清政府更加关注周边海上的军事动向,进一步加强沿海预警设防与南北洋联防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的一部罕见史料作者:权赫秀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03期〔摘要〕笔者在韩国发现的蔡钧著《出洋琐记》,是1885年由王韬在上海手校并刊印,早在19世纪末就被朝鲜国王收藏并成为了解欧美社会的参考资料。
蔡钧属于近代中国最早一代的外交官,《出洋琐记》是他有关1881-1884年间先后在美国与西班牙担任外交官并环球旅行的个人记录,是有关1882-1884年间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几乎唯一的中文记载,而且可能也是整个晚清时期中国人有关西班牙最详细的见闻记录,在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以及晚清中外关系史方面无疑是一部罕见的珍贵史料。
〔关键词〕蔡钧;《出洋琐记》;韩国藏本;史料价值〔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3-0154-09①蔡钧:《出使须知》自序,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书阁藏本。
本稿所引用《出使须知》相关内容,均出自该藏本。
②参见〔英〕费尔萨姆著,胡其安译《外交手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22、31页。
〔作者简介〕权赫秀,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沈阳 110136。
2000年,笔者曾在韩国学中央研究院(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藏书阁发现了由蔡钧撰著并由王韬刊印的《出使须知》藏本,并在2003年撰文向国内学界介绍了这一资料。
〔1〕当时,笔者根据上述《出使须知》自序的相关内容,曾指出蔡钧还撰著过如下两书,一曰《舌人小录》,一曰《出洋琐记》,①只是当时还未能见到该两书,因而无法了解其“庐山真面目”。
到2009年上半年赴韩国高丽大学讲学期间,笔者又在国立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奎章阁进一步发现了仍由蔡钧撰著并由王韬刊印的《出洋琐记》藏本,因撰此文以介绍这一有关近代早期对外关系史的一份罕见珍贵史料。
一、蔡钧其人及其《出洋琐记》的刊印与收藏情况早在1881-1884年间,蔡钧就曾“随使”美国、西班牙(时称日斯巴尼亚)与秘鲁三国并曾驻扎西班牙两年有余,尽管在其级别上大体属于较驻外公使低一级别的“随员”(attache)及“参赞”(counsellor)系列②,却也称得上是近代中国最早一代派驻国外的外交官,到1901-1903年间还曾担任过清政府驻日公使。
〔2〕然而,清政府官方资料中有关蔡钧的资料却是寥寥无几,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3〕中便无他的履历资料,至于收录蔡钧人物资料的仅有的两部近代人物辞典中,居然完全没有记录他早年“随使”美国、西班牙与秘鲁三国的内容。
〔4〕可见蔡钧在1880年代初期“随使”美、欧并曾留下相关记录的事实,即便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专门领域也已是几尽湮灭,不能不说是有关晚清对外关系史研究的一个缺憾。
据蔡钧《出使须知》自序等相关资料,大体可以了解到蔡钧的基本情况。
蔡钧,字和甫,〔5〕燕山籍,生卒年与出生地及家庭背景不详,早年在广东入仕并曾奉命“专办洋务”。
据与他有多年交谊的王韬为其《出使须知》所作跋文,蔡钧曾在广东“捧檄办中外交涉事”,而这样一种办理“中外交涉事”的经历,与后来他能够成为近代中国最早一代外交官,应该说不无关系。
到1881年6月24日,李鸿章幕僚出身的天津海关道郑藻如,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二任驻美公使并兼驻西班牙、秘鲁两国公使。
〔6〕出身广东香山的郑藻如在出使之际,经人推荐从自己的家乡奏调蔡钧“随使”,而这也是蔡钧第一次涉足外交领域,并由此而成为晚清时期第一代外交官。
1881年秋,他随同郑藻如由香港启程,乘船经由日本抵达美国华盛顿就任,并在三个月后,随郑藻如西渡大西洋,经英国首都伦敦与法国首都巴黎,到达了“日斯巴尼亚国都城”即西班牙首都马德里。
早在1864年10月10日,清政府与西班牙在北京签署了有关建交通商的条约,〔7〕而西班牙首任驻华公使克维度则在1868年5月21日就已经抵达北京就任。
〔8〕至于清政府驻西班牙公使却是迟至建交11年后的1875年12月才被任命,而且直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都是由驻美公使及驻法公使先后兼任,〔9〕因此西班牙公使馆实际上一直处于并无中国使节常驻的空乏局面。
正是鉴于驻西班牙公使馆“乏人”而“需员襄办”,蔡钧遂被郑藻如“札留”马德里并“参赞使事”,大体上可以看做是以参赞身份主持馆务的临时代办()。
〔10〕作为清政府驻西班牙公使馆的实际负责人,蔡钧平时除“酬应日国部院官绅”等日常业务之外,还“兼习日之语言文字,留心考究,多方学习”,应该说是一位勤奋而又有心的外交官。
然而,由于不服地处南欧地中海沿岸之西班牙的水土环境,他“时患咯血之症”,屡屡“请假养疴”,到1884年初获准回国,遂由西班牙“力疾就道”,经过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同年5月经香港“乃抵粤垣”。
此时,距他出国已有三年,而他的出国与回国路线正好是一次完整的环球旅行,即其自序中所称“陆行数万里,水行数万里”。
在1884年的中国,如此的环球旅行经历无疑十分罕见与难得。
仍据蔡钧《出使须知》自序的内容,他在出使期间先后撰著《出使须知》《出洋琐记》《舌人小录》三书,“初意事涉琐屑,只宜藏诸箧笥,勿出示人,以备他日出洋之用,乃索观者众,咸为嘉叹不置,谓此一书也,各国情形了如指掌,应对仪节井然有条,洵为出洋者所必不可少,与其私诸一己,曷若公诸同好哉?爰是不揣固陋,付诸剞劂。
”另据王韬所撰《出使须知》跋文,称蔡钧于1885年“五月间由粤至沪访余于淞北寄庐,谈次袖出其所著见示”,亦即《出洋琐记》与《出使须知》。
在《出使须知》刊本中,蔡钧的自序与王韬的跋文均标有明确的时间,前者为“光绪十年岁次甲申浴佛后四日也”,即1884年5月6日,而后者的时间则是“光绪乙酉秋九月下浣六日也”,即1885年11月2日。
其中,前者即1884年5月应是著者蔡钧在回国后将书稿整理完毕的时间,后者即1885年11月则应是王韬将《出使须知》两书“手校”并准备刊印之际撰写跋文的时间。
《出洋琐记》韩国藏本的题签及内封等,也进一步证实了该书的刊印时间与经过。
《出洋琐记》韩国藏本的封面题签是用篆体来题写的“出洋琐记”四字,其下则书“光绪乙酉八月褎海书首”字样,而《出使须知》韩国藏本的封面题签也是在隶书“出使须知”两侧分题“光绪乙酉重九”与“徐褎海署眉”各字,从而表明《出洋琐记》与《出使须知》两书都是在1885年9-10月间刊印,而且都是由“徐褎海”题写书名。
不仅如此,《出洋琐记》韩国藏本的内封首张左半面四方刊记内题有“光绪乙酉仲夏弢园老民校印”字样,在每张左右两半面的界框上方两侧均标有“出洋琐记”四字,而在其下方两侧又分别标有“遯叟手校本” 与“弢园王氏刊”字样,与前述《出洋琐记》刊本的版式基本一致。
察所谓“弢园老民”及“遯叟”(秀按:即“天南遯叟”之略称),都是王韬于1862年南下香港之后所用别号,而1885年正是王韬刚刚返回上海并创办木活字印书馆——弢园书局之际。
〔11〕因此,蔡钧著《出洋琐记》与《出使须知》两书应能算做是王韬所办弢园书局出版的最早一批书籍,而刚刚返回阔别13年之祖国的王韬,于主持格致书院之余,能够“手校”并刊印该两书,应不仅仅是出于他与蔡钧的私人交谊,也反映了他对该两书内容的重视程度。
《出洋琐记》在韩国的收藏地点为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
奎章阁原是朝鲜王朝第22代国王正祖设立于1776年的王室图书馆,而后历经朝鲜王朝与日本殖民时期等多次变迁,到2006年2月改为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参见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网站(www.e-kyujanggak.snu.ac.kr)相关内容。
该书内封第一张界框上面自右向左依次钤盖有“京城帝国大学图书章”、“集玉斋”、“京城帝国大学图书章”、“汉城(秀按:“汉城”两字为韩文“首尔”)大学校图书”等四个收藏印,大体可以从中了解到奎章阁收藏该书的经过。
其中,京城帝国大学是日本殖民时期在当时“京城”即今首尔所创建的大学,并成为今国立首尔大学的前身,而集玉斋则是19世纪末由朝鲜国王高宗设立与经营的王室图书馆,早在1880年代就已经购置和收藏了中国各地出版的有关西洋各国及各种近代知识的大量汉文书籍。
有关集玉斋及其收藏中国版汉文图书的情况,详见〔韩〕李泰镇《高宗时代的再照明》,首尔:太学社,2000年,279-306页。
至于蔡钧著《出洋琐记》被收藏于集玉斋,应是朝鲜国王高宗及其周围人士出于深入了解欧美及西方世界之目的,也可以看做是蔡钧著上述两书产生国际性影响的一个佐证。
至于仍由蔡钧著并由王韬刊印的《出使须知》一书,尽管没有钤盖集玉斋收藏印,大体也应是在同一时期即1880年代被朝鲜王朝方面购买和收藏。
详见权赫秀《研究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的一部珍贵史料——蔡钧著〈出使须知〉之韩国藏本评价》,(北京大学)《韩国学论文集》第11辑,2003年。
《出洋琐记》韩国藏本计1册61张,为木版活字印刷的线装本,每张分左右两面,每一面有黑体界框,界内为10行竖格,每行21字,自内封第二张右面起依次用中文序数标有页码,其中著者蔡钧自序为1面1页,正文部分海外见闻六纪略为36面71页,依次为“海外邮程纪略”8页、“日都风俗纪略”12页、“出使联络略述”5页、“各国风俗略述”5页、“日都小驻纪略”11页、“自日旋华纪略”30页,另有附录“奏疏条陈”20面 41页。
上述版本情况与蔡钧的另一部著作《出洋琐记》基本一致,因为该两书都由王韬“手校”并刊印。
二、《出洋琐记》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在蔡钧的另外一部著作《出使须知》中,有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曾国荃所作序文及王韬所作跋文,均提到《出洋琐记》并分别进行了介绍与评价。
其中,曾国荃的序文称该书“大而军政、典礼以及赋税、船炮诸要务,皆详其制度、数目,小而风土人情以及服色、器物各款,悉纪其好尚、情形……洵为使臣圭臬,凡出洋者必不可少。
”王韬的跋文则称《出洋琐记》“追述其耳目之所见闻、舟车之所游历,凡道里之远近、山川之诡异、风土俗尚、国政民情,无不备载焉,俾未至海外者可作宗少文卧游观”云云,大体上是将其视做一种海外见闻与游记,却没有充分关注到其中有关晚清对外关系史的内容与价值。
《出洋琐记》一书的内容分为自序与正文部分的海外见闻六纪略以及附录“奏疏条陈”等三大部分。
自序之前署名部分作“燕山蔡钧和甫辑述”,而后在仅一页的简短自序中先是介绍了自1881年秋“随使美、日、秘三国”而后又“留日都参赞使事两载”的经过。
蔡钧:《出洋琐记》,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本稿所引用《出洋琐记》相关内容,均出自该藏本,因不再赘。
自序后的海外见闻六纪略占《出洋琐记》一半以上的篇幅,从而构成了该书的正文部分,其中详细记载了他“随使”美国,而后又赴西班牙并“留日都参赞使事两载”,最终因病回国过程中的见闻与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