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各时期土地政策专题
高一历史各时期土地政策专题.doc
高一历史各时期土地政策专题(学生版)命题人:钟标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贫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5)作用(意义):①有利于减轻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
高一历史必修2_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产物,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从本质上讲,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都是私有制。
(一)我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形式。
井田制,兴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适应奴隶社会时期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成为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
私田主人控制着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主。
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春秋时期的的诸侯国改革中,都涉及到了国家赋税制度的变革,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实行按亩收税,促使耕地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转向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随着地主阶级变法运动的开展,最终在各诸侯国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典型事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土地制度形式。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地阻碍了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交换处于极不发达的状态,限制了手工业通农业的分离,使手工业无法独立形成独立的经济部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严重障碍,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归纳中国古代到清朝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
归纳中国古代到清朝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当时的君
主制度把土地,作为权力的象征,集中在国家领导者手中。
土地的分配和
使用,都由国家控制,在此期间,土地行使“以州长为copius”的原则,把土地分配给有权贵和官僚们。
随着政权发展的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权利加上封建社会的影响,使得土地的分配更加被组织性的规范。
土地的所有权原则是国家领导
者拥有,而地主则有权处理土地,奴隶只能从土地得到一定的收益,但没
有拥有权。
此外,农民也可以向军队租用土地和在地主的土地里从事农业
生产。
到了秦始皇时代,则重新定义了土地所有权,秦朝仍然保留国家领导
者的土地所有权模式,而居民则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得到租用的土地,这
就是秦朝的农业。
该政策得到了很大的成功,从而促进了社会发展,而土
地也成为财产的载体。
随着历史的进程,到汉朝时期,政府采取更加严格的政策,大力鼓励
农业、抑制商业,使农业起到关键作用。
政府在缴纳税收和土地使用方面
给予农民自由,使他们免受剥削,而地主则受到限制,niangzu成为农产
品的主要供应者,并承担和土地有关的许多义务。
历朝历代土地政策
中国历代土地政策奴隶社会: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齐国有“相地而衰(cui)征”,鲁国“初税亩”秦,土地私有制后世基本延续秦的土地政策。
曹魏采取过屯田制;北魏采取均田制,后世基本采用。
唐朝中期,均田制瓦解,所以相对应的赋税由原来的租庸调制不能继续,而是两税法;宋,实行过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明,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商品经济发展,采用了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
民国时期,孙中山颁布了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做到家给人足中共土地政策有四次变化:国共对峙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便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对地主减租减息,对农民收租收息解放战争时期,颁布的土地政策和对峙时期基本相同,但强调耕者有其田建国后,1950年颁布《土地法大纲》,彻底结束了封建土地制度。
在这里,提出了政治上中立富农,经济上保存它的经济。
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农业集体化1956年,农村公社建立,并逐步推广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至今。
台湾的土地制度台湾的土地制度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土地农用制度;二是农地转为非农地制度;三是土地非农用交易制度。
其一,农地农用的主要意思是,台湾农民要出售自己的土地,出售的只能是农地,不能作为非农用。
请允许套用一下我们这里的口吻来解释,农地可以流转,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但只能用作农业。
其二,农转非的主要意思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部分农地会转作非农用地,但土地转变用途必须严格按照土地规划执行。
如果一片农地,规划10年后转作工业用地或商业用地或公益用地,在10年之内,是不能改变农用性质的。
当农地依法(规划)转为非农用地,将有一半的土地“充公”。
“充公”的土地主要用于城市道路、绿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建设。
其三,非农地交易的主要意思是,土地增值,增值收益相当部分“涨价归公”,所得税率是累进的,增值越高,纳税越多。
土地交易的所得税归全民享有,而非地方或部门享有。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中国土地制度史优秀教学PPT 通用
二、秦汉
2、秦汉:秦朝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制, 按亩纳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承 担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西汉实行编 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编 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 兵役;
三、隋唐时期
实行均田制(仅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它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的经 济基础。隋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隋朝农民年满五十,可纳绢代役。唐 朝时,“租”指成年男子向官府交谷物,“庸”指纳绢或布代役,“调”指 每年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我对他说:其实我以往在土地问题上发表的一些看法主要是驳论,而不是立论。我觉得现在的土地问题和其他很多 问题一样,仅仅说什么私有、公有是意义不大的。因为你讲公有,就有一个所谓“公”是什么的问题,同样要说私 有,也有怎么私有的问题。
以前的主流意见否定土地私有制,我觉得其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说什么土地私有会导致土地兼并、导致社会危机, 甚至说会导致农民战争。这应该说是个极大的认识误区。这个误区和我们长期以来的“历史”宣传有关。过去反复 地讲,中国历史上周期性的社会危机就是因为土地私有引起土地兼并,引起地主和农民的冲突,然后导致农民战争, 王朝灭亡。按照某些人的说法,农民战争以后土地就比较平均,然后出现盛世,然后又由于自由买卖,土地又集中 起来,然后又来一次循环……这个说法似乎远不止在历史学中流行,现在几乎各方面的人都沿袭这个说法。
十、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土地改革,按1947年《中国土地法 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 实行耕者有田,农村人口平分。贯彻解放 区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 农,消灭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
十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建国初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1953至 1956年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 业合作化),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 制的转化。
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篇一: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一一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对中国圭寸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①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 闭关锁国”
1、“海禁” 海禁”
(1)、 (1)、原因 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危及明 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 朝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 下令实行“ 朝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2)、 (2)、含义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 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官方主持下进行 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3)、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国家掌握一部分土地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 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C、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占有少量土地
废井田开阡陌
明 朝 土 地 买 卖 的 契 约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 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的措施: (2)、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的措施:
2、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 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 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 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等问题;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 等问题;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根本原 因)。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
明朝政府为整顿田赋, 明朝政府为整顿田赋, 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 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 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 面积、 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 地形、四至和 地形、四至和田主姓 并绘制图册, 名,并绘制图册,因 所绘田亩图形很像鱼 所以称为“ 鳞,所以称为“鱼鳞 图册” 它是确定土 图册”,它是确定土 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 的依据。 的依据。
高考历史有关土地知识点
高考历史有关土地知识点一、历史背景下的土地利用与改革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土地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社会中,土地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权力的象征。
在这方面,高考历史考试中的土地知识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土地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深入思考土地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影响。
二、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土地被视为封建主权的代表,并且归封建主所有。
封建土地主要分为皇家土地和诸侯土地,以及农民所拥有的自耕土地。
等级制度在土地分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皇室和贵族获得了大片土地的霸权,而农民成为了土地的无产者。
三、土地改革与农民起义清朝末年,中国农民遭受了数百年的苦难和压迫,土地问题成为了他们的痛点。
这导致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这些起义旨在通过反抗和改革的手段解决土地问题。
然而,这些起义只是暂时平息了农民们的愤怒,土地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四、土地革命与新中国成立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土地改革运动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群众支持的关键议题之一。
毛泽东提出了“土地革命”的理念,广大农民被呼唤起来为革命事业奋斗。
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问题,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根据社会主义的理念,土地由国家所有,并以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分配给农民。
这一制度在中国农村持续存在了几十年,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土地利用和分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六、市场化改革与土地流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土地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土地流转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的使用权在农户之间进行有偿转让的行为。
这一变革使得农民可以通过将土地流转出去获取更多收入,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七、土地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对于土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识到。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土地赋役制度简表
一条
鞭法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推行了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有:(一)赋役合并。政府将各种名目的田赋、徭役合并征收,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如何摊法,各地执行不一,有的地方以丁为主,有的地方以田为主,个别地方也有全部摊入田亩的。(二)官府雇工服役,农民可以出钱代役,不再直接负担力役。(三)田赋征银。田赋中除政府所必须征收的米、麦之外,其余一律用银折纳。(四)赋役征收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明初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办法。一条鞭法将赋与役的征收合而为一,开始以土地多寡作为税收的依据,这是对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北齐
北周
均田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北齐的均田制规定:一夫授露田八十亩,妇女四十亩。奴婢依良人,限数与在京百官同。丁牛一头,授田六十亩,限止四牛。又每个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不在还授之限,非此田者,悉入还授之分。土不宜桑者,给麻田,如桑田法。
北周的均田制规定:已婚的丁男授田一百四十亩,未婚的丁男授田一百亩,另有宅地,但无桑麻地。
占田制对官僚、士族所占的土地、人口规定了一个限额,对其兼并土地有一些限制作用。同时,占田制规定农民和课田的数额,使农民有可能依法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缴纳固定的租税,从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西晋初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安定局面,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太康繁荣”。
北魏
均田制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倍,因为要休耕,都加倍授田。初授田的人,男子授桑田二十亩,不宜种桑的地方,男子授麻田十亩,妇女五亩。露田不准买卖,身死及年满70岁时,归还官府。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以买定额二十亩的不足部分或卖有余部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奴婢和耕牛亦授田,奴婢授露田的办法同普通农民一样,人数不限,田地归奴婢主人掌握,如再卖身别主,需将田地还官。4岁以上的耕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头为限。官吏给公田,从刺史到县令,按官职高低分别授田十五顷到六顷,作为俸田,离任时移交下任,不得专卖。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
一、我國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變:
(1)、奴隸社會:井田制形成於商,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
土地國有制
(2)、封建社會:國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農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產關係的基礎。
這種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2000多年,後期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中國長期貧困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B、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這種小農經濟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樣,是****主義中央集權制建立和長期存在的基礎。
C、土地國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頒佈均田令,隋唐兩朝均採用)。
(3)、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
2、對土地制度變革和調整的認識我國古代社會土地制度從奴隸社會
土地國有制到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的演變,以及對不同土地制度的調整,實際上體現了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
3、土地兼併:
(1)、表現:地主大量兼併和佔有農民的土地。
(2)、中國封建社會各階級解決土地兼併問題所採取的措施:
A、地主階級:作為統治階級,其措施主要是通過封建國家的權力來
強行限制、禁止土地兼併。
北魏至唐朝,國家掌握部份土地,實行“均田制”,保證農民獲得部份土地,但並不觸動貴族、官僚、地主土地,終究
無法制止土地買賣和兼併;780年,唐實行“兩稅法”,實際上承認了貴族、官僚、地主對土地佔有的合法性。
B、農民階級:作為被統治階級,主要是通過農民戰爭來猛烈衝擊地
主階級統治,以實現土地的重新分配。
農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階級政權調整統治政策,承認土地變動的現實。
中国历史土地政策
中国历史土地政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土地政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到现代,不同的朝代都有自己的土地政策,并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历史土地政策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古代土地政策古代中国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是土地的最高主人,他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土地分封给庶民。
这种土地分封制度为封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但也导致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造成了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此外,封建社会还存在土地兼并问题,大量土地被少数人垄断,从而加剧了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
第二部分:近代土地改革近代中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几次重要的改革。
第一次是清朝时期的“废科举、兴农桑”,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对土地的私有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然而这个改革并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的根本性矛盾,农民的土地权益仍然受到限制。
第二次重要的土地改革发生在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
民国政府将封建土地所有权彻底废除,实行土地私有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然而,土地私有制也给农民带来了新的问题,土地兼并现象再次严重,农民失去了土地,土地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第三部分:现代土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实行了集体所有制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力。
然而,土地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的紧张,新的土地政策亟待制定和完善。
结论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在不同的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古代的土地分封制度为封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保障,但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近代的土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矛盾;现代的土地改革为农民提供了保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土地问题逐渐浮现。
中国土地制度史梳理
中国土地制度史梳理1.原始社会至夏商周时期在原始社会,土地是公有制,集体部落共同使用。
随着社会的组织形式的演化,土地私有制逐渐出现,形成了领主制度。
而在夏商周时期,土地所有权已逐渐集中于统治者手中,领主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民的土地权益较弱。
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土地秩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各个诸侯国开始实行分封制度,土地所有权开始下放到庶民手中,形成了分封制度的土地私有制。
这个时期也见证了土地兼并的现象出现,导致了土地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农民的土地权益进一步受到损害。
3.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土地制度得到较为完善的。
唐朝通过土地分类制度,将土地分为公田、官田、私田等不同性质的土地,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土地平均制,增加了平民的土地权益。
4.元明清时期元朝时期,土地所有权进一步集中于皇帝和统治者手中。
明朝时期,明廷实行了土地,取消了分田制,实行了官府土地直接出租给农民的政策,为农民提供土地确权和流转的便利。
明朝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是到了清朝,土地问题再次凸显。
清朝初期,封建地主割据,土地兼并加剧,农民土地权益被严重侵犯。
然而,在清朝中后期,康乾时期,废除了世袭制,建立了承包田地的制度,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5.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土地问题成为解放后最为迫切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大规模的土地,通过土地法,将封建地主的土地进行了没收,并分配给农民,建立了农村人民公社的大规模集体化农业机构。
而在1980年代,农村经济中,中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通过承包土地的方式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村土地制度实现了从集体所有制向家庭私有制的转变。
以上是中国土地制度史的大致梳理。
每个历史阶段的土地制度都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和调整,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和政治体制的演变。
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土地权益保护和土地制度的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汇总
古代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一)从“公有”到“国有”再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土地国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2)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3)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
3.封建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剥削农民(或农奴)的土地私有制度。
①战国秦汉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
②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③隋唐五代时期。
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转型。
④宋元明清时期。
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2)国家土地所有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①王田制(王莽时期)把全国的土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
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
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结果由于脱离社会实际,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
②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用强制手段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
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曹魏、金朝、元朝、明初、清初都实行过屯田制度。
③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
均田制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
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随着国家掌握荒地数量减少和土地兼并而解体。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经营,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
高考专题: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1、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2、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土地私有)3、战国: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地主)4、隋唐:均田制(国家所有)5、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土地私有:农民)6、孙中山:土地国有政策6、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土地私有:农民)7、敌后抗日根据地:两减两交(土地私有:地主)8、解放战争和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土地私有:农民)9、三大改造:土地公有10、外国的土地政策:英国的圈地运动;法国的土地划成小块卖给农民;俄国的份地;美国的《宅地法》;苏维埃俄国的《土地法令》1917年11月8日,苏俄土地法令通过。
俄国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的第二天,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土地法令》。
该法令规定:立即无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永久废除土地私有权,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其耕畜、农具、房屋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土地委员会支配,一切土地都是全民的财产。
《法令》满足了农民迫切要求土地的愿望,规定普通农民和普通哥萨克的土地概不没收,按劳动定额或消费定额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劳动者。
《土地法令》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从而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简析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68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就其领导阶级是由沙皇和贵族地主领导进行的,但按其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由于俄国经济发展落后和资产阶级软弱,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变革由贵族地主阶级自己来进行,通过沙皇政府从上面实现的改革来实现的。
俄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这种方式,主要由于国内农奴制的严重危机已使沙皇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国际局势的发展,使沙皇政府看到农奴制必须废除。
17世纪俄国农奴制最终形成,它严重阻碍了俄国工商业的发展,俄国远远落后同时的西欧。
1689年彼得大帝开始全方位改革,推动了俄国历史的发展,但彼得大帝的改革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
中国各朝土地制度表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多次变迁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土地制度表述,但请注意,这只是对历史演变的一种概括,具体情况可能因朝代不同、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
1. 夏商周时期: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为地主劳动,徭役制度初现。
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分封制度逐渐确立。
秦汉时期:
1. 秦朝:实行均田制,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取消分封制。
2. 汉朝:实行均田制的同时,逐渐演变成井田制,引入政府对土地的直接管理,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时期:地权逐渐私有化,豪族土地所有权增强。
2. 南北朝时期:地主豪族土地所有权愈发集中,农民负担重,出现大量失地农民。
隋唐时期:
1. 隋朝:实行均田制,但地主豪族土地所有权依然强大。
2. 唐朝:推行府兵制度,一定数量的农田归府兵占有,府兵成为一种新的土地所有者。
宋辽金元时期:
1. 北宋时期:推行均田制,但地权逐渐私有化,地主豪族再度崛起。
2. 南宋时期:实行府兵制,形成大量军户,府兵对土地的占有成为社会特征之一。
3. 元朝:实行均田制,但土地私有化严重,地主豪族日益壮大。
明清时期:
1. 明朝:推行均田制,实施一次土地调查,但地权仍然私有化。
2. 清朝:实行均田制,但在实际执行中,地主豪族对土地的占有严重,农民状况较为艰苦。
以上只是对中国历史上几个主要时期土地制度的简要概括,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土地制度的演变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一考点是历来是考试的重点,出题角度较多,客观题或主观题都有可能。
因此,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扎实掌握。
下面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王老师就这一考点为同学们做一个详解。
一、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3)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3)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强调注意两点:(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高频考点:各时期土地政策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1.颁布的土地法1.“井冈山土地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局限: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法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2.“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意义:相对于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一个原则性的修改,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2.阶级路线(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4.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的原因1.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土地问题。
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5.意义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基本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意义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1.纲领性文件1.《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2.《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2.原因1.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综合导学
《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综合导学》
摘要:西汉、曹魏、北周和明初实行流民与土地相结合的屯田制,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与土地有关的赋税制度,如田租、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及评价
一、专题要点指要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和鲁国的初税亩;北魏至唐实行的时间长影响大的均田制;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西汉、曹魏、北周和明初实行流民与土地相结合的屯田制。
我国封建社会的三种土地占有形态:封建土地国有制 (如均田制、屯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与土地有关的赋税制度,如田租、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
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及评价。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各时期土地政策专题(学生版)命题人:钟标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贫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5)作用(意义):①有利于减轻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
(6)与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法。
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2)原因:①决定。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②革命形势的要求。
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3)区域:(4)政策内容:制定,大纲规定:(前提),(核心),(方法)。
(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
(6)土地改革总路线:贫雇农,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发展农业生产。
(7)作用(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5、土地改革(建国初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1)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政策内容:颁布,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的是保存富农经济。
(3)特点:实行保存经济,政治上富农的政策。
(4)实质:废除旧的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
(5)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开辟道路。
(6)作用:①使得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②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③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④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开辟了道路。
(7)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什么特点?①范围不同: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这次是在进行。
②目的不同:以往是激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在革命胜利后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经济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③对富农政策不同:以往是富农经济;这次采取了富农经济,政治上富农的政策。
④结果及影响不同:以前是局部废除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或限制封建剥削;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阶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6、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
(2)原因:分散、落后的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的需要。
(3)方针:的方针。
(4)原则:的原则。
(5)方法:。
(6)步骤:农业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以后,步伐加快,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7)作用: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向生产资料的转变,土地由农民转变为公有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
(8)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或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
7、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1)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2)特点(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3)影响:没有考虑我国当时发展的客观水平,违背了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1)背景:①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脱离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一亿多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2)需解决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之间的矛盾。
(3)政策:初期——放宽政策,休养生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期——以为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旧体制。
(4)含义:指在土地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
农业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农民对土地只有权,没有权。
(5)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前提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6)最大的特点:适应了当时我国水平,符合我国国情。
(7)地位:是农村的主要形式。
(8)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主要生产资料仍归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9)作用: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②农村改革向发展(即朝“三化”发展)。
(10)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
9、中共四大土地政策演变的史实及认识(一)史实: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
1.的土地政策:(1)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联合,限制,保护,消灭,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
(2)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地主土地,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的土地制度,按平均分配土地。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到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我国的被彻底废除了。
2.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实行地主、农民的土地政策。
3.的土地政策:1953年,为适应要求,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走道路,将农村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4.的土地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
2000年,中共中央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年。
(二)认识: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一切、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
2、中共根据社会的变化,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4.农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5.搞好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它体现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原则。
6.国家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是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具体表现。
7.中央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问题,体现了政府行使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国家职能。
四川南溪一中高2008届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专题(教师版)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