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合集下载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是法律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

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是基于合法权益和法律规定而进行的一种行为,可以产生法律后果。

事实行为则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各种行为,不一定具有法律效果。

首先,法律行为是指人们在法定条件下,根据法律规定,有意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法律行为可以是单方面行为,如遗嘱、声明等;也可以是多方面的行为,如买卖合同、婚姻等。

法律行为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形式、内容等。

主体是指能够行使权利和义务的人,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客体是指法律上具备交易价值或者具有法律效果的物、权利和利益;形式是指法律行为应当符合的形式要求,例如书面形式、公证等;内容是指法律行为要产生的效果。

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相对应,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行为,但不一定具有法律效果。

例如,举手、行走等动作都是事实行为,但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事实行为可以是人们的自然行为,也可以是人们有目的地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行为。

与法律行为相比,事实行为可以在不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进行,不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要素,也不具备法律后果。

在实践中,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辩证关系。

首先,事实行为可以是法律行为的组成部分。

例如,在签订买卖合同过程中,买卖双方的协商、讨价还价等行为属于事实行为,但是这些行为是完成买卖合同的先决条件。

其次,事实行为可以为法律行为提供证据。

例如,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如果有目击证人或者其他证据可以证明签订合同的真实性,这些事实行为可以成为法律行为的证据。

再次,事实行为可以为法律行为的履行提供基础。

例如,若买方未按时支付货款,则卖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这是因为买方的违约行为构成了法律上的事实。

总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是法律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律要素;事实行为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的行为,不一定具备法律效果。

法律事实分为两类案例(3篇)

法律事实分为两类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前提条件。

法律事实分为两类: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

法律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它直接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法律事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它也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本文将分别对这两类案例进行阐述。

二、法律行为案例1. 签订合同案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支付了50万元货款,但乙公司未按时交付货物。

甲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履行合同义务。

分析:在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购销合同的行为属于法律行为。

合同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双方在签订合同时,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甲公司按照约定支付货款,乙公司未按时交付货物,违反了合同约定,导致法律关系发生变化。

2. 赠与合同案例:张某将自己的房产赠与给其子女李某。

赠与合同签订后,张某办理了房产过户手续,将房产转移给了李某。

分析:在本案中,张某与李某签订的赠与合同属于法律行为。

赠与合同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张某在签订合同后办理了房产过户手续,使法律关系得以确立。

赠与合同生效后,张某对李某的房产享有所有权。

3. 离婚诉讼案例:王某与张某结婚多年,因感情破裂,双方决定离婚。

王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要求与张某离婚。

分析:在本案中,王某提起离婚诉讼的行为属于法律行为。

离婚诉讼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王某在诉讼中要求与张某离婚,旨在改变原有的婚姻关系,实现法律关系的变化。

三、法律事件案例1. 自然灾害案例:某地发生地震,导致房屋倒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地震发生后,政府组织救援力量,对受灾地区进行救援和重建。

分析:在本案中,地震属于法律事件。

地震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直接导致了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地震发生后,政府组织救援力量,对受灾地区进行救援和重建,旨在恢复法律关系。

2. 出生与死亡案例:李某与妻子生育了一个儿子,孩子出生后,双方为孩子办理了出生证明。

事实行为法律行为案例(3篇)

事实行为法律行为案例(3篇)

第1篇甲公司与乙公司于2010年1月1日签订了一份设备采购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设备,总价款为1000万元。

合同约定,设备应在2010年3月1日前交付,甲公司应在设备交付后30日内支付货款。

然而,由于乙公司自身原因,设备未能按期交付。

2010年3月10日,甲公司向乙公司发出书面催告,要求乙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交付义务。

乙公司收到催告后,于2010年3月15日向甲公司出具了一份书面承诺,承诺在2010年4月15日前交付设备。

然而,到了2010年4月15日,乙公司仍未履行交付义务。

甲公司再次向乙公司发出书面催告,要求乙公司履行交付义务。

乙公司在收到催告后,于2010年4月20日向甲公司出具了一份书面承诺,承诺在2010年5月20日前交付设备。

但直至2010年5月20日,乙公司仍未履行交付义务。

二、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分析1. 事实行为事实行为是指不依赖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仅凭行为本身即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在本案例中,乙公司未能按期交付设备,构成了一种事实行为。

乙公司的行为导致甲公司无法按合同约定获得设备,从而给甲公司造成了损失。

2. 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在本案例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设备采购合同属于法律行为。

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案例分析1. 乙公司未能按期交付设备,构成违约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因此,乙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

2. 乙公司出具书面承诺的行为,构成一种法律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乙公司的承诺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3. 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履行交付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

事实行为产生法律后果(3篇)

事实行为产生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

在法律实践中,除了法律行为之外,事实行为也常常产生法律后果。

事实行为是指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客观事实所引起的行为。

本文将从事实行为的定义、类型、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法律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二、事实行为的定义事实行为是指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客观事实所引起的行为。

它与法律行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 无需当事人意志:事实行为的发生不受当事人意志的制约,而是由客观事实所决定。

2. 法律后果客观:事实行为产生法律后果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

3. 法律适用广泛:事实行为涉及的法律关系广泛,包括合同、侵权、物权、知识产权等领域。

三、事实行为的类型1. 合同事实行为:如交付货物、支付货款等,这些行为虽非合同条款,但与合同关系密切相关。

2. 侵权事实行为:如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等,这些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3. 物权事实行为:如抵押、质押、继承等,这些行为涉及物权的设立、变更、消灭。

4. 知识产权事实行为:如创作、发表、实施专利等,这些行为涉及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

5. 其他事实行为:如失踪、死亡、失踪人财产代管等,这些行为涉及法律关系的变化。

四、事实行为的法律后果1. 合同事实行为的法律后果:在合同关系中,事实行为可能引起合同成立、生效、变更、解除等法律后果。

如交付货物的事实行为可能导致合同成立,支付货款的事实行为可能导致合同生效。

2. 侵权事实行为的法律后果:侵权事实行为可能引起侵权责任,侵权人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

3. 物权事实行为的法律后果:物权事实行为可能导致物权的设立、变更、消灭。

如抵押、质押行为可能导致物权的设立,继承行为可能导致物权的消灭。

4. 知识产权事实行为的法律后果:知识产权事实行为可能导致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

如创作行为可能导致著作权的取得,实施专利行为可能导致专利权的保护。

属于法律规定的事实行为(3篇)

属于法律规定的事实行为(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法律实践中,事实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概念,其含义、特征及其在法律规范中的地位一直备受关注。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一定的事实状态,实施的行为对法律关系产生影响,但不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件。

本文将从事实行为的定义、特征、分类及其在法律规定中的地位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事实行为的定义与特征(一)定义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一定的事实状态,实施的行为对法律关系产生影响,但不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件。

与法律行为相比,事实行为不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件,但仍然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化。

(二)特征1. 无需意思表示:事实行为不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件,行为人实施行为即可产生法律效果。

2. 产生法律效果:事实行为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化,如所有权转移、债权债务关系成立等。

3. 法律事实:事实行为是一种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调整的对象。

4. 主体特定:事实行为的主体是特定的,行为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资格。

三、事实行为的分类(一)根据事实行为的性质分类1. 自愿行为:行为人基于自愿实施的行为,如赠与、遗赠等。

2. 非自愿行为:行为人非基于自愿实施的行为,如侵权行为、不当得利等。

(二)根据事实行为与法律关系的关系分类1. 直接引起法律关系的行为:如买卖合同中交付标的物。

2. 间接引起法律关系的行为:如赠与合同中赠与财产的交付。

四、事实行为在法律规定中的地位事实行为在法律规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律规范的基础事实行为是法律规范调整的对象,法律规范的目的在于调整事实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二)法律关系的来源事实行为是法律关系的来源之一,如所有权转移、债权债务关系成立等。

(三)法律责任的依据事实行为是法律责任的依据,行为人因实施事实行为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案例分析(一)案例一:赠与合同中的赠与行为甲将一辆汽车赠与给乙,甲实施了赠与行为,但未进行登记。

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3.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4.法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要件;而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5.法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事实行为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和侵权行为等。

事件、事实行为、法律行为区别:民法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具有直接的人的意志性而将民事法律事实分为事件与行为。

事件,是指其本身不直接包含人的意志性的民事法律事实。

行为,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活动。

是否和人的意志有关,是事件区别于行为的关键。

注意:事件与人的意志无关,是指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强调把事件本身与引发事件的原因区别开来,如果事件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人的意志性就与事件发生有间接的联系,但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因而它仍然与行为相区分。

例如,甲将乙杀了,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事件是可以区分的。

事件包括:自然事件与人为事件。

自然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完全无关,由自然原因发生的事件。

如人的出生和死亡、自然灾害、一定期间的经过、天然孳息的产生。

人为事件是指由人的行为引发的事件。

如战争、罢工、动乱、人为事故、人为原因引起的死亡、人的失踪。

可以看出,事件与行为一对范畴,统一属于民事法律事实。

事件与行为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直接与人的意志性有关,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行为,否则就事件。

根据行为人是否进行意思表示,可以将民法上的行为分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

表意行为,是指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进行的行为。

表意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

事实行为的法律规定(3篇)

事实行为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事实行为,是指不依赖意思表示即可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与法律行为相对,法律行为是指通过意思表示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事实行为在法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涉及多个领域,如侵权行为、无因管理等。

本文将从事实行为的定义、种类、法律规定及其适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事实行为的定义事实行为是指不依赖意思表示即可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其特点包括:1. 无需意思表示:事实行为的发生不依赖于行为人的意思表示,而是基于客观事实。

2. 法律后果:事实行为产生法律后果,可能涉及权利、义务的变动。

3. 主体地位:事实行为的发生不涉及主体地位的变化,行为人无需具备特定资格。

三、事实行为的种类1.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如故意毁坏财物、侵害他人生命健康等。

2. 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是指行为人未受他人委托,为他人利益而实施的管理行为。

如拾得遗失物、救助他人等。

3. 先占:先占是指行为人先于他人占有某物,并具有合法占有的权利。

4. 侵权行为中的事实行为:如紧急避险、自助行为等。

四、事实行为的法律规定1. 侵权行为法(1)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包括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过错。

(2)侵权责任的承担:侵权责任分为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

过错责任是指侵权行为人因过错造成他人损害,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无过错责任是指侵权行为人虽无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公平责任是指侵权行为人虽无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公平责任。

2. 无因管理法(1)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无因管理包括管理行为、管理必要、管理意思。

(2)无因管理的效力:无因管理行为人享有请求偿还必要费用的权利。

3. 先占法(1)先占的构成要件:先占包括占有行为、占有意思。

(2)先占的效力:先占人取得占有物的所有权。

4. 侵权行为中的事实行为法(1)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指为了防止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采取的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

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

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

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是法律领域中常用的两个术语,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联系。

本文将就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进行阐述,分别从定义、特征、区别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法律行为可以理解为人们基于自愿意识和法律要求,通过自己的意志对外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它是指明确的法律主体意愿行为,在法律范围内发生的客观外部表现。

相对而言,事实行为是指人们在无意识或无意愿的情况下,由于自然因素或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对外展现出来的行为。

事实行为可以包括一系列无意识或无意愿的行为,如呼吸、心跳等。

它是指与主体的意愿无关的客观现象。

其次,法律行为具有一些特征。

首先,法律行为是人们基于自愿进行的行为,是主体的真实意愿表达。

其次,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即依据法律规定,能够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

再次,法律行为需要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最后,法律行为产生的后果是可以预见和计算的,一旦产生后果,法律将会对其进行相应的承担和责任。

而事实行为也具有其特征。

首先,事实行为与主体的意愿无关,不受主体的操控和控制。

其次,事实行为通常是由客观因素引发的,而非主体的意愿引起的。

再次,事实行为的结果往往是难以预见和计算的,主体往往无法对其进行控制和预知。

此外,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法律行为需要主体的真实意愿和自愿,而事实行为则无需主体的意愿和自愿。

法律行为往往是出于主体对某种利益的追求,而事实行为则是出于客观因素的作用。

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而事实行为则通常不具备法律效力。

法律行为需要符合法律规定,而事实行为则无需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综上所述,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在定义、特征和实践中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和联系。

法律行为是主体真实意愿的自愿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约束力;而事实行为则是与主体意愿无关的客观现象,通常无法预见和计算其后果。

对于法律领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准确理解和区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概念将有助于更好地处理相关事务,确保法律的公正和权威性。

【推荐下载】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界定

【推荐下载】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界定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界定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界定,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自物权行为理论被1896年德国民法典采纳以来,迄今已历时百余年,但是该理论在各国法学界所引起的激烈批判和争议至今仍然尚未止息。

这些争论大都局限于对其现实功效的评判,而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

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为自己设定了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物权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

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对此不宜妄下结论,惟有深入探讨法律行为的若干重要问题之后,才能对此作出回答。

 法律行为概念的创设曾被视为德国民法学最辉煌的成就,但同时它又是一个极端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

从法制史上看,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行为概念便是在有约束力的意思表示无须靠即时交付来保障,并在时空上与后者相分离时才得以真正形成的。

从德国民法学者对法律行为概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19世纪的多数德国学者认为,法律行为就是意思表示行为。

尽管后来的德国学者原则上承认,意思表示仅仅是法律行为中某种更为基本的要素,具体的法律行为还可能包括其他事实要素,但是在理论上学者们从不否认:法律行为之本质乃意思表示。

即使是现代德国民法学者,他们对于法律行为概念的表述也仅有用语上的改变而无实质性的变化,其目的仅在于强调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间具有包容关系。

德国学者拉伦兹(Larenz)就认为, 法律行为是一项或几项行为,它们中至少有一项是旨在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的意愿表示。

尽管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不再同义使用,但是法律行为的本质是意思表示这一点却是无可否认的。

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根本分野。

行为是指有意识的活动,任何行为都具有主观意思和客观活动两个要素。

法律行为的核心在于主观原因,客观行为的核心要素却在于客观活动,这一实质性区别决定了两者在特征上的一系列的差异: 第一,两者发生法律效果的方式不同。

民法—法律行为

民法—法律行为

二、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种类 (一)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完全; (二)处分权限的欠缺; (三)代理权的欠缺; (四)债权人同意的欠缺。 三、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处理 ——追认权与拒绝权; ——催告权与撤销权。
作业:
1、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3、举例说明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4、举例说明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 行为。 5、无效和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 6、民法通则与合同法在无效法律行为的立法 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7、案例分析:
民事法律行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 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准法律行为:非基于表意人的表意行为, 而基于法律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包括: 意思通知;事实的通知;感情表示。 准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准法律行为的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直接指向 法律效果,只是该法律效果由法律直接加以 规定,而非当事人意思决定。而事实行为则 是行为人不为直接意图发生法律效果,如侵 权不为给人赔偿,但法律规定有此效果。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一)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 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二)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的行为; (三)是合法行为。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单方、双方、多方行为。 (二)财产行为、身份、行为。 (三)有偿行为、无偿行为。 (四)诺成性行为、实践性行为。 (五)要式行为、不要式行为。 (六)主行为、从行为。 (七)独立行为、辅助行为。 (八)有因行为、无因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 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事实行为:行为人不具有设立、 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 依照法律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 行为。
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1、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 而事实行为则不具这一要素; 2、民事行为的效力根据其意思表示的内 容确定,而事实行为的效力则依据法律的 直接规定确定; 3、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事 实行为的本质则在于行为构成; 4、民事行为的行为人需具有相应行为能 力,而事实行为则不要求。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异同(全文)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异同(全文)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异同(全文)摘要: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行为分别作为典型的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二者有明显的不同。

但是仔细探究会发现,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私人利益,只是方式路径有所不同。

本文从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角度对比分析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异同,来分析两种不同的行为制度是如何贯彻民法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法律行为;委托合同;无因管理一、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的概念与特征委托合同是当事人商定,由受托一方处理为了委托一方的利益而处理事务的合同。

委托合同作为一种双方法律行为,其成立标准同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即包括当事人、标的、意思表示一致三项内容。

而委托合同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委托事务不但包括法律行为,还包括事实行为;其次,委托合同的基础是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信赖关系,没有相互信任和了解,委托合同关系难以成立;第三,委托合同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第四,委托合同是诺成及不要式合同;最后,是委托合同是双务合同。

无因管理,在我国大陆地区,一般认为:“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

①目前的通说认为,无因管理是一种事实行为,而非法律行为。

无因管理的成立要件有:一、无因管理中的事务必须是他人事务。

二、须有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失而管理的意思。

三、须物法律或合同上的义务。

二、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的区别(一)二者的法律效果不同。

委托合同成立后并不必然有效。

而无因管理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适法行为,具有阻却违法性。

其一经成立,便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属于一种法定之债。

(二)二者的构成要件不同。

委托合同最核心的要素是双方当事人一致的意思表示。

而无因管理不需要管理人和本人具有行为能力为必要。

(三)委托合同可以有偿也可以无偿,但无因管理一定是无偿的,无因管理人不得请求报酬。

(四)二者的价值取向不同。

委托合同直接体现了民法的平等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

无因管理不是意思表示或法律行为,是不承认私人意思自治的制度。

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Factualbehaviorandjuristicact)

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Factualbehaviorandjuristicact)

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Factual behavior and juristic act)The fact act and legal act.Txt27 the power of faith is that even in adversity, also can help you sail with the wind; the charm of belief that if meet the risks, you can also call up the courage of life; belief is that even the great misfortune, also can make you keep a noble soul. The main difference is that 1, not in fact behavior means that as its essential elements, and the legal act declaration of essential elements; 2,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nd legal consequences, legal acts according to the behavior of the people that mean the content and effect; 3, the fact that behavior does not require peopl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ivil behavior capacity, and the legal behavior of the actor has corresponding capacity.Civil juristic act is the lawful act of citizen or legal person to establish, change and terminate civil rights and civil obligations.Civil juristic acts should meet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1) the actor has the corresponding capacity for civil conduct; (two) meaning is true;(three) do not violate the law or the public interest.As a kind of behavior in civil legal fact, civil juristic act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ivil legal facts.(1) civil juristic act is a legal actCivil juristic act must be legal, because it must be legal act. In order to confirm and protect the state law, it can produce the civil legal consequence of the actor's expectation. Here, the legitimacy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ivil legal act should focus on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which shall be in conformity with the law, and the range of validity is generalized, which should accord with the regulations, but also accord with the public interests and social morality requirements. This is the purpose of civil law to adjus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and also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civil juristic act.(two) civil juristic act is expressed by the intention of the actor1. meaning expression. Declaration of intention refers to the internal meaning of the actor's pursuit of the civil legal consequences (the establishment, alteration or elimination of the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 in a certain way.2. declaration of intention and civil juristic act. Civil juristic act is people's purposeful and conscious behavior. Therefore, declaration of intention is a necessary part of civil juristic act. Every civil juristic act must have the meaning expression. The act of declaration of intention that is confirmed by civil law is not a civil juristic act.It is said the elements of civil legal acts, but not equal to the civil legal act, because civil legal behavior is different, its meaning is not the same form, can be a meaning which is alsocontains two or more meaning.(three) civil juristic act can realize the civil legal consequence that the actor expects: establishment, alteration or elimination of civil legal relationThe civil legal act is a purposeful action, namely to establish, change or terminate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 for the purpose, then, the legitimacy of the civil legal act is based on the legal recognition and protection effect of the civil legal act, the expected consequences of perpetrators must be to achiev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purpose of civil juristic act and the actual consequences are consistent. This characteristic makes the civil juristic act different from the civil illegal act. Because the civil illegal act (such as tort) also contains legal consequences (such as tort liability for damages). However, this kind of legal consequence is not the consequence that the perpetrator pursues when he implements the civil illegal act, but is directly p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legal provisions, and is not based on the party's intention.The difference between factual action and legal actAfter reading Dong Ansheng's book "civil juristic act", he summed 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as three points, which is worth learning:1, legal act is expressed by intention as its essential element, and factual act is not necessarily;2. Legal act takes effect on the content of the meaning of theactor,The factual act only has legal consequences directly according to the law;3, the factual act must be constituted by some fact, and it must be involved in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in law. The adjustment of the law to the juristic act is carried out by the actor's intention.Look, is the answer satisfactory?Legal act can produce legal effect of certain legal effect, behavior is subjective fact, such as contract,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and so onLegal fact refers to facts that can cause certain legal effects, including legal facts and legal and juristic actsLegal events refer to the objective facts that can cause certain legal effects, and are not subjective facts, such as the birth of human beingsFactual act refers to the act that the actor has the intention to produce a certain legal effect, but can cause legal consequences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law, such as tortTypes of legal facts. There are two main types: legal events and legal actions(1) the legal event is the objective fact that the legal relation is not formed by the legal norm, and the legal relation is formed, changed or eliminated. Legal ev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social events and natural events.(2) legal acts can exist as legal facts, which can cause the formation, alter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legal relations. Ac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bona fide act, lawful act and malicious act, and illegal act.In the study of legal facts, we should also see complex phenomena:The same legal fact can lead to the generation, alter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various legal relations.The creation, alteration or elimination of the same legal relationship caused by two or more than two legal facts.In jurisprudence, people often refer to the whole of two or more than two legal facts, which is called "fact constitution"".Whether civil law legal fact has direct human will, divides civil legal fact into incident and behavior.Event: refers to its own civil legal fact that does not directly contain human will.Behavior: the activity controlled by the will of man.Whether it is related to man's will is the key to the differencebetween events and actions.Note: the events and people will not refer to the events of the law, will itself does not directly contain people, stressed that the reason of the event itself and trigger events of the distinction, if the event is caused by human reason, will people and events have indirect contact, but the event itself will it does not contain people, so it still distinguish and behavior. For example, a person killed B, and the murder of a person was 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death of b..Events include: natural events and human events.Natural events refer to events that are completely unrelated to the will of man and are purely natural. As a man's birth and death, natural disasters, for a period of time after, the natural fruits produced.Human events refer to events triggered by human actions. Such as wars, strikes, riots, man-made accidents, human deaths, and human disappearances.It can be seen that the unity of event and action belongs to civil legal facts.The most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events and behavior is whether the occurrence of legal fac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will of human beings, and wha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is behavior, otherwise it is the event.According to whether or not the actor expresses the meaning,the behavior in civil law can be divided into ideographic behavior and non expressive act.Ideographic act refers to the behavior of the actor through the declaration of intention. Ideographic acts include civil juristic acts, changeable and revocable civil acts, pending civil acts and invalid civil acts.Non ideographic behavior refers to the behavior of the party without intention to express it.Mainly includes: factual behavior, illegal behavior.Factual act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e actor does not have the meaning of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 subjectively, but ac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law to result in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 For example,Lost and found objects, found buried, occupation, processing, work, non management, unjust enrichment.In a word, the juristic act and the factual act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behavior. The most fundamental difference is whether the behavior contains the meaning of the expression, behavior as the elements of the meaning, is a civil act, otherwise, is the factual behavior.。

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
构成要件: A. 一方当事人有欺诈行为: “告知对方虚假情况〞:
宣传“度〞的问题 “成心隐瞒真实情况〞:
?商品说明书? 免责的范围
2024/4/10
B. 行为人有“欺诈〞的成心,过失不构成欺诈。 C. 行为人受欺诈,陷入了错误的认识。如果有欺诈
行为,但行为人没有形成错误,不构成欺诈的民 事行为。
[案例] Z女士于2004年6月,购置了一辆车价为 11.98万元的威姿轿车。在买车的过程中,Z女士屡 次向销售人员打听这款车车价的走势,销售人员 向她表示:“此款车型只会涨价,不会降价〞。但 是就在她买车后的第7天,该款车降价1.5万元。Z 女士以价格欺诈将销售公司告上法庭。
消费者使用自助存放柜的行为,对消费者和超 市之间所形成的合同性质如何认定?
2024/4/10
〔4〕 默示行为:指行为人没有任何积 极作为,完全处于一种“沉默〞状态。
默示行为的效力前提是“当事人约定〞 或“法律规定〞。
口头、书面、推定、沉默四种意思 表示的形式,其实都来源于生活,法律的 目的本身就是调整社会生活。这四种表达 方式本身在生活中就是广泛存在的。
法律规定为无偿的行为:赠与、借用、保证
没有约定,视为无偿的行为:保管、委托、 自然人借贷
2024/4/10
〔三〕诺成性的法律行为和实践性的法律行为。 诺成性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成立要件的法律 行为,实践性法律行为是指那种除了意思表示以外, 还需要有物的交付来作为生效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保管合同 自然人的借贷 定金合同 ◆赠与合同究竟是诺成性的法律行为,还是实践 性的法律行为? ?合同法?第185条: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 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第186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 撤销赠与。〔撤销权〕

法律事实、事件、行为,你能分清这3个民法概念吗?

法律事实、事件、行为,你能分清这3个民法概念吗?

法律事实、事件、行为,你能分清这3个民法概念吗?即使是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可能仍然搞不清楚一些非常基本的法律概念。

比如:如何区分法律事实、事件、行为?即使用百度搜索,看着网上的各种解读,你仍然可能一脸懵逼,还是无法精准区分这3个词。

今天,告诉大家一个绝招:一秒就能解决这个难题。

什么是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某种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各种现象的总称。

(不好意思,这句话,有点不像人话,暂时只能先这么表达了,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成人话)要想弄明白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前提是先弄明白什么叫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指的就是,不同人(也可以是单位)之间发生的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关系。

常见的民事法律关系有:借款合同关系、遗产继承关系、侵权赔偿关系、买卖合同关系等等。

大家注意,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现象是什么?这里所说的现象,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事件,二是行为。

讲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哦,原来事件和行为都属于法律事实。

换句话说,法律事实包括事件和行为。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区分事件和行为呢?这是今天要讲的核心问题。

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区分事件和行为,关键看其中是不是有人的意志,如果跟人的意志有关,就是行为;如果跟人的意志无关,就是事件。

大家注意,上面的区分方法是错误的。

比方说,张三不小心开车撞伤了李四,导致李四没有按时偿还王五的借款。

那么请问:张三撞伤李四这件事,究竟是事件呢?还是行为呢?作为读者,如果你不认真思考、脱口而出,说出来的答案有可能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是:张三撞伤李四这件事,既有可能是事件,也有可能是行为。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上面这个例子中,有3个人,分别是张三、李四、王五。

存在2对民事法律关系,一对是张三和李四之间的人身侵权法律关系,另一对是李四和王五之间的借款合同关系。

在人身侵权法律关系中,张三侵害了李四的健康权,张三开车撞伤李四属于行为。

而在借款合同关系中,李四没有按时归还王五的借款,李四构成违约,张三开车撞伤李四属于事件。

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法律行为之异同

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法律行为之异同

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法律行为之异同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法律行为产生于一个共同的行政主体——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和公民。

在有些情况下,两种行为是并列进行的;在有些情况下,两种行为则是相继进行或者是交叉进行的,它们之间存在广泛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它们还会交叉和转化。

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法律行为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一)两种行为的目标指向一致。

行政事实行为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服务、计划、指导、协调和改善公共福利等活动,帮助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变为自觉行动。

行政法律行为的目标是通过行政强制手段即采取命令或禁止等方式保证国家的行政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护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这两种行为的目标统一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意志,其内在的动力也源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意志。

(二)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法律行为统一于同一的主体,有时它们的发生、发展相继在一定时间过程之中,所以具有相继性。

(三)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法律行为在进行过程中,它们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综上所述,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法律行为紧密相联,但这两种行为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一)行为的性质不同。

因为行政事实行为没有为行政管理相对人设定、变更或者消灭权利义务关系,它没有行政法律上的确定力、拘束力、强制力,是非行政权力的公务性行为。

而行政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法律行为,它不仅为行政管理相对人设定了权利义务关系,而且它有法律的确定力、拘束力、强制力。

在行政机关实施权力行为时,它可以采取命令方式和禁止方式,相对人必须服从。

否则,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所以,这两种行为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二)行为的结果不同。

行政事实行为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有的是隐形的,如行政信访行为实施后,有的会产生结果,有的就未必。

001民法精简笔记

001民法精简笔记

专题三民事法律行为序言:民事法律事实行为框架图序言:民事法律事实行为1.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有、无、效、撤(2)事实行为:违侵无不发、创先添拾现2.事件(1)自然事件:生死、灾害、时间(2)社会事件:战罢乱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原理1.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含义、表意、意定/法定、民事行为能力、效力问题)(1)民事法律行为:如合同(2)事实行为:如侵权行为2.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1)成立所需意思表示数量与合意形成的方式:单(抛遗)、多(双共)、多数决(股董)(2)效果意思:财产(遗)、身份(婚养)(3)行为与原因的关系:有(物)、无(代票)(4)效力:负(债租)、处(物)(5)成立标志:诺(赠与)、实(定贷保借)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1.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强公主(行为人)意2.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1)五种情形:强公主意恶(2)法律效果:①自始、当然、确定、永远、绝对无效,任何人任何时候均可主张;②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主动审查,不受时效限制;③财产应返,不能返则补;有错须赔偿,都错各担责。

(3)注意:①部分有效部分无效以及内外有别的情况;②流质条款、无效的格免、>20%的定金合同、>20年的租赁合同3.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限民、无权)(1)限民所施与其意不相适应的双方民事法律行为(2)无权代理4.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欺、胁、误、公4.1四种情形(1)欺诈:无中生有(告知虚假)、指鹿为马(隐瞒真实、知假卖假)(2)胁迫:类比刑法中“敲诈”(3)重大误解:对行为的主要内容认识错误,如性质(把有偿当无偿)、对方当事人、标的物(不知假卖假),与“非意思表示”进行辨析,典型案例教授讲座卖书(4)显失公平:一方利用另一方处于困境、缺乏判断4.2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撤销权)(1)主体:欺诈(受欺诈方)、胁迫(受胁迫方)、显失公平(受损害方)、重大误解(双方)(2)性质:形成权(3)方式:或诉或裁(属于形成诉权)(4)限制:①受欺诈——知应知1年内;②受胁迫——胁迫中止1年内;③重大误解知应知3个月;④显失公平受害方知应知1年内;⑤以上自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行驶。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异同_从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来比较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异同_从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来比较

经法纵览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异同———从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来比较熊杰摘要: 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行分作典型的法律行与事行,二者有明的不同。

但是仔探究会,两者都是了私人利益,只是方式路径有所不同。

本文从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角度比分析法律行与事行的异同,来分析两种不同的行制度是如何民法的基本原。

关键词:法律行;委托合同;无因管理一、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的概念与特征委托合同是当事人商定,由受托一方处理为了委托一方的利益而处理事务的合同。

委托合同作为一种双方法律行为,其成立标准同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即包括当事人、标的、意思表示一致三项内容。

而委托合同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委托事务不但包括法律行为,还包括事实行为; 其次,委托合同的基础是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信赖关系,没有相互信任和了解,委托合同关系难以成立; 第三,委托合同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 第四,委托合同是诺成及不要式合同; 最后,是委托合同是双务合同。

无因管理,在我国大陆地区,一般认为: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

①目前的通说认为,无因管理是一种事实行为,而非法律行为。

无因管理的成立要件有: 一、无因管理中的事务必须是他人事务。

二、须有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失而管理的意思。

三、须物法律或合同上的义务。

二、委托合同与无因管理的区别( 一) 二者的法律效果不同。

委托合同成立后并不必然有效。

而无因管理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适法行为,具有阻却违法性。

其一经成立,便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属于一种法定之债。

( 二) 二者的构成要件不同。

委托合同最核心的要素是双方当事人一致的意思表示。

而无因管理不需要管理人和本人具有行为能力为必要。

( 三) 委托合同可以有偿也可以无偿,但无因管理一定是无偿的,无因管理人不得请求报酬。

( 四) 二者的价值取向不同。

委托合同直接体现了民法的平等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

事实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3篇)

事实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一百四十二条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与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相联系的行为,不依赖于行为人的意思表示。

第一百四十三条事实行为具有以下特征:(一)不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件;(二)行为人实施行为时,可能不知道或者不需要知道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三)行为人的行为导致权利义务关系的产生、变更或者消灭。

第一百四十四条事实行为分为以下几类:(一)法律规定的事实行为;(二)习惯上认为的事实行为;(三)特定条件下的事实行为。

第一百四十五条法律规定的事实行为,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行为,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先占等。

第一百四十六条习惯上认为的事实行为,是指在一定地域、民族或者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被法律认可的行为,如邻里互助、拾金不昧等。

第一百四十七条特定条件下的事实行为,是指法律对行为人的特定条件作出规定,行为人满足条件时,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行为,如监护人的设立、继承的开始等。

第二章法律规定的事实行为第一节拾得遗失物第一百四十八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失主。

第一百四十九条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失主,失主在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领取遗失物。

第一百五十条拾得人不知道或者不能通知失主的,应当在拾得遗失物后,将遗失物交存公安机关或者有关单位。

第一百五十一条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后,失主在六个月内未领取的,遗失物归国家所有。

第一百五十二条拾得人因拾得遗失物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可以请求失主偿还。

第二节发现埋藏物第一百五十三条发现埋藏物,应当依法处理。

第一百五十四条发现埋藏物的,应当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单位。

第一百五十五条发现埋藏物的,应当依法取得所有权。

第一百五十六条发现埋藏物的,应当向国家支付一定比例的税费。

第三节先占第一百五十七条先占是指占有无主财产,取得该财产所有权的行为。

第一百五十八条先占的财产应当是无人主张权利的财产。

第一百五十九条先占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先占行为应当是合法的;(二)先占行为应当符合社会公德;(三)先占行为应当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分类
就民法而言,行为区分为民事行为和事实行为两大类。

所谓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事实行为与民事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4、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

按照现行《民法通则》的规定,事实行为分别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以及侵权行为、违约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

与法律行为的区别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3.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4.法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要件;而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5.法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事实行为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和侵权行为等。

事件和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区别
民法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具有直接的人的意志性而将民事法律事实分为事件与
行为。

事件,是指其本身不直接包含人的意志性的民事法律事实。

行为,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活动。

是否和人的意志有关,是事件区别于行为的关键。

注意:事件与人的意志无关,是指事件本法律,教,育网身并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强调把事件本身与引发事件的原因区别开来,如果事件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人的意志性就与事件发生有间接的联系,但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因而它仍然与行为相区分。

例如,甲将乙杀了,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事件是可以区分的。

事件包括:自然事件
与人为事件。

自然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完全无关,纯法律教育网由自然原因发生的事件。

如人的出生和死亡、自然灾害、一定期间的经过、天然孳息的产生。

人为事件是指由人的行为引发的事件。

如战争、罢工、动乱、人为事故、人为原因引起的死亡、人的失踪。

可以看出,事件与行为一对范畴,统一属于民事法律事实。

事件与行为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直接与人的意志性有关,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行为,否则就事件。

根据行为人是否进行意思表示,可以将民法上的行为分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

表意行为,是指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进行的行为。

表意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

非表意行为是指当事人法律教育网无须意思表示而实施的行为。

主要包括事实行为、违法行为。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而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后果的行为。

例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先占、加工、著作、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

总之,法律法律教育网行为与事实行为统属于行为范畴。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是民事行为,否则,就是事实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