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际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虽然马克思已经逝世100多年了,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却远远没有结束。

岁月更迭,物换星移,许多曾经显赫一时的伟人与他们的理论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如此强大的魔力?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中国的一些理论家和政治家给中国化了。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找出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寓于其实践性之中。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理论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当然在本质上也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它既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又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离开实践这块沃土,马克思主义之也就会缺少了生命力;脱离具体的实践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毫无价值的东西。

毛泽东同志作为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

并没有完全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二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历史和现状有机的结合起来。

很好的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深刻总结从毛泽东思想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对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和理论创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吸收、借鉴和创新,形成了与中国特色和实际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创建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最早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和变化。

直到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深入研究和理论探索,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

二、实事求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的核心。

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是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解放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思想解放运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和发展挑战,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

通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适应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发展道路。

五、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这些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深厚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两大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两大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经验
加强比较研究
未来可以加强比较研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体系与其他 思想体系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彰显其独特性和优越性。
关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研究
未来可以关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两大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应用, 以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两 大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 本经验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引言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概述 • 两大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经验 • 两大理论体系发展的基本经验 • 两大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
史启示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与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保持一致。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发 展。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放松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两大理论体系形成和发 展的关键。
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贯彻到各个方面。
人民主体地位是力量源泉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 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
将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结合,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 的有机统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断发展。
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理论创新是灵魂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科学指导。
断推进理论创新。
立足中国国情
02
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本文概述《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文旨在深入解析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及这一进程如何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文章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随后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进程,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特点和实践路径,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科学地理解这一重要理论创新过程,并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背景自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苦难与挣扎。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带领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征程。

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指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紧密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信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特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第一部分(首):进入新时期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结合”作为基本方式,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现实和世界趋势相结合,以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结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历史的必然性和历史的主动性的结合为根本方法,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获得了大量关于“结合”的新鲜经验,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

第二部分:“结合”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一、“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式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实质决定了其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只能是结合。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点的方法论依据。

彻底的实践精神表现为互相关联的四大发现:第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第三,“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第四,“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独具的唯物性和历史性的本体论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的批判精神,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进步意识、忧患意识和反省意识等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主张正确地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主张正确地把握批判精神。

本质上说,批判的根本意义在于扬弃、创新和发展。

批判的目的在于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必定是批判与构建的统一,批判世界与自我批判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面向实践的理论特色,又表现为其通过不同范畴之间的“内在紧张”的矛盾关系及其不断解决,实现理论上的创新。

二、“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关键在党,根本在党(一)中国共产党与之俱来的先进性决定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关键在党、根本在党。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三、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 浪潮兴起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时代 背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三、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思 想 来 源
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年在中共七大上 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 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 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它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 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 停地变动中, 停地变动中,这种变动的 剧烈和深刻, 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 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 程度。因此, 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 必然随着时代、 必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 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 可能一成不变。 可能一成不变。”
戊戌变法失败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需 要
辛亥革命失败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主要代表作: 主要代表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理论创新不断适应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

首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突出了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观。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价值取向,被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和政策。

再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表现在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在实践中修正和丰富理论。

正是通过这样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力量,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注重实践创新,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首先,在经济领域的实践创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其次,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实践创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倡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建立了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制度。

再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创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这些实践创新都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总结提供了新的样本。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制度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和理论创造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和理论创造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和理论创造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邢贲思,在2011年4月7日接受采访时总结中共党史走过的90年历程时说:“一部中共党史,90年的党的历史,如果简单地加以概括,也可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如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所说“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 就是说,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中的各种问题, 其中有许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从来没有提出与解决的问题”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理论特质决定的,也是由中国近现代社会复杂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要用新的思想观点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 并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 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是进行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也就是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始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艰难的探索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最伟大的实践成果,它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在那这么重要的历史阶段,我们更要反思,更不能停止对历史的追问。

在那最为艰辛的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逐渐熟练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这期间又是通过了怎样的理论创新?对当今世界又有何借鉴意义?……党的一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紧接着党的二大在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础上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之后党的三大决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开展国共合作领导了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国民革命运动。

考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知识点归纳

考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知识点归纳

考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考研复试的重点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考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考生深入学习和复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的形成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二、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与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思想包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创新,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

三、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与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要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道路,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世纪开始时提出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共同形成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五、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纲领和行为准则。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理论 创 新 是 马 克思 主义 的品质 , 是一 种 科 学精 神, 我们 必须 对 马克思 主义 理论 创新 有一 个全 面 、 准
确 的把握 。


充分 认识 理 论创新 的 必然 性
马克 思 主义 的精髓 是辩 证 唯物 主
主 义 。其 中 , 证 法 不 崇 拜 任 何 东 西 辩
么程 度 , 们 才 能 认 识 到 什 么 程 度 ” J 我 所 在 的慧 的结 晶 , 是 把 马 克 思 主 都
义 基本 原理 同时 代 特 征 和 中 国实 际 相 结 合 的产 物 , 是 马克思 主 义 中国化过 程 中 的理论创 新 。
连 串互相 联 接 的 阶段 的 那 种 发 展 过
收 稿 日期 :0 9— 3— 9 20 0 0
些具体理论和实践策略 、 某些公式都会发生改变 , 代 之 以新结 论 、 方式 、 理论 。 新 新
作者简介: 龚旭芳(95 , 湖北麻城人 16 一)女,
面 的研究 。

治理论 课教研 部副教 授 , 主要 从事 中 国化 马克思主 义理论等 方
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认 成的关于 自然和历史 的认识 的体系 ,
的基 本规 律相 矛 盾 的 。客 观 世 界 是
的 。科学 反 映客观 世 界 的理 论 , 然 必
党并 没有 任何 一劳 永 逸 的现 成 方案 ” _ 因此 , 。2 当实 际发 生变 化 时 , 或将 马克 思 主 义 基 本原 理 应 用 于不 同 国家 、 民族 时 , 马克 思 主 义理 论 中 的某 些 结 论 、 某
提, 对马 克思 主义 基本 原理 的所 谓 “ 新 ” 会 偏 离 创 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重大创新”的表征与历史界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重大创新”的表征与历史界定
的 理 论 地位 。
理 论 重 大 创 新 的表 现 特 征 及 其 评 价标 准 就理论变迁 的特征 而 言 , 其整 体性 的方 式表 现 为 两种 , 即理论创新 与理论新创 。新理 论体系 的形 成 , 也 即是我们常说 的“ 论 的新 创 ” 理 。从历 史经 验看 , 论 理 创 新 往 往 表现 为在 某 个 具 有 重 要 影 响 或 者 地 位 的理 论 体 系 内 部 , 出 现 的 理 论 构 造 能 够 突 破 原 有 理 论 框 架 新
j霄2. l 。 :
马思义其国 克主及中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重大创新’ ’ 的表征与历史界定
苏海舟 , 宏 志2 姚
(. 1 中央 民族大 学 马列 学院 , 京 10 8 ;. 北 0 0 1 安徽 师范大 学 政 法学 院 , 安徽 芜 湖 2 10 ) 400
性” 实践成果成功性与时代 背景 变异性。从理论创新到以此为 实践指 导 , 一过程表现 为每一 次理论重 大创 新之后都使 中 、 这 国的发展轨迹有 了质的突破 。但是 , 理论 的延 续与创新必须具备将 理论体 系稳 固的功 能, 失理论创 新的严肃性将不利 于理 丧
论 指 导 实践 的 一 贯 性 。
[ 摘 要] 对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理论重大创新 ” 的评 价并不是主观标记 的 , 而是从 理论创新的历 史过程得 出的。从 党的
三代领导人先后提 出了“ 农村 包围城 市革命道路理论” “ 会主义初级 阶段 理论” “ 、社 、 社会主义 市场经 济理论” “ 、 社会 主义和 谐社会理论” “ 及 社会 主义科 学发展 理论” 进行界 定 , 理论 重大创 新” “ 的特征 主要表 现 为探 索先行性 、 论构 造核 心“ 逆 理 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创新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普遍性,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性,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植根于中国大地,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理论模式。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1.历史的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还在人们的头脑中扎根,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

2.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有着很强的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能够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客观与主观的结合,能够揭示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为改变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这意味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求。

3.思想体系的结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体系具有以下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体系首先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2)中国革命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体系还要体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

中国革命指导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要求和特别方法。

(3)实践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体系还要强调实践。

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中国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创新,摸索着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1.人民战争理论人民战争理论是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首先掌握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中国实践并证实了人民战争是一种必胜的战争,也证明了人民战争是一种具有许多优势的战争。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的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胜利,说明了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具有一般意义的真理。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论文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主线。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其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基于马克思文本的实践诠释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基于对理论及实践创新成果的再创新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基于实践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综合创新三个方面。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全文如下:摘要:党的成立和不断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和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个科学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是什么时候正式提出的,由谁最先提出,它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值得进行深入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四大重要的理论成果,两大理论体系。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它们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众所周知,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他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也在讲话中运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历经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行动指南。

在中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注重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以及农民阶级的特殊地位。

一、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的最大特点是对中国现实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取得革命胜利提供了战略指导;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二、实践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创新,同时也借鉴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活动和经济建设,如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等。

这些实践的结果成为了世界范围内追求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的范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等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发展的特点和实践。

这一理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四、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机结合。

这种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更好地传播和理解,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五、国际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发展,成功引领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范本。

中国化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双重向度

中国化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双重向度

中国化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双重向度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双重向度。

本文采用了深入分析、论证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结合社会发展背景,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的双重向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最后,本文深入探讨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双重向度,提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技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双重向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正文:第一部分,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主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从马克思的理论到中国的形成,再到现代的发展,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本文围绕双重向度,深入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双重向度。

首先,论述了“中国化”,即将马克思主义原则与中国社会文化融合,以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求;其次,讨论“时代化”,即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时代发展。

最后,本文深入探讨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双重向度,提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技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双重向度提供了参考。

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双重向度不仅可以提升理论创新的效率,而且也有助于解决当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受到地域、历史和文化认知差异的约束,但使用中国特色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可以更好的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

例如,运用中国特色的社会关系模式,以及中国式的心态和文化行为,进行更加精准和可行的理论实践,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其次,对于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可以让理论更好的适应环境。

随着时代发展,旧的理论可能不再适用,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完善,以保证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例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求理论要进行实证分析,以及对比研究各种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时代背景来探讨理论发展,这就是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高二政治必修四一、【教学目标】:◇识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二、【重点、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三、【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强调了理论的发展性;引用毛泽东的名言论证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

1 .毛泽东思想。

(1)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毛泽东思想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又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实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针。

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长期革命具体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

一方面,中国革命的丰富实践是产生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又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行动指南。

③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毛泽东又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奋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然,毛泽东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杰出代表,他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这一个理论的集中体现。

(2)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①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龙源期刊⽹ /doc/0019219730.html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作者:刘剑来源:《科教导刊·电⼦版》2014年第10期摘要就本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理论创新视为其必然要求,⽽理论创新的最终⽬的就是能够解决现实⽣活与时代课题中的新⽭盾与新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不仅是有了新办法,发现了新规律的理论创新,同时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命⼒极其旺盛,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与完善。

⽽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不仅要学会坚持其原理,⽽且还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仅要尊重群众与实践,⽽且还要不断深⼊群众经验与实践经验的实质;不仅要对⼈类⽂明传承下来的优秀成果予以吸收与借鉴,⽽且还要不断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与影响,这也被称为理论创新的主要⽅法与基本原则。

关键词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群众实践中图分类号: A81 ⽂献标识码:A所谓创新,主要包括制度、理论、⽂化、科技以及其它⽅⾯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被分为不同的学科领域。

本⽂主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进⾏分析与探讨。

中国具体实际有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就是理论创新。

就本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理论创新视为其必然要求,⽽理论创新的最终⽬的就是能够解决现实⽣活与时代课题中的新⽭盾与新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不仅是有了新办法,发现了新规律的理论创新,同时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命⼒极其旺盛,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与完善。

⽽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不仅要学会坚持其原理,⽽且还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仅要尊重群众与实践,⽽且还要不断深⼊群众经验与实践经验的实质;不仅要对⼈类⽂明传承下来的优秀成果予以吸收与借鉴,⽽且还要不断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与影响,这也被称为理论创新的主要⽅法与基本原则。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理论创新为必然要求创新是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政党永葆⽣机的不竭源泉,同时也是⼀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精髓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精髓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精髓安宏阳“实事求是”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具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意义。

毛泽东“实事求是”哲学思想中的唯物史观,邓小平对“实事求是”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痕迹。

深入挖掘和领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实事求是”1.1 “实事求是”命题渊源及演绎“实事求是”一词最早源于东汉《汉书·河间献王传》,唐朝训诂学家注之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也就是对所获得的古代典籍、文物或文献,客观地予以辨别真假对错是非,即一种严谨求真的考据(学)态度,这是实事求是古语的原初含义。

可见,“实事求是”在中国古时候就体现出了人的一种精神理念和可贵的价值观。

实际上,“实事求是”作为一种做人的指导方法和基本态度在中国传统哲学尤其儒家哲学就已经开始重视起来了。

在明末清初有一批思想家,比如王夫之等人,曾极力提倡要有“实事求是”的学风,这是一种好的治学精神。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他对“实事求是”这一诠释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全面、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他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坚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提出了“解放思想”的论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既要实事求是,也要解放思想,坚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密不可分,解放思想是实现实事求是的突破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总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运用到具体实践之中,并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次飞跃,使我国的革命和建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和伟大成就。

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只有创新型的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本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现其中国化、本土化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本身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终结,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阶梯以及中国社会实践不断实现向前发展的理论指南。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面临着一个理论的发展或创新问题,因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故而,这种创新实际上是“对创新的再创新”。

然而,这种创新的基础或逻辑基点是什么呢?事实表明,这种“对创新的再创新”有着两个重大的逻辑基点:第一个逻辑基点就是这种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是一种在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指导下进行的理论创新;第二个逻辑基点就是社会实践,是从实践出发而进行的理论创新,这是因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由此可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从实践中来并面向实践的理论,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当然,我们所说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作为一种“对创新的再创新”,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创新应该称之为“基于对理论(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及实践创新成果的再创新”。

可以看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在其理论侧重点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前者是”对创新的再创新”(尽管其中也部分地包括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理解,但不是主要的),而后者则是“对理解的理解”、“对解读的解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向,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发展路向:其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取向,这种当代化取向属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就理论走向而言,主要侧重于时间相对性的转变:一是世界马克思主义从过去走向当代,使马克思主义仍具有普遍真理性;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走向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失其时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在中国讲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主要是指后者”。

“党的领导集体在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摸索出了解读的基本规律。

这一‘基本规律’包括:科学理解规律、认识规律和实践规律等一般规律;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规律和当代化规律。

”其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走向,如果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取向意味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与当代的时代特点相结合,那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走向指的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实现与中国的传承文化相结合,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随着社会实践条件的变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将不断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等相结合,形成小康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等;最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走向或现代化转向,这就是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眼光与现代化意识,是一种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像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对推动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概念、发展路向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特点。

首先,要实现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必须以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其次,强调要立足于发展着的实践,确立以中国实际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即“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

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运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

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

再次,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了的社会实践,江泽民同志指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在某种程度上,只有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地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

基于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胡锦涛同志也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并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

”最后,必须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

这是因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体现中国特点的理论创新,必须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如果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实践诠释所形成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在“马克思讲过”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而基于对理论及实践创新成果的再创新又是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还有一种理论创新形式,那就是在“马克思没有讲过”却又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而形成的创新,这种创新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称之为基于实践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像改革开放就是这样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创新。

之所以将这种创新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是因为这种创新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施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属于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理论范畴,事实上,学术界也有意无意地将这种创新成果看成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尽管不是很准确,还是有着一定的道理;之所以将这种创新称之为“综合”创新,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因为这种创新是介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之间的中间状态,是“综合的”理论创新;其二是因为这种创新所涉及的面较广,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譬如经济建设上,对苏联经验的“引以为戒”,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即“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在政治建设上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地治国相结合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实践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型”的理论创新。

既然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随着实践发展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综合创新相应地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围绕着“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的实践主题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等等;第二阶段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像社会主义本质论、改革开放理论以及一国两制等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个阶段是围绕着“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实践主题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像“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德治国”等;第四阶段是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什么样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主题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像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等等就是综合创新而形成的理论成果。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综合创新历程可以看出,基于实践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特点:首先,这种综合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其次,这种综合创新是阶段性和过程性的有机统一,它既围绕着特定历史主题而展开,呈现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同时它又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是继承、丰富、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再次,这种综合创新具有主体性,其主体是个体主体与集体主体的有机统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步,都与中国共产党同志的集体智慧分不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时期,党在理论上的成熟和实践中的进步,都凝聚着全党绝大多数同志的思考和探索,如果没有集体的力量,党的事业就不能在战胜敌人、修正错误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步,也都与党的历代领袖的突出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这种综合创新是解放思想的必然产物,在历史发展的向度上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王浩斌;王飞南. 理论的创新抑或是创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三大理论创新特点[J].宜宾学院学报2008, (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