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西藏自治区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全书-核心讲义(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西藏自治区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全书-核心讲义(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5 / 2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怅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逅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怅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故: ①学校教育应更重规情感因素的作用;②要加深学生对活劢意丿的认识和提高学生行为劢机 的水平。
【经典例题详解】 一、逅择题 1.一学生的智商是 115,表示其智力( )。 A.优异 B.中上 C.中下 D.较低 【答案】B 【解析】韦克斯勒把人的智力由低到高依次分为智力缺陷(70 以下)、低能边缘(70~ 79)、中下(80~89)、中等(90~109)、中上(110~119)、优秀(120~129)和极优 秀(130 以上)。因此,该学生的智商处亍中上位置。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2 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目标】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怅、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不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斱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丿,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丿; 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丿; 5.理解认知发展不教学的关系; 6.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7.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8.了解学生的怅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丿。
三、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1.人格的发展 (1)人格的含丿
3 / 2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人格又称个怅,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幵使其不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①基本的信仸感对基本的丌信仸感(0~1.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仸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 的基本态度,培养责仸感。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不怀疑(2~3 岁):该阶段的发展仸务是培养自主怅。 ③主劢感对内疚感(4~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仸务是培养主劢怅。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岁):该阶段的发展仸务是培养勤奋感。 ⑤自我同一怅对角色混乱(12~18 岁):该阶段的发展仸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怅。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①家庭教养模式; ②学校教育; ③同辈群体。 2.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丿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不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生理自我; ②社会自我; ③心理自我。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5.1中学生心理发展 (2)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5.1中学生心理发展 (2)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5.1中学生心理发展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即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些代表性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

连续性是指后一阶段既包含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但作为本阶段特征的那些占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它体现着本阶段的本质特征。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这种发展顺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如情绪的发展是从原始的愉快、不愉快分化出多种一般情绪,进而发展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3.不平衡性在个体心理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是不同步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式发展的。

它可因进行的速度不同、起步发展和到达成熟的时间不同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既遵循共同规律,也存在个别差异。

一般来说,同龄学生的发展总要遵循~定的顺序、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但不同个体的同一种心理机能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高度是各不相同的,发展的优势领域也是千差万别的。

各种心理成分在某一个体身上的结合模式也有所不同。

中学生发展心理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生发展心理教师资格证考试
促进中学生人格得发展 (一)针对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促进中学生人格发展 · 自我意识得辅导 · (1)形成积极得自我认识 · (2)形成良好得自我体验-形成自信心,形成自尊感,消除自 卑,狂妄,自大 · (3)锻炼自我调控能力
第四节中学生人格发展
促进中学生人格得发展 (一)针对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促进中学生人格发展 · 反抗心理得调节 · (1)扩大知识面,扩大心理认同范围,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 (2)尊重学生,通过沟通缩小心理距离 · (3)教师投入感情,做一个欣赏”丑”得审美者
而产生得态度体验。但就是,情绪有极大得情境性、激动性 、暂时性与外显性;情感就是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与内 隐性 · 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形式 · 根据发生得强度划分:心境、激情与应激 · 根据社会内容划分: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
· (2012年下)王悦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已十多天了,仍心情 愉悦,往常觉得平淡得事也能让她很高兴。这种情绪状态 属于( )。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验,主要有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 · 平衡:就是发展得基本因素,就是协调成熟、自然经验与社
会经验得必要因素。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2
第二节中学生认知发展
心理发展得结构 · 同化:知识数量上得变化,不能引起图式得结构性得改变或
创新。 · 顺应:质量上得变化,促进创立新得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 平衡:既就是发展中得因素,又就是心理结构。就是指同化
促进中学生身体得健康发展 · 加强体育锻炼 · 注意健康饮食 · 注意睡眠质量 · 养成良好得卫生习惯 · 针对青春期发育提前问题得解决途径
第一节中学生身心发展得特点与促进
中学生心理发展得特点与促进 什么就是心理发展? · 动物种系进化得过程中心理得发展 · 民族心理得发展,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心理 · 个体得心理发展 · (狭义)个体得心理发展,即人类个体在从出生再到衰老得 过程中心理得发生发展得历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中学教育-中学生发展心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中学教育-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考点 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1)感觉的发展;(2)知觉的发展;◆考点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2)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考点3:中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2015下简答)(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力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具体措施:①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②加强注意的目的性;③加强锻炼学生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做到:①培养随时把注意力集中于一定事物的习惯;②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心态。

要做到:①能不能是注意集中,自信是关键。

②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③心情平静有益于注意集中。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中学生记忆、思维发展的特点。

◆考点 4: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1)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2)智力基本达到成熟;(3)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考点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认识的发展机制:(1)图式;(2)同化和顺应;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加强和丰富的主体动作。

顺应: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3)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认知发展的阶段:◆考点 6: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1)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2) 心理发展观(3) 内化学说(4) 教育和发展关系---“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启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考点 1:情绪概述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1.2.情绪状态分类:(1) 心境: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辽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集锦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辽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集锦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集锦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辽宁教师招聘公告信息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又萌发了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同时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这种方向性表现为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的过渡,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表现出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不同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顺序性,但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童年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这一时期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使小学生从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

2.少年期这一时期是指11~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3.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指14~18岁的阶段,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识记部分1、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5、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二、理解部分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他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l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四章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过渡性: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
2、闭锁期: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
3、社会性:活动社会性增强,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同时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4、动荡性:思想敏感,精力充沛,性格还未定性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里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是指个体发展起始时间和发展速度的差异
三、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一)性意识的出现
1、渴望了解性知识
2、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
3、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
4、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1、疏远异性阶段
2、接近异性阶段
3、异性眷恋阶段
4、择偶尝试阶段
四、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增强
1、关注自己身体形象
2、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及在同伴中的行为表现影响着自我评价
3、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与情绪情感过分关注
(二)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1、与同伴关系的变化特点:与之前相比变成了更为亲密的、支持性的沟通关系
2、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对父母的信赖减少,反抗性情绪增加
3、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学生不再盲目接受教师,开始对教师评头论足
五、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 心理学 复习提纲中学版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 心理学 复习提纲中学版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P1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 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实战演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实战演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心理发展及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2)认知发展的阶段论;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3)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4)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5)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考纲链接1 •心理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3•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⑴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⑶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4)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5)少年期(11、12〜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6)青年期(14、15〜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4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2)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

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5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一个时期。

在此期问,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分章复习题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分章复习题

《中学教育心理学》最新分章复习题(2章)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_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心理发展的几个特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B.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发展最早,然后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C.具有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

D.心理发展的根本过程是连续的、不间断的。

2.从性格类型来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B)。

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D.情感型3.少年期是指年龄在(B)阶段的儿童。

A.6~11、12岁 B.1l、12~14、15岁C.14、15~17、18岁 D.3-6、7岁4.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D)。

A.获得守恒概念,具有明显的逻辑性B.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C.思维的不可逆性D.以命题形式进行,具有命题组合能力5.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

这些特征出现在(B)。

A.青年期B.青年初期C.青少年期D.少年期6.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B)。

A.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连续性和阶段性7.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A)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B.自我评价C.自我体验D.自我认识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A)。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9.青年初期是指年龄在(C)阶段的儿童。

A.6~11、12岁 B.11、12~14、15岁C.14、15~17、18岁 D.3-6、7岁10.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B)。

A.男优于女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C.女优于男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11.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D)。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第一篇: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1)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2)关键期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教师资格心理学核心考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资格心理学核心考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考点1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量的积累"介段性—质的飞跃)(2)定向性与顺序性"方位顺序)(3)不平衡性"发展速率不同)(4)差异性。

(个体之间发展速度,水平优势差别)考点2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1)皮层细胞在功能上趋于成熟,脑功能主要体现在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平衡;(2)人体内分泌腺相当活跃,学生的情绪不稳定,神经系统容易疲劳。

2.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3.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4.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高峰。

(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考点3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2岁)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言语和概念发展速度惊人,思维集中化和不可逆,只注重状态。

3.具体运算状态(7~11岁)标志:出现“守恒”的概念,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

4.形式运算阶段(1~16岁)思维开始发展到形式阶段。

皮亚杰提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考点4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重点)“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考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①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③发展的不平衡性;④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3.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乳儿期(0~1); (5)少年期(11、12~14、15) →中期;(2)婴儿期(1~3)→先学前期 (6)青年期(14、15~25) →晚期;(3)幼儿期(3—6、7) →学龄前期; (7)成年期(25~65);(4)童年期(6、7~11、12) →学龄初期; (8)老年期(65岁以后);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11、12岁——14、15岁,初中)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特点。

②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A、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

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出现反省思维;B、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C、心理活动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集中学习,能随意调节行动;D、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E、关心自己与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F、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点:(14、15岁—17、18岁,高中)——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始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

②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③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④意志坚强性与行动自觉性大发展,但有时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关于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①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教育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教育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教育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14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岁~11、12岁);5.少年期(11、12岁~l4、15岁);6.青年期(14、15岁~25岁).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1.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性格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2.青年初期此时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卜-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这时,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了高中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且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

但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第二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心里特征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3、具有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发展的阶段特征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11、12岁);⑤少年期(11、12~14、15岁);⑥青年期(14、15~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其抽象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年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且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明确的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

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又可以称为“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美国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认为的刻意提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要点(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要点(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第一部分中学生学习心理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1.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2)情感过程 .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三者的关系?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含有认识的成分;情感与意志又对认识过程发生影响。

2.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心理学的萌芽(1)灵魂论(2)人性论2.心理学的产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3.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和铁钦纳主要观点:●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要素.(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主要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意识流”——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3)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整体组织性,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元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体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行为主义心理学古典行为主义:华生主要观点:●心理是一个黑箱,不能直接观察,因此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心理学研究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有机体的行为是主动选择和适应的结果.●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 )阶段.A.感觉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2.儿童的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A.感觉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4.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A.社会自我B.心理自我C.生理自我D.精神自我5.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 ). A.能力B.气质C.性格D.认知方式二、多项选择题1.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A.家庭教养模式B.学校教育C.同辈群体D.隔辈群体E.遗传2.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A.场独立与场依存B.沉思型与冲动型C.内向型与外向型D.辐合型与发散型.E.可控与不可控三、名词解释1.学习准备2.心理发展3.自我意识4.最近发展区5.关键期四、简答题1.简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2.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意义.3.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4.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五、论述题1.论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2.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可逆性和守恒性的特征,并且能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3.C解析: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它们分别是:(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4.B解析: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5.C解析: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性格.二、多项选择题1.ABC解析: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2.ABD解析: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三、名词解释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5.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四、简答题1.瑞士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这一理论被称为是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2.苏联杰出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即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3.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这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合的自我同一性.4.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1)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中等,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一般认为,IQ超过]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比例中不到1%.(2)智力的个体内差异,即个人智商分数的构成成分的差异.一般的智力测量都是由许多分测验构成的,如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中就有12个分测验,其中6个分测验是通过言语问答进行的,被认为是测量言语智力;另外6个分测验是通过动手操作完成的,被认为是测量操作智力.研究表明,两个IQ分数相同的儿童,他们智商分数的构成可能有很大差异.五、论述题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这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心里特征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3、具有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发展的阶段特征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11、12岁);⑤少年期(11、12~14、15岁);⑥青年期(14、15~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其抽象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年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且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明确的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

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又可以称为“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美国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认为的刻意提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

因此,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教学的出发点。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也称为“量力行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

(二)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奥地利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鹅的认母行为)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

2~3岁是技术能力(口头计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

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

2岁半~3岁半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

4岁是形状直觉形成的关键时期。

4~5岁是学习书面知识的关键时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瑞士)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构建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不断变化。

他首先引出了图式的概念。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引起了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变化,从而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同化:主体把新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顺应: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的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景时,对自身图式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当个体原有图式能同化环境中的新知识经验时,他的心理就处于平衡状态,而当个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同化环境中的新知识经验时,他的心理就处于不平衡状态。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质的四个主要阶段:①感觉动作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动阶段。

1、感觉动作阶段(0~2岁):儿童赖以吸收外界知识的图式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以及手的动作。

这个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

客体永恒性: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

儿童的直接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倾向。

★皮亚杰——三山实验研究表现:该阶段的儿童还常常变现出泛灵论倾向,将任何事物都看做生命或类似生命的活动。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有具体的逻辑推理。

儿童是通过可逆推理、两维互补和恒等性推理等思维形式获得守恒概念的。

另外,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

4、形式运动阶段(11~15岁):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

★皮亚杰——钟摆实验(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①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②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他使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其次,维果斯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内化是促使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

再次,维果斯基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①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②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皮亚杰与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的不同点维果斯基更加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皮亚杰更关注儿童本身如何利用已有的“图式”去进一步建构更高级的“图式”,强调个体本身内部发展的阶段和方向;维果斯基更关注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如何在儿童已有心理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其心理结构,强调儿童外部的社会文化规律对发展的作用。

其次,维果斯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从社会化到个体化的过程。

皮亚杰把语言看成是认知发展的副产品,个体的发展是从个体化到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节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观察,即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的、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

中学生观察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①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②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③观察事物思维概括性明显发展;④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中学生思维思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第四节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一)中学生认知发展带来的影响极其教育措施认知发展引起青少年对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的行为表现也发生了种种变化,主要表现为:①喜欢争论;②理想主义。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先于教学,学习应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即儿童只有处于特定的阶段,才能掌握某些概念。

所以,各科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2、教学促进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五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一、人格的发展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在其所着的《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把人格发展分为8个相互联系的阶段:①婴儿期(0~1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②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自我性。

③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主动性。

④儿童晚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学习中的勤奋感。

⑤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性。

⑥青年期(18~24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亲密感。

⑦成人期(24~6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⑧老年期(65~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者根据寄望和反应两个维度,把教养方式分为四中类型:①专制型;②威信型;③放任型;④忽视型。

2、学校教育首先,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其次,友爱和谐、平等互助的班级环境。

此外,还要多开展多样的课外训练活动。

3、同辈群体(三)健康的人格构建人格统和包含三个方面的统和:①自我内部的统和;②自我与社会的统和;③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和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和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其次,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和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和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①自我认识:主要指对自己各方面的了解。

②自我体验:主要指对自己的情感体验。

③自我控制:主要指对自己的管理控制。

(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

①生理的我:主要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

②心理的我:指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

(3)从自我观念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①现实的我:指个体对现实的我的认识,体现了个体对自己现实的感知。

②投射的我: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③理想的我:指个体想要达到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