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1章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1复习笔记一、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概念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指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学科性质的认定,是研究和探讨教育经济学问题的前提,对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对教育经济学中其他问题的认识。
(二)学科性质的历史发展1.国外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1)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国家独占鳌头,对其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状况与教育的不断扩张发生矛盾,而人力资本理论又不能适当地解说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开始逐渐注重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这不仅促进了学科本身的发展,而且不同文化、教育传统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经济学研究新的特色。
2.国内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国内而言,对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看法不同。
(1)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认为,其属于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在1998年前,曾将教育经济学列入教育科学。
(2)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认为其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3)两者共同的观点两者都接受的观点是其属于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
(三)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分类1.从属学科从属学科可分为经济学科和教育学科从属说。
(1)经济学科从属说①美国学者美国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具有经济学性质。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合理将资源在个人和团体中进行分配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
教育经济学隶属于经济学科,属于非生产领域的经济学。
②英国学者英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曾明确指出,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他同时也认为,教育经济学只涉及教育的一部分,至于其他部分则要利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甚至教育史也至关重要。
③苏联学者教育经济学家科斯塔扬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是一种非生产领域的部门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重点
教育经济学重点第一章绪论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1、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1)萌芽时期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名教育的经济意义》,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的论文,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
美国沃尔什于1935年写了著作《人力的资本观》,它运用现值折算法。
(2)形成时期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美国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的创建者,主要著作有《由教育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的经济价值》等。
美国丹尼森1962年著有《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
(3)发展时期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
出现的主要学者有英国的希恩、布劳格、韦锥,美国的罗杰森、鲁什林、戴维斯。
研究的主要特征有:第一,研究的内用和范围有了很的拓展。
第二,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
第三,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
第四,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被重视。
第五,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2、学科研究对象。
①西方:教育投资收益及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等②前苏联:经济规律在教育部门所起的特殊作用③中国:厉以宁,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杨保民,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王善近,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3、学科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4、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①是二战后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②是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③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教育在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第一章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靳希斌观点: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章形成早期:管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庶富教、墨子——教人耕者其功多、荀子——不教无以理民性初步形成:1.威廉·配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政治算数》首次运用数字资料计算广义的教育成果的货币价值教育和训练使人的劳动能力出现差别。
贡献:他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肯定了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指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同。
“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2.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者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他第一次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了论述。
他首次把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教育和训练具有经济意义。
亚当·斯密的教育经济思想1、人经过受教育,学习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2、这种才能的获得“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
3、“劳动工资,因务学习有难易,学费多寡而不同。
4、”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5、“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3.大卫·李嘉图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耗费的劳动的原理。
价值的大小和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复杂劳动所生产的价值比较大。
4.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精选文档】
教育经济学——范先佐著(1999年12月第一版)一、目录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形成第三节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三节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第四章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第一节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评说第三节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第四节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思路第五章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一节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第二节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三节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第六章教育与就业第一节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第二节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第三节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发展第七章教育投资的负担第一节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第三节我国教育投资负担与补偿模式的构建第八章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第一节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内部比例第九章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一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含义第二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与评估第三节教育资源的浪费第四节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第十章教育成本与效益第一节教育成本概述第二节教育效益分析第三节教育效益的计量第四节关于探讨我国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的思考第十一章教师的劳动与报酬第一节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第二节教师的职责与任职条件第三节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和原则第四节我国现行的教师工资标准第五节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第十二章学生资助制度第一节学生资助制度的含义、来源及其作用第二节学生资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我国学生资助制度分析第四节进一步完善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对策思路第十三章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二节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三节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立所应遵循的原则第四节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二、教材主干内容走近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1、学科概念:P6①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
③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④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效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或者通俗地将,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
⑤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达的一门边缘学科。
2、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斯特鲁米林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
沃尔什1935年写的《人力的资本观》,被西方认为是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它采用了现值折算法。
到1960年,教育经济论文达到53篇。
这一时期的特点:①有了教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及专著;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论述与充分调动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二)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涌现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
形成标志:①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讨论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教育经济学选集》,这一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②也有人认为,英国的韦锥于1962年写了一本正式使用“教育经济学”名称的著作《教育经济学》,为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分析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特点
教育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中国从西方和前苏联引进这一学科己有20余载。
20多年来,这一学科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学术研究、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硕果累累。
回顾过去,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从发展进程来看,由初期的引进、传播逐步转向独立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些着名的经济学家倡导、呼吁建立中国的教育经济学,尔后通过翻译出版西方和前苏联的教育经济学着作和教材、举办讲习班介绍教育经济学。
不久,一批学者便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独立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多数研究都立足于中国的实际,选择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教育经济、教育财政问题展开研究。
如80年代关于多元化教育筹资的研究、关于公共教育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合理比例的研究。
研究的范围几乎囊括了教育经济学的所有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方法论,依据所研究的问题不同,分别采用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实证分析。
从事教育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队伍的专业背景初期主要是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学者,尔后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学者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
伴随着教育经济学(1998年以后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博士授予权单位和研究生的扩大与増加,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队伍逐步年轻化和专业化。
20多年来,出版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教育经济学教材、数以百计的学术着作和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
其中有一批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教育经济学理论、拓宽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而且己被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经济决策采纳,或者为政府、学校、企业乃至家庭教育决策提供了支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我们的研究还有些不足。
例如,以往的研究大多以宏观层面为主,关注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宏观层面的问题,对教育经济微观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机构和组织运行与管理中的经济问题关注不够。
研究方法,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有待于完善。
教育经济学PPT
(3)明瑟 美国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雅各布·明瑟。
1922年出生于波兰,1948年到达美国。他于 1950年在爱墨里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7在 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除了其他地方 短暂的逗留,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几乎都是在 哥伦比亚大学度过的。明瑟是第一位使用要 简单、易于操作的经济学模型来系统地阐述 和解释劳动力市场行为的经济学家。
增长理论研究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如何向发达经济过度。 收入分配理论研究国民收入在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土 地)之间或不同个体(如家庭、个人)之间的分配,前者可称为要 素收入分配理论,后者可称为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总之,20世纪50-60年代,在宏观方面,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 发展的作用成为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在微观方面, 收入分配理论开始关注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个人收入的影响。 这些理论上的进展有力的推动了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
(2)贝克尔 贝克尔也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是一位思 维敏捷的经济学家,以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 歧视、家庭、婚姻、犯罪、吸毒及政治、法 律、道德等非经济行为而著称。
他的人力资本思想几种体现在《人力资本 ——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 1964年)一书中。
与舒尔茨不同,贝克尔是从微观(即个人 或企业)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本的作用。
#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是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因此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标志着教 育经济学的形成。
教育经济学专著和一批教育经济学
研究论文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也 是教育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标志。
第一章_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之前,人们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思想在古代早已萌芽。
例如在我国,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之一,先秦诸子都有这类思想。
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公元前725——前645)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约公元前327——前289)在西欧,有关教育经济的朴素思想,早在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那里就有过论述。
上述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尽管在实践中看到了教育对生产所起的作用。
但是,在漫长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生产劳动还基本上处于简单体力劳动阶段,劳动工具的物质技术性质还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的个人体力和经验技能来体现,知识和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还非常薄弱,自给自足的个体自然经济还居统治地位。
因而,人们还不可能充分认识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社会财富上的意义,从而不会形成较完整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
二、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古典经济学,是代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具有一定科学成分的经济理论体系。
它产生于17世纪下半期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时期,完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和法国。
这一时期,正值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掌握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另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把科学技术转移到生产过程中去,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使教育成为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古典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奠定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他们正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看到教育的经济价值,提出了一些教育经济思想。
教育经济学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释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
(它是集理论与综合实践于一体,兼容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论,开拓理论新领域与提供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第一节早期教育经济思想:1、萌芽:(1)管仲:教育是富国强兵之道。
(教导民众制造和改进农具,传授冶炼术,齐国国力大振)(2)孔子:第一教育重要,第二先富后教。
2、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英国产业革命时期):(1)、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受制于人们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而这又是人们受到教育和培训的结果。
(2)、明确的把人的才能和教育投入的费用看作资本。
(3)、分析了劳动者素质的低下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并由此进一步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庸俗经济学:李斯特(德国):(1)1841年《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2)、把资本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个人固有的或个人从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得来的精神力量和体力),一国最大的消耗,应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
(3)、把一国之中最重要的工作划分为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这两种工作是相互依存的:精神工作的成就越大,则物质财富的产量越大。
反过来,物质生产越发达,精神生产就更能获得推进。
(4)、他不仅把人的才智,而且十分明确的把人的体力都视为“精神资本”,及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
4、新古典学派马歇尔(英国):(1)、1890年《教育学原理》。
(2)、他一再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张生产要素,除土地、劳动、资本外,还应该加上教育的因素。
(3)、把人的才能与其他种类的资本并列,认为他们都是重要的生产手段,都是生产力提高的因素。
(4)、人的坚强、决心、精力、和自制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是工业效率的基础,工业进步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智力和才干。
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发展历程与趋势
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发展历程与趋势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经济学专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较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回顾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当前和未来的趋势。
一、经济学专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
当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视为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19世纪,经济学逐渐被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并形成了一些最早的经济学院和经济学专业。
二、二战后的经济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二战后,世界各国开始重建,并逐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导致了经济学专业的需求迅速增长。
在这个时期,经济学专业开始扩展其研究领域,逐渐发展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不同的分支,并引入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三、经济学专业的跨学科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增加,经济学专业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例如,经济学与金融学、国际贸易学、公共政策等学科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和就业机会。
此外,经济学专业还与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开展合作研究,深化了对经济现象的理解。
四、信息时代对经济学专业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学专业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出现,为经济学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分析工具,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研究经济现象和预测市场走势。
此外,电子商务的兴起也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五、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未来,经济学专业将继续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加强将需要经济学专业的研究者具备更深入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其次,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也将成为经济学专业研究的重点。
此外,经济学专业还可以加强与实践领域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结论:大学经济学专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迅速,并且与时俱进地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变化。
未来,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推动,经济学专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发展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发展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经济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作为教育学专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经济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教育经济学是指通过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与经济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的投入产出、资源配置效率、教育公平与效果评估等问题。
教育经济学旨在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经济分析,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源远流长。
在近代,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逐渐走上正轨。
19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概念,强调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0世纪初,美国学者霍奇金斯将经济学分析应用于教育领域,奠定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随后,教育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教育经济学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经济学家人本·切谢夫德等人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对于劳动力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此时,教育经济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开始与教育学和经济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
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包括财政投入、人力投入等,并通过经济分析手段评估教育政策和项目的效果。
2. 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率: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问题,评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
3. 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分析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问题,探讨教育政策对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提出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
4. 教育质量与效果评估:评估教育质量和效果,研究教育改革的成效,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分析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分析摘要:本文简述了作者对我国教育经济学科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的几点看法。
在过去一个甲子里, 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 学科发轫即旨在解决当时社会经济重大问题, 当前实证研究风气浓厚, 秉承了交叉学科的特点, 并已形成了学术共同体。
未来, 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教育供给来看,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议题将进一步拓展。
学科面临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在数据质量、研究方法、新技术环境和学术合作等方面面临挑战。
作者倡议学科同仁拓展学科研究内容, 深化研究理论, 并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方法, 为学科在新的甲子轮回中的辉煌共同努力。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 学科发展; 研究议题; 研究方法; 理论;The Development,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in ChinaDING Xiao-hao YOU You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Peking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Abstract:This paper sketches some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future trends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in China.In the past sixty year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started from scratch and developed gradually in Chinahe aim of the discipline is to solve the immediate and significant social-economic problemshe empirical research is popular currently and adhe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 discipline.Academic community has already formed.In the future, viewing from educational demand and supply, the research agenda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will be further expanded. Despite of important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he discipline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faces a series of challenges in data quality, research methodologies, new technological circumstance andacademic cooperation.We suggest that scholars should expand the research topics, deep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further strengthen the empiricalmethodologies, and work together for the future glories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Keyword:economics of education; discipline development; research agenda;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ory;如果把个人的执教生涯比作时间的河, 一个甲子悠长而浓墨重彩;如果把中国教育经济学科的发展比作时间的河, 过去的这个甲子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的发展, 正蓬勃兴旺地奔向下一个甲子轮回。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辅导纲要第一章教育经济学概论主要内容:1、教育经济学的形成2、教育经济学的发展3、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重点掌握:1、马克思、恩格斯教育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①教育与经济的辨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着教育及其发展。
②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
马克思是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再生产中加以考察的,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重要手段。
③劳动价值论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马克思在揭示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我们科学地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量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指明了方向。
教育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其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可以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是:第一,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并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由此就为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二,现代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在其发展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都遇到并提出了人力资本问题,都强调了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3、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全部的资本概念应该包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资本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需要耗费稀缺资源。
人力资本是投资的结果,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人类增进福利的一条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教育经济学与发展研究
教育经济学与发展研究教育,作为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当我们将教育与经济这两个领域相互结合,便衍生出了教育经济学这一独特的研究领域。
教育经济学旨在探讨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它主要研究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教育成本与效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
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教育的最优配置,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资源的投入是教育经济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这包括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出、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捐赠等。
在很多国家,政府都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用于建设学校、培养教师、购置教学设备等。
然而,如何确保这些投入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例如,在一些地区,可能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城市地区的学校拥有更好的师资和设施,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薄弱。
这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划和资源调配,来缩小这种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成本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教育成本不仅包括直接的经济成本,如学费、书本费、生活费等,还包括间接成本,如学生因接受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入等。
对于家庭来说,承担教育成本可能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因此,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措施,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例如提供奖学金、助学金、教育贷款等。
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也需要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来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的性价比。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教育的产出和效益。
教育的产出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如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的提升、就业能力的增强等。
而教育的效益则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还体现在社会层面。
从个人角度看,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从社会角度看,教育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力,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稳定性。
中国教育经济学形成与发展史
中国教育经济学形成与发展史近年来,教育经济学成为了学术研究与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
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不仅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教育经济学则通过研究与评估教育政策、资源配置、教育成本等方面问题,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那么,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史是如何的呢?一、起步阶段(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工作一直占据了重要位置。
然而,在中国的诸多困难面前,教育经济学还没有开始形成。
此时,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于教育政策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195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迅速增长。
然而,由于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益性也开始受到质疑。
1960年代初期,学者们开始研究教育经济学的专题问题,如教育的社会成本、劳动力投资和收益等。
二、深化阶段(1978-199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经济学开始进入深化阶段。
特别是1985年以来,马寅初、林毅夫、陈清泰、杨珍等学者相继发起了一系列教育经济学研究,推动了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这一阶段,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逐渐扩大,除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教育角色外,还包括了教育品质与计量、教育价值和回报、教育市场与竞争等问题。
这些研究成果明证了教育经济学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发展阶段(1992-至今)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进一步加速发展。
学者们加强了对教育市场、教育质量评估、教育技术、教育政策评估等问题的研究。
目前,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元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发展;二是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三是教育经济学方法应用面的广泛性发展,如基于大数据的教育问题研究等。
总之,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深化阶段和发展阶段,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育经济学评论
教育经济学评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投入的效率、教育政策的制定等一系列问题。
其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导政府和学校制定更加合理的教育政策和经济政策。
本文将从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以及对教育领域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随着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大,不仅包括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还涉及了教育政策、教育质量评估、教师薪酬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包括理论模型、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研究如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优质教育。
2. 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探讨教育投入对教育产出的影响,寻找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途径。
3. 教育政策研究:分析教育政策对教育体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出改进政策的建议。
4. 教育质量评估:评估教育质量的标准和方法,衡量教育系统的绩效和效果。
5. 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教师薪酬、培训和职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6. 教育经济学与社会公平:探讨教育经济学如何促进社会公平,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三、教育经济学对教育领域的启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启示,可以帮助政府和学校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和经济政策。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哪些教育资源存在浪费,从而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 优化教育投入结构。
教育经济学可以帮助政府和学校更好地理解教育投入的影响,从而优化投入结构,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通过研究教育经济学,我们可以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途径,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竞争力。
教育教育经济学教育发展模式
教育教育经济学教育发展模式教育经济学:教育发展模式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模式直接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了有效的教育发展模式。
一、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
这种模式下,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教育水平和质量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
同时,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竞争,忽视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发展,容易导致人才的浪费。
二、现代的教育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教育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现代模式强调培养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这种模式下,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学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校与企业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教育经济学视角下的教育发展模式教育经济学强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
在教育发展中,教育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即利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1. 教育投资与回报通过教育投资,个人和社会可以获得未来的教育回报。
教育经济学研究了教育投资对个人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了合理配置资源的参考。
2. 教育财政和资源配置教育财政是保障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育经济学研究了教育财政的收支情况和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公平和效益两者之间的平衡。
3. 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教育经济学关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通过发展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经济学也研究了教育的职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四、教育发展模式的不足与改进当前的教育发展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仍然不均衡,一些地区和群体的教育条件仍然较差。
其次,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再次,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也需要更加重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
管仲(?—前645年)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 如树人。一树一获者 ,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 树百获者,人也。” ——《权修》
孔子(约公元前551-前749)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为,比较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收入现值 贝克尔(1960):估计教育的私人回报率和社会回报率
3. 标志性事件
韦锥《教育经济学》(1962) 教育经济学国际会议(1963)
布劳格《教育经济学书目选注》(1966)
Tian Hanzu thanzu@
17
教育经济学
3.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马歇尔的思想
• 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的才能使提高生产力的主要要素 资本的大部分由知识构成,知识是我们最有力的生产动力
人的坚强、决心、经历和自制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
• 重视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国家投资 人的教育投资时最有效的投资 对人的投资形成“资本”
罗默:知识和报酬递增模型(1986,1990) 卢卡斯:两时期模型与两商品模型(1988) 贝克尔、墨菲:劳动分工、协调成本和知识(1992)
Tian Hanzu thanzu@
20
教育经济学
第三节 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 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 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展望
柏拉图
古希腊
前427-前347
知识在生产工艺中的作用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二、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 思想
1.配第(《政治算术》1676)
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价值
2.魁奈(《经济表》1758)
构成国家强大要素是人,人本身就是持稳自己财富的第一个创 造因素;人的性格、习惯等对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十分重要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古代教育经济思想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管仲 国别
中国
所处年代
前725-前645
主要思想
教育是富国强兵之道
孔子
墨子 孟子
中国
中国 中国
前551-前479
前468-前376 前372-前289
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三要素
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施教 详细阐明教育与经济关系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李斯特的思想
• 物质资本由物质积累形成,精神资本就是智力成果 和积累 • 精神生产的任务在于促进道德宗教、文化和知识等 •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依存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屠能的主张
• 德国庸俗经济学家屠能(Thünen)在其主要著作《孤立国》中 ,也表述了教育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受到 教育和训练发展了智慧, 将会在工农业中出现众多的发明者, 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生产。他明确主张把人看做资本。 他认为,不把人作为经济财富与实物资本类比,乃是“对国民 经济学最重要观点之一的概念作出模糊和混乱解说”的原因。 他相信,考虑人力资本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个人。坚信人只 有服从资本规律才能成功地保持其自由和价值。如果不认识、 不利用这种资本,国家将因损失这种资本的数额而贫穷。这样 ,我们再一次发现,由于人们不把人的教育费用看做生产资本 而造成的不公平。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斯密的思想
• 第一次直接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论述的人,首推17世纪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亚当· 斯密。他首次把 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 因素。认为“人类的才能与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本,同样是重要的生产 手段”。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国富论》(1776)当中。 • 在亚当· 斯密看来,教育和训练具有经济意义。他指出:“学习一种才 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些才能,对于他 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 工人增进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约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做 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 ,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他还指出:“一种费去许多工夫和时 间才学会的需要特殊技巧和熟练的职业,可以说等于一台高价机器。 学会这种职业的人,在从事工作的时候,必然期望,除获得普通劳动 工资外,还收回全部学费,并至少取得普通利润。而且,考虑到人的 寿命长短极不确定,所以还必须在适当期间内做到这一点,正如考虑 到机器的比较确定的寿命,必须于适当期间内收回成本和取得利润那 样。熟练劳动工资和一般劳动工资之间的差异,就基于这个原则。”
三、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展望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萌芽阶段的教育经济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人均产值增长中只起次要作用 Solow(1957):索洛残差 Fabricant (1959):美国1889-1957年平均3.5%的增长率中 只有1.7%由资本和劳动的增长引起 Dension(1962):美国1929-1957年平均2.93%的增长率中有 0.93%无法用传统的三要素解释
b. 发展经济学——马歇尔计划(1947) c. 收入分配理论——明瑟的研究(1957)
第三次技术革命(计算机、原子能、航天) 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 1950年代以后美国收入分配状况改变
Tian Hanzu thanzu@
15
教育经济学
(二) 理论背景
a. 经济增长理论——残差现象(Residuals)
Kuznets (1952):劳动时间和资本投入的增长在英、美、德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萨伊的主张
•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与经济关系认识的加深,十 八九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J.B.Say),在《政 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是资本,它应当产生 和劳动的一般报酬没有关系的利息。”他批评亚当· 斯密把财富 一词严格限制为固着于物质中并体现在物质中的价值的观点, 认为人天生的或自我取得的才能,也应包括在财富之内。认为 “不论是谁,只要他凭每年所做的牺牲而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才 能,他就享受着一种积累的资本,一种财富。虽然它是非物质 的,却以专门职业的服务形式,每天同金银相交换, 这绝不是 虚构的事。”据此,他认为:“政府所创办的高等学校、图书馆 、中小学和博物馆等,也对财富的创造有帮助。”
3.斯密(《国富论》1776)
人的经验知识技能是国民财富的生产要素
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
强调人才特别是有才能的企业家的作用
5.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
精神资本和物质资本,教师是生产者
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
教育的生产性,人才浪费可惜,国家投资
Tian Hanzu thanzu@
2.教育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
教育生产劳动能力 教育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能力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3.劳动价值论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
Tian Hanzu thanzu@
14
教育经济学
第二节 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西方教育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 a. 舒尔茨(1961 、1963、1975)
向传统观念挑战 确立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
b. 贝克尔(1964、1976)
用成本-收益方法分析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对在职培训的研究
把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领域拓展到家庭经济学及其它经济研究领域
•
c. 明瑟(1957、1974)
Tian Hanzu thanzu@
19
教育经济学
三、西方教育经济学理论发展:两条脉络 (1)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
1970年代:筛选假说 1970年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1970-1980年代:政治经济学理论
(2)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完善和深化:内生增长理论( 1980-1990年代)
6
教育经济学
配第的思想。
• 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1976年出版的《政治 算术》著作中,首次试图运用数字资料去计算广义教育之 成果的货币价值, 并从其结果中得出制定经济政策的结 论。 配第把“技艺”看做一种特别的,除了土地、物的 资本和劳动以外的第四个生产要素。配第认为,教育和训 练使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出现差别。他对比了海员和农民, 认为由于海员所受到的训练,使得在货币价值比值上,令 “一个海员实际上等于三个农民”。配第还从人的劳动使 人力的货币价值生息这一假设出发,算出英国“有生命的 资本”的货币价值。这是第一个力图确定一个国家“人力 资本”量的尝试。
英国
马歇尔
1842-1924
教育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1.历史唯物论揭示了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着教育及其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传播知识 、传递思想、培养人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密切 的关系。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