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生命表: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2最小因子定律(Liebig):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群落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是群落的建造者,往往是主要层次的优势种。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群落演替的发生,建群种可能被其它优势种替代。优势种并不一定是建群种。4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的群落演替。
5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的群落演替。
6生态位: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7林德曼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只能达到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8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9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一般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
10生活型:不同物种对于相同生境进行趋同适应而形成的外貌上相同或相似的类型。
11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12生态效率:营养级内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3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4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5初級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速率称为生产率,或生产力。
16种间关联:在一个特定群落中,有的种经常生长在一起,有的种则互相排斥,即种间关联。
17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18生态型: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19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20互利共生(mutualism):不同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互惠关系,可以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21 生态幅:一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耐受性的上下限之间的范围,为生态幅。
22次级生产: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
23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 :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净初级生产量。
24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25他感作用:植物产生次生代谢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信息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并加以排除的现象。
2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内)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
的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27生物量(biomass):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以鲜重或干重表示。28限制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limitation),又称木桶理论 :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
29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
二简述题
1顶级格局假说(climax-pattern hypothesis) :任何区域的环境因子都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一个区域的植被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2层片(synusia) :由占据一定小环境的相同生活型或相近生活型植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时间特征和植物环境的群落亚单位。
层片的特点:
–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每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小环境。
–每一个层片具有时空变化特征。
–每一个层片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3阐述不同生态因子的作用。
1.气候因子: 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其中光因子又可分为光强度、光性质和光周期性等,这些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发育、生物量以及地理分布都有不同作用。温度因子可分为平均温度、积温、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它们对植物生长发育、引种和地理分布均有很大作用。水分因子由于降水性质(雨、雪、雾、露、雹)、数量以及季节分配不同可分为若干因子。气候因子又称地理因子,因为它们随地理位置或海拔高度改变而不同,如温度的纬度变化、雨量的地理分布等都会影响植物生态分布。
2.土壤因子: 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等。土壤物理性质因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土壤结构而异。土壤化学性质可细分为土壤酸度、土壤盐碱性、土壤有机质等。土壤是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它本身必然受到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同时也对生长在土壤上的植物发生作用。因此,不同的土类有其相应的植被类型。
3.生物因子: 植物生长发育除与无机环境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动物、微生物及植物密切相关。动物可以为植物授粉、传播种子;植物之间的相互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都会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
4.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其本身对植物没有直接影响,但通过地形变化(如坡向、海拔高度、盆地、丘陵、平原等)影响到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5.人为因子: 人为因子是指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改造以及破坏过程中给植物带来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由于人类对植物的作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所以具有无限的支配力。以上每种生态因子在数量、强度、频率、方式、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是作为植物生命活动的原料(能源和物源),二是作为生命活动的调节物。
这些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可带来三种后果:①在某地区消灭或促进某种植物的存在,改变其分布;②改变植物的繁殖能力,影响发育;③影响植物生长和代谢作用的周期性变化。4以一群落为例,说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