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学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之为“仁”其本身又是在自 我与他人、个人与族群的良好关系 中证成的。这表明,在孔子的人学 思想中,个人的本质是被放置在族 群关系中予以定位的.
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亦 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 才可以实现。这就是说,孔 子”仁学”给出的传统,不 是个体本位的,而是群体本 位的。
(4)“仁”的实践性。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范畴,是其社会思想和政 治思想的出发点,孔子根 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仁 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准则,并围绕“爱人”的 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 想体系。
仁爱是孔子思 想体系的核心, 在后来则成为整 个儒家文化的中 心范畴。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容
1.孔子的仁学思想基本含义
仁的字义,《说文·人部》: “仁,亲也,从人从二”,即指二 人(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
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 利仁”,认为仁者要把“仁”作 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智者要 把“仁”作为自己的事业成就之 方,他们都具有或应该具有自觉 的道德意识。这包括:
①道德义务的意识。
“仁”的精神是“爱人”。 凡有人群的地方,人们都必须 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社会才 能安定和谐,人类群体才能得 到繁衍和发展。
孔子对这种亲爱关系的实际内容 以及它与政治伦理原则的联系,第 一次进行了系统的阐发。
孔子把“仁” 作为最高的道德 原则、道德标准 和道德境界。
孔子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 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 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它包括: 孝、弟(悌)、忠、恕、礼 、知、勇、恭、宽、信、敏 、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 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 一。
孔子认为,“仁”不是一个抽 象概念,“仁学”不是一套抽象理 论。孔子所推重的是“仁”的践行 ,关注的是在人的日常具体行事中 ,在在处处指点为“仁”。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 ,关于如何成“仁”的道德 修养方法,比之于”仁学” 何以成立的理论建构,具有 更重要的意义。
3、“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人何以成“仁”?
2.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仁”的情感性
孔子还认为对父母长辈 是否有敬爱之情是人与犬、 马等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
“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 在孔子这里被赋予了人之所 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 。
(2)“仁”的普遍性。
孔子认为人不仅都有亲亲之 情,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人 又都有可能将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 开。
离开了“爱人”,人就 不成其为人,社会也就不 成其为社会。因此,对于 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 ”就是一道“绝对的命令 ”,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 道德义务。
②道德责任的意识。
“仁”的体现是“忠恕”。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③道德自律的意识。
பைடு நூலகம் 2.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仁”的情感性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孔子以孝梯为本,立足 于亲亲之情论“仁”。在孔子看来 ,人人都接受过父母的关爱,感受 过兄弟的友好;
反过来,对父母的关爱报 之以关爱,对兄弟的友好报之 以友好,这正是每一个人发自 内心的抉择,是人类最本质的 “爱”。
3、“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孔子说“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他认为“仁”是从人对人 的良好感情中引申出来的, 如一人对于父母兄弟有“情 ”便会对他们行以孝悌,对 邻里、乡亲以至社会他人有 “情”,便会对他们行以信 义,这便是“为仁”。
3、“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由于“为仁”或不“ 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 ,所以孔子说“为仁由 己”,而非“由人”。
孔子的仁学思想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 的思想家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 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 1.掌握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2.了解孔子仁学哲学思想在儒家学说 中的地位。 3认识孔子仁学的重要现实意。
【教学重点】
重点: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难点:孔子仁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 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 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实现“仁道”,不能贪生怕 死,必要时应该勇敢献身。孔子的 这一道德要求,对于后世的志士仁 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克己复礼为仁”揭示了孔子关于 仁、礼关系的中心命题。礼制可以 通过仁爱、德治的教化的手段来加 以实施。仁与礼之间是一种相互发 明的关系。礼是客观规范,仁是主 观意识,礼与仁的关系是相互统一 而有表里内外轻重层次之别的:
孔子在这里明确地肯定了 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 性原则。这是孔子为其道德 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 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 则。
“仁者人也”,“仁”界定为 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孔子认为一个 具备了人之形骸的人要成为道德意 义上的人,需要经过后天的努力才 能完成,即“成人”或“成仁”。
(1)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
(2)“仁”的普遍性。
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
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 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
作为一个人,不仅要作 到在家里孝与悌,而且对 社会他人也要给予爱与仁 。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 大众,“爱”的对象由近 而远、由亲人而社会地推 开,仁爱获得了普遍意义 。
(3)“仁”的族群本位性。
“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论语·颜渊》篇记载:颜渊问 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 请问行动的要点,孔子回答:“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表现出一种非常 强烈的道德自律意识。
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 。孔子并不一般地反对人们的物质 欲望,但他主张对这种欲望要有必 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 ”。违反“仁道”而得到富贵,君 子不应该接受;违反“仁道”而摆 脱贫穷,君子也应该拒绝。
【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
1.关于孔子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2.孔子的仁学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
【参考书目】
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中 华书局1984年版。 2.《孔子研究论文集》王兴业编 出版项:山东大学出版社 / 1984
仁是古代中国人 的一种伦理观念,因为 儒家的大力提倡而成为 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 准。
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亦 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 才可以实现。这就是说,孔 子”仁学”给出的传统,不 是个体本位的,而是群体本 位的。
(4)“仁”的实践性。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范畴,是其社会思想和政 治思想的出发点,孔子根 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仁 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准则,并围绕“爱人”的 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 想体系。
仁爱是孔子思 想体系的核心, 在后来则成为整 个儒家文化的中 心范畴。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容
1.孔子的仁学思想基本含义
仁的字义,《说文·人部》: “仁,亲也,从人从二”,即指二 人(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
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 利仁”,认为仁者要把“仁”作 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智者要 把“仁”作为自己的事业成就之 方,他们都具有或应该具有自觉 的道德意识。这包括:
①道德义务的意识。
“仁”的精神是“爱人”。 凡有人群的地方,人们都必须 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社会才 能安定和谐,人类群体才能得 到繁衍和发展。
孔子对这种亲爱关系的实际内容 以及它与政治伦理原则的联系,第 一次进行了系统的阐发。
孔子把“仁” 作为最高的道德 原则、道德标准 和道德境界。
孔子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 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 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它包括: 孝、弟(悌)、忠、恕、礼 、知、勇、恭、宽、信、敏 、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 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 一。
孔子认为,“仁”不是一个抽 象概念,“仁学”不是一套抽象理 论。孔子所推重的是“仁”的践行 ,关注的是在人的日常具体行事中 ,在在处处指点为“仁”。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 ,关于如何成“仁”的道德 修养方法,比之于”仁学” 何以成立的理论建构,具有 更重要的意义。
3、“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人何以成“仁”?
2.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仁”的情感性
孔子还认为对父母长辈 是否有敬爱之情是人与犬、 马等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
“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 在孔子这里被赋予了人之所 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 。
(2)“仁”的普遍性。
孔子认为人不仅都有亲亲之 情,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人 又都有可能将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 开。
离开了“爱人”,人就 不成其为人,社会也就不 成其为社会。因此,对于 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 ”就是一道“绝对的命令 ”,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 道德义务。
②道德责任的意识。
“仁”的体现是“忠恕”。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③道德自律的意识。
பைடு நூலகம் 2.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仁”的情感性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孔子以孝梯为本,立足 于亲亲之情论“仁”。在孔子看来 ,人人都接受过父母的关爱,感受 过兄弟的友好;
反过来,对父母的关爱报 之以关爱,对兄弟的友好报之 以友好,这正是每一个人发自 内心的抉择,是人类最本质的 “爱”。
3、“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孔子说“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他认为“仁”是从人对人 的良好感情中引申出来的, 如一人对于父母兄弟有“情 ”便会对他们行以孝悌,对 邻里、乡亲以至社会他人有 “情”,便会对他们行以信 义,这便是“为仁”。
3、“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由于“为仁”或不“ 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 ,所以孔子说“为仁由 己”,而非“由人”。
孔子的仁学思想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 的思想家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 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 1.掌握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2.了解孔子仁学哲学思想在儒家学说 中的地位。 3认识孔子仁学的重要现实意。
【教学重点】
重点: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难点:孔子仁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 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 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实现“仁道”,不能贪生怕 死,必要时应该勇敢献身。孔子的 这一道德要求,对于后世的志士仁 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克己复礼为仁”揭示了孔子关于 仁、礼关系的中心命题。礼制可以 通过仁爱、德治的教化的手段来加 以实施。仁与礼之间是一种相互发 明的关系。礼是客观规范,仁是主 观意识,礼与仁的关系是相互统一 而有表里内外轻重层次之别的:
孔子在这里明确地肯定了 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 性原则。这是孔子为其道德 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 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 则。
“仁者人也”,“仁”界定为 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孔子认为一个 具备了人之形骸的人要成为道德意 义上的人,需要经过后天的努力才 能完成,即“成人”或“成仁”。
(1)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
(2)“仁”的普遍性。
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
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 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
作为一个人,不仅要作 到在家里孝与悌,而且对 社会他人也要给予爱与仁 。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 大众,“爱”的对象由近 而远、由亲人而社会地推 开,仁爱获得了普遍意义 。
(3)“仁”的族群本位性。
“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论语·颜渊》篇记载:颜渊问 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 请问行动的要点,孔子回答:“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表现出一种非常 强烈的道德自律意识。
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 。孔子并不一般地反对人们的物质 欲望,但他主张对这种欲望要有必 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 ”。违反“仁道”而得到富贵,君 子不应该接受;违反“仁道”而摆 脱贫穷,君子也应该拒绝。
【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
1.关于孔子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2.孔子的仁学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
【参考书目】
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中 华书局1984年版。 2.《孔子研究论文集》王兴业编 出版项:山东大学出版社 / 1984
仁是古代中国人 的一种伦理观念,因为 儒家的大力提倡而成为 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