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和总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
在这个总要求下,我们需要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阶段和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同时,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加强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内容。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权利。
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融合发展。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保护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多样性。
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美好生活。
要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人文等多个方面分析和谐社会构建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1.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贫富差距的缩小,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平等现象,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
2. 促进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可以有效地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通过各类改革和创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 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社会能够提供公平正义的环境,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只有实现社会稳定,才能持续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原因1. 保障人民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需求。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享受到公平正义的待遇。
2. 加强社会治理:和谐社会要求加强社会管理和调节,提高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
通过落实法治和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3. 增进社会凝聚力:和谐社会要求营造和谐、团结的社会氛围,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文化建设,增进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三、人文原因1. 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要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发展,还注重文化教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只有满足人民的全面需求,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促进人的幸福感:和谐社会追求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感。
3. 倡导社会公德:和谐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树立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的社会公德。
通过倡导良好的道德行为,营造和谐的社会风尚。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
只有以和谐为核心,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有: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一原则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这一原则要求在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只有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和公平机会;要求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建立公正的法治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社会文化的多元共享,促进人民思想观念的和谐统一。
四、坚持参与民主原则参与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制度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全体人民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通过广泛深入的民主参与,形成社会各方面的共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坚持改革创新原则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相互促进。
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六、坚持和谐稳定原则和谐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保障。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只有保持社会的稳定,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维护社会的和谐,才能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总结起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坚持参与民主原则、坚持改革创新原则以及坚持和谐稳定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举措。
一、政治层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建设人民公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在政治层面,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加强法制建设。
为此,中国推行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道路,加强司法公正,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政府积极倾听民意,推进民主决策,使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
二、经济层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经济基础是共同富裕。
在经济层面,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实现经济发展与分配公平的有机结合。
中国推行的“共同富裕”理念,注重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善社会公平。
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并加强社会援助,致力于减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贫困现象,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层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基础是文化兴盛。
在文化层面,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倡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培育社会公民道德素质,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政府加强文化事业的投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四、社会层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基础是人民安居乐业。
在社会层面,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和谐和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致力于构建共同发展、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社会格局,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政府加大社会福利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民生条件,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和方向。
在各个层面,政府和全体人民要共同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总体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包括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这就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现全民参政、全面依法治国。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需要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并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也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要推动文化繁荣与文明进步并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传播和宣传。
这也要求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要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利益是最重要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就要求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同时,也要加强社会风气的良好培育,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
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和谐共生才能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
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的一系列科学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2.民主法治:坚持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健全法治体系,保障人民权益。
3.公平正义: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实现资源分配的合理公平,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
4.文化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5.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良好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增进群众福祉。
6.生态文明: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7.和平发展:积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原则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框架,具有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那么,为什么中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本文将从社会稳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一个社会和谐的国家中,各个阶级、各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能够得到有效化解,社会纷争减少,人心向背一致,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家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为人民提供充分就业、稳定收入、优质教育和医疗等,在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推动公平正义的实现。
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的共同期待。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各个领域实现公平公正,消除贫困与差距,促进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发展。
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医疗水平,保障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的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只有实现公平正义,才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提升人民幸福感。
人民是社会的根本,人民的幸福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致力于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提供优质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的条件,人民的幸福感得到充分满足。
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只有在这样的和谐社会中,人民的幸福感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此外,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加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
其次,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较大,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与发展支持力度。
再者,社会矛盾与冲突依然存在,需要加强社会调解和公平正义的维护。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说法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说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旨在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一个公平、公正、稳定、有序的社会。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路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于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在和谐社会中,人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分配,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权益。
这样的社会环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实现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政府的公正执政,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在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各个文化领域的繁荣发展。
在社会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是多方面的。
首先,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再次,要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
社会治理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要加强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管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最后,要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的需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一、打造物质基础设施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打造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设施。
这包括建设现代化城市、发展先进的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二、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在于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这意味着要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同时保障人民生活的现代化水平。
实现社会公平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收入分配的调节,解决社会不公等问题,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需要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包括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和谐互动,以及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四、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稳定。
这意味着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民主权利,加强社会公正和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保障人民的权益,并通过加强综合治理,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还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包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等。
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倡导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相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经济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要求是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机会和福利,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要通过改革创新、科技进步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成果。
政治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党的领导,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有发展成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文化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文化繁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人们的道德、精神、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保护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社会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要求是建设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需要关注弱势群体,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社会救助能力,推动社会福利的普及和改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生态环境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环境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建立生态文明,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任务之一。
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理念和目标,也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入理解和对人民利益的高度关注的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实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和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解决不平等、不公正、不和谐的问题,缩小贫富差距,改善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
通过实施和谐社会建设,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促进民族团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旨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和谐共处。
只有民族团结得到有效保障,国家才能够在统一、稳定的环境中快速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推动经济繁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这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也要求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防止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为经济繁荣提供良好的土壤。
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实现人民的幸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和谐与人民的福祉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的就业水平,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环境,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尊严。
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的劳动成果得到公平分配,社会公正得到维护,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引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和谐社会的构建旨在创造一个有序、稳定、和睦的社会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加强社会基础建设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加强社会基础建设。
这包括完善法治体系、健全社会组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
法治体系的健全可以为社会提供公正、公平的法律保障,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
同时,要积极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倡导公民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和规范化。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可以强化社会的互信机制,提高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共享。
三、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并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公平并重。
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要追求社会公平,促进贫富差距的缩小,增加社会的公平正义感。
通过改革创新,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实现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断推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四、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至关重要。
加强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制度,提高治安综合治理能力,切实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要加强对危险品、涉黑涉恶犯罪的打击力度,严格依法治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促进社会公正和文明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还需要促进社会的公正和文明进步。
要加强社会公正的维护,坚决打击腐败行为,保持社会风清气正。
同时,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社会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倡导文明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使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考政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知识点清单

高考政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知识点清单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任务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点领域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阶段主要矛盾和基本策略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矛盾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策略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和条件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七、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措施1.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道德建设措施2.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建设措施3.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经济建设措施4.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建设措施5.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建设措施6.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与挑战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总结:以上是高考政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知识点的清单,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基本原则和任务,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现阶段主要矛盾和基本策略,以及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等内容。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并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其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发展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人民至上、全面发展。
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多个方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鼓励人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其创造力和主动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和谐、诚信守法、友善互助的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需要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注重协同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
要推动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差距,构建共享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治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和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社会稳定和谐,打击和预防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论述,旨在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则和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要求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协调发展要求各个领域之间、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出现。
可持续发展则要求在保护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科学发展理论,要求在发展中解决好人与自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提升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1.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协调增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协调增长。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
2.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和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我们要坚持尊重劳动、关心职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同时,还要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稳定的社会现代化。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标。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建设民主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民主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要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再次,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目标。
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要深化改革,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强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确保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构筑美丽中国。
此外,推动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构建共享文化的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包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
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努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达到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
下面将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民幸福、维护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期待。
社会的和谐需要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享有公正的法治环境、机会平等、收入公平、权益有保障等,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消除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体现了社会正义的价值。
二、促进人民幸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之二是促进人民幸福。
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是为人民谋幸福。
和谐社会是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美好社会。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社会风气清朗,社会关系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身心健康。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更需要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维护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之三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和谐社会注重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管理,通过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与稳定。
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来说,社会稳定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社会稳定,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社会稳定也需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社会各阶层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之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社会公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以及个人的责任和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是指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统一,社会稳定与个人自由相统一,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社会公平、社会正义、法治、诚信等,这些价值观的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首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应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其次,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法律意识,健全法律体系,提高法律实施的效果。
此外,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也应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领域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民主法治、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
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公平分配。
在社会公正方面,要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供给,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在民主法治方面,要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法律权益。
在文化建设方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个人的责任和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政府和组织的责任,每个个人也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作用。
个人的责任在于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遵守社会公德,关心他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
个人的作用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平等正义、法治为基础。
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可以减少社会阶层的差距,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实现社会公正,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福利。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二、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以科技进步、生产力的提升为支撑。
通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竞争力,进一步确保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素质、强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四、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维护和提高社会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
只有实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减少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而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还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使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推进。
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发展。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和基本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政治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治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其次,要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广泛开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同时,要推进法治建设,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重要的是,要坚决反对腐败现象,建立廉洁政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和支撑。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同时,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机制,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社会保障,确保每个公民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权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目标和使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才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杨建华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理论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社会状态,而和谐作为一种思想,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最高文化理念。
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中国文化就非常讲求这种和谐,天人合一,神形兼备,道器不离,阴阳、奇偶、刚柔紧密结合,有无、动静、屈伸互相推移。
这一和谐精神实质也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事物矛盾的协调、融合、同一,是对立面存在的相互渗透和统一。
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这种和谐,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这种和谐,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在于这种和谐。
社会是由相当数量的人(群)按照一定的规范,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并发生相互联系的特殊形态的生活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是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
按照这个理解,所谓“社会”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是将公平正义写在自己旗帜上的一个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一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根据这样的定义,和谐社会就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和自然的和谐。
这包括:崇尚自然规律、爱护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大限度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层面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包括:不同利益主体的和谐发展、社会自身的和谐;第三个层次是国家与社会的和谐。
这个内涵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有效发展;二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三是社会公平以及政府的管理体现正义。
同时,一个和谐社会还必须有三个要素,即:机会、责任、社会组织。
首先,一个和谐社会应该给这个社会的成员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分享的机会,就是提供平等的机会、公正的机会,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去参与这个社会的发展,参与经济发展、参与社会发展。
其次,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责任的社会。
政府应该有政府的社会责任,公民必须有公民的社会责任,企业必须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只有各个组成部门都负责任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最后,和谐社会还是一个社会组织健全发达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作用,如果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全,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比较困难的。
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
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这是一个过程。
但是和谐社会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将发生动荡。
因此,理解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找到和谐社会的底限在什么地方,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等措施保证社会和谐的底限不被突破,进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和谐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属性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开篇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一判断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早就说过,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正确理解本质与本质属性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现实课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本质属性”,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基本特征。
这种属性与它所依存的本质之间具有内在、长久、稳定的联系。
属性从属于本质,又体现本质。
把社会和谐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意味着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和谐也不是社会主义。
因此,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判断,既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完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逐步认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问题。
“和谐社会”的提出解决了第三个重大问题:社会义要想巩固,党要继续执政,社会就必须和谐,我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一个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是一个社会成员和睦相处的社会,是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
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1)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专制”和“人治”思想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扬民主精神,树立依法治国思想,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积极投身到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之中。
(2)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这也是古代中国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思想,历朝历代爆发的农民起义大多以“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公平正义思想为口号,但在以往家天下的社会里,公平正义是遥不可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社会主义是以公平正义为自己旗帜的社会,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根本任务。
(3)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进一步把它发扬光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诚信友爱、融洽相处的关系。
(4)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劳动、知识、人才、技术和资本都是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素。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就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5)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自然是人类生命延续的依托,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尤为重要。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内容和谐社会何以可能?这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思考、探索的一个普遍而永恒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那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和谐社会应当包含哪些内容?我们以为,社会和谐就是社会均衡、社会共享与社会公正。
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运行协调,社会公共产品丰富,社会规范健全,社会公平正义。
下面结合浙江社会发展来谈这些内容。
1.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要和谐,发展是前提。
而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体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也就是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促进社会和谐,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从维护社会和谐的角度促进科学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社会经济发展了,才能给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才能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逐步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而社会经济发展在和谐社会建构中应主要体现在有更多的人参与创业,藏富于民和人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要求。
这一目标更加凸现了“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理念。
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即人均GDP将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目前水平的前提下达到3500美元左右,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00年中国人均GDP约为856美元)。
之所以用人均GDP翻两番十六大所提出的总量翻两番,就在于这些年我们有了太多的“有增长、无发展”深刻教训。
因此,在评估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时,我们需要一种人民的视角,而人均GDP就更能反映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
我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全面小康与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为和谐浙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1978年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23.72亿元增至18638亿元,年均增长13.6%,经济总量从原来全国第12位跃居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75元增至2007年的3712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883美元,由原来的全国第14位上升到全国省区第一位,年均增长13.6%,比全国同期高出3.8个百分点。
浙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浙江走了一条内生型发展之路,那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创业富民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发展经验证明,创业富民是减少贫困、走向小康、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依赖路径。
寓富于民,藏富于民,放手让每一位公民都有机会成为创业的主体,成为市场的主体,从而有机会成长为中等收入群体或富翁群体,使一大部分人走向共同富裕。
这样可使社会结构更加合理,进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均衡发展。
创业富民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人民收入的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必要条件。
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不能只是推动少数人的消费,而是要努力提升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促进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
创业富民、富民优先、藏富于民,还是强省基础的财政收入的不竭源泉和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