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阅读课文,捕捉构思艺术。
2.精读文章佳段,捕捉细节妙处。
3.仿写文章妙点,捕捉红军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选材详略的方法。爬越一座30里高的老山界,可写的事情很多,可是作者着重抓住了“与瑶民攀谈”、“山腰露宿”、“攀越山顶”、“下山情形”四个片断来写。红军过老山界,困难也很多,可作者却花很多笔墨写“山腰露宿”,这是否偏题?引领学生反复阅读原文,明确:“与瑶民攀谈”,正是要牢固群众基础,解决吃饭困难的问题。“山腰露宿”,明为休息,实则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一幕。白日行军艰苦之大已不言而喻,而晚上还要露宿山腰,此时逼人的寒气、陡峭的山势即是最大的困难,作者巧妙地从另一个侧面写出红军直面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可谓神来之笔。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这是学习本文的一大重点。文中对人物语言、山腰夜景等作了详尽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应引导学生调用自己的体验,用“过电影”的方法来完成对细节描写的品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诵读毛泽东《七律长征》,回顾主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猜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会遇到哪些困难?由学生自由猜想,并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老山界》,从而达成真正的有效阅读。
二、分析构思理读课文
1.以“难”为切点,朗读课文。
(1)边读边在边页批注红军遇到的具体困难。
如:吃饭难(2、29、32)、
走路难(13-20)、
睡觉难(21-23)、
处境难(30)。
(2)按照找到的困难,把文章自然地分成四个板块,并概括层意。如:攀谈瑶民,露宿山腰,翻越山顶,下山情景。
2.以“图”为抓手捕捉构思特点。
(1)再读课文,根据课文提示,画出红军攀爬老山界的示意图:山顶翻越山腰露宿“之”路攀爬轻松下山竹楼攀谈
(2)观察自画的示意图,小组小结本文构思的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移步换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所见情景也发生变化。
教师点拨: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与事件逐一发生发展变化的方式,犹如爬越一座大山,由山脚到山腰到山顶,越高越险。我们把这种构思方式称为“爬坡式”。
(3)小结:“爬坡式”比较适合记叙文、叙事散文的构思。它利于情况发生变化,情感发生波澜。这是一种极妙的构思艺术,同学们在今后的创作中可作尝试。在本文中,作者正是带领大家去做“爬坡”的体验,使我们不断在见识到老山界沿途风光的同时,又领悟到红军翻山越岭的艰难与铜铁般的意志。
三、品读精段领会精神
这种意志与精神遍布于全文中,请同学们找到其中的一段,作精段赏析。以走“之”字路一段为例——
1.同桌合作,模拟朗读文中对话;
2.观看文章插图,想象走“之”字路的情景,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员,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当时的情景。
3.学生自悟:由此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具有视险路为坦途的乐观豪放的精神,有直面困难,不断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与气魄。四、再读《七律》收束讲课让我们再次诵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用这首充满豪情的七律,送给一样充满着豪情壮志
的红军战士们!
第二课时
一、精读捕捉细节
细节,是人物精神风貌的载体,也是使人物形象树立起来的手段。
细节,可以是对人物本身进行精细描摹,也可借助对景物细微着墨作侧面展示,但都是为了凸现人物形象。
1.寻找文中的细节描写语段,小组合作评它的优点。以23段为例——
(1)男女生交替朗读,读出两个层次。 A.交代半夜睡醒的感受。 B.山腰所见所闻。
(2)男女生交替朗读,读出第二层的两个板块。 A.所见。 B.所闻。
(3)用自己的语言解说作者怎样对所见、所闻进行细节描写?所见:比喻、类比。所闻:有声、寂静(比喻、排比、以静写动)。
(4)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当时情景。
(5)集体诵读,说说当时红军的心境与心情。名为睡觉,实则此处山高路窄,寒气逼人,半夜冻醒。不是抱恨埋怨,而是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赞美当晚的迷人夜色,豪迈乐观心情油然而生。对寂静之中的响声,更是捕捉得淋漓尽致,可见红军的用心纤细,真是生活处处存在着美点啊!由此也反映了红军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值得大家学习。
二、仿写领悟妙点
1.“以动写静”,是我们刚刚学到过的一种细节描写法,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番?请以“听”为话题,写一段夜晚万籁俱寂时的情景,写完后与大家交流。
2.妙点揣摩:在如此静寂的夜晚中,却能听出虫吟叶落,是需要一番功夫的,除非心静,方才能达到这种境界;由此不难想象,面临各种艰难险阻的红军,他们要戒除烦躁,保持心静,需要多大的定力与意志力啊!
3.再读第23段,体会这种意志力。、
三、点评比较优劣
纵观全文,作者选择了“攀谈瑶民”、“之路行走”、“山腰露宿”、“胜利下山”四个片断,来反映红军战士视困难如“泥丸”如“细浪”的胆气与气魄。
1.如果是你来写本文,你会选择哪些材料来反映这一主题。
学生可能回答:A.正面写难:没饭吃、难走路、睡不着。B.强调:行路难、爬高难、下山难。
2.比较你的选材与作者的选材,哪个更利于中心的表达?作者的这样选材,角度丰富,正侧结合,行文时,摇曳多姿,不致于平板苍白。这一点启迪我们,作文选材时要多角度选择,避免撞车,丰富内涵。
四、诵读品悟韵味
高声诵读结束段,体会“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之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的内涵与韵味,收束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