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集体主义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道德观、审美观,让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写作和做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生作文,就是教学生做人。作文教学既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又要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思想和观念看待和分析客观事物。
关键词:渗透德育原因方法
正文
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学生的习作,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把作文和育人结合起来,是当代语文教师的责任之一。为什么要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认为存在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现状: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文笔流畅,中心明确,但立意不高,缺乏高尚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所谓立意,就是确定习作的中心思想。文以立意为主,而“意在笔先”。文章必须观点正确,中心突出。要求学生做到:在模仿范文时,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范文进行立意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完《茶花赋》一文的立意后,让学生自拟题目作文,抒发热爱祖国、歌颂劳动人民智慧,学生便能这一立意自拟出《长城赋》、《黄河赋》、《塔河赋》等题目。把教作文与教作文结合起来,提高立意,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与做人的密切关系——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高,作文立意才高;一个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刻,作文立意才有深度。学生作文立意正确与否要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来引导,因此,作文教学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健康高尚的情操,还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对生活本质规律的认识。这样写起作文来才能既有高度又有深度。
二、时代需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作文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形式,也必须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考试要求:在高考语文的《考试说明》等级中规定:“思想健康,中心
明确,内容充实。”初中会考《考试标准》中规定:“在遵循《大纲》的前提下,要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状物、抒情、表达思想观念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综上所述,健康的作文内容就是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部分第二条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第三条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单单只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积极利用各种手段、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所以,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作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经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感情,对所写事物表达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写作。
学生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图热闹,觉得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的过程及意义,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较好的习作。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爱参加劳动,做家中长辈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以写作训练为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在本班级内开展包饺子、小组办班报、排演课本剧等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协作,尊重他人,团结他人,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活动过程,又能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还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让学生结合活动写作,通过作文受教育,以此达到育人目的。
二、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如评价别人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去分析评价,还可以从文章的结构方面、遣词用句中去评价,从别人的好词佳句中受到感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评价分析别人好文章的同时激发写作欲望,也可以利用别人的文章中的情志来影响自己,以悲胜怒,以悲胜思、以思胜恐、以忍胜喜、以喜胜悲。
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和创新,而学生的作文是体现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激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去进行道德体验,在体验中丰
润自己的心灵,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立足生活实际,注重引导教育。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基础。学校的各种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扩展了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也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关在课堂里,为文而文,单纯抓写作技巧,进行封闭式训练,无论从练笔的角度来看,还是育人的角度来看,都是不足取的。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的体现,这种认识水平的体现包括正确的立场观点、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怀、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见闻等。而认识是表达的关键,学生的认识是教育和生活实践中积累出来的。首先,学生的认识能力要靠平时的教育和培养。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要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强阅读实践和社会实践锻炼。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读好有字的书,包括学好各门学科,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各门学科的教材和有益的课外读物,以及广播、影视等,都是学生的教科书。借此才能把他们引入社会领域,从中吸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发展认识能力。社会生活实践,要求学生读好无字书,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家庭到社会,都要善于观察思考,提高鉴别能力。社会生活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学生身处在社会环境中,耳闻目睹必然会受到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获得正确的认识,形成感受,借此沟通书本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开拓情怀,积聚文思。
二、加强表达训练,促进认知发展。
从接触某种生活到认识表现它,对学生来说,有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对作文教学来说,有一个表达训练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是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最终融为一体。在表达训练的过程中,确定中心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习作,在明确题意要求后,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中总结、概括出中心思想,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中心思想无法凭空决定,它源于学生日常接触和积累的生活现实,是生活中无数实际材料在学生头脑中的概括性反映。对同一事物,不同学生所确定的中心思想不尽相同,这和他们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有很大关系,更和他们不同的思想认识水平有密切相关。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来看,确定中心思想就是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例如学生在写一次集体活动,有的赞扬活动中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的写活动带来的欢乐;有的写活动失败应吸取的教训。这些不同的中心思想,说明学生参加活动的不同收获,究其原因,同思想认识水平的差别密切相关。这又说明了,要写出具有积极意义的文章,不在于写作技巧,主要在于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取决于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认识水平。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探索生活,以敏锐的思想来剖析生活现象,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较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