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

合集下载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抗生素的能力,即抗药性。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细菌株展现出对常规抗生素的耐药性,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对抗菌药物的需求与供应失衡,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就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探讨,包括耐药性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一、耐药性的成因1.1 遗传变异细菌的耐药性是由遗传变异所致。

在细菌的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其对抗生素的特征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对抗生素的抵抗。

1.2 抗生素的滥用与误用抗生素的滥用与误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抗生素被大量使用于人类和动物,并且经常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滥用,使得细菌在抗生素的压力下逐渐进化出耐药性。

1.3 横向基因转移细菌之间可以通过横向基因转移交换耐药基因,以获得对抗生素的耐性。

这种基因转移不受细菌种属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耐药性的传播。

二、耐药性的影响2.1 增加治疗难度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打击,从而增加了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难度。

医生在治疗感染时可能需要尝试多种抗生素,甚至需要使用更强效、更毒性的抗菌药物。

2.2 增加医疗费用对于细菌耐药性增强的感染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服用抗生素,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这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加,给患者和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经济负担。

2.3 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细菌耐药性的快速扩散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耐药细菌不受常规抗生素的控制,有可能引发疫情或大规模爆发,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三、应对耐药性的策略3.1 合理使用抗生素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应该严格按照指南来开具抗生素处方,不给患者滥用或误用的机会。

同时,患者也要正确按照医嘱用药,不擅自延长或减少用药时间。

3.2 加强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耐药性监测与报告体系,可以更早地发现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流行趋势。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

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细菌耐药性问题逐渐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无论是在医疗领域还是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细菌耐药性都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本文将对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并促进预防与治理。

1. 细菌耐药性问题的背景1.1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细菌耐药性指的是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传递等方式,在暴露于抗生素等药物后仍能存活并繁殖,并最终导致这些抗生素失去效果。

这种现象使得人类在抗菌感染时遇到了巨大的障碍。

1.2 细菌耐药性带来的危害由于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导致很多传统疾病难以治疗。

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难度和费用,还可能导致感染传播的扩大,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

2. 细菌耐药性形成的原因2.1 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医疗机构、农业以及个体都存在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过度使用会导致细菌暴露于抗生素压力下,从而诱发耐药突变;滥用则很容易使得人体内部菌群失去平衡,为耐药菌株提供沃土。

2.2 环境中抗生素残留工业废弃物、农业活动和医疗废物处理等都是造成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原因之一。

这些残留的抗生素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环境中细菌产生耐药突变,并传播到人类和动物中。

3. 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措施3.1 提高公众意识普及有关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预防感染的知识,增强公众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认知,减少滥用抗生素的行为。

通过教育宣传、媒体报道和社区互动等手段,提高公众关于细菌耐药性的紧迫感,并激发个体参与。

3.2 研发新型抗生素在细菌抗药性持续增强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研发新型抗生素来应对耐药细菌的挑战。

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寻找与传统抗生素不同作用机制的新靶点。

3.3 多学科合作与政策支持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需要跨学科合作,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技术来推动防控工作。

细菌的五种耐药机制

细菌的五种耐药机制

细菌的五种耐药机制
细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五种,分别是:
1. 靶点变异:细菌通过改变药物的靶点,使得药物无法与其结合,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抗生素的应用中,如青霉素、四环素等。

2. 药物降解:细菌通过产生酶类物质,使得药物在体内被降解,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抗生素的应用中,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酶等。

3. 药物泵:细菌通过产生药物泵,将药物从细胞内部排出,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抗生素的应用中,如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

4. 代谢途径变化:细菌通过改变代谢途径,使得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抗结核药物、抗真菌药物等。

5. 细胞壁变化:细菌通过改变细胞壁的结构,使得药物无法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应用中。

以上是细菌的五种耐药机制,这些机制的出现使得细菌对药物的抵抗力增强,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细菌的研究,
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抗生素和治疗方法,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细菌耐药性产生原理及预防策略

细菌耐药性产生原理及预防策略

细菌耐药性产生原理及预防策略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产生抵抗力的能力。

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因为细菌耐药性使得许多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失效。

为了更好地理解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原理以及采取适当的预防策略,本文将对该主题展开讨论。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原理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自然选择和基因传递。

自然选择是指在抗生素存在条件下,一些细菌具有对该抗生素的耐受性。

当受感染的个体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时,抗药性细菌能够存活并繁殖,而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会被杀灭。

这一过程导致抗生素敏感的细菌种群在治疗过程中减少,而抗生素耐药性细菌的数量则增加。

基因传递是指细菌之间传递抗生素抵抗基因的过程。

这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转化、转导和共轭。

在转化中,细菌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自由的外源DNA,并将其整合到其基因组中。

转导是靠噬菌体病毒感染带有抗生素抵抗基因的细菌,并在不同的细菌菌株之间传递。

共轭是指细菌之间通过细菌性别因子(F因子)进行直接的DNA传递。

为了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采取正确的预防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项预防策略是加强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

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临床指南和推荐,只在确实需要时使用抗生素,并且按规定时间和剂量来服用。

滥用和不正确使用抗生素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第二项预防策略是加强卫生与环境管理。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和适当处理食品,能够减少致病菌的传播。

此外,改善医疗设施和水资源管理,加强废水处理以及消除工业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减少细菌的传播和耐药性的发展。

第三项预防策略是推动新药物的研发和使用。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传统的抗生素变得越来越无效。

因此,科学家应该致力于研发新的抗生素和替代疗法来对抗耐药性细菌。

此外,推动新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确保其广泛使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加强监测和监管也是预防细菌耐药性的重要举措。

建立强大的监测系统,跟踪和报告细菌耐药性的情况,有助于及时采取行动应对新的耐药性病原体。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

它们在人类和动植物的体内、食物、水源以及土壤中都有分布。

细菌是造成许多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因此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适当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导致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

这些耐药细菌对医疗的治疗和预防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天然耐药是指细菌自带的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

1.铜耐药细菌铜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细菌的生长和代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然而,一些细菌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耐受铜的毒性。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改变泵出机制来减少细胞内铜离子的积蓄,或通过产生特殊的抗铜酶来分解细胞内的铜酸化合物。

铜耐药细菌的存在加大了储存和运输铜的风险,也给医疗环境中使用铜制品提出了挑战。

2.氧化剂耐药细菌氧化剂是一类常见的消毒剂和防腐剂,可以杀灭大多数细菌。

然而,一些细菌具有天然的耐药性能够生存和繁殖在含有氧化剂的环境中。

氧化剂耐药细菌通过产生抗氧化酶来降解氧化剂,或通过改变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来防止氧化剂的侵入。

3.磺胺耐药细菌磺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一些细菌天然耐药于磺胺类抗生素,主要是因为它们缺乏产酸性乳糖激酶的转运蛋白。

这些转运蛋白可以将外源的磺胺类抗生素带入细菌细胞内,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4.局部抗生素耐药细菌局部抗生素是一类应用于局部预防和治疗的抗生素。

一些细菌通过产生外源酶来降解该抗生素的分子结构,从而耐药于局部抗生素的作用。

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产生β-内切酶来降解青霉素类抗生素。

5.糖胺耐药细菌糖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常用的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细菌感染。

然而,一些细菌具有天然耐药于糖胺类抗生素。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的脂肪酸组成和结构来阻止糖胺类抗生素的进入。

此外,它们还可以通过产生特殊的抗生素修饰酶来改变抗生素的化学结构,降低其对细菌的杀伤能力。

细菌耐药监测与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加强细菌耐药情况的监测与管理,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公共卫生,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卫生行业规章以及医院卫生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相关科室和人员。

第二条定义和术语解释1.细菌耐药: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产生耐药性,即抗药性。

2.细菌耐药监测:指对医院内外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定期、有计划的监测和评估。

3.细菌感染掌控委员会:由医院相关科室人员构成的具有细菌感染掌控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委员会。

4.超级细菌:指对目前已知药物无效的耐药菌株,具有猛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第二章细菌耐药监测第三条细菌耐药监测的范围本医院对病房、手术室、ICU等病区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并对疑似耐药菌株进行进一步筛查。

第四条细菌耐药监测的指标1.敏感性测试: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敏感性测试,包含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2.耐药菌株率:监测不同病区和科室的耐药菌株率,统计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抗药性。

3.超级细菌检测:对疑似超级细菌进行进一步检测,确保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开扩散传播。

第五条细菌耐药监测的周期1.每季度:对各病区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

2.每月:对疑似超级细菌进行检测,确保及时发现和隔离。

3.每周:对新发现的耐药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和评估。

第六条细菌耐药监测的责任部门和人员1.细菌感染掌控委员会:负责订立细菌耐药监测的具体方案和指标。

2.临床微生物试验室:负责进行细菌耐药监测的试验工作,并及时上报结果。

3.医疗科室负责人:负责引导和监督本科室的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第三章细菌耐药管理第七条细菌耐药信息的报告和通报1.细菌感染掌控委员会负责定期收集、整理本医院的细菌耐药信息,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和通报。

2.细菌耐药信息报告和通报应包含细菌耐药高发科室、病区、耐药菌株类型等内容。

第八条细菌耐药管理的原则1.细菌耐药管理应以防备为主,坚持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开滥用和乱用。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及骨感染等
MRSA传播几乎总是经过直接或间接与MRSA感染患者接触所致 近几年出现了VRSA、VISA和hVISA
治疗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防治教授共识 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 SMZ-CO 米诺环素 利福霉素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
• 按新旳细菌分类鉴定措施,如细菌产血浆凝
• 2023年8月11日《柳叶刀》杂志一篇文件报道发
觉产“NDM-1旳肠杆菌科细菌,对绝大多数常用 抗生素耐药。该报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媒体 称之为“超级细菌”。研究发觉,该细菌内存在 一种β-内酰胺酶基因,该基因发觉者以为其起 源于印度新德里,所以将其命名为“新德里金属 β-内酰胺酶-1”(NDM-1)基因。带有NDM-1基因 旳细菌,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 G、氨苄西林、甲氧西林、头孢类等抗生素), 因而对这些广谱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2)用什么? 概念不清——“乱”:
➢幼儿——氟喹诺酮类 ➢肾功能不全患者用氨基糖苷 类等。 ➢三代头孢+左氧氟沙星
“越新越好” ?
(3)怎么用? 使用方法不当——“粗”
➢ 给药措施——不当 ➢ 剂量——偏大 ➢ 疗程——偏长
“朝令夕改”
所以!用药之前必须考虑:
要不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是感染性疾病吗) 用那一类抗感染药物?(是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 用哪一种抗菌药物?(是什么细菌引起旳感染) 细菌对所选药物敏感吗?(近期本地耐药性监测成果怎样) 用药剂量足够吗?每天一次还是分次给药?(药物PK/PD) 静脉用药还是口服治疗?(药物旳生物利用度) 药物能到达感染部位如肺脓肿内部吗?(药物旳组织浓度) 药物作用够强大吗?(杀菌或抑菌,要联合用药吗) 病人旳身体情况能承受这种药物吗?(肝肾功能等副作用) 没有更便宜但效果仍良好旳药物?(药物经济学分析) 用1周就停药感染会复发吗?(用药疗程问题) 会引起二重感染吗?(对正常菌群旳影响) 会出现耐药菌吗?(防细菌耐药突变浓度) …………

细菌耐药的原因

细菌耐药的原因

细菌耐药的原因
细菌耐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突变:在细菌的繁殖过程中,基因会发生突变,导致某些基因的表达增强或减弱,从而使细菌产生抗药性。

例如,抗生素作用靶点基因的突变,可以使抗生素失去作用;细菌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的基因表达增强,可以使抗生素被破坏或失活。

2. 基因水平转移:细菌可以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其他细菌获得抗药性基因,这些基因可以在细菌体内表达,使细菌获得抗药性。

3.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这是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因素。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当或剂量不足,会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此外,抗菌药物的滥用也会促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 自然选择:在自然界中,细菌会面临各种不同的环境压力,包括抗生素的筛选压力。

在抗生素存在的情况下,敏感菌会被杀死,而耐药菌则会存活下来并繁殖,从而成为主要的菌群。

5. 生物防御机制:细菌可以通过一些生物防御机制来对抗抗生素的作用,例如产生抗菌药物泵出蛋白,将进入菌体的抗生素排出体外,从而降低抗生素的作用效果。

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管、开展抗菌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

1。

简述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简述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细菌耐药性是指抗菌药物对于细菌失去作用。

细菌耐药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天然耐药以及获得性耐药。

天然耐药是指某些病菌对于有些抗生素是天然抗药的,比如亚胺培南对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没有作用。

获得性耐药是指细菌本来对抗生素是敏感的,但是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后可以逐渐出现耐药的现象。

获得性耐药可以导致某些超级细菌的产生,超级细菌对于全部抗生素或者绝大多数抗生素是耐药的,治疗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对人类的危害很大。

预防获得性耐药主要的措施是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所以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建议自行盲目用药。

细菌耐药机制汇总

细菌耐药机制汇总

二、细菌药物作用靶位变化
因为抗菌药作用旳靶位发生突变或被 细菌产生旳某种酶修饰而使抗菌药物 无法结合或亲和力下降,这种耐药机 制在细菌耐药中普遍存在。
主要有三种种方式:
1. 变化细菌靶蛋白 抗生素结合位点旳蛋白质构造发生 变化或被修饰,均可造成亲和力旳降 低
2. 产生新旳靶位 细菌遗传物质变异产生新旳低亲和 力蛋白酶,替代原先途径,拮抗抗菌 药物作用
细菌耐药旳生化机制
一、灭活酶或钝化酶旳产生 1.β-内酰胺酶 2.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 3.红霉素酯化酶 4.氨基糖苷类钝化酶(乙酰转移酶:
磷酸转移酶:核苷转移酶)
β-内酰胺酶 机制:使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β-内
酰胺环旳酰胺键断裂而失去抗菌活性。 分类: A组活性部位为丝氨酸残基 B组为金属酶,活性部位为硫巯基 C组水解头孢菌素 D组为邻氨西林酶,水解苯唑西林
R因子决定旳耐药性:
R因子又称耐药性传递因子。R因子 与细菌旳染色体无关,具有质粒旳特 征,是一种传递性质粒。质粒 (P1asmld) 是细菌染色体外具有遗传 功能旳双链去氧核糖核酸,携带有耐 药性基因旳质粒称为耐药性质粒,耐 药质粒可经过细菌之间旳接合作用进 行传递,故称传递性耐药质粒,简称 R质粒。
3.接合 由接合传递旳耐药性也叫感染性耐药, 主要是经过耐药菌与敏感菌菌体旳直 接接触,由耐药菌将耐药因子转移给 敏感菌。接合转移不但可在同种菌之 间进行,也可在属间不同种菌之间进 行,经过接合方式,一次可完毕对多 种抗菌药耐药性旳转移。这种方式主 要出目前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尤其是 在肠道菌中。
4.转座子
细菌耐药旳生化机制
1. 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2.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变化; 3.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4. 细菌生物被膜旳形成; 5. 细菌生物被膜旳形成; 6.交叉耐药性。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情况及应对措施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情况及应对措施

实施细菌耐药监测
建立全面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及时发现 和跟踪耐药细菌的发展和变化。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加强国际合作
细菌耐药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加强国际合 作,共享信息和经验,是解决细菌耐药问题的关键。
建立全球数据库
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细菌耐药数据库,收集和分析来自世界各地的 细菌耐药数据,为研究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如果不对耐药性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有可 能出现对所有抗生素都产生耐药性的超级耐药 细菌。
针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应对策略
合理使用抗生素
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避免抗生素的 滥用,以降低耐药细菌的产生。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应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防止耐 药细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研发新的抗生素
加强新抗生素的研发,以应对日益严重的 耐药性问题。
03
药师应参与制定医院内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推动抗菌药物的合
理使用。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加强感染控制培训
针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开展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对细菌耐药性 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监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监督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确保药物使 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提供技术支持
为临床医生和药师提供有关细菌耐药性的技术支持,协助解决抗 菌药物治疗中的问题。
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
产ESBL克雷伯菌
对头孢烯类或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 。
非产ESBL克雷伯菌
对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治疗。
肠球菌的耐药情况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对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耐药,需要使用替加环素等新型 抗生素治疗。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生化机制
1. 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2. 抗菌药品作用靶位改变; 3.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4.细菌细胞膜渗透性改变; 5.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 6.交叉耐药性
细菌耐药机制
14/34
细菌耐药生化机制
一、灭活酶或钝化酶产生
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品酶使抗菌药品 失活是耐药性产生最主要机制之一, 使抗菌药品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 坏而失去抗菌作用。这些灭活酶可由 质粒和染色体基因表示。
细菌耐药机制
25/34
流出系统有三个蛋白组成,即转运子、 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三者缺一不可, 又称三联外排系统。
外膜蛋白类似于通道蛋白,位于外膜 (G-菌)或细胞壁(G+菌),是药品 被泵出细胞外膜通道。
转运子位于胞浆膜,它起着泵作用
附加蛋白位于转运子与外膜蛋白之间, 起桥梁作用,。
细菌耐药机制
26/34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机制
1/34
细菌耐药性 (Resistance to Drug):
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于抗菌药品 作用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品 化疗作用就显著下降。
细菌耐药机制
2/34
细菌耐药基因机制
细菌耐药性可分为两类 1. 固有性/天然耐药:起源于该细菌本身染
色体上耐药基因,代代相传,含有经典种属 特异性。 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Leabharlann 细菌耐药机制31/34
细菌耐药机制
主要抗菌药品作用机制和细菌耐药机制
抗菌药品
-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主要靶位
作用机制
细胞壁 PBPs
抑制细胞壁 交叉连接
细胞壁
干扰新细胞壁 亚单位加入 (胞壁酰五肽)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使抗生素失去对其杀菌或抑制作用的能力。

细菌耐药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下面将从细菌耐药的趋势及控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细菌耐药的趋势:1.医院感染细菌耐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医院感染细菌逐渐耐药,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杆菌等。

这些抗生素耐药细菌传播性强,易造成多重耐药。

2.农业使用抗生素引发细菌耐药:在畜牧业和渔业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作为预防疾病和促进生长的手段,使得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从农产食物中传入人类体内,进一步加剧细菌耐药问题。

3.生活环境中细菌耐药:由于洁具、医疗设备等缺乏清洁,细菌在这些环境中滋生,逐渐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给居住环境带来潜在风险。

二、细菌耐药的控制方法:1.加强监管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政府应加强对抗生素的使用和销售监管,限制非法售卖抗生素,加强临床用药合理使用管理,禁止非医疗机构使用抗生素等。

医生应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2.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认识:公众应加强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明白抗生素对病毒性感染无效,不应滥用抗生素。

同时,提高公众对个人卫生的重视,如勤洗手、咳嗽时使用纸巾或手肘遮挡等,有助于减少细菌传播。

3.加强卫生条件和环境清扫: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场所和家庭的卫生条件,防止细菌滋生和传播,减少细菌暴露的机会。

定期清洁卫生设施和用具,如洗手间、医疗器械等,有利于控制细菌的生长。

4.开发新型抗生素和疫苗:科学家应加大对新型抗生素和疫苗的研发力度,开发对抗多种细菌耐药的药物和疫苗,以应对细菌耐药的挑战。

5.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细菌耐药情报和研究成果,共同应对细菌耐药的威胁。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掌握细菌耐药的动态信息,制定应对策略和控制措施。

总结起来,细菌耐药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医生和公众的高度重视。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
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产生了对这一类药物的共价修饰酶。 这些酶通过磷酸化、乙酰化和腺苷酸化等途径对其进行
修饰而使其灭活。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钝化酶的产生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此酶为一种胞内酶,早在1987年,Lyon等就确定此酶由
质粒或染色体或转座子基因编码, 主要作用:使氯霉素类抗生素乙酰化,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导致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发生变异,影响药物的 结合,对抗生素不再敏感,这种改变使抗生素失去作 用位点和亲和力降低,但细菌的生理功能却正常。
如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导致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 力极低导致耐药。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细菌细胞壁的障碍和/或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抗生素进入 细菌内部到达作用靶位发挥抗菌效能,耐药屏蔽也是耐药的一种机 制。
成为无抗菌活性的代谢物。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钝化酶的产生
红霉素酯化酶 是一种体质酶,由质粒介导, 主要作用:水解红霉素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构中的内酯
而使之失去抗菌活性。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由于抗菌药作用的靶位(如核糖体和核蛋白)发生突变 或被细菌产生的某种酶修饰而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 作用,以及抗菌药的作用靶位(如青霉素结合蛋白和 DNA回旋酶)结构发生改变而使之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下降,这种耐药机制在细菌耐药中普遍存在。
如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BF)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 可保护细菌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又如细胞膜上微孔缺失时, 亚胺培南不能进入胞内而失去抗菌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 通透性比其他G-菌差是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固有耐药的主要原因之 一。

细菌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分析

细菌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分析

细菌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分析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增强,从而导致抗生素失去疗效。

耐药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给医疗领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细菌耐药的现状和耐药机制进行详细分析。

1.细菌耐药的现状:细菌耐药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对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因细菌耐药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70万人。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耐药的情况不断加剧,目前已有超过20种细菌对至少一种抗生素产生耐药。

一些耐药细菌还能通过基因转移的方式传播耐药性,增加了控制和治疗它们的难度。

2.细菌耐药的机制:(1)突变:细菌通过突变产生抗药性,使其能够抵抗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突变可能发生在细菌的DNA中,导致产生新的蛋白质,从而改变细菌的代谢途径或细胞结构,使其对抗生素不敏感。

(2)水解酶产生:一些细菌能够产生水解酶,将抗生素分解为无害的物质,从而避免其杀菌作用。

例如,一些细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

(3)靶标修饰:有些细菌通过改变抗生素的结合靶点来减少其效果。

例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改变其靶点,从而使得甲氧西林无法结合并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

(4)药物泵:细菌可以表达药物泵,将抗生素从细菌细胞中泵出,从而减少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浓度,降低其杀菌效果。

常见的药物泵包括多药耐药泵(MDR泵)和外膜通道蛋白(OMP)。

(5)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不当或滥用抗生素的使用会增加细菌暴露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从而促进耐药基因的选择和传播。

当细菌面临抗生素时,仅有少数表达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细菌能够存活下来,并转移这些基因给后代细菌。

3.应对细菌耐药的策略:(1)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减少细菌面临选择压力的机会。

(2)开发新型抗生素:鉴于细菌耐药的增加,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生素来对抗耐药细菌的威胁。

细菌耐药率计算公式

细菌耐药率计算公式

细菌耐药率计算公式在咱们日常生活中,细菌那可是无处不在。

有时候,咱们不小心生病了,医生给开了药,可这药有时候还不一定能把病给治好,为啥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细菌耐药啦!而要了解细菌耐药的情况,就得用到细菌耐药率计算公式。

先来说说啥是细菌耐药率。

简单来讲,就是对某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数量占被检测细菌总数的比例。

那这个比例咋算出来的呢?假设咱们检测了 100 个某种细菌的样本,其中有 30 个对某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了耐药性,那这种细菌对这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就是30÷100×100% = 30%。

这计算公式看起来挺简单,可实际操作中就没那么轻松啦。

我给您讲讲我之前碰到的一件事儿。

有一次,我们在实验室里对一批从医院送来的肺炎链球菌样本进行耐药性检测。

那真是忙得热火朝天,大家都全神贯注。

我们小心地培养细菌,然后用各种抗菌药物去测试它们的反应。

其中有一种新的抗菌药物,我们都特别期待它能有好的效果。

可结果出来的时候,却让人大跌眼镜。

耐药率居然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这可把我们急坏了,赶紧重新检查实验步骤,是不是哪里出错了。

后来发现,原来是有几个样本在培养的过程中受到了污染,导致结果不准确。

经过一番折腾,重新检测后,才得到了比较准确的数据。

这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在计算细菌耐药率的时候,每一个环节都得小心翼翼,不能有半点马虎。

哪怕是一点点的小失误,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进而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

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甚至不同科室的细菌耐药率都可能不一样。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监测和统计,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

再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变化。

可能今天某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还比较低,过段时间就升高了。

所以,定期更新细菌耐药率的数据,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那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细菌耐药率计算公式虽然不复杂,但背后涉及到的工作可是相当严谨和重要的。

它就像是我们对抗细菌耐药这场战斗中的一把尺子,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敌人的情况,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作战策略。

细菌耐药性名词解释

细菌耐药性名词解释

细菌耐药性名词解释细菌耐药性:1.什么是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能力。

它指的是任何细菌的特性,通过耐受抗生素的选择性抑制而得以幸存并繁殖,从而形成细菌抗药性。

这种特性最初是所有细菌的天然存在的,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而进一步增强。

目前,抗生素抗性是一种全球性问题,它主要指出,一些原本可以通过使用抗生素治疗而被控制或杀灭的疾病病原体,现在已经逐渐对抗生素具有抗性。

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抗生素改略、抗生素应用及临床治疗效果减弱。

2.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药物氧化抗性、药物代谢抗性、抗药性转移的基因和药物相容性方面的变异(外源性抗性)。

(1) 药物氧化抗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中的某些物质产生的抗性。

其中部份抗生素的氧化过程容易被细菌所抗。

(2) 药物代谢抗性:是指由细菌自身代谢产物使抗生素效果衰减、失去作用或被细菌体膜完全非特异性吸收,从而使抗生素不能发挥抑菌效果。

(3) 抗药性转移:一般情况下,细菌体内的抗药性基因是细菌对抗生素的克隆机制,可以从一个细菌传染给另一个,而不需要经过繁殖。

(4) 药物相容性变异: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不尽相同,有些细菌能够通过变异产生一定抗性,从而可以逃避化学抑菌药物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药物相容性变异”。

3.细菌耐药性影响:因为抗生素更新换代缓慢,新药研发成本高,细菌耐药性造成了病原体对传统抗生素抗性愈加严重的问题。

耐药细菌的出现直接对医疗和抗感染治疗的效果造成了影响,使得抗生素治疗效果下降,药效受损,容易出现对抗生素的抗性,影响药物使用的有效性。

抗生素的耐药性,也造成了临床上治疗疾病的困难,症状变得更加严重,临床治疗成功率下降,治疗费用和时间都加大,加重了疾病、护理和养护成本。

4.细菌耐药性的预防措施:(1) 加强医务卫生人员的意识和知识教育,健全医务人员抗菌药品用药规范,提高抗生素使用意识,有效地限制抗生素的非必要使用;(2) 遵守个人卫生卫生,普及药物性疾病的预防知识,重视家庭分离预防,积极预防药物性疾病;(3) 调整抗生素用药比例,完善抗生素用药政策,对对抗生素有效性和敏感性测试,适时进行抗生素处方更换。

细菌耐药年度总结

细菌耐药年度总结

一、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我国在细菌耐药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对2023年我国细菌耐药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展望。

二、2023年细菌耐药防治工作进展1. 监测与报告2023年,我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覆盖面不断扩大,监测数据质量得到提高。

各地积极开展细菌耐药监测,为临床用药提供有力依据。

2.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细菌耐药防治工作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

2023年,我国在细菌耐药防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细菌耐药防治专业人才。

同时,细菌耐药防治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相关研究机构不断增多。

3. 抗生素合理应用2023年,我国在抗生素合理应用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各地积极开展抗生素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同时,医疗机构加强抗生素采购、使用、监测等环节的管理,确保抗生素合理应用。

4. 新型抗菌药物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研发是解决细菌耐药问题的关键。

2023年,我国在新型抗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部分新型抗菌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同时,噬菌体疗法等新型治疗手段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5. 国际合作与交流细菌耐药防治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2023年,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细菌耐药防治合作与交流,与世界卫生组织、各国政府及研究机构共同推进细菌耐药防治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1. 细菌耐药监测体系尚不完善尽管我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监测数据覆盖面有限,部分地区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2. 抗生素滥用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抗生素使用不规范,抗生素滥用现象仍然存在,加剧了细菌耐药性。

3. 新型抗菌药物研发滞后新型抗菌药物研发滞后,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成为细菌耐药防治工作的瓶颈。

4. 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细菌耐药防治是全球性挑战,我国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课件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课件
宣传教育的途径
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媒体报道、公益广告、社区宣传 等,以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Chapter
细菌基因突变
01
02
03
自然突变
细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 况下,基因自发突变,产 生耐药性。
适应性突变
细菌在抗生素等外界压力 下,基因发生突变,产生 耐药性。
交叉突变
一种细菌的基因发生突变 ,产生耐药性,并将这种 突变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 。
细菌染色体变异
点突变
治疗费用增加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治疗某 些疾病的费用大幅度增加,给患 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药物研发成本上升
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需要不断 研发新的抗生素药物,这导致药 物研发成本上升。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治疗费用增加,医疗资源可 能会向大城市和富裕地区倾斜, 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对抗生素药物的影响
疾病治疗难度增加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强,许多常 见疾病的治愈率下降,治疗周期 延长,甚至出现无药可治的情况

新型传染病出现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新型传染 病更易爆发,且传播速度更快,控 制难度更大。
医疗资源压力增大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医疗系统 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用 于疾病治疗和控制。
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Chapter
加强抗生素管理
制定严格的抗生素使用规范
01
限制抗生素的滥用,规定只有符合适应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实施处方药管理制度
02
确保抗生素只能通过医生处方获得,减少患者自行购买和使用
的机会。

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加强消毒与隔离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和防 控知识。
倡导合理用药
呼吁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药和滥用药物。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减少感 染风险。
02 细菌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情况
细菌耐药性全球蔓延
耐药机制复杂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多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 产生耐药性。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产 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减少 药物摄入或增加药物排出等。
耐药菌种类增多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类 不断增多,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药物 产生耐药性。
基因水平转移
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交换耐药基因。
适应性进化
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耐药 性。
医疗环境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携带的耐药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污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耐药细菌。
医疗废水排放
医院废水处理不当,导致耐药细菌传播到环境中。
04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组织与合作
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细菌耐药性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项目。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概述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包括数 据库建设、信息交流机制等方面。
技术转让与援助
探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援助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细菌耐药性防控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阿米卡星和 环丙不适于产ESBLs菌株感染的治疗, 尤其是环丙,除非药敏证明是敏感的
AmpC酶及耐药特点
(1)AmpC酶 由ampC基因编码产生
(2)ampC基因表达同时受ampD,ampR,
ampG等多种基因调控,是头孢菌素酶的代
表酶 (3)属于染色体Bush1型酶或Ambler C 类酶
当前世界十大耐药问题
• • • • • • • • • • 1. MRSA; MRSE; MRCNS. 2.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 3. 耐克林霉素和头孢菌素的厌氧菌. 4. 氨苄耐药的流感嗜血杆菌. 5. 青霉素耐药奈瑟氏菌. 6. 青霉素耐药肺炎球菌(PRP) 7. 多重耐药结核菌(MDR-TB) 8. 产ESBL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 9.产AmpC酶肠杆菌、枸橼酸杆菌、沙雷氏菌。 10. 多重耐药非发酵菌:绿脓、不动、嗜麦芽
ESBLs的辩认: 耐药性特点
肠杆菌科细菌尤其大肠,克雷伯菌 对一个或多个三代头孢敏感性下降 常伴有氨基甙,喹诺酮协同耐药 头孢呋新耐药 酶抑制剂,头孢西丁部分有效 亚胺培南敏感 临床治疗效果不好
ESBLs的治疗对策(1)
(1)三代头孢菌素:CTX和CAZ耐药率高
(2)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不很高,对部分 ESBLs稳定 (3)头霉素有效,但MIC90值为 ≥256g/ml, 耐药率为16%,可能是由于细菌外膜孔蛋 白的缺失造成的 (4) 泰能是目前对产ESBLs细菌最有效的内 酰胺抗菌药物
主要由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生
部分由粘质沙雷菌、弗劳地枸橼酸菌、阴沟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
经质粒介导,由普通的内酰胺酶基因 (TEM-1、 TEM-2、SHV-1)突变而来,能水解-内酰胺抗生素 临床对内酰胺类耐药,呈多重耐药
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烯类敏感,对酶抑制剂敏感
ESBLs的靶抗生素
孔蛋白改变 主动外排
10% 15% 45%
灭活酶产生
15%
其他机制…
15%
靶点改变
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 细菌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外排作用
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钝化酶
水解酶 旁路作用
灭活酶
外排泵作用: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之一
美罗培南被 外排泵排出, 而亚胺培南 未被排出 外排泵 排出通道 (OprM)
亚胺培南 和 美罗培南 在此进入
细胞外膜、细胞壁 OprD2
细胞膜
2013-7-4
靶位蛋白的改变
• 细菌可改变抗生素与核糖体的结合部位而导致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与氨基苷类等抗菌药 物不能与其作用靶位结合、或阻断抗菌药抑制
细菌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 耐药金葡、耐药表葡、 耐药肺炎链球菌PBPs
结构改变,并与-内酰胺药物亲合性下降
耐药株不动杆菌感染
鲍曼不动杆菌是VAP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 亚胺培南的抗菌活性最强,优于美洛培南 • 羧苄西林+阿米卡星 • 亚胺培南或ß-内酰胺类的复方制剂+氨基糖 苷类 • 氟喹诺酮类+阿米卡星 以上组合均有协同作用
耐药株不动杆菌感染
• 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或氨苄西林舒巴坦对此菌亦有高度抗菌活性
举 例
1.妥布霉素+替卡西林(或哌拉西林、美洛西 林及其复方);
2.妥布霉素+头孢他啶(或哌酮); 3.氨基糖苷类+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或 氨曲南。
合理用药的四个前提条件
一、掌握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二、揭示感染部位、范围及其病原体,以 及病原体对相关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 三、明确感染者的生理学特点、病理学特 点以及免疫状况 四、理解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与制度
AmpC酶及耐药特点
• • • • • • • AmpC酶水解以下抗生素: 青霉素类 耐药 头霉素类 耐药 1,2,3代头孢菌素类 耐药 单环类 耐药 加酶抑制剂复合药 耐药 可分为诱导型,结构型和质粒型。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MRSA
• MRSA多发于:
免疫缺陷者
大面积烧伤
大手术后患者
长期住院及老年患者 • MRSA极易导致感 染的流行和暴发
•MRSA传播 主要通过医护人员的手, 在患者、医护人员、患者 间播散,另外,衣物、敷 料等物品可携带MRSA, 促进MRSA在院内的流行 病人一旦感染或携带 MRSA,该菌可存在于患 者身上达数月之久。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 最有效药物是糖肽类,如万古、去甲万古、 替考拉宁、利奈唑胺 • 如严重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联用 利福平,优点:它能穿透葡萄球菌形成的 生物膜,加之渗透性好,可提高其杀菌活 性; • 联用磷霉素(它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第一 步,万古为干扰其第二步)或阿米卡星
• 耐万古霉素株(有多种基因决定): 替考拉宁(单用)或与亚胺培南联用, 或链阳霉素(streptogramin) • 多重耐药株亦可用链阳霉素
耐药株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
• 两菌是产ESBLS最常见的细菌 • 两菌中,也有产非诱导性AmpC内酰胺 酶 • 少数菌可同时产上述两种酶
• 携带ESBL基因的质粒上还可同时携带氨 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的耐药基因
耐药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的治疗
1. 碳青霉素烯类 2.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大剂量) 3. 头孢哌酮-舒巴坦
产AmpC的细菌感染 (见于肠杆菌属及铜绿菌等)
• 对三代头孢的复合剂(舒普深)耐药 • 对头孢西丁、氨基糖苷类耐药 • 可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 碳青霉烯类 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 氨基糖苷类
β-内酰胺类作用机制
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 菌作用。细菌的细胞膜上具有青霉素结合 蛋白(PBPs),与β -内酰胺类具高度亲 和力,二者紧密结合后则干扰细菌细胞壁 合成代谢,使细菌形态变化而溶解死亡
常见耐药菌感染的治疗现状
当前院内感染面临的耐药菌
G+球菌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CNS(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 球菌) 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抗生素耐药的最主要和常见的耐药机制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penicillin-bindinprotein)
• PBP-存在于细菌细胞内膜的能与ß-内酰胺 类抗生素结合的蛋白质。4-8种。 • PBP1-3:细菌维持生命所必需。 • PBP1:影响细菌生长,形成原生质球。 • PBP2:维持细菌形态,细菌变圆。 • PBP3:与细菌分裂繁殖有关。
• 耐药金葡(MRSA): PBP2a
2013-7-4
内酰胺酶 --- 最主要的灭活酶
1.内酰胺酶是微生物所产生破坏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等活性的物质,包括所有β-内 酰胺酶,如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 超广谱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等, 目前已发现300多种 2. 细菌产生内酰胺酶是细菌对内酰胺类
ESBLs的治疗对策(2)
(5)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
耐药率较低,但中敏率较高,分别为 22% 和28%,可能是细菌同时产生一定量的 TEM-1和SHV-1而造成对复合制剂耐药程 度的增加。 在用复合制剂治疗时需适当增加剂量
ESBL(+)菌株的治疗建议
• 使用复合药:头孢哌酮/舒巴坦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与氨曲南联用,有 协同作用,但未见联用报道。
新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加 替沙星),可试用于复方新诺明失败或 不适合应用的病例。成功与治疗者均有 报道。
多种机制耐药的处理
• 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往往是几种机制共同 作用的结果。 金属β-内酰胺酶
其它β-内酰胺酶(包括2f类酶及OXA型酶)
细菌耐药
•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细菌染色体决定,代代相传的天然耐 药。 • 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改变代谢途径, 使自身对抗生素或抗菌药有不被杀灭的抵 抗力。
细菌耐药
• 耐药机制: 1)产生灭活酶,改变抗生素结构。 2)改变靶位蛋白。 3)降低抗生素在菌体内积聚。 a 改变外膜通透性。 b 增强外流(efflux),使进入菌体内 抗生素迅速外流。
当前院内感染面临的耐药菌
G-杆菌

肠杆菌科:
ESBL
(超广谱-内酰胺酶 ) 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等 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等
AmpC(染色体介导I型-内酰胺酶)
非发酵菌属(多重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第 三 代头孢菌素
过度使用后的 过度使用后 选择作用
G-
G+
L 产 ESBL 的
大肠杆菌,肺炎克雷 伯菌 等
高产 AMP C 酶的 肠杆菌属菌,枸橼 酸菌,沙雷氏菌 酸菌,沙雷氏菌等
MRSA
VRE
PRSP
对第三代,及第 四代头孢菌素等 耐药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 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耐药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万古霉素
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外膜
膜孔蛋白
外周胞质
连接体 脂蛋白 (Mex A)
细胞质膜
Adap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外排泵 (Mex Livermore DM. Clin Infect Dis 2002;34:634-640.
B)
•蛋白通道异常导致膜通透性减低:
•绿脓、肺克的细菌外膜存在蛋白质构成的对不同 药物的特异性通道。 •通道缺失或低表达会导致膜通透性减低。
革兰阳性菌的结构
肽糖层
B内酰胺酶
细胞浆膜层
青霉素结合蛋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orin通道
革兰阴性菌的结构
细胞壁
B内酰胺酶
肽糖层
青霉素结合蛋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