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

引言

老年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鉴于此,为了提高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骨质疏松学会于2018年制定了最新的中国老年骨

质疏松诊疗指南。

一、诊断标准

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基于临床症状和骨密度测量。根据指南,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年龄大于50岁,同时满足以下

条件之一:1)骨密度T分数小于-2.5;2)骨密度T分数介于-1和-2.5之间,并有临床骨折史。同时需要排除其他骨质疏

松相关病因的影响。

二、预防与保健

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与保健是非常重要的。指南提出以下建议:1)合理饮食,摄入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2)日常运动,包括

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3)保持适宜的体重;4)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5)预防跌倒,注意安全措施。

三、药物治疗

当预防和保健措施无法控制老年骨质疏松的进展时,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指南推荐以下药物治疗方法:1)抗吸收剂,如双

膦酸盐类药物和雌激素;2)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如犬链明和

降钙素类似物;3)其他药物,包括补钙剂、维生素D衍生物、肽类药物等。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风险等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

四、定期复查和评估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复查内容包括骨密度测量、骨代谢标志物测定和临床评估。根据复查结果,及时修改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抗骨质疏松效果。

五、骨折的治疗与康复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骨折,对于已发生的骨折,早期治疗和综合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指南建议骨折的治疗和康复包括:1)手术治疗,如内固定或骨水泥填充等;2)药物治疗,如疗程较短的螺旋杆剂和口服降钙素类药物等;3)骨折的早期功

能锻炼和康复训练。

结语

老年骨质疏松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通过积极预防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和进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综合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药物治疗在年骨质疏松的进展时是必要的,并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进行选择;定期复查和评估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抗骨质疏松效果;早期治疗和综合康复对于已发生骨折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非常重要。通过积极预防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和进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 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性增加。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其中,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见类型,尤其容 易发生在脊柱部位。 一、OVF诊疗流程 在进行OVF的治疗前,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 能的疾病,如肿瘤、结核等。接着进行骨质疏松症和椎体骨折的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查和骨密度检测(BMD)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来确认诊断。在接诊患者时,需要进 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如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方面的检查。治疗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补钙补充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很有帮助。对于脊柱骨折,卧床休息和减压可以缓解疼痛,

而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和微创治疗(如PVP和PKP)则是常见 的治疗方式。 二.OVF诊治指南 一)临床特点 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然而,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只有在进行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会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疼痛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腰背酸痛或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翻身、起坐和行走。骨质疏松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身高缩短和驼背等脊柱变形,而椎体压缩性骨折则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和心肺功能受损。脆性骨折常发生在胸、腰椎等部位,而且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

为了进行鉴别诊断,有时需要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 旁腺激素等检查。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医生可以选择以下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来帮助分型、评估骨丢失速率和老年妇女骨折风险、选择干预措施和评估病情进展。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 素D。骨形成指标有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 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型前胶原C端肽(PICP)和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有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血浆抗 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l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和N 端肽(U-NTX)等。 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物理学检查,医生可以使用X线、单 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双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双能骨密度仪、定量CT和PET-CT来检测骨密度。对于脊柱骨折的物理学检查,医生可以使用X线、CT和MRI来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以及显示骨质疏松的状况。

2023版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一、前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医学界联合专家团队最新发布了2023版的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旨在规范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概述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体构架破坏、骨质脆弱、易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该病主要影响女性和老年人,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从诊断到治疗,都需要科学合理的指导。 三、诊断指南 1. 临床症状: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出现骨折、身高减短、腰背疼痛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检测是老年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首选方法,可采用DXA技术进行骨密度检测。 3. 临床辅助检查:通过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蛋白等指标的检测,辅助诊断老年骨质疏松症。 四、治疗指南 1.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日间充足的日光照射、适量的运动

等,以提高骨密度。 2. 药物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及雌激素等药物的应用, 可以有效减缓骨质流失。 3. 骨折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易于发生骨折,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包括减少摔倒风险、安全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措施。 五、预防指南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病,预防尤为重要。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 骨密度检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搭配和适度运动,以降 低患病风险。 六、结语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健康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 成了严重影响。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发布,将有力地推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规范诊断和治疗,为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驾 护航。 以上就是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全面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朋友有所帮助。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人 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其主要特征是骨量 减少、骨微体构架破坏、骨质脆弱、易骨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给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 来了严重影响。对老年骨质疏松症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

骨质疏松诊治指南

骨质疏松诊治指南(2011年)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2011年3月 一、概述 一)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二)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随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社会老年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重要的健康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2003-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 估计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率还会明显增长。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总和。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是脊柱、髋部、前臂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性很大,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如发生髋部骨折后的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而且,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费用昂贵,造成沉重的家庭、社会和经济负担。 值得强调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防、可治的。尽早预防可避免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即使发生过骨折,只要采用适当合理的治疗仍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因此,普及骨质疏松知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预测骨折风险并采取规范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有骨质疏松。 疼痛 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可能会改变腹部解剖结构,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和过早饱胀感等。 骨折 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三、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和风险评估 (一)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1 固有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中国骨质疏松防治新版指南

中国骨质疏松防治新版指南:重塑诊疗标准,惠及千万患者 一、骨质疏松:定义、现状与挑战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易导致骨折。据统计,全球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而我国是世界上骨质疏松患者最多的国家,约占总人口的1/3。骨质疏松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加强骨质疏松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风险评估与分类:精准预防的基石 有效的骨质疏松防治需要依据个体风险评估结果进行。新版指南详细阐述了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基于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的评价方法和骨密度检测等。根据评估结果,可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类别,从而为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三、多管齐下:全方位防治策略 新版指南强调了防治措施的个体化,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日照等多个方面。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科学饮食、适量运动和戒烟限酒等。对于高危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补充,包括使

用抗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等。此外,适度日照对维生素D 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 四、精准诊断: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 诊断骨质疏松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骨代谢相关指标的检测,如骨钙素、甲状旁腺激素等。影像学检查则包括X线平片、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测量和定量CT等。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骨骼状况,提高诊断准确性。 五、目标导向:治疗策略的选择与实施 治疗骨质疏松的目标是降低骨折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新版指南详细介绍了治疗目标的确立和药物选择的原则。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指南强调了定期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性,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教育与干预:重塑健康生活方式 患者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在骨质疏松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新版指南强调了科学合理膳食的重要性,提倡适量摄入钙和维生素D等关键营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 引言 老年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鉴于此,为了提高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骨质疏松学会于2018年制定了最新的中国老年骨 质疏松诊疗指南。 一、诊断标准 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基于临床症状和骨密度测量。根据指南,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年龄大于50岁,同时满足以下 条件之一:1)骨密度T分数小于-2.5;2)骨密度T分数介于-1和-2.5之间,并有临床骨折史。同时需要排除其他骨质疏 松相关病因的影响。 二、预防与保健 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与保健是非常重要的。指南提出以下建议:1)合理饮食,摄入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2)日常运动,包括 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3)保持适宜的体重;4)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5)预防跌倒,注意安全措施。 三、药物治疗 当预防和保健措施无法控制老年骨质疏松的进展时,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指南推荐以下药物治疗方法:1)抗吸收剂,如双 膦酸盐类药物和雌激素;2)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如犬链明和 降钙素类似物;3)其他药物,包括补钙剂、维生素D衍生物、肽类药物等。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风险等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

四、定期复查和评估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复查内容包括骨密度测量、骨代谢标志物测定和临床评估。根据复查结果,及时修改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抗骨质疏松效果。 五、骨折的治疗与康复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骨折,对于已发生的骨折,早期治疗和综合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指南建议骨折的治疗和康复包括:1)手术治疗,如内固定或骨水泥填充等;2)药物治疗,如疗程较短的螺旋杆剂和口服降钙素类药物等;3)骨折的早期功 能锻炼和康复训练。 结语 老年骨质疏松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通过积极预防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和进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综合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药物治疗在年骨质疏松的进展时是必要的,并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进行选择;定期复查和评估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抗骨质疏松效果;早期治疗和综合康复对于已发生骨折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非常重要。通过积极预防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和进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

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密度降低和骨质变薄,容易发生骨折。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骨质疏松症,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和建议。 一、饮食调理 饮食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非常重要。指南建议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以促进骨骼健康。富含钙的食物包括奶制品、豆类、鱼类和坚果等。此外,户外活动可以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 二、适度运动 适度的运动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指南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有氧运动如散步、跳舞和游泳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力量训练如举重和体操可以增加骨密度,平衡训练如瑜伽和太极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三、避免危险因素 指南强调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因为这些习惯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此外,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肾上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 四、药物治疗

对于高风险人群,指南推荐使用药物治疗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常用的药物包括钙剂、维生素D衍生物、双磷酸盐和雌激素等。然而,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人群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可能不同。 五、定期检查 指南建议高龄女性、绝经妇女和其他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通过检查可以及早发现骨质疏松症的存在和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六、心理支持 骨质疏松症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指南强调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 总结起来,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提供了全面的防治建议。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避免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定期检查和心理支持,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保护骨骼健康。然而,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因此在采取任何措施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

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点

尊敬的各位答辩专家: 大家好!我是12级七年制中医学专业的史世华,导师是马天洪副主任医师。我的论文题目是《XXXXXX》。 一、骨质疏松症(OP)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二、OP的风险因素 高龄、绝经后女性、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咖啡及碳酸饮料、少动和制动、膳食中钙和(或)VD缺乏、光照少(户外活动少)、吸烟、酗酒(>2次/d)和药物等。 可引起或加重OP的药物有:锂盐、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肝素、苯妥英、质子泵拮抗剂(≥1年)、甲状腺素(过度替代或抑制的剂量)、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三、骨质疏松症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三种: 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 ②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一般指老年人70岁后发生的OP;

③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四、骨质疏松症典型的临床表现 1、疼痛:疼痛部位包括胸、背。 2、脊柱变形:0P 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下肢肌肉痉挛(“夜间睡眠中柚筋”),指(趾)甲变软、变脆和易裂。 3、脆性骨折 五、诊断 病史和体检是临床诊断的基本依据,确诊依赖于X线检查或骨密度测定。 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公认的骨密度检查。与正常年轻人相比,骨密度下降2.5个标准差诊断OP,即:T值≤-2.5诊断为骨质疏松;-2.5<T值<-1.0为骨量减少;T值≥-1.0为正常。 六、药物治疗 (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1、钙剂 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摄入推荐量800mg(元素钙量)是维护骨骼健康的适宜剂量,如果饮食中钙供给不足可选用钙剂补充,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400mg,故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600mg。 2、维生素D

2023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管理指南

2023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管理指南 介绍 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管理指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本指南将为医生和护理人员提供相关的管理策略和建议,以降低发病率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和早期诊断 预防和早期诊断对于管理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本指南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并关注饮食和运动惯。医生应利用可靠的诊断方法,如骨密度扫描和血液检测,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并采取相应措施。 营养和饮食 良好的营养和饮食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管理至关重要。本指南建议老年人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通过均衡的饮食或补充剂来满足身体的需要。此外,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增加蛋白质和绿叶蔬菜的摄入也是有益的。

运动和体力活动 适度的运动和体力活动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本指南建议老年人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平衡练,以增强骨骼 健康和避免跌倒。 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本指南列出 了常用的药物治疗选项,并提供了使用指南和剂量建议。医生应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并监测患者的疗效和 副作用。 定期随访和评估 骨质疏松症需要定期的随访和评估,以确保管理策略的有效性 和调整。本指南建议医生和护理人员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和检查, 了解其饮食、运动和用药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建议。 总结 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管理指南,包括 预防和早期诊断、营养和饮食、运动和体力活动、药物治疗以及定

期随访和评估等内容。医生和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以降低发病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上为简要的指南内容,请参考。

最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极高骨折风险(全文)

最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极高骨折风险(全文) 2022年12月31日,由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办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发布会隆重召开,此次发布会就指南更新部分和新增部分进行了重点解读。 相比于2017年指南,此版指南的一大更新点是,提出了骨质疏松症患者及FRAX判定为高风险的患者在用药之前需进行骨折风险的评估,并分为高骨折风险和极高骨折风险。新版指南中指出,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患者均属于高骨折风险者;骨质疏松患者如合并以下七条中任意一条者可被评估为极高骨折风险者: 01近期发生脆性骨折(特别是24个月内发生的脆性骨折); 02接受抗骨折疏松症药物治疗期间仍发生骨折; 03多发性脆性骨折(包括椎体、髋部、肱骨近端或桡骨远端等); 04正在使用可导致骨骼损害的药物,如高剂量糖皮质激素(≥7.5 mg/d 泼尼松龙超过3个月)等; 05DXA测量的骨密度T-值<-3.0;

06高跌倒风险或伴有慢性疾病导致跌倒史; 07FRAX@计算未来10年主要骨质疏松骨折风险>30%或髋部骨折风险>4.5%。 专家评述: 该更新点是本版指南的创新点,其与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学院(AACE/ACE)2020年5月更新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相接轨,也是我们在指南中第一次提出对骨质疏松及高风险人群进行骨折风险的划分。 随着骨松治疗领域的发展,大量证据显示在一次急性信号骨折之后,再发脆性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骨科医生在临床接触众多的骨折患者,因此更需快速识别该风险并进行控制。近几年国际学术组织陆续提出了“极高骨折风险”分类。不同指南对于极高骨折风险患者的分级标准略有不同,如美国内分泌协会2019年5月发布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指出,骨折风险的确定应该包括:胸椎和髋部BMD的测定、纳入全髋和股骨颈BMD值的FRAX计算结果,极高骨折风险应包括多发椎体骨折及髋部或椎体BMD T-值≤-2.5;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骨关节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临床经济学会(IOF/ESCEO)在2019年发布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诊断和管理指南》以及2020年3月发布

骨质疏松骨折 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是指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其发生原因主要与骨质疏松引起骨质密度减少和骨组织结构改变,从而导致骨质脆弱和骨折易发性增加有关。下面是骨质疏松骨折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 1.病史:了解病人的个人史、家族史、药物史、饮食史等情况,特别是病人是否曾有骨折史。 2.体格检查:检查病人的身高、体重、骨骼压痛等情况。 3.骨密度检查:可以采取量子束、超声波、骨密度仪等方式测定骨密度,危险分级评估。 4.影像学检查:X线、磁共振等能够检测骨折或病变。 5.实验室检查:主要检查骨代谢指标如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等。 二、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骨质疏松或骨折,可以给予药物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类药物、双磷酸盐等。 (2)康复训练:可进行康复训练,增强患者的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1)骨折复位:对于骨折复位困难的患者,可采用手术进行复位。 (2)内固定:内固定手术主要是将金属板、钢钉等置入骨内固定骨折,使其恢复正常。 (3)关节置换: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可采取关节置换手术,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三、预防 1.饮食:建议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鱼类、肉类、蔬菜等。 2.体育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体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3.避免抽烟和饮酒:长期抽烟和饮酒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加重,增加骨折风险。 4.药物预防:中度和高度危险的患者可采取药物预防,如钙剂、维生素D类药物、双磷酸盐等。 5.定期检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进行预防和治疗。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第三节骨质疏松症 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中医药治疗此病,依据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骨痺”、“虚劳”、“骨痿”等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症状与“骨痿”较为相似,将骨质疏松症定性为“骨痿”比较准确。 1、定义包含以下含义: ①骨量减少: ②骨的显微结构退化: ③骨的强度下降: 易骨折处: 腰椎压缩性骨、股骨颈骨折、手腕部骨折 2、骨质疏松症的特点 “无声无息” ①患者往往等到骨折才知道; ②女性比男性多:绝经后女性激素分泌锐减,加速骨质的流失; ③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亦相继上升。 3、骨质疏松是怎么形成的 ①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 ②钙的摄入量减少 ③维生素D不足 ④身体运动量的减少 ⑤其它:个体的差异、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疾病,甚至种族、生活

地域等因素 4、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低体重和低体重指数、家族史、运动量的减少、性激素水平降低、钙的摄入量减少、吸烟、过度饮酒、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患有某些疾病 如糖尿病;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 5、骨质疏松症有什么症状 腰酸背痛、容易骨折、身长缩短、驼背 6、如何判断是否有骨质疏松? 骨折史、自我判断:危险因素、放射学X光片、骨密度测定。 7、中医如何看待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其包括原发性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中医学中以虚痹证,骨痹证视之。继发性骨疏松症主要有糖尿甲亢、肾脏疾病等多种疾病引起,散见于医典中消渴、瘿病、水肿、虚劳、痿证等内容中讨论。 骨质疏松症病因有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饮食失节,久居寒湿地,起居失节等因素。病理病机方面,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肝主筋”,由上述原因造成肝肾亏虚,骨髓空虚,筋骨失养,外邪相乘,日久不愈,致骨质疏松症,从而出现腰腿疼,身高变矮,驼背,骨折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主骨”、“腰为肾之府”,骨质疏松症属于“骨痿”的范畴。骨质疏松多因患者肾虚、脾虚及血虚所致。肾虚者肾精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以下简称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和骨质 异常为特征的常见慢性骨骼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质疏松 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了 严重的影响。为了规范骨质疏松的诊疗,中国骨质疏松学会和中国老年学 学会联合制定了《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 该指南在理论基础、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 议和指导,以便于临床医生正确理解和处理骨质疏松的相关问题。 首先,指南详细介绍了骨质疏松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骨质疏松的主要 原因是骨吸收和骨形成失衡,导致骨组织的破坏和骨小梁的稀疏。病因包 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绝经、不良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这些知识有 助于医生理解病情,并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在诊断方面,指南明确了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和评分方法。其中,骨 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关键步骤,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双能X线吸收 法和量子骨密度测量法。此外,指南还提到了其他诊断指标,如骨骼造影、骨髓检查等。 治疗方面,指南提供了综合、规范的治疗建议。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 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善,如合理 的营养摄入、增加户外活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药物治疗方面,指 南列举了一系列可选的药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 推荐。 同时,指南还对骨质疏松的预防提出了建议。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 的体育锻炼、避免烟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此外,对于高危人群,通过定期的骨密度检查和早期干预,也可以有效延缓或预防骨质疏松的进展。 总之,《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是一部权威、实用的指南,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通过全面贯彻指南的建议,可以有效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和病情的进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YYXH/T50-135— 2008》 由于年老肾亏,气血不足,或复因寒湿之邪侵袭,使气血凝滞,络脉不通,筋骨失养,导致“骨痹”“骨痿”的发生。基本病机是由于本虚,病位在骨,证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弱,尤以肾虚为本,寒湿血瘀为标。初起时以多见实证或虚证多见,发病日久则多虚实夹杂之证。 1.1.腰背酸痛初期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

3.1.1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是评价骨形成和骨转换的指标。原发性骨质疏松不明显可作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指标。 3.1.2.血清骨钙素(BCP):反映骨形成及骨转换情况。绝经期妇女中血清骨钙素(BCP)浓度测定是骨质疏松症良好的指标 3.1.3.Ⅰ型原胶原肽(PICP):反应骨基质形成的良好指标 3.2骨吸收指标 3.2.1尿羟脯氨酸(HOP):是胶原破坏的指标,反应骨退变、肝代谢、饮食中胶原的含量,特异性不高。 3.2.2尿吡啶交联(PYD):最敏感的骨吸收指标之一 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反应破骨细胞状况 3.3骨代谢调节激素 3.3.1.血甲状旁腺苏(PTH):可正常或增高 3.3.2.维生素D:血25-(OH)2D-水平正常或降低 3.3.3.降钙素:可正常或增高 3.4.性激素:血雌二醇降低,血睾酮下降 3.5.X线平片检查 (二)证候诊断 1、阳虚湿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加重,遇寒冷及阴雨天疼痛加剧,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气滞血瘀证:骨节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筋肉挛缩,骨折,多有久病或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2018年骨质疏松讲座简报

2018年骨质疏松讲座简报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骼密度降低、骨骼微结构恶化和骨骼强度下降。它会导致骨骼脆弱,易于发生骨折,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下是关于骨质疏松的一些重要参考内容: 一、骨质疏松的定义和病因 骨质疏松是一种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骼密度降低和骨质量减少,导致骨骼结构不稳定。其主要病因包括:年龄因素、性别因素(女性更容易患病)、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吸烟、饮酒)以及其他慢性病因素。 二、骨质疏松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患者通常在无意外骨折的情况下就诊。其主要症状和临床表现包括:腰背疼痛、身高缩短、身体姿势改变、易于骨折、骨折后愈合缓慢、手腕和髋关节骨折的高风险。 三、骨质疏松的诊断方法 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临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骨密度测量(如双能X射线吸收测量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骨骼矿物质显微镜检查等。 四、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类药物、雌激素、抗雌激素药物)、促骨形成药物(如PTH等)。生 活方式干预包括增加钙摄入量、增加维生素D的摄入、进行 适度的体力活动、避免过度饮酒和戒烟等。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严重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 五、骨质疏松的预防措施 骨质疏松的预防是关键,包括:摄入足够的膳食钙和维生素D、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如散步、跳舞、举重等)、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及时接受骨密度检查、高风险人群的定期筛查等。 六、骨质疏松的并发症 骨质疏松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骨折(如髋关节骨折、脊椎骨折、手腕骨折等)、慢性疼痛、残疾(如运动功能障碍)、精神状态下降等。 七、骨质疏松的日常护理和康复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日常护理和康复十分重要。护理工作包括: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合理的运动量、避免外伤等。康复工作主要包括康复运动、康复训练、病人教育等。 以上是关于骨质疏松的一些重要参考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早读老年髋部脆性骨折安全用药策略,一张表全面掌握!

早读老年髋部脆性骨折安全用药策略,一张表全面掌握!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临床表现有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且再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今天早读将全面讲解其基础安全用药,值得学习借鉴! 01 概述 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一种较为常见且严重的骨折类型,其是老年者全身存在的骨质疏松症出现的局部骨组织病变,是髋部骨强度下降的体现,同时因骨折后卧床、活动减少等可出现废用性骨丢失,进一步加剧骨质疏松症。 因骨质疏松症是致老年髋部骨折且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故老年髋部脆性骨折者应抗骨质疏松症治疗。 《老年髋部骨折的骨质疏松症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中指出,抗骨质疏松基础治疗应与老年髋部骨折的外科处理同时进行,既往已经或正在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者不应停药。术后应尽早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使用骨吸收抑制剂或骨形成促进剂。 02

老年髋部骨折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骨健康基本补充剂与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一)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钙剂和普通维生素D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药物。维生素D不足可加重骨质疏松症,且影响其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疗效,故应维持血清25羟维生素D≥30ng/ml。 常用钙剂为碳酸钙,其含钙量高,吸收率高。对胃酸缺乏或有结石风险者,推荐枸橼酸钙,其水溶性较好,胃肠道不良反应小,解离不需胃酸,且有可能减少肾结石的发生。推荐钙的摄入总量为1000-1200mg/d。 维生素D如维生素D滴剂,与钙剂联用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推荐维生素D剂量为1000-2000 IU/d。此外,明显缺乏维生素D 的老年骨质疏松症者,必要时可选普通维生素D以纠正维生素D的营养缺乏,同时使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以抗骨质疏松症。 注意事项: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浓度。高钙血症和高钙尿症时避免使用钙剂,超大剂量钙剂可能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建议单次较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不建议使用活性维生素D纠正维生素D缺乏。 (二)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单纯使用钙剂与维生素D制剂的基础治疗并不能降低髋部骨折风险,故对老年髋部骨折者除基础治疗外,还需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 老年髋部脆性骨折者优先选用有较广抗骨折谱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不推荐联用相同作用机制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主要包括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类药物、降钙素类药物、RANKL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PTHa);双重作用机制药物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维生素K2类药物。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降低骨折风险的比较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构造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后,造成骨密度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丧失,又会加重骨质疏松症,形成恶性循环。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容易松动、脱出甚至断裂,且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致残率、致死率很高,骨折即使愈合后康复也很缓慢。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已严重威胁了老年人的身心安康、生活质量和寿命。鉴于上述特点,要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同时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二、临床表现 (一) 骨折的一般表现:出现压痛、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 (二) 骨折的特有表现: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功能障碍等。 (三) 脊柱变形: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常导致身高变矮或出现驼背畸形。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也可见于男性。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仅为轻微外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一) 临床表现:可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二) 影像学检查 *线片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线片除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一般要求拍摄正、侧位*线片,必要时可加拍特殊位置。拍片时应包括损伤部位的上下临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脊柱骨折应包括尽可能多的节段,以免漏诊。要合理应用CT和MRI检查,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于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 骨密度检查 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有条件可行骨密度检查。双能*线吸收法(D*A)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参照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D*A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安康成人的骨峰值缺乏1个标准差属正常〔T≥-1.0SD〕;降低1~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2.5SD<-1.0SD);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T≤-2.5SD〕;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测定部位的骨密度对预测该部位的骨折风险价值最大,临床上常用的测量部位是腰椎1-4和髋部。由于骨密度检查受很多因素影响,故诊断时要结合临床情况进展具体分析。< DIV> (四)实验室检查 1.根据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根据病情的监测、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以下骨代谢和骨转换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这类指标有助于进展骨转换分型,评估骨丧失速率、老年妇女骨折风险及病情进展,选择干预措施。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有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3以及1,25双羟维生素D。骨形成指标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