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时语料库的学术论文关键词翻译研究——以“文化自觉”英译为例
基于语料库中医典籍翻译中的文化自洽——以《黄帝内经》两译本为例
![基于语料库中医典籍翻译中的文化自洽——以《黄帝内经》两译本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da8f5b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b.png)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14期总第610期基于语料库中医典籍翻译中的文化自洽——以《黄帝内经》两译本为例摘 要: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中医典籍的翻译中做到对文化的恰当理解,即“自洽”十分重要。
本文基于语料库对《黄帝内经》的两译本进行语言层面的统计分析,从词汇丰富度和词汇密度两个层面进行探索,研究两译本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自洽特征,以期给予传统典籍翻译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料库;典籍翻译;《黄帝内经》作者简介:何燕(1987-),女,浙江湖州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中医典籍作为中医文化的文字传承形式,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思维的历史沉淀,也折射出了中华民族观察、感知和理解世界所独具的思维范式。
中医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也逐渐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
正确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进程中必须首先做到“文化自洽”,也就是对自身文化有恰当的理解、充分的认识。
本文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两译本(李照国译本及倪毛信译本)为例,利用自建英语译文语料库,结合中医典籍的文本特色、文化渊源及译者特征,研究分析语言层面的文化自洽特征。
一、相关研究回顾(一)中医典籍翻译中的文化认知费孝通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文化自洽的体现。
中医文化由古至今,经历了沧桑变化却仍能在新时代中发挥新的作用,说明中医文化自身具有完备的哲学体系和文化特征。
中医典籍翻译中必须遵循的“自洽”表现为文本与话语之间的相互建构,主要体现在文本阐释和话语实践层面。
因此,译文理应符合某一典籍所在时代与地域的历史背景、时代礼节习俗、风格意境等。
译者应对源文不断进行勘校、释义,仔细揣摩,才能正确诠释该典籍所蕴含的文化历史信息或价值,并达成最大限度地文化自洽。
(二)中医典籍翻译中的问题中国古代中医典籍的正式外译始于 16 世纪末,最初并不是因为其医学价值而引起西方的关注,而是因其所承载的哲学、宗教、伦理等观念获得重视。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译中国典籍的文体为个案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译中国典籍的文体为个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16794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2.png)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译中国典籍的文体为个案一、概述随着语言学、翻译学和语料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逐渐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这种方法通过大规模真实语料的分析,旨在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译者的主体性。
本文以中国典籍的翻译为个案,探讨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不同译者的翻译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旨在揭示译者在处理中国典籍时的文体差异,进一步揭示译者的翻译策略、审美取向以及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同时,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中国典籍翻译的质量提升和文化传播。
1. 研究背景:介绍语料库语言学、翻译研究和译者文体研究的交叉点。
在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学研究的交汇点上,语料库语言学、翻译研究和译者文体研究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种基于大规模真实文本数据的研究方法,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
它通过对大量文本的统计分析,揭示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征,为语言教学、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翻译研究则致力于探索翻译的本质、过程和结果,以及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
随着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不断发展,翻译研究逐渐从传统的经验总结转向科学的实证研究,语料库方法的应用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语料库,研究者可以对翻译作品进行全面的量化分析,揭示翻译文本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译者文体研究则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风格和语言特点。
译者的个人风格、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在翻译文本中留下痕迹,影响译文的表达方式和读者接受度。
对译者文体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的本质。
本文将围绕语料库语言学、翻译研究和译者文体研究的交叉点展开,以中国典籍的翻译为个案,探讨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方法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和风格差异,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51e881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d.png)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研究研究目的: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研究旨在探讨在中国
文化背景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翻译中的表达方式和难点,以
提供对这些词汇的准确理解和恰当使用的帮助。
研究内容:研究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文化负载词汇的定义和分类:对中国文化中常见的负载词汇进
行系统分类和定义,包括典故、成语、俗语、诗词等。
2.负载词汇的英语翻译方式:对每个类型的负载词汇进行分析,探讨
它们在英语翻译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翻译策略。
3.难点和挑战:识别在将中国文化负载词汇翻译到英语时可能遇到的
困难和挑战,如文化差异、特定语境等。
4.翻译改进和规范化:针对存在问题的负载词汇翻译,提出可能的改
进方案和规范化建议,以提高其准确性和流畅度。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结果将对中英翻译领域中涉及中国文化负载词汇
的翻译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同时,深入理解这些词汇的翻译方式也有助
于增进中外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研究局限:由于中国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广泛,本研究可能无法穷尽所
有负载词汇的分类和研究。
同时,由于语料库的限制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因此,在实际翻译中,应结合
具体语境和需求进行翻译决策。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翻译显化与隐化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翻译显化与隐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e28541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a.png)
何将广告用语用第二语言表现出来ꎬ完全对等于源
性翻译的一无是处ꎬ恰恰相反ꎬ通过基于语料库的隐
语言的做法ꎬ便显然不如显化或隐化翻译更具有自
性翻译实践分析ꎬ可以发现ꎬ在多种翻译场景之下ꎬ
我保护效果ꎮ
很多逻辑语义关系都并非是以显性形式表现出来
2. 3 准确表达
的ꎬ而是通常包含在特定的隐性词、句、语法及篇章
再发生了ꎬ至少这一次不能重演ꎻ如果这是一场喜
剧ꎬ那他就要坚持到底ꎮ 中译二:那样的事不能再发
型ꎬ而若依语料采集单位进行区别ꎬ语料库又有语
生了ꎬ最起码在这一次应避免重蹈覆辙ꎻ如果这是一
篇、语句、短语等类型ꎬ这些类型及具体应用ꎬ可使语
场喜剧ꎬ那我就要奉陪到底ꎮ 两种翻译方式ꎬ都进行
言翻译能够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显化或者隐化调整ꎬ
全新的思路ꎮ 现准备在梳理有关概念的前提下ꎬ指出英语翻译显化与隐化平衡的必要性ꎬ并通过具体例句说明显化与隐化的
操作方法ꎮ
关键词:语料库ꎻ英语翻译ꎻ显化ꎻ隐化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自从有了语言活动ꎬ人类便注意到了翻译工作
著的形式对目标文本内的源信息内容进行表述ꎬ与
英语翻译的显化与隐化ꎬ因为有语料库内容和
结构之中ꎬ且表达的效果同样比较理想ꎮ 因此我们
理论的支持ꎬ所以能够在准确表达方面具有较好表
可以认为:在翻译过程之中ꎬ译者需要做到对隐性翻
现ꎬ语料库的发展经历了前期ꎬ第一代ꎬ第二代和第
译策略的恰当把握ꎬ并准确阐明语言之中的隐性逻
三代的变化ꎬ不同时期语料库都有适应于大众传播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翻译显化与隐化研究
王淑梅
(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 公共基础部ꎬ福建省 石狮市 362700)
基于语料库资源提高大学生翻译学习能力的研究——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专业为例
![基于语料库资源提高大学生翻译学习能力的研究——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专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d39ef2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4.png)
三、利用语料库资源的学生培训项目 研究
基于上述语料库的应用价值,也受开放式教 学优点的启发,研究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 专业三年级本科班翻译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其 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语料库资源提高语言意识, 提升学习兴趣,最终增强翻译学习自主性。研究 认为,大学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提高 其翻译水平尤其重要,因为高水平的翻译能力在 很大程度上依靠译者长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
第31卷第3期 2021年6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ansu Radio & TV University
Vol.31 No.3 Jun. 2021
基于语料库资源提高大学生翻译学习能力的研究
——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专业为例
胡兰西1,王美玲2
(1•国家开放大学外语教学部,北京100039; 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北京100024)
多数情况下男的会被接受。”英译为“If a man and a woman applies for the same job, it is no doubt that in many cases the man will be accepted."译文中"it is no doubt that"是否合适呢?学生在查朗曼词典 中"not doubt",发现其词条解释为"used when you are saying that you think something is probably true” 提供的例句为“No doubt you' 11 have your own
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论文摘要英译语言特征研究_蔡强
![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论文摘要英译语言特征研究_蔡强](https://img.taocdn.com/s3/m/7d7c2505a300a6c30c229f28.png)
够统计出国内论文摘要英译文和外刊英文摘要中 类符与形符的数量及标准类符与形符比率(由于每 篇摘要字数较少,计算单位以每 100 个形符计)。表 3 显示,国内论文摘要英译文的标准化类符与形符 比率(60.29)小于外刊英文摘要(62.28)。 该差异表 明国内期刊论文摘要英译文的词语变化程度要低 于外刊英文摘要,即国内期刊论文摘要英译文中使 用了较少的不同词汇,文本中词汇变化较小。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5, No.6 Dec. 2014
文章编号:2095-3046(2014)06-0060-06 DOI: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6.014
语料库翻译学是指以语料库为基础以真实的双语语料或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以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方法依据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理论及翻译学理论系统分析翻译本质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等内容的研究料库翻译学强调语料库方法的运用注重描写与实证其相关证据直接取自于翻译语料或双语语料的分析结论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
第 35 卷 第 6 期 2014 年 12 月
一、 引 言
根据国家标准 GB6447,论文摘要指“以提供文 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 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科技论文摘要概 括论文的主要信息,对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最 终结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说明,是科技论文必要的 组成部分。 科技论文摘要的作用显著,它可以帮助 科研人员精准快捷地了解本领域研究发展的现状 和最新动态,有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另一方 面, 科研人员的成果要以论文的形式予以录用、发 表、检索及引起关注,其论文摘要必须遵守一定的 学术体裁规约,使用得体的语言。
基于语料库翻译研究和译者教育
![基于语料库翻译研究和译者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73e141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67.png)
基于语料库翻译研究和译者教育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语料库翻译研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对译者教育的影响。
语料库翻译研究是一种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通过对语料库中的翻译实例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翻译规律,提高翻译质量。
本文将首先介绍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后分析其在译者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最后探讨如何结合语料库翻译研究和译者教育,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翻译人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为翻译研究和译者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语料库翻译研究概述语料库翻译研究是近年来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迅速发展的分支,它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技术,对翻译文本进行大规模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语料库翻译研究不仅为翻译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还为翻译实践和译者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核心在于利用大规模、结构化的双语或多语语料库,通过对翻译对等语料、翻译共性、翻译错误等各方面的统计分析,揭示翻译的内在规律和特征。
这种研究方法克服了传统翻译研究中主观性、印象式的问题,使得翻译研究更加科学、客观和精准。
在语料库翻译研究中,研究者可以观察到不同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对应关系,分析译者在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时所采用的策略和技巧。
同时,语料库翻译研究还能揭示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错误类型,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指导。
语料库翻译研究还关注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文体风格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翻译文本的语言运用情况,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语料库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和译者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它不仅提高了翻译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还为翻译实践和译者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语料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语料库翻译研究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语料库翻译研究与译者教育的关系语料库翻译研究与译者教育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料库翻译研究为译者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和理论支持,而译者教育则通过培养具有语料库意识的翻译人才,推动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探究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3603f3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55.png)
摘要:“翻译史”是许多高校翻译硕士的专业必修课,文章将历时类比语料库应用于“翻译史”教学,旨在促使学生在建立与使用语料库的过程中从优质的译文中得到实证支撑,了解不同时期翻译作品的历时变化。
历时语料库在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译文风格、词汇演变与译本的历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分析数据,结合译本的副文本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从时代背景寻找翻译的社会起因。
在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翻译史”教学中,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对比不同时期翻译作品的翻译风格,有助于提高对翻译史的直观认识,对于提高思辨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历时语料库;翻译史;翻译硕士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11-04收稿日期:2019-06-11作者简介:陶源(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学、翻译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与研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历时语料库的‘中外翻译简史’课程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自从1991年Tim Johns 将语料库等数字资源应用于教学,提出了“数据驱动学习”(DDL)以来[1],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93年,MonaBaker 首次在翻译学研究中使用语料库[2],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翻译教学中开始使用各种类型的语料库资源,以大量真实的语料资源促进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
国外学者主要将平行语料库[3]、类比语料库[4]和一次性语料库[5]应用于术语翻译教学,帮助学生考察翻译策略,形成翻译方针,提高学生的翻译绩效。
国内学者将专门用途语料库[6]、学习者语料库[7]应用于阅读、口译等课程,促进学生的发现式学习和自主学习。
“翻译史”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许多高校翻译硕士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旨在介绍中西方的主要翻译理论、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家群体及其翻译作品,展现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概貌。
基于“翻译语料库”在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翻译语料库”在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实践中的运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d65f9c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7.png)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基于“翻译语料库”在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实践中的运用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陈博娟【摘要】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革新英语翻译教学。
翻译语料库为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翻译语料库”在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意义,即增强翻译教学的针对性、为翻译教学提供真实语境、促使翻译文本电子化、改变教师的翻译教学观、帮助学生对译文进行量化分析等。
并从学生、教师、教学单位等方面,指出了具体的运用措施。
希望以此促进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并推动语料库教学模式的普及。
【关键词】翻译语料库 本科院校 英语专业 翻译实践 运用语料的整理与收集和英语教学密切相关,因此,英语翻译教学不能与翻译实例与语言材料分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现代计算机为基础的语料库随机产生。
语料库主要是指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律。
并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整理各种连续出现的自然语言,并运用话语片段、文本构建的具有相关容量的电子文本库。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学者、语言学专家都逐步开始用语料库进行学术研究。
当前,语料库作为一种资源库,已经为语言翻译提供了大量有用素材,极大地促进了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
一、 基于“翻译语料库”在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实践中运用的意义1.增强翻译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单一教学的课堂容量有限,因此,教师很难在课堂上面面俱到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
而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如果可以有效利用语料库中的相关信息,增强自己对翻译语言知识重难点的把握,就可以明确翻译教学的核心问题,从而增强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人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时常会受到自己信息积累的影响,因此,学生必须在翻译学习中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才能系统掌握英语语言的知识点。
但若只依靠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英语知识的积累效率较低且过程漫长。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以《商务英汉翻译》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以《商务英汉翻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b908de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1.png)
102020年48期总第540期ENGLISH ON CAMPUS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以《商务英汉翻译》为例文/贾 敏【摘要】在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将语料库手段应用于翻译领域的教学改革正在逐渐兴起。
本文结合《商务英汉翻译》课堂教学中独有的商务行业特征,讨论了将语料库语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翻译教改实践中的可行性。
研究发现,学生通过观察双语语料库中大量真实的对译语料,归纳总结其所呈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能够提高商务语篇特定词汇及长句的翻译能力,并有利于形成课后自主学习模式。
【关键词】 语料库;对译语料;商务英语语篇;翻译策略【作者简介】贾敏(1978-),女,四川仁寿人,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商务翻译、话语分析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中国计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汉翻译》课改研究(HEX2018031)。
面的背景知识与行业术语,了解商务领域的语言特征与语篇特点,这对《商务英汉翻译》课程教学提出了新挑战。
如基础的翻译理论教学主要包括词义的选择、词类的转换、增词翻译法、减词翻译法、重复翻译法、词义引申翻译法、正说反译与反说正译法等词汇的翻译技巧;以及主语的翻译、被动语态的翻译、语序的调整、从句的翻译、分句与合句翻译法等方面的基础训练。
而商务翻译实际操作部分则包括不同主题的商务类文本如商务函电、商务合同、信用证、公示语、产品说明书、企业网站、企业简介、商务广告、等方面的篇章段落翻译。
通过课题的研究,需要学生再学期的针对性教学之后,能过掌握商务翻译的主要特征,并通过语料库计算机辅助翻译手段,完成商务类垂直领域的译后校对翻译工作。
在面对不同类型商务文本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词汇的特殊翻译标准和翻译技巧。
如以商务合同为例,因其涉及法律法规,需要措辞严密准确以避免模棱两可,故多使用同义并列词语,如“ during the execution of the works or after their completion”“before or after the repudiation or other termination of the contract”“arise any dispute in connection with, or arising out of”等,以及使用约定俗成的hereinafter,hereby,hereof,herewith,thereinafter等古体词。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16c9e9a83d049649b665899.png)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研究[本文为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研究---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项目编号:201510332069X)部分研究成果。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文化负载词汇研究”(2014SJB554)。
]摘要:本研究以德国功能目的论为依据,探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
研究采用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3.2,通过国务院官网2015年《报告》(英文版)报道和中央编译局2015年《报告》重要术语发布建立两个小型语料库。
结果发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词汇具有:实词使用量大、动词名词化显著和解释性名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征。
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文本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报告》英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应遵循“目的法则”,灵活多样地采取直译、直译+增译、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语料库;文化负载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功能目的论;英译一、引言随着自身的全球化和本土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日渐与源文化分离,不断产生区域变体,中国英语就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之后的使用变体。
葛传?耍?1980:91-93)提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英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多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或语篇。
汪榕培(1991:1-8)肯定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国际著名语言类期刊“World Englishes ”2002年第2期也曾集中刊发了15篇中国英语研究方面的论文,可见,中国英语研究也成为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的热点之一。
金惠康(2003:72-79)认为,中国英语是介绍华夏文明的桥梁,能填补词汇空白、文化空白和中国意念的空白。
这些空白标志着中国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短语,即中国文化负载词,从中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土人情。
语料库视角下的语义韵历时研究及其英汉翻译实践启示——以[persist]in+N为例
![语料库视角下的语义韵历时研究及其英汉翻译实践启示——以[persist]in+N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431b22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9.png)
2020年8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4期Aug.2020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7 No.4doi : 10.3969/j.issn.1672⁃0598.2020.04.014*收稿日期:2019⁃09⁃16 基金项目:2017年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SC17WY029)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体汉语语义韵研究”;四川文理学院(2017JY8) 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李华勇(1979 ),男,贵州人;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英语硕士,主要从事语料库语言学研究㊂语料库视角下的语义韵历时研究及其英汉翻译实践启示以[persist ]in+N 为例*李华勇(四川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达州 635000)摘要:学界对语义韵研究呈现出重共时轻历时的局面,而语义韵历时研究对认识语义韵的特征和构建更具普适性的语义韵理论具有学理价值㊂用COHA 历时语料库观察[persist ]in+N 的语义韵历时变化情况,研究语义韵历时变化的特征㊁承载单位和动因三个问题㊂研究发现:语义韵历时发展是动态变化的㊁波动幅度小;语义韵历时变化的承载单位是大于词的多词单位;语义韵历时变化的动因是由使用中的语言共选机制推动㊂语义韵的历时观对翻译实践和机器翻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㊂关键词:语料库;语义韵;历时;共时;语用功能;共选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20)04⁃0128⁃08一、引言语义韵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语料库语言学极具价值的重要发现之一㊂Sinclair 观察到动词短语 set in”的消极语义韵现象[1]155-156㊂Louw 首次提出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这一术语[2]㊂随后,语义韵的复杂性和多层面性引起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逐渐经历了 内涵意义说”[2][3][4] 语义传染说”[5-9]和 功能说”[7-14]的认识深化的过程㊂Lowu 不再强调意义从搭配词转移到节点词,而认为语义韵是情境语境作用的结果[2],Stubbs 更强调语义韵的态度特征[7]65;Sinclair 主张语义韵的语用功能本质[10][11],陆军认为 功能说”是在 语义感染说”和 内涵意义说”基础上对语义韵更高层次的提炼和抽象㊂[15]61可见,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逐渐认识到语义韵侧重语用功能的特征㊂学界对语义韵的研究存在重共时轻历时的传统㊂综观国内外学界20多年以来对语义韵的研究,尽管绝大多数学者在对语义韵的研究中或明或暗的提及语义韵的历时变化,但是从历时视角对语义韵进行研究的文献比较鲜见㊂一方面,持 感染说”观点的学者在对语义韵进行定义时使用 shift (转移)”821infection(感染)” acquired(获得)”等,表明语义韵是一种转意义(transferred meaning)[16],Louw 明确指出语义韵是长期历史变化提纯(refinement)的结果[2]164,这些表述已经暗示了语义韵需要经历时间的流逝才会发生转移,即是语义韵具有历时性特征㊂另一方面,正如王雅刚等[17]68指出:学者从历时视角界定和描述语义韵却用共时语料来研究语义韵,结论的可靠性值得推敲㊂比如,持 功能说”观点的学者完全抛开语义韵的历时变化,只关注意义单位的语用功能,研究语义韵同搭配㊁类联接㊁语义趋向等因素的共时互动㊂然而,从本质上说语义韵是一种历时现象在共时层面的表现,对语义韵研究重共时轻历时的传统不利于全面认识语义韵现象㊂语义韵的历时实证研究方面存在不足㊂Smith 和Nordquist 采用历时视角研究CAUSE 在早期现代英语和当代英语中的语义韵发展过程,认为CAUSE 的语义韵是一种逐渐浮现的历时现象[18];姚双云从历时视角研究了汉语 搞”字的语义韵,[19]为理解语义韵的历时本质提供了有力实证数据,但是该研究关于 搞”字早期的数据只有12例就得出 搞”在初始时期就呈现消极语义韵倾向的结论是不可靠的,需要通过更大规模的语料库证据来验证这一结论;郭鸿杰㊁韩红从侧面提示了语义韵的历时变化特征㊂[20]上述这些实证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语义韵的历时特征,但存在以下不足:(1)都是基于单个的词或汉字进行的,但是语义韵在本质上是属于短语,短语才是语义韵的承载单位[21];(2)在对历时时间跨度划分时过粗,只分诸如早期㊁当代㊁晚期,非常不利于考察语义韵的详细历时变化过程㊂为了弥补上述语义韵历时研究的不足和深入观察语义韵的历时变化特征,本项研究基于COHA 语料库这一工具,以[persist]①in+N 构建的语义韵为个案,从实证角度研究语义韵的历时变化特征及其动因等问题㊂二、研究设计(一)工作定义语义韵是意核(core)②㊁语义趋向与共现语境通过语义融合共筑的态度意义㊂语义韵力度(prosodic strength)是意核表达 积极”或 消极”态度意义的频数占意核总频数的百分比㊂(二)研究问题本项研究尝试回答如下问题:(1)语义韵历时变化特征是什么?(2)语义韵历时变化的承载单位是什么?(3)语义韵历时变化的动因是什么?(三)研究对象和工具研究对象是[persist]in+N 在历时发展中所构建的不同语义韵及其频率,研究工具是COHA 历时语料库㊂语言具有历时性特征,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演化和发展;Saussure 指出语言的所有部分都是变化的,在任何时刻都能不同程度观察到它的变化㊂[22]139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是对语义韵进行历时研究的可行方法之一㊂之所以选择[persist]in +N 构筑的语义韵,是因为Hunston [13]㊁唐义均[23]和王平兴[24]对[persist]in 的语义韵进行了共时层面的研究,而本项研究是对其语义韵进行历时研究,这样有利于在历921第4期 李华勇:语料库视角下的语义韵历时研究及其英汉翻译实践启示 以[persist ]in+N 为例①②这里的[persist ]包括persist ,persists ,persisted ,persisting 的词元形式㊂这里的core 采用濮建忠的提法㊂参见濮建忠.语料库驱动的翻译研究:意义单位㊁翻译单位和对应单位[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53-63.时和共时对比中凸显语义韵的历时特征,进而回答本项研究的三个问题㊂(四)研究步骤(1)在COHA中运行命令,检索[persist]in+N构成的所有索引,设定节点右跨距为4,并按20年一个时间刻度进行归类整理㊂(2)人工识别和解读每个时间跨度里的每条索引中[persist]in+N构筑的语义韵,如果在有限的语境中无法识别出其构筑的语义韵,还要在其扩展大语境中去识别㊂(3)采用Wei和Li的公式[21]105,即用积极语义韵力度(PSP)=F pos/F n*100%,消极语义韵力度(PSN)=F neg/F n*100%分别计算[persist]in+N在每个时间刻度构筑的积极和消极语义韵力度㊂结合具体的索引,对[persist]in+N构筑语义韵力度的历时变化情况进行统计㊁分析和讨论㊂三、结果统计在本项研究中,[persist]in+N的积极语义韵(positive semantic prosody)是指:节点词[persist]in与其搭配词N共同构筑的积极语用意义,传递作者的积极交际目的;而[persist]in+N的消极语义韵(negative semantic prosody)是指:节点词[persist]in与其搭配词N共同构筑的消极语用意义,传递作者的消极交际目的㊂通过观察和详细分析节点词[persist]in所吸引的节点词的语义以及节点词和搭配词所在索引的语境,甚至扩大语境确定作者要实现的真实交际目的和态度,以确定[persist]in+N的积极语义韵和消极语义韵㊂[persist]in+N消极语义韵力度是指[persist]in+N在使用时构筑消极语义韵的概率㊂表1显示,在宏观上,[persist]in+N构筑消极语义韵力度(PSN)在100多年的变化区间为90.08%~98.8%,积极语义韵力度(PSP)变化区间为1.42%~8.10%;进一步计算其平均值表明:在近130年的时间内, [persist]in+N有93.20%以上的概率用于构建消极语义韵,表达否定的态度意义,而平均仅有5.48%的概率用于构建积极语义韵㊂在微观上,[persist]in+N的消极语义韵力度(PSN)经历了1870 2000年的由强到弱的下降过程:由98.36%下降到90.08%㊂而[persist]in+N的积极语义韵力度(PSP)经历了1870 2000年由弱到强的提升过程:由1.42%提升到8.10%㊂表1 [persist]in+N语义韵力度的历时变化时间1870 18801890 19001910 19201930 19401950 19601970 19801990 2000 PSN98.36%95.24%93.65%92.51%91.57%91.02%90.08%PSP1.42%4.46%5.21%5.42%6.50%7.22%8.10%进一步观察发现[persist]in+N在构筑积极语义韵时,N在近130年的历时发展中语义范围变大,类型变多,频数变高,具体分布见表2㊂表2 [persist]in+N构筑积极语义韵的搭配词N的分布时间1870 18801890 19001910 19201930 19401950 19601970 1980搭配词及其现出频数plan8determination11,view13determination21,effort13,story16view30,resolve31,determination27mind47,attributing41,endeavor70effort42,attempts103,attributing54,determination10503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7卷第4期 李华勇:语料库视角下的语义韵历时研究及其英汉翻译实践启示 以[persist]in+N为例四、分析与讨论(一)语义韵的历时变化特征语义韵在历时发展中是动态变化的,波动幅度较小㊂应用语言学引入自然科学领域的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 Theory,简称DST)来解释语言系统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将语言的使用观㊁发展认知观和社会文化观融为一体,为语言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统一的解释㊂DST理论认为语言系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㊂在历时使用中,词项承载的语义韵构成了语言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语义㊁语法㊁语用㊁社会文化和语域等系统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引起词项承载的语义韵的动态变化,表现形式就是语义韵力度在一定范围上下波动㊂表1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近130年中,[persist]in+N 构筑消极语义韵力度围绕平均值93.20%上下波动,且总体上呈逐渐减弱趋势㊂语义韵历时变化具有概率属性,是一种可能被激活的语言潜势㊂Halliday认为语言系统从本质上来说是具有概率属性[25]42,Jurafsky指出:各种证据表明语言是概率性的[26];卫乃兴认为概率是语言的内在属性,是确立语法范畴的依据㊂[27]14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的语义韵也必然表现出概率属性,特定意核构筑的语义韵也具有概率性,表现形式为特定意核的语义韵力度在一定范围的波动㊂几乎所有的词都具有构建语义韵的潜势,一个意核在进入具体的语境之前具有构筑多种语义韵的潜势,具体触发并构筑什么样的语义韵取决于具体的语境㊁言者的态度㊁意识形态与文化等因素㊂意核[persist]in在近130年的历时过程中,在每个时间刻度里,其参与的具体语境㊁言者的态度㊁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这些因素使意核[persist]in触发的语义韵潜势是不完全一样的,如表1所示的那样,其构筑的语义韵力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呈下降趋势㊂语义韵历时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㊂共时层面研究中,在Sinclair的扩展意义单位模型里,搭配㊁类联接㊁语义趋向和语义韵这四个层面,语义韵是最高层面的抽象,它管控和制约着其他三个层面㊂[10][11]表1显示意核[persist]in构筑的消极语义韵力度波动的范围是在区间89.47%~98.80%,表明在这100多年的历时发展中,它呈现出相对稳定性㊂这些数据进一步补充和扩展了卫乃兴的主张:在双语界面下,语义韵只属于词语的共选型式㊂[27]12其实,不论是在单语还是在双语界面下,不论是在共时层面还是历时层面,语义韵的承载单位都不是单个的词,而是大于词的多词序列或特定的共选型式,这里的共选型式就相当于认知语言学或构式语法中的构式(construction),这一观点与Smith和Nordquist认为语义韵是一种在构式层面历时运作现象的主张具有异曲同工之处[18]㊂(二)语义韵历时变化的承载单位短语是语义韵历时变化的承载单位㊂语义韵不同于词的内涵义,其各自的承载单位不一样㊂尽管语义韵与词的内涵义有关,但是语义韵并不等于内涵义㊂众多研究者持语义韵为词语内涵义在搭配型式中传播的观点[5][7][28][29],这种把语义韵视为内涵义的观点模糊了语义韵与内涵义的界限㊂尽管Sinclair也强调内涵义和语义韵有关[10][30],但是它在描述语义韵时不使用 connotation”而是用 attitudinal”,可见Sinclair更加强调语义韵的语用层面㊁具体的交际功能这一本质㊂Louw认为内涵义与重复事件的图式知识相联系,语义韵的本质上是态度的㊁功能的㊂[2]李晓红㊁卫乃兴在双语视角下发现了汉英初似对等词的内涵义和语义韵存在三种对应情况:内涵义相似且语义韵同质㊁内涵义相异但语义韵同质㊁内涵义和语义韵皆异质对立,进一步实证了语义韵和内涵义的不同之处㊂[31]内涵义的承载单位是单个的词语,它与语13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7卷言的使用者的文化背景㊁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随之发生变化㊂而语义韵在共时层面上的承载单位是大于单个词语的短语,它处于语义和语用构成的连续统的语用端,表达语言使用者的态度和交际目的㊂在历时视角下,语义韵的承载单位是短语㊂词语的内涵义随着时代㊁文化或指称事物性质的变迁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语义韵由于参与了不同的搭配或型式实现不交际功能和表达不同的立场和态度㊂表2表明:在近130年的历时变化中,[persist]in与不同的名词搭配来构筑积极语义韵,换言之,[persist]in 的积极语义韵潜势是被不同搭配词激活进而得到具体的实现,它的搭配词数量和范围在每个历时阶段都不相同,促使其构筑的语义韵在一定范围波动㊂可见承载语义韵历时变化的是大于词语单位的短语单位,语义韵的潜势只有在具体搭配中才能得以实现㊂(三)语义韵历时变化的动因语言的共选机制(co⁃selection)是语义韵历时变化的动因㊂共选机制是Sinclair[32][10][11]在单语语料库语境研究时提出的,是使用中的语言形式与意义㊁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卫乃兴㊁陆军[33]认为共选机制是语料库语言学迄今为止最有价值的发现,是语料库语言学最重要的语言描写和解释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使用中的语言的词汇与词汇是共选的,一个词语的选定意味着下一个词语的选定,进而使多个词语同时被选定;词汇与语法是共选的,词汇的选定意味着相应的语法结构也随之被选定;形式与意义是共选的,一定的形式选定意味着相应的意义与功能的选定,形式与意义是一体的㊁不能分离的㊂Sinclair 对共选理论进行模型化表述,形成了扩展意义单位模型,该模型由2个必要成分(即节点词和语义韵)和3个可选成分(即搭配㊁语义趋向和类联接)构成,它表述了不同层面的共选关系:搭配揭示词与词的共选关系,类联接揭示词与语法的共选关系,语义趋向揭示形式与意义的共选关系,语义韵揭示语法与功能的共选关系[10]㊂使用中的词语在共选机制的作用下参与具体的型式㊁构建特定的功能㊁表达特定的交际目的㊂不同的语言使用者要表达的交际目的是不一样的,选择的具体词语或结构也可能不一样,这些选择受具体语境㊁个人表达习惯㊁文化习俗和时代背景等限制㊂从历时角度来看:词语在具体的使用中,受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进行从词法㊁句法㊁形式到意义的不同层面的共选,构建不同的语义韵来表达不同的交际目的和功能,使相应的意义单位获得规约性的语义韵潜势并供语言使用者选用㊂在历时视角下,言语层面的词语由于个体语言使用者在一定范围的自由选择就会造成搭配㊁类联接或语义趋向在一定程度的波动,这三者可能是同时变化也可能仅只是其中一方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推动着依附在词项上的语义韵在一范围不断变化,表现为语义韵力度在历时过程中上下波动㊂词项参与新型式的涌现就意味着其新的语义韵潜势的涌现,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这种新的语义韵会在语言社团规约化并操控单个语言使用者选择与该词项相关的搭配㊁类联接和语义趋向来表达相应的交际目的㊂就本项研究而言,如表2所示: [persist]in在1870 1880年时间段只与搭配词plan构筑积极语义韵,并且频数仅为10次;在1890 1900年时间段[persist]in的搭配词范围有所放大,增加到determination和view两个搭配词,并且频率也增加了,分别为11次和13次;随着时间的推移,[persist]in构筑积极语义韵的搭配词范围和频数一直在增加,到1970 1980年时间段,搭配词增加到4个,分别为effort,attempts,attributing和determination,频数也增加,attempts和determination分别达到了103次和105次㊂可见,在历时发展中,由于共选机制的作用,[persist]in与搭配词N构筑积极语义韵的范围和频率在不断地增加,导致[persist]in+N的积极语231第4期 李华勇:语料库视角下的语义韵历时研究及其英汉翻译实践启示 以[persist]in+N为例义韵力度在不断提升㊂(四)语义韵历时观对英汉翻译实践启示对英汉翻译实践的启示㊂上述对[persist]in+N研究表明:一个词项承载的语义韵是不固定的,它随着使用频数的变化㊁参与语言型式的差异㊁言者交际目的的差异而变化㊂语义韵本质上是一种高于搭配㊁类联接和语义趋向三个层面的态度意义,用以实现表达交际目的的语用功能,其高度的抽象性决定了一个词项能够承载和构筑的语义韵是复杂㊁多变的㊁非语言使用者直觉可通达㊂在英汉翻译时,涉及两种不同语言承载和构筑的语义韵差异更大,要使翻译的结果与原文作者要传递的语义和语用态度高度对等或一致,务必保证这两种语言相关词项构筑的语义韵是对等的㊂对英汉翻译中对等情况的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在语义韵层面上是对等的,才是真正的对等翻译㊂[34][35]因此在英汉翻译时,译者一方面要结合语境㊁文类㊁时代背景等方面寻找深层次的语义韵的对等词项来理解㊁翻译原作者要表达的立场和态度,另一方面用语义韵历时观 语义韵的概率属性㊁动态发展的特征来指导相关英汉翻译实践,否则对语义韵的认识或陷入谬误或陷入观点僵化㊂王平兴[24]72与唐义均[23]112对[persist]in是否可以构建积极语义韵和是否构成了语义韵冲突,形成了观点针锋相对的观点㊂综观两位作者的文章,对同一语言现象造成相针锋相对的观点的原因是他们对语义韵这一语言现象及其理论缺乏全面的认识,没有同时站在共时和历时的视角来全面考查[persist]in构筑的语义韵的具体情况㊂表1显示,通过对[persist]in+N构筑的语义韵100多年的历时数据的研究发现:它构筑消极语义韵力度区间为[90.09%,98.36%],积极语义韵力度区间为[1.42%,8.10%]㊂可见[persist]in+N既可以构筑消极语义韵也可以构筑积极语义韵,只是构筑消极语义韵的概率高,而构筑积极语义韵的概率相对较低㊂汉语的 坚持”和 不懈努力”大概率用于构筑积极语义韵,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把 坚持”和 不懈努力”这两个通常用于构筑积极语义韵的词项对译为 persist in”是形成了语义韵冲突的,不是较好的对等翻译㊂可见,唐义均认为总体上把汉语的 坚持”对译为英语的 persist in”构成了语义冲突的观点是合理的,它们不是恰当的对等翻译㊂而王平兴的结论 政府文件用persistent和persist in来译 坚持’, 不懈努力’等并不构成语义冲突”的观点是不合理的㊂其实,在翻译实践中,语义韵具有概率属性,语义韵冲突也是有概率属性,把 坚持”英译为 persist in”,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有很高的概率把其理解或解读成要表达和传递消极态度意义(而汉语源语是要传递积极语义韵),造成语义韵冲突的概率是很高的,这样的英译质量当然值得商榷,尤其是在非常正式和严谨的党政文献的翻译中,更要加避免这种具有语义韵冲突的翻译出现㊂对机器自动翻译的启示㊂随着语料库语言学技术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发现语料库技术是揭示词项承载语义韵历时发展变化的有效果途径㊂在机器自动翻译中,利用语料库大数据技术自动实时获取不同语言(源语和译语)词项的语义韵力度历时原始总体数据,然后根据原文和译文的语域㊁时代特征㊁文体特征等相关参数自动选择不同语义韵力度的词项,一方面可以提高机器自动翻译在词语㊁句子层面翻译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还可能实现基于语域㊁文体㊁时代等更高层面的语篇自动翻译的准确性,提高机器翻译的质量㊂当然,这方面需要更为深入的理论和大量的实证研究,这是今后语义韵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㊂五、结论通过COHA历时语料库研究[persist]in+N的语义韵历时变化情况,研究发现:(1)词项构筑的语义33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7卷韵及其力度,从历时视角来看,是动态变化的㊁波动幅度小;(2)语义韵历时变化的承载单位是大于词的多词单位;(3)语义韵历时变化的动因是由使用中的语言共选机制在起作用,共选机制导致语义韵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变化,体现在语义韵力度上为在历时过程中上下波动㊂语义韵的历时观对英汉翻译实践和机器翻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㊂参考文献:[1] Sinclair,J.The Nature of Evidence[M]//J.Sinclair Looking up:An Account of the COBUILD Project in LexicalComputing.London:Collins COBUILD,1987:150-159.[2] Louw,B.Iron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riter?The Diagnostic Potential of Semantic Prosodies[M]//M.Baker,G.Francis 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3] Stubbs,M.Collocations and semantic profiles:on the cause of the trouble with quantitative studies[J].Functions ofLanguage,1995(1):23-55.[4] Bublitz,W.Semantic Prosody and cohesive company:Somewhat predictable[J].Leuvense Bijdraden:Tijdschrift VoorGermaanse Filologie,1996(1-2):1-32.[5] Partington,A.Patterns and Meanings:Using Corpora for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and Teaching[M].Amsterdam: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6] Partington,A. utterly content in each other company”:Semantic Prosody and semantic preference[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04(1):131-156.[7] Berber⁃Sardinha,T.Semantic prosodies in English and Portuguese:A contrastive study[J].Cuadernos de Filologíaingelesa,2000(1):93-110.[8] Stubbs,M.Words and phrases:Corpus Studies of Lexical Semantics[M].Oxford:Blackwell,2001.[9] Hunston,S.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M].Cambridge:CUP,2002.[10]Sinclair,J.The search for units of meaning[J].Textus,1996(4):75-106.[11]Sinclair,J.trust the text[M].London:Routledge,2004.[12]Tognini⁃Bonelli,E.Corpus Linguistics at Work[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1.[13]Hunston,S.Semantic prosody revisite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07(2):249-268.[14]Stubbs,M.John Sinclair(1933 2007):The search for units of meaning:Sinclair on empirical semantics[J].Applied Lin⁃guistics,2009(1):115-137.[15]陆军.语义韵研究的理论㊁方法与应用[J].语料库语言学,2014(1):58-68.[16]Steward,D.Semantic Prosody:A Critical Evaluation[M].New York:Routledge,2010:42.[17]王雅刚,刘正光,邓金莲.语义韵研究的核心问题:争鸣与考辨[J].外国语,2014(6):43-51.[18]Smith,K.,Nordquist,D.A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semantic prosody[J].Journal of Historical Pragmatics,2012(2):291-312.[19]姚双云. 搞”的语义韵及其功能定位[J].语言教育与研究,2011(2):61-68.[20]郭鸿杰,韩红.语料库驱动的英汉语言接触研究:以 被”字句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3):359-370.[21]Wei,N.,X,Li.Exploring semantic preference and semantic prosody across English and Chinese:their roles for cross⁃linguistic equivalence[J].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 Theory,2014(1):103-138.[22]Saussure,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3]唐义均.论汉英翻译中的语义韵问题[J].中国翻译,2012(5):109-112.431第4期 李华勇:语料库视角下的语义韵历时研究及其英汉翻译实践启示 以[persist]in+N为例[24]王平兴.关于党政文献汉译英的词语搭配和语义韵问题[J].中国翻译,2013(3):71-77.[25]Halliday,M. A.K.Corpus studies and probabilistic grammar[M]//K.Aijmer&Altenberg B.English CorpusLinguistics.London:Longman,1991:30-43.[26]Jurafsky,D.Probabilistic modeling in psycho⁃linguistics:Linguistic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M]//R.Bob et al.Probabilistic linguistics Massachusetts:MIT press,2003.[27]卫乃兴.简论局部功能[J].外国语文研究,2015(3):12-20.[28]Oster,ing corpus methodology for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nalyses:what can corpora tell us about the linguisticexpression of emo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2010(4):727-763.[29]Morley,J,A.Partington.A Few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semantic or evaluative⁃prosody[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Corpus Linguistics,2009(2):139-158.[30]Sinclair,J.Reading Concordances:An Introduction[M].London:Longman,2003.[31]李晓红,卫乃兴.双语视角下词语内涵义与语义韵探究[J].现代外语,2012(1):30-38.[32]Sinclair,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UP,1991.[33]卫乃兴,陆军.对比短语学探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34]卫乃兴.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短语学研究[J].外国语,2011(4):32-42.[35]李华勇.基于口语语料库的翻译对等单位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5):134-142.Diachronic Study of Semantic Prosody Based on Corpus:a Case Study on[persist]in+NLI Hua⁃y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635000,Sichuan,China) Abstract:The academia shows a trend of the semantic prosody study that emphasizes its synchronic side, neglecting the diachronic research.It is valuable to conduct the diachronic research on the semantic prosody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its features and nature,and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semantic prosody.Based on the COHA corpus,we observe the semantic prosody diachronic change of[persist]in+N,answer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What are the diachronic features of the semantic prosody?2)What is the unit of carrier of the semantic prosody diachronic change?3)What is the reason causing the the semantic diachronic change?By the empirical data,we find that the semantic prosody development dynamically fluctuates,but the range is small, the phrase is the unit of carrier of semantic prosody diachronic change;the co⁃selection of words produces the diachronic change of semantic prosody.The diachronic view of semantic prosody gives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nd machine automatic translation.Key words:corpus;semantic prosody;diachronic;synchronic;pragmatics function;co⁃selection(责任编校:杨 睿)531。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非强制性显化历时性研究——以《木兰诗》的英译本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非强制性显化历时性研究——以《木兰诗》的英译本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ddbfd1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2.png)
- 224-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翻译非强制性显化历时性研究——以《木兰诗》的英译本为例东北大学/魏楚格【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料库研究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模式,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翻译普遍性上。
显化是翻译普遍性中得到最为全面研究的现象之一,但已有的研究多是通过共时性的研究方式,针对某一文本,通过对源语及译入语的比较找出翻译显化的表现,少有人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显化是否存在。
本文主要基于语料库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显化的类型之一非强制性显化是否一直存在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为今后从历时的角度全面研究显化现象奠定基础。
本研究共选用五个《木兰诗》译本,以Textanz 和Wordsmith为研究工具,主要研究非强制性显化这种显化类型。
【关键词】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历时 非强制性显化 《木兰诗》显化是翻译普遍性中得到最为全面研究的现象之一,被认为并被证实是翻译普遍性,包含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语用显化、翻译内在显化四种类型。
但已有的研究多是通过共时的研究方式,针对某一文本,通过对源语及译入语的比较找出翻译显化的表现,少有人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显化是否存在。
所以显化究竟是翻译普遍性之一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一问题仍值得研究。
本研究与以往不同,从历时的角度验证了显化的类型之一非强制性显化的合理性并找出违背非强制性显化的现象,为今后从历时的角度全面研究显化现象奠定基础。
本论文通过建立《木兰诗》英译本的语料库,从历时的角度对非强制性显化这一特性进行描述性研究,以验证非强制性显化是否一直存在于《木兰诗》的五个译本中,同时研究非强制性显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否具备不同特征。
一、非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是由于不同语言的篇章建立技巧和文体风格间的差异而产生的。
用这种方式,尽管很难完全译出源语的风格和自然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我们可以译出语法正确的句子。
由于英语理性和综合性的思考模式,连接词在英语中是十分必要的,而中文强调的是不同语言单位间的内在关系而不是连接词。
语言实证中的英汉隐喻文化之旅——评《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
![语言实证中的英汉隐喻文化之旅——评《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f3467a5dbe1e650e52ea9967.png)
第7期2017年7月福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NO.7July.2017语言实证中的英汉隐喻文化之旅—-评《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模式的对比研究》戴凌舰1,2(1.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70007;2.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370027)摘要:《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模式的对比研究》一书通过自建的英汉平行对应隐喻词汇语料库,以实证数据从历时与共识两个维度重新阐释身体、意识与文化在英汉语词汇化隐喻的过程中交互的影响。
通过概 念隐喻的分析促进了对英汉的词源和历史语义,特别是比较词源学的研究。
该书提出,在词汇隐喻领域的进一 步的研究中,应该更好地把握本国文化个性,从语言符号的源头出发,重点解读语言文字中的隐喻或转喻现 象,同时应该通过语料库的语言实证,更好地建设词汇隐喻理论。
关键词:词汇隐喻;文化溯源;语料库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隐喻研究由来已久,在中国,可追溯至先秦的“取 类比象”;在西方,可溯源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类 (genus)”“种(species)”相互转移或是“类推(analogy)”。
上 个世纪70年代以来,以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为 代表的认知隐喻理论更是在学术界“出现了以认知为 导向的跨学科隐喻研究热潮,几乎涉及人类的所有方 面。
”⑴2从1980年约翰逊和莱考夫(Lakoff&Johnson)的第一本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 Live By)[2]开始,隐喻研究第一次从语言修辞的 层面提高到人类思维和人类活动的层面,随之而来的 是哲学观的转向。
经过数次对于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 的本质,即客观主义,进行深入的批判,两位作者在 1999年的第二本合著《体验哲学一基于身体的心 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3]—书中提出了 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 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e58655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4.png)
结果与现有研究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
将评估结果与现有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翻译质量与 翻译策略、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关系。
分析
对对比分析的结果进行深入探讨,总结中国文化负载词 汇英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和建议。
06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主要发现与结论
Chen, X., & Li, Y. (2018). 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translating Chinese loanwords. Journal of Language, Culture & Translation, 13(2), 147-164.
THANKS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文化的崛起,中国文 化负载词汇的题有助于推动 中西方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3
语料库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真实语言数据集合, 为研究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提供了有力支持 。
研究目的与方法
01
通过语料库方法,系统研究中国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规律、特 点及问题。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Wang, Y., & Zhang, M. (2019).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hinese loanwords in 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 Translation Studies, 15(1), 7-25.
针对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中存在的 问题和难点,建议翻译者加强对文化 差异和语言习惯的了解和掌握,采用 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建议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文内涵的 准确传达,同时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 接受度和理解度,避免出现歧义和误 解。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探究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c9c85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2.png)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探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翻译已经成为人们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必备工具。
在翻译教学中,MTI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技术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翻译学习方式。
本文将以历时类比语料库为基础,探究MTI翻译在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时类比语料库是由类似语言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语料库构成的,用于研究语言演化、历史语言情况以及语言变化规律。
利用历时类比语料库进行MTI翻译时,可以通过对照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文献的语境和用词,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以汉英史学翻译为例,贴近史料、了解历史语境是翻译的基础。
通过历时类比语料库,可以获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料,并进行对比分析。
例如,翻译明朝书法家陈探微的《浮山丛话》时,可以利用历时类比语料库,对比明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辨析句子的含义和情感。
而对于英文翻译,则可以利用历时类比语料库来了解古代英语的用词和语法,以更为准确地表达历史文献的含义。
历时类比语料库的应用还可以扩展至其他历史文化领域。
例如,在翻译古希腊文学时,可以利用历时类比语料库来了解希腊语言的变化和演化,从而更好地表达古文学作品的风格和情感。
又如,在翻译古代印度教经典《摩诃婆罗多》时,可以通过历时类比语料库了解梵语的语言演化,将原作的文化内涵完美呈现在翻译中。
MTI翻译是一项自动化的翻译技术,较传统的手工翻译有更快速、高效的优势。
但MTI 翻译的精确度仍需不断提高。
历时类比语料库在MTI翻译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机器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度,使得MTI翻译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历时类比语料库是MTI翻译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利用历时类比语料库,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献的语境和含义,同时提高MTI翻译的精确性和自然度。
未来,历时类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探究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a0eea8d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f.png)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探究
一、历时类比语料库的特点和作用
历时类比语料库是基于历史文本,通过分析某一时期与另一时期的语言变化,从而揭
示语言变化的规律。
它可以用来比较语言在不同时期的用法、词汇和语法的变化,从而为
我们提供历史上的语言用法。
这些历史语料库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真实性,可以用来分析
语言变化的规律,并为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数据来源。
历时类比语料库在机器翻译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语料库主要关注现代
语言的使用,对于历史语言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历时类比语料库则可以提供历史时期语言
使用的数据,为机器翻译技术提供更多历史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分析历时类比语料库,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特点和变化,为机器翻译技术提供更加准确的历史语
言数据。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可以为翻译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资源。
通过引入历时类比语料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语言的特点和变化,提高他们的
翻译能力和水平。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历史语言的
兴趣,激发他们对于语言发展的好奇心和热情。
未来,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大数据
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历时类比语料库的数据来源将变得更加丰富和精确,为机器
翻译技术提供更多历史语言数据。
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将会融入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为翻译教育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资源。
英语学习:英语论文:浅析时政文本翻译中的文化自主意识[1]【3】
![英语学习:英语论文:浅析时政文本翻译中的文化自主意识[1]【3】](https://img.taocdn.com/s3/m/d59b895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1.png)
英语学习:英语论文:浅析时政文本翻译中的文化自主意识[1]【3】2012年02月13日09时57分,《英语学习:英语论文:浅析时政文本翻译中的文化自主意识[1]》由英语编辑整理.互塑造证明了语言与文化的同构性,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和世界观。
从制度文化、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学文化三个维度来探索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时政文本的翻译范式,首先我们必须关怀原文的语言表现形态,因为一种思维形态必须藉以某种语言形态加以表现。
因此,汉语言的表现形态可以认为是汉文化背景下群体思维的外在表现形态。
语言表现形态中出现的词汇本义的偏离、喻体的选择所引发的关联以及语言组合形式所包含的内涵和外衍均毫无疑问体现了汉文化群体的哲学思辨范式和审美价值体系。
因此,对汉语时政文本的语言形态给予足够的关注,采用一定程度上的“阻抗式翻译”(异化)可以和有助于实践我汉文化的个性张显。
当然,在翻译实践中,不能一味追求“形似”的阻抗式翻译,有时必须做必要的“变易”以追求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有效实现翻译的目的旨归。
故尚“形似”的阻抗式翻译范式和“易形”而寻求“文化精神自主”的翻译范式的思辨观和方法论是互为的,而不是相斥的和悖论性的。
现以“八荣八耻”的两种翻译方法为例,探讨“文化自主意识”观照下的时政翻译范式的基本原则: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语) 论文论文参考网例1. Eight一honor and Eight一shameHonor to those who love the motherland, and shame to those who harm the motherland;Honor to those who serve the people, and shame to those who betray the people;Honor to those who quest for science, and shame to those who are ignorant in mind;Honor to those who are in diligence, and shame to those who indulge in comfort;Honor to those who help each other,and shame to those who seek gain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Honor to those who are trustworthy, and shame to those who trade integrity for profits;Honor to those who abide by law and dis-cipline, and shame to those who break laws and disciplines;Honor to those who uphold a plain life and hard struggle,and shame to those who wallow in extravagance.(转引《中国翻译》译文2006(3),笔者略有改动)上面“八荣八耻”翻译的语言形态是按照模拟汉语言讲究对称和谐的表现形态翻译的,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异化翻译策略的表现手法,而其文化精神内容上反映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伦理价值观,反映的是我们伦理道德观点中的是与非、荣与辱、正义与邪恶这样互为比照的思维范式,而在语言表现形态上尽量保留了汉文化尚对称和谐的语言形态,翻译的句式和谋篇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学上喜用四字格的习惯。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探究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acb637e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4.png)
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探究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翻译技术(MTI)在翻译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历时类比语料库作为其重要的支撑之一,为翻译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探索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MTI翻译史教学的现状与挑战传统的翻译史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和文献阅读的方式,学生缺乏实际翻译操作的机会,无法深入理解翻译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技术演变。
翻译史教学还存在着信息不够全面、案例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
而随着MTI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于翻译史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翻译史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翻译实践能力。
如何有效地将MTI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历时类比语料库在MTI翻译史教学中的应用1.数据挖掘与分析历时类比语料库可以提供大量的历史文本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可以提取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文本特点和规律。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的翻译技术和方法,了解翻译发展的历史脉络。
2.历时类比翻译实践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可以设计各种历史时期的翻译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不同时期的翻译挑战和技术特点。
这样的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翻译史的发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翻译实践能力。
三、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的意义与启示1.拓展了教学内容和方式传统的翻译史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和文献阅读的方式,内容相对单一,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翻译史的发展。
而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可以为教学内容和方式提供新的拓展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翻译史的发展。
3.为MTI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MTI翻译史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翻译实践案例,还可以为MTI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历时类比语料库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特点和规律,为MTI技术的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又称语料库翻译研究,是近十多年随语料库语言学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分支,主要内容就是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研究翻译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特征。
本文首先回顾国外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然后对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
1国外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
Mona Baker是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她最早提出了将语料库语言学工具用于对翻译的过程和经过进行描述性的研究.1993年Baker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暗示与应用》(“Corpus linguis 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1993)一文详细讨论了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潜力,并介绍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一些成果,是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奠基之作。
Baker主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翻译英语语料库(TEO并对TEC语料车进行了示范性的分析,提出了翻译普遍性的假设。
1995年,发表于Target的论文《翻译研究中的语料库: 回顾与未来研究的建议》(“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中,Baker进一步讨论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方法问题。
另外,通过对TEC的分析,Baker第一次证实了译者风格的存在,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译者风格的方法(Baker, 2000,2001;张美芳,2002)。
在Baker的影响下,Dorothy Kenny (2001), Sara Laviosa(2002)Maeve Olohan(2004)分别采用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进行了实际研究并相继出版专著总结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方法。
Kenny的著作《翻译的词汇和创造性》(Lexis and Creativity in Translation: A Corpus- based Study,2001)除了对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外,还对原文本中创造性的词汇和短语在德英文学文本平行语料库(Ger- man- English parallel corpus of literary texts)中进行了研究。
该书用大量的事实证明翻译过程中既存在遵循传统规范的倾向也存在着创造性的翻译.Kenny的研究说明词形学、结构语义学和新Firth语言学在翻译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Laviosa的《语料库翻译研究:理论、发现与应用》(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2002)主要是一本入门介绍性著作,它对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翻译语料库的分类,翻译普遍性(the universals of translation)研究及语料库在翻译培训,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Olohan的《语料库翻译研究导论》(Intro- 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2004)是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最新专著,该书的特色是详细讨论了翻译语料库的建设,并详细介绍了大量对翻译的特征、译者风格以及语料库在翻译教学和实践中的运用等问题的实例研究。
2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文章发表数量随年份推移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这表明,语料库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经逐渐获得大家首肯。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趋势,笔者统计了近10年(1999-2009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所有关于语料库翻译的文章。
该统计涉及《中国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上海科技翻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外国语》、《外语电化教学》等17个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