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文化之档案化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巴文化之档案化探析
摘要:本文探讨了档案学视野下的纳西族东巴文化问题,提出了东巴文化物化为档案的观点;并对东巴档案的内涵和外延作了阐述,扩大了以往对此研究的视界;最后讨论了东巴档案在东巴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及其作用问题。
关键词:东巴文化;物化;档案化;东巴档案
一、东巴文化之档案化的提出
东巴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东巴文化是指以纳西族传统宗教东巴教为基本形态和文化载体,集纳西族东巴、东巴文、东巴经、东巴画、东巴工艺、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占卜和祭祀礼仪的纳西族传统文化。而广义的东巴文化则是泛指以纳西族东巴古文化为核心,时至今日纳西族创造的和纳西族吸纳的纳西化的外来文化的总和。东巴文化既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纳西族古代文化,也是延续传承至今的纳西族活态文化[1]。本文所说的东巴文化就是指广义的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作为纳西族几千年来不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自从被发现以后,就以一种人类古老文化的残存,一种人类文化活的化石,引起了世界的震惊和瞩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巴文化已告别了宗教支撑的文化生活的现状,传统的东巴文化在现代文明浪潮冲击背景下面临着消亡的危机。有志之士早已意识到,东巴文化的抢救和传承必须放到活人身上,一方面对那些老东巴进行充分的发掘和保护,另一方面尽力去培育新人,培养一批新东巴。然而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累积,短时期内想达到预期的目标是有难度的,也是不好实现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再考虑一下其它的途径。
文化是个广泛的概念,目前尚没有确定的定义,但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的。无论哪一种形态,文化都可.以物化为固态的东西。如果某一文化濒临消亡,我们也只能把它物化了,否则时过境迁,一切都会成为过眼云烟!档案与档案工作,是固化的记忆与记忆的固化,也是物化的记忆和记忆的物化。因为档案工作就是有目的地将已形成的物化记忆有选择地加以固化,从而使人类的记忆得以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成为社会群体的记忆,绵绵不绝地无限延续[2]。所以,既然东巴文化有物化的需要,也有物化的条件,那么从档案学的角度来说,东巴文化就可以进行档案范畴内的物化,即东巴文化物化为东巴档案。
这里所说的档案化是一个宽泛的观念,不仅有向档案的转化部分,比如说现行文件转化为档案,即档案的形成与认可问题,而且还有档案的转化部分,譬如档案的信息化问题;不仅有政府机构(含类似机构)档案的形成与转化问题,而且还有非政府机构的档案的形成与转化问题。档案化,简而言之,就是与档案有关的转化!
二、东巴文化之档案化的阐释
档案界以前对东巴档案的研究大都局限于东巴经的探讨,并且多是介绍性的探索。这不仅对学术理论探讨没有深化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东巴经的抢救与整理开发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所以,现在我们要重新审视这方面的工作,放宽视界,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东巴文化和档案学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要研究档案学视野下的东巴文化,即东巴档案。把东巴到东巴文再到东巴经档案的思路拓展开来,改变成从东巴到东巴文化再到东巴档案。中间环节仅仅多了一个字——化,带来了东巴档案的外延和内涵的变化。另一方面,档案从本质上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作为人类记录的控制方式,二是作为控制中的凭证信息实体。剥离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档案便不复存在。因此可以把档案看作是人类对凭证信息的合目的的控制,也就是说,档案是处于人类合目的控制的凭证信息[3](p24)。从这个角度来看,围绕东巴文化形成的许多文献都可以说是档案了,即东巴档案。基于上述理论,我们认为那些反映东巴文化产生、发展的有保存价值并处于人们合目的控制的文献就是东巴档案。
这里所说的东巴档案,其内涵是指围绕东巴文化的产生、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记录,其外延就很大了,简单一点来说,首先是用东巴文书写的文献,不仅包括众多的东巴经,而且还有东巴文书写的应用性文献,即对联、帐册、书信等文献,当然,更少不了那些东巴画、东巴舞谱等物品了。东巴们在进行祭祀等一系列的活动时,用诵经、唱歌、跳舞等多种形式来完成,于是就有了东巴经、东巴画、东巴舞谱等各种各样的文献。另外还有纳西族用东巴文书写成的应用性文献,其他人对东巴文化作的一些文字记录。上述这些文献今天用档案学的理论来看,它们就是档案,是东巴档案。其次就是用汉文和外文书写的一些材料,这些文献也反映出了东巴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东巴文化记忆不可缺少的文献。这类文献多是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东巴文化的历程,记录了东巴文化或多或少的内容,都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从档案学的角度来讲,这些手稿是档案,也就属于东巴档案了。再次,就是那些非文字图画类的材料,比如照片、磁带、录像带、光盘等记载有东巴文化的资料。这些资料虽然没有像那些文字图画类对历史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和结果等问题记录得那么全面、具体,但是它们却更直观、形象和生动,也有记录和反映作用,理应视为东巴档案。特别是随着老东巴的逐渐离去,关于东巴文化的资料数量越来越少,我们就必须抓紧时间对他们进行采访,形成各式各样的材料,另外还要详细记录祭祀等仪式以及所用物品,等待日后情景和模样的再现和复原。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也必须运用高新技术来记录东巴文化,比如缩微技术、光盘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等,使东巴档案与时俱进,更好地反映和保存东巴文化。
当然,用东巴文书写的文献是东巴档案的核心。通常所说的东巴文包括两种构形相异、性质不同的文字体系,一种纳西语称为“森究鲁究”,另一种称为“哥巴特额”。“森究鲁究”是一种象形文字;“哥巴特额”是一种抽象文字,东巴文主要是用象形文字来记写东巴经[4]。目前学术界多注意到用被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书写的文献,而对那部分用哥巴文书写的文献有所忽略,也许是因为其流行的范围小,能识读它的东巴也不多,用它写成的东巴经很少,目前在国内收集到的只有两三百册。但是,我们是不能忽略的!此外,对于纳西族西部方言
地区来言,那些达巴没有文字,只有诵经,其主要类别有退口舌是非经、祭龙王经、祭风经、超荐经、祭祖经、祭女神经、妇女超度经、祭祀锅灶经、祭煞神经和祭争鬼经等,约有30多回(本),其内容与东巴经相同。这些口述的材料也是不能忽视的,应作为口述史料和口述档案加以收集、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至于用东巴文书写的反映纳西族日常生活情况的医书、帐本、契约、谱牒、歌本、书信、日记、对联、墓铭等应属东巴文应用性文献,虽保存至今的不多,但不等于没有。这类应用性文献的内容多是纪实性的,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对于全面认识东巴文的社会功能和性质,对于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都有重要的意义,但以前对此重视不够,任其湮灭,现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已达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5](p281)。
三、东巴文化之档案化的价值领悟
传统的东巴文化已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文明浪潮冲击背景下,加速消亡。因此,东巴文化的传承和抢救刻不容缓。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陆续加入到东巴文化的抢救和传承中来,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比如,设在丽江的云南省社科院东巴文化研究所全体人员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100卷的四对照本《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已于2000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一些纳西族学者已经看到了东巴文化的真正传承不能只靠经书的翻译和字书的编撰来完成。这是因为:第一,纳西族的东巴经书不是一字一音记录语言的,而是省略速写式的简写。历史上,东巴经十分神圣,只能由东巴来识读,东巴被认为是社区万物和谐共处的使者;但是东巴还不能与东巴经等同起来,因为东巴教仪式主要还得依靠歌舞及其它表现。诵读东巴经只是东巴仪式中的一个部分,而这些仪式也只有在特定的场所和社交场景中才具有特殊完整的含义,尽管经典的翻译对纳西文化具有挽救和保护的作用,但实际上学者们的媒介作用也是有限的。[6]第二,东巴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仅就内容涵盖的方面而言,东巴文化包括东巴、东巴文、东巴经、东巴画、东巴舞、东巴美术、东巴音乐、东巴仪式等。单是某一方面的东巴文化都不是全面立体的活态的东巴文化[7]。
东巴文化的传承必须放到活人身上,一方面对那些老东巴进行充分的发掘和保护,另一方面尽力去培育新人,培养一批新东巴。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老东巴在逐渐的离去,另一方面新培养的东巴似乎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尽管新培养出来的现代“东巴”,东巴舞似乎比老东巴们跳得更加娴熟,舞姿更加优美,但已失却宗教作为底蕴的那种神秘感、文化意味;现代东巴画,虽然物质形式的改变(比如纸张)以及画家技巧的娴熟,致使绘画线条更流畅,色彩更丰富,但积淀在东巴画中的宗教意味,那种童稚、笨拙,但更显神秘、庄严的感觉也就消失了。与此相关的洞经音乐,传习馆里的学习者更加年轻、更识乐理,但保留住外在的形式,而失去人们在劳动之余,闲暇之时吹、拉、弹、唱,毫无功利的自娱自乐那份更贴近洞经音乐内核的超凡脱俗、飘逸神游[8]。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东巴文化的含义也朝着不同的方面发展,私人自由市场的影响因此不断扩大,东巴文化也就不断超越原来的内涵而朝着“纳西文化”的方向发展。丽江现在出售的东巴艺术品,实际上大多与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