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研究——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生活中关注的焦点。不良贷款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化解和处置不良贷款,成为摆在我国金融体制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引起不良资产的不良贷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搞好自身调整,缩小与国外银行的差距,提高我国工商银行在未来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四个部分对我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与发展现状。其次分别从内、外原因两方面论述了不良贷款在我国工商银行中的形成成因。接下来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结合银行外部配套改革和银行内部改革及风险管理两方面,对我国工商银行处置现存不良贷款和控制新增不良贷款的方法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不良贷款银行处置方法

I

一、前言

工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当前我国工商银行发展改革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直接关系到工商银行经营改革能否深化,整个银行业能否稳健运行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银行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如果我国工商银行不能很好地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将会影响工商银行的经营安全,同时将会影响其服务城市的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进程。如何综合考虑中国经济的具体特点,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经验,结合银行外部配合和银行内部改革及风险控制,一方面化解和处置当前的存量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控制和防范新的增量不良贷款的生成是我国工商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

1.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银行工商化进程的推进,企业的资金来源已从国家计划供给制向金融市场融资转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羁绊。我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四大国有工商银行。

巨额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不仅严重影响工商银行的改革进程,而且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障碍,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首先,在银行体系中累积了大量不良贷款之后,银行自身的赢利能力下降,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增大,由于银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银行危机很可能演变为全面的金融危机,进而造成国家经济的全面崩溃,近年来在许多国家的金融危机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连锁反应。实际上,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爆发金融危机的许多国家的工商银行。比如,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泰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为7.9%,马来西亚为6.4%等等。

其次,即使我们能够采取措施防止银行危机的发生,银行不良贷款的大量积累也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第一,银行不良贷款的累积已经成为深化银行体制改革的障碍,而维持现状又意味着银行体系的低效运行,这种状况一定会对经济的良性发展造成危害。第二,银行不良贷款的积累妨碍了自己的有效配置。这样,一方面作为不良贷款的那部分资金已经沉淀到这些企业,另一方面为了不致彻底断绝收回贷款的希望,银行只好向这些企业追加贷款,甚至导致了“借新债还旧债”的问题出现。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低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银行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如果我国工商银

行不能很好地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将会影响工商银行的经营安全,同时将会影响其

服务城市的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进程。因此,对引起不良贷款的不良贷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

我国工商银行在未来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相关概念界定

贷款是指经批准可以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

率和期限按本付息的货币资金。贷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产,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运用。贷款业务是指工商银行发放贷款相关的各项业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09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2.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0万亿元,外汇贷款年末余额为3795亿美元。

贷款业务有多种分类标准,按照客户类型可划分为个人贷款和公司贷款;按照

贷款期限可划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按有无担保可划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目前,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一般实行集中授权管理、统一授信管理、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贷款管理责任制相结合,以切实防范、控制和化解贷款业务风险。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5年7月27日发布的《贷款通则》,不良贷款是指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逾期贷款是指逾期不能归还的贷款。呆滞贷款是指逾期

2年以上仍不能归还的贷款和贷款虽然未到期或逾期不到2年,但生产经营已停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呆帐贷款是指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偿后,未

能还清的贷款;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则通》的规定,宣告失

踪或宣告死亡,以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借款人遭到重大自然灾

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或全部贷款,或者以保险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贷款人依法处置贷款抵押物、质物所得价款

不足以补偿抵押、质押贷款的部分;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贷款。

自2002年开始我国全面实施国际银行业普遍认同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大类(见表1.1),其中前两类正为正常

贷款或优良贷款,通常包括关注贷款在内的后4类贷款称为有问题贷款或受批评贷款,不良贷款仅指不能按照贷款协议或合同规定的日期或其他可接收方式归还的后

3类贷款。不良贷款是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最重要指标。

二、我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情况概述

2.1我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的发展

我国工商银行的资产质量低下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

工商银行在业务中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为此,国家采取了多种手段以改善工商

银行的资产质量。

2001-2005年这一阶段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逐步下降,主要是靠集中式的解决

方法,即将银行的不良贷款剥离给专门的不良贷款处置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可

以说,促进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贷款,资产管理公司功不可没。据银监会发布的数据

显示,仅2006年,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贷款就达到8663.4

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805.6亿元,占处置不良贷款的24.20%。这一阶段不良贷

款的下降中也有贷款基数的稀释作用,从表2.1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每年的贷款增

长率分别为14.5%,17.4%,7.4%,51.1%,贷款的过快增长引起不良贷款率迅速下

降,造成银行经营绩效提高的假象,新增贷款会形成新的不良贷款,蕴含更大的风

险。

2006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银行不良贷款额大幅上升,而不良贷款率却继续

下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这段时间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大额投资

不断增加(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银行放贷规模急剧上升,导致银行信贷余额大

幅上升,不良贷款也紧跟增加,但是由于贷款规模增长幅度远大于不良贷款额增长

的幅度,似的整体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同时,政府对银行的引导和监管力度的不断

加大,监管机构也要求国内银行向国际标准靠拢,2006年12月,中国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不得不加强经营管理,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以应对激烈的竞争。这也是银行不良贷款率得到了控制。2007年12月底,工商银

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达到5031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35%,不良贷款比率仍然较高,

信贷资产风险依然较大,必然给我国工商银行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利影

响。

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严重萎缩,在需求严重萎缩的情况下,

大量公司企业陷入经营危机,融资成为续存的关键。工商银行在国家经济困难实际

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与此同时,大量的长期信贷资产给我国商

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积累埋下了隐患。

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的26.1%下降到2008年12月底的4.79%,这说明中国

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从银行间无序竞争、高风险运行到

有序发展、风险可控运行,从长期封闭发展到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的发展正日趋

完善。但是在高兴之余,我们不能忽视,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的绝对量数额仍然巨大。

我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是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急需解决的难题,直接关系到

我国的金融改革能否深化,金融机构能否稳健运行的重大问题。随着外资银行的进

入,银行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如果工商银行不能很好地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