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元性句首NP的分裂移位
“我把你这个NP”骂詈句式新探——明清小说与枣庄方言对照分析
“我把你这个NP”骂詈句式新探——明清小说与枣庄方言对照分析孔超【摘要】在元曲和明清白话小说中,带有“把”字的骂詈语无论是在句式特点、“把”字的词性和功能还是在语用环境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通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对明清白话小说语料中这一句式进行分析,认为此句式是谓语省略句,并推测出谓语的来源范围和特点。
%in the Yuan qu and the vernacular fiction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scolding language with character ba has its u- niqueness in linguistic pattern and pragmatic content. Through analysis of this structure pattern in the novel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 nasty from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aspect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is structure pattern is predicate - omitting structure and spec- ulates the sour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dicate.【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7)003【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把”;明清白话小说;方言;骂詈语【作者】孔超【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对于骂詈语“把”字句如“我把你这个NP”的句式,很多研究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现陈列部分学者观点如下:蒋平(2003)《是无动把字句还是一种行事句》引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认为此句是一种零谓语中心句,“把”在句中被视为动词充当谓语。
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初探
此外,"的"字短语前照样还可以出现量词短语,如:
(23) 衬衫他买了三件蓝的 / 三件格子的 / 三件他从上海带来的。
量词短语和"的"字短语都是句法上自足而语义上不自足的名词短语,其中"的"就是一个转指性的名词短语标记(关于名词化的自指和转指,参阅朱德熙1983)。是否可以认为分裂结构的宾语必须是句法上自足的名词短语?句法上自足的名词性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足条件。"格子"是一个名词,但是我们不能说"衬衫他买了格子",而必须说"衬衫他买了格子的"。可见光有自足的名词性还不够,还必须有语义上的不自足性。理解量词短语和"的"字短语的意义必须补上一个实际没有出现而语义上存在的名词。对于分裂式论元来说,这个未出现的名词(空语类)就与话题有同标(co-indexed)关系,这种同标就在话题和宾语间形成了一条语义链(semantic chain),这也是论元分裂式话题得以存在的原因。假如用了意义上自足的名词如"格子"作宾语,宾语就成为独立的宾语,与话题的语义链就不复存在,话题也就难以立足。
综上所述,在一个受事类论元中,光杆名词部分总是在分裂结构中充当话题,量词短语部分(指类量词的情况除外)则总是充当宾语,而名词的其他修饰成分则既可以在话题位置充当名词的定语,成为光杆名词短语的一部分,也可以经"的"的名词化而出现在宾语位置。这样,对于"他买了三件蓝衬衫"这个及物性命题来说,汉语中就至少可以有三种表达法(考虑主话题和次话题的区别则有五他买了三件。
(4) 衬衫他买了这件。
汉语多NP句的句法研究
汉语多NP句的句法研究何丽萍【摘要】在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在对徐杰关于汉语多NP句的解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Rizz、Haegeman、Chomsky的有关理论为指导,认为汉语多NP句中VP 前只有一个NP有格位特征核查要求,其他NP因为具有外围性特征而占据句首位置,这些NP其实不是论元NP,因此没有格位特征核查要求.【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7)001【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汉语多NP句;论元NP;外围性特征;非论元NP;格位核查【作者】何丽萍【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永州,42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由于缺乏足够的形态标记,汉语“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相对来说没有在英语中表现得明显。
因此,大体而言,在英语中句子谓语前面的成分属于主语,享有主格标记,即使谓语前面有两个名词性成分(NP)出现,也只有其中的一个NP有主格标记,形态标记使得我们不用花很大的力气去辨别英语谓语前面的名词性成分的语法性质。
而汉语中的情况并非如此,汉语允许谓语前面出现多个NP的情况,有的学者把汉语这种语言现象称为“汉语多主语句”[1],有的学者称其为“汉语多NP句”[2],本文将采纳后者的名称。
那么,如何对这种多NP句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解释呢?本文拟在形式主义框架下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一、关于汉语的主语自从《马氏文通》以来,汉语学者一直在研究如何确定汉语句子主语的问题,到20世纪50年代掀起了一股主宾语标准定义大讨论,到之后主语主题关系争辩,主语的相关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汉语缺乏丰富的形态标记,名词性成分没有相应的格位标记,使得置于句首位的名词短语的语法特征无法区分,20世纪50年代的主宾语大讨论中提出了两种判断标准:位置先后和施受关系。
但众所周知,这两种标准都存在不足,请看下面例子:(1)上海我有熟人。
(2)台上很多人。
移位理论
三、“移位”的类型与移位分析的系统性和解 释力 在成分移位分析中采用“名词移位分析” 及其相关的下位分析程序,比如名词前移 分析和名词后移分析,名词单向移位分析 和名词互向分析等,至少在汉语分析中具 有一定的系统性,或者至少对于汉语的语 言事实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汉语句式构造的“多重移位分析”和“分裂移位 分析”
谢谢
1、A覆盖A原则
(1)移位只能作用于上层NP,不能作用于下层NP (2)移位只能作用于上层PP,不能作用于下层PP
2、对“WH ”移位的限制(孤岛禁区条件)
(1)复合名词结构限制 例:小王[把他常常用来写文章的]笔送给了我。 →*文章小王把[他常常用来写t的]笔送给了我。
(一)句法成分的“多重移位”及“把字句”的构造形 式和语义解释 (1)NPb跟施事主语有关的几种把字句 A、简单动词主语把字句 那三个孩子病了。 →(今天班里)病了三个孩子。 →把三个孩子都病了。 对动词有要求:此类动词允许主语向动词后面的宾语位 置移位。
B、动结式主语把字句 我们可乐疯了。 →(这下)可乐疯了我们了。 →可把我们乐疯了。 对动补词组有要求:此类的动补词组允许主语向动补后 宾语位置移位。 C、得字式主语把字句 我愁得大病了一场。→愁得我大病了一场。 →把我愁得大病了一场。 对得字结构有要求:主语可以从动词前位置向动词后位 置移位。
3、NPb多重移位的性质和特点在分析把字句中的作用: (1)建立“名词多重移位”的作用之一是可以用来对把 字句的构造过程作出解释。 (2)另一种作用是可以用来对把字句的语义性质做出解 释。 把字句的语义性质大致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 语义1=NPb受到某种处置或支配,主要是通过名词向后移 位体现的。 病+一个人→ 我们班今天病了一个人。 吃+牙 →别吃坏了牙。
关于“N来了”与“来N了”的新认识
关于“N来了”与“来N了”的新认识摘要:通常认为,“N来了”与“来N了”中前一个N属于无定,后一个N属于有定,这一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文章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分析了“来N了”的移位过程,得出了N移位是为了成为焦点的结论。
针对部分无法完成移位的N,文章也进行了梳理。
对其中一类无法完成移位却在句首表示无定的N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这部分N都是需要重读的成分。
由于汉语非屈折语,因此无法利用形态获得焦点,排除了移位的方法,N只能通过语音重读的方式成为焦点。
成为焦点后的N虽然位于句首,但带有焦点性质,于是便是新信息了。
关键词:“N来了”与“来N了”;移位;焦点;语音一、前言“客人来了。
”和“来客人了。
”两个句子是论证“句子主语倾向于有定,宾语倾向于无定”的经典例子(赵元任2001 [1968])。
的确,在“客人来了”和“来客人了”中,前一句中的客人确实倾向于有定,后一句中的客人也确实倾向于无定。
但是否“N来了”中所有的N都是有定?或是“来N了”结构中所有N都倾向于无定呢?如果不是,该如何看待“N来了”和“来N了”结构呢?这便是文章要讨论的问题。
二、“N来了”和“来N了”的结构分析文章认为“来N了”这一结构实际上是由“N来了”中N移位得到的。
所谓“移位”就是“本来应该出现在原型结构中某个位置的成分(即论元性名词成分)离开原来的位置跑到结构中其它位置上去了。
”[1]“来”的基本动词结构形式属于[NP1 V2 NP2],即它是单宾动词[2]。
由此可见,“N来了”是省略了宾语的(N来e了)。
而N作为动作的发出者,一般情况下应当按照“N来了。
”的语序排列,但在“来N了”中,N却出现在了宾语的位置,说明此处的N发生了移位(ti 来Ni e了)。
至于为什么要移位,这就牵涉到句子的焦点和话题的问题了。
一般说来,汉语中焦点通常是新信息或新信息中的一部分。
话题通常是旧信息[3][4]。
加上汉语非屈折语,突出句子焦点的方法主要是语序和重音,因此,通常焦点和重音都是重合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六)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温锁林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八讲 移位理论与成分移位分析
一、“移位”与“易位”、“倒装”的区别 这一讲将讨论“移位理论”和“成分 移位分析”,所以也要先大致说明一下什 么是“移位”,或者“移位”与通常说的 “易位”和“倒装”有什么区别。
(一)“移位”的基本含义
说语法成分发生了“移位(movement) ”,顾名思义当然是相对于某个“原型结构” 中某些成分的“原始位置”而言的,没有原型 结构的原始位置,也就无所谓移位。比如假定 认为“我吃过晚饭了”和“晚饭我吃过了”本 来就是两个不同的结构(结构理论的“层次分 析”就是这样),那就不好说有哪个成分是发 生了移位。只有承认“我吃过晚饭了”和“晚 饭我吃过了”中有一个是原型结构,才有可能 说另一个结构中的某个成分发生了移位。
再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a1.Floodwater washed the house away. → a2.The house was washed away by floodwater. b1.China invented printing. →b2.It is China that invented printing. c1.我挂墙上一幅画。 → c2.我在墙上挂了一幅画。 → c3.墙上挂着一幅画。 这些例子都必须首先使用“移位规则”,而 其他诸如“添加”、“删略”等操作则是移位过 程中连带使用的一些“附属规则”,后者要依附 “移位规则”才能操作。
第八讲 移位理论与成分移位分析
“移位”的基本含义
移位:当本来应该出现在原型结构中某个位置的成分 离开原来位置跑到结构中其他位置。 A、那只羊跑了。——〉一只羊跑了。 B 、邻居杀了一只羊。——〉那只羊被邻居杀了。 C 、老乡送了我一只羊。——〉老乡把那只羊送我了。
“移位”与“易位”的区别
※“易位”后的成分不再能分析为这个结构 的句法成分,因此只是一种话语平面上的 成分移动; ※“移位”后的成分一定可以充当这个结构 的句法成分,因此是一种句法平面上的成 分移位。
A2. 我捆绳子 +(我)捆箱子 ) B2. 我洗衣服 +(衣服)干净了 ) C2. 你说道理 +(道理)不清楚)
“移位”的句法和语义前提条件
“移位成分”实际上是跟“语迹 t”相对 应的, “语迹 t”主要是指原型结构中的论元 NP成分的空位置,“移位”也就是指这些位 置上成分的移动,一般不涉及到非NP成分的 位置变化。
易位结构
原句 这地方太美了! 他大概到家了吧? 我们打算先去上海。 大伙儿笑得肚子都疼了。 易位后 太美了,这地方! 到家了吧,他大概? 我们先上海,打算。 肚子都疼了,大伙儿笑得。
发生了“移位”的结构都可以进行层次分 析,即移位成分到了新的位置,虽然不再是 原来的句法成分,但仍可以重新分析为结构 的主语、宾语等句法成分。原因在于这种 “移位”是句法构造本身所需要的,这样的 结构当然必须符合一般的句法构造规则。
“转换规则”、“移位规则”和“移位 限制规则”
“转换规则”的主要形式: a. XY YX 转换 移位 b. XY X 转换 删略 c. X XY 转换 添加 d. X X’ 转换 替换
我认识这个人。 这个人我认识。 I know this person. Who do you know? “进来”、“休息休息吧”“set down”“go away” “你去上海 你去上海吗/ 谁去上海呢” Many cars are coming and going on the high way. There are many cars are coming and going on the high way. “this person who ” “你去上海 你去不去 上海”中的“去 去不去语迹t主要是指原型结构中的论元np成分的空位置移位也就是指这些位置上成分的移动一般不涉及到非np成分的位置变化
汉语与汉语研究十五讲笔记
汉语与汉语研究十五讲笔记LT第三讲:结构理论与结构层次分析1、句法结构的层次性2、在一个语言组合里一个语言项目替代另一个语言项目的过程。
是语言研究中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
等量替换:替换不改变结构的长度。
看书→看报、看戏超量替换:看电影→看中国电影不等量替换:替换一定改变结构的长度。
差量替换:喜欢看电影→喜欢看3、A扩展式在长度上超过模型条件B扩展式与模型能有替换关系,即能在相同语境出现。
C模型中被替代的语言项目,到扩展式里,在那个用来替代的语言项目中居核心地位。
*他爱干净→他爱干净的孩子(扩展通过替换实现,但替换不一定都造成扩展)A更迭性扩展老师的衣服→我的老师的衣服做作业→做完作业他去→他去北京(定补宾)XZ →XYZ类型B组合性扩展去→我去批判→批判康德学说吃饱→吃饱肚子2XO →XYC插入性扩展看完→看得完/看不完AB →ACB4、语言结构层次性:①语言结构的层次性对句法结构来说是隐性的。
发现敌人的哨兵②语言结构的层次性是句法结构的基本属性之一。
5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结构的层次分析。
由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找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部分,因此又叫。
由①美·布龙菲而尔德——首先明确提出并建立赵元任——最早用之描写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口语语法》②层次分析的两个内容:切分、定性5、层次分析作用:①适用面广②能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③有助于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
6、局限:只能揭示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语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关系。
鸡不吃了他的篮球够漂亮的了她的毛衣织得好关心的是她的母亲345一致。
(静态动态)☐病人在床上躺着—病人躺在床上☐书在地上堆着—书堆在地上☐孩子在马背上跳着—孩子跳在马背上*☐对联在门上贴着—对联贴在门上☐刀在石头上砍着—刀砍在石头上*5、作用:更有效地消化歧义格式;有助于探究更深入的语法规律。
非宾格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生成与领有名词移位
语言学研究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2.04.018非宾格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生成与领有名词移位邱林燕(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摘 要: 张三愁白了头发 类二元动结式与一般的带外论元二元动结式有不同的句法表现,与 张三的头发愁白了 类非宾格一元动结式保持相通性,即动结式前项V 1的主体与后项V 2的主体必须保持 领有者 身体部位 领属义关系,属于 反身型动结式㊂这类二元动结式与非宾格一元动结式有共同的非宾格句法结构基础,是经过领有名词移位到主语位置生成的非宾格二元动结式㊂该分析可从约束原则和汉语㊁日语的非宾格他动词句的句法生成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持㊂关键词:二元动结式; 领有者 身体部位 领属义;非宾格句法结构;领有名词移位 O S I D :中图分类号:H 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2)04-0112-07一㊁引言现代汉语中有例(1)所示类型的二元动结式,该类动结式与例(2)所示的二元动结式句子表面相似,均既有主体论元(如 张三 ),也有承担状态变化的客体论元(如(1)a 头发,b 腿;(2)a 花瓶,b 房门)㊂学界一般将(1)(2)所示二元动结式统一对待,统称为及物动结式㊂关于动结式句法结构分析的研究很多①,不过,暂且没有看到将(1)(2)所示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结构进行区分讨论的研究㊂(1)a .张三愁白了头发㊂b .张三走酸了腿㊂(2)a .张三摔碎了花瓶㊂b .张三踢开了房门㊂后文我们会论述到(1)(2)虽然在句子表面均呈现两个论元,但是两类动结式在句法表现方面有所不同㊂如果将这两类二元动结式分析成相同的句法结构,则很难对两者之间的句法表现差异做出合理解释㊂在生成语法理论语言研究中,句子呈现的句法表现差异一般可以从其句法生成分析上获得结构解释㊂本文在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细查(1)所示类型的二元动结式与(2)所示类型的二元动结式之间的句法表现差异,提出应该将(1)类型的二元动结式与(2)类型的及物动结式区分开来,(1)所示类型的二元动结式不属于学界一般所称的及物动结式,而是非宾格二元动结式㊂本文拟结合汉语㊁日语中的非宾格他动词句现象,从领有名词移位操作来分析汉语非宾格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生成情况㊂二㊁既有的句法结构分析和两类二元动结式句法表现差异关于动结式的结构分析,先前学者在各个理论框架下进行过很多研究[1-6]㊂本文只关注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结构,在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对二元动结式提出新的分类并对学界暂未涉及的非宾格二元动结式进行句法生成分析㊂因此,本文重点回顾前人在生成语法理论背景下的二元动结式句法结构分析㊂在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的动结式句法结构分析,主要有以S yb e s m a 为代表的小句(S m a l l C l a u s e ,以下简写为S C )分析法[7]和以黄正德为代表的轻动词合并分析法[8]㊂S yb e s m a 采用小句分析,将二元动结式分析成如构式1所示句法结构㊂在该句法结构中,主语名词X 均是轻动词C A U S E 导入的原因项㊂构式1:[C A U S E X C A U S E [V P V 1[S C Y V 2]]收稿日期:2021-11-15;收修日期:2022-03-05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汉英日一元结果句的句法语义对比研究及其理论蕴含 (19Y Y 23)作者简介:邱林燕(1985 ),女,江西南丰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㊁句法学㊂㊃211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42卷 第4期 2022年7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2N o .4J u l .202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依据S y b e s m a的小句分析,(1)(2)所示的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结构可统一分析成构式1,即主语名词(张三)与动结式前项动词V1在句法结构上没有语义关系,是由C A U S E导入的原因项㊂关于S y b e s m a小句分析的利弊,一些学者做了详细评述,在此不赘述㊂很多学者提出与小句分析不同的分析方法,如谢都泉㊁郭应可提出动结式中的致使关系并不是由轻动词C A U S E带来的,其中的致使关系是隐含于两个事件之间,体现为V D O㊁V G O之间的中心语 补足语关系,外论元由V o i c e准允[9]㊂杨大然分析动结式的语义核心是事件谓词C H A N G E,与之对应的功能语类v C H A N G E是事件句法的结构核心,ɿV1和ɿV2分别以 融合 和 并入 方式与v C H A N G E相融,二元动结式的主语均是由功能语类V o i c e导入的外论元[10]㊂不管主张外论元是由C A U S E导入还是V o i c e 准允,在分析二元动结式句法结构的众多先行研究中,汉语的二元动结式一律有外论元这一观点似乎已成定论㊂黄正德分析了两种不同结构的二元动结[8],不过在黄正德的分析中也丝毫没有动摇二元动结式主语的外论元地位㊂黄正德根据前项动词V1与轻动词C A U S E的合并情况,将二元动结式分析为如构式2a㊁b两类:构式2:a.C a u s i n g w i t ham a n n e r(及物动结式)[C A U S E P X C A U S E-V1[B E C OM E P B E C OM E[V2P Y V2]]]b.P u r e c a u s a t i v e(原因型动结式)[C A U S E P X C A U S E[B E C OM E P B E C OM E-V1[V2P Y V2]]]黄正德的分析考虑到了动结式前项动词与主语名词在句法结构上的语义关系,区分了两种类型的二元动结式,其中构式2a表示的是学界一般所称的及物动结式,构式2b表示原因型动结式(如 马拉松跑累了张三 )㊂不过,黄正德并没有在句法结构上区分(1)(2)两类二元动结式,按照黄正德的结构分析,(1)(2)两类二元动结式均属于构式2a所示的句法结构,即主语名词为C A U S E-V1导入的外论元㊂综上,我们简要回顾了在生成语法理论背景下有关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结构分析㊂概括而言,不管是小句分析法还是轻动词合并分析法,(1)(2)所示类型的二元动结式,其主语名词均是由C A U S E(或V o i c e)导入的外论元㊂相同的句法结构一般都期待具有相同的句法表现㊂但是,如前所述我们发现(1)(2)两类动结式句子在多方面呈现不同的句法表现㊂比如,在被动句的成立情况方面,两类动结式表现明显不同②㊂(3)a.??/*(张三的)头发被张三愁白了㊂ѳ张三愁白了头发㊂b.??/*(张三的)腿被张三走酸了㊂ѳ张三跑酸了腿㊂(4)a.花瓶被张三摔碎了㊂ѳ张三摔碎了花瓶㊂b.房门被张三踢开了㊂ѳ张三踢开了房门㊂如(4)所示,一般所称的二元及物动结式可以构成被动句㊂而前文(1)所示类型的二元动结式则难以构成被动句,(3)所示被动句均极不自然甚至不合语法规范㊂另外,两类二元动结式的主语名词和宾语名词之间是否要求具有 领有者 身体部位 领属义方面也表现不同㊂(5)a.张三愁白了李四的头发㊂b.张三走酸了李四的腿㊂(6)a.张三摔碎了李四的花瓶㊂b.张三踢开了李四的房门㊂(6)与(2)一样均是动作者主语二元动结式㊂在(2)(6)类型的二元动结式中,主语名词和宾语名词具有独立的语义,之间不要求有 领有者 身体部位 领属义关系㊂而(1)类型的二元动结式句子要求主语名词和宾语名词之间具有 领有者 身体部位 领属义关系㊂如果将(1)中的宾语名词改成如(5)所示 李四的头发 李四的腿 ,这些句子虽然可以成立,但是语义解释与(1)完全不同㊂比如,(1)a中主语 张三 是 愁 的主体,宾语 头发 是 白 的主体, 头发 的解读一定是 张三的头发 ㊂而(5)a中 愁 的主体则变成 李四 , 白 的主体为 李四的头发 ,主语名词 张三 则变成导致 李四的头发愁白了 的 原因 ,(5)与S y b e s m a分析的C A U S E型和黄正德分析的P u r e c a u s a t i v e型的句法结构也许比较接近了㊂总而言之,(1)类型二元动结式的成立对主语名词和宾语名词之间的语义解读有限制,要求两者之间具有 领有者 身体部位 领属义关系㊂综上所述,(1)(2)两种类型的二元动结式在被动句的成立情况㊁主语名词和宾语名词之间是否要求具有 领有者 身体部位 领属义关系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㊂如果将两类动结式分析成相同的句法结构则很难解释其间的差异㊂我们认为,(1)(2)所示的二元动结式属于不同的结构类型,(1)所示类型的二元动结式与一般所称的及物动结式并不相同,是不带外论元的非宾格结构㊂如前所述,学界将二元㊃311㊃邱林燕.非宾格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生成与领有名词移位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动结式统一分析为带外论元的及物性句法结构,暂未涉及非宾格二元动结式㊂本文以下重点分析(1)类型的非宾格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结构㊂三、非宾格动结式的句法结构分析(一)非宾格一元动结式的句法结构根据非宾格假设(U n a c c u s a t i v e H y p o t h e s i s),非宾格结构只带一个内论元N P,生成一元不及物动词句㊂就动结式而言,非宾格结构生成非宾格一元动结式㊂如下(7)所示一元动结式一般分析为非宾格结构㊂(7)a.张三跑累了㊂b.姐姐洗烦了㊂在黄正德的分析中,(7)这类一元动结式的句法结构是前项动词V1与轻动词B E C OM E合并的非宾格结构,具体表示如构式3㊂构式3:[B E C OM E P B E C OM E-V1[V2P N PV2]]本文基本赞成黄正德的分析,即非宾格一元动结式的句法结构中含有轻动词B E C OM E㊂不过在构式3所示的结构中对V2如何进入句法推导没有明确规定㊂谢都全㊁郭应可的分析显示,V1㊁V2均是以词根的形式(ɿV1㊁ɿV2)进入句法推导,其中ɿV2与轻动词B E合并㊂程工㊁杨大然分析指出V2是以词根的形式与轻动词B E C OM E合并进入句法推导[11],不过程工㊁杨大然的分析中没有涉及V1进入句法推导的状态㊂综合考虑以上分析方案,我们认为在非宾格结构中,词根ɿV1与轻动词B E-C OM E合并,词根ɿV2与轻动词B E合并,非宾格一元动结式句法结构可以表示如图1㊂图1非宾格动结式的句法结构在图1的句法结构中,N P与B E C OM E-ɿV1以及B E-ɿV2均保持局域(l o c a l)关系㊂局域关系是确保语义关系的句法基础[12]78,因此N P与ɿV1和ɿV2均有句法语义关系,这一结构布局可以很好地解释非宾格动结式中的名词N P与前项动词V1以及后项动词V2均有语义关系㊂正因为如此,非宾格结构动结式句子多表现为N P既为V1的主体,又为V2的主体,如 张三跑累了 , 张三 既是 跑 的主体,也是 累 这一状态变化的主体㊂石村広称该种动结式为 反身型动结式(r e f l e x i v e R e s u l t a t i v e-C o n s t r u c-t i o n) [13]㊂当然,反身型动结式不仅仅限于V1的主体与V2的主体完全重合的情况,当N P为 领有者 身体部位 构成的领属名词短语时,同样具有反身型的性质,保持非宾格结构㊂(8)的句法生成可用图2③表示㊂(8)a.张三的头发愁白了㊂b.张三的腿走酸了㊂图2反身型一元动结式名词短语 张三的头发 张三的腿 移动到句首主语位置便可生成一元动结式句子 张三的头发愁白了 张三的腿走酸了 ④㊂反身型一元动结式即为非宾格句法结构的这一分析,可从这类一元动结式能够构成原因型动结式(也称为 倒置动结式 )得到证据支持㊂比如:(9)a.张三跑累了㊂ 马拉松跑累了张三㊂b.张三的头发愁白了㊂ 这件事愁白了张三的头发㊂c.张三的腿走酸了㊂ 崎岖的山路走酸了张三的腿㊂如(9)所示,V1的主体与V2的主体是完全重合(如9a),或是两者之间保持 领有者 身体部位 关系的反身结构(如9b㊁c),均可以构成原因主语的原因型动结式句子㊂关于原因型动结式的句法结构,S y b e s m a㊁黄正德均分析为非宾格句法结构中加入轻动词C A U S E,由C A U S E导入原因项而生成的,如上构式1和构式2b所示句法结构㊂虽然关于S y b e s m a,黄正德的句法结构分析细节,文献中有不同意见,不过原因型动结式是在非宾格结构基础之上加入轻动词导入原因主语这一观点受到很多学者支持㊂以上,我们基于V1主体与V2主体之间的语义关系,讨论得出当V1的主体与V2的主体是完全重合或是两者之间具有 领有者 身体部位 领属义关系的反身型一元动结式是非宾格结构㊂我们认为前文(1)所示类型的二元动结式与反身型一元动结式具有一样的句法结构基础,是不带外论元的非宾格结构㊂㊃411㊃第42卷第4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7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二)非宾格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生成与领有名词移位上一小节图2所示, 领有者-身体部位 构成的领属结构短语N P整体移位到句首主语位置便生成非宾格一元动结式(8)㊂当领属结构短语N P中的领有名词单独移位到句首主语位置便可生成非宾格二元动结式,句法生成表示如图3所示㊂图3非宾格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生成如图3所示,在非宾格的句法结构中,领有名词 张三 移位到句首主语位置,便可生成 张三愁白了头发 ㊂这个句子表面呈现两个论元,实则为非宾格结构㊂非宾格的句法结构可以很好地解释前文观察到的语言事实:其一,这类二元动结式不能构成被动句㊂非宾格结构不能构成被动句的现象已经在一般语言中得到广泛论证,因此从非宾格句法结构可以很自然地推导出非宾格二元动结式不能构成被动句的事实㊂其二,这类二元动结式的句首名词与动词后名词之间要求 领有者-身体部位 领属义关系㊂ 领有者-身体部位 领属义关系正是反身结构的表现形式之一(另一种反身结构表现为V1的主体与V2的主体重合),只有反身型动结式是非宾格结构㊂因此,在非宾格结构基础上经过领有名词移位到主语位置而生成的二元动结式,主语名词与留在动词后的名词之间当然得保持基础句法结构中的 领有者 身体部位 领属义关系㊂如上,本文分析非宾格二元动结式是在非宾格结构中,经过 领有名词移位 而生成的㊂本文的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获得证据支持㊂首先,可以从约束条件获得证据支持㊂在生成语法理论中,名词移位之后在它的原位留下一个语迹(t r a c e,简写成t),这个语迹在性质上相当于一个照应成分,在句法派生的任何阶段都必须受其先行词的约束[14]183-221㊂比如,在图3所示的句法结构中,约束语迹t的只有移走的领有名词㊂根据这一约束原则,我们可以有效地解释非宾格二元动结式中主语名词与宾语名词之间的顺序问题㊂在非宾格二元动结式中,宾语名词只能出现在主语名词的左侧,而不能像普通的及物动词句一样将宾语名词移到主语的前面,比较(10)与(11)㊂(10)a.张三i愁白了t i头发㊂b.*t i头发,张三i愁白了㊂(11)a.张三吃了苹果㊂b.苹果i,张三吃了t i㊂如(11)b所示,普通的及物动词句的宾语可以移动到主语的前面㊂而如(10)b所示,非宾格二元动结式的宾语名词不能移位到主语的前面㊂(10)b 不成立,是因为宾语名词前面有领有名词移动留下的语迹t,如果宾语名词移动到句首位置的话,语迹t的语法地位比先行词 张三 的语法地位高,不符合约束原则,因而不合语法㊂换句话说,如果语迹t 处于先行词的约束之下,宾语名词也可以移位,如(12)㊂(12)张三i,t i头发愁白了㊂主语 张三 移动到更高的话题位置,带语迹的 t i头发 移动到主语位置,话题位置的先行词 张三 依然约束语迹t,因此(13)符合语法㊂其次,可以从汉语以及日语的同类现象研究中获得证据支持㊂ 领有名词移位 分析并非本文首创,徐杰[15-16]等分析汉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时提出了领有名词移位分析㊂比如,13a中的动词 断 是非宾格动词,却带宾语,徐杰将这种句子称为 保留宾语句 ,留在动词后的名词是领有名词 他 移动到句首位置后留下的领属保留宾语,保留宾语的前面有 他 移动之后留下的语迹t,(13)b具体的句法派生表示如图4所示[16]48㊂(13)a.他断了一条腿㊂b .图4汉语领有名词位移根据约束原则,先行词 他 必须约束其语迹t㊂因此,基于约束原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类保留宾语句不允许宾语移动到 他 之前,只能出现在比 他 语法地位更低的位置㊂下例(14)a,语迹t的语法地位比先行词 他 的语法地位高,不符合约束原则,因而不合语法㊂(14)b语迹t处于先行词 他 的约束之下,因此可以成立㊂(14)a.*t i一条腿,他i断了㊂b.他i,t i一条腿断了㊂在日语研究中也有关于领有名词移位的分析㊂㊃511㊃邱林燕.非宾格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生成与领有名词移位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長谷川信子[17-19]㊁H a s e g a w a[20-21]等一系列研究采用领有名词移位分析了(15)所示 非宾格他动词句 的句法生成,(15)b具体的句法结构如图5所示[17]27㊂(15)a.朋子が腰を痛めた㊂(c f.朋子の腰が痛んだ㊂)朋子-主格标记腰-宾格标记痛(朋子-所有格标记-腰-主格标记痛)b.朋子腰痛㊂图5日语领有名词位移(15)a表面呈现两个论元的他动词句,其意思与括号中的非宾格自动词句相同,属于非宾格他动词句㊂长谷川信子分析(15)b句法生成为图5,即领有名词从所有格位置分离,移动到句首主语位置㊂与汉语领有者名词移位分析一样,这一分析同样得到约束原则的支持㊂(16)a.?*t i腰を朋子iが痛めた㊂腰-宾格标记朋子-主格标记痛b.顔を花子が洗った㊂(ѳ花子が顔を洗った)脸-宾格标记花子-主格标记洗了(原句意思:花子洗了脸)在日语中,如(16)b所示,一般的他动词句可以发生拼板现象(s c r a m b l i n g),即宾语名词提升到主语名词之前㊂但是在非宾格他动词句中不允许宾语名词移动到主语之前,(16)a不合语法㊂这一现象可以从语迹t必须受其先行词约束获得有效解释㊂宾语名词前有领有名词移位留下的语迹t,语迹在派生的任何阶段都必须受其先行词的约束,(16)a 中的语迹t语法地位比其先行词 朋子 的语法地位更高,不符合约束原则,因而句子不成立㊂综上,我们结合汉语非宾格一元动结式的句法结构讨论,论证了 张三愁白了头发 这类要求主语名词与宾语名词之间必须保持 领有者 身体部位 领属义关系的二元动结式是非宾格结构,经过领有名词移位到主语位置而生成㊂本文的结论从约束原则以及汉语㊁日语的非宾格他动词句的句法生成分析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持㊂四㊁领有名词发生移位的领属结构中是否有 的在汉语研究中,对 领有名词移位 这一句法操作的可行性有很多质疑[22-24]㊂其中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领有者名词移位过程中如何处理领属短语中的 的 字问题㊂ 的 字问题得不到合理解释,会带来一系列其他问题㊂比如,领属短语中 的 字是 所有格 标记,领有名词在领属短语中获得了所有格,又移位到主语位置获得主格,这会造成格冲突的问题㊂另外,如(17)所示,汉语中不允许伴随 的 字的移位,在领有名词移位过程中 的 字的去向也是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㊂(17)a.*张三的i愁白了t i头发㊂b.*张三i愁白了t i的头发㊂这些问题涉及汉语领属结构中 的 字的句法生成,即汉语领属结构中的 的 字是如何生成于领属结构之中的㊂关于这一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作为一种探索的可能性,笔者从分布式形态学(D i s t r i b u-t e d M o r p h o l o g y)入手做了初步分析[25],为本文的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解释方法㊂在分布式形态学理论中,句法推导完成之后,将句法推导结果向音系模块输出时,根据语言特点(语音或语法习惯)等需要,可以进行一些形态操作对句法推导结果做形态上的调整㊂形态操作具有多样的形式,其中包括 特征引入 (F e a t u r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即在音系式分支添加狭义句法中不存在的特征[26]㊂也就是说,如果可以论证领属结构中的 的 字是在句法推导完成之后,在音系式分支通过特征引入的方式插入其中的,那么在领有名词移位这一句法操作发生之时,句法结构中还没有插入 的 字,领有名词移位面临的有关 的 字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㊂H a l l e指出,名词的格的显性表现形式都是在音系式分支添加到相应的名词之上的,如英语所有格指派的o f插入,- s插入[27]㊂汉语中没有形态格,但是在领属结构中的 的 字被视作所有格标记㊂之前黄正德已经论及[28]27-28,汉语的名词短语结构属于中心语在后(h e a d-f i n a l)的结构,所有修饰成分在中心名词之前,呈X P-N的顺序排列㊂在复杂名词短语N P-N中,如果要以N P-N的语序拼出呈现于句子表面,那么其间必须插入 的 字以实现所有格指派㊂徐杰也指出,在汉语中,名词有指派所有格的能力,不过,名词指派所有格的能力跟及物动词指派对象格的能力不同,不是必须要指派的,名㊃611㊃第42卷第4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7月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词真正实施所有格指派时需要插入 的 字[15]80㊂也就是说,在领属结构中插入 的 字是中心语名词对领有定语名词实现 所有格 指派的形态标记要求,如果没有插入 的 字则表明名词没有实施所有格指派㊂综上,笔者尝试从分布式形态学着手讨论汉语领属结构中 的 字的插入问题㊂在汉语领属结构中的 的 字,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名词之间因所有格指派的形态要求而通过特征引入的方式在音系式分支插入其中,领有名词移位发生在未插入 的 字的句法结构㊂如此一来,领有者名词移位面临的有关 的 字的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㊂在没有插入 的 字的领属结构中还没有实现所有格指派,领有名词移位到句首主语位置获得主格,不会造成格冲突㊂在领有名词移位这一句法操作发生之时,结构中还没有插入 的 字,也就没有 的 字去向不明的问题㊂五㊁结语关于汉语动结式的句法结构研究,学界一般将二元动结式中的主语分析为由轻动词C A U S E(或V o i c e)导入的外论元㊂本文通过对比发现,有一类二元动结式(如 张三愁白了头发 )要求主语名词和宾语名词之间必须保持 领有者 身体部位 领属义关系㊂这类二元动结式与具有外论元的二元动结式有不同的句法表现,而与非宾格一元动结式有相通性,即动结式前项V1的主体与后项V2的主体保持 领有者 身体部位 领属义关系,都属于 反身型动结式 ㊂本文基于非宾格一元动结式的句法结构分析,论证了这类二元动结式是没有外论元的非宾格二元动结式,并通过领有名词移位操作对非宾格二元动结式进行了句法结构生成分析㊂该结论从约束原则以及汉语㊁日语的非宾格他动词句的句法生成分析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持㊂另外,关于领有名词移位操作的可行性问题,我们从分布式形态学入手进行了尝试性探讨㊂主要讨论了汉语领属结构中 的 字插入问题㊂在汉语领属结构中的 的 字,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名词之间因所有格指派的形态要求,通过特征引入的方式在音系式分支插入其中,领有名词移位发生在未插入 的 字的句法结构㊂这一论证可以有效地解释领有名词移位面临的有关 的 字的问题,进一步佐证了本文非宾格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生成分析的可行性㊂总而言之,本文着眼动结式前后项动词的主体之间的语义关系讨论,结合适当的语法测试(如被动句的成立情况)指出二元动结式并非都有外论元,论证了非宾格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生成,打破了二元动结式都有外论元的一般认识,为汉语动结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㊂注释:①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配价语法㊁生成语法㊁认知语言学㊁构式语法等语言学理论在国内的推广与发展,不同学派对汉语动结式展开了丰富的研究㊂比如,王红旗㊁袁毓林㊁郭锐㊁施春宏等基于配价语法理论,对动结式的论元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多套动结式论元整合原则和配价计算公式㊂宋文辉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从动结式整体的概念结构出发推导它的配价,对汉语动结式和动趋式的句法配置和结构进行了系统性分析㊂赵琪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研究了动结式的构式性,认为现代汉语动结式描述了基于人体基本经验的因果关系,各种不同类型的动结式是由于因果关系的细微差异形成不同的构式造成的㊂本文在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推进研究,对其他理论背景下的先行研究不做过多涉及㊂② ?? 表示例句极不自然, * 表示例句不符合语法,下同㊂③ 为简化树形图,省略v P层以上的结构图示,涉及到名词移到主语位置时,用S表示句子,下同㊂④ 关于V1与V2是如何实现形态合并构成紧密相连的动结式V1V2,文献中有不同的讨论㊂比如,程工㊁杨大然分析:后项动词词根ɿV2与轻动词一道,在后句法阶段以复合方式与V1实现形态合并㊂杨大然分析为ɿV1与ɿV2均与功能语类v C H A N G E合并实现V1V2的形态合并㊂本文重点分析名词移位,对动结式前后项的形态合并暂不深入㊂参考文献:[1]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C]//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袁毓林.述结式配价的控制:还原分析[J].中国语文,2001(5):399-410.[3]郭锐.述结式的论元结构[C]//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施春宏.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5]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赵琪.从动结式来看现代汉语的构式性[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2):113-122.[7] S Y B E S MA R.T h e M a n d a r i n V P[M].K l u w e rA c a-d e m i cP u b l i s h e r s,1999.[8]黄正德.R e s u l t a t i v e sa n dU n a c c u s a t i v e s:aP a r a m e t r i cV i e w[J].中国语学,2006(253):1-43.[9]谢都泉,郭应可.汉语结果结构的小句分析评述及新㊃711㊃邱林燕.非宾格二元动结式的句法生成与领有名词移位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语言学名著导读课件语言学名著导读第8讲: 移位理论
汉语移位分析
一只羊跑了(NP1+V1)—ti跑了一只羊i 邻居杀了一只羊—那只羊i被邻居杀了ti 邻居送了我一只羊—邻居把那只羊i送了我ti
“把”字句的基本形式为:“某人(或某事 )把某人(或某事)怎么样”。
动词后移论元NP
一种:定语成分分裂前移 他锯木头板条—木头他锯了板条 他编柳条筐—柳条他编了筐
另一种:动词后论元NP的中心语 我只抽万宝路香烟—香烟我只抽万宝路 他可送了我不少礼物—礼物他可送了我不少 你一定要多吃新鲜的蔬菜—蔬菜你一定要多吃
新鲜的
(P203)
我特别喜欢她买的这个挂钟— 她买的我特别喜欢这个挂钟
V(a)得、V(a)P是各自独立的谓词,NP1由“V得” 主语移向“V(a)P”主语位置。即由“V得”前移到后。
“把”字句:把向后移的NP1再移到动词前来。
4、动结式 哭肿了眼睛—眼睛(哭)肿了—把眼睛哭肿了 踢破了鞋子—鞋子(踢)破了—把鞋子踢破了 打通了电话—电话打通了—把电话打通了
公式:A把B+VP+其它 A、B代表名词性的语段,VP代表动词性
的语段。 把B记做NPb,把B位置叫做NPb位置。 重点:讨论“把”后名词(NPb)的性质
和特点。
一、多重移位分析
1、简单动词主语 矛盾暴露了-暴露了矛盾-把矛盾暴露了 脚崴了-崴了脚-把脚崴了
动词是V1,允许NP1由主语移向宾语位置。即 由动词前移到动词后。
把字句语义
1、NPb受到某种处置或支配 2、NPb具有被陈述的某种结果或状态。
语篇修辞与论元移位
语篇修辞与论元移位董祥冬【摘要】语篇修辞活动中,二元谓词组成的连动句S通过两类不同的论元移位方式形成了10种变体结构。
分析表明,这些论元移位是在语篇修辞的驱动下进行的,说话人出于话题选择、语篇衔接、信息对比与凸显的考虑,通过移位这一修辞操作改变了论元的配位方式,从而形成了在语篇中含有特定功能的变体结构。
正是通过这些变体结构,说话人实现了其修辞目的。
%The movement of arguments in th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S of Modern Mandarin,which is composed of two-place verbs, leads to ten kind of variants of S. As analyzed, there are complex motivations for the argument moving, and is listed in the following: topic choosing, discourse cohe-sion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ose factors, the speaker transforms the basic valence assignment of th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S through move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his pragmatic purpose.【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年(卷),期】2012(010)005【总页数】6页(P50-55)【关键词】语篇修辞;移位;变体;话题选择【作者】董祥冬【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95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修辞活动,[1][p.40-47]交际双方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调整来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以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实现双方的互动。
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年第1期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沈 阳提要 本文较全面地考察了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N P)部分成分移位现象:(一)N P部分移位后分处不同位置的成分,在语义上,二者是异指成分(N P i/j/N P k);在句法上,其中之一是非价成分(NP/N P)。
(二)N P部分后移都是NP真性移位,原位置成分是“占位N P”。
(三)N P部分前移都是N P假性移位,移位成分是“分裂N P”。
通过建立“N P异指性质”和“N P支配位置”的分析原则能较严格地确定句法结构中N P支配成分的数量和位置以及移位造成的分置成分的语义所指性质。
0.引言汉语动词性句法结构中充当动词支配成分的名词短语(以下记作NP)在结构中发生移位时,它原来位置上可能出现的成分有三种情况。
例如:(1)a1他洗了那几件衣服 →a2那几件衣服他洗了b1我们一定克服这个困难 →b2这个困难我们一定克服它c1孩子吃了一个苹果 →c2苹果孩子吃了一个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陆俭明先生的具体指导,谨致谢意。
例(1)都是动词(以下记作V)后面的N P成分向前移位。
例(1a)是NP移位后,原位置上不再有任何成分;例(1b)是NP移位后,原位置上用代词复指;例(1c)是NP中一部分成分移位,原位置上留下一些词语成分。
前两种情况实际上都是NP的完全移位。
即句法上原位置表现为与移位NP等价的“语迹”性质的空语类或“复指”性质的准空语类 。
语义上原位置上的“语迹成分”或“复指成分”与移位NP构成“约束性同指关系”。
而第三种情况则是NP 的不完全移位,或称NP部分移位。
NP部分移位后不但在原位置留下的是词语成分,而且这些成分与移位的另一部分成分之间在句法地位和语义所指上,都可能表现出比较复杂的关系。
本文除简要地比较一下NP完全移位与NP部分移位在句法语义上的区别外,将主要讨论上述第三小类,即NP部分移位的情况。
1.“NP异指性质”和“NP支配位置”NP部分移位有多种形式。
从动词“吃”和“跑+NP”结构分别浅析论元结构及题元角色理论
从动词“吃”和“跑+NP”结构分别浅析论元结构及题元角色理论摘要:论元结构和语义角色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题元和论元的联接是语义和句法的接口。
本文结合这两大理论分析了两种语言现象,第一部分介绍论元结构,并解释了以“吃食堂”为代表的语言表达形式。
第二部分重在引入题元角色理论,并解释了“跑+np”结构,如“跑业务”等。
关键词:论元论元结构题元角色一、引言众所周知,论元结构和题元角色不仅是句法学的重要概念,而且是语义学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题元和论元的联接即语义和句法的接口。
正是因为二者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明确和区分这两个概念,掌握其相关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把握句子的深层语义特征,同时对于分析句法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也有很大帮助。
二、论元结构理论1. 论元论元,又称“主目”或“论旨”。
从接下来将要讨论的题元角色角度讲,论元指带有题元角色的名词短语,简言之即“题元角色的承担者”。
论元在句中所占据的位置称为论元位置。
下面我将结合例子做进一步解释:(1)the boy gave the book to mary.例(1)中,the boy、 the book 和 mary 都属于上述提到的论元,是谓词gave的相关成分。
具体来说,the boy是gave的施动者,the book和 mary是gave的承受者,区别在于直接和间接。
总之,三者均是gave这个行为的参与者,用来指称实体人或物并均被赋予具体的题元角色,这个我们将在后文进行详细论述。
论元不仅仅限定于名词短语np,分句也可充当论元。
在这种情况下,题元角色就成了一个命题。
(4) john considers bill(to be)clever.(5) bill decides that mary should leave.2.论元结构理论william(1981)在《论元结构与构词法》一文中写道“简单地说,一个词项的论元结构就是该词项所能拥有的一组已经标有名称的论元。
NP1+V2+NP2中NP2分裂移位初探
( ) 买名 牌 的运动鞋 。 一 运动鞋 他 买名 牌 2他
的。
、
N 2分裂移 位 的前提 条件 P
本 文将 从 V 2的语 义特 征 、P N 2的 内部 语 义关 系进 行 考察 , 讨促 成 N 2分 裂移 位 的相 关 因素 。 探 P 结合 三 个 平 面分 析 N 2分 裂移 位 后 N IV + P P P+ 2N 2 前后变化 。讨论范围界定为句式 N IV + P , P + 2 N 2 谓 语 动 词 为二 价 动词 , P N 2的 中心语 为体 词 性短 语 。 讨 论 实例 如下 : A修 饰语 前移 : . ( ) 刚做 好 论 文 的 封 面 。 一 论 文 我 刚 做 1我 好封 面 。 () 2 我折 断 了蝴 蝶 的翅 膀 。 一 蝴 蝶 我 折 断 了翅 膀 。 B中心语 前 移 . (3) 我拔 了右边 的牙齿 。 一 牙 齿我 拔 了右 边 的。 ( 我喜欢复古 的建筑 。 一 建筑我喜欢复 4) 古 的。 以上 N IV + P P + 2 N 2句 式 ,P N 2中修 饰 语 或 中 心语前 移 到句首 。沈 阳认 为这是 N 2的分裂 移位 , P “ 因为变换 后句 首 的名词成 分都 可 进入 动词 后论 元 位置 ,而且并不 需要 把该 位置 的其 他成 分挤 掉 , 也 不构成并列形式 ,而可以合成一个整体名词短语 ( 中间还可以加 ‘ ) 的’也就是占据 同一个位置”[ 。1 1 笔 者赞 同沈 阳的观 点 , 为这 种 现象是 分 裂移 位 。但 认 并 非 所 有 N 1V + P P+ 2 N 2句 式 都 可 进 行 分 裂 移 位 , 例如 :
句式 变化进 行 了探 讨 。
关键词 : 分裂移 位 ; 限定性 ; 描述 性 ; 义 ; 用 语 语
基于语段理论对汉语保留宾语被动结构的句法分析
韩 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汪 莹江西警察学院基于语段理论对汉语保留宾语被动结构的句法分析!【提要】在汉语保留宾语被动句中,动词内论元N P并没有发生显性移位提升至主语位置,而是保留在基础生成 的原位。
本文基于语段理论的解释认为,保留宾语被动句中的句首非论元N P为基础生成的话题,通过与探针T之间的 一致性关系,充当目标的内论元!P可在其动词后基础生成的原位上获得主格而完成语义无解释性特征的取值。
当内 论元N P保留在其基础生成的常规补足语位置时,该论元占据句末焦点位置,因此应解读为焦点成分。
【关键词】语段理论,被动句,句首非论元NP,保留宾语,句法结构【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648(2019)01-0015-061.引言众所周知,汉语被动句的生成与英语的典型被动句 类似,都由论元名词组(NP)发生位移推导而来。
当动词 进行被动化操作时,深层结构中的宾语位置上的N P移 位至表层结构中句首的主语位置,主语为受事,“被”字 后的N P则为施事。
然而,在下面的例⑴中,我们可以看 到分别充当动词行为客体的中心成分“一条腿”(l a)、“父亲”(l b)和“一个钱包”(1C)并未因动词被动化操作 而移位至主语位置,而是仍然留在动词后的宾语位置 上。
对于这类带保留宾语的被动句,学者们早已有过一 定程度的讨论分析,认为谓语动词前的句首N P并不是 其直接的受事,而处在宾语位置上的保留宾语才是直接 的受事,句首N P与保留宾语之间具有广义的领属关系。
徐杰(1999)指出,这种广义的领属关系可以是一般意义 下的“领有/隶属”关系,也可以是“整体/部分”关系或者 “亲属”关系。
因此,将其改成主动句时,必须用“的”字把 被动句的句首N P和内论元N P连起来,比如例(l a)中动词“打断(了)”的直接受事不是句首N P“张三”而应 该是内论元NP“一条腿”主语“张三”和宾语“一条腿”之间具有明显的领属关系,还原成相应的主动句应该为 “李四打断了张三的一条腿”例(1) a.张三被李四打断了一条腿。
汉语名词短语分裂移位的生成机制阐释——基于角色参照语法的分析
汉语名词短语分裂移位的生成机制阐释——基于角色参照语法的分析柳鑫淼【摘要】在角色参照语法理论的基础上,对汉语名词短语分裂移位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尝试性的阐释,研究发现,分裂移位是在语用交际功能的驱动下焦点结构转化的结果.前移位结构中,话题成分位于句首,需要加以强调的具体信息占据潜在焦点域;后移位结构中.提供背景信息的非核心成分位于句首,核心论元占据句末潜在焦点域.角色参照语法结合了语义和语用观点,对汉语名词短语分裂移位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为汉语句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期刊名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4页(P110-113)【关键词】汉语;名词短语;分裂移位;角色参照语法【作者】柳鑫淼【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外文系,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3角色参照语法 (RoleandReference Grammar,简称 RRG)是十九世纪 80年代由Robert Van Valin和 William Foley提出的语法理论。
角色参照语法将语言视为一个交际性社会行为体系,因此分析语法结构的交际功能在语法描写中占有重要地位。
[1]乔姆斯基的理论以考察句法结构为主,Fillmore提出的格语法兼顾了句法和语义的双重视角,Van Valin的角色参照语法在汲取格语法思想的基础上对乔式理论进行了修正,以语义和语用为中心,对包括拉霍它语(Lakhota)、塔加禄语(Tagalog)等少数群体语言在内的多种语言做出了颇为有效的描写和解释。
近年来,国内少数学者应用RRG对汉语句法现象进行了阐释,如张莉、谢婧(2004)分析了RRG对汉语简单句、把字等特殊句型的解释能力;母燕芳(2009)采用RRG的小句结构对汉语非常规谓宾结构进行解释。
目前尚无从RRG入手对论元名词短语分裂移位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作出解释的研究。
本文拟从RRG理论出发,探讨解释汉语名词短语分裂移位现象的新视角。
NP1+V2+NP2中NP2分裂移位初探
NP1+V2+NP2中NP2分裂移位初探
蔡莉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句式NP1+V2+NP2中部分中心语为体词性短语NP2可以分裂移位到句首,部分则不能。
文章从V2的语义特征和NP2的內部语义关系考察分裂移位的相关因素。
分析认为当V2所在的句型与NP1+V2+NP2相符,NP2是以体词为
中心的偏正短语,且语义类型均为受事和中性宾语时NP1+V2+NP2能进行分裂
移位。
此时,NP2內部结构还具有如下特征:NP2为限定性或描述性语义关系且中心语为实体名词,修饰语均对中心语有分类的区别性特征。
最后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对分裂前后句式变化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蔡莉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13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3
【相关文献】
1.生物教学中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材料选择初探 [J], 朱娟
2.精神分裂症血浆中差异表达miRNA 的辅助诊断价值初探 [J], 董立彩;卢天兰;岳伟华
3.遗传与个性在劳务输出者发生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初探 [J], 刘自力;罗瑞聪;肖丽珍;刘小芳
4.图表等表征在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中的应用初探
——以"减数分裂"复习课教学为例 [J], 刘淼
5.“细胞有丝分裂”教学中探索教学法初探 [J], 李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直接论元性句首NP的认知阐释
非直接论元性句首NP的认知阐释
湛朝虎;熊学亮
【期刊名称】《外语与翻译》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非直接论元性句首NP不是移位的结果,本质是人们认知事物的指称点,非直接论元性句首NP在句法操作平面是话题,它的两种实现形式是进入动作过程侧重关系虚化的射体空间,从而与主语空位重合或者外挂在句子起始处。
【总页数】7页(P32-38)
【作者】湛朝虎;熊学亮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4
【相关文献】
1."往+NP+VP"、"V+往+NP"的认知语义类型及阐释 [J], 马梅玉
2.论文学接受中阐释的多元性与阐释的有界 [J], 邹华秀
3.现代汉语存现句中句首NP1的语义内涵探析 [J], 卢秋蓉;刘海燕
4.句首“N时的NP”结构的形成和语用功能 [J], 潘国英
5.名词短语分裂移位与非直接论元句首成分 [J], 沈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中动句中的NP移位
英语中动句中的NP移位
林庆英
【期刊名称】《闽江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32)003
【摘要】一直以来语言学界对英语中动词有着诸多争议,因此有必要换个视角对其进行作进一步的探讨.现以宋国明的研究为基础,尝试利用约束理论、题元准则和格理论等已有概念来解释中动句中的NP移位,并通过例子证明中动词带内外双主目的观点能在生成语法框架内得到很合理的解释.
【总页数】4页(P93-96)
【作者】林庆英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4
【相关文献】
1.及物施动句中"从+NP方所"及其相关句式研究 [J], 吴春红;刘富华
2.NP1+V2+NP2中NP2分裂移位初探 [J], 蔡莉
3.不及物施动句中“从+NP方所”及其相关句式研究 [J], 吴春红
4.汉语被动及中动句中宾语移位现象分析 [J], 查荻;段汉武
5.动介带宾句中“V+在+NP”结构的句法分析 [J], 王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元性句首NP的分裂移位【摘要】:文章在乔姆斯基管约理论的指导下,首先将句首名词短语分为“论元性句首NP”和“非论元性句首NP”;其中把“论元性句首NP”分为受事性论元句首NP和非受事性论元句首NP两类,将受事性论元性句首NP分为由于整体性移位造成的和分裂性移位造成的两类;最后证明这种结构是分裂移位和说明句首NP的格的获得情况。
【关键词】:论元;句首NP;分裂移位一、关于句首名词短语句首名词短语(以下称为句首NP),即处于句首的名词短语。
关于句首NP 的性质及其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可以从句法、语用或语义的角度出发,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试从句首NP与结构中谓语动词的关系出发,将句首NP分为两类:“非论元性句首NP”和“论元性句首NP”。
“非论元性句首NP”,即这类句首NP不是受动词支配的论元。
“论元性句首NP”,这类句首NP要么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动词支配的论元成分,要么是动词所支配的论元成分的一部分。
从名词短语的语义类型来看,“论元性句首NP”主要有两大类:A、受事性句首NP。
原来可以出现在动词后做宾语或宾语的组成部分而现在出现在动词(和主语名词)前,语义上表示“客体(受事)”的名词词组。
B、非受事性句首NP。
本身就在动词之前,而且位于句首,并没有通过任何移位,语义上表示“主体(施事)”或“当事”的名词词组。
二、受事性论元性句首NP 的移位情况如上文所述,从名词短语语义类型来看,“论元性句首NP”有受事性论元句首NP和非受事性论元句首NP之分。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受事性句首论元NP。
具体说来,结构中造成受事性句首NP的句法成分移位又有一些不同的情况。
当结构中出现受事性句首NP时,原来动词后论元NP位置上可能存在的成分大致有下面三种情况。
比较下面的句子:(1)a1我刚看完书。
a2书我刚看完。
(2)a1我在食堂吃午饭。
a2午饭我吃食堂。
b1我用绳子捆了箱子。
b2箱子我捆了绳子。
(3)a1他才写了作文。
a2作文他才写了开头。
b1我就喜欢花。
b2花我就喜欢这盆。
上面的(1—3)中句首成分似乎都可以看作是句法成分移位造成的论元性句首NP(至少跟每组左侧的例句比较),右侧例句中的句首NP是原来可以出现在动词后面的名词,现在跑到了动词(和主语名词)的前面。
但是,如果从这个句首NP前移后它原来的位置(即动词后论元位置)可能出现的成分看,这些例句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先说前两组例句。
(1)中动词后原来论元位置不再有任何成分,而且很明显留在原位的是一个wh语迹(wh—trace)。
wh语迹是动词(“看”\“喜欢”)的补语,从动词取得格,而移走了的“书”和“梅花”靠语迹把格传过来,因为它们在标句词的位置上无从取得格。
(2)似乎跟(1)不同,因为动词后原来的论元位置上还有别的词语,但实际上二者是差不多的。
(2)中动词后表客体的论元NP“午饭”、“箱子”前移,但该类二元多系动词可能支配的另一个论元(动词的另一系后向论元),即表处所的论元“食堂”和表工具的论元“绳子”,占据了动词后论元位置(至于句首NP“午饭”、“箱子”的格的获得情况,本文暂不讨论)。
尽管(1)、(2)有这样的区别,但还是有一点是一致的:因为留在动词后原来位置的成分,要么是与句首NP完全不同(如(2)中的另系论元NP),要么与句首NP完全相同(如(1)中的wh语迹),所以其中的句首NP都不但肯定是动词后论元NP移位来的,而且一定是动词后论元NP的整体移位。
从表面上看(3)和(2)差不多,句首NP“作文”、“花”本来也是可以出现在动词后表示客体的论元NP,而且在动词后原论元位置上也仍还有别的词语,但实际上二者是不一样的。
(3)中句首NP与出现在原动词论元位置的词语不是完全不同的论元NP,因为“作文\开头”“花\这盆”都不但可以是动词的论元,而且从语义角色看都是客体论元,所以动词后的词语(不是(2)那种不同“系”的论元NP。
进一步考虑就会发现,(3)中句首NP之所以与动词后论元位置出现的成分会有不同于(1)、(2)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移位到句首的名词成分实际上不是原来动词后论元NP的“整体移位”,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名词词组的组成成分)。
比较:(4)a1他才写了作文的开头。
a2作文他才写了开头。
b1我就喜欢这盆花。
b2花我就喜欢这盆。
相对于(1)、(2)论元NP的“整体移位”形式来说,(3)可以看作论元NP 的“分裂移位”,即“作文”、“花”分别从“作文的开头”、“这盆花”中分裂移位至句首。
三、受事性论元句首NP分裂移位的理论证明前面我们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受事性论元性句首NP的“分裂移位”,至于这种论元性句首NP为什么一定是由于移位造成的,而且是一定要处理成名词短语的“分裂移位”,我们并没有深入去谈,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用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题元理论(θ-theory)得到证明。
“题元准则”(θ-criterion)规定:每个主目语(argument)均起一个θ作用(θ-role),而且只起一个θ作用;每个θ作用均由一个主目语起,而且只由一个主目语起。
这里有两个术语需要解释一下,说某个词“起了θ作用”是指这个词起了施事、或者目标或者来源的作用。
而“主目语”是指起θ作用的词语。
上面(4)a2 中的“作文”和“开头”在结构中起了客体(受事)的作用,也就是说,“作文”和“开头”在结构中“起了θ作用”。
依据题元准则,一个θ作用只能由一个主目语起,所以,“作文”和“开头”只能看作是一个整体,在结构中共同充当一个主目语。
既然“作文”和“开头”本身是一个整体,那么它们就应该出现在同一个句法位置上。
而在(4)a2中它们却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那么也就可以得出结论:“作文”和“开头”这两个名词,至少有一个名词发生了移位。
相对于前面说的“整体移位”而言,我们称(4)a2这种移位为“分裂移位”。
那么到底是哪个名词移位了呢?我们知道,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O,受事成分的默认位置是谓语动词之后,而(4)a2中的“作文”出现在句首,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移位的是“作文”。
另外,我们也可以对照沈阳先生提出的“论元NP的抽象位置原则”,例句中的“作文”可以出现在动词后论元论元位置,符合“V后NP条件,所以(4)a2中发生移位的名词是“作文”而不是“开头”。
四、受事性论元句首NP的格的获得情况格是一个传统的语法范畴,拉丁语、德语、俄语等一些西方语言有着丰富的格形式变化,汉语缺少这种特征。
六十年代菲尔默(Fillmor,1968)提出了一项重要的看法:把格的概念一分为二,一是所要表达的句法和语义关系;二是用来表达关系的形式手段。
可以分别称为格关系和格形式。
各种语言采用的格形式各不形同,但这些格形式是表层形式,属于个别语法的特征。
可是各种语言深层的格关系都是一致的,这些关系属于普遍语法的特征。
因此汉语的名词也同样有这种格关系。
乔姆斯基管约论中所说的“格”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大致就相当于菲尔默所说的格关系。
假定名词处于一定的句法关系中,就都有格,格并不一定要通过语音形式表现。
汉语也同样有这种意念中的格。
范尼奥(Vergnuaud,1974)提出一个格鉴别式:名词短语有语音形式而无格者不合法。
后来乔姆斯基发展了比较完整的格理论,采用一下假设:一个名词词组必须有格才能起θ作用。
这个假设被称为可见性条件。
(动词、介词作中心语时,可以赋予其补语某个格;具有事态特征的INFL可赋予主语的格;名词、形容词作中心语时不能赋予其补语某个格。
)(5)a我就喜欢这盆花。
b 花我就喜欢这盆。
(5)b中的名词“花”、“我”、“这盆”在句中都分别起了θ作用,具体地说,“我”是动作“喜欢”的发出者,起的是施事的作用,“花”、“这盆”是动作“喜欢”的对象,起的是受事的作用。
根据格鉴别式和可见性条件,这三个名词都必须有格。
很明显,在主语位置上的“我”的格由INFL赋予,而在宾语位置上的“这盆”的格由“喜欢”赋予,那么在COMP位置上的“花”的格由谁赋予呢?由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5)b中的“花”是从“喜欢”的宾语位置上移出去的,而名词移位后会在原位置上留下一个语迹,这样,移走了的“花”就靠语迹把格传过来,从而获得格,因为它在标句位置上无从取得格。
五、结语名词短语的“分裂移位”这个名词最早是由沈阳等学者提出来的,关于论元性句首NP的分裂移位现象,他们也早就研究过了。
在这里之所以要把这个问题重新提出来,是因为在某些问题上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主要涉及这么一些问题:1、关于“论元性句首NP”的小类的划分;2、对于“论元性句首NP”的分裂移位的理论证明‘3、“论元性句首NP”的格的获得情况。
还有一个需要补充的问题是,本文的标题是“浅谈论元性句首NP的分裂移位”,而事实上只涉及到论元性句首NP分裂移位的一部分,即受事性论元句首NP的分裂移位,而没谈施事性论元句首NP的分裂移位,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原理都一样,不同的只是句首NP的语义类型和移位方向,受事性论元句首NP是分裂前移,施事性论元句首NP是分裂后移。
参考文献:[1]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2]石定栩《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历史进程与最新理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4年版[5]李凤琴等《中国现代语法学研究论文精选》[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6]沈阳名词短语分裂移位与非直接论元句首成分[J] 《语言研究》200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