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解析:“崇仁坊”不在传统的东市与西市内,说明已突破两市的范围;“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说明商业活动也突破时间的限制;“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说明崇仁坊已经是长安城内最为繁华的商业区,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两市。
答案:D2.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C.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没有广阔的商品市场解析: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业发展过度会威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所以说重农抑商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3.《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解析: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不会考虑人民利益,天子举行各种亲耕仪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一切的根本。
答案:A4 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 发古代商业的发展(含答案)

专题05 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梳理知识点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知识点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市、坊严格分开→市坊界限被打破严格的时间限制,日中为市→出现早市,夜市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2.四大商业名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3.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大都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繁荣的南方大都会:扬州、成都等↓(更趋向于商业性)4.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
(2)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
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根本的改变。
(3)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
(4)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分布成相应变化。
知识点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2.主要方式:朝贡贸易(1)定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3)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4)表现:郑和七次下西洋3.特点:(1)先陆路贸易,再海上贸易。
(2)以友好为主。
(3)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科技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
(4)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知识点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如早市、夜市、草市)2.城市商业发达。
(如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兴起的一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兴盛。
(如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4.货币种类丰富。
(如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朝货币以白银为主)5.商人群体活跃。
(如明清时期形成的区域性商人---徽商、晋商)6.商业地位低下。
能力训练一、单选题1.(2020·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高三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

高三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1.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
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以商业职能为主B.以政治职能为主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商业限制被打破【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商业职能依附于政治职能。
“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管理及农村服务于城市等特点。
故选B。
2.“到了11世纪,中国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现金替代物,……为了预防公众的混乱并保留其便利性,政府当局明令禁止私人团体发行纸币而将这一权力归国家专有。
第一张官方印制的纸币于1024年出现在四川省,那里是早期印刷行业最为活跃的中心。
”下列相关的解释与之相符的是() A.纸币产生根源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B.11世纪四川社会经济最发达C.控制纸币发行是政府维稳的重要手段D.纸币是商品经济衰退的产物【答案】C【解析】从“11世纪”时间信息可确定时间为宋代,由“中国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现金替代物”分析可知,宋代纸币交子的出现是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A项“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说法是错误的,D项“衰退”说法错误;题干仅是反映四川是宋代早期印刷行业最为活跃的中心,并没有反映当时四川社会经济是最发达的,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为了预防公众的混乱并保留其便利性,政府当局明令禁止私人团体发行纸币而将这一权力归国家专有。
”从政府这一行为的目的分析可知,控制纸币发行是政府维稳的重要手段,C项正确。
3.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下列史家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①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和科技状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述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畅达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看管的夜市分析:解题时抓住重点词“东汉”即可。
物流畅达的草市、夜市是唐后期出现的,而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期间才出现。
答案: A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资猜中的“市”()A.表现了草市的特色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C.与坊的界线被打破D.受时间地址的限制分析:题中资料的最有效信息是“郑人”和“乃反,市罢”。
草市到隋时才出现,并且在乡村,资猜中有郑国便可看出是春秋期间,故 A 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该当是农产品,应当主假如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 B 项错误;到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才被打破,故 C 项错误;宋朝从前,市场都要遇到时间和地址的限制,故 D 项正确。
答案: D3.古代钱币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行分。
下边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足说了然()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华D.纸币方便携带,完整代替了金属钱币分析:此题考察学生透过现象剖析实质的能力。
资料表现的现象是从秦到宋钱币的发展变化。
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使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C4.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这说明宋朝()B.草市具备齐备的饮食服务设备C.夜市比较繁华D.草市交易只好在清晨进行分析:从资料看,诗歌描绘的是对于草市上酒店经营的状况。
故 B 项正确。
答案: B5.北宋词人裴湘在《浪淘沙·汴州》中写道:“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
葱葱佳气锁龙城。
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
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
高三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

高三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
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
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
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
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答案】(1)统治者为应对当时时势的主动行为;仿效西洋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吸纳社会上的现代化精英;通过传统王朝体制来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护王朝自身的利益。
(2)清末新政的开展,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主要表现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解析】(1)关于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统治者顺应时势发展、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器物和制度)、抵御列强侵略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方面思考作答。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2-1-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及答案

2-1-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2013·东三省联考)北魏均田制的提出者李世安认为,“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无)余地之盈”。
可见,其推行均田制的出发点在于( ) A.重新分配土地B.打破旧田制.缓和社会矛盾D.平均社会财富[答案][解析] 均田制是国家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A、B、D三项不正确;由材料“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无)余地之盈”可知项正确。
2.(2012·湖北黄冈一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
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念设立居住区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答案][解析] 有官职在身的就住在宫廷附近,没有官职在身的(指士)和农民就住在城门附近,工匠与商人就住在市场附近。
3.(2012·宝鸡)《清明上河图》近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下列所述现象在北宋都城街市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琳琅满目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染坊罢而染工散者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千人D.买卖昼夜不绝。
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
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答案][解析] 《清明上河图》出自北宋张择端,项反映的是在明清时期才出现的雇佣劳动关系,所以选项。
4.(2012·江门模拟)农业社会的都城往往是皇权与文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功能的新趋势是( )A.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文中心的地位显著D.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从三图城市布局的变,可发现主要的区别是“市”逐渐增多以及宫廷和“市”距离在缩小,另结合中国古代商业的习可知选择B项。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1.«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师将攻楚,隋武子停止劝止,陈说不可伐楚的理由之一是〝商农工贾不败其业〞。
这说明() A.商业对一个诸侯国的重要性B.事先曾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公家工商业得以兴起D.这一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2.«史记»载:〝汉兴,海外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买卖之物莫不通。
〞这段记载说明() A.汉代实行重商主义政策B.工商业成为汉代社会基础C.国度一致促进商业开展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3.浙江某地农民每逢三、八日都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买卖的习俗是由现代的〝草市〞开展而来,〝草市〞构成于() A.春秋战国B.秦朝C.南北朝D.宋朝4.唐代坊市制度严厉,«唐律疏议»规则:〝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
〞这说明唐代()A.坊市制度影响社会经济的开展B.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C.坊市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开展D.实行较为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5.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描画某一都城商业兴盛时有这样的描画:街头巷尾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时,夜市直至三更才完毕,五更又开晓市。
此都城是以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6.1024年,宋仁宗将交子的发行权收归政府。
后来宋神宗坦言:〝行交子,诚非得已,假定素有法制,财用既足,那么自不须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难不能无有不得已之事。
〞这说明,北宋政府发行纸币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白银少量外流B.加快全国商品流通C.缓解财政上的困难D.使货币制度法制化7.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
在欧洲国度,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愈来愈高,人口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增加许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3《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材习题答案解析【学思之窗】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解题关键:使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
思路引领:柜坊类似于后世的银行,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答案提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解题关键: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
宋元时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柜坊、飞钱和纸币很早就产生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但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并且发展体现了明显的阶段特征。
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我国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中,实行较为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当时王朝成为各国的交流中心,如唐朝、元朝等。
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思路引领: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走向繁荣。
答案提示: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学习延伸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解题关键:传统习俗、团结与节俭。
思路引领:从徽州人本身的传统习惯和特性上找原因。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习题详解

●习题详解
第一题: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
1.解析思路:商业规模、商业市场不断扩大和繁荣。
2.答案要点:中国古代商业先秦时出现,隋唐时发展,宋元时繁荣,明清时进一步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不断发展;金属货币和纸币并存;出现了柜坊、飞钱及典当、票号等金融业务;商业城市越来越多;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但“重农抑商”自始至终存在。
第二题:两宋商业在隋唐商业的基础上有何发展?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期闻名全国?
1.解析思路:两宋商业比隋唐更加繁荣;徽商与晋商的起家和扩大经营过程及其在全国的地位。
2.答案要点:(1)两宋商业打破市坊分开和日中为市的制度,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出现了纸币;商家注重商品的商标和广告效应。
(2)徽商与晋商都以贩盐起家,然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兴办金融机构,走出国门,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高三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

高三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1.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
以上材料突出反映了A.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B.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C.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D.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为了获取军火武器……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可知,太平天国在对外交往中不熟悉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且A项说法错误,中国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
材料体现西方国家与太平天国进行军火贸易,而不是中立政策,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而是强调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排除D。
2.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
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靑睐。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叙述上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的地位,杭州的货物运到广州表明长途贩运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中国的外贸市场不是主动开辟的;B选项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3.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
这反映出中国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北方经济不断衰退C.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D.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江淮居多”到“仰给江南”,说明江南对于全国的粮食贡献越来越大,这体现了南方经济迅速发展,D正确。
(完整)高中历史1-3古代商业的发展习题[新人教版]
![(完整)高中历史1-3古代商业的发展习题[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3417b376c66137ef061986.png)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商人”这一称呼主要来源于A.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B.商朝人善于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2.【题文】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需要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C.为储存金银财物提供服务D.为存款、贷款、兑换钱币服务3.【题文】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
”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4.【题文】《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
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
”材料主要表明A.当地人多地少,赋税沉重B.商业是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C.当地商业的发展已超过农业D.当地商业活动注重社会公益5.【题文】下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
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
这反映出清代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 D.重农抑商推动商品化浪潮6.【题文】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A.学术文化的活跃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被取消7.【题文】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宋代的汇兑业务比唐代有更大的发展,除了沿袭唐代使用飞钱(宋代称便钱)外,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

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考点图解】【名师点拨】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规律(1)商业场所:由城市到农村;由限时空到被突破界限。
(2)交易内容:由以地区间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
(3)交易媒介:由物物交换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出现纸币。
(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5)经营领域: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铜仿制海贝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春秋战国,币制混乱,秦统一后,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
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
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对稳定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
唐代制“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铸造大量铁钱。
铁钱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开始购买国外造币机器。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
【历年真题】1.(2018·海南高考·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2)宋朝时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______”更加普遍, 草市
佛山镇 出现汉口镇、________、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经 营时间不再受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大运河 丝绸之路 (1)原因:__________的开通,________的开凿,经济重心 的南移。 洛阳 (2)表现:长安、______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 心,扬州、______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 成都 说法。
7.明清时期: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实行压制政策;
棉花等农副产品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出现了“商 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________。 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坊 (1)宋朝以前:市与________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答案】(1)特点: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
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
限制;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 (2)表现: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对生活消费的影响增 强,大城市出现了夜市;对外贸易空前扩大,泉州、广州等成 为著名的外贸港口;在货币流通方面,出现了纸币“交子”。 (3)新现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反映的实质 性问题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
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 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 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 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20古代商业的发展(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20古代商业的发展1.《管子·小匡》中认为商人“服牛辂马,以周四方。
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
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
奇怪时来,珍异物聚”。
材料旨在说明()A.商业发展成为国家重要财源B.商人贱买贵卖提升经济实力C.商业活动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这种初级的商业交,没有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故A项错误;B项中的“贱买贵卖”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通过材料中这种较原始的商业交流,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故C项正确;由材料中商人的贸易活动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迅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D项错误。
2.西汉政治家贾谊反对“放民铸钱”,他认为:“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
”贾谊提出的“敛散之道”实际上是()A.规范铜钱铸造标准B.调控货币流通数量C.打击地方王侯势力“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可知贾谊主张政,从而控制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材料未体现对铜钱铸造标准的规范,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贾谊反对“放民铸钱”,并非专指地方王侯,因而“敛散之道”并不是打击地方王侯势力,故C项错误;贾谊提出的“敛散之道”通过调控货币流通数量以达到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目的,D项是目的而非“敛散之道”的内涵,故D项错误。
3.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的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
通宝的出现说明()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B.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非常珍贵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铸造开元通宝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且没有滥发,因而达不到利用钱币来聚敛财,故A项错误;唐朝时,开元通宝用年号钱取代量名钱,钱币具有了象征意义,并非非常珍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称为“宝”或“宝货”,故C项正确;开元通宝依然为铜钱,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与解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与解析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1. 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使说明了()①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管理②唐政府设关卡遏制对外贸易③广州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④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A.①②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市舶使的概念,即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
本着这种意思去选即可,但②并不能说明唐政府遏制对外贸易。
答案:C2.唐朝后期,扬州超过长安、洛阳,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的主要原因是()A.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B.扬州成为南北交通要冲C.扬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应区分直接原因和最主要原因。
A项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因素,B、C两项是扬州繁荣的自身条件,D项才是最主要原因。
答案:D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B.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D.城市向南方发展解析:可用排除法,也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唐朝坊和市是分开的,而宋朝却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答案:A4.明朝的商业与战国时期相比,其进步表现在()①封建政府放弃了轻视商业的政策②商业活动更贴近人民的生活③盐铁贸易已经逐渐趋于衰落④商业中心和行政中心分离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战国时期的商业主要是满足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它的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是相结合的,而明朝时期徽商与晋商的经营范围包括食盐、粮食等,是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
答案:C5.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
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解体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史料含义的归纳能力。
材料所言的农为本,商为末。
答案:D6.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的客观原因是()A.政府财政危机B.商品经济繁荣C.农业生产发展D.中央集权加强解析: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交子出现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1.(14分)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
……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
……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材料二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
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
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
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
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
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材料三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2分)(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2分)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分)(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2分)【答案】(1)过度消费;追逐时髦;违礼逾制。
(3分)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着封建社会传统习俗。
(2分)(2)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
(2分)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
(3分)(3)移植性指: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
变异性指: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
(任一例2分)(4)习俗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习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习俗变迁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习俗会因时因势而变。
(任答2点,2分)(若言之有理,同样给分)【解析】(1)第一问,消费特点可以由材料中的“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 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归纳出“违礼逾制”、“ 过度消费”等内容。
“世异”即是指明代消费新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第二问,民国政府在服饰上做出具体要求是因为要求国民新思想的的一个外在的需要,是中国与世界接轨上的一种必然变化,中国的旧俗已经腐朽,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变化的原因可以从材料中的“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归纳总结出来。
(3)第三问,首先要找到这三个重要特点,即是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然后学生再依据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能力来任选其一回答。
中国的民族习俗的变异性不是彻底的,它还有我国民族的特色,所以回答时要注意这个重要的点,移植性是指西方对中国民俗的改造,回答时要注意这些特点各自的特征。
(4)第四问,是这个开放性的试题,学生回答时只要围绕着“习俗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这一原则来分析回答即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2.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
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0年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明治维新以学习西方发展自身为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宣传忠孝精神”可以排除B项;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废除了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宣传忠孝精神”“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可判断,D 项符合题意。
【考点】历代改革变法·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3.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
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
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
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D.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业繁荣带来巨大财富,工商业税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项错误,错误在“必要条件”。
4.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知第一个梦想是追求民族独立;根据材料“提高农民的地位”、“消除阶级差别”可以反映推翻封建主义压迫;解放战争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D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BC。
所以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5.南宋宫营铜镜上的铭文格式通常是“铸鉴局监督某官营作坊工匠制造”,如“湖州铸鉴局乾道七年铸铜监(押)铸造工匠石八乙”;偶有带私人作坊名号的官营作品,如“湖州铸鉴局乾道八年铸炼铜监伟,石家”。
这说明南宋官营手工业()A.受到民间手工业强势冲击B.管理较为松散C.完全垄断手工业品的生产D.控制商业经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文字“偶有带私人作坊名号的官营作品”可知,A项表述“强势冲击”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通常是‘铸鉴局监督某官营作坊工匠制造’”“偶有带私人作坊名号的官营作品”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意;C项表述“完全垄断”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商业”与题文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6.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
这反映出中国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北方经济不断衰退C.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D.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江淮居多”到“仰给江南”,说明江南对于全国的粮食贡献越来越大,这体现了南方经济迅速发展,D正确。
经济重心在南宋南移完成,A错误。
南方经济发展,不代表北方经济衰退,B错误。
C项与材料中的经济无关,C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B项。
学生需注意,南方经济的发展不代表北方经济衰退,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讲,社会经济是不断进步的,只能说南方经济发展发展速度快于北方,最后致使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南方,但不能表明北方经济衰退。
7.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
这一现象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以末致财”的大商人,仍须“用本守之”,即发财致富后大量购买土地,这会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从而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商人的经商热情遭到打击,故A项错误;大商人“用本守之”,成为大地主,这容易造成地方势力的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税收问题,故D项错误。
8.史载,苏州吴江县在明成化时只有四镇三市,嘉靖时有四镇十市,清康熙年间又增至七镇十市。
这一变化源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政府对商业高度重视C.对外贸易的繁荣D.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南方市镇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故A项正确,D项错误;明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康熙年间实施“海禁”,对外贸易并不繁荣,C项错误。
故答案为A项。
9.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
……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
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B.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C.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D.海禁政策的松紧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答案】B【解析】A项仅包含厉行海禁时进士登科出色,并未包含海禁松时进士登科变差的情况,不能涵盖全部题意。
另外科举取士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教育事业,故A项错误。
海禁松时,居民靠海便足以维持生计,科举谋生的意图则有所减弱,海禁严时居民不能再靠海生存,因此走向科举之路,表明海禁政策的宽严影响民众生存方式的选择,实际上体现了对民众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故B项正确。
沿海民众和士人向朝廷反映诉求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此项无中生有,故C项错误。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的松紧不能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且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