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意思(望岳 钱塘湖春行 登飞来峰)
古诗三首 《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讲解
![古诗三首 《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3a5790187c24028915fc359.png)
历代名人咏西湖 1、董其昌:“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2、徐渭《吴 山》:“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
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3、陈继儒《试茶》:“泉从石出情宜洌;茶自峰生味更
圆。” 4、张宁《三潭印月》:“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 5、张以宁《虎 跑》:“山势北连三竺去;泉声西自五云
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
“荡胸”,心头涤荡,胸 襟为之开阔。
眦:眼眶 “入”,收入眼
里,看到。
想象着山间层层浮云生发、飘荡,心胸 也得到洗涤,变得开阔。薄暮时分,高 处掠过的归巢山鸟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 得清楚。
“”:
一会
览 览
,
当
众 俯
视
凌
山 的
意
绝
思小 顶
。,
天鲁孔 下,子 。 登登
泰东 山山 而而 小小
《望岳》 《钱塘湖春行》
《登飞来峰》
五岳:我国古代五大名山的总称: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岳,指高而大的山。
(山西)
(陕西)
(河南)
(山东)
(湖南)
你了解作者多少?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是中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一生写诗以前四百多首。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 史时期,其诗多涉社会动荡, 政治黑暗、任命疾苦,被誉为 “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 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诗圣”。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 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颔 联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颈 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尾 联
常见的律诗有五言、七言两类,每首八句。五律每句五 字,共四十字;七律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每两句组 成一联,共分四联,每联都有专门的名称:一、二句叫 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一作腹联), 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https://img.taocdn.com/s3/m/4307f566af1ffc4ffe47ac48.png)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两课时 2012年9月21日星期五第1节2012年9月24日星期一第7节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能懂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或蕴涵的哲理4、背诵默写诗歌。
学习《望岳》杜甫二、导入:背诵杜甫的《登岳阳楼》、《孤雁》、《春望》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三、预习展示课前预习学法指导: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人蜀,友人严武推存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我们曾学过他的《登岳阳楼》、《孤雁》《春望》,还要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背景介绍: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年轻时期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写泰山景色的雄奇秀丽以及登上日观峰的新奇感受。
借山言志,豪放不羁,通篇充满想象。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古诗三首《望岳》《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 教案
![古诗三首《望岳》《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fd4ac19ec3d5bbfc0a7405.png)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的一些表达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品读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
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
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登飞来峰》(1)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登飞来峰》(1)](https://img.taocdn.com/s3/m/d7180a5271fe910ef02df844.png)
•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 象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3、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 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 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 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 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 “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睡中 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 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 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 3、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望岳翻译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 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 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 明一暗两部分。 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
出来,心胸因此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 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 才能看得清楚。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 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 6、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 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学习《钱塘湖春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政 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 单易懂。现存诗歌近三千首,数量当 推唐代诗人之冠。代表作有长篇叙事 诗《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他 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2)运用“几处”“谁家”“渐 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 “春行”的特点。
古诗三首《望岳》
![古诗三首《望岳》](https://img.taocdn.com/s3/m/869bfd08bed5b9f3f90f1c8c.png)
《望岳》以“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的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1、首联写出了远望中的泰山的山势。
2、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3、颈联写凝望之景。
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4、“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包含的哲理1、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全面。
2、人各有长,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才会做得比别人好。
3、当有成绩的时候,回头看看以前,会有一种成就感。
4、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瞭望湖面。
•2、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
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
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感受。
•3、“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4、“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
•《登飞来峰》抒写自己在山上最高层时心中的感受。
•1、“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古诗三首15110(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古诗三首15110(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https://img.taocdn.com/s3/m/96ccb80ba300a6c30c229fb9.png)
尾联寓含的人生哲理?
• 站得高,看得远; • 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 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 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启发:
我们年轻人敢于进取,积极向上,树 立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白居易
钱塘湖,即西湖,又名“西子湖”,位于 浙江省杭州市西面。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 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 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中国古代以 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 著名,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 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 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 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 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 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为王安石30 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 浙江鄞(yín)县知县改任舒州通判,写下此 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 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 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这首诗 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 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 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 到一种人生哲理。
“几处早莺争暖树”和“谁家新燕啄春 泥”,“乱花渐欲迷人眼”和“浅草才能 没马蹄”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两 联分别从动物和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 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 流连忘返的心情。
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 “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 西湖早春的特点,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赞美了西湖的美好春 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 喜悦,反映了诗人热爱 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https://img.taocdn.com/s3/m/e86c2ef4f90f76c661371ac5.png)
广洋湖镇中心初中初二语文(上)导学案第周第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主备:班级:姓名:学号:【课题】《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学习《望岳》,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2、学习《钱塘湖春行》,感受诗人抓住早春特征,饱览西湖早春景色;3、学习《登飞来峰》,理解诗歌包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诗中哲理的理解。
【学习过程】课外练习《望岳》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
“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4、《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登飞来峰》1、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古代长度单位)A.掘地深逾寻丈。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或格言、成语)。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钱塘湖春行》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LJ)分析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LJ)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b1b6e71a37f111f0855b3e.png)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政 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 单易懂。现存诗歌近三千首,数量当 推唐代诗人之冠。代表作有长篇叙事 诗《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他 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背景
•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 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 (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 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 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 蓬勃的朝气。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望
岳
远望
近望 凝望
神秀、 (描写) (高大)
云、鸟
俯视 (想象抒情)众山小
诗言志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即写出了 泰山的巍峨, 也表达了自己 不怕困难、敢 攀绝顶、俯视 万物的雄心壮 志。
课堂检测
•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
的句子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 象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例句: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 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 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经典古诗词大全 最经典唐诗50首
![经典古诗词大全 最经典唐诗50首](https://img.taocdn.com/s3/m/1671766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ba.png)
经典古诗词大全最经典唐诗50首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诗句意思: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纵目四望,方能看出群山是那么的低矮渺小。
理解赏析:“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
这两句是诗人望岳所产生的意愿,抒发了诗人定登绝顶的豪情,是奋发有为的象征。
既表现了诗人豪迈不羁的审美情怀,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种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句意思:沉舟旁边,有千帆争先竞发;病树前头,有万木竞相争春。
理解赏析: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朋友(白居易)不必为他忧伤。
对世事的变化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这两句诗的形象比喻远远超出了诗人的主观意图,借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向前看的乐观精神,蕴涵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诗句意思:自古以来,每当秋天到来,人们就为那寂寞孤独的日子而感到悲伤,我说秋天的日子远远好于春天的日子。
理解赏析:这两句诗以议论发端,警策有力。
诗人针对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的实质,强调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还要好,进而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诗句意思:假如东风没有给周瑜方便,那春光明媚的铜雀台里早就锁住大乔和小乔了。
理解赏析:这两句是议论,强调周瑜取胜是靠天时地利之便,暗含机遇造英雄的哲理。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诗句意思:这相思之情正如春蚕的丝(情思)悠悠无尽,只有到了死才能完结;这思念之泪正像蜡烛的残脂一点点地燃烧、消失,只有到它化为灰烬后,思念之泪才会流干。
理解赏析:这两句诗巧妙地把自己的相思和情思,通过新颖恰当的比喻,把生动感人的形象描绘出来,表现了别后思念之深和对爱情无比坚贞的态度。
望岳、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讲义
![望岳、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5edc14be45c3b3567ec8b86.png)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理解: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
岱,泰山的别称,又古人以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泰山为岱宗。
夫,(fú),发语词,语气助词。
齐鲁,周时诸侯国名,今山东境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造化,指天地,自然界。
钟,钟情。
阴阳,山的北面和南面。
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
“割昏晓”三字则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写凝望之景。
荡,使动用法,使……激荡。
曾,同“层”,层出不穷。
决,裂开。
眦,眼角,指眼睛。
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
归鸟进入眼帘,可见时已薄暮,登顶已经来不及了,这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的巍然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会当,应当。
览,这里当“俯视”讲。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句,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导学案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13958328ea81c758f578e8.png)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导学案课题: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第一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总第节课)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学习杜甫的《望岳》(1)杜甫简介(资料卡片)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
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
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
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
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十年。
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
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
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
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
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
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
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
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他兼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许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https://img.taocdn.com/s3/m/41fa3effe009581b6bd9ebd6.png)
一 读诗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与韵律
一 品诗
1.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大概含义。(日是帝王 的象征;浮云是邪臣的象征) 2.说说你喜欢的一句诗,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反映 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三 知人论世 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佑二年,当 时作者30岁,由今宁波县令改任舒 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 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诗已 现端倪
古诗三首
1
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 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2
3
理解诗歌情景交融,托物 寓理的艺术手法。
背诵 默写这三首诗
一 读诗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根据课文注释或手中诗歌写的好 的诗句,并加以评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仅写出了 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诗人的心胸气魄, 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这首诗紧紧围绕“望岳”中的 “望”字。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 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 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三 再读诗
1.读出情感
2.背诵
默写
一 初步读诗 1.读准字音与重音
2.读出节奏与韵律
二 品诗 1.借助工具书,大概理解诗句 含义。 2.说出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 你喜欢的原因。
三 总结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以“春“为 着眼点,写早春给游人带来的惊喜之 情。 2.再读诗 读出情感 3.背诵 默写
四 再读诗 1.读出情感与气势
2.背诵 默写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 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 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 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 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 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 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 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 泰山的名篇。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https://img.taocdn.com/s3/m/3430a63c192e45361066f533.png)
《古诗三首》《望岳》教学目标: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2、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难点:诗中哲理的理解;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讲授新课: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
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
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https://img.taocdn.com/s3/m/8da5a812c5da50e2534d7f05.png)
《古诗三首》《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钟”字好在何处?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一个“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又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4、“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答:雄伟高大。
5、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答: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6、体会“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妙处。
答:“岱宗夫如何”写乍一看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
7、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
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望岳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中文名:望岳体裁:五言古诗作者:杜甫年代:唐朝文集:杜工部集目录作品鉴赏泰山全貌[1]《望岳》写的是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736-740)间,杜甫在齐、赵一带漫游,写了这首诗,当时他还没有登过泰山。
编辑本段诗作原文《望岳》(东岳泰山)(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望岳》(西岳华山)西岳岭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3.《望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xū)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南岳衡山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画像杜甫画像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词语注释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夫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割:夸张。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荡胸:心胸摇荡。
曾:通“层”(见人教版《语文》八上)决眦(zì):极力张大眼睛。
决:裂开;眦:眼边。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应当,定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对偶句《望岳》中的对偶句: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
作品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秀丽的景色全部集中于泰山,泰山巍峨高大,山前后好像被从中隔开一般,形成一明一暗不同的景象。
层层云升腾,心胸荡然,飞鸟归山映入眼帘,眼角似乎要裂开。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多么渺小!分句解析第一句:远望第二句:近望第三句:细望第四句:愿望作品鉴赏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
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
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仰望,尾联俯望。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
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
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
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
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
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
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馀,预计攀登之路。
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
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
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
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
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
「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
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
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
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
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由于三首诗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亦不一致。
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因此诗句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
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但篇中并无一字明言之,我们只是从「安得仙人九节杖」、「高寻白帝问真源」得知,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
咏衡山一首则因书于晚年,即或是有所讽喻,都不过是「在德非馨香」澹澹数语。
所写景色如「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灵光飘淼之感。
全诗表现出一种典赡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觉。
由此看来,三首《望岳》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
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
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
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望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吟诵率较高的一首诗。
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时,到兖州探望父亲后由齐入鲁,途经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诗人仅存少数的早年作品之一。
人们在品读此诗时,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伟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诗中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所激动、感染,因为这既是盛唐的时代精神的概括,又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启示。
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