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
玻璃工艺PPT
![玻璃工艺PPT](https://img.taocdn.com/s3/m/56534a79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e.png)
玻璃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创新
玻璃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可以用于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 • 能够体现现代感、科技感
玻璃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 要考虑设计理念、市场需求等因素 • 要注重创新性、实用性的统一
04
玻璃工艺的代表作品与艺术家
古代玻璃工艺的经典之作
古埃及的玻璃金字塔 古希腊的玻璃花瓶 古罗马的玻璃窗
DOCS SMART CREATE
玻璃工艺:历史、技术与艺术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玻璃工艺的历史发展
古代玻璃工艺的起源与传播
古代玻璃工艺的起源
•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开始制 作玻璃制品 • 公元前1000年,古希腊人开始研 究玻璃工艺 • 公元前500年,古罗马人开始广泛 应用玻璃制品
玻璃工艺与建筑艺术的融合
• 要考虑建筑风格、地理环境等因素 • 要注重功能性、艺术性的统一
玻璃工艺与装饰艺术的交融
玻璃工艺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 可以用于家具、灯具等生活用品 • 能够增加装饰的美感、实用性
玻璃工艺与装饰艺术的融合
• 要考虑设计风格、审美观念等因素 • 要注重工艺特点、材料特性的统一
玻璃制品的设计虑材料特性、工艺特点、市场需求等因素 • 要注重美观性、实用性、创新性的平衡
玻璃制品的制作技巧
• 要掌握火候、成型、冷却等关键工艺 • 要注重细节处理,提高产品品质
03
玻璃工艺的艺术价值
玻璃工艺与建筑艺术的结合
玻璃工艺在建筑艺术中的应用
• 可以用于建筑外墙、窗户等部位 • 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采光性
中世纪欧洲玻璃工艺的主要特点
• 出现了镶嵌玻璃和彩绘玻璃等新工艺 • 产品种类丰富,包括教堂窗户、花瓶等 • 工艺水平较高,注重细节处理和艺术表现
中国玻璃起源的探讨
![中国玻璃起源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361a4ad80eb6294dd886cf7.png)
玻璃器史话一 中国玻璃起源的探讨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㊂中国国内主要有两派学说:一是自创说,即中国古代玻璃的产生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是独立发明的;二是传播说,即中国古代玻璃的产生受到了西方玻璃产品和技术的影响㊂从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传播说的证据更充足一些㊂探讨中国玻璃的起源,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玻璃,玻璃的结构㊁特征,玻璃的制造方法,玻璃与其他材料的区别诸问题㊂1㊀什么是玻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固态无机物都由晶体构成,如水晶㊁食盐等;玻璃却是例外,虽然它看起来亮晶晶㊁非常坚硬,但却不是晶体,而是一种非晶态的固体材料㊂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㊂熔融的晶体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其内部元素之间虽然相互联系,但排列并不规一 中国玻璃起源的探讨则,当温度下降到熔点以下时,其结构会发生突然变化,分子形成特定的几何形状,分子之间排列成非常规则的格子状或重网状,凝结成固态㊂非晶态物质却没有固定的熔点㊂玻璃就是这样㊂当温度下降时,玻璃液变得越来越黏稠,直至成为固体,其间,内部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仍然保持着液态不规则的状况㊂因此,玻璃没有固定的熔点,只有一个软化的温度范围㊂玻璃是内部仍保持液态结构的固态物质,所以有人认为,把玻璃看做是一种状态,比看做是一种材料更合适;也有人认为,玻璃是物质的固态㊁液态㊁气态之外的第四种状态㊂熔制玻璃的原料很简单㊂石英砂(SiO 2)是主要原料,单纯用石英砂就可以制成石英玻璃㊂但石英砂的熔点很高,要在1700ħ以上的高温下才能熔化㊂这样高的温度在一般条件下很难达到,在古代更是无法达到的,这就需要加进助熔剂来降低熔制温度㊂一般常用的助熔剂是自然纯碱(Na2CO 3)㊁草木灰(K 2CO 3)或铅丹(Pb 3O 4)㊂此外还需要加进一些石灰石(CaCO 3)作为稳定剂㊂有了石英砂㊁助熔剂和稳定剂这三种原料,经过熔化㊁成形和退火,即能制造出简单的玻璃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玻璃制作的工艺程序是先将原料熔融,然后再塑造成一定器形㊂如果原料未被完全熔融,其内部必然存在大量晶态二氧化硅,也就不能称其为玻璃㊂所以我们一般把先熔融㊁后成形的非晶态无机物称为玻璃㊂掌握了玻璃的定义,并不等于在实践中能识别玻玻璃器史话璃㊂玻璃与天然宝石㊁釉陶㊁费昂斯在外观上都有一些相似之处,只有在众多古代材料中正确地鉴别出玻璃,才能研究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㊂玻璃与天然宝石最难区分㊂玻璃有透明的㊁半透明的和不透明的,也有各种颜色的,自古至今,玻璃经常用来仿制各种天然宝石㊂掌握了玻璃的物理性质,观察材料内是否含有气泡㊁光泽程度和断口状态三个方面,有助于我们用肉眼区别玻璃与天然宝石㊂古代玻璃内含有气泡,而天然宝石不含气泡㊂在玻璃的熔制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气体㊂例如原料中的石灰石一经加热就分解成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㊂玻璃液的黏度很大,二氧化碳很难全部排出㊂在玻璃液冷却固化后,一些小气泡就留在玻璃里㊂现在用先进的熔制技术,可以获得无气泡的玻璃,但古代的技术还达不到那么先进,因此古代玻璃中都含有小气泡,一般都能用肉眼看到㊂光泽是指材料磨光表面对可见光反射的能力,反射率越大,材料的光泽就越强㊂在矿物学中将光泽的强度由强而弱分为四个等级:金属光泽㊁半金属光泽㊁金刚光泽和玻璃光泽㊂金刚石等天然宝石的磨光面的光泽一般都强于玻璃㊂断口是指材料在外力打击下破裂而形成的断开面,是鉴定玻璃和其他矿物的一种辅助手段㊂玻璃的断口呈贝壳状,而且光亮如新,很有特点,而一般玉石的断口多粗糙无光㊂一些较难用肉眼确定的材料,还可以采用多种现代测试手段来鉴定是否是玻璃㊂陶瓷表面涂盖的釉和金属表面的珐琅都是玻璃态一 中国玻璃起源的探讨物质,但是釉和珐琅不能单独制成器物,只能用来涂盖其他材料,构成表面层,而且釉和珐琅的制作工艺与玻璃完全不同㊂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称它们为玻璃㊂费昂斯(faience)是一种在外观和原料上都与玻璃相似的材料㊂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地区从公元前4000年㊁印度从公元前3000年都开始生产费昂斯制品,有些地区费昂斯的生产一直延续到14世纪㊂费昂斯虽然有多种类型,但它的主体材料一般都是磨细的石英砂㊂费昂斯由石英砂掺和少量碱水㊁塑成一定形状后,加热到900ħ左右而制成㊂其表面的二氧化硅熔融后,形成一薄层光亮的釉;内部石英颗粒的表面在碱和温度的作用下也熔融,互相黏结在一起,但石英颗粒的内部并没有熔融,仍保持晶体状态㊂由于这种材料的主要成分是结晶态的石英粉末,制作工艺程序是先成形后烧结,所以也不能称做玻璃㊂有人根据费昂斯制品表面常可见到涂盖的釉层,将费昂斯制品归类到釉器㊂玻璃的起源问题至今仍不甚清楚㊂目前学术界有几种推测:一种观点认为陶釉的成分与玻璃相似,又早于玻璃,应该是玻璃的鼻祖;一种观点认为玻璃虽然是非金属,但是制造玻璃的工艺过程与金属冶炼成型过程极为相似,玻璃又诞生在铜器时代,因此玻璃的发明可能受到炼铜废渣的启示;另一种观点认为费昂斯与玻璃在成分上相似,玻璃的出现逐步取代了费昂斯制品,因此玻璃的发明应与费昂斯有直接关系㊂玻璃器史话玻璃的起源到底与什么有直接关系,国外的讨论文章很多,认识不统一,但是有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即釉㊁金属和费昂斯都不是玻璃,不能与玻璃混淆在一起讨论㊂有的研究者提出中国西周早期即能生产玻璃,推测中国自制玻璃的历史还能提早几个世纪,并且要站在西周早期或先周生产玻璃的基点上,往上追溯,继续探讨殷商时期的玻璃及其起源㊂提出 西周玻璃 的依据是在西周墓葬和遗址中曾出土很多人造彩色珠㊁管㊂这些人造珠㊁管外表呈白色㊁浅绿色㊁浅蓝色㊁浅粉色,不透明,一部分表面有釉,一部分表面看不到明显的釉;断口通常是白色糙面,质地疏松,手捏即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尖锐的有棱角的石英颗粒㊂这种材料不能称做玻璃,而应称做费昂斯㊂我国的一些玻璃科研单位的试验室对其中一些样品进行了多种方法的鉴定,测试结果表明,这类人造珠㊁管内部90%以上是晶体状二氧化硅,而不是玻璃㊂有人不愿采用这种材料的外文译名 费昂斯,而命名这种珠子为 人造多晶石英珠 ㊂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中国西周时期已能生产玻璃㊂2㊀从历史文献出发探讨玻璃㊀㊀起源问题的困惑㊀㊀研究古代玻璃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历史学方法,即依据古代文献的记载,进行去粗取精㊁去伪存真的一 中国玻璃起源的探讨研究,解决玻璃史上的一系列问题;一是考古学方法,即根据考古发掘出来的玻璃作坊遗址或玻璃实物,对玻璃实物的器形㊁工艺㊁纹饰㊁成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各时代玻璃器物的具体特征,再与文献结合,进行综合研究㊂近几十年中,现代考古学的迅速发展,为自然科学史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道路,考古学正在成为古代玻璃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㊂很多实例都证明,在没有考古实物验证的情况下,仅靠研究文献是难以得出可靠结论的㊂最早的明确记录玻璃发明经过的文献是罗马博物学家大普林尼(Pliny)的‘自然史“,写于公元1世纪70年代㊂书中写道,腓尼基商船从非洲运载了一船天然纯碱,一天傍晚,商船停泊在勃路斯河(Belus)的入海口宿营,沙滩上找不到石块,商人们就从船上搬来碱块支起锅烧饭,出乎意料的是火底下流出来闪亮的玻璃液,玻璃就这样发明了㊂我们知道,勃路斯河口的纯净沙子的确是制造玻璃的优质原料,腓尼基㊁叙利亚海岸也曾是希腊化时期的玻璃生产中心,但是由于两河流域和埃及地区多次发现远远早于希腊化时期的玻璃制品,说明腓尼基㊁叙利亚海岸不可能是玻璃的发源地㊂因此大普林尼关于玻璃发明的那段记载就不能被看做是信史,而只能当做是故事㊂我国玻璃史研究中也出现过类似情况㊂新中国成立前,在玻璃器的实物出土还不多的时候,老一辈学者曾对中国文献中有关玻璃的记载作过详细周密的研究㊂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难以确定文献中玻璃玻璃器史话的名称㊂很多人认为,较早的玻璃名称是 流离 ,西汉扬雄的‘校猎赋“中有 方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 句㊂流离在这里肯定是指某件东西,很可能是指玻璃或玻璃质的釉;也有人以同样的理由认为是指某种珍贵的蓝宝石㊂‘汉书“中还提到 璧流离 ,有人认为是指玻璃璧,但也有人认为璧流离是青玉㊂总之,汉代文献中还没有明确肯定流离是玻璃㊂公元三四世纪以后的文献才有比较明确的记录,如‘南州异物志“中记有 琉离本质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治之 ㊂但是直至唐代,很多人仍然分不清玻璃是天然之物还是人工之物㊂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在为‘汉书㊃西域传“作注时说: ‘魏略“云大秦国出赤㊁白㊁黑㊁黄㊁青㊁绿㊁缥㊁绀㊁红㊁紫十种流离㊂孟(康)言青色,不博通也㊂此盖自然之物,采泽光润,踰于众玉,其色不恒㊂今俗所用,皆销(治)石汁,加以众药,灌而为之,尤虚脆不贞,实非真物㊂ 玄应在‘一切经音义“中也把玻璃分为天然琉璃和人工琉璃㊂西安何家村窖藏中的一个提梁大银罐里装有一件圆圈纹玻璃杯㊁一件水晶碗,罐盖里面题记是 琉璃杯碗各一 ,当时水晶碗和玻璃杯显然都称为琉璃器㊂玻璃 或 颇黎 一词出现得比 琉璃 要晚㊂直到唐代,人们都把天然宝玉称为 颇黎 ㊂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说: 颇胝,梵言塞颇胝迦,此云水玉或言白珠,旧言颇黎是也㊂大论云此宝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为颇黎珠㊂案:西域暑热无冰,极饶此物,非冰所出,但石之类㊂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提梁大银罐一 中国玻璃起源的探讨罐盖里有题记 颇黎等十六段 ,罐内装有蓝宝石7块㊁紫宝石2块㊁翠玉6块㊁黄精1块,共计16块㊂显然,唐人把这几种天然宝石㊁美玉都称为 颇黎 ㊂唐代的 玻璃 一词并不是指玻璃; 琉璃 一词既指玻璃,也指某些天然材料㊂这已得到文献和考古实物的印证㊂魏晋南北朝时期 玻璃 一词的含义可能与唐代没有太大差异㊂汉代 流离 和 璧流离 是否指玻璃,至今还没有足够的材料来证明㊂我国战国时期的玻璃名称至今尚不清楚,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讨论非常重要㊂有的学者认为战国时期 陆离 一词是汉代 流离 的转音,从而把 陆离 解释为玻璃㊂如前所述,目前汉代的 流离 是否指玻璃还不能下十分肯定的结论,如果没有新的考古材料作为凭据,仅根据音韵来推测 陆离 就是战国时的玻璃,也是缺乏根据的㊂我国文献中还有一些名称可能是指玻璃,如五色玉㊁水精㊁水玉㊁药玉㊁罐子玉㊁假玉㊁硝子等,但这些名称也都存在上述问题,即难以确定它们的使用范围,以及它们是否与某些非玻璃材料混用㊂由于文献记载含糊不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研究重点从文献研究转到考古出土的玻璃实物研究上,并且认识到只有考古实物与当时的文献相互印证的时候,我们的研究才能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㊂新中国成立后各地陆续出土了一批玻璃器,这些玻璃实物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地点㊁年代㊁器形㊁纹饰㊁成分㊁制造工艺㊁实际用途等资料,今天我国古代玻璃研究的成绩,主要是在这批实物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㊂。
玻璃-我国古代称为壁琉璃
![玻璃-我国古代称为壁琉璃](https://img.taocdn.com/s3/m/ea879b3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6.png)
玻璃-我国古代称为壁琉璃、琉璃、玻璃。
中国琉璃制作技术源远流长,已有千年的文化,是从两河流域经中亚传入甘肃的,在平凉、天水等地,就出土了战国时代的铅钡玻璃珠。
公元前138年,西汉出土的玻璃谷纹璧,是汉代时流行的样式,证明汉王朝已经制作较大的玻璃器。
公元前166年,出於经济和外交上的需要,东汉王朝决意谋求,和罗马的直接建交,在中国出土的罗马碧琉璃杯(器皿),是汉朝和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元代以来,颜神镇一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玻璃生产中心,那里出产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硝及丹铅、铜铁等多矿石,具备生产玻璃的天然条件。
康熙三十五年(1697),清廷设立玻璃厂,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玻璃器皿,其中“套料”装饰艺术是清代的创新,形式及装饰已有多种风貌,其格调越趋精致华美。
据西洋史中记载,玻璃自古罗马时代开始发明,有无色的、有色的、透明的、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可用来绘画、蚀刻、磨光、切割、镶铅、着色、熔凝、弯曲或者像珠宝一样雕刻。
其工法又以脱腊铸造法()最为困难,这是一项复杂昂贵的技术。
()这个技术,古代的埃及首先使用,其後被法国的雕刻家Henri Cros重新发现,1884年他用粉烧玻璃来试烧这项技法,1923年在Tutakhamun的墓中证实了脱腊铸造法的沿革及创作目前这项技术在欧洲大为倡行,如发展百年的Lalique及duma。
所精雕的模版,仅能使用一次,每个腊模一模一件,尔後利用蒸汽将腊模脱离,再调配各种颜色的水晶玻璃,运用高温熔合成形,待冷却後,作品就能从模子分离,但後续的加工处理,更是精巧繁杂,难以详加叙述。
中国的琉丽创作自清代以来,间有中断三百年之久,『匠门琉璃』以制作精品琉璃为指标,每一件作品都是巧匠的杰作,技术的结晶以延续中国琉璃精美的风格;透过层层细腻的手工技艺,传达中国深遂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琉璃材质的光泽、多彩、柔媚、神秘的特性,使玻璃艺术获得更加本质的语言,反映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限渴求。
玻璃的发展历史:从起源到现代科技应用
![玻璃的发展历史:从起源到现代科技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a63776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4.png)
玻璃的发展历史:从起源到现代科技应用玻璃的发展历史:从起源到现代科技应用一、玻璃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具体来说,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今天的伊拉克地区,人们开始用天然硅酸盐材料和苏打灰制造玻璃。
这种玻璃在当时主要用于制造装饰品和珠宝,同时也被用作护身符和避邪物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制造技术在不同地区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在欧洲,罗马人开始大规模生产玻璃,并用于建筑和装饰。
而在中国,玻璃制造技术也在汉代开始兴起,并在随后的朝代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欧洲玻璃制造技术的传入在欧洲,玻璃制造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成为玻璃制造的中心,其玻璃制品被广泛认为是当时最精湛的工艺品之一。
同时,欧洲的玻璃制造技术也开始向其他地区传播,包括波兰、德国和法国等国家。
三、中国玻璃制造技术的兴起在中国,玻璃制造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在汉代,中国已经开始生产玻璃器皿和饰品。
到了唐代,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和医学等领域。
四、工业化生产玻璃的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玻璃制造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世纪初,比利时人发明的平板玻璃生产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工艺采用高温熔融玻璃液,然后将其倒在冷却的铁板上,形成平板玻璃。
这一技术的发明为现代玻璃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玻璃在艺术和建筑领域的应用在艺术和建筑领域,玻璃的应用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建筑领域,玻璃的使用使建筑更加透明、明亮,并提供了更好的采光效果。
同时,玻璃也被广泛应用于绘画和雕塑等领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和表现形式。
六、玻璃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在现代科技领域,玻璃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例如,在电子产业中,玻璃是制造电视屏幕、电脑屏幕和其他显示设备的重要材料之一。
此外,在光学领域,玻璃也是制造镜头、眼镜等的重要材料。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玻璃材料也不断涌现,如高强度玻璃、防弹玻璃等,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安全和便利。
玻璃的发明
![玻璃的发明](https://img.taocdn.com/s3/m/63d10fc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5.png)
5.玻璃玻璃,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作琉璃,它是一种透明、不透气的固体物质材料,且强度及硬度颇高。
玻璃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玻璃制品的用途十分广泛,如遮风挡雨的门窗玻璃、交通工具中的挡风玻璃、观察用的望远镜、显微镜,甚至孩子的玩具玻璃球等。
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玻璃制品。
1.玻璃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那么,最早的玻璃是如何出现的呢?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玻璃是在何时、何地首先被制造出来的。
只是,据考古记载,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它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现今伊拉克)或埃及的早期文明中心地之一。
制造玻璃的技术,是埃及人和美索布达米亚人在公元前3400—公元前2500年发明的。
究其起源,可能是他们在制陶中,从无意到有意地将天然碱与石英砂混合后焙烧,得到原始的粗制玻璃。
那时的玻璃几乎全都带色,且不很透明。
2.中国最早的玻璃制品是什么时候发明的?1965年,在我国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纹尊,尊口有深绿厚而透明的五块玻璃釉。
1975年,在宝鸡茹家庄西周早、中期墓葬里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等玻璃制品。
中国的玻璃发明要比埃及的晚,于商代(前1600—前1046)开始萌芽,最迟在西周(前1046—前771)开始烧制。
而且我国玻璃的发明,应该和烧制陶瓷与冶炼青铜有关,制陶或制铜器的工艺师傅也就成了发明人。
不过,我国早期的玻璃并不叫“玻璃”,古人称它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离、药玉、水精、罐子玉、玻瓈、料器等,到了清代才称玻璃。
位于山东省中部博山县内的颜神镇,从元至清一直为我国玻璃的重要产地。
在该地发现的元末明初的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作坊。
玻璃最初是由火山喷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来的。
有人相信,从石器时代起,就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的火山玻璃。
古罗马普林尼(23或24一79)的《博物志》曾经记载,3000多年前,古代地中海沿岸民族腓尼基人,在海滩上用天然苏打支锅做饭。
后来有人在无意中发现,天然苏打和海滩上的石英砂经火烧后变成了玻璃。
古代琉璃器的珍贵
![古代琉璃器的珍贵](https://img.taocdn.com/s3/m/5192fc7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b5.png)
古代琉璃器的珍贵古代琉璃器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珍品,其制作工艺独特,色彩艳丽,历经千年仍然光彩照人,被誉为“东方宝石”。
琉璃器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
本文将介绍古代琉璃器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艺术特点以及收藏价值,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历史渊源古代琉璃器起源于中国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256年。
最早的琉璃器以青铜为胎,采用镶嵌工艺制成,主要用于装饰和礼器。
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汉代开始出现了以玻璃为原料制作的琉璃器,如玻璃杯、玻璃壶等。
隋唐时期,琉璃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制作工艺更加精湛,成为贵族和宫廷的珍贵收藏品。
制作工艺古代琉璃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选取、配料、熔化、成型、装饰等步骤。
首先是选取优质的原料,如硅砂、碳酸钠等,在一定比例下进行配料。
然后将配好的原料放入窑中高温熔化,待玻璃液达到一定浓度后进行成型,可以采用吹制、压制、模压等方式。
最后经过冷却固化后进行装饰,如刻花、镶嵌、彩绘等,使琉璃器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外观。
艺术特点古代琉璃器在造型设计和装饰工艺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在造型设计上,琉璃器形态多样,有壶、杯、盘、碗等不同品种,线条流畅优美,造型简洁大方。
在装饰工艺上,琉璃器常常采用镶嵌、刻花、彩绘等技法进行装饰,图案多样丰富,色彩明快艳丽。
这些艺术特点使得古代琉璃器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珍品。
收藏价值古代琉璃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珍品之一,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首先,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古代琉璃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审美观念和制作工艺水平。
其次,在艺术价值方面,古代琉璃器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色彩绚丽,在艺术品市场备受青睐。
再者,在投资保值方面,由于古代琉璃器数量稀少、保存完好的较少,因此市场需求大而供应量少,具有很高的升值空间。
综上所述,古代琉璃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珍品,在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和收藏价值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玻璃发展简史
![中国玻璃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9945532643323968011c92ce.png)
中国玻璃发展简史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古代中国玻璃在各个朝代的发展,以及其各自不同的特点,还介绍了现代以来玻璃的深加工和其不同的用途。
关键词:玻璃起源、玻璃发展、玻璃深加工1、玻璃的最早起源玻璃,在中国最早出现和生产的时间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但自从周代以来的诗文传志中经常出现以下名词:“缪琳”、“火齐”、“琉璃”、“琅玕”、“颇黎”、“明月珠”,晋六朝记载中也出现了“玻璃”、“瑟瑟”,后人对此的注解多笼统地称之为“不同种类的玉石”,但联系近些年来考古发掘中大量实物的出土及专家的具体分析,现普遍认为这些东西多与人造珠玉有所联系。
而其名称则没有一个严格地区分,多将半透明的称为“璃”,透明的才称“玻璃”,后来又有“药玉”、“罐子玉”、“硝子”、“料器”等名称,而以料器一名使用最为普遍。
2、玻璃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玻璃器存世的数量较少,研究历史也较晚,还没有象瓷器、玉器等文物那样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体系,为中国古代玻璃器的鉴定与收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但我们对各时代玻璃器物的判别依然有迹可寻,因为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时代的器物总是统一在其时代风格之下的。
简单地说,西周时期的玻璃器朴素无华,色彩晦暗,器形简单,质地疏松,制作粗糙;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以仿玉为主,光洁度好,工艺水平较高,两汉时期延续这一传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器异域风格加重,器物轻薄,透明度较好;唐代时波斯风格浓厚,作品亮丽多姿;宋元时期则小巧精致;明代所出较少;清代玻璃器与前代迥异,不仅数量多、色彩绚烂,而且工艺复杂、高超,成为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鼎盛期。
自汉代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国外的钠钙玻璃传入我国,但我国并没有完全采纳这种玻璃配方,也没有延续前代的铅玻璃系统,但是在传统玻璃配方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配方,即改造成为铅玻璃和碱玻璃,这一改变经三国、西晋、东晋的过渡在魏晋南北朝的中晚期才基本改造完成,并延续至后来的隋唐和宋代。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90b63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a.png)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其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 文化和技术的演进密不可分。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研究出现在汉代,为深入了 解这种工艺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资料。随着考古学和科技史研究的 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认识也将不断加强。未来,对于中国古代玻 璃的研究将继续受到,更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 玻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玻璃作为一种原材料,因其透明、易碎、反光的特性而备受重视。在 西方,玻璃制造技术自古代以来就得到了持续发展,而在中国,玻璃制品则较 少见。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能与西方有关,是随着佛教 传入中原地区的。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考古证据的支持。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研究表明,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在 这一时期,玻璃制品开始出现在中原地区,成为一种新兴的工艺品。同时,根 据对古代墓葬和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国古代玻璃的制造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起 来。
总之,古代玻璃作为我国工艺史上的璀璨明珠,不仅在艺术和技术上具有重要 价值,还为现代玻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 加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推动现代玻璃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为人类 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与活力。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 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中国已经掌握了玻璃的制造技 术,并且已经开始使用玻璃制品。这些玻璃制品主要包括琉璃瓶、琉璃碗、琉 璃珠等。这些玻璃制品的制造技术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玻璃制造的重要基础。
六、中国古代玻璃在历史上的影 响
中国古代玻璃的出现和发展,对历史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玻 璃制品的出现丰富了古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样化的 选择。其次,玻璃制作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为古代中国的制造业增添了新的光彩。最后,古代中国的玻璃制品也对世界文 明产生了影响,通过贸易和外交等方式传播到亚洲、欧洲等地,为世界文化的 交流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玻璃玻璃PPT
![玻璃玻璃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b6fc5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b.png)
现代玻璃工艺的创新与进步
• 材料的创新:使用各种新型玻璃材料,如纳米玻璃、光纤玻璃等
• 工艺的创新: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
• 应用的创新:玻璃在光伏、电子、建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02
玻璃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玻璃的硬度、比重与折射率
玻璃的硬度
⌛️
• 摩氏硬度:玻璃的硬度
一般为6-7
• 硬度与成分有关:硅含
废物
耗
• 减排技术:采用脱硫脱硝和废水处理等技术降低排放
玻璃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利用
废弃物的处理
• 玻璃废弃物的处理主要包括破碎、筛分和清洗等过程
• 废弃物的处理技术:采用生物降解和高温熔化等技术处理玻璃废弃物
回收利用
• 玻璃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主要包括再生玻璃和玻璃微粉的制备
• 回收利用技术:采用悬浮法和烧结法等技术制备再生玻璃和玻璃微粉
• 技术创新:开发新的玻璃艺术技术,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
• 市场拓展:将玻璃艺术推向国际市场,提高作品的市场价值
玻璃艺术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挑战
可能性
• 艺术发展:玻璃艺术将继续发展,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
• 技术创新:玻璃艺术将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
• 应用拓展:玻璃艺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提高作品的市场价值
• 熔炼法:将原料在高温下熔炼,然后冷却成型
• 切割法:将成型的玻璃切割成所需形状
• 浇注法:将熔融的玻璃液浇注到模具中成型
• 研磨法:将成型的玻璃研磨成所需形状
• 抛光法:将成型的玻璃表面抛光处理
04
玻璃的广泛应用领域
建筑与装饰用玻璃
建筑用玻璃
• 幕墙玻璃:用于建筑外墙的装饰和保护
我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02cddcc4693daef5ef73dc0.png)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44Vol.151玻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工材料之一,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于我国而言,玻璃出现的时间晚于世界对玻璃的发现时间。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古代先民将其置于宝物的位置,如琉璃。
缘于我国古代人民对玻璃的喜爱,与玻璃相关的工艺技术也陆续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玻璃也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状态。
1 基于我国古代玻璃起源的分析1.1 从科研领域看玻璃起源玻璃与瓷器均属化学研究领域,可细分为硅酸盐人工制品。
我国古代先民约在商代晚期研究出了原始瓷器,玻璃则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由埃及与西亚人发明出来,即玻璃的出现早于瓷器约2000年[1]。
根据目前研究发现,我国境内最早的玻璃出现于新疆地区。
关于玻璃是否是我国自创的问题,最为普遍的观点是我国玻璃最早进口于西亚,是作为一种奢侈品出现于我国境内。
而我国自制玻璃应当出现于战国晚期,该论断源于出土于我国湖南、湖北等战国晚期墓葬中的玻璃器。
我国战国晚期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与新疆地区出现的玻璃器相比,二者化学成分差异明显。
新疆地区玻璃器化学成分是西亚普遍出现的钠钙玻璃,战国晚期墓葬中的玻璃器成分是铅钡玻璃[2]。
20世纪70年代,我国研究人员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一定的研究技术,提出了玻璃自创说,该学说引起了学界广泛讨论。
随着后续研究者对出土玻璃文物资料的研究,也出现了大量支持玻璃自创说观点的学者,即认为铅酸玻璃为我国自创,并且该观点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注意。
基于自创说观点,研究者表示与西亚制品相似的铅酸玻璃,如蜻蜓眼应当是我国古代人民仿制的,且该观点已经成为我国考古界的普遍认知。
当然,仍有学者持有不同观点,认为铅酸玻璃亦源于国外引进。
有资料显示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土了化学成分为铅酸的玻璃器,其早于我国发现铅酸玻璃300多年。
另外,在古印度也存在铅酸玻璃[3]。
1.2 从出土文物看玻璃起源从出土地域看,在我国境内许多地区的战国墓葬中均有玻璃出土,且数量庞大,如湖北地区随县曾侯乙墓、江陵雨台山第3号与第278号墓中均存有大量玻璃珠,且大量的小型墓葬中也有玻璃珠出现,这表示我国古代使用玻璃的群体十分庞大。
琉璃的历史
![琉璃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e064076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c.png)
琉璃的历史1.琉璃的历史琉璃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当时青铜冶炼技术和瓷器烧制技术已经出现,春秋时期由于是冶金技术的发展为琉璃烧制工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当时的鼓风炉的温度已可达1200度,而古琉璃的烧制温度约为1050度。
战国时代(西元前403-221)的出土文物中,陆陆续续有玻璃制品出现。
从早期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些像玻璃珠和类似翡翠和玉的玻璃制品,它们不透明或半透明。
其成分主要以二氧化硅、氧化铅和氧化钡为主,这些就是早期的铅钡玻璃。
之后的考古发掘中,又陆续发现一些玻璃容器。
虽然这些被发现的玻璃制品中,有些是来自罗马和近东地区,但绝大部分已被证实是在中国本土制造的。
制造人造琉璃的技术,是通过有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大月氏商人传入中国的。
《魏书·西戎传》:“大月氏国世祖时其国商人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
既成,光泽美于西方来者。
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
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战国晚期,生产玻璃的各种工艺,温度、原料、配方日趋成熟,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玻璃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玻璃珠,中国琉璃进入了广阔繁荣的时期。
服饰品出现耳珰、环、佩、簪等等。
容器,礼器,葬器多样。
尤其是琉璃壁的出现,证明汉朝已经可以制作较大的玻璃器。
战国晚期是琉璃壁流行的高峰期,西汉时期开始衰落,至东汉终于绝迹。
1968年,中国河北省满城县发现的汉代中山靖王墓里,出土了两只琉璃耳杯。
经科学检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以脱腊铸造的高铅玻璃,距今至少2100年。
根据美国康宁玻璃公司的技术人员推测,战国到两汉之间的琉璃中的氧化钡可能是作为一种特殊配方故意引入的,这样做为了让琉璃显得更加浑浊,从而模仿玉的外观。
吹制琉璃,是在唐代之前,由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被很多富豪显贵人家作为收藏。
1985年,在唐朝接近锡兰的昆泉寺的遗迹处,曾经发现过二个绿色的小玻璃瓶。
中国琉璃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琉璃艺术—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1deab23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4e.png)
中国琉璃艺术—发展简史「黑光」关于玻璃的那点事儿!琉璃,古代写作琉离,又称壁琉璃、玻璃、吠琉璃、料、烧料或料器。
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他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
中国琉璃制作已有千年的文化。
考古发现表明,伊拉克阿斯马尔出土的玻璃残片,距今年代约为4300年。
玻璃器皿大约是在3600年前出现在两河流域。
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钠钙玻璃为主,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
距今2600年前,玻璃制造技术在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十分流行,其制品通过西域(今新疆) 传人我国。
在平凉、天水等地,就出土了战国时代的铅钡玻璃珠。
四眼琉璃珠 1983年长沙市麻园岭M1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但是,至迟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们的相先就开始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
在河南洛阳庄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
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化光谱鉴定,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分居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
这一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
琉璃珠琉璃贝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北京玻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西周时期的玻璃从呈色、透明度、成分上分析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1080℃左右。
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王要原料,其他原料还有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1200。
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
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
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
这样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人们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在中国,战国时代(西元前403-221) 已经就陆陆续续有玻璃制品出现。
琉璃的起源
![琉璃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7b20f3e36294dd88d0d26bfe.png)
琉璃的起源
中国古代制造玻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只不过那时人们叫它琉璃。
直到西方国家的玻璃传入中国以后,才有了玻璃的叫法.
西方的玻璃是由钠钙元素组成的,而中国的琉璃所含的元素是铅和钡。
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
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
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
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
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随着历史的变迁,各朝代的生产水平不同,最辉煌为明清时期的琉璃。
至鸦片战争后,琉璃额生产一度中断,甚至被世人遗忘。
随着中国文化的再度复兴,近代在台湾地区的多名艺术家的带领下,使中国传统琉璃的制造工艺和方法,得以全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发现琉璃、认识琉璃。
后来,广州顺心如意琉璃也在其发展中华千年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开始介入并传承此中华精随。
故宫馆藏琉璃器
![故宫馆藏琉璃器](https://img.taocdn.com/s3/m/be72c90df78a6529647d5395.png)
故宫馆藏琉璃器玻璃,古代称琉璃,近世又称料。
它在化学上为硅酸盐成分,主要以石英石、长石、石灰石为原料,烧炼熔融后,经冷却固化形成非结晶体,经过造型和装饰工艺,就成为各种玻璃器物。
中国玻璃的起源,依考古发现应在西周(尚有争议),但其后发展一直很缓慢。
自春秋至汉代为中国玻璃制造的早期阶段,当时已能炼制七种颜色的玻璃,制作工艺有模制、堆贴、镶嵌等。
从出土的器物看,有礼器、佩饰、明器等,均是小件器物。
从南北朝至明代,玻璃制造技艺有所发展,主要是吹制技术盛行,从而能够制造瓶、罐、杯等容器。
至清代,玻璃制造业有较大发展,最大的产地为山东的颜神镇,其次有苏州、广州等。
技术发展最快的是清宫玻璃厂,它是奉清圣祖玄烨的旨意,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成立,一直生产到清朝末年。
其中康雍乾三朝制造最盛。
当时征调颜神镇技艺高超者入玻璃厂效力,又请欧洲技师指导,中西技术汇合,炼出了高质量的玻璃。
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发展,如套玻璃、搅胎、刻花、戗金、彩绘等等。
所造器物品种多达碗、盘、炉、瓶、烛台、笔筒、烟壶等几十种。
此时的玻璃器形制多样,规矩典雅,颜色纯正优美,装饰内容丰富,在工艺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故宫博物院现藏玻璃器四千余件,除少量为明代以前的器物外,绝大多数为清代宫廷作品,其中不乏精品和绝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玻璃胎画珐琅花鸟小瓶,高8.5cm,口径1.2cm。
清宫旧藏此瓶小圆口,直颈,筒形身,圈足。
通体以乳白色玻璃为地,上以珐琅彩描饰花纹。
口边绘蕉叶纹,腹部环饰花鸟图。
瓶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玻璃胎画珐琅是清代与铜胎、瓷胎画珐琅先后出现的新工艺,而唯玻璃胎画珐琅制作难度大,传世品少。
此件小瓶造型秀美,胎色洁白,温润如玉,表面有一层光亮的凝脂,所绘花鸟图传神而柔美,赏心悦目。
此玻璃胎画珐琅瓶是清宫造办处玻璃厂和珐琅厂联合制做的精品。
玻璃胎珐琅彩仕女图鼻烟壶,清乾隆,通高7cm,腹径2.6cm。
清宫旧藏烟壶扁方瓶式,椭圆圈足。
中国古代窗户发展史
![中国古代窗户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6c21f95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3.png)
中国古代窗户发展史一、起源与初步发展窗户作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最早的窗户形式是原始社会的洞穴入口,用于通风和照明。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窗户的形式逐渐丰富多样。
二、木窗的兴起木窗是中国古代窗户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早期,人们用木材制作窗框,然后用竹子或纸张制作窗扇,以便通风和采光。
这种简单的窗户形式在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成为古代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窗花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在窗户上添加装饰物,形成了窗花的概念。
窗花是用木材或竹子雕刻成各种花纹,并在窗户上固定的装饰品。
窗花的出现使窗户更加美观,也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感。
四、雕花窗的发展在宋代,雕花窗开始兴起。
雕花窗是在木窗上进行精细雕刻,创造出各种图案和纹样。
这些雕花窗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艺术价值。
五、玻璃窗的引入明代,随着技术的进步,玻璃窗开始在中国出现。
玻璃窗的引入使窗户更加密封和隔音,也提供了更好的保温效果。
玻璃窗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更加适应了现代化的需求。
六、窗帘的应用窗帘的应用是中国古代窗户发展的又一重要进步。
窗帘的出现使窗户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既可以控制室内采光和通风,又可以保护隐私。
窗帘的材质也逐渐丰富,从最初的布料到后来的丝绸和绢花,为窗户增添了更多的装饰性。
七、现代窗户的演变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窗户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木窗被金属和塑料窗框所取代,玻璃窗的材质和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现代窗户不仅具有更好的保温和隔音效果,还能够实现智能化的操作和控制。
八、总结中国古代窗户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木窗到精美的雕花窗,再到现代化的玻璃窗的演变过程。
窗户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创造。
通过窗户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演变。
玻璃古代制作方法
![玻璃古代制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9188e7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9.png)
玻璃古代制作方法
玻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材料,它既有硬度,又能够透明,因此被广泛用于制作各种工艺品和器皿。
古代人类也非常喜欢使用玻璃,但是在没有现代技术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制造玻璃的呢?
古代玻璃制作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吹玻璃,另一种是熔融玻璃。
其中,口吹玻璃是最早的玻璃制作方法,它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古罗马。
制作过程中,玻璃工匠需要将石英沙、碳酸钠和石灰混合在一起,然后加热至1500°C左右,使其熔化。
接着,将熔融的玻璃用铁棒捅出一小块,再用口吹气,将其慢慢吹大,最终成型。
熔融玻璃则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发明的。
它的制作方法是将石英沙、碳酸钠和石灰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入一个特制的熔炉中,加热至1500°C以上,直到完全熔化。
接着,将熔融的玻璃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后取出即可。
不过,古代的玻璃制作过程非常困难,因为当时的熔炉无法控制温度,还缺乏现代的玻璃工具。
因此,古代人们制作的玻璃往往不够透明,也不够均匀。
直到近代,人类才发明了更为先进的玻璃制作技术,将玻璃制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 1 -。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子出现在明朝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子出现在明朝](https://img.taocdn.com/s3/m/121b982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f.png)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子出现在明朝,它是由来华的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没有实物。
清初,由于玻璃镜造价低廉,清晰度高,立挂式镜子很快传播到民间;穿衣镜则通过达官贵人传播到宫廷,成为乾隆后期王妃贵人的日常用品。
故从清初起,铜镜慢慢被玻璃镜子所取代。
详见下文:我国古代用来自鉴的镜子是铜镜,自殷商以来至唐宋元明清,使用不辍,考古资料多有证明,不复赘述。
中国的玻璃镜子起于何时?是舶来货,还是起源于我国?这就需要作一番考证了。
玻璃镜子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和石灰石,加热后经冷处理后便成为钠钙玻璃:起折光作用的涂抹剂,其主要成分是汞,也就是炼丹家所称的朱砂。
这些原料我国先民早有发现。
战国墓出土的串珠、晋墓出土的料杯,已是玻璃的制成品。
汞在炼丹术和医学上早有所用。
我国古代的玻璃制品经过化学分析,多为铅玻璃,这种玻璃多属于半透明的混浊体,很难使之做到全透明: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在无机化学不发达的中国,也很难提炼成纯洁的水银。
这就是为什么在清初,在广大内地,还广泛使用铜镜的道理。
但是在明末清初,已有钠钙玻璃出现在我国,这便是西方传教士携带的玻璃镜子。
说它是舶来品,还真有依据可寻。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子出现在明清之际,它是由来华的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
这种欧式玻璃镜由于要经历数万里海路,一路颠簸,考虑到易碎的缘故,镜面一般比较窄小,便于携带;其镜多用于刮脸剃须,镜面仅够影照局部胡须即可。
17、18世纪的欧式镜,其镜框还保留着路易十四时代洛可可文化痕迹。
镜面一般在10×12厘米左右,如手掌大小。
从欧洲到亚洲东端,走海路常达数月之久,为了使镜面牢固在船舱墙面上,镜面镶嵌在较大的可折叠的背板上,然后钉在船舱墙面,可做临时的梳妆台。
镜面只有9×6厘米大小,背板仿照德国哥特式建筑模样,很有时代特点。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妇人用的修饰镜和穿衣镜也出现了。
早期的妇人修饰镜是法国制造的立挂式镜子,镜面长28厘米,宽20厘米,镜边包铜,鎏银,镜框两端各有一对枢轴,连接支架,上翻,可挂在墙上,下翻,可立在梳妆台上。
玻璃技术发展简史
![玻璃技术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822290170740be1e650e9a3c.png)
玻璃技术发展简史石玮钰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学号:2014050076 序号:51 序言玻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玻璃的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
与此同时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玻璃工艺已趋于成熟。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玻璃的制造与应用技术也逐渐的发展起来。
摘要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玻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之一,玻璃产生技术的进步,贯穿于人类发展历史的全过程。
据考证,人类最早制造玻璃是在五千年前,一般认为古埃及人是创造这一人类文明的创始者,与此同时,中国的祖先也开始了漫长的玻璃制造技术的衍变。
关键词:玻璃制造,技术发展,世界玻璃技术发展,中国玻璃技术发展,玻璃艺术。
正文世界玻璃技术发展史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确切发明地尚无定论,据考古和玻璃历史研究成果判断,玻璃的发源地应该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两河流域①。
埃及是一个很早就知道玻璃制造奥秘的国家。
早在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就出现了玻璃珠子和玻璃镶嵌片。
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
公元前4世纪埃及又发明了玻璃铸模工艺、车花、镌刻和镀金工艺。
公元前1世纪叙利亚人创造了吹制工艺,可以将玻璃液随心所欲地吹成各种形态的器皿。
以后相继出现了模具吹制法,这是批量玻璃器皿生产的开始。
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
罗马帝国的玻璃工艺有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
5世纪以后罗马玻璃工艺逐渐衰退,到8世纪,除了彩色玻璃镶嵌之外,欧洲的玻璃工艺几乎灭绝。
然而,这段时期中东地区的玻璃工艺还在继续发展。
叙利亚工匠把银盐②注入玻璃溶液,炼出了有金属光泽的玻璃。
大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开罗是9至14世纪中东地区的玻璃生产中心。
到了11世纪,德国发明了手工吹筒法。
就是把玻璃液吹成圆筒型,在玻璃仍热时切开、摊平,形成最初的平板玻璃。
这种技术后来被13世纪威尼斯工匠继承。
中国古代玻璃
![中国古代玻璃](https://img.taocdn.com/s3/m/8a5284a1f524ccbff1218457.png)
•
蓝色平板玻璃牌饰
汉 代 琉 璃 小 兽
蓝绿色琉璃含蝉、琉璃窍饰
浅蓝色弦纹玻璃杯
淡 青 色 玻 璃 杯 盘 一 套
当时的玻璃器多为小件,如珠管璧环、 耳饰窍饰、剑饰杯碗等装饰,其中以蜻蜓 眼最为著名。蜻蜓眼是源自西方的一种纹 饰,被制成珠、管、形、弯月形及各种贴 片,被先民镶嵌于青铜、玉器等材质上, 成为中国琉璃史上最经典的纹饰。
战 国 米 黄 色 谷 纹 琉 璃 璧
战 国 蜻 蜓 眼 珠
战 国 铜 镜, 镶 嵌 蜻 蜓 眼 琉 璃 珠 和 关于中国琉璃的起源,现在学术界普遍 认为,商代的冶金、炼丹、原始瓷工艺是 我国玻璃制造业的三个重要萌芽条件。高 温溶结的釉滴可形成最早的玻璃体,利用 制陶工艺与冶金化学的经验,以石英砂为 原料,塑形后经高温烧制,即可制成表面 光亮的原始玻璃管珠。但因为当时烧制温 度不够,砂粒无法全部熔融,也无法制造 更大的器物,因此可以把商代看作中国玻 璃的萌芽期。
•
•
在本土的玻璃工艺上,由“消烁五石,作五 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可以看到汉代玻 璃仍以仿玉为主题。种类包含礼器、饰物、葬具、 容器以及带钩、印章等等,延续了战国铅钡玻璃 的发展,礼器中,璧依然占据了很大比例。 汉代玻璃器也包括如玻璃动物、耳饰、带钩、 各色珠管、佩饰、玻璃容器、聚光镜、平板玻璃 窗等品种,实用器极为丰富。
两汉玻璃
•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各地工商贸易及文化交 流更为发达,促使两汉时代的玻璃铸造业达到顶 峰。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史称“丝绸之路”的东 西交通大动脉,使长安经中亚直通罗马,极大促 进了东西文化与商业的交流。再加上北方草原通 道、西南佛教通道、南方海上通道等其他路途, 使中国丝绸的出口,西方宝石、玻璃器的运入更 加便捷。考古可见汉代墓葬出土的罗马玻璃器有 碗、杯、盘、瓶等,在广西、广东、洛阳、江苏、 内蒙古、新疆等地都有出土。
中国古代玻璃
![中国古代玻璃](https://img.taocdn.com/s3/m/e3208e1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e.png)
中国古代玻璃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玻璃是最为常见的普通材料,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玻璃向来就是廉价的普通之物,事实上,玻璃在历史上曾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直到吹制法发明之后,玻璃才逐步成为制作日常用品的材料,在此前的二三千年的长久岁月里,玻璃一直是可与黄金和宝石比肩的奢侈品,只有少数上层显贵才能享用。
玻璃一类的制品在本质上和瓷器的釉是同类的,是某些砂石矿物在高温烧结后形成的硅酸盐类材料,此类物质最早可能是在烧制陶器时偶然发现的。
迄今最早发现的玻璃器皿大约是在3600年前出现在两河流域。
中国最早的玻璃大约出现在春秋末年。
中国古代玻璃不同于西方玻璃钠钙玻璃的品质和体系,化学成分有所不同,属于铅钡玻璃。
古代玻璃的原料自然界存在大量的矿石、玉石和宝石,这些都属于晶态物质,由多晶体或单晶构成,玻璃不一样,虽然其多半呈晶莹透亮且非常坚硬的状态,但玻璃却不是晶体,而是一种非晶态物质。
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比如金属纯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一旦达到这个温度,晶体的内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纯铜即由固态转变成液态。
玻璃与此不同,没有一个固定的熔点,只有一个使其形态发生变化的温度范围——随着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状的玻璃会变得越来越黏稠,直至成为一种液态。
在整个转化过程中,玻璃内部的分子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所以,玻璃是一种材料的一种状态,可以说是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外的第四态。
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为石英砂,单纯用石英砂就能制成石英玻璃,可石英砂的熔点为1750℃,这样高的温度在古代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古人通过在原料中添加助熔剂的方式来降低石英砂的熔制温度,通常的助熔剂为自然纯碱、草木灰或铅丹,此外还需要加进一些石灰石作为稳定剂。
有了石英砂、助熔剂和稳定剂,经过一定的技术工艺,才能制造出简单的玻璃。
由于玻璃温润半透明的材质,与玉器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所以早期中国玻璃制品的主要作用就是替代玉,制作仿玉的礼器,这种情况在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地区尤其常见,可能与当地的玉矿资源不足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研究作者:张婕转载日期:2011年06月22日访问次数:771干福熹①②* 承焕生① 李青会②(① 复旦大学, 上海200433; ②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 201800)摘要:研究了西汉(公元前200 年)以前不同地区的最早的中国古代玻璃. 古玻璃样品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云南省、广东省和贵州省等地. 用质子激发X 光荧光技术、能量分散X 光荧光技术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等方法测定了玻璃的化学成分. 这些古玻璃样品的化学成分属于以下玻璃系统: Na2O(K2O)-CaO-SiO2(K2O:Na2O<1), K2O(Na2O)-CaO-SiO2(K2O:Na2O>1), K2O-SiO2 和BaO-PbO-SiO2. 从考古和历史学观点讨论了这些最早的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 指出早期中国古代玻璃的制备技术是与中国的古代原始瓷和青铜冶炼技术相关. 分析了中外古代玻璃制造技术的关系.关键词:中国古代玻璃起源化学成分分析中国古代玻璃的科技考古始于20 世纪30 年代, 开创性的研究工作首先由Beck和Seligman等人[1,2]进行的. 对几十种主要从汉代至唐代的中国古代玻璃收藏样品的分析后, 认为这些古玻璃是在中国制造的, 以含氧化钡和氧化铅为这些玻璃的主要成分特征, 但是玻璃的制造技术来自西方[1,2]. 自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了中国古代玻璃“自创说”[3], 即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制造技术起源于中国. 这引起了我们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者的讨论. 近半个世纪以来, 在中国考古的发掘中出现了不少玻璃物品. 从20 世纪80 年代由于考古文物界与玻璃技术界的合作, 已积累了大量的玻璃分析数据, 但是大部分古玻璃制品属于汉朝和汉以后的(晚于公元前200 年), 对汉代以前的出土玻璃样品分析较少. 为了讨论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 应该重点注意对汉代以前的古玻璃的研究. 本文提出了中国最早的古玻璃的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 并讨论了这些玻璃的起源.1 古玻璃样品情况本文研究的古玻璃样品出土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塔城铁厂沟以及哈密、和田(新疆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湖北省江陵九店和随县(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四川青川、理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贵州郝章(贵州省博物馆提供); 广东肇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云南江川(云南省博物馆提供); 内蒙古呼盟(内蒙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大部分玻璃物品为单色玻璃珠, 关于玻璃样品情况如表 1(表序 1~3), 古玻璃样品年代皆属西汉以前(公元前200年以前). 为了说明古代玻璃的传播, 也分析了一些中国边缘地区出土于公元前200 年以后的玻璃样品, 如表1(表序4).在烧制原始陶瓷时, 当炉温过高, 瓷釉会熔化后流下来形成釉滴, 俗称釉豆, 它已是透明的玻璃态物质, 可能是最早的中国古玻璃. 釉滴的样品来自出土于广东博罗(由广东省文物考古所提供), 样品情况见表1(表序5).表1 出土古玻璃样品情况2 实验方法实验中大部分样品的化学成分无损分析采用质子激发X光荧光技术(PIXE), 在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实验室进行. 实验采用外束 PIXE技术, 测量中样品置于大气中. NEC9SDH-2 串列加速器提供3.0 MeV的准直质子束, 真空与大气之间以7.5 μm的Kapton膜相隔, 实际到达样品的质子能量为 2.8 MeV. Ortec Si(Li)探测器(在5.9 MeV能量下, 峰值宽度为165 eV)放置在与质子束90°位置, 以探测样品发射的 X射线. 用GuPIX-96 程序可以从PIXE谱测得样品中元素序数大于12(Z≥12)的各元素的组成. 为了要测得玻璃中Na的含量, 部分样品在测量中用氦气包围, 以防止大气吸收损耗. 详细的实验过程见文献[4].少量样品也采用能量分散X 光荧光技术(EDXRF), 在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进行, 用EDAX Eeagle Ⅲ设备, 与PIXE 结果作对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进行破碎样品的化学分析,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进行. 用已知化学成分的光学玻璃ZF-1(高铅硅酸盐玻璃), BaF2(钡铅硅酸盐玻璃)和窗玻璃(钠钙硅酸盐玻璃)作为标样. 有些古玻璃样品同时用上述两种方法PIXE 或 EDXRF 与ICP-AES 对比.3 实验结果所研究的古玻璃的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见表2, 这些西汉以前中国最早古玻璃的化学成分可分3 大类: (ⅰ) 含碱钙硅酸盐玻璃(R2O- CaO-SiO2, 其中R2O 为 K2O 和 Na2O), 由于氧化钠和氧化钾含量不同, 可按氧化物重量比(K2O:Na2O)分成两种: 第一种为 K2O:Na2O <1; 第二种为K2O:Na2O>1; (ⅱ) 铅钡硅酸盐玻璃(BaO-PbO-SiO2); (ⅲ) 钾硅酸盐玻璃(K2O-SiO2).表2 出土玻璃的化学成分从表2 可以看到, 新疆与中原和西南各省的古玻璃的化学成分有很大不同, 它只有一类: 含碱钙硅酸盐玻璃, 并且K2O:Na2O<1, 只属于(ⅰ)类中的第一种. 中原和西南各省的古玻璃化学成分, 上述3 类玻璃皆有.广东博罗出土的原始瓷的釉滴的化学成分见表 2(表序 5), 它属于高钙釉滴, 其中K2O: Na2O>1.4 结果讨论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到, 中国中原地区(黄河和长江流域)与西北地区(古称西域)出土最早的古玻璃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 由此可以估计到, 它们的起源也有区别, 现分别讨论如下.4.1 中原地区中国最早的古玻璃的成分演变及其起源中国的古代青铜冶炼和炼丹技术起源于商代(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1 世纪), 而原始瓷也出现于这个时期. 这时原始瓷的烧成温度一般已达到1100℃~1200 , ℃ 已有熔炼用的耐火坩埚. 中国原始瓷釉常应用植物灰作助熔剂, 因为植物草木灰的成分相差较大, 有高钙釉和低钙釉两类. 表3(表序1)列举了江西的原始瓷釉的化学成分, 它属于低钙釉. 表3(表序2)给出了广东博罗出土的原始瓷釉的化学成分, 它属于高钙釉 [5]. 从表3 中可以看到, 不论是高钙或低钙釉, 其中K2O的含量高于Na2O的含量, 这是应用植物草木灰作助熔剂的特征.表3 原始瓷釉的化学成分到西周和东周早期(春秋)炉温可以更高一些, 原始瓷在烧成时温度过高而流下来形成的透明釉滴, 已属玻璃态物质. 从我们测定的广东博罗釉滴的化学成分可知, 见表2(表序5), 它的化学成分特征也是K2O 含量大于Na2O 的含量. 釉滴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古玻璃, 因为在当时十分稀少而名贵, 用作贵族的首饰和剑饰的镶嵌物.中国中原地区最早的真正的玻璃物品产生于东周早期(春秋时期), 出土的玻璃物品不多, 目前看来只有3 例: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吴国太子夫差的妻子之墓, 公元前504 年)的蜻蜓眼式玻璃珠[6]; 河南辉县南部战国早期墓中的吴王夫差(公元前495 年~公元前473 年)剑格上的蓝色玻璃[7]; 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的越王勾践(公元前496 年~公元前464 年)剑格上的蓝色玻璃[8].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公元前400 年)的料珠, 它还不是全部玻璃态的, 属玻砂(frit)[9]. 由于出土时实验条件的限制, 未作仔细和完整的分析研究, 并且用不同方法测定的玻璃的化学成分也不同, 见表4, 但皆属含碱钙硅酸盐玻璃(R2O-CaO-SiO2), 由于分子比K2O:Na2O的不同分为两类.最近我们对上述古玻璃在可能的条件下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越王勾践的剑格上的镶嵌玻璃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在主要对剑身作PIXE分析时也作了分析, 最近我们找了它的PIXE谱图[12], 见图1(a), 它属于钾钙硅酸盐玻璃. 我们用PIXE方法和 EDXRF方法分析了在同地(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的时代稍后(公元前450 年~公元前400 年)的楚墓玻璃珠(HB-3), 其化学成分见表2(表序 5), 它属于含K2O很高的含碱钙硅酸盐玻璃. 图1(b)表示了该玻璃样品的PIXE谱图. 可以看到图1(a)与(b)是十分相似的, 可以确定越王勾践的剑饰玻璃, 也是同类的玻璃系统. 这种玻璃的化学成分是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玻璃中所未见的. 对比湖北江陵九店的玻璃(HB-3)与江西低钙原始瓷釉的化学成分, 见表2(表序2)与3(表序1), 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化学成分十分接近. 这说明中国中原最早的古玻璃制备技术可能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 产地都在长江流域. 原始瓷的瓷釉是用釉浆涂敷于陶器表面, 它不需要容器. 从制备瓷釉到制备玻璃, 在工艺上的最大变化为熔炼玻璃要有容器——耐火的坩埚, 但这在起源于商代(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1 世纪)的青铜冶炼和炼丹的基础上已有条件.图1 古玻璃的PIXE 谱图(a) 湖北江陵望山出土越王勾践的剑饰上玻璃;(b) 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玻璃珠碎片(HB-3)为了提高玻璃的透明度和降低玻璃的熔化温度, 中国古人用不同的途径在改进助熔剂上作努力. 铅丹(氧化铅)和硝石(硝酸钾)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熟悉它们, 作为药材, 而它们有助熔剂的作用, 因此战国时期, 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在长江流域首先发展.中国冶炼青铜中使用铅的技术起源很早, 铅能降低熔化温度并增加流动性. 早期的青铜为铜-锡-铅的合金, 所以在中国商、周时期制备青铜时已有应用铅矿的经验. 在长江流域地区, 如湖南、安徽和江西等地富产铅矿, 如方铅矿(PbS)和钡矿如重晶石(BaSO4), 人们用它们来作为玻璃的助熔剂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铅钡硅酸盐玻璃的出土地点往往和铅矿的分布地点相一致, 在长江流域. 安徽亳州出土的半透明眼珠, 属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6 世纪~公元前5 世纪).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品, 玻璃成分见表4(表序2). 湖南长沙资兴出土了东周的琉璃璧, 其化学成分也为铅钡硅酸盐玻璃系统, 有 100 多座墓中出土具有中国特征的玻璃璧、珠、印、剑管等200 多件, 可见当时已较普遍应用[16]. 在战国中、晚期, 铅钡硅酸盐玻璃制品已在中国的南方和西南地区发现, 如表2(表序3).中国古代铅钡硅酸盐玻璃主要采用模压的工艺, 这也是从青铜的制造中引用过来的, 至汉代已能制造大尺寸的平板玻璃, 如西汉早期广州南越王墓中已发现9.5 cm×4.5 cm×0.3 cm的平板玻璃[17], 陕西汉茂陵出土的直径为23.4 cm, 厚1.8 cm, 重达 1.9 kg的玻璃璧[18], 山东即墨出土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厚板, 尺寸达32.5 cm ×14.8 cm ×3.5 cm, 重量达5.25 kg[19]. 铅钡硅酸盐玻璃在中国战国至汉代之际, 在全国有很大的流传和扩展, 从南方的广东和广西, 西南的四川和贵州, 西北传至青海和甘肃, 东北至辽宁, 见图2.图2 战国至汉代我国古代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的出土地点示意图●示铅钡硅酸盐玻璃; +示钾硅酸盐玻璃中国古人在改进玻璃的助熔剂的另一途径为在早期含碱钙硅酸盐玻璃中增加K2O 的含量. 用硝石代替草木灰作助熔剂, 可以增加K2O的含量. 中国古人使用硝石很早, 作为药物, 在西汉时期已有史料记载. 由于硝石的熔点低(330℃), 因此也很早应用于古代炼丹术[20].20 世纪80 年代在对广西出土的古玻璃的成分分析中发现这些玻璃中Al2O3, CaO 和Na2O的含量皆很低(<3%), 而K2O 含量很高(>10%), 是比较典型的钾硅酸盐玻璃[15]. 这些古玻璃大都出土于汉代的古墓中. 目前已发现最早的钾硅酸盐玻璃珠出土于战国的古墓中, 如表2(表序2)和4(表序2). 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楚墓中, 钾硅酸盐玻璃与铅钡硅酸盐珠同时作为墓葬品[3]. 由此可见, 钾硅酸盐玻璃与铅钡硅酸盐玻璃几乎同时制作于长江流域. 至西汉前期, 钾硅酸盐玻璃也出土于西南, 见表2(表序3). 土壤的表面层有钾硝石生成, 特别在气候温暖的地方, 在雨季后进入炎热的天气时, 土壤表面有钾硝石生成. 所以广东和广西出土了汉代的钾硅酸盐玻璃, 成为中国古代钾硅酸盐玻璃的主要产地.钾硅酸盐玻璃在东南亚及印度也有出土, 见表4(表序3), 但数量不多. 如上所述, 中国春秋时期已有K2O 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玻璃, 时间早于印度出土的钾硅酸盐玻璃. 中国最早的钾硅酸盐玻璃产生于战国, 西汉时期已有压铸的器皿出现, 时间与东南亚和印度的古玻璃近似, 但是中国的出土数量超过国外很多. 广西合浦和贵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 在西汉前与国外已有文化和贸易的交往是无疑的, 有古代玻璃制造技术从外传入而在当地生产的可能性. 但是, 中国南方古代玻璃制造技术主要从中原扩展而来的, 用本地较丰富的玻璃助熔剂硝石来制备钾硅酸盐玻璃. 在广东和广西已有战国、西汉期间铅钡硅酸盐玻璃出土, 见表1(表序3), 这些玻璃也可能在南方制作, 有些古玻璃制造工艺已十分精致, 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的平板玻璃(铅钡硅酸盐玻璃). 因此钾硅酸盐玻璃在中国南方属于从中原的玻璃制造技术扩展而来, 并自己开发和制造.表5 一批新疆古玻璃的化学成分4.2 西域地区中国最早的古玻璃的成分特征及其起源我国新疆地处中亚(古代为西域地区), 是我国中原与西亚来往的要地. 新疆出土的古代玻璃都具有中外交往的特色. 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都是早期的玻璃珠, 这批玻璃珠均为单色无镶嵌的. 西方在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3 世纪已有单色珠, 公元前13 世纪出现彩色珠, 在公元前 10 世纪~公元前6 世纪已流行镶嵌珠. 新疆拜城地区出土的这批玻璃珠都是单色珠, 图案式型也比较简单. 出土的早期玻璃珠中尚未发现当时流行的镶嵌玻璃珠.从表 2(表序 1)可知, 新疆地区这批早期玻璃珠的化学成分与西亚的古玻璃非常接近, 但玻璃中含有较多气泡, 其技术水平相比之下比较差. 这正说明当时从西方主要带来了玻璃制造技术, 而不是玻璃制品. 因为对技术的吸收和创造要有一个过程, 当时借鉴了西亚的玻璃制造技术, 采用当地的矿物, 如滑石、辉石、蛇纹石以及草木灰等原料制备出当地早期的玻璃珠. 同一地区的另一批玻璃曾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法 (SEM-EDM)分析[24], 结果见表5, 其K2O:Na2O比值接近于1, 与西亚玻璃成分不同, 更说明玻璃是本地制备的. 在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有些玻璃中同时含有较高的 PbO和Sb2O3, 见表2(表序1)中样品 XJ-2A和XJ-2B 和表5 中91BKKM-2 和91BKKM -26 是同时期西亚和中亚古玻璃中未发现的, 这与当地原料的特点和炼铜技术有关. 所以, 玻璃是用本地材料制造的[25].新疆拜城出土的玻璃珠, 其年代为公元前1100 年~公元前500 年(西周至春秋), 在西亚为第二亚述帝国(公元前1100 年~公元前700 年)晚期和中亚波斯帝国(公元前550 年~公元前529年)的前期, 这时古代的欧亚游牧民族已经东迁. 欧亚大陆草原地形开阔、平坦, 游牧民族的来去倏忽、迁徙无常, 对古代人们的往来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公元前4000 年) 为印欧语系人, 其中雅利安人(Ariya)于公元前3000 年进入中东地区, 并于公元前2000 年从伊朗地区进入印度次大陆[26]. 也有人认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在语言上属于印欧语系, 因此推断人种就是雅利安族人.从西亚的玻璃制造技术的扩展, 我们还可能看到更细微一些的情况. 在印欧人进入中东和西亚之际, 其中一派为胡里安人 (Hurrian), 在西亚于公元前2000 多年前就知道青铜、铁器和玻璃的制造. 于公元前14~15 世纪西亚米坦尼王朝(Mitanni)崩溃后移至中亚伊朗北部乌拉尔图(Urartu), 公元前7 世纪当亚述人(Assyria)侵入后, 移至目前阿尔美尼亚地区(Armenia), 其中的一派称为斯基泰人(Scythian), 来到中国新疆[27]. 波斯化的斯基泰人, 古波斯和印度文献称之为“萨迦人”, 古希腊罗马作家称之为“西叙亚人”(Sere), 汉文史籍称之为塞人. 活动的范围在迄今新疆伊犁地区、中亚北部七河地区、阿尔太地区及蒙古草原等. 塞族游牧民扮演了中外文化传播的东西陆路交通开拓者的角色.从上面的情况分析可知, 在新疆出土的公元前10 世纪~公元前8 世纪之际的钠钾钙硅酸盐玻璃珠属从西亚传入玻璃制造技术, 塞族古人在当地制作. 所以, 一般认为中国的丝绸的外传为最早的中外文化与技术交流的代表, 而玻璃技术的传入也可能成为最早的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的见证.如上所述, 中国中原地区的古玻璃制造要晚于新疆地区近400~500 年. 西周到战国时期古玻璃有可能通过原始的丝绸之路传人中原, 如同新疆的和田玉传入中原一样. 但由于路途的艰苦, 传入的玻璃品(主要为玻璃珠)是很少的, 如表4(表序1), 属战国早期的河南固始侯古堆蜻蜓眼玻璃珠和表2(表序2)所示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玻璃珠(HB-6)的化学成分很接近新疆克孜尔的玻璃成分.中外玻璃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主要还从张骞凿空通西域以后, 主要的发展是在公元1 世纪~公元5 世纪, 当时世界古典文明时代上出现四大帝国, 即东方的东汉帝国、西欧和西亚的罗马(Roman)帝国、中亚的波斯(Persia, 中国汉朝称安息)帝国和南亚的贵霜(Kushan)帝国, 皆处于强盛时期, 丝绸之路贯穿于这四个帝国而畅通无阻, 促进了中外的交往和交流. 从西域(新疆地区)大月氏人带来了西方玻璃制品和技术, 而中原有特色的制造于汉、晋时期(公元200 年~公元300 年)的铅钡硅酸盐的单色珠和多色镶嵌玻璃珠也流传至新疆的哈密和和田, 玻璃 (XJ-42)的化学成分见表2(表序4). 该镶嵌玻璃珠出土于新疆和田阿克斯皮里古城, 为黑色基体, 眼部为绿色玻璃镶嵌在白色烧结体中, 制作得比较精致, 已体现出当时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5 结论从对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 我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具有它自己的明显特色. 中国中原地区最早的古玻璃制造是从原始瓷的瓷釉制作演变过来, 用草木灰作助熔剂, 始于春秋和战国早期, 玻璃成分属含碱钙硅酸盐玻璃系统, 其中K2O 含量大于Na2O 为其主要特征, 而区别于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玻璃成分. 随着制备玻璃的助熔剂的改进, 在战国中、晚期, 采用了在古代青铜制备技术和炼丹术中使用的 PbO, 发展了成分特殊的铅钡硅酸盐玻璃; 另一方面采用硝石作助熔剂而形成了钾硅酸盐玻璃. 这两类玻璃发展至汉代, 已传至我国境内南方和北方地区, 外传至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新疆拜城地区克孜尔古墓的玻璃是我国境内出土最早的玻璃, 玻璃的主要成分和西亚古玻璃成分相似, 但含有地方矿产特征的氧化物, 如 PbO 和Sb2O3 等. 玻璃珠的质地和艺术结构低于当时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水平, 可能是通过欧亚草原游牧部落, 如胡里安人和斯基泰人传入玻璃制作技术, 而塞族人在当地制作. 极少量的玻璃珠通过原始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主要的中外古代玻璃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在汉通西域之后.参考文献1 Beck H C, Seligman C G. Barium in ancientglass. Nature, 1934, 133(6): 982—9832 Seligman C G, Ritchie P D, Beck H C. Early Chinese glass from Pre-Han to Tang’s times. Nature, 1936, 138: 721—7243 干福熹, 黄振发, 肖炳荣. 我国古代玻璃的起源问题. 硅酸盐学报, 1978, 6(1-2): 99—1044 李青会, 张斌, 承焕生, 等. 质子激发X 荧光技术在中国古玻璃分析中的应用. 硅酸盐学报, 2003, 31: 39—435 罗宏杰, 李家治, 高力明. 原始瓷化学组成及显微结构研究. 硅酸盐学报, 1996,24(1): 114—118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17 崔墨材. 河南辉县发现吴王夫差铜剑. 中原文物特刊, 19818 陈振裕. 望山一号墓的年代与墓主. 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89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墓.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 65810 张福康, 程朱海, 张志刚. 中国古琉璃的研究. 硅酸盐学报, 1983, 11(1): 70—7111 后德俊. 谈我国古代玻璃的几个问题. 见: 干福熹, 编, 中国古代玻璃研究—1984 年北京国际玻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6012 Chen J X, Li H K, Ren C G, et al. PIXE Research with an external beam. Nucl Instrum Methods, 1980, 168: 437—440[DOI]13 史美光, 何欧里, 吴宗道, 等. 一批中国古代玻璃的研究. 见: 干福熹, 编. 中国古玻璃研究——1984 年北京国际玻璃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5—914 Shi M G, He D L, Zhou F Z.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ncient glasses unearthed in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15th InternationalCongress on Glass. Leningrad: Nauka, 1989. 7—1215 史美光, 何欧里, 周福征. 一批中国汉墓出土钾玻璃的研究. 硅酸盐学报, 1986,14(3): 307—31316 周世荣. 湖南出土琉璃器的主要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考古, 1988, (6): 547—55517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广州汉墓.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218 王志杰, 朱捷元. 汉茂陵及其陪葬塚附近新发现的重要文物. 文物, 1976, (7): 51—5619 Shi M G, Zhou F Z. Investigation on ancient flat glass unearthed from Chian. Proceedings of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Glass. Bol Soc Esp Cerm Vid, 1992, 7: 161—16620 孟乃昌. 汉唐硝石名实考辨.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3, 2(2): 97—11121 Lal B B. Examination of some ancient Indian glass specimens. Acient India, 1952, 8: 17—2722 Ngnyen T K Y(阮长奇). Ko Thuy Tinh co D Viet Nam(越南古玻璃). Henei(河内), 199823 Brill R H, Fang D M, Lange D E. Chemical analysis of some Asianglass. Proceedings of 1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Glass. Beijing: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1995. 6: 463—46824 潜伟, 张平, 李前懋. 新疆克孜尔水库墓地出土玻璃珠的分析与研究. 见: 万辅彬, 巴莫尔, 编. 2000 年西昌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1. 138—14525 干福熹, 李青会, 顾冬红, 等. 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早期玻璃珠的研究. 硅酸盐学报, 2003, 31: 663—66826 Stavrianos L S. A Global History. 4th ed. New Jersey: Pretice-HallInc, 1988. 58—6627 Engle A. Glass making in China. Read Glass Hist, 1976, 6-7: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