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与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经世致用:论述的针对性 • 2.思想: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 3.理性与情感:论述的共鸣效应 • 4.理据与逻辑:论述的力量 • 5.同体殊相:论述的文体与表达 • 6.关联词与长句:论述的句式功能 • 7.演讲稿写作:《我们的使命》
• 根据:教材四位一体的整合和梳理,是“教什么”的根据。 • 形式:基于课标和教材,选择核心的语言知识、关键的语文能力、有效
的思维训练、基本的审美方法、典型的文学现象、重要的文化话题等要 素,提炼成小而精的教学点,然后围绕这些教学点策划语言实践活动, 从而培育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经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短 ”“平”“快”是微专题教学的特征。 • 课型:群文联读(基于教材课文,适当拓展课外资源。以单元教学、比 较阅读、多文本联读为主要课型) • 原则:人文主题(落实教材的教育目标功能)、因体而教(根据文体章 法特征是教学的出发点)、任务驱动(以探究性学习完成专题项目,深 度体验学习过程)、素养旨归(通过微专题群,落实课标的核心素养)
• 2.因体而教。(1)具有科普意义的学术性质的自传学什么?科学研究的领域、经历、成 果、启迪。两篇自传的人称与表述的特点是什么?两篇自传的语体风格异同?(2)《中 国建筑的特征》作为一篇科技论文学什么?通过概念与术语,通过结构和逻辑,整体理 解中国建筑的特征。(3)《说“木叶”》作为文艺性的学术随笔,学什么?深刻理解中 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引经据典的例证和富有文采的表达。
• 1. 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 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 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 发现的某一事理。
• 2. 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 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 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 ‘理’”为话题,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 单元写作二教时
• 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 演说/ 马克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恩格斯 三教时,比较阅读
• 第11课: 谏逐客书/ 李斯 与妻书/ 林 觉民 三教时,比较阅读
• 单元写作二教时
• 导语概括:分别概括人文话题,课文内容,学习建议 • 提示归纳:研读学习提示,包括内容阐述和学习建议 • 文本细读:在单元视野中细读课文,梳理教学要点 • 任务驱动:明确单元学习任务的特点和作用
• 《竹影》(丰之恺):通过故事普及美术常识,但极有文学之意蕴。完全当成散文 来教是多数选择,还有没有第二条路?
• 《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俞孔坚)是一个公园规划设计的手记,除了人文关怀、 哲学思考、诗意表达之外,科学精神、实用价值、说明语言、逻辑框架是否要教?
• 同类课文的内容选择:《斑纹》(周晓枫)《生活的艺术》(丰子恺)《我们对于 一棵古松的态度》(朱光潜)等,如何顾及它的实用性、科学性等教学因素?
• 文学化摇摆:把交叉文体当成纯粹的文学文类来教,而忽视作为实用文类应有的偏 重于理性的教学内容。逻辑思维、科学理性、工具实用等教学内容被有意无意地遮 蔽。
• 课程价值重要 • 课程标准重视 • 教材内容重点 • 教学研究误区
课标框架中涉及实用文类教学的任务群
任务群1 任务群2 任务群3 任务群4 任务群5 任务群6 任务群7 任务群8 任务群9
9 说“木叶”/林庚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
10 劝学/荀子 *师说/韩愈
的演说/马克思
11 反对党八股/毛泽东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12 拿来主义/鲁迅
11 谏逐客书/李斯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上图书馆/王佐良 *与妻书/林觉民
实用文类是一个复合概念,应该包括 应用文体和论述文体,还涉及交叉文 体。应用文体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 实习报告、工作总结、求职演讲、合 同样本、申请书、序言、说明文等; 论述文体所涉更广,如哲学、经济学、 社会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文 艺学、语言学、教育学等;交叉文体 是指兼有应用类和文学类特质的文章, 如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杂文、形象 的科普文等。实用类选文占了新教材 的“半壁江山”。
• 讨论与探究:这些思维方式给我们的学习和将来学术研究有什么 作用?
1.概括与举例:本单元的科学家(学者)身上有哪些可贵素质? 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好奇与兴趣;热情和责任;创新与求实;想象
联想与实验求证;真理和真相; 2.拓展与联系:就某一个科学研究问题,延伸阅读饶毅或施一公的文章 3.讨论与交流:小组为单位,举行读书报告会,交流科学素养对于我们 的人生启迪。
• 灵动的思路安排:《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经历》根据两件趣事和一次实验叙述青少 年时期对科学的好奇、热情和探索经历。《说木叶》“木叶”形象引出议论话题, 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阐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 阐明“木”的艺术特征,区分“木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极大。结构 形式灵活、收放自如。是典型的文艺性学术随笔的写法。
2.文类和语体决定教学内容
实用文类 语句 理解意义(有尽)
文学文类 品味意味(无限)
语段 概念判断 层次逻辑 段旨大意 场景意象 段落意蕴 文气文脉
语篇 观点思想、理性逻辑、材料运 主题蕴涵、情感脉络、形象塑
用、证据推理、明白事理
造、情节叙述、感悟启迪
1.总体安排:基于课标
必修8学分,平均1学分18学时,共144学时;分成两个学期,每学 期72学时,每册8个单元,分到每单元9学时。期中期末复习时间, 非教学活动时间,大约8学时。包括作文在内,每单元约8—9学时 。每学期18教学周,每周4学时计,每单元的教学时间约为二周左 右。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
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小步/屠呦呦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
*“探界者”锺扬/叶雨婷
道雄
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8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6 芣苢/《诗经·周南》
2.分课时安排:首先考虑文质兼美,而不是政治时效。
• 第7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教时,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后者教学价值高)
• 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二教时,《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王澍的《造 园与造人》(选自王澍《造房子》,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两个文本作为 联读课文)
文 学 文
变 形
朦 胧
繁 复
华 彩
含 蓄
多感 义性
混 沌
感 应
不 可
语 境

译性
实 用 文
准 确
鲜 明
简 洁
平 实
直 接
单 一
理 性
线 性
逻 辑
可 译
语 义

性性
1.文类和语体决定教学行为 • 文学类文章教学行为: 揣摩 品味 咀嚼 想象 联想 体验 感悟 赏析 涵泳 移情……
• 实用类文章教学行为: 理解 筛选 排列 分类 分解 分析 归类 组合 整合 概括……
• 鲁迅《灯下漫笔》:找中心论点:“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 欢。”还有二个分论点:“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还有结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青年的责任。
• 实用化摇摆:把学术性的散文或者文艺随笔当成客观性、准确性的议论文来教,教学 中充斥着字、词、句的肢解分析和议论文陈旧的理论知识的过多讲授
• 1.因体而教:走进文体的堂奥 • 2.规整与灵动:两种不同的思路与逻辑 • 3.概念与图示:破译学术性文章的奥秘 • 4.言语之美:文体与语体的关系 • 5.思维之花:科学思维对我们的启示 • 6.育人取向:价值的旗帜在飘扬 • 7.探究与发现:清晰地说明事理
• 1.文体厘定。四篇文章,从文体大类而言,属于实用文类,学术性突出。要关注自传的 形式、内容与表达。但是每一篇又各具学术性自传的“个性”《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 的一小步》是“混搭文体”《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经历》是科学家写的自传。《中国建 筑的特征》是科技论文,研究的对象是中国传统建筑。《说“木叶”》是文艺性的学术 随笔。属于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知识性的文艺评论。
任务群名称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
任务群10
当代文化参与0.5
任务群11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0.5
任务群12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2
任务群13
文学阅读与写作2.5
任务群14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5
任务群15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
任务群16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 任务群17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0.5 任务群18
任务群名称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0.5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1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1 汉语文化专题研讨2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2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2 跨文化专题研讨2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2
文学类
实用类
主体思维 形象思维(基于艺术的想象)逻辑思维(基于理据的推演) 表达过程 形象化和典型化(主观) 理据及解释说明(客观)
语言媒介 形象性、变异性(表现) 概括性、准确性(再现) 阅读目的 主要感悟“情意”(审美) 主要获得源自文库共识”(实用)
说论报简消通报散小戏诗 明文告报息讯告文说剧歌
• 第9课:《说“木叶”》 (二教时,可与教参的选文做思辨性性对读,也可课外 选若干诗句作印证性联读。如“青青河畔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今 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理解诗歌的暗示性。
• 规整的逻辑展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展 开叙述。获奖感言,发现青蒿素的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 中医药学的贡献。纵向层进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总说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 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分别从空间广度和时间跨度上重 点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最后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 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总分总结构。
• 准确与简洁:实用类文章的语言规范(以《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
• 修辞与文采:实用类文章的另一种语言面貌(以《一 个物理学家的教育经历》《说木叶》为例)
• 概括与交流:这些学者的思维有何特点?
屠呦呦的积累与灵感: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 思路,最终取得突破。梁思成的跨界思维:从建筑学视角概括中国 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加来道雄的想 象与联想,实验与求真,是文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融合。林庚是想 象与联想,举证和考证,也是文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融合。
“教学内容开发”
吴冠中:桥之美,美在哪?
• 林庚的《说“木叶”》: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筛选信息,理解文中难懂的字句,使学 生了解本文是如何从“木叶”与“树叶”的辨析中,从“木”与“叶”的两点不同的 暗示性上,从大量经典的诗句的实事中,论证诗歌语言中“一字千里”的现象。
• 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找中心论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 臂。”分论点一:“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分论点二:“对我来说,关于 复原维纳斯那条已经丢掉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 奇谈怪论。”分论点三:“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 (1)教师讲解:什么叫概念、术语?在学术性文章中的作用?
• (2)小组讨论:找出本专题每一篇文章的核心概念,并以举例的 方式讲解概念的含义。
• (3)教师讲解:什么叫思维导图?如何画思维导图?
• (4)小组交流:在四篇文章中选择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 思维导图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 进行阐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