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四章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综述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之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综述 PPT
社会科学在中国的选择性发展集中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 的一系列论战中。 1)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论战(始于新文化运动并贯串整个 世纪) 2)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3)20—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4)马克思主义与各种主观主义的论争(中共党内)
2、革新、建设与曲折 革新的基本点: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指导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改造和建设。 革新的基本方式:以学习运动和批判运动的方式进行 (洗礼) 积极成果与消极影响:文化大革命 3、开放、重建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的复苏始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开放、重建与发展的根本指针
科学家否认科学主义的存在: 1、实际上历史上在科学界不曾有过“科学主义”这种东西。现代社会 经常提“科学主义”的人一般被认为是不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文 主义者”。 2、科学不谈主义,只解决问题。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合 乎逻辑,一条是要经得起实际验证。 3、“文化人”不仅在对大多数人乱扣“科学主义”帽子时撒谎,而且 在叙述“科学主义”内涵时也编造了大量的谎言: 谎言之一:“科学万能论”:无论是主张“科学主义”的哲学家,还 是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没有人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科学 讲究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告诉我们能解决哪些问 题,以及怎样解决它。 谎言之二:“技术可实现的都要实现” 谎言之三:“科技的负面影响” 谎言之四:“科学需要人文的指导”:科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脱离形而 上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终极解释,不接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指 挥。
5、研究骨干的通才化和研究人员的群体化 原因: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复合化,研究规模 日趋扩大,研究人员的智能结构和组合形式分别出现了 通才化和群体化的发展趋势,这是社会科学初步综合发 展的产物和标志。 研究骨干的通才化: 古代:以通才见长-近代:以专才取胜-现代:以通才 闻名; 现代大科学的奠基人: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 大过渡理论的创立者:美国物理学家卡恩 研究人员的群体化: 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的研究机构,其人员组成都是多学 科,跨地区,通才与专才兼容,兼职与专职共用。
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第四章
06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方法论及其局限性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强调经验感知和客观事实的重要性,追求科学性和可证实性。
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通过量化研究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社会现象和人文问题。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局限性
过于强调客观性和普遍性,忽视主观性和特殊性;难以处理复杂的人文社会现象。
混合方法论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混合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混合方法论在人文社会科学 中的应用
综合运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探 究社会现象和人文问题。
结合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方法论,既注重客 观事实和量化研究,又强调主观性和意义理 解。
混合方法论的优势与挑战
能够弥补单一方法论的不足,提高研究的全 面性和深入性;但同时也面临着方法整合和 数据处理等挑战。
人文社会科学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 文化传承,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不断 发展和进步。
02 社会结构与变迁
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人口结构
家庭结构
包括年龄、性别、种族、 职业等方面的分布和特
点。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结
构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结构
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 构、收入分配等方面的
特点。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关系
1 2
全球化推动本土化
全球化进程为本土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 机遇,促进了本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本土化回应全球化
本土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 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特色,为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
3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相互依存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者共同推动着世界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发展。
课程内容和特点
课程内容和特点一、课程在专业中的性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师范专科“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个学期。
二、课程主要内容、特点第一章是全书立论的基础,不仅在第一编,而且在全书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一章共分三小节。
第一节“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主要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三个方面来解释阐明人文社会科学的。
第二节“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首先概括了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而具有的共同特征,也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然后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部类而具有的个性特征(即其“价值关联性”,这是总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部分学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通常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节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机理”(原来叫发展规律),文字教材归结了三点: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相互交替。
在这三小节中,看样子第一节是最重要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其实是对第一节某些重要内容的展开。
在第一节中,关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三个概念及其关系的阐述,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的概述,是全书立论的重要基石。
这同时也是本章乃至本书的难点。
要注意,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和概括,其研究对象是“人的社会存在”即“人和社会”。
事实上,正像教材中所说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这三个概念,大家理解起来、分辨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2)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有哪些引言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学科群体,包括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以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 跨学科和综合研究的兴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趋势正在向跨学科和综合研究方向发展。
传统的学科边界日渐模糊,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跨越学科界限,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例如,文化研究涉及到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这种跨学科和综合研究的趋势将使人文社会科学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
2. 数字化和技术的应用数字化和技术的应用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研究者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提高研究效率和精度。
例如,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大量数据,来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的结构和演化。
此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帮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3. 注重社会问题和实践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正在向更加注重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和应用的方向发展。
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例如,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关注社会不平等、社会公正、社会变迁等问题,而不仅仅关注理论的发展。
这种注重社会问题和实践应用的趋势使得人文社会科学能够更好地回应社会需求和挑战。
4. 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交流与合作。
研究者通过国际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强与各国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合作,共同研究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
这种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5. 关注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挑战在全球面临诸如气候变化、环境破坏、贫穷等全球挑战的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全球问题。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论述题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2)论述题1.有位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座大城市里,有位小姑娘依靠父母亲艰苦的努力,好不容易跨学区进入了全市最好的一所小学。
小姑娘高兴极了,开学前三天,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
开学以后头几天,小姑娘夭夭在家里的饭桌上说学校这样好那样好。
可是,就在开学第一周的周末,小姑娘回家后突然嚷着下星期再也不去上学了。
父母亲不知所措,急着追问缘由。
小姑娘哭着说:今天,整整一天,班主任老师没有看我一眼,连一眼也没有看啊!有位小学校长讲述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期中考试数学只得了58分,在教师办公室呆着不肯回家。
他对老师说,分数单上挂红灯笼,妈妈是不准让我进家门的。
看看老师不作声,又说:老师,这次能不能先借给我2分呢?下次再考,我一定还上这2分。
数学老师想了想,深深地点了点头。
到了下一次考试,孩子有明显进步,还了2分,受到老师的表扬。
之后,孩子的成绩列入了班级的中上游。
试就这两件事,谈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
第一,小学生期待的是关心、爱护和理解(两例皆然)。
第二,教师的行为态度,小到课内外射向学生的视线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第二例〉,都在小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消极(第一例)或积极(第二例)的影响。
第三,家长过度的期望和呵护(第一例),或者是简单粗暴(第二例),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第一例中,在过度的呵护之下长大的、具有某种优越感的“小太阳”,心理上经不住也许只是短暂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着阴影一一可喜的是,这个孩子能尝试与命运抗争)。
如做进一步思索,在这类案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的社会心理背景。
为什么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呢?这可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讨论。
学习辅导(2)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发展趋势
学习辅导(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发展趋势
主讲人:江南大学胡治华副教授
主持人:中央电大孙福万副教授
学习提要:
一、引言
二、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
三、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络
四、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概貌
五、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六、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
主持人:
上一讲,我们同大家讨论了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话题。
这次我们接着讨论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发展趋势。
人文社会科学经历了很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材第一章简略地把人文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概括为三个阶段,14世纪以前是孕育阶段;14世纪到19世纪是人文社会科学各基本学科逐步成型、独立发展的时期,特别是19世纪,发展很快;20世纪获得重大进展,有位著名学者认为,20世纪下半叶人文社会科学成了公众最注意和最寄予希望的科学。
学习学告诉我们,掌握一门学科最好的办法之一,是掌握这门学科发展的历史。
但是我们这门课程,并不要求大家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开始一步一步往下抠,而是要求着重了解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概貌和趋势。
教材绪言中引述过马克思的一个观点: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
这就是说,先重点了解人文社会科学高级阶段的主要成果,以后就可以比较轻松比较深入地掌握其初级阶段的成果。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责任教师:彭耀民一、教材说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是中央电大开办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特依据本专业实施方案和本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如下。
二、课程的性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是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综合基础课程。
本课程学分为4,72学时,其中录像教材20学时,IP课件6学时。
三、课程的目的和要求1.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帮助学员开拓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向,处理好初等教育中理科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关系。
2.本课程的要求是: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主干学科的发展概貌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初等教育改革的关系;理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初步确立完整的现代科学文化概念;学习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提高初等教育中理科文科互补互渗、开展综合性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1.第一编共分三章,第一章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第二章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第三章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这三章,可以说是“人文社会科学入门”,是整个课程学习的基础。
2.第二编共分五章,第四章讨论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概貌,第八章讨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分学科群介绍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若干重要学科的发展概貌。
这五章,篇幅占教材的一半,是整个课程的主体部分。
3.第三编共分两章,第九章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学科建设,第十章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
这两章,分析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课程的落脚点。
二十世纪科学发展综述李冬1129135
二十世纪科学发展综述李冬1129135首先说说它的背景.一是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
整个20世纪,时代主题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战争与革命、对抗与对话、和平与发展,这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是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
例如,20世纪自然科学的“指数增长”及其复杂的社会后果向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紧迫的时代课题;自然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推进了整个科学体系的综合化;20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技术国际化的趋势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对话;自然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还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三是日益尖锐的当代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由于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日益国际化,全球问题在20世纪下半叶充分暴露出来,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兴起阶段: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冲破了神学与经院哲学的牢笼,推动了哇产力的发展,为新的世界观和哲学观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开创性地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发展了他的学说.佛罗伦萨杰出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用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证明并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并且在物理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17世纪近代数学建立,牛顿力学体系创立,近代化学创立等,都体现了这个阶段的特点.②综合化阶段:19世纪前期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综合了电和磁的关系,并取得了电磁关系研究的飞跃.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化学元素周期规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等,都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综合化的表现.③飞跃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科技的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整体化,综合化的程度更高,出现了许多新学科.认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①近代自然科学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产物,手工工场,大机器生产不断地采用新工具,新能源,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和技术上向科学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推动自然科学创立与发展的前提.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16,17世纪,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等人创立的科学方法论,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原则.欧洲先进国家进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允许自由讨论学术问题和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等等又为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迅速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电气技术的应用促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次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指的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的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开始的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第一次科技革命1.原因,时间及主要的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因为英国首先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经济前提: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积累了丰厚的资本.市场: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技术: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应用,此后棉纺织业出现了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机器.不久,采煤,冶铁等部门陆续使用机器生产.1785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19世纪40年代,机器制造业出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此后,工业革命推广到北美,欧洲大陆一些地区.2.工业革命的影响(1)用大机器代替手工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2)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人口增加,城市化兴起;简化了阶级结构,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工业革命引发了三股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4)工业革命引起国际关系的变化,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二)第二次科技革命1.原因及主要代表性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1)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2)经济上:自由资本主义长足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制造了新的需要,特别是随着列强全球扩张活动的深入,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扩大,第一次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生产体系已不能满足需要,因而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同时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巨大财富,又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保证.(3)理论上: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电磁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理论准备.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0年前后,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1)电力的广泛应用.(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这些技术被迅速地应用于工业,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2)促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3)引起国际关系的变化,加剧了列强对世界的瓜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斗争.(三)第三次科技革命1.原因,标志性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40至50年代,主要原因:(1)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2)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求.这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典型代表.2.影响(1)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科学是指对人类社会活动、思维和行为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基础条件,本文将探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并分析其重要性。
一、知识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广泛的知识基础。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可以深入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和方法。
二、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它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石,为研究者提供了系统的思考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研究人类社会的规律和现象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变革的脉络。
三、数据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研究者能够从实证的角度验证或者推翻某种假设,提供客观的依据。
数据可以来自于统计局、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等多种渠道,但是必须经过科学的验证和解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遵循研究伦理的原则。
四、研究环境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包括研究经费、图书馆资源、实验设备等。
此外,国家政策和社会氛围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应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和支持,为研究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学术氛围。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外学者的合作,可以借鉴和吸收他们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活动等,扩大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六、应用价值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还需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为社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是为公众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指导,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应该具备实践价值。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社会科学在中国的选择性发展集中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 的一系列论战中。 1)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论战(始于新文化运动并贯串整个 世纪) 2)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3)20—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4)马克思主义与各种主观主义的论争(中共党内) Nhomakorabea
2、革新、建设与曲折 革新的基本点: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指导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改造和建设。 革新的基本方式:以学习运动和批判运动的方式进行 (洗礼) 积极成果与消极影响:文化大革命 3、开放、重建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的复苏始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开放、重建与发展的根本指针
教训总结: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 种指导应该是科学的,辩证的,而不能是教条的、贴标 签式的。 2、必须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 3、要科学的理解和把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并在实践中正确的贯彻,活跃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学术批 判和自由争论。 4、要更好的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借鉴国外人文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 倾向。
1.3 当代全球问题日益尖锐,加快了人文社会科学综合 化的步伐。 2.1 20世纪上半叶人文社会科学的分化发展为主导趋势: 意识形态背景出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 形态的分化;基本思想方法发生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 非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其中包括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 种思潮)的分化;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出现科学各流派的 分化。 2.2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初步走向综合 联动。哲学领域的对话交流日趋活跃;系统科学的兴起 产生连锁效应;综合学科成批涌现;世界性话题的研讨 推进以“人学”为中心的“整体联动”;研究骨干通才 化,研究人员日趋群体化。以上诸因素推动人文社会科 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人文社会科学课件】第四章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综述
一、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
从1850—1945年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社会 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逐渐从道德哲学以及人文 社会知识的总体中分离出来,有的学科成熟了, 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如经济学、政 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有的边缘化了(如 史学、地理学和心理学);有的则衰落了(如 国家学、东方学等)。
(三)日益尖锐化的当代全球问题
1、全球问题:指的是同整个世界,同整个
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2、全球问题内容:人口增长、资源危机、
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问题,还有裁减军 备、防止核战争、和平利用空间、缩小 请欣赏视频 国家间贫富差距、协调信息传播等
3、当代全球问题特点:具有鲜明的挑战性
和紧迫性 总之,全球问题由于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日 益国际化,在20世纪下半叶充分暴露出来, 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学科-流派的分化
社会实践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需求导致新 的学科的出现、原有学科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二)20C下半叶逐步走向整体联动即以综合
发展为主导倾向 1、哲学领域的对话和交流日趋活跃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非马克思主义 哲学在特定层面上交流和对话得到强化
(2)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之间相 互作用显著增强
(三)日益尖锐化的当代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关联的
重大问题。
全球问题究竟包括哪些社会现象,说法不一。粗略 的说,有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 和平利用空间等问题。另外,裁减军备、防止核战争、 缩小国家间贫富差距、协调信息传播等有关世界政治 和国际经济的迫切问题也具有全球性。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绪言
知识结构
一、感应着时代脉搏的现代哲学 (-)20世纪哲学发展的理论先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重大发
展 (三)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化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突破
性进展
三、20世纪人类学的变革及其科学意义 (-)20世纪人类学的拓展和变革 (二)现代人类学对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意义 (三)在探索中前进的中国人类学
重点辅导
一、关于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 发展及其影响的共通点
(-)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看 三个学科发展道路的共通点
(二)从广泛作用于两大科学部类的发展看 三个学科功能影响的共通点
方法。
知识结构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贡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总体特点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特殊贡献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三)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
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调查方法 (二)实地方法 (三)文献情报方法
展 (二)现代西方社会学的思潮流派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社会学
三、20世纪法学与现代社会法制建设 (-)现代法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
(二)现代西方法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发展走 向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对当代中国实现 法治的指导意义
重点辅导
一、关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在学科性质上的共 通点
二、关于20世纪世界和中国经济学的迅速发展 (-)了解世界和中国经济学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了解近现代世界经济学发展的轨迹 (三)了解当代中国经济学的成就和使命 (四)了解世界经济学的前题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2)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2)一、简答题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是什么?答:一是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4分)二是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3分)三是日益尖锐的当代全球问题。
(3分)2.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地方?答:(1)对创作主体艺术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3分);(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3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2分);(4)对文艺与社会一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考(2分)。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有哪些?答:一是从古代走向现代(3分);二是从“异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3分);三是从半封闭研究到开放性研究(2分);四是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类学影响增大(2分)。
4.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答: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
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分)二是国家干预主义。
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
(5分)5.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答:(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3分)(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分)(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2分)(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2分)6.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价值关联性;(4分)(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3分)(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人文社会名词解释、简答(四开)
一、语词解释1.两大科学部类: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
2.科学学:以科学自身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第一章人文社会科学概说一、语词解释1.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特别是人的精神生活与精神世界进行探究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4.人文社会科学的常规性发展:通常指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一种量的变化,在维持原有理论大框架的状态中,理论取得某些新的进展。
5.人文社会科学的革命性发展:通常指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一种质的变化,新的理论对旧理论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作了根本性的改变。
第二章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一、语词解释1.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帮助人们接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去理解和解释人文社会现象,把握人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2.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建设功能: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3.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建设功能:深刻影响整个文化事业发展。
4.人文社会科学的政治建设功能:对社会的政治思想意识观念,对政治制度、政策法规、政治机构、政治行为发生影响。
5.人文社会科学的经济建设功能:促进物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语词解释1.定性研究: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2.定量研究:对于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3.直觉:一种非神秘性的、与事实相联系的、与人的现实心理活动相联系的思维方式4.灵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在科学创新诺言就达到高潮阶段时,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和认识形式。
5.系统填空抽样方法:一种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用以描述总体的具体调查方法;概率抽样是抽取样本的基本方法。
简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一、跨学科融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文社会科学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其中,跨学科融合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之一。
在过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学科领域,各自独立发展。
但如今,随着社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跨学科融合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哲学、宗教学、文化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术研究和学科交叉。
二、数字化和科技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和科技化也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各种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进行。
从大数据分析到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科技化的手段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数字化和科技化也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三、全球化视野全球化视野也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通联和交流日益密切,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也必须更加关注全球性的问题。
全球化视野意味着研究者需要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影响,跨国、跨地域的研究合作也成为必然趋势。
四、多元化思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多元化思维也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多元化思维强调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平等和相互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多元化思维要求学者能够超越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观念偏见,更加客观地审视世界和人类社会,从而为研究者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研究视野。
总结来说,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呈现出跨学科融合、数字化和科技化、全球化视野和多元化思维等特点。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将更加跨学科、科技化、全球化和多元化,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代社会,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不仅仅受到学科融合、数字化和科技化、全球化视野和多元化思维的影响,还受到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时代主题 2、全球问题 3、系统 科学 4、综合学科 5、人学 二、填空题 1、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变 化最大、___、___、___的一个世纪。 2、20世纪世界格局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 题是___,世界格局第二次变动前后的时代 主题是___,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动前后的时代 主题是___.
2、它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上 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分化中有综 合的阶段;世纪的下半叶以综合发展为主 导倾向、综合中有分化、逐步走向整体联 动的阶段;世纪末期进入反思——展望、 加快发展步伐的阶段。
3、首先要充分肯定系统科学的兴起的重要 意义:在科学方法研究方法这个领域,提 供了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科学思想方法;它 上承哲学方法,下启各学科特殊方法,对 于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沟通人文 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 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推动科学的综合化 发展进程,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其 次也要看到,系统科学并不是万能的,系 统方法用于不同学科会出现不同的问题; 要防止生搬硬套。
四、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大战的总体特 点(重点)
(一)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 显 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较以往更为充 分的体现出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依存性。 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较以往更为充 分的体现出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 (二)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三)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
三、选择题 1、在完整的意义上,“世界格局”指的是 ( ) A、国际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 B、主要大国之间的力量组合 C、重要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组合 D、世界经济体系的组合
2、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 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3、下列哪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 学科( ) A、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二、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络 (重点)
(一)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 向 1、意识形态背景的分化。 2、基本思想方法的分化。 3、学科一流派的分化。 4、综合化进程启动。
(二)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整体联动 1、哲学领域的对话和交流日趋活跃。 2、系统科学的兴起产生连锁反应。 3、综合学科成批涌现。 4、世界性话题的研究推进以“人学”为中 心的“整体联动”。
四、简答题 1、20世纪世界自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 2、依据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形态和发 展水平,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3、怎样科学的评价系统科学的兴起对人文 社会科学发展的作用?
4、中国为什么未能从社会内部孕育出现代 和近代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 五、论述题 概述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道路。
4、主要原因在于受到了长时期的封建主义 的禁锢。中国古代就产生了丰富而先进的 哲学、历史、文艺、教育、法律思想,但 是由于封建主义在政治上的专制、在思想 文化上的封闭僵化,致使中国未能与西方 同步,从社会内部孕育出近代和现代的人 文社会科学体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走势的聚焦点,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 关的重大问题。 3、20世纪中叶兴起,以系统论为中心、倡 导系统方法的科学方法论。其地位处于哲 学方法和各具体学科的特殊方法之间。
4、20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技术国际化的趋 势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对话和国际 合作。 5、自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 技术革命,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 的手段和工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效率 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日益尖锐化的当代全球问题 1、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 切关系的重大问题。 2、全球问题,核心在人类自身,成为当代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学科之多、学派之多、成果之多 4、多科、综合 5、人、人的解放和发展
三、选择题 A 、 B、 D、 B 、 D、 A
四、简答题 1、主要表现为:第一,自然科学技术的 “指数增长”极其复杂社会后果向人文社 会科学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第二, 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多种形态综合化对人 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技术国际化的 趋势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对话和国 际合作。第四,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的效率。
(一)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 1、关于时代主题和时代格局 2、世界格局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战 争与革命。 3、世界格局第二次剧变形式的时代主题是 对抗和对话。 4、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化前后的时代主题是 和平与发展。
(二)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 1、人文社会科学与同时代自然科学技术的 发展均有深刻的互动的内在联系。 2、20世纪自然科学技术的“指数增长”及 其复杂的社会后果向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 紧迫的时代课题。 3、20世纪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多种形态的 综合推进了整个科学体系的综合化。
4、综合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的理论和方 法进行科学研究的新学科。 5、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人学”泛指以人 的研究为中心的人文社会学科。狭义的 “人学”指从哲学的高度探索人性奥秘、 人生价值及人的发展等综合性学科。 二、填空题 1、发展最快、争斗最烈、震荡最多 2、战斗与革命、对抗与对话、和平与发展
进入了迅速发展的 新的历史时期,学人之多,___,___,___, 都是前所未有的。 4、100年来,与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相对 立、相联系,通过了不断分化、综合,具 有___性、___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庞大体 系逐步形成。 5、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 晰的聚焦点:___,___。
5、研究骨干的通才化和研究人员的群体化。 6、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化发展成为主导 倾向的同时,其分化性发展始终不曾间断, 分化的水平有新的突破。
(三)20世纪末期进入反思—展望期
三、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概貌
(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背景 (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曲折道路 1、引进、移植与选择 2、革新、建设与曲折 3、开发、重建与发展
第二编 人文社会科学的现状 考察
第四章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综述
学习目标与要求: 1、了解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全球背 景 2、了解世界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脉 络 3、了解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概貌 4、理解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 点
一、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
4、新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开放、重建与发 展的根本指针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拿来主义” C、拨乱反正 D、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 5、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后当代中国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 ) A、经济学 B、管理学 C、历史学 D、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