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主要观点: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
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
马原经典著作导读的资料
马原经典著作导读的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需要,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专科生、本科生教学的需要而编著的。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主线,较为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和各自独创性的发展。
通过学习,使读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进程有一个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与信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在内容上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视马克思主义为一个整体,依其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选取每一历史时期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成就的代表性论著,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揭示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表现。
- 在选编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后,在“导读”部分加重了对每篇经典著作的解析;既阐明每篇著作写作发表的历史背景,又对每篇著作的内容按其原意和结构层次进行阐释,并力求全面系统地提炼其思想。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含义及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典文献导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经典文献导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我们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础,通过研读经典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
本文将导读两篇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帮助读者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共产党宣言》导读《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共同写作的一篇文献。
本文提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做了基础性的阐述。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并指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
他们强调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即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同时,他们也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和实现过程进行了描述。
在阅读《共产党宣言》时,我们应着重理解以下几个要点:1.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包括剥削和阶级对立。
2. 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3. 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方式。
二、《资本论》导读《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之一。
本书的写作时间跨越了多年,全书共分为三卷,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商品交换和价值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背后的剥削关系,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他还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决定性矛盾,即资本与劳动的矛盾。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进一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的循环过程和利润率。
他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再投资和再生产的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和危机。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关注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的财富集中和垄断形式的出现。
他指出,这种趋势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更加不稳定,也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
阅读《资本论》时,我们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商品交换和价值理论,包括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的概念。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循环过程和利润率的变化。
3. 资本主义的财富集中和垄断形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科学的实践观、“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2.《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前提和方面、新世界观的概括、共产主义的论证
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两个决不会”
4.《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基本问题及意义、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异同、费尔巴哈是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5.《自然辩证法》:“劳动创造人本身”的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理论
7.《资本论》:资本的原始积累、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8.《论粮食税》:俄国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9.《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和历史局限、如何看待“两个必然”的思想
10.《反杜林论》:论证哪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
11.《怎么办》:革命的理论的重要性、自发性和自觉性的辩证关系,新型政党的性质、党员条件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对于费尔巴哈的纲要》时代背景:费尔巴哈:德国哲学家(—)1.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做出了贡献。
他的思想的主要特点有:① 用自然界取代存在,就清除了社会存在② 用生物学上的人取代社会人的思想,清除了人的思想的社会性③ 把人的实质就视为生物学的实质2、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三个角度批评基督教)①揭穿了基督教的实质,指出不是神创立了人而是人创立了神,上帝是人们依据自己的实质想象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敬,其实是对人的实质的崇敬。
②宗教产生的认识本源: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限制③宗教的反动社会作用,指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麻醉、蒙蔽)3、1841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实质》一书的第一版,使“唯物主义从头登上王座”。
马克思于l845 年春季在布鲁塞尔研究这本书时,以《对于费尔巴哈的纲要》为题写了笔录。
1888 年,恩格斯把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第一次发布出来。
恩格斯曾做了某些文字上的改正,并赐予了很高的评论:“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特别可贵的” 。
4、马克思的《对于费尔巴哈的纲要》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差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看法,就是实践的看法,认为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哲学理论的基础,把革命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在《纲要》中十分重申革命实践的伟粗心义,把实践看法引进认识论,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把实践看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来源理,进而说了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着特点,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内容概要:《纲要》由十一条构成( 1,2,4,5,6,8,11 条重要),按内容可分为总论、分论和结论三部分。
总论:马克思把实践的看法应用于认识论,战胜了费尔巴哈唯物论哲学的悲观性和直观性,确立了辩证唯物论的哲学基础 (第一条、第二条 )。
【一、以前的全部唯物主义(包含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弊端是:对对象、现实、感性,不过从客体的或许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看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提纲(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有关原著,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以此来分析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和重大事件。
二、思考题1、举例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2、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是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发生矛盾,就会发生社会革命?3、社会革命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革命有何区别?4、如何理解“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为什么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在上层建筑领域仍存在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东西或现象?5、根据“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这一论述,分析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6、根据上述思路,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7、根据上述思路,分析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8、如何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如何理解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9、如何理解“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试举中外发展进程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10、如何理解“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这里的“对抗”指什么?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仍在不断发展,它所创造的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又体现在何处?11、马克思如何论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关系?12、根据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关系原理,思考我国消除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考四个 20分)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社会静态结构:即社会有四大要素两大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私有制社会都是由这两个矛盾构成,人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的存在状态,都必须从这种基本结构出发。
3、经院哲学:在中世纪所形成的一种由理论到理论,由思想到思想,由文本到文本的关于真理性的空洞的真论,这种真论只相信《圣经》所说的话是唯一的真理,凡是符合《圣经》的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这种从理论出发并将它绝对化的观点就是经院哲学,也可叫“空洞的争论”。
4、新唯物主义: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不合理性的批判,创造了一种与以往的所有哲学完全不同的新的世界观或本体论,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或实践本体论完成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本体论转向。
5、“市民”社会:它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工商业为基础的城市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民主法制为基础的自由平等的商业竞争关系,它是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旧唯物主义和以往所有的哲学都是为这种社会服务的。
因此,“市民”社会本质上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社会,私有制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和其他方面的对立,因此也叫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
6、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的体现,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
表现在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等形式中……7、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
最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提纲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提纲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怎样批判旧唯物主义答案在第一页,大家可以总结一下。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请论述这个前提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在第五页。
实现的条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要在社会物质基础发展成熟后才能实现。
过程: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实现共产主义是会经过数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把这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作用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把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并阻止资本主义的复辟。
在这段时期,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仍然存在。
当社会主义建设完成后,政府、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会完全消失。
最后,人类的社会就进入共产主义的阶段。
这个时候,城乡差异和社会分工会完全消失。
人类就能够以低工作量去满足生存所需,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做为谋生的手段,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人不会被分工所局限著。
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阶段。
现实意义:第一,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未来的社会形态,其重大意义就是从理论上明确我们的前进方向。
如果我们现在不把握住人类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就不可能正确选择今天的发展道路。
我们不能只会盲目地摸索前进,被动地走一步看一步。
那样必然会吃很多苦头,走很多弯路。
如果我们现在仍然相信剩余价值理论,仍然纠缠于我们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否保持公有制,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到良性私有制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就不可能认识到用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当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巨大意义。
所以,我们所面临的历史性使命依然是解放我们的思想,把我们的思维既从传统马克思理论束缚中解放出来,也从对西方经济制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依靠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智慧,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中国才会真正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二,要想实现共产主义,首先要建设好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考试考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部分1.手稿的主要内容: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重要)。
2)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
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
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2.异化: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使劳动产生的结果反过来而成为一种控制和奴役主体自身力量的存在。
3.异化劳动规定性:1)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物”的异化;(原文):不要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麽的时候,总是臵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
这样的原始状态什麽问题也说明不了。
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题堕入五里雾中。
他把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的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
神学家也是这样用原罪来说明罪恶的起源,也就是说,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历史形式的事实。
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
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
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5篇材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5篇材料)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读1、黑格尔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表现形式”,这个命题的内涵什么?答:一方面,每一中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
但是,费尔巴哈就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
历史对他来说是一个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
2、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如何论证个别和一般辩证法关系的?答: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辩证的。
⑴个别与一般是同一的。
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系。
相互包含的。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个别也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与个别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⑵个别和一般是对立的、有差别的。
个别与一般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
每个个别的特性并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个别比一般丰富、一般比个别贫乏。
因此,个别和一般是有差别的。
⑶个别和一般的联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客观事物是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孤立的和外界脱离的个别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为个别和一般,个别与个别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通过个别和一般的转化,可以把这一类的个别与另一类的个别联系起来,把一个一般同另一个一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的链条。
在现实世界中,个别和个别、个别和一般的相互转化,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⑷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包含有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我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个别的、现象的、偶然的东西,发现一般的、本质的、必然的东西的辩证过程。
⒊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如何针对费尔巴哈提出的“人类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的观点进行批判的?答;首先,费尔巴哈把人类的历史看做是宗教的变迁史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1.马克思:《给卢格的信(三)》(1843年9月)2.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1869年3月5日)3.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年)4.马克思:《给斐·多·纽文胡斯的信》(1881年2月22日)恩格斯5.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6.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1874年7月1日)7.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写于1877年6月中;载于1878年在不伦瑞克发行的《人民历书画刊》)8.恩格斯:《反杜林论》三版序言(1878年6月11日、1885年9月23日、1894年)9.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10.恩格斯:《给弗·阿·左尔格的信》(1886年)11.恩格斯:《给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1886年12月及1887年1月27日)12.恩格斯:《给康·施米特的信》(节选)(1890年8月5日)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14.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写于1895年2月14日至1895年3月6日间)列宁15.列宁:《弗里德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6.列宁:《游击战争》(1906年9月30日)17.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4月3日)18.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19.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1日)2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21.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22.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1921年10月29日)23.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下的国家资本主义》(1922年3月27日)斯大林24.斯大林:《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组织者和领袖》(1920年4月)25.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和5月的《真理报》上)26.斯大林:《季诺维也夫所理解的修正主义》(1926年12月13)27.斯大林:《和第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的谈话》(1927年9月9日)28.斯大林:《答阿·霍洛波夫同志》(节选)(1950年7月28日)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3-8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8-1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9-1845.3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6.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1845.9-1846.4(见《德意志意识形态》)7.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128.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导读1847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847(见《哲学的贫困》)10.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12-1852.312.马克思:《致约·魏德迈》导读1852.3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1857.8-914.马克思:《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1857(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16.恩格斯:《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节选)185917.恩格斯:《论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859(见《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19.恩格斯:《论权威》导读1872.10-1873.32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5-1876.5;1878-1883.32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6.622.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哲学编) 1876.5-1878.72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2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25.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26.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927.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28.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729.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130.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1894.1131.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3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部分论述33.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34.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35.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3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37.列宁:《辩证法的要素》38.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39.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40.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认识论思想部分论述41.列宁:《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42.列宁:《论民族自决权》43.列宁:《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44.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45.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46.列宁:《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47.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48.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9.列宁:《论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50.列宁:《青年团的任务》51.列宁:《论粮食税》52.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53.列宁:《论我国革命》54.斯大林:《致苏联无产阶级大学生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信)》55.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6.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节选)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节选) 导读1、《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2、《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内容3、第一篇第一章商品4、第一篇第二章交换过程5、第一篇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6、第二篇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7、第三篇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8、第三篇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9、第三篇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0、第三篇第八章工作日11、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2、第四篇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13、第五篇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14、第六篇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15、第六篇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16、第七篇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17、第七篇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8、第七篇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9、第七篇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节选) 导读1、恩格斯写的1885年版序言(节选)2、第一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3、第一篇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4、第一篇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5、第一篇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6、第一篇第五章流通时间7、第一篇第六章流通费用8、第二篇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9、第二篇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0、第二篇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资料1.1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如何概括“共产党人”的特点的?○1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无产阶级不应该划分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差别而是联合起来一块斗争。
○2坚持无产阶级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认为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在与资产阶级斗争过程中,始终站在工人阶级的身边。
○3在实践中,共产党人的坚决性。
认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阶级当中最起码推动作用的一部分,能引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4在理论上,强调共产党熟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进程,结果,也就是帮助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1.2如何理解资本不是一种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①本句话是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与共产党人的论述,在宣言中,马恩对资产阶级认为共产党讲消灭财产的谬论进行驳斥。
②这里面的资本指的是现代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它是通过剥削雇佣劳动而产生的财产,也就是说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归根到底是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劳动运动的,生产是社会化的,因此,资本是一种社会力量。
③资本家占有雇佣劳动产生的财产,他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的地位,将社会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共产党人将改变财产的社会性质,将原本归社会的财产还给社会,而不是消灭财产,消灭的是一种剥削奴役关系。
1.3马克思在《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社会做了怎样的设想?①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应该是物质财富极其丰富,“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②人不再是“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③马恩立足于社会客观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路径。
经济上,消灭私有制,要与传统的所有制进行彻底的决裂,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
大学期末《马克思经典原著导读》题库
【理解题】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ad hominem[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ad hominem[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段话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批判的武器”是指革命理论、精神武器,特指正在形成中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
“武器的批判”指的是实际的革命行动、物质武器,特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马克思在分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革命理论的作用时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指出了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理论批判与现实的革命运动都是人类解放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强调了物质力量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辩证途径。
在马克思看来,武器的批判所需要的现实的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解析搜集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解析搜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1费尔巴哈哲学的总特征是什么?①用自然界代替存在,就排除了社会存在。
②用生物学上的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排除了人的思维的社会性。
③把人的本质就是为生物学上的本质。
从总体上说,费尔巴哈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马克思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马克思在1845年写这份《提纲》,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19世纪30—40年代,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迫切要求社会提供一种能够指导工人运动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推动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当时社会上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反动的、保守的就是空想的、非科学的。
19世纪40年代以后,费尔巴哈发表了一系列反对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著作,宣布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哲学,但它还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还是一种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不能成为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武器,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革命工具。
这样,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面前就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条件下,进一步改造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在无产阶级中间宣传这种新的世界观,使它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在当时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做的第一次尝试。
3为什么说费尔巴哈和一切唯物主义都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4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是什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九条中进一步揭露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直观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是说旧唯物主义只能对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人作为孤立的个人来观察,只看到人们的动机和意识,却不能揭示其社会经济根源,只能看到一些偶然的历史事件,却不能发现其内在规律,这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核心要点(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共产党宣言》前言一、《宣言》的产生(一)、《宣言》产生的时代《宣言》产生于资产阶级时代,产生于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制度的斗争已经展开和发展的时期。
1、资产阶级时代的出现2、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二)、《宣言》的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1818——1883)恩格斯(1820——1895)(三)、《宣言》是怎样诞生的《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自参加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
1、1847年6月,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第一个纲领草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2、1847年10月底到11月初,恩格斯在信条草案的基础上写成了《共产主义原理》。
1847年12月到1848年1月,在前两个纲领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在伦敦发表。
(四)、《宣言》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1、《宣言》产生前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2、《宣言》的特殊地位(五)、《宣言》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最早接触《宣言》的先进分子《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六)、《宣言》在现时代1、《宣言》给新世纪带来震撼世界各国纪念《宣言》发表150周年二、《宣言》的七篇序言《宣言》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具有广泛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
《宣言》包括一个简短的前言和四章正文。
从1872年到1893年二十多年时间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不同版本先后写了七篇序言,前两篇由他们二人合写,后五篇由恩格斯一人所作。
序言中所阐发的思想和观点,是《宣言》思想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七篇序言的主要内容是:1、指出了《宣言》传播的历史反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2、强调了运用《宣言》中所阐发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具体实际相结合3、修改了《宣言》中一些过时的内容4、指出了俄国土地公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5、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6、指出了《宣言》实际上是共产党的党纲7、进一步阐发了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论问题8、进一步阐明了独立自主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关系三、《宣言》各章的具体内容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这是《宣言》的核心章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题型:一、简答( 10 分 *4=40 分)二、论述( 30 分 *2=60 分)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 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 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 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
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 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
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
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经典选读>复习资料一、填空1.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
3.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
4.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5.关于费尔巴哈始终贯穿一个思想: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在人们实践基础上的新的世界观。
6.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
7.关于感觉问题-------理论本质问题。
8.关于费尔巴哈是一部对人类本质作出科学规律的著作。
9.《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有同样的历史地位。
10.资本论研究背景是以英国作为研究背景。
二、原文理解材料:1.工人没有祖国。
答: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的祖国,即资产阶级自己的国家,国家机器作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是资产阶级所有的。
工人没有祖国,就是说,工人不掌握国家机器,国家不是工人自己的国家,工人没有自己的国家。
既然没有祖国,当然“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否认工人生活在一个个资产阶级国家的区域内。
他们只是从国家机器掌握在谁手中、国家的主人是谁的角度来考察,说明工人不掌握国家机器,没有自己的国家的事实。
“工人没有祖国”论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祖国、民族观念上的根本区别,揭露了资产阶级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欺骗性,点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第一阶段的任务。
“工人没有祖国”论,正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伟大口号的重要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国家和民族学说、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学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必须掌握的。
2.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
答:这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指每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在他们看来,以往所有社会的缺陷都在于在那些社会中人类整体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代价的,即使不是牺牲全体个人,至少也要牺牲一部分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部分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3、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
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4、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5、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自然科学家掌握辩证思维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理沦自然科学的发展。
6、简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深刻批判的杜林关于价值的五种谬论。
答:在《反杜林论》第二编第五章里,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分析和深刻批判了杜林关于价值的五种谬论,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这五种谬论分别是:1)杜林的生产价值论。
2)杜林的“分配价值”论。
3)杜林关于人力的花费计量一切价值的谬论。
4)杜林关于再生产费用决定价值的谬论。
5)杜林关于工资决定价值的谬论。
7、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答:历史功绩:1)、其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对上帝顶礼膜拜,把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使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因此世界被二重化了,世界分裂为两个部分,一是宗教的想象世界;一是现实的人间世界。
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的统治和支配的。
2)、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他认为宗教并不神秘,宗教只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分离出去,把他变为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他从人间搬到了天国,人间出现了不平等,神的世界也就有了等级。
局限性:1)、他并没有进一步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他不了解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中的人的自我分裂由有世俗中的人的自我分裂决定的。
2)、他没有找到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他把宗教的产生仅仅归结于人的心理上和认识上的原因,认为只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就够了,事实上是行不通的。
3)、他想用爱的宗教代替神的宗教,建立一个新的宗教及爱的宗教。
在爱的宗教中,没有神的地位,只有人对人的爱,人就是人的上帝。
8、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这一命题?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受宗教关系制约的人,所以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
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次之分的有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人的本质发生影响,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因此,既要全面的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又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科学的理解这个问题。
3、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9、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对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的剖析。
答:恩格斯全部剖析了黑格尔命题。
1)、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黑格尔认为绝不是一切现存的存在都无条件是现实的,他认为现存的存在包括两部分,即现象和现实。
现象只是偶然存在,是一种飘忽即逝,可有可无的东西,只有具有必然性及符合规律性的存在才是现实的,因而是合理的。
2)、现实性不是一切事物永远固有的属性,因为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事物自身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具有现实属性的东西,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丧失必然性,因而也就丧失了现实性。
而新的附有必然性的东西就会代替已经丧失必然性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现实性的东西。
3)、黑格尔的命题,必然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10、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的体现?答:首先、按照黑格尔辩证法,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
但是黑格尔按照旧哲学的传统要求,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绝对的真理体系,人的认识到黑格尔这就结束了。
其次、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一切都是发展的,自然界也是发展的。
但是按照黑格尔的体系,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因而自然界的一切,在绝对精神的逻辑阶段就已经规定好了。
最后、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人类的历史是一个由低到高级的无穷发展的过程,每一个社会制度,都不过是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暂时的阶段。
但是按照黑格尔体系,人类社会必须有一个终点,普鲁士王国所许诺的等级君主之政体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顶点。
11、黑格尔哲学的成就及其影响?答:1)、黑格尔哲学包括了以前的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而且在这一领域中产发现在还让人惊奇的丰富思想。
2)、黑格尔哲学不自觉的指出一条走出绝对真理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切实的认识世界的道路。
12、简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原理答: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分裂为经济利益上互相对立的阶级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是剥削阶级压迫和剥削被剥削阶级的暴力工具。
(3)军队、警察、监狱等特殊武装力量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强力工具,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4)资产阶级国家不能“自行消亡”,而必须由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将它打碎,代之以无产阶级国家。
(5)无产阶级国家只能通过“自行消亡”,当社会上没有任何阶级需要镇压的时候,国家也就不存在了,那时对人的统治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来代替。
(6)国家自行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13、怎样理解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的关系?(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自行消亡”学说和暴力革命理论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暴力革命是针对资产阶级国家说的,国家“自行消亡”是针对无产阶级国家说的。
(2)资产阶级国家是镇压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暴力工具,不会“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由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来打碎它;无产阶级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机构,才能进而创造国家“自行消亡”的条件。
(3)国家“自行消亡”必须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为前提,以消灭阶级为条件。
国家不是被废除的,而是自行消亡的。
(4)国家“自行消亡”的学说既反对无政府主义,又反对机会主义。
14、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自行消亡”的原理,说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才能为国家消亡创造条件。
(2)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后,不能直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时期,在这个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剥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
(3)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还不具备国家消亡的经济条件,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还要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保卫事实上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残余,因此国家还不能消亡,还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国家才能自行消亡。
15、学习《国家与革命》这一光辉著作有什么现实意义?(1)学习《国家与革命》阐明的国家学说,使我们认清当今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它为了欺骗人民,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民主共和制这一政治形式,标榜实行全民民主。
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实质。
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夺取政权,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