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到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的兴起,再到秦汉时期的法家思想的盛行,最后到隋唐以后的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常将自然的力量视为神灵,并进行祭祀、崇拜。
这种自然崇拜的思想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自然力量时感到的敬畏和无力。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出现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私有制的出现,这也为思想的演变开辟了道路。
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人伦、道德等方面的规范,以求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主张“仁者爱人”,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社会。
同样在这一时期,道家思想也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与之相对的是,墨家思想崇尚兼爱和公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这些思想的兴起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不同阶级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也为后来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法家思想盛行。
法家思想主张权力集中、法律严明,通过法治手段来治理社会。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许多儒家经典被焚毁,带有儒家色彩的思想活动被迫转移到地下。
法家思想虽然在实际治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威权主义和异己压制的特点也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隋唐以后,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和宋明理学相继兴起。
佛教思想强调超越尘世苦难,追求涅槃的境界,对于社会秩序的关注较少;道教思想则追求长生不老、神仙不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与儒家思想不同,佛教和道教不太关注这个世界的现象和改造,而更注重个体的境界和自我修养。
而宋明理学则是对前面各种思想的综合和发展,提出了“以本为本”的观念,主张发展人的本性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些思想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古代社会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也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一方面,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古代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思想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思想成为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影响一、引言中国古代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先秦时期:儒家、道家与墨家三家并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大学派。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关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品德。
而道家则强调自然和道德的统一,主张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无为。
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平正义,对于社会的重视与关注与众不同。
这三家学派的观点在先秦时期的学术辩论中相互交锋,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基石。
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思想多元化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俗称“百家争鸣”。
这些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各种课题,如政治、伦理、形而上学等。
其中,墨子的兼爱主义、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及孔子的儒家思想都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秦汉时期:法家与道家的兴起在秦汉时期,由于秦朝的统一和推行法治,法家思想开始兴盛。
法家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并追求严肃的法治和实际的管理。
同时,秦汉时期也是道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道家继承了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精髓,如自然无为、追求真心等,发展出更为丰富的内容。
这两个思想流派在秦汉时期的崛起与发展,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演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唐宋元明清:儒家的复兴与影响在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儒家思想再度兴盛,成为这个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思想。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得到了全面发扬,注重礼仪、仁爱和社会伦理等方面。
儒家的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再次得到弘扬,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道德伦理的重要依据。
六、现代中国:西方哲学的引入与融合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中国哲学思想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和历史贡献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和历史贡献中国哲学是指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的形成和演变历经了几千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同化了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特的、丰富多彩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的思想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先秦、汉唐和宋明清三个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开端,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深刻酝酿和形成时期。
在这个时期,主要包括诸子百家,也就是孔儒、墨家、道家、名家、法家等学派。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中庸之道”是他所倡导的一种思想,即“不偏不倚”地做事、做人。
孟子是孔子学派的重要门徒,他强调“天下为公”的思想,认为“仁者,非自讨之谓也,以与人共者谓之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公正。
道家则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
他们认为人应该多做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心境的安宁。
汉唐时期,中国哲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汉代的儒家思想尤其重要。
孔子的思想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先汉时期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代表。
尊王攘夷是汉代陈寿所提出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对抗外来入侵的重要思想。
汉武帝时期,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大力弘扬,使得儒家成为了社会上最重要的道德、政治和教育的标志。
至唐代,唐太宗“开元盛世”的时期,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哲学和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代上官铉的哲学思想被称为“铉学”,是孔子思想的巩固和发展。
他以孔子思想为基础,结合心学等思想体系,提出了“义以孝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们应该重视亲情,在事业、家庭和道德方面取得和谐的发展。
宋明清时期,则是中国哲学的继续完善和复兴。
李约瑟曾将宋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称为“衍道”,指的是连续发展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
朱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宋代儒家学派的领导人物,强调“知行合一” 的思想,即“知”与“行”必然相连,对于一个真正的学者而言,他们必须先知后行,而不是只知不行。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1、中国古代思想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西汉初: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西汉汉武帝: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时期,道教兴起;佛教与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作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很大影响。
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宋朝:儒学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朱熹把于理与人性有机统一,把儒学推向新高峰,形成理学。
儒、释、道三教合一。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释治心。
2、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3、三大“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后的命运明清:专制统治工具,八股取士。
民主思想兴起:李贽反封建核心反儒学近代:康梁变法借助推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猛烈批判,民主科学兴起,启蒙思想传入当代:新儒学兴起,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积极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规范了人们思想言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负面影响:过分注重伦理道德,忽视对客观自然的关注,造成自然科学的停滞不前。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2、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抵抗派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
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
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总体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百家争鸣一、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相互争辩、相互辩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补充】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
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二、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演变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材料三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 塞并兼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 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仁政:限名田、抑兼并、薄赋敛、省徭役---缓和阶 级矛盾
【核心知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 使并进。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 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3、荀子——①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 强调“天__行__有__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 提出了“___制_ 天命而__用__之”的重要思想(唯物 主义)。②在政治思想上,认为学习的最高 的目标是把握“___”礼。③伦理观是__性__本. 恶
• 2.其他学派
道
小国寡民 天道 齐物
自然 精神自由
科举选官、儒学显荣
唐太宗
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2.科举制与儒学的关系
(1)科举考试以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 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儒学因科举制而显 荣。
(2)儒生地位提升,成为政治舞台上的 主角,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三、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火药、指南针、 进入总结性阶段,
印刷术技术成 出现一批影响较大
熟并外传
的科技巨著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源远流长文化的国家。
其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将从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入手,探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1.神话时代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并没有对自然界做出深刻的思考,对于自然现象的原因大多归于神话之中。
在神话时代,人们将自然现象与神奇的力量联系在一起,以尊重和膜拜自然神灵来获得它们的庇护和祝福。
比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
这时期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对事物形态的描述和直接的感官表达,属于原始的宗教式神话思维。
2.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
伴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各地诸侯割据,思想文化的演变体现出一定的地区特色。
其中,齐、楚、鲁三家思想最为突出。
齐家主张以法治国,以劝导打出规章制度,提倡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观念。
楚家则提出“道”、“权”、“变”等思想,主张道德高于法律,反对礼教儒家等传统思想。
鲁家主张以政治道德统一王朝,遵循儒家思想,提倡“仁为贵”等传统概念。
3.秦汉时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即“以秦为准、以汉为端”的思想。
汉代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基础思想,类书《易经》、《尚书》、《礼记》、《论语》等的典籍逐步形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步发展的还有道教和佛教两大流派。
道教关注人类自然和谐与修身养性,佛教则主张“空”、“缘”、“苦”、“涅槃”等重要思想,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唐宋元明清唐代文章风骨健朗,宋代则提倡文学时代的平民化。
这一时期文化产业得到极大发展,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诗词、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相继出现。
元代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渐渐浮现,由汉族文学形态转变为多民族文化共通特征。
在明清两朝,思想文化发展空前绚烂,文学、考古、科技等方面均得到了蓬勃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宗教式神话思维到法家、墨家、道家、儒家、佛教等思想文化的多次演变。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进入中国哲学范畴,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
中国哲学述求的是人生解脱,即要使人在社会、生活、自然中自得其所,进而追求超越人世的真理。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历程长达两千五百多年。
以下将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 先秦时期的经典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这时期的经典哲学思想被视作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其兴起的特点是多方面而富于变革。
其中主要代表有:《易经》,《论语》,《道德经》等经典。
《易经》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基石之一,又名《周易》。
它是一部由卜筮发展而来的书,开创了以卜筮思想来揭示自然规律和哲学思想的先例。
《易经》的哲学思想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天地变化蕴含的“阴阳五行”思想。
此外,《易经》中还有“天人合一”、“天道无亲”等哲学思想,这些思想都成为后来诸子哲学和道家思想的基石。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被编录在《论语》中,既包含道德伦理的教导,也包含社会政治的观念。
其主要思想是“仁、义、礼、智、信”,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语》的哲学思想追求的是内圣外王,个人道德完善,为最高境界。
内圣即个人修养的境界,外王则是指治理天下的境界。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中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其主要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强调“无为而治”,“回归自然”。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进行过多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反之过多干预,则会适得其反,因此“无为而治”成为了中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思想。
2.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分水岭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大规模的社会变革,许多新的哲学思想随之积极地涌现出来。
知识分子对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考和问题,形成了繁荣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主要的哲学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
儒家以孔子思想为代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思想最为成熟的一派。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春秋):孔子→蔚然大宗(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逐渐复苏(西汉初)→独尊、正统思想(汉武帝):董仲舒→严峻挑战(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唐)→程朱理学(宋):程颢、程颐、朱熹→心学(明中):王阳明→新发展(明清)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是有教无类。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
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孔子和孟子分别分称为至圣和亚圣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前期,“举贤良”对策的皇帝是汉武帝。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3、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第三课宋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北宋儒家代表:程颢、程颐,主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核心);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儒家代表: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2014高考历史古代中国治国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原因 (1)
2014高考历史古代中国治国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原因
1、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其中法家思想最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法家思想和代表人物推动了当时各国的改革运动。
2、秦朝统一全国后,为适应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更进一步全面贯彻了法家路线。
然而,法家的严刑、酷法、暴政的治国理论、政策导致秦二世而亡。
3、西汉初年,统治者面对社会的凋敝,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另一方面实行郡国并行政策。
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因循而治,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作用的治国思想。
实践证明,黄老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稳定的作用,并出现了“文景之治”。
4、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在解决王国问题和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的基础上,大一统的局面日益形成。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份,对儒家思想做了发挥和完善,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要,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此后一直到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基本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路线,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酷法为辅助,以道家的“无为”为调剂,取长补短,兼容并蓄。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宋明理学的兴盛,不断地催生出新的学派和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动荡和百家争鸣的思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这一时期的重要哲学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提倡以人为本,注重个体修养和社会规范。
孔子秉持着“仁者爱人”的原则,提出了“五常”等理论,并将其贯彻于教育、政治等各个领域。
墨子的墨家思想主张兼爱与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行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冲击,为后来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提供了反思的角度。
老子和庄子提出了道家哲学,倡导以“道”为中心,主张返璞归真和无为而治。
道家哲学强调与自然的合一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然于尘世的追求。
这些思想体系扩展了人们的认知边界,激发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之际的儒道合一思想随着秦汉帝国的统一,道家、儒家等学派开始互相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以儒道合一为主要特征的哲学思想体系。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学者有张载、程颢等。
张载提出了“理气分合”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由气所构成,而气的本原是理。
他将儒家经典和道家之道进行统一,使儒道合一成为一种哲学思想的主张。
程颢则以“格物致知”为核心思想,主张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理解其中的道理,从而实现真知。
他通过将儒家经典与道家的自然观点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
儒道合一思想的兴起,不仅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三、宋明理学的兴盛与传承宋明时期,理学成为主流学派,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的方法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的方法在观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方法时,我们可以看到思想家们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索和思考。
这篇文章将介绍一些主要的演变和发展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如何影响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一、经院哲学与儒家经典解释在中国古代,经院哲学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传承方法。
经院哲学强调对经典文献的解释和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和探索。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被广泛研究和解释,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
二、辩证法与道家思想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强调矛盾的存在和解决,通过对矛盾的辨析和统一来推动思想的发展。
道家思想中的辩证法体现在对阴阳、柔刚等二元对立的思考和融合上。
通过运用辩证的方法,道家思想提出了相对的观念,如相对无为,相对虚妄等。
三、启蒙思想与墨家启蒙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中的另一种方法。
墨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他们以普遍的爱和公平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并希望借助理性思考来实现社会进步和公正。
四、禅宗与静思禅宗是中国佛教思想中的一种发展方法。
禅宗的修行过程强调通过静思和冥想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禅宗强调通过直接体验来获得真实的理解和智慧,而非依赖于外部的知识和规则。
五、新儒家思想与现代演变在近代,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种延续和演变。
新儒家思想重视现实世界的应对和实践,通过与现代社会问题的对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
六、对话与对立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方法中,对话与对立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和辩论激发了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推动了思想的进步和发展。
对立的存在也激发了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促进了理论的演化。
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以上几种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院哲学、辩证法、启蒙思想、禅宗、新儒家思想以及对话与对立等方法,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学派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和相互融合,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
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
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思潮: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时期。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对社会秩序和个体道德有着深远影响。
2. 近代思潮: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
西方科学、民主、自由主义思想的引进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潮。
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积极倡导改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以发展国家。
3. 革命思潮: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反帝反封建思潮兴起,华盛顿会议原则、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成为中国思潮的重要代表。
4. 改革开放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倡导实事求是、开放包容的思潮兴起,中国开始与国际社会接轨。
5. 当代思潮:21世纪至今。
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思潮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知识分子的追求逐渐多元化,一方面继续关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也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民主权利等议题。
总体来说,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可以看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由传统到现代、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的态势。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与传承
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与传承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丰富而深远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涵盖了众多思想家的智慧和理念。
这些思想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与传承,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名家等不同学派的角度来展开讨论。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忠诚和正直。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和孟子(公元前372-289年)的思想。
孔子注重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建立,他提出“仁者爱人”,将仁爱视为维持社会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与孔子不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与儒家不同的是,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公元前570-471年)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他提出了“道可道非恒道”和“无为而治”的观念。
老子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无形的力量——道,它是万物的根源,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达到最高境界。
除了儒家和道家,墨家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学派。
墨家的主要思想是以兼爱为核心,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子(公元前470-391年)认为,人类应该以兼爱为准则,摒弃私利,以和平与公正来建立社会秩序。
墨子的思想对于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了儒家、道家以及其他学派的发展。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以及严格的社会管理。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公元前280-233年)。
他认为,君主应该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通过明确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
与儒家的仁爱和道家的自然观念相比,法家思想更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管理的有效性。
名家思想主要代表了孙子(公元前3世纪)和荀子(公元前313-238年)的学说。
名家思想注重法律治理和人性的塑造。
孙子强调君主应该具备明智、勇敢和慷慨的品质,而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必须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纠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与传承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过程。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也是十分灿烂丰富的。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深刻博大,涵盖了人生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如何发展与演变。
1. 先秦思想在中国,先秦思想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认为人们应该遵循事上的礼仪和道德规范来行事;道家思想则主张顺应自然,讲求自然之道,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墨家思想注重兼爱、博爱,主张弱肉强食的社会格局应该改正;而名家则强调名学,认为名与实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在先秦时期,伦理道德不仅是重要的哲学研究问题,也是社会治理的根本。
各个流派的思想理论在宣传中都有关注实际需要的方面,因此它们流传至今,对当代社会、家庭、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仍有一定的影响。
2. 唐宋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期,也是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唐朝在艺术方面发展十分迅速,诗、歌、乐、舞等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唐诗。
而宋朝则更注重文化学术的研究和推广,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时期。
在唐宋时期,文化人才辈出,有王维、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还有欧阳修、苏轼、范仲淹等著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影响世界多个国家。
同时,唐宋时期在科学技术、地理学、历史学等领域也有着不俗的成绩,这些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演变史上不可磨灭的瑰宝。
3. 明清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落的时期,但仍不乏文化的繁荣。
文化和艺术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与时俱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新体诗、小说、书法、绘画等。
在明清时期,新体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它的语言通俗易懂、单纯自然,很受民众欢迎,如李时中、辛弃疾等人的诗作风靡全国。
同时,长篇小说的出现也丰富了文学体裁,其中《红楼梦》尤为著名。
书法艺术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高峰,董其昌、郑板桥等书法家举世闻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从先秦老子、孔子的思想到唐宋文化的高峰期再到明清文化的繁荣,文明进步没有止境,留下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 为。” 妄为。“无不为”是说没 ——《老子》第37章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 学观。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 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 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 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 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 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 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 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 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 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 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潮和表现形式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潮和表现形式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自从中华文明以来,中国就有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探讨,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考。
先秦思想的开创和演变孔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在他的思想中,“仁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他认为,爱和信仰将弥补快速变化和关系密度下的自然界和社会界之间的谷。
而荀子则提出了“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如果人们没有法律的约束,那么他们就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社会和谐,必须通过法律和道德来约束个人的行为。
另一个著名的思想家是老子,他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老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
他认为,道是宇宙之始,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在道家思想中,人们应该安静地追随自己的本性,尝试不受外部干扰。
道家哲学的目标是达到超自然的境界,进入到“无我”状态,以获得智慧和彻悟。
墨子思想强调了“兼爱”的概念。
他认为,我们应该不分正邪去爱所有的人,这样能够使人们摆脱争斗和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悲伤。
公元前5世纪到3世纪的时期,还有一些其它的学派兴起。
其中一个是名叫“纵横家”的思想流派。
这个学派强调实用主义,通过利用外交、战争和政治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到了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思想,许多儒家经典得以广泛传播。
在儒家思想中,人们应该遵循的是“仁爱”和“礼仪”。
“仁爱”指的是指一个人对于他人的关爱和恩慈,“礼仪”则是一系列礼节和仪式的规定,它们可以使人们尊重、理解和和煦地生活在一起。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更加强调了“仁”这个概念,强调人们应该更加注重爱和同情。
同时,他还提出了“天命”,指的是人们天生就有一个命运和目的,他们应该按照这个命运和目的去生活。
墨子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汉朝时代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但是它们的影响力已经大为减弱。
唐朝时期以后,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各种学派相互协作,并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先秦儒家思想 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主要内容:
大多是关于 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
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
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①老子: 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 姓李名耳,号老聃。 世界本原是“道” ——客观唯心主义
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格物致知
异
实现“理”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的影响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消极: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1)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3)注重气节、道德; 积极: 4)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5)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6)凸显人性的庄严。
典型题例
3、明清时期出现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 根本原因是 A、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
B、封建专制的残酷压迫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接受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
4、阅读下列材料: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 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 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 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 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 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 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 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请回答: (1)在上文中,作者是怎样概括儒家学说的特征的? (2)这一特征对儒学的历史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简 要分析其原因。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辩证法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墨子的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尚力” 、
“节用”、“节葬”
提倡“非命”,反对命定论 相信鬼神和天的存在
韩 非 的 思 想 主 张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 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 变法革新。
春秋 战国
西汉 时期
宋明 时期
明末 清初
创立 改造 复兴 反思继承 发展 理学 批判继承 早期儒学 新儒学 新儒学 传统儒学 中心 独尊正统官方哲学 主体地位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儒学产生
“诸子百家”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背景: ①战乱
具体原因:
②社会大变革(奴→封)
思想领域中产生的新因素;第二种观点认为,这
种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请你根据自己
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 是当时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思想领域中产生的新因素
4、阅读下列材料: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 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 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 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 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 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 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 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背景: (1)“无为而治”思想的实施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但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无为而治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 的需要。 (2)汉武帝即位后,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3)董仲舒借用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对儒家经典重新解释,创立 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巩固 国家统一。
知识体系构建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主 流 思 想 的 演 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儒学产生 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儒学发展到 理学阶段 儒学发展到 心学阶段 挑战儒学正统 的思想出现
孔子、孟子、荀子
西汉
董仲舒
宋朝
二程、朱熹 王阳明 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明朝
明清之际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化思想中心地位 官方思想统治地位 社会生活主体地位
“为政以德”
根本目的: 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 礼 代表奴隶主利益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社会 无序
上下 侵凌
复礼
社会地位 君君,臣臣 关系 父父,子子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克己
社会 无序
上下 侵凌
伦理关系 最高准则 自我约束 崇尚美德 关爱他人 德礼治民
社会 无序
上下 侵凌
社会地位 人际关系 关系 最高准则 《论语》“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如 乐何?”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 善不遗匹夫。
术者藏于胸中,以遇众端而 潜御群臣者也。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西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 的思想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君权) “大一统”的理论(中央集权) “三纲五常”学说,成为封建伦理关 系的准则(为人处世) 提倡孝道 限制土地兼并和轻徭薄赋(土地兼并)
政治:分封制瓦解;各国改革 经济:铁器牛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 阶级关系: 士人地位提高 思想文化: 教育发展(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百家争秋
主要流派
儒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墨子
道家
战国 法家
墨家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协调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想核心: 仁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政治
经济
思想
代表作
共同 反对君主专制 重视手工业 具时代特 独裁、提倡 和商业,提 色的新思 思想 倡“经世致
“人民为主” 用”
想体系
激烈批判封建“工、商、皆 “天下为主, 《明夷 待访录》 民生之本” 君为客” 黄宗羲 专制制度
顾炎武
王夫之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经世致用
实践中求 《天下郡 国利病书》 真知
孟子
继承和发展------正宗.亚圣
对传统文化影响重大
战国儒学的发展 ②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认为人性本恶 主张礼法并用 主张仁义和“王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
荀子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 子 仁的思想 政治思想 人性论 孟 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 子
仁者爱人
宋朝: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宋明理学的演进
北宋 时期
创立 周敦颐 张载
北宋 时期
发展 程颢 程颐
南宋 时期
集大成 朱熹
南宋 明朝
心学发展 陆九渊 王阳明
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三纲五常) 主要思想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1)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 评价: 2)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 3)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4)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作为伦理道德,身心 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南宋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 建专制统治;传播海外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心学的开创者; 陆九渊: 核心命题:“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反省内心
陆王心学 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守仁: 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修养在于“致良 知” , 强调“知行合一”。
实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评价: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 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儒 学确立了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 割据势力。但实际上儒家与法家互为表里,儒法并用。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课程标准与考纲知识对照
(1)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 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 发展。 考纲:宋明理学。 (4)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考纲: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反对天命论, 建立唯物主义 《读通 鉴论》 体系
经世致用
• 四位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 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批判: 理学的空谈、虚伪、教条
继承: 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哪些共同点?
都反对君主专制,都批判理学。
2、他们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批判理学的? 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
请回答: (1)在上文中,作者是怎样概括儒家学说的特征的?
特征:“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在维护礼教伦 常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 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 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 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 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 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 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