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日本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及其启示
美、日数字信息产业政策及其发展现状
一
、
西方 数字 信息产 业 政策
国也从其他 国家 引进 大量 人才 。近些 年来 , 美 国每年 留出 2 9 万个名额专 门用 于从 国外 引进 高科技人 才 , 著名学 者 、 高级人 才和专业技术人 才优 先入境 , 不 受 国籍 、 资 历和 年龄 的 限制。 这种做法 , 为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 了大量 的人 才基础 , 把 世界各 国培养 的人 才当作 美国人才队伍 的储 备力量。 其次是文化 开放 战略。美 国不单 是不 设文 化管 理部 门 , 甚至不制定 文化政策 。政府 只是 提供 了宽松 的外部环 境和严 格 的法律保 障。在 这种 自由和安全 氛 围的促进 下 , 美 国对文 化产业采取 的是 多方 投资 和多种 经营 的方式 , 鼓励 非文 化部 门和外来资金 的投入 , 美 国文化产业 十分依赖于境外 的投 资 , 这充分体现 了美 国文化产业经 营的开放性 、 跨 国性 。例如 , 在 好莱坞 , 最具实力的 电影制片厂之 中 , 哥伦 比亚三星 的老板是 日本 的 S o n y公 司 , 福 克斯 的老板 则是 澳大利 亚的新 闻集 团。 而且事实证 明, 近些 年来美 国好 莱坞影 片 的制作成 本越来 越
这 种 文 化 的 渗 透 为 文 化 产 业 链 的 发 展 开 垦 了 土 地 。 传 播 媒 介 的 商 品 化 已经 成 为 文 化 产 业 运 作 的有 效载体 , 构 成 了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的 一 个 极 其 重 要 的前 提 条 件 。
关键 词 : 西方 ; 设计 艺 术 ; 数 字信 息产 业 ; 文化产 业 ; 政策; 战略 ; 发展
络 技 术 给 予 支持 , 对互 联 网的 的 出 现起 到 了重 大 的作 用 。 美国是崇 尚自由的国度 , 自由 女 神 像 是 美 国 自 由 崇 拜 的
美国日本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比较分析与反思
社会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 网的用户 为 5 9万人 。 上 网人数 的 比重约 为 l% 。 4
从 下 面几 个方 面来 比较美 、 日的信息 化基 础 设施建 如果 以上 网人 数 占总 全 国总 人 口的 比重来 衡 量我 国
设现状 。 ( ) 网络 应 用方面 比较 一 从
・
6 ・ 4
维普资讯
国土资源科技 管理
第3 期
信
差甚远 。 文从 美 、 本 日等 国 中小 企业 的许 多 方面对 比 准 , 缺乏 兼容 的磁 盘数 据存储 系统 , 主要 的计算 机 其 来分析 、 探索 其发 展原 因 , 就我 国存在 的问题 提出 公 司 ( N C、 并 如 E 富士 通和东 芝 等 ) 行其 是 , 各 这些都 制
20 0 0年 1 , 月 日本 网络 主机数量 为 2 36万 台 , 美 过其他 国家 ,19 年其 网上交易额达 10 6. 而 98 7 亿美元 , 国为 5 1. 3 67万 台。从 上 网人数 来看 ,99年 l , 是世 界 网上交 易 总额 的 1 3 19 19 2月 / 。 9 9年美 国网上交 易 日本 的 上 网 人 数 为 13 万 人 , 占 全 国 人 口 的 额为 3 O 80 l 亿美元 ,占社会零售总额 的 l4 _%。19 98 1.% ; 44 而美 国上网人 数为 80 50万人 ,占全 国人 口 年 ,日本企业 之间 电子商 务交易额为 82 0亿 日 60 的 3 ;% 。从 每星 期的上 网时 间来 看 ,日本 网民 中 元 ,企 业与 消 费者之 间 的 电子 商 务交易 额 为 60亿 09 5 每 星期上 网 1 h的人数最 多 , 4 .% ; 美国 网 —5 占 2O 而 民 中每 星期 上 网 2 h以上 的人数 最多 , 4 % 。 0 占 17 日元 ;美 国企业 之 间电子 商务 交易 额 以 1美元兑 换 10日元 计约合 185 1 7 70亿 日元 ,企业 与 消费者 之 间
美、日信息技术企业发展概况与启示
美、日信息技术企业发展概况与启示【摘要】美国和日本作为两大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其信息技术企业发展状况各有特点。
美国信息技术企业以成功因素、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优势,而日本信息技术企业则面临挑战和国内市场优势的双重局面。
对比分析两国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情况,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启示。
未来,美、日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在合作与竞争的平衡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共同推动全球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
建议两国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强合作和互相学习,以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共同发展。
【关键词】美国、日本、信息技术企业、发展、概况、成功因素、挑战、创新能力、国内市场优势、国际竞争力、比较、启示、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合作、竞争、平衡1. 引言1.1 美国信息技术企业发展概况美国信息技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硅谷地区涌现了众多知名企业如谷歌、苹果、亚马逊等。
这些企业以其持续的创新和高度的市场竞争力著称,成为全球信息技术行业的佼佼者。
美国信息技术企业以其开放的创新环境、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广阔的市场机会获得了持续的发展。
美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创新基金等。
美国信息技术企业发展概况良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其成功因素主要包括市场机会、创新能力、资本支持和政策环境等方面。
美国信息技术企业的成功也为其他国家的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2 日本信息技术企业发展概况日本信息技术企业在电子产品、汽车、机械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为日本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的信息技术企业也在不断拓展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为日本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日本信息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运作上具有一定优势,但也面临着国内市场饱和、国际竞争加剧等挑战。
日本信息技术企业需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强国际合作,以保持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启示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启示一、标题: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
本篇论文旨在分析全球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为我国制定战略规划提供启示。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即为高技术、高附加值、加工与制造技术密集的产业。
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涉及医疗保健、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
医疗保健:全球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医疗保健产业也成为了全球的热门产业。
目前,美国是全球医疗保健服务的主要出口国,同时也是全球医药研发的中心。
信息技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清洁能源: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加,清洁能源产业也成为了全球的焦点。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同时也是全球的清洁技术制造中心。
二、标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篇论文旨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就业机会。
此外,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良性循环的效应。
挑战:新兴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较高,投资风险也较大。
同时,与传统行业相比,新兴产业的市场和竞争环境更加复杂,需要具备更高的创新能力和敏捷性。
应对措施:鼓励科技创新、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优化金融服务等都是应对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挑战的措施。
三、标题:新兴产业与国际贸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国内的经济结构,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篇论文旨在分析新兴产业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同时探讨相关政策的制定。
新兴产业作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和技术的进步,对于其他传统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国际竞争激烈,需要大量出口,从而对国际贸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欧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践——比较及启示
一
减少美 国对 进 口石油 的依赖 , 美 国众议 院于 2 0 0 9年
6 月2 6 1 3 通过了《 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 为了促进新 能源 、 生物医药 、 智能电网、 健康信息、 交通的技术开
发 和产业 发展 , 奥 巴 马政 府 于 2 0 0 9年 9月 出 台 了 《 政府 的创新议程》 。
( ( 2 0 0 9美 国经济 复兴 与 再 投 资法 》 推 出的 7 8 7 0
略——三年紧急计划》 , 并在 同年又先后出台了“ 日 本I C T新 政 ” 、 “ I — J a p a n战略 ” 等计 划 。2 0 0 9年 1 2 月, 日 本政府在此前“ 新经济增长战略” 基础上 , 提 出了 旨在 确立 危机 后 日本 长 期经 济 发 展方 向 的“ 新 成长战略” 。2 0 1 0 年6 月, 日 本经济产业省公布《 产 业结构展望 2 0 1 0方案》 对 日本未来 1 O年产业发展 进行 总体规 划 。 ( 二) 重 点产 业选择 比较 奥 巴马政府认 为 “ 领 导世 界 创 造新 的清 洁 能 源 的国家 , 将 是在 2 1世 纪 引 领 世 界 经 济 发 展 的 国 家” 。基于这 一认识 , 奥 巴马政 府推 出“ 能源 新 政 ” , 把 发展 清洁 能源列 为首 位 。美 国政 府还 高度 重视 生 命 科学 的研 发 , 并通 过放 宽 对胚 胎 干细 胞 研 究 的 限 制, 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根据相关法案 , 美国还将 继续支持信息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 ; 同时, 奥巴马还 希望“ 更新 美 国 的信 息高 速公 路 ” , 让美 国在 宽带 普 及 率和互 联 网接入 方面重 登世 界领先 宝座 。 国际金融 危机 之后 , 欧盟 以“ 绿色 经 济 ” 、 “ 环 保 型 经济 ” 力 促 经 济 复苏 。“ 欧盟 2 0 2 0战 略 ” 以绿 色 技术 和信 息技术 为 突 破 口, 把 绿 色 经 济 和智 能经 济 作 为发展 重点 。英 国选 择 低 碳 能 源产 业 、 低 碳 汽 车 产业 、 生命科学产业 、 信息技术产业等作为重点产业 发展 ; 德 国选择 可再 生能源 产业 、 生物 医药 产业作 为 重点 发展 产业 ; 法 国则 非常 重视创 新 , 继续 在节 能环 保产业 上 做强做 大 。 日本 提 出重 点 发展 太 阳能 和 核能 等 低 碳 能 源 , 提 出要 建 成世界 第 一 的环 保 节 能 国家 , 并 在 太 阳能 发电、 蓄 电池 、 绿 色家 电等低 碳技术 相关 产业 的市 场 上确保 所 占份额第 一 。 日本 未来将 重 点培育 的 五大 战略性 产业 是基 础设施 相关 产业 、 环保 和能 源产业 、 ຫໍສະໝຸດ Ap r . 2 01 3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一、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一)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1.实施标准战略谋求在信息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
美国强调把美国的标准哲学及标准推广到全世界,试图建立全球统一标准。
美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信息产业,美国把产业自愿原则及美国标准推向全球,明显是有利于美国信息产业界的。
1987年劝服了ISO和IEC两大国际组织,成立了“信息技术国际标准第一届联合委员会”,为美国在国际信息技术标准制订中赢得了优势地位;劝服。
国际电信联盟(ITU)等采纳“产业界自愿同意”原则重新修订其标准;从1989 年开始和东欧、远东、环太平洋和中南美洲地区的标准合作。
1995年通过的《联邦技术转移促进法》等,都在技术标准方面更加有利于信息产业的发展。
2000年下半年,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等出台了《国家标准战略》,明确提出要利用美国标准体系的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大力推进美国标准的国际化,使美国标准更容易被国际市场接受。
2005年12月,《美国标准战略》的正式签署,2006年4月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宣布启动《美国标准战略》执行情况追踪系统。
2.谋求在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先优势。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由政府精心选择并牵头组织部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有助于产业技术领先地位的维护的重大科技项目。
美国政府力图全面控制和抢占新时期科技制高点、保持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优势地位。
美国于1991年颁布了《高性能计算法案》,并据此在1992年。
1996年间实施了《高性能计算与通信计划》(HPCC)。
该计划的目标主要是扩大美国在高性能计算与通信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并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撑技术和应用软件。
在1991年布什总统向国会提交《国家的关键技术》报告提及的6大领域22项高技术发展计划中,“信息与通信”单列1项占7项。
该报告对美国在90年代的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总的要求,是其保持全球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支持。
日本信息产业发展的教训及启示制造业与信息化信息产业发展
日本信息产业发展的教训及启示_制造业与信息化_信息产业发展基础研究薄弱引进消化赶超的技术模式,确实使日本迅速改进了技术装备,节约大量研究开发费用,缩短了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获得先进技术的难度空前加大,日本难以再引进所需要的尖端技术。
原来的模式已经无法为日本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实现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日本虽然意识到解决技术自主问题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日本技术自立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至今仍停留在跟踪阶段。
计算机芯片竞争的失败更清楚地暴露了日本技术根基的脆弱。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半导体产量虽然超过了美国,但在需要丰富创造性的CPU的开发上仍然是美国的一统天下。
究其原因,在于日本信息技术领域基础研究能力的薄弱。
据1995年-1996年日本学术情报中心的调查,在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电气与电子工程、计算机与控制、电气工程等学科领域,日本的基础研究论文数量都排在美国之后列第二位。
但是,从绝对数量来看,日本只有美国的1/3左右。
从大学或国立研究所的研究水平来看,日本比欧美存在一定的差距,从企业的研究水平来看,研究开发体系仍然以商业为导向,以转化科学成就为具体商品化产品为目标。
日本企业在改造生产工艺方面的研究开发投入超过对产品创新的投入,应用技术与基础科学研究畸形发展的局面,创新显得后劲不足。
对于信息技术这样的高新技术来说,缺乏创新无疑是致命的错误。
缺乏风险机制信息产业领域伴随着因特网、移动通信、广播电视数字化等媒体的高度化和多样化,产生的新形式的多种服务,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相对应,市场也在急剧扩大,风险企业在这个领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但是日本信息产业界的风险企业未必就能顺利发展。
与美国相比,日本在通信业、软件业、信息处理服务业的风险投资不足10%,而美国却超过50%。
在美国有像微软公司等大批技术水平高、首创精神强的风险企业,硅谷地区的研究成果得到风险资本的资助,进而形成产业。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20世纪90年代,美国各大产业增长最快的是信息业,从1990~2003年信息业的平均实际增长率达到 5.69%,其中1990~2000年平均增长更是达到6.47%,其速度是GDP的两倍。
从就业来看,90年代的变化最为明显,2000年在IT就业的人数比1990年增长了136万人,占私人产业就业比重的4.8%。
毫无疑问,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革命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持久不衰,并且引导其他高科技创新以集群的形式出现,从而在美国掀起了一场新的产业结构大调整,给美国经济界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全面和根本性的推动。
一、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美国是当代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信息产业的绝大部分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一大产业,这除了与美国作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拥有的雄厚经济及科研实力密不可分外,还在于美国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采取了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
(一)基础研究环节获得绝对优势地位的战略强化与高技术产业相关的基础研究,在源头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从而在中下游产业链条发挥主导作用。
其最具代表性的做法是加大研发投入。
例如,美国2000年在高技术产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达2653亿美元,占世界研究开发经费总支出的41.7%。
2003财政年,美国政府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额达到101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投向高技术产业的。
与美国在基础研究高强度投入成正相关的产出是,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占全世界的67.4%,生物技术的发明占全世界的57.1%,药品方面占59.8%,总体高技术水平遥遥领先。
美国一贯注重耗资大、费时长、风险高的基础研究,“二战”时期,基于大量知识密集型军事研究的需要,创建了许多大型实验室,引进了许多第一流的科研人员,装备了第一流的技术设备,很快就把美国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世界领先地位。
信息产业领域的很多技术创新成果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发出来的,如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等。
美国与日本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及其启示
美国与日本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及其启示于新东牛少凤于洋内容提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高带动、高回报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压力的特点,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别国走过的道路,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避免损失。
文章对比分析了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在发展信息产业上作出的不同判断、实施的不同战略和采取的不同做法,以及由此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果。
文章认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建立在“社会根基牢固、技术方向正确、创新能力过硬、人才队伍拔尖、市场需求巨大和资金投入充裕”这六大基础之上。
关键词:美国日本信息产业一、美国发展信息产业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时代的兴起,既要归功于经济长周期规律的作用,更要归功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确选择、有效培育和产业化发展为整个经济带来的巨大引领、支撑、集聚和辐射作用。
核心经验就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结合本国经济特点,紧紧抓住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变革机遇,以政府大力引导与支持、技术型创业家与风险投资家为主体以及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多赢合作模式,大规模产业化地发展以软件开发、个人家用电脑与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引领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浪潮,最终促成了美国“新经济”时代的景气。
(一)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20世纪70、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开始向美国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与应用,信息产品、信息产业乃至信息经济在美国都有了长足发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和产值;二是信息产业受到了全社会的呼唤,特别是学界与理论界的推崇。
根据波拉特的计算,1967年美国信息产业附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46%,信息产业劳动力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已经高达45%(金建,1995)。
从理论上说,上述比重达到或者超过50%,就意味着工业经济已经向信息经济转化。
据统计,1984年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品和技术销售额超过3200亿美元,其中美国1650亿美元,占了一半多。
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动因及启示_制造业与信息化_信息产业发展_1981
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动因及启示_制造业与信息化_信息产业发展据美国商务部统计表明,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信息技术产业以年均30%的高速持续增长,在美国经济中的份额(以当期美元计算)从1993年的6%提高到1999年的14%,成为美国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信息化不仅改变了高科技和信息方面有关企业的面貌”,而且“改变了美国经济”,增强了美国国家利益和国际竞争力。
大量的研究表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美国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是“新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久繁荣的动力。
发展动因综观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究其主要原因,除信息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外,不外乎还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第一,政府积极的参与和支持。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市场的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大多数领域都是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调节的,政府只是在那些市场失灵或失效的领域中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
与其他如汽车、通讯、医疗等等传统产业一样,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主要是靠市场这只神奇之手来推动的,诸如技术创新、风险资本投资等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都取决于企业自身。
不过与其他传统产业相比,美国信息技术产业之所以如此迅猛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引导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规划、开放市场、鼓励竞争,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相对宽松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
1993年美国政府制订并实施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从宏观上勾画出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
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96年电信法案”,允许鼓励不同电信企业以及电信、有线电视和因特网服务业务进行交叉渗透与合并重组,允许外国资本持有美国电信企业股份,消除了在所有电信业务领域开展公平竞争的最后障碍。
1997年克林顿签署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明确了美国政府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原则和政策措施,并要求政府各部门在一年内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从法律建设、市场开发、科技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互联网络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美日两国电信业对比只重技术不重应用必在竞争中落后
美日两国电信业对比只重技术不重应用必在竞争中落后特约;宋向东【期刊名称】《通信世界》【年(卷),期】2015(000)014【总页数】2页(P27-28)【作者】特约;宋向东【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美国和日本电信业都较为发达,美国注重电信应用,而日本更注重电信技术。
对两国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日本虽然在技术上较为领先,但在应用领域却落后于美国,这值得我们深思。
美国和日本都是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电信业尤为如此,但是两国的差别也非常明显。
笔者谨以相关资料对其电信业进行简要对比,与读者分享。
包括日本人在内,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更注重应用,而日本更注重技术。
因此,日本虽然技术很先进,但在应用领域中却落后于美国,这主要是只重视技术、轻视应用而造成的。
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到2014年3月底,日本功能手机拥有率为28.7%,美国为14.5%,相比之下日本较高。
日本智能手机拥有率为53.5%,美国为69.6%,相比之下日本则低得多,日本智能手机比美国起步晚,发展速度也比美国慢。
据日本MM研究所统计,日本201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770万部,与上年相比下跌3%,且连续两年下降。
相反,功能手机出货量为1058万台,与前一年相比,则增长7%,这是从2007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长。
美国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游戏机等终端的普及率都高于日本,见表1。
在网络覆盖方面,以docomo公司为例,其FOMA(3G)基站数目已达11万个左右;到2014年末,其Xi(LTE)基站覆盖面积几乎与FOMA相同。
人口覆盖率方面,FOMA和Xi达到了99%。
为了实现更高的速率,docomo正准备向LTE的下一代标准LTE-A迈进,2014年中期,docomo采用LTE Cat6标准的最大下行速率已达225Mbit/s。
在2015年及以后,docomo将使用新的3.5GHz频带,最大下行速率将达1Gbit/s,在此之后,docomo将向5G稳步发展,KDDI和软银公司也与此类似。
西方数字信息产业发展与启示
西方数字信息产业发展与启示摘要全球数字信息产业蓬勃发展,西方各国在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数字信息产业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政策的研究,我国可以更好的把握数字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注重产业自主研发,严格规范市场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再结合本国的文化特质,我国数字信息产业发展必将走在世界的前列。
关键词西方数字信息产业政策发展启示战略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数字信息产业包括数字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产业以及数字内容产业。
“数字”两个字强调了在对信息的的生产、加工、存储、传递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
数字内容是内容产业与信息技术结合产生的词汇,其广泛含义是指一切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文字、音频、视频数字化之后的产品或服务。
刘卓军,周城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创新模式分析.中国软科学,2007(6)数字信息产业的兴起依托于数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数字技术(DigitalTechnology),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迄今已经经历了五次重大革命,数字技术就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由集成电路组建数字计算机并最终实现网络通讯功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早期的数字艺术不是诞生于艺术家的工作室而是研究实验室,早期的数字艺术家也大多出自工程师。
【精品文档】美、日、印发展信息产业的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推荐word版 (8页)
【精品文档】美、日、印发展信息产业的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推荐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美、日、印发展信息产业的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文章在分析美国、日本、印度三个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我国发展信息产业应采取的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产业发展模式技术创新美国日本印度。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进,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更是把信息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和发展。
美国、日本、印度在发展信息产业过程中,注重立足本国国情,结合信息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信息产业政策,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本文在分析这三个国家发展信息产业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探讨了我国发展信息产业应采取的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1美国、日本、印度发展信息产业的模式。
美国和日本是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两个国家,它们发展信息产业却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模式。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其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三个国家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均有赖于它们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经济技术基础等基本国情,采取了有效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信息技术是决定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而创新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本质。
美、日、印三国都把信息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并采取了不同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1.1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
美国的信息产业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0年的14%左右,提高到20世纪末的31%左右。
美国信息产业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除了与其雄厚的国民经济基础相关外,更重要的是美国实行了有效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牵引和自由调节为主,以政府调控为辅,即是把市场自由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的模式。
美日技术创新制度比较及启示
美日技术创新制度比较及启示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工业产品,尤其是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几乎都是“所向披靡”的。
但是,我们不能长期甘居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
在全球贸易竞争中,要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和保持持续增长的空间,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的作为,即把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技术创新特别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至拥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
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对创新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美国与日本两国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
比较这两国的创新体系,或许能为我们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一般具备三个相当显著的特点:第一,新技术多有专利保护,利润动机和市场压力对企业的技术创造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第二,新技术有着多元的、独立的、一般又是竞争的来源;第三,技术创新是严重依赖事后的市场力量选择的、由不同厂商提供的创新。
而这些特点在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体系中尤为突出。
在此,笔者对美国创新体系的观察侧重于如下几点:(1)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技术创新竞争。
为什么美国能够在二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工业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前沿呢?在笔者看来,首先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基本因素——不确定性使得美国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竞争,符合了渐进性进步的要求。
在美国,由于改进现有技术有多种选择,每种选择又有多种实现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预先得到一致意见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有着多元的积极性,一方面有重视市场信号的强烈动机,另一方面也有获得掌握技术可能性所需的一般基本知识途径。
(2)专利制度等法律制度为保护和激励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证安排。
对于一家厂商投入大量资金的现代产业研究实验机构来说,单纯组织起来进行市场收入看好的产业技术研究是不够的,企业必须能占有那些好处的绝大部分。
美国极为重视的专利保护制度是一种以政府公权力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其执行成本相对较低,这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
美、日、印发展信息产业的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日、印发展信息产业的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文章在分析美国、日本、印度三个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我国发展信息产业应采取的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产业发展模式技术创新美国日本印度。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进,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更是把信息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和发展。
美国、日本、印度在发展信息产业过程中,注重立足本国国情,结合信息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信息产业政策,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本文在分析这三个国家发展信息产业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探讨了我国发展信息产业应采取的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1美国、日本、印度发展信息产业的模式。
美国和日本是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两个国家,它们发展信息产业却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模式。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其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三个国家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均有赖于它们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经济技术基础等基本国情,采取了有效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信息技术是决定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而创新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本质。
美、日、印三国都把信息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并采取了不同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1.1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
美国的信息产业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0年的14%左右,提高到20世纪末的31%左右。
美国信息产业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除了与其雄厚的国民经济基础相关外,更重要的是美国实行了有效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牵引和自由调节为主,以政府调控为辅,即是把市场自由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基于美国完善的市场机制、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富有自由、创新精神的社会文化氛围。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在重视发挥市场自由调节机制,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由竞争、自由经营的同时,通过间接手段调控信息产业,保证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确保其信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日美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的开题报告
日美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的开题报告
题目:日美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研究背景:
信息产业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都在快速发展的行业,其发展水平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同时还会影响到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
在这个领域,日本和美国一直是全球领先的国家之一。
两国在信息产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这对于我国积极发展信息产业、提高信息产业水平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日本、美国信息产业的比较,探讨两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的情况,提出可借鉴和推广的建议和启示,以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研究内容:
1. 日本、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日本、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和成功经验。
3. 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4. 从日美信息产业的比较及其发展经验中提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议和启示。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和访谈法等各种研究方法,对日本、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和成功经验进行梳理和比较,同时结合我国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建议和启示。
预期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日本、美国信息产业的比较,探讨其发展现状、特点和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和建议,将有助于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我国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本研究也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兴产业培育——美日两种模式比较与启示
握, 制定 出促进信 息产业加 快发展的 国家战略 , 采取一 系列 再 行之有效 的中长期 科学技 术发展规划加 以引导和 推动 , 别是 特 启动一些极富战略性 和前瞻性的信 息产业 类重大科技项 目 , 有 力地支持了整个 产业 发展 。如 19 93年 9月克林顿政府 制定了
进, 已经成为能否确保其健康成长 的重要课 题。在 当前新兴产 业 培育进程中 , 一些地方政府 出于对本地 区未 来产业走向的热
美国 、 日本等国在发展新兴信 息产业的历史比较表明 , 培育 新兴产业 , 政府主导不如市场主导。从历史来看 , 国是在与 日 美 本研究起步水平不相上下 的条件下发展新兴信息产业的。美国 是典 型的市场 主导 , 日本是典型的政府主 导。发展模式的不相
同, 直接导致 了截然不 同的结果。 美 国奉 行的是市 场主 导技 术路 线 , 产业 的发展方向由市场 竞争来定 , 照渐进性 自然进 化的客观规律 , 按 让企业在 多元化
术进步路线 , 政府 根据战略优先 次序 , 通过技 术和 资本的动 员 能 力优势 , 利用行政 力量直接推动技术进步 。二战以后 , 日本政
府主导制定的发展战略及 措施 法 、 产业 合理化计 划 、 资统制 、 物 倾斜 生产方 式 、 出 输 振兴法等成功地推动产业升级促成 了经 济起 飞 。其 中 , 政府主 导 的成 功产业政策 曾经被 日本 国内外视 为促成 经济起 飞的 法
7 8 《  ̄ g}02 - 上) 当4 r21 #8月(
然而 ,0世纪 9 2 0年代则成为 日本经济“ 停滞 的十年 ” 本世 , 纪又进入了 “ 衰退的十年” 。造成这 一局面的原 因是 多方面的 , 其 中与 日本政府主 导发展模 式和相 应的技术 路线选择 方式 密
日本信息化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信息化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范彬彬【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日本政府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制定信息化战略和信息化计划,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扩散,有力推动了信息化发展。
从与世界头号信息化大国美国以及信息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韩国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日本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与其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日本信息化发展缓慢根源于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赶超时代结束后先进国病蔓延以及日本式经营、日本式经济体制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等因素。
从产业层面上分析,阻碍日本信息化发展的原因还包括软件产业发展模式、风险投资落后、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滞后等因素。
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性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面临美国率先进入信息化社会并以信息化带动美国经济发展、实现10年长期繁荣的挑战和压力,日本政府及时提出IT立国,制定了IT基本法、日本IT战略等,全面推动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深入研究日本信息化的发展及其成效和经验教训,对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重视人才培养,以信息化带动经济发展,实现信息化时代的经济赶超。
【关键字】:信息化通信网络软件目录序言一、日本信息化发展现状(一)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现状(二)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三)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1.计算机软件领域2.网络建设现状3.网络服务现状4.广播电视服务(四)电子商务的发展(五)IT技术研发和应用(六)IT人力资源开发现状1.公立学校的IT教育2.IT专家的培养(七)从E-Japan转向U-Japan二、日本信息化的国际比较及其相对落后的原因(一)日本信息化发展的国际比较1.IT硬件制造业比较2.IT技术的国际比较3.从IT产业市场规模、及从业人数上比较4.电脑和网络普及率的国际比较(1)电脑普及率的国际比较(2)宽带网的国际比较5.电子商务的国际比较6.信息服务业国际比较(1)软件产业国际比较(2)广播服务的国际比较7.IT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二)日本信息化相对落后的原因1.长期经济停滞2.产业结构调整滞后3.日本式经济体制在信息化发展中的不适应性4.日本政府对策的滞后-法规政策制定方面落后于美国5.风险投资落后―日本风险资本市场、风险投资观念的落后6.软件开发发展缓慢-基础研究落后7.赶超时代结束后先进国病蔓延三、日本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教训1.政府在信息化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1)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2)带头搞好政府信息化建设(3)推动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2.IT技术和IT产业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3.信息化必须全面带动经济发展4.制度变革对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5.IT硬件及其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至关重要6.扩大信息化投资、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保障7.IT人才培养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四、日本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1.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2.加大IT产业研发投资力度3.加大IT人才培养的力度4.加快宽带网等基础设施建设5.尽早建立信息化评价体系和监测支持系统6.吸取日本软件行业发展的不足的经验教训7.以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实现信息化时代的经济赶超序言信息化概念是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提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与日本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及其启示来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作者:于新东牛少凤于洋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高带动、高回报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压力的特点,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别国走过的道路,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避免损失。
文章对比分析了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在发展信息产业上作出的不同判断、实施的不同战略和采取的不同做法,以及由此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果。
文章认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建立在“社会根基牢固、技术方向正确、创新能力过硬、人才队伍拔尖、市场需求巨大和资金投入充裕”这六大基础之上。
关键词:美国;日本;信息产业一、美国发展信息产业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时代的兴起,既要归功于经济长周期规律的作用,更要归功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确选择、有效培育和产业化发展为整个经济带来的巨大引领、支撑、集聚和辐射作用。
核心经验就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结合本国经济特点,紧紧抓住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变革机遇,以政府大力引导与支持、技术型创业家与风险投资家为主体以及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多赢合作模式,大规模产业化地发展以软件开发、个人家用电脑与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引领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浪潮,最终促成了美国“新经济”时代的景气。
(一)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20世纪70、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开始向美国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与应用,信息产品、信息产业乃至信息经济在美国都有了长足发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和产值;二是信息产业受到了全社会的呼唤,特别是学界与理论界的推崇。
根据波拉特的计算,1967年美国信息产业附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46%,信息产业劳动力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已经高达45%(金建,1995)。
从理论上说,上述比重达到或者超过50%,就意味着工业经济已经向信息经济转化。
据统计,1984年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品和技术销售额超过3200亿美元,其中美国1650亿美元,占了一半多。
再从20世纪80年代来看,据测算,全世界信息产品的销售额从1980年的2370亿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6203亿美元,年平均递增10%左右。
而这一时期,美国仍然是这一领域的执牛耳者。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从1980年的678亿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2035.5亿美元,年递增率为15~20%。
由此可见,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狂飙突进式地发展新兴的且具有引领性的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是具有坚实的社会根基的。
美国国内呼唤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产业,不仅体现在当时为应对日本在电子产业领域的竞争威胁而提出的“增强竞争力”上,而且体现在为建立美国长期竞争优势而着眼于未来的战略预测以及战略规划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一些战略学家或未来学家在科学而准确地指引美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使一些关键性的预测发展成为现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于1973年在其开创性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中强调未来将是以“知识”为中心组织起来的社会(丹尼尔·贝尔,1997)。
更为享誉全球的有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于1980年出版的世界性名著《第三次浪潮》,他提出人类社会的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阿尔文·托夫勒,2006)。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于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一书认为,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如今将逐步进入信息社会。
他指出:“我们仍认为我们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事实上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主的经济社会”(约翰·奈斯比特,1984)。
美国企业家兼经济学家保罗·霍肯(Paul Hawken)在1983年出版的《未来的经济》一书中,认为未来的经济是所谓信息经济。
霍肯指出,“物质经济”是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它以大规模使用和消耗原料、资源和能源为基础,其特征是机械化,而“信息经济”则是减少产品和劳务中的物质消耗,提高其中的智能和信息比重的经济(保罗·霍肯,1985)。
由此可见,美国发展新兴的信息技术与产业是有着广泛的社会支持和科学的理论指导的。
(二)紧紧抓住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变革机遇从1946年由冯·诺依曼设计的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至今,只有短短五十余年时间。
但是,期间人类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却是突飞猛进的。
大体上说,人类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最主要的阶段,最初是大型机阶段,然后是小型机阶段,再是微型机阶段,如今是互联网阶段。
其中大型机阶段又具体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电子管计算机时期,50年代的晶体管计算机时期,60年代的集成电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期以及70年代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期。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美国始终引领技术潮流,特别是在大型机向小型机的发展转向上,美国准确判断并牢牢抓住了发展小型机以使计算机向个人和家庭普及的战略机遇,并以此为起点在全球掀起了电脑和互联网使用高潮,至今方兴未艾。
从此,一个以计算机产业为核心,包括电子器件、计算机整机、外部设备、软件与网络等在内的新兴产业部门不断发展壮大。
历史地看,美国是在与欧洲、日本研究起步水平不相上下的条件下发展新兴的信息产业的。
但是,由于美国的科技界、理论界、政府以及企业家准确把握了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向,科学选择了技术研发的重点领域,并敏锐地捕捉到了由计算机技术变革所可能蕴藏与引发的巨大产业潜能。
比如,美国选择主攻计算机的小型化、个人化和产业化,而日本则继续在大型机的发展路上埋头大干,结果错失了迄今最大的产业发展机遇。
而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小型机,研究开发以小型计算机以及软件开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而带动了个人电脑和数字技术的勃兴,并由此拉开大规模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调整大幕。
(三)政府多管齐下进行大力引导与支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在推进信息产业的大发展方面更加不遗余力,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和扶持政策,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大资金投入,率先步入信息社会,其信息产业也开始雄踞世界霸主地位。
美国政府首先通过对产业未来发展态势的宏观把握,制定出促进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国家战略,再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以引导和推动,特别是启动一些极富战略性和前瞻性的信息产业类重大科技项目,有力地支持了整个产业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美国是标榜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在引导和支持事关国家根本利益、事关国际竞争优势的新兴的信息产业培育与发展上,美国是制定相关国家战略、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最早也是最多的国家。
如,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制定了“全国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战略计划。
该计划的实施,使美国信息化水平极大地上了台阶。
紧接着,1994年9月,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lobal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GII)计划的倡议。
建议将各国的NII联结起来,组成世界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全球信息共享。
此举不仅出于有利于美国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需考虑,还有着其政治影响、文化渗透和军事窃密等多重考虑,集中体现了美国的全球战略意图。
同时,为了确保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由时任副总统的戈尔直接负责并成立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特别工作小组,建立了民间企业咨询委员会,从联邦机构建设方面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在加大投入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投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到1990年,对这一产业的投资首次超过对其他产业的投资。
美国企业也看到了信息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积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到1996年,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高达2120亿美元,比同年对一般工业设备的投资额1300亿美元高出近一半。
另据2009年1月19日《科技日报》报道,美国在科研方面的经费高达2800亿美元,几乎是欧盟1999亿美元和日本1130亿美元的总和。
(四)走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之路美国在促进信息产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世界性产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风险投资、园区集聚、创业板块、市场竞争”这样一个“四位一体”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第一,风险投资,就是为尚未生产面市的已有或潜在科技成果甚至只是一个创意提供创业启动资金。
这可以说是走向产业化的第一步——创立公司——形成产业的细胞或市场微观主体。
风险投资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它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推进器”,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尤其是在促成其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中,更是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美国几乎90%的高科技公司都是按照风险投资的模式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微软、英特尔、戴尔、雅虎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美国从事风险投资的机构共500多家,风险投资额不断增大,仅1987年至1996年,美国风险资本家向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及服务、通讯等在内的技术产业投资就从21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48亿美元。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美国风险投资的成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人这一决定性力量。
可以说,美国的风险投资家不仅是金融高手,而且是技术专家,所以才能很好地对新技术的市场前景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预测,而这些恰恰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
第二,园区集聚,就是一批接受风险投资的中小高科技公司集聚于一块相对集中的区域共同发展。
这可以说是产业化的第二步,一批基本同类的公司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集聚,开始初具产业规模。
例如硅谷。
随着20世纪60、70年代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因为一大批信息业高新技术公司集聚于那里,一大批科研院所散布于那里,一大批科研人员、经营管理者汇集于那里,硅谷逐渐名声大噪、享誉全球。
硅谷依托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等高科技公司,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新技术摇篮。
2008年,硅谷人均GDP达到83000美元,居全美第一;创造的GDP占全美GDP的5%,而人口不到全国的1%。
目前,硅谷聚集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
第三,创业板块,就是为那些已经经受住市场洗礼和考验,却没有更多资金来壮大发展自身的高科技公司提供一个上市融资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