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二节内隐记忆

合集下载

内隐学习实验报告(3篇)

内隐学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无目的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近年来,内隐学习的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于揭示人类认知机制、教育方法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学习在特定情境下的效果,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内隐学习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学习方式: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2(学习材料:图片/文字)的混合实验设计。

2. 被试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

3.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图片和文字两种类型。

图片材料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片,文字材料为与图片对应的名称。

4. 实验步骤(1)首先,对所有被试进行初步的问卷调查,了解其学习方式偏好。

(2)接着,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内隐学习组或外显学习组。

(3)内隐学习组被试在观看图片和文字的过程中,不要求其进行任何记忆任务。

(4)外显学习组被试在观看图片和文字的过程中,要求其进行记忆任务,即记住图片和文字的对应关系。

(5)实验结束后,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为图片和文字的匹配。

三、实验结果1. 内隐学习组内隐学习组被试在实验后的测试中,图片和文字匹配正确率为80%。

2. 外显学习组外显学习组被试在实验后的测试中,图片和文字匹配正确率为85%。

四、分析与讨论1. 内隐学习的效果本实验结果显示,内隐学习组被试在实验后的测试中,图片和文字匹配正确率为80%,与外显学习组被试的85%相比,差异并不显著。

这表明内隐学习在特定情境下具有一定的效果。

2. 学习方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在特定情境下均能提高被试的记忆能力。

然而,内隐学习的效果与外显学习相比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本实验的实验材料较为简单,内隐学习的效果尚未充分发挥。

3. 实验局限与展望本实验仅探讨了内隐学习在特定情境下的效果,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内隐学习在其他情境下的应用,以及内隐学习与其他认知机制之间的关系。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摘要实验为验证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在实验室对16名被试进行了内隐记忆的测验实验。

将实验数据用配对T检验得出结果:实验假设成立,即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关键词内隐记忆再认回忆1.导言人类记忆具有相当复杂的认知功能,先前经验对记忆测验成绩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ex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

近20多年来,研究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赖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Gazzaniga M S.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

早在20世纪60年代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就已发现二者的分离现象(Warrington E K,1974),即在回忆和再认先前学习过项目的直接记忆测验中,与控制组相比,遗忘症病人的测验成绩差,表现出记忆缺陷。

但在模糊词辨认、词干补笔等间接测验中,与控制组一样,遗忘症病人也表现出对学习过项目的优势,保存着完整的启动效应(孟迎芳,2006)。

在再认阶段,实验采用类似Rugg实验中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再认出旧单词、未再认出旧单词和新单词的原因。

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现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

采用这一范式的原因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

已往对内隐记忆的测量多采用内隐记忆测验,但有证据表明,多数传统的内隐测验其信度要比外显测验低很多,因此通过不同的记忆测验获得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分离不一定是反映记忆系统的差异,有可能只是方法上的假象(Buchnert A,2000)。

原因之二是“当学习过的项目在记忆测验中呈现时,回忆和启动都倾向于发生。

”(Paller K A.,2000)实验在再认阶段采取信度系数较高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不同类型的旧项目与新项目之间的再认差异,以对旧项目的有意识提取并成功完成了当前作业来表示外显记忆,而对于没有意识再认出的旧项目,如果它产生的较高的回忆正确率也表现出与真正新项目引起的启动效应不同,则表明这些项目也对当前作业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被被试察觉。

内隐记忆实验简介

内隐记忆实验简介

内隐记忆英文名称:IMPMEMORY简介: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 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 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

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

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

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

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

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

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

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实验心理学8

实验心理学8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学习-测验法:其操作程序也 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学习阶段和测 验阶段。 学习阶段:把各对材料按既定 速度逐对向被试呈现,让其学习和 记忆。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测验阶段:只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 说出反应项目。刺激项目呈现的速度可以 不固定,但也有一定的时间性,以便被试 有充足的时间去回忆反应项目。 按这样的程序一遍一遍的做下去,直 到被试对所呈现的全部刺激项目都能准确 的说出反应项目为止(形象的称之为先学 习后测验法)。刺激项目的呈现,在测验 阶段、学习阶段,以及各次实验之间均有 所不同-也是随机安排。
初学时间(次数) 再学时间(次数) 保存量(节省率) 100 初学时间(次数)
此外还有:反应时法、重建法等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四、影响学习和记忆效果的主要因素:
1.学习的迁移
在一种活动中学到的东西会对学习另一 种活动产生影响,这就是迁移。
迁移的效果有两种: 正迁移:作业A的掌握使作业B变得更容 易学习。 负迁移:作业A的掌握使作业B变得更加 困难。
2.大大充实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内 容,为扩大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创造了重 要条件。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自艾滨浩斯以后,关于记忆问题的 研究,受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交替影 响。问题的关键是以人为对象研究人的 记忆心理过程,还是强调人类心理的不 可认识性而坚持以动物研究为主。 影响的结果,不仅使所涉及的研究 内容受到限制,而且实际进行研究的数 量也非常有限。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2.材料本身的特点
①意义性
意义性的材料,记忆效果要比无意义材 料的记忆效果好,这在实际的学习中是被证 明了的。 ②系列位置效应 学习材料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其学习和 记忆效果也就不同。

内隐记忆实验

内隐记忆实验

用给出的旧词知觉辨认 正确率减去新词知觉辨 认正确率。
实验结果
再认率 作为外 显指标?
• 分别计算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指标; • 证明内隐记忆是否存在; • 就本实验结果分析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 间的关系。
讨论提示
•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 对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 • 研究展望
• 在补笔测验中,给予被试者一个词根( 例如 tab___, table)或词段(例如 __ss__ss__,assassin),要求他们用想 到的第一个合适的词来完成它。由对在 先前学习词表上的词的使用的增加来反 映启动。
2、遗忘症的研究
• 在遗忘症病人身上,外显记忆任务受到了破坏,而内 隐记忆并未受影响。 • 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70)让4位遗忘症病人与 16位控制组病人(无脑损伤)学习字单,然后进行4种 记忆测验:自由回忆与再认,模糊字辨认与词干补笔 。结果显示,遗忘症病人在自由回忆与再认的测验中 都比控制组差。但在其余两项测验中,遗忘症病人与 控制组的成绩一样好。
– ③知觉辨认2:程序同知觉辨认1。呈现40个词 语,其中20个学习过的是随机从剩余的40个学 习用词中挑选出来的;20个没有学习过的是随 机从剩余的40个混淆用词中挑选出来的。随机 呈现给被试。 – ④再认2:程序同与再认1。呈现40个词语,其 中20个学习过的是随机挑选后剩余的20个学习 用词;20个没有学习过的是随机挑选后剩余的 20个混淆用词。随机呈现给被试。
2、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
• 实验证明,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因而也不能被外显 地记住的刺激,能够对不需要有意识地恢复阈下刺激的 任务行为成绩发生影响。 • 威尔逊和扎琼给被试者呈现几何图形,由于呈现时间仅 1毫秒,因此,被试者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这些图形。 由强迫再认作指标的外显记忆仅在随机水平上,然而, 当给被试者呈现两个图形——其一是呈现过的,另一是 新出现的——并要求他们选择较喜欢的一个图形时,却 表现出明显的内隐记忆,被试者明显地偏向喜欢已呈现 过的那个图形。

《实验心理学教学课件》第八章记忆.doc

《实验心理学教学课件》第八章记忆.doc

第八章记忆1、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每一结构都有口己的特点,如感觉存储、如时存储与长时存储作为三种不同的记忆结构,在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容量和遗忘快慢等方面有所不同。

A.感觉存储视觉形象存储-部分报告法视觉形彖的存储叮以瞬间保存较多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也可以飞快地消火。

听觉回声存储■部分报告法B.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测验、组块测量声音编码——人们更容易记住听觉呈现的材料。

区别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实验——自由回忆任务系列位宜曲线——近因效应、首因效应。

为得到这个目标:近因效应來自短吋存储,首因效应来自长时存储。

以不同的系列顺序呈现给不同的被试,用拉丁方的方法做到不完全的平衡。

得到: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都对首因效应与渐进线有显著作用,但不影响近因效应。

还得到负近因效应:近因部分的回忆率低于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前而所有部分的凹忆率。

显著特点:在最后的自由冋忆屮所有系列的最示几个单词的冋忆成绩显著低于渐近线,而在各个系列的立即H由冋忆中这些单词的回忆成绩最好,表现成为了近因效应。

另外一种方法恒定比例法:三种条件卜•的系列位宜效应:自由回忆、延迟回忆、连续分心实验立即自由冋忆产生了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延迟自由冋忆消除了近因效应,而连续分心实验表现出典型的系列位置]11|线.项FIZ间的间隔时间/某项冃呈现完毕到开始回忆的时间部分报告法:2、记忆的加工层次3、记忆的提取过程4、启动效应与记忆系统启动效应:是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基本特征是与意识分离,是一种无意识的记忆。

启动效应又分直接启动与间接启动O测量方法有知觉辨认、词干补笔、补笔等。

碰巧填对的概率是机遇概率,作为测录启动效应的基础值。

它们又叫做内隐记忆测验,特点是不要求被试冇意识地去提取信息,而是专注于完成眼前的作业即可。

而非外显记忆测验,通过自由回忆和再认等传统的测验记忆的方法,其特点是这些测验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内隐记忆测验会受到外显记忆测验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1.引言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

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

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

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

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

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

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

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实验心理学第八章读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第八章读书笔记

第八章记忆与学习无意义音节:艾宾浩斯用德文字母的一个元音和两个辅音制成2300个无意义音节,把它们编成长短不等的音节,一遍遍地读,直到能够背诵时为止。

节省法:艾宾浩斯测量出重新学习音节表和原来学习音节表的时间和遍数,计算出学习时间和遍数的节省量,作为记忆效果的量化指标。

节省量=(OL-RL)/OL×100%(OL为初始遍数,RL为重学遍数)他用节省法测量:a不同长度的音节行(材料多寡)对识记的影响如何;b保持怎样随重复次数而变异--保持是重复次数的函数;c遗忘怎样随时间而变异--遗忘是时间的函数(遗忘曲线);d同一材料的直接联想和间接联想、顺序联想和反向联想的测量。

巴特利特的研究:采用3类学习材料(民间故事、描述性散文段落、图画)。

主要包括2种方法(重复再现、系列再现)。

系列再现工程中人们记忆的变化还存在4种趋势(精心组织、简单化、命名、细节的保存)。

瞬时记忆:即感觉记忆,指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印象。

系列位置效应:指系列中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一些,而且错误少一些,而中间位置的项目学习起来则难得多。

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对词表中最开始位置项目的回忆增强。

近因效应:指对词表中最末尾处项目的回忆增强。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材料驱动过程,是无意识的和不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

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短时记忆: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元记忆: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

它是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测和元记忆控制。

客体记忆:包括如前所述的各种记忆类型,它们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

多重记忆系统说:认为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而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

实验心理学讲义08第8讲 记忆

实验心理学讲义08第8讲 记忆

第八章 记忆与学习关键词节省法 再现法 经典性条件反射 中性刺激 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 退化 系列回忆 对偶联合回忆 自由回忆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前瞻记忆 回溯记忆 错误记忆 真实记忆 DRM 范式 内隐激活反应假设 模糊痕迹理论 元记忆 客体记忆 启动效应 多重记忆系统说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 任务分离 加工分离 人工语法范式 序列反应时任务 矩阵扫描任务 序列推测任务 复杂系统控制范式课程讲义第一节 记忆与学习的传统研究一、记忆的早期研究(一)艾宾浩斯和节省法研究艾宾浩斯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研究的材料,并发明了节省法来测量记忆效果。

他用节省量作为记忆效果的量化指标,即重新学习时所节省的时间或遍数与初次学习时间或遍数比值。

%100×−=OLRL OL 节省量 多次重复研究后,他得出著名的遗忘曲线,该曲线表现了遗忘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可见,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

节省的百分比2040 60 801001 82448 间隔时间(小时)图8-1 遗忘曲线(采自Ebbinghaus,1885)(二)巴特莱特和再生实验巴特莱特使用故事和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进行研究。

研究主要包括两种方法:重复再生和系列再生。

由此发现当信息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时是怎样被扭曲的,而这些扭曲信息的出现是记忆功能不完善的表现。

巴特莱特认为在系列再生过程中人们记忆的变化存在以下几种趋势:①习惯性表征的变形②精心组织③简单化④命名⑤细节的保存。

因此他指出,任何学习和记忆都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当这些图式与正在记忆的内容相冲突时,人们便会歪曲记忆内容,使之更适合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除了国外的一些经典研究,我国心理学家也进行过关于记忆内容变化和遗忘曲线的研究。

(1)对图形记忆变化的研究:曹日昌对这种变化进行了分类,他指出和识记图形相比较,记忆所表现出来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①简略、概括②完整、合理③详细、具体④夸张、突出。

实验心理学讲义(8)

实验心理学讲义(8)

第二节 记忆的类型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1968年, Atkinson和Shiffrin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 模型(The Multi-store Model of Memory)。该模型把记 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 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出来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 (1)简略、概括 (2)完整、合理 (3)详细、具体 (4)夸张、突出
在对遗忘曲线进行研究中,发现不同的记
忆测量方法得出的遗忘曲线各有不同。
应用不同的记忆测量方法得出的遗忘曲线
二、学习的早期研究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研究 在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条件刺激必须在 时间上与无条件刺激结合。结合的次数越多, 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消退的速度就越慢。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 操作性条件反射遵循效果律原则,即:如 果一个操作反应发生后紧接着给予强化刺激, 则该操作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与 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性条件反射着重考察 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促进或促退作用。 正强化与负强化、消退、行为塑造
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之间的比较
(三)神经生理过程的一致性
PET 、fMRI 和ERP的研究均未发现错 误记忆和真实记忆的神经生理过程有明显 不一致之处,暗示了两者间的共同联系。 (四)共同的影响因素 许多研究均发现,影响错误记忆的多 种因素(如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 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年龄因素、健 忘症患者、词表特性等),同样也影响着 真实记忆的效果。

其中,OL为初始遍数, RL为重学遍数
遗忘曲线
(二)巴特莱特和再生实验
英国心理学家Bartlertt认为,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 学习与记忆的材料来避免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 会把实验完全限制在人为的环境中,缺乏现实意 义。 1932年巴特莱特发表了《记忆:实验社会心理学 的一项研究》,将日常生活中的记忆特征作为研 究的主要内容,使用民间故事、描述性散文段落 和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进行研究。 他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两种方法:一种是重复再生, 另一种方法是系列再生。

内隐记忆的实验

内隐记忆的实验

姓名刘婷婷学号222012306032024 专业心理学年级 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18 同组人姓名于尧,黄铖成绩内隐记忆的实验刘婷婷(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摘要本实验旨在利用实验来证明内隐记忆的存在,并且比较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的差异。

本实验收集了54名被试的实验数据。

他们均来源于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利用计算机上的PsyKey心理学实验教学系统上的内隐测试程序对被试进行测试,考察被试是否存在内隐记忆,并且比较内隐和外显记忆区别。

结果表明,本次实验中存在内隐记忆,并且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之间没有显著关系,是完全独立的两个变量。

·关键词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知觉辨认再认1引言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prim2ing effect) 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

20世纪80年代Schacter和Graf首次提出了内隐记忆这一概念,内隐记忆逐渐成为认知心理学中记忆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内隐记忆的研究,研究者得出了相关的理论解释,包括阈限说、激活说、迁移适当加工说和多重记忆系统说。

目前迁移适当加工说和多重记忆系统说是两种主要的理论解释,并且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对内隐记忆进行解释的趋势。

迁移适当加工说认为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并不是不同的系统,记忆实验所观察到的实验分离现象,反映的只是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而已,并不说明机能独立的两个不同记忆系统的存在。

多重记忆系统说的核心则是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记忆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个子系统,从而改变了过去将记忆视为一个单一系统的观点(杨晴,2011)。

两种学说虽然各有优点,但对于所发现的全部实验性分离都不能给与完满的解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第一篇: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内隐记忆实验报告摘要行了内隐记忆的测验实验。

将实验数据用配对T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关键词内隐记忆再认回忆 1.导言人类记忆具16名被试进(ex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

近20(Gazzaniga M S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

早在20世纪60年代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就已发现二者的分离现象(Warrington E K1974)(Rugg2006)。

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现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

采用这一范式的原因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

已往对内隐记Buchnert A2000Paller K A,2000项目在实验在再认2.方法 2.1 被试均为右利手。

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仪器和材料和用于补笔的材料。

2.3 实验设计2.4 实验程序1、3、习过的不常见的英文单词3.结果实验对16未2、主试依次呈现两组英文自变学习过单词正确数学习过单词正确数再认补笔再认补笔平均正确率 0.91 0.64 0.92 0.89 未学单词与已学单词再认未学单词与已学单词补笔配对样本T检验-1.6-4.8 的配对样本T检验显著大于未学单词与已学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4.4、讨论的影响。

Jacoby 和Dallas在关于此类的实验上要记忆的任务则不受加工类型的影响。

但是由于被试的内在学习基础差异和分心原因实验结果是再认成绩好于补笔。

5.参考文献 Gazzaniga M S534 Warrington E K19981974469The effect of prior learning on sub419428 孟迎Weiskrantz L—sequent retention in amnesic patients 郭春彦.2006.21.Jenikins RrecognitionBurton A MEllis AB43WNeuropsychologiaERP研究.38(1)2002Long—term effects of covertfaceWippich W2000On the40InCognitionB52 Buchnert Areliabilit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memory measures227—259 Paller K AD LMedin(EdSan Diego6.附录 7.验。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
实验条件 无上下文关 系 先行呈现 待学单词 感觉加工程 度 意义加工程 度 有上下文关 系 自己产生
~~~~
cold 最强 弱
hot cold
强 强
hot ?
无 最强
• 实验过程 实验的学习阶段结束后,对被试进行再认测验 •
或知觉辨认测验。 实验结果 再认测验的成绩随着感觉加工的程度的减少, 意义加工的程度的增加而上升,知觉辨认的成绩却正好相 反,呈现出实验性分离现象。
自觉记忆测验 不自觉回忆测验
名遗忘症患者与八名无脑损伤的控 制组患者学习一系列的单词,然后 进行自由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 和词干补笔测验。测验结果如右表 所示
自由回忆 再认
模糊字 辨认
词干补 笔
控制组 实验组
0.55 0.44
0.75 0.45 0.69 0.45 0.47 0.58
正常人的内隐记忆
新刺激和旧刺激同时呈现,要求被试在速示 (30ms)条件下辨认新旧刺激。 30ms)条件下辨认新旧刺激。
Hale Waihona Puke 实验性分离逻辑• 这个逻辑认为,如果同一个自变量
对于两种测验产生了不同的甚至相 反的结果,这就说明这两种测验体 现了两种不同的记忆
遗忘病人的内隐记忆
• 1970年,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让四 1970年,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让四
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也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也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罗格等人归纳了十三种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 罗格等人归纳了十三种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 包括:残画辨认,词干补笔,残词补全, 包括:残画辨认,词干补笔,残词补全, 词汇决定,词的确认,知觉辨认, 词汇决定,词的确认,知觉辨认,同音词 拼写,相关信息的自由联想,新联系的玩 拼写,相关信息的自由联想, 偏好判断,条件作用,习惯化, 词,偏好判断,条件作用,习惯化,单词 提取,人脸辨识等。归纳起来, 提取,人脸辨识等。归纳起来,主要可分 为知觉辨认和词干补笔两大类。 为知觉辨认和词干补笔两大类。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内隐记忆实验的首要任务,在于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者不同的因变量指标,并进而考察自变量对内隐、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

因此,如何在实验中分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成为内隐记忆实验研究的逻辑重点。

” 当前,在内隐记忆实验研究中使用的分离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叫做实验性分离(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也叫做任务分离(task dissociation);另一类叫做加工分离(process dissociation)。

(一)实验性分离的逻辑与方法实验性分离范式最早为神经心理学家所采用,主要用以研究脑损伤病人心理功能的分离现象(Teuber,1955)。

当前,实验性分离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杨治良(1996)甚至称其为实验心理学的三大新法之一。

实验性分离的逻辑认为,我们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测验而取得被试心理活动的因变量,其中一些因变量对应于内隐记忆,另一些因变量则对应于外显记忆,因此实现记忆系统的实验分离。

这种分离主要是通过直接的和间接的不同测验完成的。

直接测验就是在测验指示语中明确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想他们经历过的某些事件并把它们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如自由回忆、再认测验等,在这些测验中被试直接从意识中提取信息;间接测验则是在测验指导语中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

研究者认为,这两类任务分别对应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因而这种分离也被称为任务分离。

这里包含的逻辑是:如果这两类测验的成绩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或者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那么这两类测验中信息的提取依赖于同样的心理结构;如果两类测验的成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甚至相反的趋势,则说明二者依赖于不同的心理结构。

图尔文曾对实验性分离作如下的表述:“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任务中的操作,但不影响另一种任务的操作,或者变量对两种任务的操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

内隐记忆讲解

内隐记忆讲解
• 1972年Tulving把长时记忆区分为情景记忆 (episodic memory)与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对记忆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 1982年,他认为启动效应反映了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的功能。
13
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1)
• 塔尔文提出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即知觉表征系统,并将其细分为字词系统、结 构描述系统和概念语义系统。
提取 内隐 内隐 内隐 外显 外显
16
(二)迁移加工理论
•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与内 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 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而已。这种观点包括4 个基本假设:
¬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 知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 响不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影响较大,而对 内隐记忆则影响较小。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速示辨认和词干补笔的的作业成绩不随时 间延长而下降或下降很少,再认的作业成 绩则下降很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产生的影响不同
负荷水平
任务分离程序(3)
• 任务分离的逻辑:若同一自变量使不同测验任务 有不一致或类似的结果,就可据此推测完成这些 不同测验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之间存在差异或 类似。当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结果相反时,就能 推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不同的心理过程。类 似这样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 实验性分离包括四种类型:单一分离、非交叉双 重分离、交叉双重分离和双向关联。
系统
程序记忆 知觉表征系统
(PRS) 语义记忆 初级记忆 情景记忆
其它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测验的纯净性问题 任务分离过于依赖所使用的特定记忆任务, 而传统所认为的记忆任务能够提供对内部加 工过程的纯粹测量是值得怀疑的,加工过程 与测验任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特别是像词 干补笔和知觉辨认这样的内隐测验,不完全 是对无意识的、自动记忆过程的纯粹测量, 因为这些记忆任务的操作也同样受到意识的 控制;同样,回忆和再认等外显记忆任务也 不是对意识控制加工过程纯粹的测量,这些 任务的操作也受到无意识加工的影响。
(二)间接测验的实验逻辑——任务分离
任务分离逻辑的基本假设是:如果这两类测验的成绩表现出 同样的变化趋势,或者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那么这两类测 验中信息的提取依赖于同样的心理结构;如果两类测验的成 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甚至相反的趋势,则说明二 者依赖于不同的心理结构,完成不同的测验任务所需要提取 的信息是不同的,因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也不相同;这样, 用不同的测验任务便可以揭示不同的心理机能。 任务分离(take dissociation)指的就是同一自变量在不同测 验任务中产生不同结果的情形。
1代表控制组 2代表遗忘症病人
物体决定测验中,学习阶段设计一个任务诱 使被试按照物体的全三维结构信息进行编码 (如要求被试指出每一个物体是朝左还是朝 右),或者要求被试按照物体的局部特征进 行编码(如指出每一物体的水平线多还是垂 直线多)。在测验阶段,向被试快速呈现可 能和不可能图形,要求被试决定每个物体在 结构上是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其中一半的 被测物体时事先学习过的,另一半是新的。
任务分离通过控制自变量而比较两种不同的记忆任 务的效应,如果自变量影响被试在一项记忆任务中 的成绩,但不影响另一记忆任务(单一分离),或 者自变量对记忆任务的影响是相反方向的(双向分 离),可以认为两种记忆任务之间具有随机独立性, 即出现了实验性分离。单一分离预示着一种记忆中 介加工存在于一项记忆任务中,而在另一项记忆任 务中不存在的可能性;双向分离则表明存在两个分 立的加工过程,每一个加工过程都唯一地存在于一 项记忆任务中。
在启动研究中,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决定和 单词确认等。例如,在词汇决定测验中,要求被试 说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此,如果 某一字母串先后两次呈现时,被试做出词的判定时 所有的时滞减少,那么启动就发生了。 启动效应的研究为深入探索内隐记忆提供了强 有力的研究方法和证据,并已成为内隐记忆的主要 标志之一。
内隐记忆的含义(2)
从测量上看,内隐记忆是另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 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 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所学内 容的作用。 在心理学研究理论上看,研究者在对记忆的实验性分 离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一种理论假设,多重记 忆说,推测记忆系统可划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这 两个在机能上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Tulving & Squire et al.,1985)。这就可以认为内隐记忆是通 过间接测量和推理得出的,是一种假设的记忆系统。
(二)实验程序
雅各比(1991)的实验 在实验中,被试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在第 一阶段呈现一些单词要求被试阅读,并呈现 一些变位字(单词的第二和第四个字母顺序 正确,其余字母的位置错乱),要求被试重 新排列其余字母以组合成单词。在第二阶段 以听觉形式呈现一组单词,要求被试在听到 单词后大声读出来,并努力记住以备后来的 再认测验。
第二节
第二节
内隐记忆
在信息加工模型下进行的记忆研究,尽 管所使用的具体方法、材料和实验条件各不 相同,但一个重要共同点是均把记忆仅仅看 作人们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的恢复。我们把 这种依赖意识提取的记忆类型称为外显记忆 (explicit memory)。
约瑟夫•勒道克斯(1996)曾讲到过一位 因大脑受损而患有严重遗忘症的病人,她不 能记住她的主治医生,因此医生每天都要跟 她握手并作自我介绍。一天,当她要和医生 握手时,却时,在手心藏了 一枚大头针并扎疼了她。之后,当医生再作 自我介绍时,她都拒绝握手,而且她自己说 不清这是为什么。
0.8 0.7 0.6 击中概率 0.5 0.4 0.3 0.2 0.1 0 1 2
0.9 0.8 0.7 击中概率 0.6 0.5 0.4 0.3 0.2 0.1 0 1 2
间接方法测验
0.8 0.7 击中概率 0.6 0.5 0.4 0.3 0.2 1 2 击中概率 0.8 0.7 0.6 0.5 0.4 0.3 0.2 1 2
(二)遗忘症的研究
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Warrington & Weiskrantz,1968,1970,1974,1978)采用不同 的测验形式对遗忘症患者的记忆进行了考察,结果 均发现,虽然严重遗忘症患者完成传统的再认和自 由会议任务存在明显的障碍,但当采用残图识别测 验和部分线索测验(现称为词干补笔测验)时,他 们的成绩却与正常人接近。研究结果表明,遗忘症 患者也能保持语词信息,但这种保持要在特定的测 验中才能体现出来。
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任务中的操作, 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任务中的操作, 但不影响另一种任务的操作, 但不影响另一种任务的操作,或者变量对两 种任务的操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 种任务的操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 说分离产生了。 说分离产生了。 Tulving,1985
迄今为止,任务分离范式为推断心理过程, 尤其是无意识心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 手段,并成为目前研究内隐记忆现象的主要 方法论工具。在过去20年里,内隐记忆的关 键性发展之一就是系统地探索、证实并试图 解释存在于内隐与外显记忆之间的任务分离 现象。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其弱点和不 足也逐渐暴露出来。
再学时的节省 斯莱梅卡等人 (Slamecka et al., 1985 认为,可以把再学时的节省当作内隐记忆的 指标,再学一个先前学过的词表并不依赖于 先前学习片断的外显记忆,外显记忆在这里 是指能完全再认或回忆学习过的材料。而对 那些不能再认和回忆的材料,由于曾经学习 过,再学时就会缩短时间——表现为节省, 这就可以认为是内隐记忆的作用。纳尔逊 (Nelson,1978)发现,既不能回忆又不能 再认的项目也表现出节省。
一、内隐记忆的提出
当代内隐记忆实验研究可以追溯到两个 发展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首先是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了启动效 应;其次是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深度遗忘 症患者在某些特殊记忆任务中能够表现出相 对完整的记忆效果。后者直接引发了内隐记 忆的当代研究热潮。
(一)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 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 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指前后呈现 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 完全相同于前面呈现的启动刺激; 间接启动(indirect priming):前后两个刺 激有所差别。
(一)实验逻辑
加工分离程序的思想认为,再认可以分为基 于熟悉性的和基于意识提取的两种内部心理 加工机制。 意识性提取是一种有意识的回忆,需要分配 注意资源的控制加工;而自动加工不需要注 意参与。
加工分离程序依赖于三个基本假设: (1)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 工过程,这一假设是加工分离程序的核心 (2)意识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 是一样的; (3)自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也 是一样的。
(一)间接测验的类型
词干补笔测验 知觉辨认测验 物体决定任务
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后,测验 时提供单词的头几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 几个字母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 补笔的另一种形式是残词补全,让被试学习 一系列单词后,把缺一些字母的残词填上适 当的字母而成为有意义的单字。 虽然词干补笔测量的是一些永久性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的提取也依赖于实验中所发生的 事件。
任务分离存在的问题
1、两种测验的可比性问题 简单来说,对任务分离的各种批评都始于对这 样一个事实的认识,即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归根到 底是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它们之间有着多方面的 区别。这意味着分离逻辑所以来的两种测验之间也 许并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因此两种测验间的分离 也就不一定能说明什么问题。
2、逻辑上的循环论证 任务分离的逻辑是假设直接测验的结果代 表了外显记忆过程,而间接测验的结果代表 了内隐记忆过程。而为了证明内隐记忆的存 在,又反过来用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结果的 差异来作为证据。这样的逻辑其实陷入了循 环论证的陷阱。
二、间接测量
传统的记忆测量方法在指导语上均明确要求 被试有意识地回想它们经历过的某些事件并 把它们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因而被称为直接 测量(direct measures)。 间接测量(indirect measures)在指导语上 不要求被试专注于眼前的任务,也不要求被 试有意识地回想过去发生的某个事件,而是 通过被试在一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接推 断其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
知觉辨认是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 单字,然后要求他们在速示条件下(30毫秒) 辨认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为学过的单字。 通常的结果是,学过的单字辨认率显著高于 未学过的单字。 模糊字辨认是指在测验时呈现的单字的字母 不大清楚,要求被试辨认是什么子。将单字 模糊呈现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种是利用 幻灯机投射焦距变化,焦点未集中时,屏幕 上的投射是模糊不清的,由此造成模糊字。
另外,加工分离程序还有一个假设,即意识 性提取的操作表现为全或无(要么能再认, 要么不能再认,不存在出错的情况);而自 动提取则有对有错的。 加工分离程序通过操 作这两种测试条件,并依据其基本假设实现 了对自动提取和意识性提取的分离。
加工分离程序提供了两种测试条件:在第一 种条件下,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共同促进 作业成绩,因而他们的关系是协同关系,这 种测试条件称为包含条件;在第二种条件下, 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对作业成绩的影响正 好相反,因而他们的关系是对抗关系,这种 测试条件称为排除条件。
在记忆任务中意识与无意识很可能是同时发 生的,即大多数记忆任务均包含了不同程度 的意识与无意识加工。意识加工可能影响内 隐记忆测量;其次任务分离对记忆加工过程 的测量不是直接测量,而是完全依赖于特定 任务的分离来间接推论加工过程的存在及特 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