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处理好多种关系,如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知识掌握与思想品德培养、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等。
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中,直接经验是指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或已知的真理,主要指理性知识或书本知识。
学生需要掌握间接经验,因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系统的知识,而研究间接知识是学生缩短自己认识水平和人类现有认识成果距离的一条最有效的捷径。
然而,研究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为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能深刻理解和运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
在教学中,要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研究质量。
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可以减少认识过程中的盲日性,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效避免人类认识历史过程的偶然性,从而提高了认识效率;同时,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才能深刻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知识掌握与思想品德培养、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等关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提高研究效果。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传授和研究书本知识,并适当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练、实验、实、独立观察、调查、访问、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等方式,结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师在领导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按照教科书的系统,循序渐进地从已知到未知,日积月累地打好基础,让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
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可以是整理已知、探索未知、形成技能技巧、运用已知进行推理分析、得出结论、验证与深化理解新知、预教材、分析并理解教材等多种形式。
掌握知识和培养思想品德是相互关联的,两者共同存在于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工作中应着重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教师在工作中应着重处理好的几对关系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处理好许多不同的关系,这些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就必须着重处理好几对关系。
教师需要处理好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和对象,因此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个学生,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都要给予同样的关心和支持。
教师还应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而且,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呵护。
教师还需要处理好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学校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共同肩负着教育教学的重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需要和同事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
在工作中,教师们需要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更好地协作,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还需要处理好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需要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家长的期望和需求,帮助家长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配合家长的教育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还需要处理好和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学校管理者是学校的领导者,他们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和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需要服从学校管理者的指挥,认真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
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学校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尊重和信任的关系,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和典范,同时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2.同学关系: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合作可以提高课堂氛围,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
3.教材和教法的关系:教材和教法应该相辅相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法,并且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和教法。
4.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学校和社会相互联系,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需要。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五、接受与探究的关系
接受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1)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本任务 (2)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学习活动的预设性 (4)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五、接受与探究的关系
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基本任务 (2)以问题解决为主线 (3)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 (4)注重探究过程
1
黄寿生 数学系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如何体现? 1.引导学生投入到时学习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引 导;当学生取得进展时,及时鼓励。 2.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进行指导,起到解惑 的作用;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参与学生的 讨论;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教 学。 3.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包括情 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引导学 生开展数学活动。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3.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于设计怎样的教 学情境、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 怎样讲授或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安排哪些训 练、怎样检查学习效果等,都要精心地作出 设计。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4.改进教学方法,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总 的来说,应当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废除注入 式教学。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 动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组织 多种多样的作业,使学生从应用知识的过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独 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六、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3.有效的活动式教学是使基础与创新紧密结合 的根本保证。活动的本质与核心是学生的思 维活动, 教学中让学生开展主动思维,在思维训练过程 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使他们的 创造力得到发展。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作者:朱蕾来源:《黑河教育》2015年第05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往今来,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但在提倡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师者仅仅能“传道授业”已经远远不够了。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更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关系,营造良好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环境,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学生的知识大多是在课堂上获得的,其学习素质、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也大多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来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早已被大多数教师接受,但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的并不是很多。
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彻底地更新教学理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要放下架子,以爱为纽带,与学生朋友式的相处。
这种“朋友式”的关系绝不应是肤浅的、表面的,而是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行为自觉,是针对任何一种学习方式、教学状态下的情感自发。
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教学气氛才会轻松,学生才能主动思考和提问。
记得有一天,上课铃响了以后,我走进高一(2)班,喊叫声便传进了我的耳朵:“朱老师,超然打人了!”我立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把相关同学叫到谈话室,逐一了解情况。
原来是超然知道这节是我的课,要把多媒体打开,便找班长要钥匙,班长没有给,两个人就吵了起来,超然用拳头打了班长一下。
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一一给他们讲道理,还批评了超然,让他给班长道歉。
他很不乐意也不同意道歉,我很生气:“做错了事情被批评了还不服气。
”由于还要上课,我让超然先回教室,他却说:“我就在谈话室呆着,才不回去呢!”我一股火上来了,要发脾气,突然想起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教育的美,美在机智。
”于是我决定改变主意不批评他,而是对他说:“没关系,你暂时还没想清楚,等想清楚了再向班长道歉,今天你还要给同学们唱歌呢。
”然后我就转身往教室走,他也乖乖地进班级上课了。
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数学课堂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成人们的共识。
笔者认为,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要由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转移,教学目标就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广大教师要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为此,课堂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过度指导和过度放手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到适当的指导作用,即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有目的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目前探究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同学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创设好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猜想与假设。
教师在教学时,既希望同学们大胆猜想,又怕同学们的猜想超出预设。
猜想与假设是根据不充分的事实或不严格的推理而得出的结论,要让同学养成说出猜想依据的习惯。
另外,要知道同学们对猜想进行筛选和归类2、探究与其它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的优势是精讲精练,接受式学习效果就体现在这四个字上。
由于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需要经历一段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渗透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不能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进行探究,一些同学们普遍具有的生活经验也不必探究,比如在研究吸收热量多少与物体质量关系时,就没有必要进行实验探究,以听讲、记忆、模仿等为特征的陈述性的知识,不需要学生发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可见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就好像人的两条腿少了哪个都不行,只有两条腿走路人才能走的稳。
强调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在接受中的探究,探究中的接受,两者应该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所以说探究式教学并不否定其它的教学方式一、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既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联系的两个组成部分的一种整体活动,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觉的、积极的认识活动,从教学的最终目的来说,学生是猎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主体,是内因,是能动者;教师则是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客体和外因。
课程内容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东十里小学赵许宽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关于过程与结果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把数学课程内容视为一系列事实性的结论。
它们是静态的、客观的,也是内涵确定的,边界明晰的。
这些事实性结论成为“双基”的主体,也成为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它们当然成为课程及教学的重点。
但这同时又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不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只关注数学结论,老师上课时也总是让课程内容的展开尽快进入运用结论去解题的操练过程。
这样的状况在数学课程的现实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
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应该重视过程。
其实,在数学教育领域,很早就有这样的观点:数学教学与其说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不如说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
这里的活动就是指最终得到数学结论的数学活动过程。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体会感悟到这些知识技能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起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同时,通过这一过程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整体上促进自己数学素养的提高。
正是因为如此,过程本身就成为数学课程的目标,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达到知识技能目标的辅助性手段。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减法进位加法27+36时,前面的不进位加法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学生也会想到列竖式计算,在列竖式计算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结果,教给学生满十进一,学生也就会计算了,但是学生理解不了为什么要进位。
因此,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进位的缘由,我们可以借助小棒,利用摆小棒的形式加深理解,27就是2捆零7根,36就是3捆零6根,7根加6根就是13根,而13根可以看作是一捆和3根,很明显加起来是6捆零3根,这样借助学具再来教学列竖式中的进位,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些。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课件
优化教学媒体
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课件、实 验设备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式 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08
教主作用与学生主体位 的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内涵及意义
教师主导作用
指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策划者、引导者 和启发者的角色,旨在引导学生主动 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和培 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整合教育资源
加强师生互动
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资源、 教师资源、社会资源等,使德育与智育相 互融合。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师 生关系,使德育与智育在互动中得以实现。
05
生与差生的关系
优生与差生的定义及分类
优生
通常指的是在学业、表现、能力 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在 学校和课堂上通常能够取得较好
的成绩和表现。
差生
通常指的是在学业、表现、能力等 方面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可 能存在学习困难、表现不佳、能力 不足等问题。
分类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表现,可以将学 生分为优生和差生,以便更好地针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差生产生的原因和转化方法
原因
差生产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如智力、能力、兴趣、学习方法等,也可以包括外部因素,如家庭环 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
学生主体地位
指学生在教学中拥有自主、合作和探 究的学习权利,能够自由表达、质疑、 调查和探究,充分发展个人潜能,实 现自我价值。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可以减少认识过程的盲目性,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效地避免人类历史上的偶然性和曲折,从而大大提高认识效率,使学生尽快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
2.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现成的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的经验,是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
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关心学生除学习书本知识以外的其他生活,把知识融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间接经验联系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才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3. 防止只重书本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一种是主张书本至上,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和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和获取知识的观点。
另一种是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师的系统传授的观点。
这两种观点都违反了教学的规律性,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1. 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没有知识,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智力,甚至无法获得创造力。
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
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只有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困难也较多。
2. 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教学中要促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代表其智力发展的高低。
简述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简述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 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和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以身作则成为他们的榜样。
同时,教师也应该保持专业性,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
2. 同学关系:教师需要在班级中建立积极的同学关系,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并及时处理和调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家校关系: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与家长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4. 教研关系:教师应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同事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5. 学校与社区关系: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与社区的交流和合作活动,与社区各方面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上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关系的处理。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
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规定的要求。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
例如,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预设”问题的意图时,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预设”没有想到的质疑时,学生的活动进展与教师的“预设”有差异时,这都需要教师适时调整预案,以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所学学科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该学科方面才能。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摘要】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教师之间关系、学校与社会关系以及课程与实践关系。
这些关系的协调和平衡对于教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师生之间应建立尊重、信任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要培养合作精神、互助共赢的关系;教师之间要团结协作,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学校与社会要密切联系,促进教育资源共享;课程与实践要结合紧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关系的良性发展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因此要善于处理各种关系,促进关系的良性发展。
只有当各种关系得到妥善处理,教学工作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 学生之间关系, 教师之间关系, 学校与社会关系, 课程与实践关系, 教学中关系的重要性, 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 关系的良性发展对教学的影响1. 引言1.1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几种重要的关系是非常关键的。
这些关系涉及到师生、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与社会以及课程与实践等方面。
只有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之一,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效果。
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注意,团结协作可以促进教师间的共同进步。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服务社会,打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课程与实践的关系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要把握好这些关系,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谨慎的处理能力。
只有正确运用这些关系,才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
2. 正文2.1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学习者。
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权威形象,让学生尊重和信任自己。
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处理好四个关系13―0083―01教学是一门艺术。
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自信与谦逊的关系教师应当是在某专业、某领域学有所成的人。
学识广博的人由于有深厚的知识学问“垫底”,因而,当他面对学生时,自然会流露出一种自信来。
这种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潜能调动起来,使人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但自信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于自信,以至于自负,容易引起接受者的逆反心理,令人反感,因而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自信与自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表现出来,甚至表情、神态都可以透露出这种心理的轨迹。
要把握好这个“度”,非得练好“内功”不可。
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逊可以促使人不断地上进,同时也具有一种亲和力。
博学而又谦逊,应该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饱学之士、学问大家往往是谦逊而又平和的。
但是作为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如果缺乏自信,过于谦逊,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得接受者对其传授的知识的准确性、可靠性产生怀疑。
同时,过分的谦逊也是一种虚伪的表现,会令人生厌,并产生一种抑制和抵触的心理,同样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二、引证过多与论据不足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是需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见解的,而观点、见解的阐述与展开离不开论据的支撑。
如果只讲观点、见解,没有论据或者论据不足,势必干瘪抽象,缺乏说服力,令人难以接受。
适当地引用一些理论论据或者事实论据,特别是一些带有典型性的论据,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观点、见解易于别人接受,同时也可以使得讲课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
一个教师只有以丰厚的知识积累作后盾,在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
但旁征博引也有个“度”的把握问题,过犹不及。
引证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否说明问题。
如果事例典型,有代表性,用得又恰到好处,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处理好五种关系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处理好五种关系标签:有效课堂;变革;资源;主体;评价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真正的教育变革首先就体现在课堂上的,方方面面的素质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力提升、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的核心所在。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实施新课改,并不意味着对过去已经被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教学原则进行全盘否定,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教学,重视对学生素质培养和意志品質的锻炼,注意统一要求和区别对待相结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这些都将作为宝贵的经验加以继承。
我们要想使课堂改达到一个新高度,就必须科学、辨证地对待传统的课程教学。
二、资源与主体的关系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固然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实,但是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还是一种教学媒介,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
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流程、受课件的约束,教师势必失去自我的教学风格,教师自己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体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将失去它的生命力。
那么,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把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
通过让学生搞调查、搜集各种资料,广泛联系社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技能训练、阅读训练和练习的内容,添加制作实用课件,来给我们的教学增彩润色。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有效课堂中,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教师不再主宰课堂,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第一篇: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前,教师要弄懂一切。
课上,教师要懂装不懂,把问题、困惑摆在学生面前,“激”他们出学法,出思路,出智慧。
教师要为学让时空,把尽量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让舞台,把尽量多的表现机会留给学生。
2.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知识要靠一定的练习转化为能力。
练什么,怎么练呢?既要讲究练的质量,又要讲究练的策略:精练、巧练、活练,以一当十的练。
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不靠家长帮练。
3.处理好学与评的关系学生学的情况,经常要得到来自教师的评价。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篇:工作汇报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工作汇报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向领导汇报工作对于每个机关干部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它既是要事也是常事;既是大事,也是小事。
汇报得好,重点突出、干净利索,领导自然就会满意。
汇报得不好,遮遮掩掩,眉毛胡子一把抓,领导听了之后往往不知所云。
下属在向领导汇报工作应该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处理好真与假的关系,切忌无中生有向领导汇报工作,无论怎么加工润色,怎么讲求技巧方法,都要遵循一条首要的原则,那就是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态度。
一定要把汇报内容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数据翔实的基础之上,绝不能随意编造和歪曲事实,不能把工作成绩中明明不属于自己的部分记在自己身上,或者有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更不能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欺骗领导。
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切忌面面俱到要先讲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再讲次要的;先谈结论,然后补充论据说明;先提问题,然后再罗列出解决方案,供领导分析参考和做出决策。
大多数的领导都是希望首先知道自己单位目前所取得的成绩,然后就是本单位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最后才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为下属,在汇报之前,要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争取在最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为有效的汇报,不要拖沓冗长。
教师在工作中应着重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教师在工作中应着重处理好的几对关系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工作中需要处理好许多对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需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校关系、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等。
师生关系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
在与学生相处时,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模范。
对待学生要公正平等,不偏不倚。
也要尊重学生,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关心他们的成长。
只有做到这些,教师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同事关系也是教师工作中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关系之一。
在学校里,教师一般都是以班集体的形式来工作的。
在工作中需要和同事们进行良好的合作。
教师要学会团结同事,协作共事。
在遇到工作上问题时,要与同事们共同商讨,互相支持,相互协助,共同解决问题。
也要尊重同事们的个人空间,不干涉他们的私事,保持适当的距离。
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家校关系是教师工作中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关系之一。
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形成紧密的联系。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校是学生的第二教育场所。
教师需要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每逢家长会,教师要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
在学校进行各种活动时,也要邀请家长前来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这样,学校和家庭就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良好的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也是教师在工作中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关系之一。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
学校要能够积极面向社会,与社会各界进行积极合作。
与社会各界合作,可以帮助学校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
也可以借助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或者升学。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旧观念和模式的激烈碰撞下,暴露出许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里浅谈一下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一、处理好教学新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这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
要按照新课程理念挖掘教材内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按部就班,就事论事,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备课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出发点。
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
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
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
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是动态性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
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修订和完善教案。
三、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
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对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实施。
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课程资源,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从激发学生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方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应当处理好的五组关系
教学过程应当处理好的五组关系一、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组关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理解他们的需求和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同时,我们也要在教学中保持专业性和权威性,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反馈。
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以建立信任和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间关系学生间关系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一组关系。
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背景,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差异和冲突。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友善,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这样的学生间关系可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关系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是密不可分的一组关系。
教师要清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我们也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反馈和评估,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一组关系。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和需求。
同时,我们也要向家长提供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评价,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这样可以形成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以上五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以及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摘要】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协调关系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这些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和维护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并与其他教师进行有效的协作。
教师还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协调关系,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生动性。
学校也需要与社会保持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重视这些关系的重要性,积极处理各种关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也应加强师德建设与专业素养提升,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互动、教师合作、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校社会联系、关系重要性、促进作用、师德建设、专业素养。
1. 引言1.1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各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协调与处理。
只有当这些关系得到良好的处理时,教学才能够取得有效的成果,学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理解和关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要互相尊重、合作、分享,共同进步。
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协调关系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也都是教学中需要关注和处理的重要关系。
只有重视各种关系的重要性,积极处理好这些关系,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与专业素养提升,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既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
2. 正文2.1 师生关系的处理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要处理好师生关系,首先要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
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既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落脚点。
在教学活动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参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突出。
出现差异是客观事实,那么如何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呢?一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于这些学生进行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在评价时,可以对这些学生采用“推迟判断”的做法。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二是采用小组教学方式,关注差异,促进发展。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使层次不同的学生能够取长补短。
在小组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定的策略引导,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避免出现少数反应灵敏,基础较好的学生积极主动,而反应较慢,基础薄弱的学生消极被动的局面。
(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所设计的教学方案。
一般而言,为此而做的主要工作包括:以《标准》为依据,领会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状态;等等。
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就形成了一个“预设”方案。
“生成”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所出现的有一定教学价值的新目标、新问题等未含在预设中的新的教学资源。
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境:由于教师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学
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被激发,进而开动脑筋,在课堂思考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新东西——问题、方法、结果,等等。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首先,应当耐心听取学生们的想法;其次,迅速发现和捕捉其中的思维亮点、有价值的内涵;随后,尽可能及时做出反应,包括鼓励、质疑、分析等。
这里,强调的是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换意见,共同探讨。
而且在交流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新资源的教育价值。
(三)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推理是数学思维的主要形式,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标准》指出:数学推理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那么,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使得学生在这两个方面能得到均衡的发展?一般说来,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应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和确定的规则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常常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则用于证明结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尝试发现规律,猜测结论,发现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是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再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演绎推理的确认,然后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演绎推理的方法,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格式,理解演绎论证的含义,逐步养成“言必有据”的良好习惯。
在初中阶段,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知道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
(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数学课堂中较多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器(包括图形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投影、视频等多媒体设备。
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应当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根据内容标准的要求,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和图形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数据的处理。
在认识图形性质时,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及其有关软件进行图形的绘制,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观察图形的各种变换,探索图形的变化规律上。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图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
比如,近年来网络的发展可以给老师与学生提供一个交流
的平台。
教师不仅借助于网络获得大量的本校的、外校的,本地的、外地的,本国的、外国的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进行网络的互动、交流,改进教学的手段,实现数学教学的直观化。
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用它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其自身的价值,如实时性板书,它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脉络。
此外,对于暂时没有条件的地区,应鼓励数学教师细心钻研,自制教具和学具,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