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中知识分子形象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解读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
解读《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围城》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前言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推崇小说无处不在的幽默和讽刺,称“《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自《围城》1947年在《文艺复兴》期刊上连载面世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时人根据各自的思想立场和人生体验解读文本,或“捧”或“杀”,而赞誉之辞大体雷同,批评之声也时有所闻。
归纳起来,前人袭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模式的评论大致有如下几种: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角度看,文本中大量的隐喻、讽喻与掌故,使它不含是一座用漩矶碎锦巧构而成的中外学术迷宫,风格颇似欧美所谓知识型文本或后小说;至于钱钟书随手拈玩的中国及西洋神话、寓言,可为原型批评的典范文本;而小说中除各色人物外,暗含一个无所不知的“叙述者”,不仅叙述事态的发展,而且常常大发议论,正吻合结构主义批评代表罗兰·巴特叙事理论中关于叙述者大于人物的分析;此外,小说中描写船上茶房阿刘与方鸿渐的两次“钗钱交易”,阿刘手心里的发钗由三只变为一只,这样的“细节印证法,似还有形式主义的痕迹”。
若生发开来,从社会学批评、读者接受批评,甚至后殖民主义批评、现象学批评均可对这部思想深刻、艺术高超、风格独特的小说作出新的阐释与评析,但鸿泥半爪,令人终日沉迷其间也难尽其全。
杨绛所言《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已广为流传。
《围城》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语妙喻、深刻的心理刻划也早已被世人津津乐道。
本文试图避开对文本题材、主题与艺术表现手法的传统分析,而从女权主义角度、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侧面对《围城》中女性知识分子角色进行解读,以期勾勒一幅《围城》姚紫嫣红的‘十二钗正册图”,探究作者关于20世纪30井。
围城知识点归纳总结
围城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小说背景1. 北平社会风气:小说发生在北平,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上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作者通过贾宝玉的情感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虚荣、势利和浮躁心态。
2. 政治背景:小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小说中不时出现当时社会政治事件的影响,如战争、通货膨胀等,这些都是小说背景的一部分。
二、人物形象1. 贾宝玉: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却在现实中感到困惑和无奈。
他内心极度矛盾,既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又被现实所困扰。
2. 林黛玉:贾宝玉的表妹,是一个极具才情和个性的女子。
她叛逆、敏感,对现实社会充满怀疑和不满,是民国社会上层家庭中的一颗反叛的明珠。
3. 薛宝钗:贾宝玉的未婚妻,是一个度量大方、善解人意的女子。
她对贾府的生活方式持有不同于林黛玉的态度,强调现实和稳重。
4. 贾母:贾府的家长,是一个善良、宽厚的老太太,是贾宝玉的依靠和理解者。
通过贾母的形象,作者展现了封建时代的家族观念和道德规范。
三、情感描写1.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主线之一,作者以这段爱情为窗口,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对爱情的态度和认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不满和思考。
2. 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是现实社会中的婚姻中的一种象征,作者透过这对夫妇对宝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四、主题1. 围城:小说的题目“围城”很具有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指代了贾府的封闭与禁锢,还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知识分子的复杂处境的反映。
2. 爱情与婚姻:作者通过贾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婚姻,以及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习俗和家族观念的质疑,倡导道德与爱情的平等和自由。
3. 知识分子的困境:小说以贾宝玉的思想感情经历为主线,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境遇和生活处境的反思,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面临的精神围城与现实困扰。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他的描写和言行,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点和性格。
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他一直处于自卑的状态中,总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他的自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牺牲他人的忠诚。
在小说中,他先后背叛了自己的恩师陈察院、朋友唐温贞,将他们出卖给了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追求着自己的爱情。
他始终困惑于选择陈岚和沈从文之间,不愿意做出妥协,以至于最终失去了两个女人。
方鸿渐的这种自私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软弱的人。
其次,方鸿渐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
他总是推卸责任,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愿意承担责任。
在与陈岚分手后,他怨恨陈岚对自己的背叛,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负责任和不成熟。
在与沈从文分手后,他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自私和优柔寡断负责。
他总是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对自己的错误从不反思。
这种缺乏责任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和幸福。
此外,方鸿渐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他往往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在面对抉择时往往左右为难。
他的优柔寡断在两个爱情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对陈岚和沈从文之间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而且在面对感情的问题时总是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他缺乏对自己的坚持和自我定位,总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迷失自己。
这种优柔寡断使得他在人生的拐点上错失了很多机会。
总的来说,方鸿渐是一个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优柔寡断的人。
他经常被社会和他人的期待所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
他在人生的重要选择面前往往犹豫不决,缺乏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的这种性格和态度使得他无法脱离围城,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通过对方鸿渐形象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这种形象也可以代表了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
他们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往往面临着各种的选择和困惑。
他们常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难以做出决断。
正因为如此,《围城》中关于方鸿渐的描写也一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处在精神危机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在西学东渐、出国镀金成为时尚的驱动下,这位出身于封建世家的方鸿渐抱着好奇、游历与获取功名的理想走出了国门。
然而,他在国外并无任何专长,最后从爱尔兰人手中骗了一张假博士文凭。
回到国内后,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家庭、亲友、社会,无不使他领略世态的冷酷。
他不谙世事,从十里洋场到内地的三闾大学,险恶的处境,恶劣的人际关系,一次又一次地教训和打击了他。
他在家庭中难以存身,在学校里也无法立足,跑回上海后依然毫无出路。
最后,他只能像关在铁笼中的野兽,虽然拼命挣扎,最终却永远找不到出路。
由于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方鸿渐对不如意的社会环境和生存困境,总是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不愿承担对社会和对自身的责任,而惯于依附他人,失去了存在的自主性。
方鸿渐是病态的现代文明的病态产儿。
作品通过对方鸿渐的病态人格和失败人生的描写,既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弊端和危机,也启示人们要有生活的勇气和存在的自觉性。
《围城》:知识分子的困惑与迷茫
围城:知识分子的困惑与迷茫简介《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出版于1947年。
这部小说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描绘了上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所面临的困惑与迷茫。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小说探讨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婚姻、职业、社会等问题的种种困惑,引起了广泛关注。
知识分子角色的矛盾心理在《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常常感到无力和无所适从。
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战乱动荡之际,不同价值观相互碰撞。
与此同时,方鸿渐内心承受着家庭、职业、爱情等各种压力,他面对着选择、坚持还是妥协、放弃之间一再犹豫挣扎。
这种矛盾心理体现了许多当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环境中所经历的迷茫。
婚姻观的困惑方鸿渐在小说中面临了婚姻的选择。
他的表妹孙柔初具女子之美,而既形象又聪慧;而丽珠则是一个家庭背景更好、决心更大、个性更独立的女人。
方鸿渐陷入了两难选择,不确定哪一种婚姻更适合自己。
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传统、现代价值观念及女性角色变化所带来的困惑和纠结。
职业抉择的尴尬作为知识分子群体,方鸿渐和其他人一样也面临着职业选择的尴尬。
他曾考虑过投身政治与社会改革,但最终意识到那只是一场幻想,并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然而,即使在教育事业中,他也感到无法实现自己内心真正的理想。
这种对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迷茫的困扰让许多知识分子倍感无力和失望。
社会压力下的个体迷茫《围城》中描绘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压力和限制。
方鸿渐所处的社会充满着权威、高等教育机构限制以及封建道德束缚等因素,使得知识分子在思想观念上常常感到困惑和沮丧。
无论是与家庭的矛盾,还是与社会之间存在的隔阂,都使得知识分子们陷入一种迷茫中。
结论《围城》深刻地揭示了上世纪初知识分子面临的各种困扰和迷茫。
作者通过幽默而生动的叙述方式,生动刻画了主人公方鸿渐在现实生活中因为选择而面临的心理纠结。
这部小说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引发了对于个体命运、自由选择以及价值观念等重要议题的深入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围城》的主要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
《围城》的主要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摘要:《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通过对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揭示了处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无奈人生。
《围城》所围困的,不单单是方鸿渐,而是代表一部分知识分子,在面对爱情时屡遭挫折,在构筑家庭时节节失利,在面对事业时四处碰壁。
这类“被围困”的知识分子,其内心充满焦虑、压抑,但又无力抗争。
关键词:《围城》;知识分子;人生困境在钱钟书的《围城》里,讲述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一类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
“从《围城》中可以看到,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并未放弃对身陷围城时的奋力抗争,只是在他的人生围城中,经受了太多痛苦心境的折磨与挤压。
“麦加认为:“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所画的圈。
因为他不知道,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一艺术形象,体现了“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冲出来”这一复杂的人性心理。
一、“被围困”知识分子的形象分析在《围城》中,似乎每个人都身陷“围城”,方鸿渐、赵辛楣、唐晓芙、孙柔嘉⋯毫无疑问,方鸿渐是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其作力“被围困”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压抑与抗争中发出更多的无奈之声。
(一)性格上的懦弱与虚荣钱钟书在《围城》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既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
以方鸿渐而言,相比旧时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虽然思想上较为进步,但言行上却不肯越雷池一步,新的脑壳,却装着旧有的观念,难逃欺世盗名的“镀金”之嫌。
出身乡绅世家,拥有留洋经历,却持着近乎扭曲的人生观。
从方鸿渐的日常琐屑中,看似可笑、可悲、可叹、可讽,实则是合情合理。
这种平淡叙事下,营造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正是推动人物命运发展的导线,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的困顿与迷惘。
“站在人生的立场上,钱钟书用一支有温度的笔,向我们揭示了被围困知识分子的爱情与人生。
语言里有讽刺,也有温厚的引领,真实而自然地呈现被围困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围城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
本文将从主角方鸿渐、芙蓉、白嘉轩和比尔等人物入手,分析他们的形象塑造及其所体现的主题意义。
方鸿渐是小说的主角,也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具备良好的学识和才华,却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生活不如意的困境。
方鸿渐通过文字来发泄自己对环境的不满和对围城现象的思考,他的内心独白成为小说的重要表现手法。
方鸿渐的形象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围城中的困惑和无奈,以及他们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芙蓉是方鸿渐的妻子,她是一个热情而活泼的女性形象。
她在婚后渐渐变得冷淡和不解风情,因为她对方鸿渐的异性朋友们感到嫉妒和孤独。
芙蓉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围城中的局限和无奈,以及她们在婚姻中的焦虑和痛苦。
芙蓉的经历提醒着读者,要注意理解和关心配偶的感受,共同面对围城的种种问题。
白嘉轩是方鸿渐的哥哥,他是一个功利主义者的代表。
他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却往往忽视了精神追求和情感生活。
白嘉轩的形象暗示着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偏颇,以及人们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丢失精神满足的现象。
白嘉轩的命运也表明了金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比尔是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他是小说中的边缘人物。
比尔思考着如何改变现状,但却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
比尔的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反思和对理想乌托邦的追求,他的经历也揭示了知识分子面临矛盾和无补的境地。
比尔的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悲剧性的对比,更加凸显出围城的压迫与封闭。
通过对上述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围城》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围城中的困境和无奈,以及他们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
方鸿渐、芙蓉、白嘉轩和比尔等人物形象不仅体现了小说中的个人命运,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的困境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围城人物形象的塑造,向读者展示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同时也引发了对围城现象的深入思考。
《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现实困境
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现实困境《围城》是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小说,它以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知识分子在封闭社会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本文将通过对《围城》中主要人物和情节的介绍,探讨其中所反映出来的知识分子在特殊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哲学思考。
1. 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在《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他具备良好教育背景和才智,但却陷入了自我怀疑、优柔寡断的境地。
这种境况折射出围城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应该选择何种立场和生活方式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现实?2. 困境与选择方鸿渐很早就对官僚体制和社会舞台上虚伪、功利主义等问题有所认识,但他却无法逃离这个圈子,并获得内心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他的心灵困境表达了一部分知识分子被社会舞台所束缚、局限的境况。
与方鸿渐相对照的是孙少平,他代表了另一种极端选择——逃离围城。
他认为唯有离开围城,远离尘嚣和繁杂,才能找到内心真正的自由。
3. 独立思考与自主判断《围城》中还通过方鸿渐和李世英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婚姻中所面临的不同挑战。
虽然方鸿渐深爱着李世英,却因提前预见到婚姻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优柔寡断。
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舆论对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影响,以及知识分子需要在复杂现实中独立思考并做出自主判断的能力。
4. 内心追求与现实压力在《围城》中,众多次要人物也反映出类似困境。
例如桑凤麟作为一个背负梦想并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却因经济困难而不得不在社会舞台上妥协。
这种内心追求和现实压力之间的矛盾也是知识分子面临的重要问题。
5. 结论通过《围城》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心理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封闭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他们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并在复杂的现实中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的归属感和意义。
钱钟书借助小说表达出了对知识分子群体以及整个社会发展道路上存在问题的思考与警示。
【字数:约400】。
钱钟书《围城》中知识分子女性形象探析
第 二卷
第一期
钱钟书《 围城》 中知识分子女性形象探析
陈伟 宾
( 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 院
【 摘
钟书先生被誉为"0世 纪最伟 大的学者" " 2 , 文化 昆仑" 然 . 而在这部广受赞誉 的作 品 中,作 家塑造 了许 多性格迥异 的女性人物形 象,从 对他们 的描 写 中表 现 了作者对 于不
同 女性 人 物 的 态 度 .
一
江 苏南京
2 17 ) 1 11
我 你 顶 要 】围城》 一部备受 瞩 目的 小说 , 作者钱 慨 — — 汪 太 太 一 句 . 和 他 在 一 起 , 吃 什 么 醋 . 得 高 《 是 其 句 话 也 说 不 出来 . 汪夫 人 的优 点 很 明 显 , 爱 敢 恨 , 敢 这 点 也 是 值 得 大 为 赞 赏. 此 外 , 城 中 的女 人 们 还 包 括 鲍 小 姐 , 小 姐 , 寡 围 张 俏 妇 , 美人 , 小 姐 等 , 值 一 提 . 王 范 不 二 , 者 女 性 观 作
唐晓荚之名, 大约来 自< 楚辞 · 九歌> .诗 中" 湘君 " 一
节 唱 道 :采 薛 荔 兮 水 中 , 芙 蓉 兮 木 末 . " 晓芙 纯 真 天 " 攀 唐 然 , 似 " 水 芙 蓉 " 她 与 方鸿 渐 同属 理 想 青 年 , 方 的 恰 出 , 是 最 爱 . 但她 偏 执于 女性 彻 底 解 放 , 要 求 " 竟 占领 爱 人 整 个 生命 " 方鸿 渐 也窥 破 她 " , 不化 妆 便 是 心 中 没 有 男 人 " 私 的 心偏 见 , 是 两 人 误 会 不 断 , 悲 更 迭 , 于 喜 方鸿 渐 最 终 不 能 遂 她 心愿 .可 怜一 对进 步 恋人 , 双 为 理 想 所 耽 .唐 晓 芙 双 纵 是 满 腹 诗 书 也枉 然 , 头 来 连 婚 姻 都 虚 无 缥 渺 . 到 汪 太 太 , 先 想 起 聪 明 的 孙 柔 嘉 给 汪 太 太 的 简 明 画 首 像 . 点 红 指 甲 , 张 红 嘴 唇 这 形 容 汪 太 太 实妙 哉 !汪 十 一 . ' 太 太 属 于 那 种 成 熟 大 方 颇具 风 韵 的俏 少 妇 形 象 . 小 说 中 看 上 去 汪 氏夫 妇 比较 融 洽 , 太 太 会 画 画 , 让 王 点 鸳 鸯 谱 , 把 范 小 姐 介 逢 要 绍 给 赵 辛 楣 , 刘 小 姐 介 绍 给 方鸿 渐 , 惜 都 没 有 做 成 , 把 可 更 好 笑 得 是 让 赵 辛 楣 从 自己 的 眼 睛 里 看 到 了苏 小 姐 的影 子 . 而 汪 太 太是 喜 欢 赵 辛 楣 的 , 一 点 不 容 置 疑 : 这 后来 她 与 赵 辛 楣 两 个 人 夜 晚 在 外 面 散 步 ,拉 拉 扯 扯 足 以 说 明 她 多 少 有 些 芳 心 大 动 . 汪 太 太 还 和 高校 长 之 间 关 系 暖昧 很 有 意 思 , 最 为 精 彩 的 就 是 那 段 高 校 长 陪汪 主 任 打 麻 将 回 家 看 到 辛 楣 与 太 太 拉 扯 在 一 起 ,校 长 大有 戴 绿 帽 子 的 愤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圈子为主题,围绕着一个个充满着错综复杂的人物展开。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深入人心,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四个阶层的人物,即高华、满嘴、凯达格兰、方鸿渐和昭明五个角度对《围城》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高华:圆滑而自私高华是本书中的主角之一,是一位有背景、有阅历、有文化的人。
高华人格分裂,表面上沉着、机智、圆滑。
实际上却内心空虚、无聊、自卑。
他自视甚高,在新旧价值观互相碰撞之中,表现出扭曲的人格。
高华有本领,却没有志向。
他看透了世俗的一切,却又不能超越这种世俗。
他的自私、懒惰、冷漠成为了他无法逃避的人生缺憾。
满嘴:尖酸刻薄而内心敏感满嘴是高华的表妹,精明强干,在交际圈子中深谙人情世故。
虽然言语尖酸刻薄,但内心却是时时处处充满敏感,充满脆弱。
她整天围绕着女人的事情打转,注意着仪态和风格。
凯达格兰:内心孤独又高尚凯达格兰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内心充满着高尚又孤独。
他对人类的本性到达了深刻的理解,有时甚至陷入了绝望之中。
他坚决地支持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价值观,却因为贪图人类内在的幸福而落入了骗术中。
他在极端谎言和虚无之中挣扎,努力地寻找最后的出路。
方鸿渐:自命不凡却心灰意冷作为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角,方鸿渐在聪明能干、没有家庭背景和成就感的压力之中,形成了自命不凡、自我陶醉的心理。
他认为自己比在城外的人更优秀,但他的期望却不成现实。
在围城之内,他遇到了自己的对手,对于自己的竞争者,他充满了敌意。
但他内心的孤独却使他的自尊心破灭,沦为了围城之中的另一个普通人。
昭明:堂堂正正的人格昭明是扮演者一位光明磊落的角色,他的人格特征是可靠、热情、尊重、勇敢和光明磊落。
他身上充满了善良和正义的气息,在围城之中充当着良心的代表。
他是《围城》中最具有人格的人物之一,是一个不参与恩恩怨怨的人,坚定的传统价值观使他慢慢地认清了自己的真实面目。
《围城》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分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围城》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分析刘巧芳 泊头职业学院摘 要:上世纪的新文学运动中,包括鲁迅、巴金、茅盾等作家都创作了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其中学者钱钟书的《围城》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进行了刻画,形象鲜明。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学者对《围城》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研究热度一直未减,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将作品人物群像按其特征分类并进行了形象分析,希望由此能更加明晰现代知识分子应该继承和改善之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关键词:《围城》;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56-01《围城》是作家钱钟书一九四四年动笔耗时两年完成的作品,作者取材自他当时处在的时代、他熟悉的行业、熟悉的社会阶层,以当时的知识分子为题材,又从知识分子作为人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角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进行了描绘,展示了受病态社会的影响知识分子病态的人性,并对其病态的成因进行揭露,从而展示当时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荒芜和人性的危机,希望以此为鉴,构建现代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观[1]。
一、《围城》中知识分子的形象特征在《围城》中病态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特征一,贪慕虚荣。
《围城》中知识分子的贪慕虚荣分为对文化和物质财产的贪慕虚荣,比如小说中的哲学家褚慎明的名气是依靠外国哲学家的回信堆积起来的,比如对战争造成了财产损失的虚构,比如说在《围城》中三间大学的校长高松年不是致力于课题研究、教书育人,而是沉浸于拉帮结派、勾心斗角来巩固校长的名望。
又比如有着法国博士学位的苏文纵在被方鸿渐发现抄袭后毫不知耻,仅仅是依靠一张留洋文凭来遮羞,包括主人公方鸿渐的假学历等等。
特征二,怯懦无能。
这一特征在《围城》中方鸿渐的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方鸿渐在感情上还未能撇清与苏文纵关系又爱上唐晓芙,在落入孙柔嘉的婚姻陷阱后,就一直处于被动位置,被孙柔嘉当面骂懦夫,甚至对孙柔嘉离家出走也显得无可奈何,在事业上其在三间大学的工作还是拜情敌赵辛相所赐,方鸿渐感情和事业上的表现都显示了他的软弱无能。
围城对知识分子的讽刺例子
围城对知识分子的讽刺例子围城这部小说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啊,尤其是对于那些知识分子来说,真是讽刺得太到位了。
大家都知道,围城里的人就像那只被困在围里的兔子,心里想着外面的世界,然而一旦出去了,又想要回到那种舒适的圈子里。
想想那些知识分子吧,他们总是追求着高尚的理想,心里想着要拯救这个世界,结果呢?他们却被围在了自己的书本和理论里,动不了,真是个笑话。
就拿方鸿渐来说,这小子真的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他留洋归来,满腔热情,以为自己是个大英雄,结果到了中国,发现自己不过是一颗小星星,照亮不了什么。
他身边的人都在嘲笑他,觉得他那点洋文根本没用。
方鸿渐像个无头苍蝇,四处碰壁,嘴上说着要改革,要追求真理,心里却又觉得无能为力。
就像吃了个大馒头,却没法咽下去,真是尴尬。
再说说他那些同学,真是个个都满腹经纶。
可问题是,他们的理论再好,也没法应用到实际中。
见面的时候,大家都在争论,争论得不可开交,结果就像打了个架,谁也说服不了谁。
就这样,他们在这个围城里越陷越深,明明都知道外面的世界精彩得很,偏偏就是不愿意走出去。
难道就因为他们习惯了这种温暖的围墙吗?我看不是,是因为害怕!再想想这些知识分子的恋爱,简直也是个喜剧。
每次聚会,大家都在聊理想,聊诗词,聊历史,结果一转眼,没人关心谁喜欢谁,谁又对谁一见钟情。
就像打麻将,大家都在看牌,却没人出牌,最后就剩下了尴尬的沉默。
明明有那么多机会,偏偏让理想把他们的生活给围住了。
爱情啊,真的是围城外的另一种追求,但他们却总是顾忌重重,宁愿坐在城里谈论那些空泛的理论,也不敢去追求那种真实的感情。
这让我想到,围城对知识分子的讽刺,不仅仅是让人捧腹大笑,还让人思考。
人生啊,真的是个围城,有些人拼命想进来,有些人又想出去。
可无论你在哪里,外面的世界总是风云变幻,里面的生活却是一成不变。
那些知识分子们,真该放下书本,试着去体验一下生活。
毕竟,光说不练可不行,只有走出去,才能知道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方渐鸿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缺乏大局观,人生道路上的风向标就是辛楣。
他的事业和爱情都和这位好基友深度勾兑,只是毕竟只是朋友的交情,资源可以用,但力度往往不够。
自己的家庭已然中落,不会有资源加持,在事业上没了帮衬,偏偏为了一点书生意气,又不愿接受柔嘉的帮助,搞到后来就是赔了夫人丢了工作,大龄失业青年的光景。
在对待感情时,方渐鸿就像头上顶了三个鸡蛋,哪个都想要,哪个又要不着。
苏小姐,唐小姐只是为了斗气而有了与他发生剧情,无论身份家世,大家都不是一路人,不过方先生不这么认为,他当然认为是自己不爱他们,和柔嘉是有感情的,但再有好的感情也经不住他无脑的发作,他的发作是被两个家庭夹在中间的无力感的自爆,只可惜能受伤的只有他自己。
建议我们的方先生与柔嘉修好,接受姑父母的改编,好基友那边保持联络就好,别再去碰什么运气了。
赵辛楣是方渐鸿的好友,他为一个女人号称投入二十年猛追,最后追不上,接着又是汪太太,觉得他和初恋很像,最后到赵小姐,和他的死党一样,身边总不缺女人。
不同的是,这家伙家世可以,一直有资源用,从报社到学校到机关,可以说在事业上没有费什么事,人也能处,比方渐鸿敞亮,他起码不会不识大体,相反,这人做事讲究策略,是个正常男人里的优等生。
苏小姐、唐晓芙是一对宝货,这种女人有钱,会算计,任性,没什么道理可讲,绝不是一个好太太的画像。
特别是苏小姐会见柔嘉的那一段,在我看来实在没有必要,就像老美的不讲武德,她的蛮横无理有实力打底,锋芒毕露的女人是双刃剑,总有一天也会伤到自己。
其他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单位里没有秘密可言,所以更要少言,如果不得不发声,也尽可能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废话,屁话。
没有资源就不要妄想,妄想会让期望像是饿了的肚子,人会发怒,又因为饿而没有耐力,人会疯。
这是一部神作,人物描写十分到位,里面金句频出。
做个总结:谈婚论嫁还是要门当户对,做男人做女人都要讲礼数识大体,能屈能伸,男人在这方面更要起带头作用。
围城 内外的人生困境—论《围城》中知识分子形象
论文题目:“围城”内外的人生困境—论《围城》中知识分子形象
论文提纲:
一、知识分子的形象特征
1、论点:一群无聊、自私、怯懦、虚伪、奸诈的病态儒生的生活丑态
论据:
1、留学回国途中法国邮船上的知识分子和上海知识分子群体(方鸿渐、苏文
纨、鲍小姐、赵辛楣、曹元朗、董斜川、褚慎明)
2、前赴三闾大学途中的知识分子群体(顾尔谦、李梅亭、孙柔嘉)
3、三闾大学中的知识分子群体(高松年、汪处厚、韩学愈、陆子潇、刘东方)2、知识分子的个性特点和人格特征
论点:1、浪荡不羁与懒散
论据:⑴方鸿渐(与鲍小姐的一夜情、在欧洲留学中的散漫)
⑵李梅亭(与寡妇和妓女的搭讪)
⑶高年松与旺太太不一般的关系
论点:2、懦弱与盲目
论据:⑴方鸿渐(在唐和苏关系中的态度)
⑵赵辛楣(爱情失败,便不办报;受人排挤便不教书)
⑶唐晓芙(苏棒打鸳鸯后的懦弱,不为爱情迈出勇敢的一步)
论点:3、虚伪与虚荣
论据:⑴苏(玩弄感情游戏下的伪洁)
⑵孙(工以心计下的婚姻)
⑶曹(留学剑桥并无实际学问,做诗毫无美感却很自我欣赏、沾沾自喜)
⑷李梅亭(老实诚朴的外表下的阴险和狡诈)
论点:4、真诚与善良
论据:⑴唐晓芙(对爱情的纯真与可爱之处)、⑵赵辛楣(对世事存有疑点良知)⑶方鸿渐(对唐晓芙纯真的爱以及三闾大学期间的一些善良)
二、作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与其他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对比
三、知识分子形象所体出的困境以及成因
论点:
1、旧中国落后的社会现状
2、外国先进文化的感染
3、国内生存压力的重压
四、从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中感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1、幽默批判中的讽刺艺术
2、改造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思想内涵。
对围城中知识女性的形象分析
对《围城》中知识女性的形象分析目录内容摘要 (3)关键词 (3)引言 (3)一、苏文纨和唐晓芙的性格特点 (3)二、孙柔嘉的性格特点 (5)三、文化底蕴与人性弱点 (7)注释、参考文献 (7)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钱钟书《围城》中几位女性的形象做一些分析、挖掘隐伏其后的文化底蕴。
以期对女性的弱点作一些探讨。
小说中的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几位女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同在三闾大学谋生的范小姐和刘小姐,一位是讲师,一位是助教,自然也都是知识分子,即使是因病赋闲在家的汪太太,也是带着“中国画”和“钢琴”两份中西合璧的文化嫁妆,来到汪家的知识分子。
她们身受“五四”新思想的洗礼,内心具有打破传统束缚的思想意识。
这些女性都在主人翁方鸿渐的生活中留下或浓或淡的一笔,在社会变迁、人生流转间,一些人性的特点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浮现出来。
关键词:女性文化人性弱点导引钱钟书先生在其长篇小说《围城》中,塑造了几位现代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然而,她们并非是千篇一律,她们各自有自己的性情和个性。
由此构成了一幅多彩的围城世界,向人们展示了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生活的一面,进而对人生作一些睿智的思考。
一、苏文纨和唐晓芙的性格特点苏文纨是围城中围捕爱情不成功的一个女性形象,她追求爱情的方式也是很特殊的,作者在作品中把这个女性加以工笔式的嘲讽,使其在文中丑角化,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嘲笑的对象。
使人们把女性爱情失败的生命伤痛界定为咎由自取,在男人的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应该的思想,使其完全失去被怜悯被同情的价值。
而成为喜剧嘲讽的对象。
苏文纨在里昂研究法国文学,又新授博士学位,女博士衣服极其斯文讲究。
她“眉清目秀,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平日里就有一种孤芳自赏,落落难舍的神情。
”作者首先白描了苏文纨的外在形象,字里行间里透露出嘲讽的意图。
两人的感情纠葛始于鲍小姐香港上岸后,两人熟悉了之后,苏文纨开始了她的“围攻策略”,她为方鸿渐“洗手帕,钉纽扣。
《围城》论文知识女性形象论文
《围城》论文知识女性形象论文摘要:她们口口声声追求独立,不依赖男人,但是在现实生活这片大的泥淖中,她们还是彻底的沦陷了。
在婚姻这座城池中,她们欢呼雀跃、千方百计进入,却伤痕累累的想要逃脱。
一、新知识女性的代表 - 改良型女性“苏文纨”苏文纨是围城中女性知识分子的代表,她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诠释着女性对思想解放的渴求,即摆脱对男性的依附。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独立的经济,以此来扭转传统女性的悲剧命运,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但是在对待爱情以及婚姻上,却暴露了她对现实的妥协。
她出国留学可以算得上是真真正正的新女性代表,除此之外她出生于官宦富贵的家庭,条件十分优越,关注自我。
但是她的动机确是不纯的,她努力攻读学位,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学位,显示自己的博彩多学,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为自己未来的婚姻增加砝码。
这些所谓的知识只不过是装点门面的工具,博取风雅的资本。
但是这些在方鸿渐身上却行不通,在遭到方鸿渐的拒绝后,她没有选择嫁给各方面都不错的赵辛楣,却下嫁给了不学无术、庸俗不堪的曹元郎。
这一点也显示了她对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愚昧思想的反对与不满,以及以此选择来摆脱男权社会作为男人附庸的命运。
可是从情节发展中不难看出她追求高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在婚姻中占据有利地位,而且最后她还是没有摆脱自己对丈夫的依赖,婚后苏文纨变得无所事事,真拿“丈夫当职业”了。
[1]这一点可以看出她是打着新女性的旗号,号召女性解放,实际上却是个不彻底的改良型的女性即思想和灵魂都没有摆脱传统社会女性的桎梏。
二、平凡知识女性的代表 - 谋生性、掌控型女性“孙柔嘉”虽然孙柔嘉没有喝过洋人的笔墨,但也是一个接受过本科教育的知识份子。
她是平凡知识女性的代表,她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不被父母喜爱,饱尝时间的冷暖,她念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增加自己的价值以便在社会上更好的谋生。
孙柔嘉从一出场就先声夺人,自强不息,独自在外谋生,再去三闾大学的路途上的无声哽咽更是激起了方鸿渐与读者的怜悯之心。
浅析《围城》中的知识分子
浅析《围城》中的知识分子《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城乡社会为背景,主要描写了“文化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在小说中,“知识分子”是主要的人物类型之一。
他们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比如爱好读书、关心国家和民族大事、思想独立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围城》中的知识分子。
一、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在《围城》中,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童年、家庭背景和教育《围城》中的知识分子多数来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
比如,林萍就是湘南名门子弟,林妈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女性,这使得她对文化和知识有着自己的追求。
另外,知识分子的童年生活多数充满兴趣和奇妙,这种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思想。
2. 精神状态和思想品质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品质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
他们一般思想开明,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耽于空想。
同时,知识分子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关心社会公正、民主自由等问题,时时关注他人的境遇。
3. 职业和社交圈子在职业方面,知识分子多从事教育、文化、媒体等领域。
社交圈子则主要是其他知识分子和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
在这种圈子里,他们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变化的方向和走向。
二、知识分子的生活世界知识分子的生活世界和一般人并无太大区别,主要差异在于文化品位和资本积累。
根据《围城》的描写,知识分子的生活世界有以下几个特点:1. 阅读和论述阅读是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在《围城》中,林萍、方鸿耀、苏菲等人都爱好阅读,同时也善于论述。
比如,林萍就是一位精通古文的女子,她常常引用《庄子》、《论语》等经典著作,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家庭生活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他们一般注重文化生活,家中有大量书籍和艺术品。
比如,林妈妈和方鸿耀的妈妈都是文艺爱好者,收集了大量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作品。
3. 社交活动知识分子的社交活动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学术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绪论. (1)1.从方鸿渐的婚恋看知识分子形象 (1)1.1方鸿渐的婚恋之路 (1)1.2方鸿渐婚恋不得善终的原因 (4)2.工作事业线索 (5)2.1从方鸿渐、赵辛楣的职业生涯看知识分子形象 (5)2.2从方赵二人之余众人的职业生涯看知识分子形象 (6)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9)摘要“围城”一说,实是在解释什么是婚姻:“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局。
又有法国的一句话,将鸟笼换成了城堡来解释婚姻围城,说结婚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一说由此得名。
表面上来看,这是一部用来诠释婚姻观念的小说,其实不然,对于婚姻只是小说的一条线索,重点是通过一群知识分子在婚姻和事业的路途中所显露出来的种种丑态。
关键词:围城,丑态,婚姻,职业Abstract"A Surrounded City" once says reality is to be making an explanation what is marriage. One United Kingdom old saying , doctrine get married as if the gold lacquer birdcage, cage outside bird thinks that living goes in , the bird enveloping an inner wants to fly out; Have formed therefore but have been away from , have been away from but have formed , do not had final. One words having France , have exchanged birdcage into a castle coming to make an explanation marriage besieges a city, that doctrine gets married is the castle being besieged , the outside the city people wants to rush in , person inside the city wants to escape out. One says "A Surrounded City" getting a name from this. Come to take a look on that superficially, this is that one annotation marriage concept novel Yong Lai , is in fact incorrect , a clue to marriage however novel, concentrates on being a variety of what be manifested itself clownism by a group of intellectual in marriage and the cause way.Key Words:A Surrounded City,Ungainly Sight,Marriage,Profession绪论“围城”一说,实是在解释什么是婚姻:“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局。
又有法国的一句话,将鸟笼换成了城堡来解释婚姻围城,说结婚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1“围城”一说由此得名。
表面上来看,这是一部用来诠释婚姻观念的小说,其实不然,对于婚姻只是小说的一条线索,前人亦对此有过研述,钱钟书先生的侧重点是通过一群知识分子在婚姻和事业的路途中所显露出来的种种丑态,在此对这些论证的基础上做些许的补充。
《围城》一书通过婚姻和事业两条主线索,通过幽默诙谐的语气细致地刻画出旧中国在混乱的时期知识分子几近扭曲的病态状况,深刻地揭露了他们的虚伪、贪婪、卑鄙、不学无术、胸无大志、极度自私的丑恶灵魂,展现了这群“无毛两足动物”的劣根性。
诸多前人论证中都提到“无毛两足动物”这个概念。
钱钟书在自序中写“我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一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2这是科学界对“人”这一概念的定义,作者在此仅以人类的定义来涵盖自己笔下的人物,对其作为社会具有的道德品质决口不提,可见作者对其中人物的作为和表现出来的品性持极度鄙夷的态度,批判和讽刺目的可见一斑。
1. 从方鸿渐的婚恋看知识分子形象1.1方鸿渐的婚恋之路整个故事围绕方鸿渐展开。
以他身边的五个女子的爱情婚姻故事展现了大时1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89页代下知识分子性格所造成的悲剧。
首先出场的是苏小姐,这位与鸿渐之后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纷的女子。
她看似是位知书达礼有文化的留洋女子,其实身上依然充斥着恶劣的品性。
虽然是个货真价实的女博士,但也依旧可耻地将国外民歌原封不动的占为己有,在方鸿渐识破之后还翻脸发怒,可见其虚伪程度。
由苏文纨引出的曹元朗,正是与其臭味相投,他们的结合是必然趋势,不过也正是如此,他们双方才找到了存在的价值,也正如书中赵辛楣所说:“曹元朗的东西至少有苏小姐读,苏小姐的东西至少有曹元朗读,彼此不会没有读者,还不好么?”。
3苏文纨开始钟情于方鸿渐,一方面希望赵辛楣一直追求自己,另一方面又不想方鸿渐输,自己则在一旁看着两个男人为自己斗得头破血流,这足以见其虚荣心之强。
而方鸿渐却不领情,从本质上来讲,方苏二人是不会有交集的。
鸿渐在大学期间,由于有婚约在身,对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只能有欣羡之情,在写信解除婚约未果之后,以他理解的叔本华的“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就是生殖冲动”4来聊以自慰。
他生命中遇到的第一个女人,在尚未谋面之时就与世长辞性格的软弱导致了他对爱情追求的一次妥协。
之后,未婚妻不幸因病长逝,凭借丈人给予的经济资助出国留学,依然因为婚约问题,没有任何的恋爱经历,经济方面受制于别人,这才是爱情没有出路的重要原因。
在卢梭看来,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活得年龄最长的那个,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那个。
5所谓的“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指的是能够按照自己意志而活的人,而不是活在别人的建议和社会的潜规则里,完全没有机会触及生活的本质。
钱钟书先生在诸多人物形象中对这种观点都有体现,对屈服于生活的人的讽刺,无疑就是对卢梭早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提出对人本质观点的赞同。
大胆揣测钱先生的写作意图就是想要通过对这3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21页4同上,第8页些中上层知识分子的讽刺,在战乱频繁道德沦丧的旧中国,寻得一点可以救世的希望。
杨绛女士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对小说中各人物的生活原型做了解答,方鸿渐和其他书中人物或是钱先生本人又或不是,是他们身边各种人的集合,是钱先生对生活的观察所得,又有个别人物是杜撰出来,无论怎样,向读者展现的就是当时让人觉得可笑可耻可悲的所谓的“知识分子”。
第二位出场的是鲍小姐,许多《围城》评论文中,提到鲍小姐,都会提到鲍鱼之肆这个成语,杨绛女士亦在她的书中提及她与钱钟书乘法国油轮回国,在甲板上的际遇正是这个鲍小姐与方鸿渐在船上经历诸事的生活原型。
鲍鱼之肆意为,鲍鱼卖咸鱼的店;比喻坏人成堆的地方。
鲍鱼:即渍鱼,有腥臭。
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文中的鲍小姐是不知羞耻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凭借未婚夫给予的经济支持,在国外一样的不学无术,寂寞难耐,常在诱惑与被诱惑之间徘徊,在回国的船上又按捺不住旅途空虚,极尽本色,与方鸿渐一夜风流之后便翻脸不认。
对于与鲍小姐的肉欲,算得上是方鸿渐的初次恋爱经验。
鲍小姐身边充斥着各式有不同目的、身份、性格的人,她自己也不甚检点,所以以这样一个姓氏,足见讽刺之意。
而方鸿渐对于这么一位送上门来的人,亦是抱着对上节所说,叔本华的肉欲爱恋观念的延续。
这位鲍小姐身上体现出来的奔放有新时代的特点,但却误解了它的含义,奔放不等于放荡,又有旧时代风尘女子的气息,这正是新旧交替的产物。
再次,便是方鸿渐真正爱的一个女子:唐晓芙。
“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
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
”6确实,作者无疑是偏爱唐晓芙这一角色的,赋予了她自然的品性,知书达礼,不虚伪造作,即便在表姐失恋孤注一掷的破坏自己与鸿渐的感情后,亦以理性行事。
只可惜钱先生没有安排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像狄更斯一般,运用不可避免的偶然巧合,促使命运这双无情的手肆意撕裂意念中会变成完美的事。
唐晓芙的形象是自然清逸的,从各个恶俗人物中独立出来,让人眼前一亮。
最后一位,孙柔嘉。
她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可谓寓意深刻。
表面上看处事不惊,温柔贤淑,千依百顺,是个弱者,其实不然,她的平凡柔弱的外表遮掩住了她处心积虑的一面。
他与方鸿渐的婚姻,看似是男方主动,实际却是方鸿渐逐步走向孙柔嘉设计的圈套,她用尽心思,甚至杜撰出一封匿名信,让方鸿渐钻,与她订了婚。
在订婚前,她温柔缄默,正是典雅、含蓄、腼腆、温婉的中国传统女性姿态;订婚后,她的性情大变,妒妇横空出世,“露出专横的意志和多疑善妒的敏感”,和方鸿渐在吵架中度日,前后对比,鲜明地揭示并讽刺了她精明、工于心计、专横、善妒的本质。
孙柔嘉是现实派女人的代表,之前看中方鸿渐的正直不阿,却没有看清鸿渐的品性是与这个社会不符的,在鸿渐失去了三闾大学的工作之后,她的吵闹更是变本加厉。
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是不会长久的,小说最后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在一次大吵后,孙柔嘉离家“出走”,方鸿渐则准备去往重庆。
以此为终。
鸿渐的爱情与婚姻留给了我们更多的遐想。
1.2方鸿渐婚恋不得善终的原因最终鸿渐没有个安稳的结局,原因在于他性格。
书中赵辛楣曾评价鸿渐道:6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343页“你不讨厌,只是没有用。
”7一语道破了方鸿渐这一类有理想、有知识分子的良心、有气节,但是性格懦弱的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地位。
单纯而不失真诚、自卑、自守而不失善良,其行为怯弱、盲目、没有主见,但有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