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 第一章“书于竹帛“——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主讲教师: 陈会明
导论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导论
一、文献 二、文献学
一、文献
1、定义 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 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人们用文字、图像、声频、视频、,即用 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 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 磁带等物体上。 文献自古就有记事的功能,不过人类最初 的记事方法和文献还没有直接的关联。
2、文献学的研究范围 (1)目录学 (2)版本学 (3)校勘学 (4)辨伪学 (5)辑佚 (6)标点古书 (7)为古籍作注释 (8)古籍今译 (9)文献检索 (10)出土文献的整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文献学的功用 (1)只有掌握了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才能在 利用文献的过程中“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否则,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还会闹出笑话甚 至造成严重后果。 (2)在现代、当代有不少非常有成就的作家、 学者不仅学贯中西,而且博通古今,他们的深 厚的文献学修养为他们的著作或创作做注入了 非常丰厚的营养,我们在研究他们的作品时, 有些常识就必须具备。 (3)写毕业论文。
将竹简、木简及木牍作为书写材料起源很早。 甲骨文中有“册”字,也有“典”字;“册” 就是把竹木简编连成册的象形文字。典是把册 放在杌子上,是会意字,表示典藏之义,也表 示被典藏的物体,即典册。可见商周之际已有 简册,但至今出土的简牍,最早是战国时期的。 《墨子· 鲁问》:“书于竹帛,镂于金石。”
青铜器皿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为吉金。主要 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祭告之用, 再次为媵器(陪嫁之物)。 2、乐器。除用于祭祀、宴飨、随葬外,还用于征 战。 3、兵器。“鸣金收兵”4、农器。5、度量衡。6、 钱币。 7、符玺。其中符用于发兵,分为两半。玺则是古 人用以封检取信的印章。 8、日用器。常见的有铜镜、铜灯。铜镜出土的以 汉代为多,背后嵌有铭文。其中不少铭文表达了 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西 汉 敦 煌 马 圈 弯 木 牍
❖ 木牍是指用来书写的木版或木片,一尺见方 的牍叫做“方”。《仪礼·聘礼》说:“百名 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文献载体:指负载历史文献 资料的物体,如甲骨、金石、 简牍、缣帛、纸张、光盘等。
一、甲骨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具体地说, 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 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人们可以见 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 文字,人称甲骨文。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 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 文字,故又称“卜辞”。因其最初出土于殷 墟,故又称“殷墟卜辞”。
❖ 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4900多枚, 包括著名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 书。
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 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 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开成石经”(或称“唐石经”)、“乾隆石经” (或称“清石经”)。
熹 平 石 经
正始三体石经
正 始 三 体 石 经
汉·袁安碑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到 了宋代则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宋 代学者在青铜器及其金文拓本的搜集著录、金石 文字的考释记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 吕大临的《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的 《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光绪二十五
年(1899)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收集到 1000 多片。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PPT课件
对于因时间久远或不当保存而变形的文献载体, 应进行适当的还原处理,以恢复其原始形态。
05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的数 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扫描、拍照、数据库建设等
扫描
01
通过高分辨率扫描仪将纸质文献转化为数字格式,便于保存和
检索。
拍照
02
利用高清晰度相机对古籍进行拍摄,生成数字图像,适用于珍
贵文献的保护。
用于印刷书籍、报刊、杂志等。
特点
易于携带、阅读方便、易于传播 和保存。
03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的特 点与价值
特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历史悠久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拥有悠久的 历史,从甲骨文、简牍、帛书到 纸质书籍,历经数千年,承载着 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内容丰富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包含了各个 领域的学术成果,如哲学、历史、 文学、艺术等,是中华文化传承 的重要载体。
06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的应 用与发展
应用:学术研究、文化教育、艺术创作等
01
学术研究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为学者提供珍贵的历
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内涵。
02 03
文化教育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内 容。通过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培 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古典文献学文献载体是指记录和 保存古典文献的物质载体,是古 典文献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02
文献载体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 人类文明与科技的进步,对于古 典文献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
分类:甲骨、竹简、木牍、帛书、纸质文献等
甲骨
竹简
木牍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精简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导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探讨,出现在20世纪初。
学者们的共同看法,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学术的基础。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目前较为经典的文献学著作主要有:《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中国文献学》(张舜徽)、《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等。
虽然文献学作为独立学科近代才出现,但“文献”一词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请同学们翻译)•一、“文献”概念的历史演变1.“文献”最早的出处及含义:《论语·八佾》“文献”最初之意,以郑玄、朱熹的释义为代表,二字分解为书面记载(文)与耆旧言论(献)。
2.宋末元初马端临取义《论语》,首用“文献”自名著述《文献通考》“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3.文献的现代含义•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思考:当代记录文献的载体与方式有哪些?二、古典文献与古典文献学1.何为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古典文献的存亡概况•《隋书·牛弘传》载,隋文帝开皇初,秘书监牛弘曾上表请广开献书之路,指出古今图书遭遇了五次灾厄。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中又补论牛弘“五厄”为“十厄”。
3.古典文献学•是关于文献形成、形态、整理、研究、利用的学问,即古典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
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都应包括在内,并把这些融为一体,进行系统研究。
2.1文献学之二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甲骨
謂甲骨,龟甲和兽骨的合稱。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 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1.什么叫甲骨?什么是甲骨文? 2.甲骨文字产生并流行于那个朝代? 3. 3.甲骨文的内容有何特点? 4.甲骨文最早发现于何时何地何人? 5.甲骨文出土于何地? 6.甲骨文献发现的意义? 7.甲骨文目前的收藏及文字识读情况? ?
0世纪最著名的帛书出土地是湖南长沙。 。 有子弹库战国楚墓 有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等(出土文物3000 3000件, 帛书12万字)
长 沙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帛 画
纸
)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什么时期开始,纸张完全取代竹帛书 纸张完全取代竹帛书, 为主导的文献载体。
电子
1)什么是电子载体? 2)电子载体的优缺点? 3)你认为电子书最终能取代纸质文献吗 你认为电子书最终能取代纸质文献吗?
毛公鼎 台北故 物院。 王时铸 《毛公 上的金 金 具有代 其铭文 行,49 是出土 铜器铭 长者。
毛公鼎 (西周晚期)
现存最早的刻石是战国秦石鼓文。 现存最早的刻石是战国秦石鼓文。 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 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 称“石鼓文”。内容为歌颂秦国国君游猎的10 内容为歌颂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 六百多字,字体为籀文,亦称“猎碣” ”。今中国考古界 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箭亭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由大篆向小篆 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 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 竹简体积大、笨重,阅读收藏不便;编连易 断,容易错乱。
五、纸张
❖ 纸发明于西汉,改进于东汉,东晋几乎完全取代了 竹帛书。
❖ 纸的原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 ❖ 1957年,在陕西西安市郊灞桥汉墓曾发现中国早期
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 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 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开成石经”(或称“唐石经”)、“乾隆石经” (或称“清石经”)。
熹 平 石 经
正始三体石经
正 始 三 体 石 经
汉·袁安碑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到 了宋代则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宋 代学者在青铜器及其金文拓本的搜集著录、金石 文字的考释记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 吕大临的《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的 《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西周“墙”铜盘,铭文284字,记载了西 周时期各先王的业绩和贵族徽氏的家族历
铭文的功用和字数
进入周代,青铜器皿被用作容器和生活用具, “列鼎而食”,“钟鸣鼎食”等成语都反映 了这种状况。同时还用作地位、财富、权力 的象征,贵族们在举行祭祀宴飨婚礼冠礼等 重大仪式时,多使用。而且习惯在重大仪式 上专门铸造一件青铜器用作纪念。
秦泰山石刻
石经
已经很接近正式的书籍了
以石为文献载体,一方面坚实而 不易泯灭,利于保存文献的原始 面貌。
另一方面石已经被用作专门的载 体。
刻经于石为石经,最早的是东汉末年蔡 邕所刻熹平石经。从东汉末熹平四年(175年)
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 《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 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 读效果。
(2021年整理)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 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 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 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 但是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 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 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 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 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 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 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 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 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 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 广集诸本, 施以校雠, 编定目类, 撰写叙录, 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 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 一人读书, 若怨家相对, 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 “结集、翻译、编纂诸端, 谓之文, 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文献载体及类型PPT教案
5、《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余嘉锡,中华书局,2009
6、《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俞樾,中华书局,2005 7、《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反洗增补正,徐鹏导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不窃窃私语—尊重他人 不抄袭—尊重自己
基本构成:经、史、子、集、丛; 古文献的产生、积聚、保存、散佚
等。
❖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莲鹤方壶
四羊方尊
散氏盘
秦公簋
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
(2)乐 器
除用 于祭 祀、 宴飨、 随葬 外, 还用 于征 战
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
(3)兵 器
鸣金收 兵?
刀、剑、 戈、矛、 钺、戟、 甲胄
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 (4)符玺 符,亦称兵符,发兵用,分为两半,如虎符、鹰符 玺,印章,天子的印章称为玺,民间的印章称为印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凡使用文字、图 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图书、 期刊、报纸,及各种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录相 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可称之为 “文献”。
关键词一:知识。提供知识是文献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二:一切。文献的物质载体丰富多样。
关键词三:记录。文献记录知识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古典文献
n 《文献通考》,元朝马端临撰,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将《通典》上之八门增扩为二十四门,记载上古至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十通”之一。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书。
全书348卷,附考证3卷,分为24考,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19考则多沿用《通典》旧有史料,并新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
以《经籍考》最有成就。
n 在《通典》的基础上广泛地搜集史料,详细地加以考证,去伪存真,归类分目,按时代先后排列比较。
全书有“文”、“献”、“考”三种。
“文”是文献网罗与考订,“献”是指前人之议论,“考”主要是马端临的按语。
马端临的按语,贯串古今,折衷恰当,力求从历史事实出发,作出审慎的结论,尤其对于土地制度、兵役制度所发表的见解为前人所未有。
马端临生活在宋末元初,深知南宋政治腐败是导致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他对宋代制度的研究功夫最深,对宋代的典章制度,记载也特别详细,对两宋政治的黑暗面进行了揭露,从而使书中有关宋代的记录较为真实可靠,史料价值超过了同类的其它著作。
n (五)元代文献学n 1.《藏经》: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缮写了一部金字《藏经》,耗金3244两。
n 2.中西文化交流: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意大利传教士孟特·戈维诺抵达元大都,即留居大都,先后兴建教堂两座,并用鞑靼文翻译《新约全书》和《旧约》。
n 3.突出的文献学家n 胡三省:代表作是《资治通鉴注》,《通鉴释文辨误》n 马端临:《文献通考》n 《文献通考》,元朝马端临撰,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将《通典》上之八门增扩为二十四门,记载上古至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十通”之一。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书。
全书348卷,附考证3卷,分为24考,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19考则多沿用《通典》旧有史料,并新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精品)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文献的载体和形式•刻铸型载体(甲骨、金石) →书写型载体(简牍、缣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等) →书写兼印刷型载体(纸) →感应性载体(胶片、磁带、磁盘、光盘数据库)•汉代,我国发明了造纸术,纸张被广泛使用,成为各类文献的理想载体,而且使用时间最长。
直至目前,我国仍以纸为文献的主要载体。
新近出现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胶片和磁带,是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颇受青睐,已被广泛采用,在某些领域,大有取代纸张的趋势。
第一节载体形式1.甲骨•甲骨文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当时,住在北京的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因治病的一个偶然机会,发现中药中的“龙骨”,即甲骨上刻有古文字,他便四处搜求,其得约1500片。
•不久,王懿荣去世,其甲骨为丹徒人刘鹗(铁云)收藏,刘又继续收集,共计约5000片。
选出其中字迹完好的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著录甲骨文的第一籍。
•1904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二卷,可谓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
•1907年上虞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并亲自前往调查,所得甲骨三万片以上。
•罗振玉于1913年先后印行了《殷墟书契后编》等专著,成为研究甲骨文献的必读之书。
•王国维于1917年发表《殷先公先王考》,以实物为依据论证了《史记·殷本纪》所载王世系为信史,是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论文。
•从1928年至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先后对河南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获大批甲骨文,并编印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
•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成《殷墟文字缀合》,近年又编成《甲骨文合集》,洋洋大观,集甲骨文之大成。
•2.金石•商代至秦汉时期,奴隶主贵族主要采用铜和锡的合金,铸造礼器、乐器、日用品等器物,因它呈青灰色,故称青铜器。
青铜器其上常常铸上或刻有文字,简称“铭文”,又称“金文”。
•青铜器中的礼器以鼎居多,乐器以钟居多,所以前人便把钟和鼎作为青铜器的别称,其铭文又习称“钟鼎文”。
第一讲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类型(20080313修改)
第一讲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类型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形 略讲, 式(略讲,主要内容在 第十讲) 第十讲)
甲骨时代 金石时代 简牍时 代 缣帛时代 纸张时代 电 子时代
二、古典文献传抄的时 代性
第一讲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类型
(六)工具书
1、概念:收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 概念:收集一种或多种资料, 定的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 定的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 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 吴小如、 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吴小如、吴同 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 宾《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天津 古籍出版社] 古籍出版社] 书目与索引(略讲, 十三经索引》 2、书目与索引(略讲,以《十三经索引》 为例) 为例)。 字典、 3、字典、词典 字书( 说文解字》 (1)字书(《说文解字》 、 《古汉语 常用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常用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等); ( 2 ) 训诂书 ( 《 尔雅 》 、 《 广雅 》 、 康熙字典》 经籍纂诂》 《 康熙字典 》 、 《 经籍纂诂 》 、 《 故训 汇纂》 辞源》 辞海》 汇纂 》 、 《 辞源 》 、 《 辞海 》 、 《 汉语 大词典》 大词典》等); 韵书( 广韵》 集韵》 (3)韵书(《广韵》、《集韵》、《切 佩文韵府》 韵》、《佩文韵府》等)。
第一讲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4、类书 概念: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1)概念: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 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 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 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在古代,类书还有帮助人们应付科举考试的功用, 在古代,类书还有帮助人们应付科举考试的功用,有点像今天的高考复 习资料一样。类书收罗的资料既庞杂又丰富,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 习资料一样。类书收罗的资料既庞杂又丰富,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大 千世界,人间万象,天文地理,飞禽走兽,无所不包,因此, 千世界,人间万象,天文地理,飞禽走兽,无所不包,因此,被称为中 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2)代表作品介绍 北堂书钞》 艺文类聚》 初学记》 白氏六帖》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 、《太平广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玉海》 永乐大典》 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 、《永乐大典》 、 古今图书集成》 渊鉴类函》 《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函》 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990P)
三、学习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勤动手、广阅读、细考究
四、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 2008 3、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4、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本节内容
绪论
一、文献释义
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重点:“文献”的由来,“文献”
含义的演
变。 难点: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1、“文献”一词,现存最早见 于《论语· 八佾(yì )》 子曰:“夏礼,吾能言 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 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 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矣。”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 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 、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 通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围
目录、版本、校勘、(典藏)
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出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中国古代文献学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 例如《晏子书录》: ❖ 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 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 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 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 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 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 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 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
❖
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
❖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
❖ 对那些尚未结集的文献,则辑为定本,如 《楚辞》、《战国策》、《说苑》、《新 序》、《列女传》。
❖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
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
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
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
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
❖… …
❖ 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 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 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
❖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 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 《高祖本纪》第八。
❖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 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 B、群书目录 ❖ 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 名和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 ❖ 产生于西汉时期。 ❖ 刘向校定群书,作《别录》,后刘歆作 《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
❖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 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 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二 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 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书以夭为 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皆 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晏子名婴,谥平仲,莱人。莱者 ,今东莱地也。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 、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 得以附亲。不用则退耕于野,用则必不诎义,不可胁以邪。 白刃虽交胸,终不受崔杼之劫。谏齐君,悬而至,顺而刻。 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其博通如此,盖次管仲。内能亲亲 ,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 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晏子衣苴布之衣,麋 鹿之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齐人以此重之。 晏子盖短。(按,此下疑有阙文。)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 。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 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 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 。其六篇可常置旁御观。谨弟录。臣向昧死上。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础。文字传抄不但使文献得以久传后世,而且也大大减 少了口耳相传造成的“失真”。《吕氏春秋·察传》所 谓“数传耳白为黑,黑为白”,所谓“以讹传讹”,确 是口传文献的明显缺陷。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 隅、静安,号观堂、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 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 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 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 乡。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 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 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 《古史新证》等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4、缣帛的优劣与重要帛书文献。 缣帛,即丝织品。丝织品作为文献载体之优点如轻柔、
易于卷舒、便于剪裁等,但其价格昂贵,亦不便长久保 存,故缣帛文献出土相对较少。 1940s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一批著名帛书后流失国 外。1970s长沙马王堆西汉王陵再次出土重要帛书,有 《老子》等,价值极高。 纸张出现后,缣帛亦逐渐退出,但至唐代亦有缣帛书信。
6、当代电子文献的时代特色。 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存储量大。” 电子文献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使用和收藏方式。电子文
献逐渐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形 态,且以更大容量、更便捷的方式为我们提供服务。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1、由口头传抄到书面文献:文字诞生的重要意义。 未有文字之前,人类传播信息基本靠口耳相传,即所谓
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现代逯钦立编《先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
01第一章_古典文献的载体分解
• 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 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 渐取代了金刻的主要地位。 我
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 文,唐代初年发现于大兴县 (今陕西宝鸡市南),在10个 琢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 一首,歌咏秦国君畋猎游乐生 活,故又称“猎碣”。
石鼓文
• 关于石鼓的制作时代,争 议颇多,或谓周宣王时所 作,或谓周成王时所作。 南宋郑樵因其文往往与秦 器相合,定为秦刻。后世 亦多从此说,公认石鼓石 为秦刻石,石鼓经千余年 的辗转流移,十石文字大 多剥落,其中一石,字迹 竟全然无存,原石今藏故
• 从1928年至1937年,前中央研 究院先后对河南殷墟进行了15 次发掘,获大批甲骨文,并编 印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 《殷墟文字乙编》。
• 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编成《殷墟文字缀合》, 近年又编成《甲骨文合集》, 洋洋大观,集甲骨文之大成。
• 2.金石
•金石,是指以青铜器和石块为文献的载体,也是钟 鼎和丰碑的总称。
宫博物院。
石鼓石
• 郭沫若有《石鼓文研究》一书,可资参考。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各地, 到处刻石记功。计有泰山、峄山、 琅琊、支罘、东观、碣石和会嵇等 刻石。字体均为小篆,相传为李斯 所书。这些石刻大都湮没,现仅琅 琊石刻残存13行87字,陈列于中 国历史博物院。司马迁将这些石刻 文字收入《秦始皇本纪》,开创了 以石刻文字为史料的先例。
录甲骨文的第一籍。
• 1904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 二卷,可谓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
• 1907年上虞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并亲自前往 调查,所得甲骨三万片以上。
罗振玉
• 罗振玉于1913年先后印行了 《殷墟书契后编》等专著,成 为研究甲骨文献的必读之书。
01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
史 墙 盘
• 青铜器中的礼器以鼎居多,乐器以钟居多,所 青铜器中的礼器以鼎居多,乐器以钟居多, 以前人便把钟和鼎作为青铜器的别称, 以前人便把钟和鼎作为青铜器的别称,其铭文 又习称“钟鼎文” 又习称“钟鼎文”。
• 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 石刻, 较为容易,秦汉以来, 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 渐取代了金刻的主要地位。 渐取代了金刻的主要地位。 我 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 文,唐代初年发现于大兴县 今陕西宝鸡市南), ),在 个 (今陕西宝鸡市南),在10个 琢磨的鼓形石上, 琢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 一首, 一首,歌咏秦国君畋猎游乐生 故又称“猎碣” 活,故又称“猎碣”。
漢代木簡
• 四、 缣帛
缣帛,丝织品的总称。 缣帛,丝织品的总称。古代的 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 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一般 称为帛书。丝织品又称素、 称为帛书。丝织品又称素、缯、 故亦可称之为“素书” 缣,故亦可称之为“素书”、 缯书” 缣书” “缯书”、“缣书”。还可简 称为“ 缣帛” 称为“素”和“缣帛”。
• 1904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 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 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 二卷,可谓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 二卷,可谓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 • 1907年上虞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并亲自前往 年上虞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 年上虞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 调查,所得甲骨三万片以上。 调查,所得甲骨三万片以上。
• 1977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 年 月 号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大部 号汉墓出土竹简 枚 分为先秦古书, 孙子兵法》 分为先秦古书,《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六韬》 《孙膑兵法》、《六韬》、《尉 缭子》 墨子》 管子》 缭子》、《墨子》、《管子》、 晏子》 及军、 《晏子》,及军、政、阴阳杂占 的佚篇。同年11月 的佚篇。同年 月,武威旱滩 坡汉墓出土医药简版92块 坡汉墓出土医药简版 块,完 整医方30多个 另载针炙穴位, 多个, 整医方 多个,另载针炙穴位, 刺疗禁忌。 刺疗禁忌。
古典文献学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熹平石经:从东汉末熹平四年(175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的阅读效果2.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将古文经刻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
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列于古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3.尺牍:木牍是用来书写的木板或木片,单片的木牍比单片的竹简宽好几倍,多用于书写公文、律令、函柬等。
从汉代起,木牍的标准长度为一尺,故后来书信被称为“尺牍”。
4.汲冢竹书:西晋时期,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经过整理后得到《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5.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6.《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是通带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是清代严可均所编,共搜集了先秦至隋作者3497人,其最大的长处是“全”,网络了先秦至唐以前所有现存的单篇文章。
7.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8.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9.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中国古典文献学?
定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清代
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涉及面相 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 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 方志、民俗、图谱以及宗教经典等等。)主要研究中 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基本构成,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 方法,古文献学史、古文献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形体( “本体” )——载体、体裁、体例、体式+文献 构成(内部结构) 方法——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编纂; 历史——文献学史; 理论——文献学理论。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1994)
文献学的分类
分类:由于“文献”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文献 学的内容也就非常丰富。从科学的分类上看,文献 学可以分出许多分支学科。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
论
何谓文献?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
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 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 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 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 《遂初堂书目》
郑樵、朱熹等人对古典文献学的开拓
《通志· 二十略》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清及近代
《永乐大典》的编纂、亡佚与价值 《大藏经》、道藏的编纂 刻书业的发达
毛晋汲古阁藏、刻书
明人对古典的考证
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等人
关键词一:知识。提供知识是文献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二:一切。文献的物质载体丰富多样。 关键词三:记录。文献记录知识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什么是文献学?
定义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科学。它除研究文献本身外,还要研
究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文献学史、文献学理论等方面 的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内容
根据文献内容可分为:文学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哲学文
献学、民族文献学、政法文献学、方志文献学、语言文字 学文献学、科技文献学以及其它特种文献学。 从时代上看,文献学又可分为古典文献学(或古代文献学) 与现代文献学。
应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文献”一词曾特指一切历 史性的材料,因而,学术界有一部分学者使用“文 献学”这一名称时实际指的是对古代文献的研究。 严格讲,这是不科学的。
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 论。在《文献通考》中,马氏对此加以区别,凡顶 格写的,都是文字记载;凡低一格写的,都是文士 议论。
文献概念的变化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末四句云:
车轮日出扶桑树,笠盖天倾北极星。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此处“文献”指典籍,专指那批被徐福带到日本, 在中国早已佚失的经籍。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经书、子书的注释,注音法的引入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三体石经与汲冢竹书 校勘与训诂:隋陆德明《经典释文》 注释学
唐代经疏: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 唐颜师古《汉书注》 李善、五臣的《文选》注本
五代的雕版印刷
宋辽金元时期
史书的编纂
集部的编纂、注释 金石考据 目录学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 值的文字资料。如明代永乐年间编纂了一部大类 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
目前常用的文献概念
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 则》”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凡使用文 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 图书、期刊、报纸,及各种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 录相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可称之 为“文献”。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围与功用
目录、版本、校勘、(典藏) 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出土文 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简史
先秦两汉时期
文字的出现 典籍的搜辑、整理、运用、批判 典籍的焚毁散乱与重新搜罗 目录、校勘、注释、辨伪各方面的奠基
刘向、歆父子,许慎,郑玄 王充《论衡》
清朝官修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功过得失
《四库全书提要》
清人考据学对古典的校勘、注释、考辨之功 清人对古文献的整理编纂
马骕《绎史》、毕沅《续资治通鉴》、戴震校《水经注》
续上页
清人在古典文献学理论方面的贡献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和《校雠通义》 今古文经学家各自的代表著述 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实践的 “二重证据法” 现代藏书家、出版家张元济
第一章
“书于竹帛”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题外前言
古典文献的生成与流布
著、述、编、译
口传、刻铸、抄写、印刷、摄影、扫描、拷贝
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公私收藏 禁毁、战乱、火灾、水灾、虫灾
古文献的清点
目前大陆所存约八万种:李诗《谈谈我国古籍》
其它文献:文书卷子、档案信札、甲骨简帛、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基本构成
外在形态:甲骨、金石、竹帛、纸张等; 基本构成:经、史、子、集、丛; 古文献的产生、积聚、保存、散佚等。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古文献学史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
古文献学理论
较薄弱。洪湛侯有粗略介绍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 命名的著作。该书《自序》对“文献”一词作了更 具体的解释: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
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 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 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 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金石
碑志、少数民族文献
1.1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甲骨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汉字,刻在龟甲或兽骨 (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 甲骨文于1899年为山东王懿荣发现于殷墟,故又称“殷墟 文字”、“殷墟甲骨”。 已发现殷墟甲骨十五万片以上。国内收藏达十万余片,港台 三万余片,国外如日、美、英、法、俄、加拿大等有二万六 千多片(胡厚宣《甲骨合集编辑缘起和经过》)。已发现甲骨 文字总数四千多,已考释出的不到一半。 甲骨文是商王占卜的记录,涉及面极广,如征伐、狩猎、畜 牧、农事以及风雨、灾害、疾病、祭祀等等,所记载的历史 资料是现存最早的文献资料。是研究殷商社会政治、经济、 军事、思想、风俗、语言文字等的宝贵资料。 周原甲骨 、周公庙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