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六大学习理论.
桑代克
(操 联作 结性 -条 试件 误作 说用 )说
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联结指的是某情境(situation)仅能唤起某些反应(response),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 的倾向。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正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惩罚与消退 3、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它把一门课程学习的 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成许多小步子。学生在学完每一步骤的课程后, 就会马上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即能得到及时强化,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直 到学完一个个单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自定学习步 调,自主进行反应,逐步达到总目标。
完 (2)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型 代表人物:托尔曼(E.C.Tolman) - A.认知-目的说的基本内容 顿 a)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 悟 b)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 说 (3)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知
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整体观和知识经验的组织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的过程。这对S-R联结说而
构
界内部的反思至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的直接原因。3、四大取向:激进建构主义、
主
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取向、信息加工建构主义。4、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知识观
义
与学习观的内涵)
社 会 学 习 理 论
人
本
主
义 学
罗斯杰
习
理
论
1、①个人—环境—行为的交互作用(机制)模式是学习的基础。②学习是观察(认知)即以心 理表象或符号表示形式学习并存储在大脑中,而非强化的结果。③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④观 察学习的类型:学习分为学习与表现、参与性学习与代替性学习。⑤学习动机氛围直接强化、 代替强化和自我强化。2、观察学习过程模式:观察学习包括观察与模仿两个过程,而个体在学 习中自身信念、自我知觉和期望(上观因素)对社会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又称社会认知理论。3 、榜样的现实特点:真实的示范、符号性示范、内隐的示范、创造性示范。4、示范过程包括三 个阶段: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确认核实的榜样;建立行为的价值功能,增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 注意与预测行为能否成功,引导学习者认知和动作再造过程,将观察到的行为变成视觉意象的 符号,以进一步在内心示范与迁移。
教师招聘各学习理论流派的主要特点
教师招聘各学习理论流派的主要特点在教育心理学常考的学习理论流派有四个,分别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出现相对较早的一个,常考的有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四个。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流派的主要特点是,拿人(如班杜拉)和动物(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做实验,在试验中,控制外在条件,观察人和动物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变化,得出结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行为主义强调改变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塑造个体的行为,而不注重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内在因素。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了行为主义的弊端,认为学习不是行为主义那样通过外在条件的改变,来改变人和动物行为,认知学习理论批判了行为主义对于学习理解的机械化和简单化,鄙视这种忽视内在因素的看法,认为学习者的主动性、内在认知结构、学习的预期等因素在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而非行为主义认为单纯的外部条件。
认知学习理论常考的有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不同意前面两个流派的主张,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存在,否定了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认为个体的知识是在自己原有经验基础上靠个体自己主动建构出来的。
建构主义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的多样性,看到了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尊重学生的经验差异,让学习自己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发源于人本主义哲学,该流派对学习的视角又标新立异,批判其他学习理论已知识为中心或者以行为为中心的观点太功利,认为学习更应该关注人的体验、情感和价值的实现,认为教学的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主义情感的互动和学生自己的愉快体验。
四个流派各有特点,主张又各不相同,希望考生在掌握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做理解和区分。
教育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简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与心理学有关的现象、规律和问题的学科。
在学习理论方面,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原因、影响和评价,以及如何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中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心理学中外部可观察的反应行为,学习是建立在强化和惩罚的基础上的。
这一理论被应用于养成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领域。
例如,在养成某项技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习过程分解成单个步骤,并透过奖励和惩罚来加强或弱化学生的某种反应,以帮助学生形成习惯性的、自动的反应。
而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行为主义者通常会采用具体且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如任务分解和实际操作,以让学生掌握更多实践技能。
认知学派认知学派认为人类是复杂的信息处理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有目的、选择性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建立新知识和技能。
认知学派关注的是学习者的内部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强调学习环境与个体的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倡创造性学习。
例如,该学派指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与人们的个性和前置知识相适应的。
他们还支持使用多种不同的评估方法,以评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社会认知学派社会认知学派从认知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中提取出最好的部分,特别是强调了认知、情境和社会变量的交互作用。
这一学派认为学习不仅受到过程和结果的外在奖惩的影响,还受到内部因素,如学习者的信念、期望、动机和情感的影响,而社会参考模型也了被该学派广泛使用。
例如,一个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的信念或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尝试学习新事物的意愿和能力,他们的成功和失败经历也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期望和能力。
建构主义学派建构主义学派认为,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个体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交互过程。
因此,学习者不仅要将信息转换成有意义的知识,还需要通过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来自我发现、自我判断。
该学派认识到,学习是通过相互作用和合作来完成共同的建设的。
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地位
01
人本主义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尊重学
生的个性和需求。自Fra bibliotek学习02
人本主义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我探究、合作学习和实践
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
个性化教学
03
人本主义主张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
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05 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
建构主义提倡合作学习,认为学习者在 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可以相互借鉴 和启发,共同构建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
VS
互动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中的互动环节,包括师 生互动、生生互动等。通过互动,学习者 可以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促进知识的 共享和建构。
情境化教学与评价
情境化教学
建构主义主张情境化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境,让学习者在情 境中学习和探索知识。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育实践者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实践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 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知识是主观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主观构建的,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可能 有不同的理解。
学习是主动的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主动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对新 知识进行解释和构建。
社会互动重要性
建构主义强调社会互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者通过与他人 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不断调整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探讨主要观点
本文将探讨这些学习理论流派的 主要观点,以及它们在教学实践 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学习、教学、发展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动机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等。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例如师徒教学、观摩学习等都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教学策略。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
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可以提供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形成特定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明确的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惩罚,以加强或削弱某种行为。
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通过个体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合作、讨论和探究,以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策略1. 多元智能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
例如,结合视觉、听觉、运动等多种智能类型来设计教学活动。
2.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例如,在学习英语口语时,可以设置一些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对话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个别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一、概述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规律,学习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近百年来,教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各种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也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在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其中S表示来自于外界的刺激,R表示个体接受刺激后的行为反应。
他们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后,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S—R联结的学习行为,即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与有机体生存有关的行为的研究,注意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行为,重视环境的作用”。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保持与消退.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
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
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2)分化与泛化。
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
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曰”.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教育获取过程中思维、情感及行为的变化的学科。
其研究范畴包括教育中的各个层面,涉及到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
教育心理学通过探索人类心理、学习原理和教育实践,试图为教育提供有效帮助。
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不仅能够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业和生涯方向。
一、教育心理学理论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主要研究人类学习的各种规律和途径。
其中最常见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前者认为学习是外界刺激所造成的响应和反应,后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认知过程,需要个体的主动参与。
除此之外,心理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了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2. 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则主要研究人的发展规律与阶段。
常见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包括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艾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和杜威学习体验理论等,这些理论探索了人在从小到大不同成长阶段中,认知、社会性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3. 基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理论内部心理过程理论集中于研究心理现象背后的内部过程,如感知、思考、记忆和推理等。
这类理论包括了元认知、元物理、元情感等多种学科和学派。
通过这些理论的探究,人们对于人类思维过程和创造力都能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探究。
二、教育心理学实践1. 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学实践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需要特别重视。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学业成效,更能促进学生的道德观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同时,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对师生和学生的家庭产生诸多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教育心理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对自己进行学习和行为的反思评价。
这种自我诊断和自我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发展自我潜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修正的能力。
3. 个性化教学的关键性个性化教学研究已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的热门话题之一。
教育心理学六大理论归纳
现 代 认 知 观 的 学 习 理 论
心理学 家
布 鲁 纳
奥 苏 泊 尔
教育心理学六大理论
理论
认 知 结 构 学 习 理 论
理论解释
教育涵义
优点与评价
不足之处
1、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 1、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可 1、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忽视了
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发现原理,这是构成学生学习 通过下列步骤来指导学生发现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把学生的
的重要条件。他的学习理论通常被称为发现学习论 学习:①提出明确使学生感兴 强调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学习和科学界的发明创造等同
。学习观: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内在动机),从 趣的问题,②使学生对问题体 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强调 起来是不合理的。2、布鲁纳
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发现原理。学习与智慧的发展 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 内在动机和思维能力的培 过分强调发现学习,过分强调
的获得;其次是知识的转换,通过它把信息转换为 有效开展发现学习的教学的建 学实际,为教改提供了理
各种不同的方式以解决当前的问题,进而使之超越 议:①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建 论基础,引起了教育工作
给定的信息,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是评价, 立轻松的气氛;②在发现学习 者在教学过程、教材编写
要核对一下处理知识的方法是不是适合于这个任 的过程中,要能提出一个能发 等方面观念上的变革。3
加 件:原有的知识、技能和反省认知;学习者的主动
释为信息加工的过程,这
工 加工过程,特别是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结合构成的
种解释符合当代信息加工
理 学习趋向,对有效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的心理学的观点,并起到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流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理学】学习理论流派——⾏为主义学习理论⼀般学习理论---⾏为主义(⼀)⾏为主义:⾏为主义学习理论⼜称“刺激—反应”理论,⾏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直接的联接叫做强化。
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强化来建⽴刺激与反应直接的联结。
(⼆)对于教师教学的意义:教师要掌握塑造和矫正学⽣⾏为的基本⽅法,为学⽣创造⼀种环境强化学⽣的合适⾏为,通过“刺激——反应”的联接与递进,促进学⽣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三)⾏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经典案例:(1)桑代克——试误说:实验,猫开迷笼取⾷实验。
1.观点:学习是盲⽬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即试误说。
通过不断的尝试,出现错误的次数在不断的降低。
2.实验:饿猫开笼取⾷物3.学习的三⼤定律(1)准备律:所有的学习之前要有预备和准备。
作为教师不能搞突袭,应该让学⽣提前预习。
(2)练习律:学习需要⼤量的练习。
作为教师应该给学⽣提供⼤量的练习机会,让学⽣在练习中不断的获得知识。
(3)效果律:强调反馈。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给学⽣反馈意见,降低学⽣出现错误的频率,(eg:画线实验)。
4 .桑代克学习理论的教学意义准备律指导教师激发学⽣的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准备状态。
练习律指导教师对所有学⽣进⾏⼤量的重复练习和操作。
效果律指导教师对希望保留的⾏为给予奖励以维持联结,奖励不仅限于物质上的。
(2)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论1.观点:学习是学⽣学习⽣活中形成的⼀种条件反射。
2.实验:狗进⾷摇铃铛。
3.第⼀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eg:看梅⽣津);第⼆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为中介的条件刺激(eg:望梅⽌渴)。
4.获得和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条件刺激(如⾷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没有⽆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教育心理学四大学习理论-行为认知建构人本主义
教育心理学四大学习理论——行为vs认知vs建构vs人本一、考情分析教师招聘考试中,一般学习理论考试频率较高,属于内容较多、杂乱,而且有点难度的知识。
考查的形式以识记性和理解性的客观题为主。
因此我们在记忆中,不仅要通过梳理知识,把握细节,同时要能够借助例子理解知识,在做题中能够更加灵活、游刃有余。
下面我们将对这部分知识以表格、知识点的形式,让大家能够更全面了解,并通过这些点去搭建框架,加之一些题目练习,在今后做一些学习理论流派选择的时候能把握关键点,迅速、正确做出选择。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考点梳理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联结)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首先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里我们需要把握的是行为主义的学习实质,以及人物、理论名称及有关理论的匹配。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强调的就是对学生外显行为的塑造和矫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学的控制者,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其次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同样是需要从这三个方面把握。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认知主义强调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的变化,它强调的是外部环境及学习者个人原有认知结构一起的影响,但更偏重于客观因素,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得。
因此教师是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甚至有可能是灌输者(机械学习),而学生就是知识的接收者(有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第三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把握的重点,除客观题外,我们也需要注意主观题:论述、案例分析的把握。
建构主义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它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自主生成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在知识观上,认为知识是动态的,在教学中有诸多的应用,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在教师角色上,建构主义强调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着、支持者。
大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大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在大三这个阶段,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对于了解学生特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大三学生需要了解的几个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知识点一: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学习理论主要研究学习的过程和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大三学生需要了解几个重要的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通过刺激和强化可以塑造和改变行为。
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思考、注意力、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学习过程中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十分重要。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不仅通过自身经验,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模仿、观察者的反馈和激励都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知识点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大三学生需要了解几个阶段的发展特点。
1.婴儿期(出生至两岁):婴儿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最快速的阶段,婴儿通过感官和运动发展,理解力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
2.幼儿期(2岁至6岁):幼儿期是社会化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开始学会语言、控制情绪,发展社交技能。
3.儿童期(7岁至11岁):儿童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阶段,儿童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青少年期是身心发展最为剧烈的阶段,青少年在社会和学业方面面临许多挑战,自我认同和生涯规划成为重要任务。
知识点三:智力和学业成就智力和学业成就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了解智力和学业成就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大三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可能的问题。
1.智力:智力是个体在认知、问题解决和学习方面的能力,通过智力测试可以对个体的智力水平进行评估。
2.学业成就:学业成就指个体在学校中的学习表现和成绩,学业成就受到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多个因素影响。
浅谈心理学各学派的教育启示
知识文库 第06期232浅谈心理学各学派的教育启示胡政光作为高中生,我们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准成年人”,我们的思维、言语、行为模式的塑造,在高中接受学习这一时期正不断的得以成型。
新时期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将心理与生理同等对待,使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共同作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关键点。
在亲身体经历并解决过心理问题后,笔者认识到了解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并对常见心理理论的资料进行了搜集与整理,笔者在此对常见的心理学流派及其理论做出简单论述,并简单谈谈其启示。
一、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理论 1.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之后诞生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它可区分为古典行为主义学派和新行为主义学派。
古典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其次则有霍尔特、亨特、拉什里和魏斯。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斯金纳、班杜拉等。
2.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思想中的一个主要流派。
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既是一种精神病症的治疗方法,也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理论。
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代表人物有安妮·弗洛伊德和梅兰妮·克莱因等。
到20世纪二十年代,这个流派的理论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哲学观,构成了现代西方的一种主要的社会思潮。
现如今所使用的多种心理治疗方法都是建立在精神分析学派之上的,最常见的例如催眠。
3.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心理学四大流派的主要区别
⼼理学四⼤流派的主要区别1.⾏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随之的有机体⾏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为都是习得的。
⾏为主义学习理论应⽤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为的⽅法,为学⽣创设⼀种环境,尽可能在最⼤程度上强化学⽣的合适⾏为,消除不合适⾏为。
美国⼼理学家约翰·华⽣在20世纪初创⽴了⾏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赫尔、桑代可,斯⾦纳等的影响下,⾏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斯⾦纳更是将⾏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源⾃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
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批认知⼼理学家的⼤量创造性的⼯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桑代克之后⼜进⼊了⼀个辉煌时期。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经过积极的组织,从⽽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个⽐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
他们注重解释学习⾏为的中间过程,即⽬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3.⼈本主义学习理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在⼈本主义⼼理学的基础之上的。
⼈本主义主张,⼼理学应当把⼈作为⼀个整体来研究,⽽不是将⼈的⼼理肢解为不完整的⼏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且更应该关注⼈的⾼级⼼理活动,如热情、信念、⽣命、尊严等内容。
⼈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教育的视⾓阐释了学习者整个⼈的成长历程,以发展⼈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我,进⽽⾃我实现。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理论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理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自诞生以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观点,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纳。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他们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并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构造主义心理学采用内省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即让被试者对自己的意识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和分析。
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人的心理活动,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内省的结果往往受到被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功能和作用,而不是仅仅研究心理的结构。
他们认为,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目的是适应环境和满足个体的需要。
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的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心理现象。
他们还强调心理学的应用价值,认为心理学应该为教育、工业、医疗等领域提供服务。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于 20 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不可观察的意识。
他们认为,行为是由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来了解。
行为主义心理学采用实验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控制环境中的刺激来观察被试者的行为反应。
他们还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等理论,来解释行为的形成和改变。
四、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奥地利,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往往是由无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所引起的。
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引言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理论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方法。
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
正文:一、行为主义理论1. 来源和基本原理: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重视环境对行为的塑造。
2.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塑造行为,例如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3. 应用与教育实践:行为主义理论提倡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行为,对于学校教学的课堂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二、认知发展理论1. 来源和基本原理: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2. 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学习、发现和探索,重视在适当的发展阶段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刺激。
3. 应用与教育实践: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三、社会学习理论1. 来源和基本原理: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伯特·班杜拉和尤利·列昂季耶夫,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
2. 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模仿和观察学习,重视社会环境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3. 应用与教育实践:社会学习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和模仿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情绪与动机理论1. 来源和基本原理:情绪与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亚当斯和霍尔曼,情绪与动机理论认为情绪和动机对于学习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2. 学习理论:情绪与动机理论强调情绪和动机对学习和行为的调节作用,重视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环境。
3. 应用与教育实践:情绪与动机理论提醒教师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动机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教育与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教学的心理过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人类学习的过程、规律和机制。
其中,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是比较重要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认知学习理论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思维、认知结构和信息加工过程,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文化、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人类在认知上的发展经历了适应、认知平衡和失衡等阶段。
这一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
3.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评估教学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它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
在教育心理学中,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评,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思维方式等心理特征的评估。
4.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使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5. 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情感因素在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习情绪、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以上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深入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心理学不仅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协同活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复杂多样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动机等,这些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因此,教师应该了解教育过程当中的诸多心理因素,并对其发展规律充分认识,使教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在短短40年间,经过研究和发展,该理论对我国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又一理论基石。
目前,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
1.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的过程,对学习时个体内在心理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这一理论包括三个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1)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联结,个体所学到的就是一连串刺激到反应联结的过程;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尝试一系列错误而达到的;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之中。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斯金纳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行为即应答性行为(respondents)和操作性行为(operants)。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行为或反应;操作性行为,则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行为或反应。
而学习就是一种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强化的程度越高,则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强。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过程中行为、环境和个人三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它们构成三角互动的关系。
学习的产生来源于观察和模仿。
班杜拉还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的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评价和信念。
自我效能越高,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则越大。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者主张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所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结构,在学习情境中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结构去认识、辨别和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扩大和提升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的产生是内发的、主动的和整体性的。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认知理论
⼀、格式塔⼼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塔⼼理学是1912年创⽴于德国柏林⼤学的⼀个⼼理学派别,其创始⼈是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魏特海默早年从事似动现象和⼈类知觉的研究,最早提出格式塔⼼理学的基本观点。
苛勒对⿊猩猩的学习进⾏了⼤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学习的顿悟说。
考夫卡则是格式塔⼼理学宣传者,使格式塔⼼理学理论更加系统化。
格式塔⼼理学的基本思想是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理学,主张⼈的知觉、观念或⼼理内容具有整体性,不能分解为各⾃独⽴的元素。
⼼理具有整体的性质,不是各元素性质的相加之和。
格式塔⼼理学主张“⼼物同型说”,认为⼈的内⼼存在着许多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同型物,这就是格式塔。
对于每⼀个客观事物,在⼈的内⼼都有⼀个相应的格式塔。
格式塔(Gestalt)是“形状”和“形式”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种⼼理的模式。
格式塔具有⾃我组织和⾃我完善的功能,具有⼀种使⾃⾝趋于完整的活动倾向。
当客观外界的某⼀事物呈现在我们感官⾯前时,内⼼就有⼀个格式塔与之对应。
当内⼼的格式塔与客观事物不相符时,格式塔就出现“缺陷”,这时格式塔就表现出弥补本⾝缺陷的活动倾向,活动的结果使格式塔本⾝达到完善化或形成良好的“完形”。
基于这种观点,格式塔⼼理学家们认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经过积极的组织,从⽽形成⼀个格式塔的过程。
格式塔⼼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是苛勒于1913~1917年间在西班⽛加那群岛的腾涅⽴夫岛上通过对⿊猩猩的⼤量学习实验⽽提出的。
在以⿊猩猩为被试的实验中,苛勒给⿊猩猩设置了许多问题情境。
其中有将⾹蕉挂在装⿊猩猩的笼顶上,笼内有两个⽊箱,⿊猩猩在任何⼀个⽊箱上都够不着⾹蕉,只有将两个⽊箱叠在⼀起,然后站在上边的⽊箱上才能取到⾹蕉。
还有⼀种情境是将⾹蕉放在笼外,笼内有两根短⽵杆,⽤任何⼀根⽵杆都够不着⾹蕉,只有将两根⽵杆连接起来,才能够到⾹蕉。
在多种类似的情境中,苛勒发现⿊猩猩在设法拿到⾹蕉时,不是像桑代克描述的那样进⾏尝试错误活动,⽽是对情境给予良好的观察,然后表现出对解决问题情境的领悟(insight)。
教育心理学家代表著作以及理论
1.默顿(美1910-2003)提出功能是客观的,即可能是正向促进,也可能是负向阻碍。
教育的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2.勒图尔诺(法)“生物起源说”,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孟禄(美1869-1947)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4.保罗·朗格朗(5.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还有著作《演说术原理》。
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6.柏拉图(古希腊)认为人是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灵魂是由理性、认识、情感三部分组成的。
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著作《理想国》。
7.苏格拉底(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
产婆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由来).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他认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9.培根(英1561-1626)“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把教育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10.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著作《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提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估计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儿童的个性特征,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
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11.洛克(英1632-1704)著作《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绅士教育.文化传递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
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一、概述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规律,学习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近百年来,教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各种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也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在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其中S表示来自于外界的刺激,R表示个体接受刺激后的行为反应。
他们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后,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S—R联结的学习行为,即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与有机体生存有关的行为的研究,注意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行为,重视环境的作用”。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保持与消退。
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
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
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2)分化与泛化。
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
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曰”。
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
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辨别动作到位和不到位时的肌肉感觉,从而使动作流畅、有力。
2.桑代克的联结学说美国实证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学习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联结学说。
桑代克的实验对象是一只可以自由活动的饿猫。
他把猫放入笼子,然后在笼子外面放上猫可以看见的鱼、肉等食物,笼子中有一个特殊的装置,猫只要一踏笼中的踏板,就可以打开笼子的门闩出来吃到食物。
一开始猫放进去以后,在笼子里上蹿下跳,无意中触动了机关,于是它就非常自然地出来吃到了食物。
桑代克记录下猫逃出笼子所花的时间,然后又把它放进去,进行又一次尝试。
桑代克认真地记下猫每一次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他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猫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在不断减少。
到最后,猫几乎是一被放进笼子就去启动机关,即猫学会了开门闩这个动作。
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动物(包括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从而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
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因而就小学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
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3.斯金纳的强化学说继桑代克之后,美国又一位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用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
与桑代克相类似的是斯金纳也专门为实验设计了一个学习装置——“斯金纳箱”,箱子内部有一个操纵杆,只要当饥饿的小白鼠按动操纵杆,小白鼠就可以吃到一颗食丸。
开始的时候小白鼠是在无意中按下了操纵杆,吃到了食丸,但经过几次尝试以后,小白鼠“发现”了按动操纵杆与吃到食丸之间的关系,于是小白鼠会不断地按动操纵杆,直到吃饱为止。
斯金纳把小白鼠的这种行为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S—R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小白鼠乐此不疲地按动操纵杆的原因——因为小白鼠每次按动操纵杆都会吃到食丸,斯金纳把这种会进一步激发有机体采取某种行为的程序或过程称为强化,凡是能增强有机体反应行为的事件或刺激叫做强化物,导致行为发生的概率下降的刺激物叫做惩罚。
斯金纳发现,在实验中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对小白鼠不同行为的产生影响很大,他根据强化施加的时间、频率的不同把强化划分成了两类五种(如图3-1)。
图3-1不同形式的强化斯金纳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不同的强化方式会引发白鼠不同的行为反应,其中连续强化引发白鼠按动操纵杆的行为最易形成,但这种强化形成的行为反应也容易消退。
而间隔强化比连续强化具有更持久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
斯金纳在对动物研究的基础上,把有关成果推广运用到人类的学习活动中,主张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原理的基础上设计程序化教学,“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对学生做出的每一个反应,并对学生做出的正确反应予以正确的强化。
斯金纳按照强化实施以后学习者的行为反应,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方式。
正强化是指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以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
如由于教师表扬学生做出的正确行为,从而使学生能在以后经常保持这种行为。
负强化是指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
如教师取消全程监控的方式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保持。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反思行为主义所强调的刺激—反应的简单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接受了认知学习理论的有关成果,提出学习理论必须要研究学习者头脑中发生的反应过程的观点,形成了综合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有关理论的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提出了“人在社会中学习”的基本观点。
班杜拉建构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有一个实验作为载体,只不过他所采用的实验对象从动物变为了人类自身。
他的实验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三个(A、B、C)不同班级的学生看三段录像,录像中的一部分内容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大孩子在一间屋子里击打一只充气玩具。
接着,屋子里出现了一个成人,三个班级的学生随后所看录像的内容就不一样了,A班学生看到的镜头是成人不满地在孩子的脑袋上拍打了几下,以示对孩子这种行为的惩罚;B班学生则看到进来的成人亲昵地摸了摸孩子的头,似乎是对孩子这种行为的赞许;C班学生看到成人进屋以后,既没有对孩子表示惩戒,也没有对孩子表示赞赏,只是若无其事地招呼孩子离开那间屋子。
看完录像以后,实验者让三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待在不同的教室里,里面都放有一只充气的玩具,观察者则在教室外观察学生的行为反应,结果看到B班学生主动攻击玩具的次数最多,C班次之,A班最少。
班杜拉通过这个实验得出了著名的社会认知理论,他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
并且班杜拉认为,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行为和环境是可以通过特定的组织而加以改变的,三者对于儿童行为塑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班杜拉把儿童的观察学习的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
(1)注意阶段。
有机体通过观察他所处环境的特征,注意到那些可以为他所知觉的线索。
一般而言,儿童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身条件相类似的或者被他认可为优秀的、权威的、被得到肯定的对象作为知觉的对象。
(2)保持阶段。
有机体通过表象和言语两种表征系统来记住他在注意阶段已经观察到的榜样的行为,并用言语编码的方式存储于自身的信息加工系统中。
(3)复制阶段。
有机体从自身的信息加工系统中提取从榜样情景中习得并记住的有关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中模仿。
这是有机体将观察学习而习得的不完整的、片段的、粗糙的行为,通过自行练习而得到弥补的过程,最终使一项被模仿的行为通过复制过程而成为有机体自己熟练的技能。
(4)动机阶段。
有机体通过前面三个阶段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榜样的有关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却并不一定在任何情景中都会按照榜样的行为去采取自己的反应,班杜拉认为这主要由于“机会”或“条件”不成熟,而“机会”或“条件”的成熟与否则主要取决于外界对此行为的强化程度。
按照班杜拉的理解,对于有机体行为的强化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予以正或负的刺激;二是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如实验中的B 班学生由于看到录像中小孩对充气玩具攻击后受到成人的表扬,从而他们决定采取与录像中小孩相同的行为来对待生活中碰到的类似的事情;三是自我强化,指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
自我强化参照的是自己的期望和目标。
例如,在一次跳绳比赛中一个学生对自己跳了150次而欣喜不已,而另外一个同样成绩的学生则懊丧不已。
(二)认知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学习理论开始重视研究学习者处理环境刺激的内部过程和机制,用S—O—R(O即学习的大脑加工过程)模式来取代简单的没有大脑参与的S—R联结,强调有机体的学习是在大脑中完成的对于人类经验重新组织的过程,主张人类的学习模式不应该简单地观察实施刺激以后的有机体的反应方式,而应该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知识的重组,应该强调不同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类型的建构模式,主张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比重,运用同化与顺应的方法有效地促成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建立。
认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皮亚杰等。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的主要教育心理学理论集中体现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一书中。
对于布鲁纳在教育心理学方面做出的卓越成就,美国一本杂志曾这样评价,他也许是自杜威以来第一个能够对学者和教育家谈论智育的人,这足以看出布鲁纳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